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二章 一切为了主-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一切为了主

本章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托马

斯·阿奎那的整个哲学有一个中心

——上帝,他为主献出了一切。

这一章我们来探讨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

我们之所以用《一切为了主》这个标题,是因为托马斯·阿

奎那的所有哲学有一个中心——上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他热爱的主,像布莱恩·亚当斯在他那首传遍世界的歌里所说:

“Everything I do, do it for you!”托马斯·阿奎那是“Every

thing I do, do it for God!”

我们这本书名字叫《西方哲学的故事》,探讨的是哲学,但这

章所探讨的有所不同,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神学。

神学,顾名思义,是探讨有关“神”的学问,而哲学则是探讨

有关“哲”——智慧——的学问。这就是神学与哲学的本意。神

与智慧当然是不同的,所以哲学与神学也是不同的,我相信大家

可以理解之。并且这里的神并不单指基督教的神,而可以是任何

宗教的神。可以简而言之地说:神学就是研究宗教思想的学科。

神学与哲学不同,那么是不是它们之间没什么关系呢?当然

212不是!它们之间不但有关系,而且多得很,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

说,就像亲兄弟一样密切,是血脉相连的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神学与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时

所运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时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大体一致的,

因此许多时候我们分辨不出是哲学还是神学,甚至把神学看做

是哲学的一种。但实际上呢,不但不能说神学是哲学之一种,而

且它还是哲学的顶头上司呢,用托马斯·阿奎那的话来说,“哲

学乃神学之婢女。”

当然这只是中世纪的观念。

我们就把托马斯·阿奎那这个观念作为他的第一个理论来

看看。

哲学乃神学之婢女”“哲学乃神学之婢女”这句

话的意思很明白,但更进一步,当有人问“为什么说‘哲学乃神学

之婢女’”时,就有点难回答了。

我们首先从这个题目入手来分析吧。

“哲学乃神学之婢女”,说明什么呢?“婢女”这个词不是用以

描述整体和部分的,我们不能说婢女是主人的一部分,就像不能

说晴雯姑娘是贾宝玉的一部分一样,“婢女”这个词是用来描述

社会地位之高低的,婢女与主人之区分是他们之间地位有差别,

一者要服从另一者,晴雯要听贾宝玉的话,虽然有时她可以耍点

娇,但总的说来她得听话。

“哲学乃神学之婢女”也是这个意思,哲学之所以是神学的

婢女,乃是因为它的地位比神学要低。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一点。

这时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说哲学地位比神学要低呢?我觉

213得不是这样呢。

当然,我也认为不是这样,但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这里讨

论的是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不是您我的观点;二是我们讨论

的是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不是现在的哲学与神学。

那么托马斯·阿奎那和中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认为“哲学乃

神学之婢女”?也就是说,为什么认为哲学的地位比神学低呢?

这先得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来看。我们前面讲过,神学研究

的是神,哲学研究的是智慧。这智慧乃是人类的智慧,也就是说,

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这样哲学的地位当然要比神学低了,正

如人的地位比神要低一样,哲学乃神学之婢女就像人乃神之仆

人一样。

托马斯·阿奎那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待神学与哲学,从而

把哲学当做神学之婢女的。

那么具体地说,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明:一是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神学所

探讨的是“最高的知识”、“最高的真理”;二是一切哲学研究的最

终目的和结果必然归结于神。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知识可以分出许多等级。有的高级,

有的低级;有的是关于普通事物、普通真理、一般原因的,有的则

相关于最高存在、最高真理、最终原因。那些相关前者的就是哲

学、数学等学科,相关后者的则是神学。

就研究所需的工具而言,研究普通事物与一般真理只需要

人的理智就万事大吉了,然而研究最高存在与最终真理则要依

靠超出理智之外的“神示”——神的启示。

正因为有了这超乎理智之外的神示天启,使得神学与哲学

有了另一个不同:可靠性不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理智

214

1毕竟是属于人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因而由理智得来

的普通知识,也就是哲学、数学等都可能是错误的。但神学就不

同了,它来自天启,来自上帝的智慧之光,所以它当然不会犯错

误,是绝对的、至高的真理。

用托马斯·阿奎那自己的话来说,它自身就是“神圣的理

论”,它“把永恒的幸福作为最终的目的”,因而“无论从哪一方面

来说”,它都高于其它科学,包括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也承认神学经常要以哲学为工具,并且接

