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三章 奇异的双重人格-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奇异的双重人格

培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是善与恶、真

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在整个西方哲

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章我们将跨出黑暗的中世纪,进入光明的文艺复兴。

对于这个时代和象征着它的那些巨人们,我们在《西方历史

的故事》中已经说了许多,其中包括我们现在要讲的弗兰西斯·

培根,大家可以参看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当然两部分并不重复,须知在历史卷里当我们讲到培根时,

他只是文艺复兴时期有若夏夜繁星的名人群体之中的一位,简

历也只有聊聊数百字,但到这章,他将是不折不扣的主角,我们

将用超过万字的“庞大”篇幅来细说他的悲情人生。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一个充满矛盾

的人。他就像卡尔维诺《被劈成两半的子爵》里的子爵一样,是善

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在整个西方历史,至少在西方

哲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与之相似的是对弗洛伊德的矛盾评说。当弗洛伊德初

创精神分析时,有人称那是其肮脏人生之写照,有人称那只是他

236

1观察患者,而非自己,所得。与培根不同的是,那些谣言在弗洛伊

德的有生之年就被剔除了,而培根呢,即使在他与世长辞数百载

后,仍众说纷纭,纠缠不清,是一段地道的无头公案。

我呢,我将为培根写这样的传记:首先客观地记录他的人生

历程,然后将两种权威而相互矛盾的评说——一个来自黑格尔,

一个来自罗素——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大家。

1561年,在伦敦一座叫约克宫的堂皇府第里,随着“哇”的

一声大哭,一个小生命降临了人间,此时此刻,他的声音只震动

了父母,若干年之后,他的声音将震动整个世界。

这个小生命就是弗兰西斯·培根。

如果讲出身的话,恐怕整个哲学史上都没人比得上培根,他

的父亲是尼古拉斯·培根勋爵。我们在历史卷说过,使英国由落

后走向强盛,成为威震西方、雄霸世界的大国的是一个伟大的女

人——伊丽莎白女王,替这位伟大的女王掌管英国国玺的就是

培根勋爵,他荣任英国最高贵职位之一的掌玺大臣达二十年之

久。勋爵的妻子名叫安妮·库克,出身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安东

尼克爵士曾是英王爱德华六世的首席教师,爵士不是个重男轻

女的俗人,一贯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她们长成大姑娘后均秀外

而慧中,使当时一些最出色的英国青年拜倒在石榴裙下,后来她

们一个嫁给了未来的首相,一个嫁给了未来的掌玺大臣。

大臣夫人家学渊深,博学多才,精通深奥的古希腊语,还称

得上是一位神学家。然而基于性别的原因,她不能像丈夫一样在

世道经纶上大展拳脚,于是将满腹才学一股脑儿用来教育她的

一大群子女,尤其是最小的儿子弗兰西斯。而弗兰西斯也不负母

望,很早就显示出超凡的天才。1573年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

237院,时年12岁。

这个三一学院堪称名人的殿堂,将来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

各界伟人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如牛顿、达尔文、拜伦、

罗素、维特根斯坦,等等。

培根在剑桥的时光过得并不幸福,那些大他一倍的同学很

少理他,但最让他厌恶的还是那种经院哲学传统。我们知道,这

时英国尚处于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光虽然已在文学艺术界徘徊,

然而哲学尚沉沦于繁琐无聊的经院哲学里,哲学家们正为一个

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仿佛这是末日

审判般的大事,而且张口闭口就是亚里士多德,就像从前中国的

秀才们张口闭口就是孔子、孟子一样。

小培根对这一切简直恨之入骨,他认为那些东西,一言以括

之就是:屁话。由此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使命——要将这一切推

翻,建立全新的哲学。

然而培根并没有马上去实践这个使命,三年后当他从剑桥

毕业时,他走上了一条与搞哲学风马牛不相及的路——从政。

后来在《解释自然》的序言里,他解释了自己那样做的动机,

并对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远景做了一段著名的自我分析:

