书籍分录
-
第三节 宗教改革与理性权利
对于基督教来说,16 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 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从罗马天主教中分离出来②, “它为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西方基督教的许多特征奠定了基础”③。通 常用来指称这一时期的术语是“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④,尽管 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用来指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一 ① 保罗·奥斯卡·克利斯…
-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哲学重新独立的尝试
在文艺复兴时期,要找到一个像柏拉图或者康德那样纯粹的或 者专业的哲学家是困难的。文艺复兴时期究竟是否具有哲学上的重 要性,这的确是一个经常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科学史家萨尔顿 (Sarton)把人文主义者称做是一些“狂妄的业余爱好者”,认为“无论 从科学上还是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文艺复兴都是一个无可置疑的退 步”。② 在他看来,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愚钝,却是诚实…
-
第一节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或何为人文主义
自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发表后,在相当长 ① 参见霍鲁日《20世纪斯拉夫主义思想的变化》,载《哲学译丛》1996年第1—2 期,第 23 页。 ②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第175页,商务 印书馆,2002。 ③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第28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④《马克思恩格…
-
第二节奥康的唯名论思想
一引言:本体论的原子主义 在中世纪哲学中,自波菲利提出种属共相问题,以及波埃修对这 个问题的广泛讨论之后,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存在的实在论者与否定 共相在实在上存在的唯名论者便围绕着波埃修所设定的著名问题论 域展开了持久、深入的争论。12世纪的阿贝拉尔率先明确地坚持唯 名论立场,而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坚持温和的实在论立场。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于14世纪…
-
第一节邓斯·司各脱的形而上学实在论
中世纪的实在论是对种属共相是否在实在上存在这一共相问题 作出肯定回答的一种形而上学理论。尽管共相问题起源于古希腊哲 学中的“一对多”的问题,并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站在各自本 体论的立场都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存在,但是共相问题作为一个独立 的形而上学问题则起始于早期中世纪的著名的波菲利问题。波埃修 首先对波菲利问题作出了详尽深入的讨论,在这种讨论中引出了一 种…
-
第二节 阿贝拉尔的唯名论
一作为唯名论思想先驱的阿贝拉尔 在11—12世纪的中世纪,波埃修所讨论过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温 和的实在论一直占据着主流的立场。但是,由于这种实在论肯定共 相是经过理智或思维抽象而得出的一种概念,其实在性的基础仅仅 在于概念与理智之外的个别事物的联系,所以,是一种包含着唯名论 倾向的实在论,是一种混合的共相论。实际上,整个中世纪的唯名论 与实在论的争论在某种意义…
-
第一节波埃修对形而上学共相问题的解释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共相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理论是温和的实在论的始作俑者,他的实在 论是建立在他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定义为 (接上页)的范畴基础》(第177—180页,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当我们从共相问 题引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分野时,格雷西亚认为它们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含义。实 际上,除开认识论含义外,其他三个含义本质上没有…
-
第八章中世纪的共相问题之争: 唯名论与实在论(上)
中世纪哲学大致是指从400年到1400年继古希腊哲学之后到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中世纪哲学的根本问题大致有两个:基 督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和作为哲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问题即何物 存在问题。就前一个问题而言,中世纪哲学的总体纲领就是以安瑟 伦的著名神学箴言“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为神 学旗帜,试图在哲学-神学的问…
-
第四节司各脱主义和司各脱主义者
司各脱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受到误解和指责。比较突出的事例包 括他曾被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指责为有异端思想;而在经院哲学内部, 他又因其带有毁灭性质的批判和过于精细的区分而被认为是导致了 经院哲学的衰退。更为严重的是,司各脱曾因在教权与君权的斗争 中持有鲜明的维护教皇的立场,这引起了16 世纪英国宗教改革者和 人文主义者的严重不满,于是他们对司各脱精致而有时略显繁琐的…
-
第三节司各脱的自然神学
“自然神学”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术语。在此我们主要取其中两层 意思: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取“自然”与“启示”相对的含义,故“自然神 学”仅指以理性的手段而无需借助启示即可获得关于“上帝”和神圣 秩序的知识的思想路径;从狭义的角度观之,该术语则仅指对上帝存 在所作出的理性思考。① 司各脱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该术语,但我们可 以清楚地从其存在论思想中看到他在理性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