受某些哲学原理,例如它要尊重理性,运用逻辑进行思辨。但他

又在《神学大全》中直截了当地说:

神学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

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因为神学的原理不是从

其它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

把其它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

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

这就是说,神学确实要利用哲学,但那只是纯粹的“利用”而

已,是居高临下的使唤,一句话,像本节标题所称,“哲学乃神学

之婢女”。

与此相关的是另一个命题,即理性与信仰的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从两个角度分析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首先他认为理性与信仰是和谐统一的。在它们探讨真理的

过程之中,理性可以成为于信仰有用的工具,是信仰的真实伙

伴;信仰可以大大地扩充理性的视野,使理性达到其目的

求真理。

215同时,由于真理只有一个,所以都在探求真理的理性与信仰

最后必然殊途而同归。

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不是平

等的,就像哲学与神学之间不是平等的一样,理性要服从信仰,

就像哲学要服从神学一样。

这就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信仰高于理性。

这是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基本关系,直到今天,从教皇到基督

教哲学家们都在坚持之。例如,1980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

第八届国际托马斯主义大会上做了一场重要宣讲,他旗帜鲜明

地指出了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反对理性与信仰双重真理论,重申

了信仰高于理性的基本原则。

宣讲中他引述托马斯·阿奎那的话说:

几乎所有的哲学思维都是为了认识上帝……真正的哲

学引导人类归向上帝。

到这里我们探讨完了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哲学乃神学之

婢女”的命题。但我还想进一步地谈几句。我想说明的是,这个

命题虽然是托马斯·阿奎那在几百年前提出来的,看起来好像

很荒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可以说,即便到了现在,当我们真正

深入地、寻根究源地探讨哲学命题之时,我们从某个角度上来说

仍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信仰乃一切哲学命题之根。

这个问题详说起来很复杂,我这里只略微说几句。

216凡研究哲学的人都知道,任何命题-

不光是哲学命题

——如果不断地考问下去,最后必然会归结到一个无法用理性

去分析的“根命题”,对这样的命题人们便只能用信仰来描述之。

例如如果我们问:为什么雷锋是个好人?那么可以回答:因为雷

锋做好事。但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你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例如

他扶老大娘过马路之类。但我们还可以问:为什么扶老大娘过马

路就是好事呢?对于一般人,恐怕答案是这样的:扶老大娘过马

路就是好事呗,这还用问!那意思是说:问者要么是傻瓜要么是

神经病。

在这里,“扶老大娘过马路是好事”就是一个根命题,它是不

需要证明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信仰。

与此相类,任何哲学命题如果进行不断地考问,最终也必会

归结到类似的根命题,对于这样的命题,如果不想进行循环论证

的话,只能用“我相信”来回答。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说信仰高于理性也未尝不可。

上帝为何存在!这章的题目是《一切为了主》,也就

是说,托马斯·阿奎那的一切哲学其实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

是上帝。不光托马斯·阿奎那如此,一切神学都是如此。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关上帝的问题呢?我们当然可

以自己找出来,这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帝为何存在?因为如果不

先探讨这个问题,其它一切有关上帝的问题就都是无意义的了。

例如上帝是否全知全能,是否能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之

类。就像我们说“方之圆真美哟”这样一个命题一样,是一个没有

意义的问题,因为所谓“方之圆”并不存在,所以也就无从说它是

217否美还是不美了。

自从有神学起,神学家们遭遇到的最大质疑是:上帝是否存

在?因为众所周知,上帝不同于一只猫,不同于远处高楼上飘渺

的歌声,不同于医院的药香,或者姑娘细腻的肌肤,这四者是分

别可以看到、听到、嗅到、摸到的,甚至也不同于磁场或者超声

波,这些虽然看不见、听不到、嗅不来也摸不着,但可以通过仪器

测量出来。上帝就不同了,人类不可能用上面那些直接或间接的

方式测知。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用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的方法来