于是,我扪心自问,到底干什么事最能促进人类幸福,

我天生最适宜从事什么工作?但是,在寻求答案的时候,我

发现,最值得称道的善举莫过于探索和发展那些能够促进

人类文明生活的技艺与发明。……总之,如果一个人不仅

能做出一项发明,无论这项发明多有用,且能点燃造化之

灯,使它刚一升起就能照亮人类知识的局限与边界,而当

它继续升高时,黑暗的角落便随之消退,到处都变得清晰

238可鉴,那么,在我看来,这样一位发现者便称得上是人类王

国在宇宙中之扩张者、人类自由之促进者,以及处于贫困

桎梏下的人们的解脱者。进一步说,我发现自己生性长于

对真理进行思考。我有广博的学识,可以研究那个最重要

的问题——我指的是辨认不同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同

时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观察它们微妙的区别。我有研

究的激情,有不随便判断的自制力,喜欢思索,不爱苟同,

随时准备纠正错误观点,能够小心谨慎、不厌其烦地把自

己的思绪整理得井井有条。我没有标新立异的嗜好,对于

古训也从不盲从。我最讨厌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由于上述

原因,我认为我的性格和气质似乎同真理有一种天生的缘

分。

可是,我的出身和我的教养并不将我引往哲学,而是

导向了政治: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政治耳濡目

染。而且正如年轻人中屡见不鲜的那样,各种政治主张时

常让我心动神摇。同时我觉得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使我有

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这是生活中其它职责都难以比拟的。

最后,我还怀有一种希望,即如果我有一个受人尊敬的官

职,就不难得到支持和帮助,从而有利于我完成命中注定

的任务。出于这些考虑,我便投身政治了。

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的培根乃是一个对国家和全人类都充

满爱心的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然而,众所周知,我们之不能仅

凭任何一个人的自传对他做出判断就如在法庭上不能仅凭被告

的申辩就对他做出判决一样。

无论动机如何,培根剑桥毕业后事实上投身于政治之中,这

239年他才15岁,却已经是英国驻法大使馆的一个芝麻绿豆官了。

此后三年他便生活在美丽的法兰西。

然而好景不长,1579年,他的父亲患暴疾,不久两眼一翻,

撒手人寰了。真是“阎王叫你三更走,谁敢留人到五更”!

他一死,最倒霉的就是培根了。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尼古拉斯大人不死,他肯定会替自己这

个聪明的儿子安排上好的前程,使他仕途顺达,青云直上。但死

神捣乱了一切,培根的仕途也少了一根最坚实可靠的支柱。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更可怕的打击还在后头呢!

原来爵士共有6个儿子,培根是最小的一个,爵士一直很疼

爱这个小聪明鬼,但他犯了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他原先一直在

替每个儿子准备一份丰厚的财产,并且是一个个地来,秩序当然

是由大到小,他已经安排好了其他5个儿子,也就是说,把已有

的财产全分给了他们,打算最后再替小儿子猛挣一笔。可他没有

想到自己大限已到,死神瞬息之间粉碎了他的生命和他美好的

计划。

结果当公布遗嘱时,培根发觉父亲把所有财产分给了哥哥

们,自己一根毛都没有。

培根在18岁时人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由一个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的“高干子弟”沦为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怎么办呢?面对残酷的现实,培根有两条路可走:或者凭他

剑桥高才生的历史在哪所大学谋个教书的差事,从此与哲学为

伍,在孤独的沉思中度过漫漫人生;或者设法继续在仕途奋力上

爬。

培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条路。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条

件下,对他而言哲学意味着一样最可怕的东西——贫穷。过惯了

240锦衣玉食生活的培根无论如何受不了这个罪。

独立后的培根先进了格莱律师事务所,做了一个律师,混口

饭吃。有饭吃后他便又忙着往上爬了。他想,凭着亲戚和父亲故

旧们的帮助,他上去还不容易?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开始他就遭到了一个关键人

物的冷落,这就是他的姨父威廉·塞西尔,大英帝国首相和财政

大臣。以前他对侄儿是不错,然而那是因为他的连襟是掌玺大

臣,大家能互相帮助,现在侄儿孤单一个了,帮他能得到什么?他

威廉·塞西尔能做亏本生意么?

