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单子论。18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之作了分门别类详细的论证,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被称之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对后来18~19世纪德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莱布尼茨提出构成万物的基础是数量无限、性质各异的精神性实体——单子。单子没有形状,不具广延,因此也不可分割。单子没有部分,因此它不能借自然的方式通过组合而产生,通过分解而消失,它只能依靠上帝的力量突然产生,突然消灭。单子是封闭的、孤立的,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影响和作用,“单子没有可供出人的窗户”。单子不具广延,所以没有量的差别,但却具有质的差别,正是单子性质的不同造成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单子作为实体本质上是能动的。由于单子是封闭的,它运动的原因只能来自其自身内部,这就是“欲求”。单子的基本属性是知觉,单子的运动变化就是在欲求的推动下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过渡。单子的知觉按其清晰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等,最低级的单子只有“微知觉”,这类单子构成了无机物和植物;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而且伴随着记忆,这类单子构成了动物的灵魂;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与记忆,而且具有理性与精神,可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真理,认识自我与上帝,这类单子构成了人类的灵魂;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全智、全能,一切必然真理都在它之内。对于这个从非生物到上帝的无穷系列,虽然大体上可以作上述四个等级的划分,但实际上各等级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这个系列是个渐进的系列,宇宙万物构成一个连续体,这就是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表述的连续性的思想,即“自然决不作飞跃”。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之间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整个宇宙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和谐与秩序。单子作为实体是能动的,单子又是孤立、封闭地存在的,而单子之间各自独立的运动并不破坏宇宙间普遍的和谐与秩序,这是因为上帝在创造每个个别单子之初,正对这个单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作了预先的安排,而这种安排又是考虑到其他一切单子的发展变化,使每个单子独自发展变化,又和其余一切单子的变化过程和谐一致,犹如乐队中每件乐器都照事先谱就的乐曲独立地奏出自己的旋律,而各种乐器奏出的旋律又都能汇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交响乐曲。这就是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提出的“前定和谐”的思想。
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反对经验论的“白板说”,而主张先验主义的“天赋观念”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这些观念不是现成地、清楚明白地存在于人心之中,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潜在于人的心中,要经过思维的加工使之日益清晰。犹如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经过加工可以使这些纹路勾画的图象显现出来。与天赋观念说相应的是他的真理观,他认为有两种真理,即理性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前者的依据是“矛盾律”,它的反面因包含矛盾而不可能,因而具有必然性;后者的依据是“充足理由律”,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因而只具有偶然性。
莱布尼茨是试图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个近代德国哲学家,但他的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和法文写成的,而且大都只是一些发表于各刊物的书信和文章。莱布尼茨哲学的直接继承人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沃尔夫全盘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思想,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使莱布尼茨的哲学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时由于他在德国第一次用德文撰写哲学著作,更使莱布尼茨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沃尔夫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哲学作了系统的分类,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前者又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理性灵魂学、自然神学),后者则包括自然法、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沃尔夫用德文和拉丁文写了各学科的专著,这些书在德国和欧洲各大学作为教科书曾被广泛采用,对18、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思想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沃尔夫在把莱布尼茨学说系统化时,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和神学观点,抛弃了莱布尼茨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使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完全形而上学化了。如沃尔夫把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简单解释成浅薄的目的论,据此推论,老鼠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给猫吃的。
康德和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关系,可参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688849928629915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