证明其存在。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人不相信上帝的

存在,就像他们不相信“方之圆”的存在一样。

对于神学家们而言,他们如果要探究神学,第一要务当然是

证明上帝的存在,否则哪怕他们说得唾沫横飞,两眼翻白,也只

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

托马斯·阿奎那当然也了解这点,所以他提出了“上帝存在

的五个证明”,这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我们下面就来逐一地看看它们。

第一推动 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一个证明是“运动的证

明”。

托马斯·阿奎那看到世界万物都在运动。我们根据常识知

道,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推动它,物体是不会自己

运动的,除非有什么力量去推动之。例如黄叶飘零是因为瑟瑟秋

风在吹它,马车飞奔是因为马儿在跑,马儿在跑则是因为它的头

上有鞭子在响呢。也可以这样说,万物都在运动,同时每一运动

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确实我们看到的

任何运动总可以找到一个使之运动的力量。但这时便出现了这

218样一个问题:假如物体 A的运动是由B引起的,而B的运动是

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推下去,那么最后会是什么

样的结果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样推下去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万物虽

然很多,但总有一个限止。那么这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必然会找

到这样一个推动,它是一个推动者,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或

物体所推动。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所说的“第一推动”。

这第一推动,托马斯·阿奎那说,就是上帝。

托马斯·阿奎那这个论证听起来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物

体的运动需要一个推动者,我们从自然界看到的任何运动物体

都是如此,都恒有一个推动者。虽然牛顿说过当物体在没有外力

作用时既可以是运动也可以是静止的,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力是

恒在的,而且一切物体都不可能不受力之作用,所以一切运动之

物体的运动都不是因为没有外力的作用,而是因为外力作用的

结果。而且理论上确实也可以像托马斯·阿奎那所称的那样不

断地追问每个运动物体的推动者,直到那第一推动。

——存在这第一推动惟一需要的前提是:宇宙运动之物是

有限的。这也正是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我们不可能无限止地

追溯下去,总会追到了一个尽头,达到尽头之日也就是找到上帝

之时。

托马斯·阿奎那这个前提是否成立呢?我认为至少不是完

全不成立的。因为宇宙万物的数目确实是有限的,就像时间与空

间,即宇和宙,都是有限的一样。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什么文

章,文章里证明了即使把宇宙分解成比原子还小若干倍的基本

粒子,其数目仍然是有限的,具体数目我记不清了,但作者说不

会超过“古戈”这个数目,古戈有多大呢?就是100的100次方。

219这也许同我们平时想当然地认为宇宙乃无边无际、无始无

终的观念相违背,我原来也这么认为,但据科学家们说,宇宙确

实有产生的一天,它产生于一次大爆炸,从这爆炸的一刻起,时

间、空间、万物及其运动就产生了。这就是大爆炸字宙说,它已经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论据的支持,例如天体红移现象,就是科

学家们发现所有的天体都在从某一个中心往外运动,就好像是

一颗炸弹爆炸后弹片从中心往四周飞散一样。

至于这创造宇宙的大爆炸是否是上帝所为,甚至就是上帝

的“第一推动”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原因托马斯·阿奎那第二个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

是利用原因与结果的证明。

我们知道,宇宙中任何物之所以存在必有某种原因,可以说

宇宙万物就组成了一个因果之链,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这因果之

链的一环,就像没有任何孩子真无父亲一样,即使他不知道自己

的父亲是谁,这现象在西方倒是常见不过的。

这样,物 A是物B的原因,而物 B又是物C的原因,物C

则是物 D的原因,如此下去,但是否可以至于无穷呢?

当然不!就像推动之链不能至于无穷一样。

这也就是说,我们推溯上去必然会找到一个最初的原因,这

个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我们可以引用托马斯·阿奎那自己的

话来说:

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秩序。这里,

我们决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如果有,那就应

该先于动力因而存在,但这是不可能的。动力因,也不可能

推溯到无限,因为一切动力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个动力

220

l因,是中间动力因的原因;而中间动力因,不管是多数还是

单数,总都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也就会去

掉结果。因此,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如果将

动力因做无限制的推溯,就会成为这样的情况),那就会没

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这是显然不符合实际

的。因此,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乃是必然的。这个最初的

动力因,大家都称为上帝。

我们不难发现,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个证明方法实际上同

第一个差不多,不过把运动改为了因果而已。

惟一之必然 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三个证明方法运用的

是可能性和必然性。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然而它们的存

在并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他这个证明方法的起

点。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起点。它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在世界