就这样,虽然做姨父的只要点个头就能给侄儿一个做梦都

想的好职位,但他一辈子也没这样做。

尝尽世态炎凉的培根知道想发达惟有靠自己了,他没有退

缩,他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往上冲。

在历史卷我们说过,这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了议会下院,谁

有本事得到选民们的支持谁就可以做议员,那些最成功的竞选

者往往是唇枪舌剑的律师。培根做的正是律师,也正有着非凡的

巧舌。据本·琼生说,培根“有条不紊、干脆利索、言之成理、不闲

扯、不空谈。他的每一句话都有魅力……每一位听众担心的事,

就是他会结束他的演讲。”他自然而然地把竞选议员当做了进身

之阶。

1583年,父亲去世仅四年,他便当选下院议员,是年只有 22

岁。此后他连选连任,一直保住了议席。

这时,没得到姨父帮助的培根又遇上了贵人,那就是年轻英

俊的南安普顿伯爵、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这个人我们

在上卷为莎士比亚做传时讲过他,他也是莎士比亚的保护人。当

时他同培根的姨父并称宫廷两大势力。他十分看重才华横溢,又

241经常写些文笔优美的信来拍马屁的培根,相识不久便将他视为

知己。他了解培根曾是富家子弟,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虽然挣

钱不少,但花钱更多,经常囊中羞涩,常送些票子给他。他还屡次

向女王力荐培根,请女王给他一个好职位。但不知什么缘故,女

王不大喜欢培根。没替培根弄到一官半职的伯爵很是过意不去,

便送给培根一处漂亮的大庄园。

1598年,他因为太过挥霍,欠下大笔债还不了而银铛入狱,

又是伯爵替他还钱,将他赎了出来。

瞎子都看得出来,伯爵对培根够好了吧?然而如果伯爵知道

他为培根所做的一切将得到什么样的报答的话,他会恨死自己,

骂自己实在是瞎了眼。

这时,埃塞克斯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女王的宠爱。后来女王

干脆把他从身边赶走,派他去爱尔兰统率军队。但领军打仗可不

是他的长处,他便自顾自从爱尔兰跑了回来,还想用甜言蜜语唤

回女王的欢心,然而他发现女王的心已永远地离开了他。

他伤心至极,愤恨至极,也许是由于先前被女王宠坏了,也

许纯粹是因为头脑发昏,竟然搞起了一场反对女王的阴谋。这件

事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讲莎士比亚传时也说过了,莎士比

亚还为此差点掉了脑袋。

阴谋的结果是伯爵被送上了断头台。

伯爵之所以闹到了掉脑袋的地步多亏了一个人的“帮助”,

多亏了此人在关键时刻上台作证,用如簧之舌控诉伯爵是个不

折不扣的乱臣贼子,阴谋弑君,篡夺王位,应依法处以死刑。

这个证人和控诉者就是培根。

本来法庭上没几个人认为伯爵真想造反,他在整个事件中

所表现的完全是一个冒冒失失、傻头傻脑的年轻人的一时冲动。

242大家知道,谋权篡位可不是儿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

谁真想这样做,非得经过精心策划并长期积蓄力量才行。可伯爵

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先一天晚上演了场戏,然后带着他的伙伴

—都是同他一样傻头傻脑的小伙子,一路吵吵闹闹地向王宫

奔去而已。天下哪有这样造反的道理?而且傻瓜都知道这时的

伊丽莎白女王治国有方,深得民心,英国已经卓然成为西方一霸

了,君位安如泰山,只有神经病才会真的想篡位。身为伯爵、官高

位尊的埃塞克斯不可能不了解这一切。

然而培根的证词改变了一切,也决定了一切。由于他在法庭

上慷慨陈词,用他非凡的智力和出众的口才力证埃塞克斯罪大

恶极、罪该万死,使法庭最后不得不将伯爵处以死刑。

需要附加说明的是,并没有谁要培根站出来作这样的证,一

切都是他自作主张。为此他从政府得到了.1200英镑。

因为这事培根遭到了几乎全英国人的憎恨,人人都把他看

做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培根却心安理得,他是这样为自己的行为

辩护的:

我的辩护不需要冗长和繁复,就是关于那件案子和审

讯过程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我对女王和国家应尽的

职责与义务,在这样的事情上,我是决不为世界上的任何

人而表现虚伪和胆怯的,因为任何诚实而居心端正的人都

会宁愿舍弃他的国王而不愿舍弃他的上帝,宁愿舍弃他的

朋友而不愿舍弃他的国王,但宁愿舍弃任何尘世的利益,

还有在某些情形下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不愿舍弃他的

朋友。

243这段辩护如同前面他对自己为何投身政治所做的解释一

样,听起来可谓冠冕堂皇,而且确实有说服力。倘若培根仅仅在

这件事上遭人指责,而在其它事上都是无懈可击的高尚,一如与

他同时代的托马斯·莫尔一样,那么我们当然应当相信他所做

出的辩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没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

在培根的整个一生中,我们找不到哪件事说明他是一个品德高

尚、言行一致的人。

除了1200英镑外,培根并没有从把恩人送上断头台中得到

更多好处,直到伊丽莎白女王于1602年去世,詹姆士一世即位。

新王即位之日就是培根终于官运亨通、夙愿得偿之时。

这位詹姆士一世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已经讲过了,

他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侄儿、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之子,

是个自命有才,爱附庸风雅的家伙,曾把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改

为“王家供奉”,还封了莎士比亚做“王后寝宫近侍”,英国的君主

专制就是在他手里由受人欢迎变为惹人讨厌的。

他刚一即位,培根立即呈上了一封贺信,信用堂皇的拉丁文

写就——用拉丁文在当时就标志着有学问。信中说:“在陛下的

臣民中,我比任何人都更热切地渴望为陛下效力。”

他的效忠得到了回应,几天后,在詹姆士一世的加冕大典

上,他被封为爵士。

培根受宠若惊,立即给新王写了更多的表达效忠的信,信中

甚至将詹姆士一世颂扬成“万能的上帝、宇宙的原动力”。詹姆士

一世是个什么样的家伙大家看看历史卷就知道了,他在英国历

史上也许算不上大昏君,然而更算不上明君,一句话,他只是个

再平庸不过的家伙。他想尽一切办法搜刮民脂民膏,发明了许多

捞钱妙法,搞得民怨沸腾,这些我们也已经知道了。

244对詹姆士一世的这些作为,培根是怎么反应的呢?是代表人

民向国王提出异议甚至抗议吗?不!他只是利用一切机会,在议

院、在民间替国王辩护,用出众的才智和巧妙的言词证明国王搜

刮的合理性。

这一切终于得到了国王的欣赏,成为爵士两年后,培根被任

命为詹姆士一世的顾问。从这个职位的名称我们就知道是干什

么的,无非是替国王出谋划策。詹姆士一世都干了些啥这里就不

用说了,我们可以从此猜测培根都出了些什么主意。

做了两年顾问后,培根已经45岁了,总算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结婚了,成了一个有家的男人。

他老老实实地告诉别人,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钱。因为这个

新娘的老爸是伦敦市的大官儿,家财万贯,给了女儿大笔嫁妆。

凭着这份丰厚的嫁妆,培根举行了一个轰动全伦敦的盛大婚礼。

这一年培根可谓双喜临门,他被任命为副检察长。早在十多

年前他就想从伊丽莎白女王手里弄到这个职位,可白忙了一场。

经过多年奋斗之后,培根终于苦尽甘来,不但做上了大官儿,而

且从此富贵逼人,官运亨通。

不过为了这官运,培根可费尽了心机,其中包括给国王写出

大量表忠信,其中有些这样写道:“我的君主,您不会允许我对您

的恩宠的期待付之东流……”“我恳求您赐给我一个卑微的职

务。”还有,“我愿作您的一枚棋子,任凭您高贵的手把我摆在任

何地方。”诸如此类。

六年后,他由副转正,成为了检察长。

又过了四年,他更升一步,正式进入英国的权力中心——内

阁,任他老爸做过的掌玺大臣。

又过了一年,即1618年,他再升一步,担任了阔得要命的英

245国大法官,同时被封为维鲁兰男爵,加入了世袭贵族俱乐部。

两年后,他的贵族等级又进一阶,被封为圣亚尔班子爵。

至此培根的官场人生走到了顶点。

到了顶点怎么办呢?就像登山一样,走到顶点后当然得走下

坡路了。

培根是在1621年走上下坡路的。这一年他东窗事发,被控

受贿。

这是一件将培根从天堂打下地狱的事,也是震荡英国朝野

的大事,大体经过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培根接受了贿赂,这是从来没有人否认

过的,包括培根自己。至于接受了谁的,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案件

上接受的,接受了多少次,等等,就不得而知了,我们知道的是培

根在事发后的表演。

正式决定对培根进行调查起诉的是下议院。拟好其中包括

培根被控之罪细节的起诉书后,下院派人将起诉书送达大法官

兼掌玺大臣家中,发现培根“病了”,正躺在床上。对调查人员的

讯问遮遮掩掩,不做正面回答。

后来由于事态进一步恶化,迫于国会和举国舆论的压力,培

根开始作答了,他仍用他满含哲学意蕴的笔调说话,称:

有三种不同适度的受贿。第一,最低的一等,在案子还

悬而未决之时,贿赂破坏了原则;第二,在法官最后考虑如

何处理案件之时……

关于我提到的第一种受贿,我的心灵就像任何出生在

圣英诺森时代的孩子一样清白。

246我已获悉指挥的具体细节,虽然不是正式来自下议院,

而是凭着我的良知和记忆。我坦白地承认,这些材料足以使

我放弃一切辩护,足以使爵爷们对我进行宣判和谴责。

这大约就是他给国王那份《自白悔过书》中的话。在《自白悔

过书》的最后他还加了这么一句:“一个受过贿的人同样是善于

行贿的。”所以,他“要送给陛下一部向后世展示国王德政的历史

著作”。这部“展示国王德政的历史著作”就是后来出版的《亨利

七世史》。

培根承认受贿后,法院随之做出判决。

他被处以一大笔罚金:4万镑。这是罗素的话。黑格尔说是

4000 镑。监禁在伦敦塔中,期限由国王来定。免去贵族称号,并

免除一切职务且终生不得再担任任何官职。

至此,培根的罪行就一目了然了,而且也理当受到法律的惩

罚。

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前面说过,培根在下院一贯替詹姆

士一世的苛捐杂税辩护,因此国王对他一向青睐,现在当然也不

想把他怎样。判决一完,国王只得暂时将培根送进了伦敦塔。但

两天后,也有人说是四天后,培根又活蹦乱跳地回到了家里,那

笔巨大的罚款呢,他一个子儿也没付。为什么?因为国王全给他

免掉了!

不过,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当官了,只好回老家做起隐士来

了。

关于培根的这次犯事,也有好些人替他说话,大体有两个借

口:第一,在培根所处的时代,法官受贿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培

247根受贿也没什么了不起;第二,培根受了贿后并没有影响他判决

的公正性,这也是培根自辩时所说的话。

对于这两个辩解我不想多说,只是感到有点怪,为什么竟然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辩解,那脸皮真是够厚。

如果第一个借口成立,那么结论就是:任何受贿都是合理的

了,因为任何受贿者都可以这么说。而且,难道一个罪行只有在

少数人犯时才应当受到谴责么?多数人犯了的话就应当受到宽

宥么?