中看到的各式各样的事物,从太阳地球到花鸟虫鱼、张三李四,

虽然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了,然而其存在却并非必然。就拿张

三李四来说吧,难道我们能说他们一定得存在?当然不,如果他

们的父母怀他们的那天不是行了房事,而是一个左手一只鸡、右

手一只鸭回娘家去了,另一个整天打骨牌,那么张三李四自然就

不会来到这世界了。并且大家也应当相信,张三李四的老爸老妈

完全可能,也可以这样做的。那天之所以他们没有回娘家和搓骨

牌,只是因为鸡和鸭刚好遭了瘟、打骨牌三缺一,两口子只好都

呆在家里,吃了饭没事做,就做那事了,于是张三李四的老妈珠

胎暗结,十月之后他们便来到了人间。

221张三李四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大家只要想想就明白了。

就像释家所言,万物都因十二缘起而生。然而这缘起并非必然,

而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啊。

这里我要对偶然与原因做一下区分。万物的存在只是一种

偶然,然而却不是没有原因的,万物皆有果,有果必有因,即使秋

叶一片也不致无因落地。

了解这一点后,托马斯·阿奎那便问:世间万物都只是可能

而非必然,且有生必有死,天之道也,那么有否必然之存在呢?永

恒之事物呢?

答案是:有的。因为托马斯·阿奎那还有一个想法,如果万

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它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现在存

在,呆会儿就不再存在,即一切都会有统归于无的时候,那么就

一定会存在某个时候,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都归于

空无了。反过来也可以说,再逆序上推,也必有一天,那些可能与

暂时的事物一个都不存在。

到这里,托马斯·阿奎那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存在能产生

存在吗?无中能生有吗?

答案是:不能!无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产生于不存在。以托

马斯·阿奎那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事物开始

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而可有可无的万物已经存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所以,

在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存在一个必然之存在。而且这

个必然之存在乃是其它一切可能存在之根、之母,是一切可能性

得以成为实在的原因。

托马斯·阿奎那说,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对于他的这一分析,我想前半部分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即实

222存万物确只是一种可能,而且也许真的可能有那么一个时候,万

物皆不存在,这也是为现在科学发现所认同的。然而对于分析的

后半部分,即存在是否可以生于不存在,有是否可生于无,可能

是否要生于必然,进一步的,有从无之中生时是否需要一个上

帝,就大有不同观点了。

对于哲学家们而言,他们许多人会质疑托马斯·阿奎那想

当然的那个前提:无不能生有,相反,他们认为无中可以生有。如

老子所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样看起来,不但无可生有,而且有恰恰只能从无中生出来

呢!

那么到底是听老托的呢还是听老子的呢?大家可以自由选

择。

最高级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第四个证明是“事

物存在等级的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看到万物一个更为具体的特征:等级性。万

物,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走不能叫的植物,

到能走能叫但不能说的动物,直到能走能叫能说话的人,明显地

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它们有好坏美丑之分,有高级低级之别。

这样,托马斯·阿奎那就自然而然地问:那么,是否有一个

223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呢?

答案是:有的。

这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上帝。

如果说存在物的等级结构是金字塔似的话,那么这个上帝

就是金字塔的顶尖。

我们借用《神学大全》中托马斯·阿奎那自己的话来说:

第四,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一切事物,均有好、真、贵等高低之分。它们的高低都是按照

同最好、最真、最尊贵的差距来划分的。例如,比较热,则意

味着它离热较近。因此,凡是最好的、最真的、最尊贵的,自

然也就是最纯粹的存在,因为按照《形而上学》说,至真即最

纯的存在。凡在同一类中是最纯粹的存在,那末它就是这一

类的原因。例如,火是最热的,那么火是一切热的原因。这

个例子《形而上学》上早已说过。所以,在万物中必然有一个

最好而最纯粹的存在,它是一切存在、一切美好的原因。它

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

我们不难发现,托马斯·阿奎那论述的前半部分是可以成

立的,即万物确实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但是否就此可以断定有

一个最高等级的存在呢?抑或这个最高等级的存在是否便是上

帝呢?这就可资考问了。我相信有许多人,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最高等级有是有的,但

非神也,乃是人也!”