因此,这种辯解当然是极其荒谬而不负责任的。合理的结论

应当是:正因为贪污受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更应受到谴

责、重罚,因为一种罪行如果只有少数人犯,那么它所侵害的也

只会是少数人,而如果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它对社会所产生

的危害也会更大,如果不严加治理,将危及整个社会。

至于第二个借口,说穿了就是:拿了人家的钱,却不替人家

办事。我认为,这更显示了一个人的品德。中国有句古话:受人

之托,忠人之事;又有“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之典故。这里当

然不是说培根应当做枉法判决,只想说明,通过培根的这个自辯

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人,不是一个信守诺言

的人,而只是一个既贪财好利又言而无信的小人。

好了,关于这问题就谈到这。被迫归田园居后,培根一方面

为了忘掉过去的荣华富贵,在现实中找到生活的新支柱,另一方

面也确实出于对哲学与科学久已有的爱好,潜心著述,写出了大

量杰作,如《科学推进论》的拉丁文增补本、《培根论说文集》的新

本、《林中林》片断以及《亨利七世史》,等等。

我想,对于培根自己,他的犯事当然是倒透黴了,然而对于

科学未始不是好事,也令培根虽然在世时臭名远扬,死后却能流

248芳百世、永垂不朽!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样的日子一共过了五年,这时历史的时钟已经走到1626

年3月了,正是英格兰春寒料峭的时节,大地布满洁白的雪花。

这天,在从伦敦到海格特的大路上出现了一个瘦高的人影,

他脸色苍白,看来不怎么健康,骑在马上,冻得将脖子深深地埋

进了大圆领里头。那时的人们都穿这样的奇装异服,大家想必从

电影电视里头看过。看得出他是一个哲学家,那沉思就写在他的

脸上。他一路信马由缰地走着,当走到一座小房子前面时,停了

下来,像有什么急事似的,匆匆下了马,朝门口走去。房里的主

人,也在寒风中瑟缩着肩膀,迎了出来,牵马的人对他说了几句

什么话,房主人进去了,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抓了只刚学会打鸣

的小公鸡,另一只手还捏着把刀。骑马人给了他几个钱,他俩便

在路边忙碌开了。过了会儿,那只鸡在他们手里扑腾了一阵子,

便两腿一伸安安静静了。骑马人接过死鸡,又从地上抓了一把

雪,塞进鸡肚子。

突然,他浑身一颤,仿佛受了什么击打似的,风中之烛般摇

摇欲坠,鸡也掉到了地上。

房主人忙把他扶住,骑马人说了句什么,便扶着房主人进屋

去了。

一会儿,房主人,还有他的老婆,一边一个,扶着他,出来了,

他们顺着大路走去,不久便来到了一幢堂皇的府第。

这个刚刚还骑着马,现在看样子得了病的人就是弗兰西

斯·培根。

他刚才杀鸡是为了做一项实验,看看能否用雪防止尸体腐

烂,结果他却受了风寒。

249这次风寒击溃了他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健康,几天后他就死

了。

这天是1626年4月9日,培根时年65岁。

他一生著述的最后一句是:“这次实验……相当成功。”

安葬之后,应他自己在遗嘱中的要求,他的墓碑刻上了如下

的铭文:

我把灵魂留给上帝,

把躯体留给一怀无名的黄土,

把名字留给未来的时代和异国他乡的民族。

从这墓志铭上看得出来,培根相信他将不朽,他的名字将在

未来的日子传遍全球。这一点上他是对的,他的确将永垂不朽。

然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深深的遗憾:他那令人

悲哀的双重人格。

一方面,在他的自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为

民、尊重法律的正直之士。可以相信,培根如此抒写时是真诚的,

他真的愿做这样的人,甚至真的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人;然而,另

一方面,我们在他的生活实践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挥霍无度、贪污

腐化、藐视法律、不讲信义的奸佞小人。

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伟大的人格,正如冠冕堂皇的言词不等

于高贵正直的行动。

附 录

我说过,关于培根一生的是非评价存在着

250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培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懦