万物之目的比起前面的几个证明来,这个证明要复杂

一点儿。

224这个证明简而言之是这样的,托马斯·阿奎那发现,世间万

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就像太阳绕着地

球转一样,万物也围绕着这个目的行事。仿佛它们是有眼睛有智

慧的一样。

但我们同时也知道,万物,除了人,当然是没有智慧的,特别

是花草、树木、石头这些东西,更是感觉、智慧都没有,它们自己

是不可能有这个目的的。

那么是什么令它们看起来像有目的似的生存、运动着呢?

那就是上帝。托马斯·阿奎那如是说:

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为着一

个目标而活动;他们活动起来,总是或常常是遵循同一途

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

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但是,一个无知者如果不受某一

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如像箭受射者指挥一

样,那他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

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他们的目的。它就是

我们所言之上帝。

关于对托马斯·阿奎那这个“万物存在、运动皆有目的”的

观点的疑问就多了,我们甚至可以对它的第一前提提出疑问。我

个人认为,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个证明谈不上有多少说服力,我

们不妨置之度外。

然而我也认为,托马斯·阿奎那即使不需要这第五个证明,

他提出的前面那四个证明,尤其是第一个证明,在当时也是相当

有力量的,只要他们静下心来,想想一些简单的现象,就不得不

225正视上帝存在这种可能性。大家知道牛顿就是上帝的信仰者,他

是傻瓜还是无知者呢?

人·知识·人生

前面我们所谈的是有关上帝的

问题,这一节我们来谈谈人的问题。

即使是神学家们,虽然他们一切为了主,然而我们不要忘

了,这个“为了主”前面当有个主语,谁一切为了主呢?当然是人,

近而言之是神学家自己,远而言之是整个人类。在托马斯·阿奎

那等神学家们看来,人类从个体到整体的存在都不应当以自己

为中心,而应当以神为中心,人的一切都应当是为神服事的,从

神学家们聪明的大脑直到处女宝贵的贞操都应如此。这就是区

分于人本主义的“神本主义”。

那么人类如何能更好地为神服事呢?

关键是应当让人们明白两点:一是他们过去是怎么来的,二

是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

倘若人们发现,他们不但过去来自于神,是神所创造的,神

就是他们的生身父母、直系祖先,而且他们自己实际上也是神所

创造的,他们的各种知识能力都来自于神,那么他们当然会服事

神,就像儿女要服事父母、仆人服事主人一般。

关于第一个要让人明白的事,即人过去是怎么来的,当然用

不着托马斯·阿奎那再去说。我们知道《圣经》之开篇《创世记》

就言神“照自己之像造人”: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

226

1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

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

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

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

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

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

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人现在又怎样,托马斯·阿奎那就给予

周到的分析了。他不但分析了人自身是怎样的,即灵魂与肉体之

结合,还分析了人类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人应当有一种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他阐明了这三个问题,并且让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些问题:我

们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智识都是神赐给我们的,并且

神使我们获得此生的幸福,以至死后进入永恒的极乐世界——

天堂。当人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时,他们当然会虔诚地、全心全意

地服事神了。

依据托马斯·阿奎那所阐明的三个问题,我下面将分三部

分分而述之。

灵与肉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自身的第一个命题是:人

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

对于何谓灵魂与何谓肉体这里不需多说,就是大家平常所

知的灵魂与肉体。不过在规定二者的来源、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时,托马斯·阿奎那就显示出其思想家的独特性了。

托马斯·阿奎那首先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二者的统一。这

个统一表现在:任何个体的人,从王侯将相到平民乞丐都是灵魂

227与肉体的结合,二者同时存在于每一个活着的人身上,它们紧密

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对于任何现实的人

而言这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一旦分离,那么人也就不存在

了,就两腿一伸,呜呼哀哉了。

那么肉体与灵魂是如何结合的呢?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这

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灵魂融于肉体之中,充盈于肉体之每一

部分,二者完美均衡地结合在一起。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灵魂与肉体的第二个观念是:这互相

结合的灵魂与肉体又是有区别的,不但有区别,而且区别还大得

很。

我们可从两方面看这区分,一是特征,二是地位。

就特征而言,灵魂与肉体当然是不同的。灵魂是看不见摸不

着的,如老子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灵魂这东西就是夷、希、微的整合了。或者也可以用

我们前面讲过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来解说:灵

魂是一种精神实体,是“形式”,而肉体则是物质实体,是“质料”,

作为质料的肉体当然是可见可听可触的了。

肉体与灵魂之间另一个不同的特征是:作为质料的肉体是

速朽的,人的生命一旦终结,它也就腐朽了。不管这肉体生前是

美如西施、貂蝉,还是丑如无盐、馍母,都变成了骷髅一堆,最后

化为尘土。这就是死亡,是任何人,哪怕是圣徒彼得或圣师托马

斯·阿奎那都无法避免的死亡。就像西方一句俗语所言:“死神

踏着公平的脚步,迈过穷人的茅屋和王侯的华府。”但灵魂就不

同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即使肉体死灭

了,灵魂也不会随同肉体一同腐朽,相反,它将永生。

这灵魂不死的观念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中国人自古以

228来就有这说法,不但中国人有,几乎一切民族都有,都相信人的

肉体死后,灵魂是不死的。但对这个肉体死后灵魂的去向就有不

同的观点了。总的来看大体有两种:一是转世投胎说,二是永恒

持一说。

第一个转世投胎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认为人死了后,

阎王在对死者的一切进行清理后,善人就会立即投胎到富贵人

家,享受来世的幸福,恶人则会被分别投入十八层地狱,处以各

式各样的刑罚,轻者板打鞭抽,重则上刀山下油锅。我小时在乡

下曾见过给死人“做道场”,挂着描写各种地狱刑罚的画,真是恐

怖至极。令我感到古怪,怎么世间还有人竟敢做坏事!难道是因

为这些下地狱的恶人并不是要在地狱永远受苦,而是受过苦后

也会转世投胎吗?但那又有什么好?他们投胎也没资格投进富

贵人家,而是要做奴做仆甚至做牛做马。

永恒持一说就是基督教的说法了。大家如果读过但丁的《神

曲》,就会看见人死后会有三个去处:地狱、炼狱和天堂。那些纯

洁的好基督徒们要上天堂,在那里享受永恒的幸福;总的来说是

好基督徒,但也做过一点儿坏事,不那么纯洁的人则要先到炼狱

去受上几年罪才能上天堂;至于那些坏蛋们就要到地狱去了,在

那里他们将遭受无边的苦难。

然而对于地狱里受苦的人们,最可怕的并不是受火烤蛇缠

之类的苦,而是他们将永受如此的苦,永远没有得救的希望。在

地狱的大门之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

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

从我,是走进永恒痛苦的道路;

从我,是走进永劫人群的道路;

229……

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我想大家会明白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苦,因为即使不讲

地狱、天堂这些死后才会知道到底有没有的事,对于我们每个现

实的人而言,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而言,最可怕的难道是一点挫

折与痛苦吗?不是,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那么现在受

一点苦又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我们被告知,我们将永远受这样的

苦,永远没有幸福生活的希望——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要是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

但所幸的是,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希望是永在的。

我们回过头来说灵魂,不管是转世投胎也好,永享欢乐或永

受痛苦也好,总之灵魂是不朽的,而肉体是必朽的。这就是灵魂

与肉体的差别。

谈过了灵魂与肉体的特征的差别,我们现在来谈谈二者地

位的差别。

这个问题好谈,简而言之就是,灵魂的地位要高于肉体。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尽管人的个体是由灵魂与肉体不可

分离地构成的,然而并不说明二者的重要性是等同的,相反,灵

魂的重要性要高于肉体。这是为什么呢?

我这里不妨打一个比喻:肉体好比是一堆石头木料,而灵魂

则是建筑师。如果没有石头木料,建筑师不能建成房屋,但如果

没有建筑师,石头木料就只是一堆无意义的石头木料而已。当

然,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较之石头与建筑师的联系还要紧密得多,

也因此,如果没有灵魂,肉体就如同没有建筑师的石头更无意义

了。这是一,即无灵魂的肉体是无意义的,也可以这样说:是灵魂

230

1赋予了肉体以意义。

第二是当肉体与灵魂结合起来后,二者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灵魂而非肉体。这里我们也可以打个比方:灵魂是建筑师,而肉