夫。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蒲柏,他把培根称为“最聪明又最卑鄙的

人”。麦考利在他的名著《弗兰西斯·培根》中也做了相似的评

价,对于培根恩将仇报,对他的恩人埃塞克斯落井下石那件事,

麦考利用了一句格言似的评价:“为个人利益的智慧是老鼠的智

慧,它们总是能赶在房子倒塌之前离开它。”布勒在其《近代哲学

史》第二卷中、布鲁克尔在其《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卷中亦如此

言。美国的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持着同样的观点,

做了也许是更严厉的批判。另外一个最有名的批评者是黑格尔,

他在其不朽杰作《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里对培根的人格进行了

几乎是彻底的批判。

但同样也有许多人在替培根辩解。例如斯佩丁,他在其《弗

兰西斯·培根的生活及其时代》中替培根做了出色的辩解,另外

还有威尔·杜兰特教授,他在著作中也旗帜鲜明地站在培根一

边。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伯特兰·罗素,他在其名著《西方哲学

史》中坚定地捍卫了培根。他们为培根辩护的理由大体是一样

的,就是我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的两条。

为了让大家更明了这段哲学史上最有名的公案之一,我想

最好还是让对立双方直接对话吧!

以下分别是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和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

录》中为培根做的小传。

罗素的传如此说: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把科学

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其哲学有许多

地方欠圆满,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

251他是国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儿子,姨母就是

威廉·塞西尔爵士(即后来的柏立勋爵)的夫人;因而他是

在国事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培根 23岁做了下院议员,并且

当上埃塞克斯的顾问。然而等到埃塞克斯一失宠,他就帮

助对埃塞克斯进行起诉。为这件事他一向受人严厉非难。

例如,里顿·斯揣奇在他写的《伊丽莎白与埃塞克斯》里,

把培根描绘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大恶怪。这十分不公正。他

在埃塞克斯忠君期间与他共事,但是在继续对他忠诚就会

构成叛逆的时候抛弃了他;在这点上,并没有丝毫甚至让

当时最严峻的道德家可以指责的地方。

尽管他背弃了埃塞克斯,当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期间他

总没有得到十分宠信。不过詹姆士一即位,他的前程便开

展了。1617年培根获得父亲曾任的国玺大臣职位,1618年

做了大法官。但是他据有这个显职仅仅两年后,就被因接

受诉讼人的贿赂起诉。培根承认告发是实,但只声辩说赠

礼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判决。关于这点,谁都可以有他个人

的意见,因为在另一种情况下他本来要做出什么判决,不

会有证据。他被处罚金4万镑;监禁伦敦塔中,期限随国王

的旨意;终生逐出朝廷,不得再任公职。这判决不过执行了

极小一部分。没有强令他缴付罚款,他在伦敦塔里也只关

禁了四天。但他被迫放弃官场生活,以撰写重要的著作度

过余年。

在那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有些废弛堕落。几乎每一个

法官都接受馈赠,而且通常双方的都收。如今我们认为法

官受贿是骇人听闻的事,但是受贿以后再做出对行贿人不

利的判决,这更骇人听闻。然而在那个时代,馈赠是当然的

252惯例,做法官的凭不受赠礼影响这一点表现“美德”。培根

遭罪本是一场党派争哄中的风波,并不是因为他格外有

罪。他虽不是像他的前辈托马斯·莫尔爵士那样一个德操

出众的人,但是他也不特别奸恶。在道德方面,他是一个中

常人,和同时代大多数人比起来不优不劣。

培根过了五年退隐生活后,有一次把一只鸡肚里塞满

雪做冷冻实验时受了寒,因此死去。

黑格尔的传如此说:

培根在1561年生于伦敦;由于他的祖先和亲戚担任过

政府要职,他本人也受了仕宦教育,一开头就进入仕途,历

任显要的官职。他的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的掌玺大臣。

培根早年就表现出巨大的才能,19岁时已经写了一本关于

欧洲状况的书(De statu Europae)。他在青年时就与伊丽莎

白的宠臣埃塞克斯伯爵结交,由于伯爵的扶植,虽非家中长

子(他的长兄随袭了父亲的财产),却很快就青云直上,当了

大官。但是由于当了大官,他竟对他的恩人犯了极端忘恩负

义的罪过;人们责备他,说他受了伯爵的敌人的勾引,在伯

爵下台之后当众控诉伯爵叛国。由于这种忘恩负义,培根玷

辱了自己的名誉。

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培根献上自己的著作De augmen

tis scientiarum(《促进科学论》),借以自荐,获得了英国政

府最显要的官职。(詹姆士一世是软弱的人,他的儿子查理

一世后来被砍了头。)培根同富室结婚,但不久就浪费尽所

有的钱财,竟让自己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他结交

253白金汉,成为英国掌玺大臣、大法官、维鲁兰男爵。但是他在

当大法官时竟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这样一来他就引起人

民和贵族的反感,因而被控告,案件提到了国会。他被判处

罚款 4000镑,姓氏从上院贵族名单中勾销,送伦敦塔监禁。

他在审判过程中,以及在监狱的时候,表现出极其软弱的性

格。虽说他后来获释出狱,免予起诉,那是由于人们对白金

汉内阁和国王有更大的愤恨。培根是在白金汉执政时担任

那些官职的,似乎当了牺牲品,因为他倒台较早,是被他的

同僚白金汉抛弃、定罪的。那些把他搞垮的人当了权,也同

样遭到人们的愤恨,——主要是由于这种情况,而不是由于

他无罪,人们对他的愤怒和怨恨才减轻了一些。但是他前此

的劣迹已经使他身败名裂。他再也不能恢复自己的尊严,也

不能重新赢得别人对他的尊敬了。于是他退隐了,过着贫困

的生活,不得不恳求国王的补助,以余生研究科学,1626 年

死。

我对他们两位哲人的话不做任何评述,我相信大家看了后

也将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

254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快乐的科学》-(五)-在线阅读

    (五) 二八○、供思索者用的建筑物 内省是十分需要的。故而我们的大都市特别缺少一样东西——一个能 让人沉思而又安静、宽敞与延伸极广的场所,这场所要有高而长的柱廊,以 便在恶劣的天气与烈日下亦可活动;那里不能有车马及人声的喧嚣,更禁止 任何大声的祈祷(即使传教士也不可以),这样,整个建筑物及其气氛方能 表现出一种自我灵交和与世隔离的庄严肃穆。 当对于生命的沉思…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25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附录二 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演讲录)-在线阅读

    我今天给大家讲座的题目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 这个问题关系到西方文化在近代所发生的巨大精神变革,正是这场精神 变革才使得西方文化真正地实现了向现代化转型。由于西方的启蒙运动 是在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而且整个启蒙过程也与基督教信仰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西方的启蒙进程实际上是传统的宗教信仰与新 兴的理性精神之间的一场艰难坎坷的磨合、协调…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53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四卷 潘达罗斯射伤墨涅拉奥斯战事重起-在线阅读

    宙斯挑话刺激赫拉 众神坐在宙斯旁边,在黄金地上 召开大会,尊贵的赫柏给他们斟神液, 他们遥遥望着特洛亚人的都城, 高举金杯互祝健康,彼此问候。 克罗诺斯的儿子试用嘲弄的语调 刺激赫拉,意在言外,对她这样说: “女神中间有两位帮助墨涅拉奥斯, 就是阿尔戈斯的赫拉和守护女神 雅典娜,她们坐在远处观望,很开心。 爱笑的阿佛洛狄忒总是袒护帕里斯, 使他侥幸,免于遭受…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15
  • 尼采-《瞧,这个人》-在这个完美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在这个完美的日子里,一切都在走向成熟,不光是葡萄泛出了黄色,正好有一道阳光照射在我的生命上面:我瞻前又顾后,我从未一下子看到过这么多、这么好的事物。我并没有徒然埋葬掉自己的第 44个年头,虽然我可以这样做——其中的生命内容已经得到了挽救,是不朽的了。《重估一切价值》《狄奥尼索斯颂歌》——为了休养——还有《偶像的黄昏》——这一年的所有赠礼,甚至是这一年第四季度…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73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的理由-在线阅读

    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的理由 定 义 一、思维(pensee),我是指凡是如此地存在于我们以内以致我 们对之有直接认识的东西说的①。这样一来,凡是意志的活动、理 智的活动、想象的活动和感官的活动都是思维。可是我加上“直 接”这个词,这是为了把附加和取决于我们思维的东西排除在外。 举例来说,出于意愿的运动虽然真正来说是以意志为其原…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4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