体则是建筑师用以搞建筑设计的工具。工具当然要听人的,是为

人所控制的。同样肉体也要听灵魂的,也是为灵魂所控制的。

至于这个灵魂的起源,不用说,是上帝创造的。

知识的起源在分析完灵与肉——灵魂与肉体——的关

系之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与人相关的问题:人类的知识是如何

起源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类知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即一个

认识的过程,知识的形成就像产品的制成一样,先是原料,经过

几道工序之后,逐步加工而成为产品。

我们现在就来详细描述一下知识这个“产品”的“制成”过程。

我们知道,制造产品必须有三样基本的东西:生产者、生产

工具和生产原料。制造美女们用的“夜巴黎”香水如此,制造“知

识”这种产品同样如此。

那么什么是制造知识所需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呢?

生产者我们当然知道就是人。

生产工具呢,就是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例如感官和感觉能

力,但还不止于此,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类仅有感觉是不能

达成知识的,此外还需要有理智,惟有通过理智人类才能得到完

整的知识.

至于生产原料就比较复杂了。总的说来是外在世界的万千

事物。然而又不尽如此。因为人类不能够一下就将外在事物变

成知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好几步,前一步产生出

来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知识,当然是较低级的或半成品的知识,

231也是后一步所需要的原料。这不难理解,例如生产海洛因的过

程,最初的原料是花朵如牡丹般美丽的罂粟,它的籽儿经过加工

后就成了鸦片,鸦片已经是一种毒品了,但同时又是一种原料,

是生产海洛因的原料。

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知道托马斯·阿奎那眼中人类知识的

起源,我们现在来详细地谈谈他所说的知识之形成过程。

知识形成的第一步是形成感性认识。

大家知道,我们人有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等,这些感

官分别有自己的感觉功能,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托

马斯·阿奎那称这些为外部感觉。除此而外他认为人还有一种

内部感觉,共分四种:综合、想象、辨别、记忆。当人的外部感觉与

外在世界的事物发生接触时,就会形成一些他称之为“感觉印

象”的东西,然后外部感觉会将这些感觉印象传递给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便将这些印象进行加工,成为形象。形象产生之后,感

性认识也就完成了。

知识形成的第二步是形成理性认识。

除了形成感性认识的感觉外,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还有

一种形成理性认识的能力——理智。这个理智将形象保存起来,

作为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加工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抽象,即理智

把感性认识所形成的形象进行抽象,抽掉那些具体的、个别的成

份,汲取抽象的、普遍的形式,这时候就形成了托马斯·阿奎那

称之为“理解印象”的东西。这时人所使用的是所谓的能动的理

智。除了能动的理智外,人还有一种被动的理智,理解印象形成

之后,能动的理智就会将之转给被动的理智,由之进行下一道程

序的加工。

理解印象被传递给被动的理智之后,它就变成了“理性印

232

l象”,被动理智对这个理性印象再进行加工,于是就产生出了“表

象”,这表象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说法,就是“概念”。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在这个“概念”形成之后,人类也就完

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也就是产生了知识。

至于人类创造知识的理智,不用说,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

上帝在我们心灵中发出的“理智之光”。

人生的意义 这研究人生的意义一节也可以看做是托马

斯·阿奎那的伦理学思想。

上面谈到,我们人的生命与知识都是上帝赋予的,人当然应

当知恩图报,尽心尽力地服事上帝。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

人生意义的总观念。当然这也只是人生的“总观念”而已,实际的

人生图画是色彩缤纷的。

首先,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就是幸

福,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幸福,这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

意义差不多。

为什么说人是有理想的呢?我们知道,“理想”这个词其实就

是目的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听起来更美的表达。前面我们

在谈托马斯·阿奎那论证上帝为何存在时说过他的第五个证明

方式,是说万物存在都有其目的。花草树木是否有其目的我们姑

且不论,但我们应当肯定人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有大小之分。

例如我到学校小卖部买包方便面是为了当晚餐,阔佬带小秘去

五星级宾馆是为了开房间,这都是人的目的,不过是“小目的”,

是一时之需;而当我们讲到人生的“大目的”时,就给它换个名

字,曰“理想”了。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目的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有神在引导。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之所

233

1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我们人在行事时,都

会有所倾向,有自己的确定目的,人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如此行

事的,这个驱使我们如此行事的东西便是人的自由意志,正是它

确定了这目的。

那么,自由意志驱使人朝向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个目的

一般而言就是“福利”。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福利的满足,我们用另

一个字眼来说,就是幸福,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如果得到了

满足,人生也就达到了目的。

我想对以上说法大家一般不会有异议,但问题是,什么才是

人生的幸福呢?人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我记得以前听过一

首歌,其中有词说:“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

也不在睡梦中,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汗水的淋漓里。”不过,

我确乎不清楚是否真有人打心眼里认为这就是幸福。

关于什么是幸福说到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古往今来各

种说法多如牛毛,一一说起来恐怕比长城还要长,这里且免谈其

它,只来说说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幸福在哪里。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财富、权力、荣誉、性爱等固然可以使

人达到一时的满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幸福,但实际上并不是,

人永远不会因为拥有了金钱、美女、权力、名声之类而满足,人还

会不断地继续追求,直到得到真正的、完满的幸福。

那么,这个“真正的、完满的幸福”又是何方神圣呢?我们用

托马斯·阿奎那在《反异教大全》中的话来说吧:

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

从上文看来,说人类幸福在于身体的快乐,这显然是不

可能的。身体的快乐,主要指食色两方面的快乐。

234最后的目的,总是属于现实事物中最高贵的事物,它具

有最好的事物的性质。

不但如此。万事万物的最后目的就是上帝。我们已经

在前面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把那些特别接近上帝的东西作

为人的最后目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托马斯·阿奎那眼中,所谓最完满的

幸福便是接近上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托马斯·阿奎那说,这是因为人类从那些

金钱、美女、醇酒之类所得到的只是一种感性方面的享受,人类

是不可能满足于之的,人所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满足,这才是幸

福。他说:“幸福是理智的完满福利。”

那么,更为具体地说,这个“理智的完满福利”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感性的幸福乃是那些肉体上的满足,即食色之类,与

此相对,理性的幸福则当是精神上的满足。所谓精神上的满足,

就是真善美。当理性的幸福达到完美时也就是至高的真善美了,

这也就是“理智的完满福利”。

更进一步,这个至高的真善美又是何方神圣呢?

这就是最高的神圣——上帝!

所以,什么是幸福,一言以括之,就是上帝,是:

幸福在于上帝。

追求上帝,靠近主,这才是幸福,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235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10

    八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18万人。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10万人1这里所推测的数字,在狄奥多鲁斯关于高卢的克尔特人的一段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他说:“在高卢住着人口不等的许多民族,其中最大者…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866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译者后记-在线阅读

    第一卷 译 者 后 记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一般简称“哲学史”)是一部重要的 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 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哲学史”,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 在“德意志思想体系”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 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 “自然辩证法”里,对黑格尔“哲学史”中…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15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四章 纯粹理性的历史-在线阅读

    第四章 纯粹理性的历史 这个标题放在这里只是为了表示一个在系统中保留下来必须在将来加以填充的位置。我则满足于从一个单纯先验的观点、即纯粹理性的本性的观点出发来对迄今为止对纯粹理性所做的全部探讨作匆匆一瞥,这固然在我的眼前矗立起一些大厦,但却只是一些废墟。 人类在哲学的童年是从我们今天更愿意在那里结束的地方开始的,就是说,首先探讨对上帝的知识,以及探讨来世的希…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17
  • 第二节解读培尔文本片断

    培尔是怎样一个人呢?在哲学史研究中我们要不要注意哲学家 的性情呢?哲学家的性情与他的著作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是 学术研究所轻视的,学术研究只重视思想本身,哪怕是一个伪君子的 思想。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始祖 F.培根,他曾因为 个人品德的缺陷入狱,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事实表 明,我们不可过丁强调文如其人,文与人经常不一致。但是,我们…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08
  • 第五节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

    伊壁鸠鲁学说通过传人梅特罗多洛、阿波罗多洛、菲罗德谟等人,持续延伸入罗马时代,一直到 4世纪。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卢克莱修用拉丁文月所写的哲学诗篇6 卷本《物性论》,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他继承、发展了希腊素朴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详致阐发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然哲学及其伦理宗旨,犀利地批判宗教,宣传无神论,并论述社会进化、社会契约思想,,对在罗…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75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