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故事》-文聘元 第九章 犹太人的故事
这一章我们将讲述一个悲壮而又令人悲哀的故事。
这就是犹太民族的故事。
犹太民族创立了基督教。
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用另一个名字称呼就是基督教文明。自从基督教诞生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直至现代,西方文明无处不有基督教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现代许多西方国家,总统上台时是手按《圣经》宣誓,他必须忠于三者——上帝、人民与国家,而每一个普通人,当他在法院宣誓作证时,为了表明他的话是真实可信的,他也是手按《圣经》起誓。
总而言之,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文明。
那么我为什么不把基督教的故事放到《西方历史的故事》中去讲呢?这是因为,基督教虽然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然而它影响至深的仍然是西方人的思想——它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来产生影响的,它自身也正是一种思想。
正因如此,与基督教相关的许多历史事件固然属于历史,但其根子仍在思想上。例如十字军东征,为什么要搞这个规模庞大、杀人无数的征讨?我们知道,历史上征服的出发点与契机一般是为了财富与土地,然而十字军东征却不一样,它主要是为了保护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那里有耶稣的圣墓和其它许多圣迹。为了这,欧洲的基督徒才不惜使别人,也使自己血流遍野、尸积如山。这也就是说,基督徒并非为了财富与土地,而是为了他们的信仰!这个信仰正是他们行为的根。即使后来十字军的征讨有些变质了,掠夺财富也在征讨中成了一个事实,我们仍不能否认其主要目的仍是为了信仰,为了基督,而捞财富只是“顺手牵羊”而已。
信仰,我们知道,像宗教一样,是属于人的思想的东西,换言之,是属于哲学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将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历史都放到这一章来讲的原因。
犹太人是基督教之创立者,所以我们讲基督教之创立当从犹太人之历史说起。
其实这并非我要讲犹太人历史的惟一原因。也因为犹太民族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民族,虽然从地域上并不属于西方民族,而源于巴勒斯坦,然而他们所创立的文化却为西方人所接受,成为西方文明的正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犹太民族对西方文明的贡献殊不亚于西方任何民族,如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古罗马人甚至古希腊人,等等。
犹太人的诞生
犹太人的祖先,当他们还不曾被称为犹太人时,就来到了现在叫巴勒斯坦的地方。
在进一步阅读之前,我建议大家准备一份上面有巴勒斯坦的地图,不用太详细。从地图上大家可以发觉,巴勒斯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易攻难守。它邻接一片平坦的沙漠,平坦得战马可以横冲直撞,沙漠却没有大得可以阻挡这些战马的冲越。
这个要命的特点就造成了犹太人以后可悲的历史——只要敌人稍微强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他们的家园。又因为巴勒斯坦所处的地方恰恰是一片美好的绿洲,物产丰饶,正如《旧约全书》上所说,是神赐给犹太人的“流奶与蜜之地”,好东西人人想要,其他民族便纷纷侵入。
犹太人第一次出现在巴勒斯坦大约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距现在三千多年了。但这时他们还不叫犹太人,称为海伯鲁人,不难看出海伯鲁人是希伯莱人的另一种译法。
这些海伯鲁人原来居住在沙漠,大约是西亚莽莽黄沙中众多原始游牧民族之一,至于这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游牧民族的起源就无从考证了。
海伯鲁人来之前,巴勒斯坦是古埃及帝国的一部分,埃及人一直对它进行有效的管辖,海伯鲁人到达巴勒斯坦几十年后,埃及人重新征服了巴勒斯坦。这时的巴勒斯坦还有另一个名字——以色列,二者的地域并不完全一样,以色列可能指的仅是海伯鲁人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在公元前1223年古埃及的碑铭上有一句话,说:“以色列是荒芜的,五谷不生。”也有的书将这句话说成:“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种族并未灭绝。”
第一个译法叫人有点莫明其妙,因为巴勒斯坦在那时不大可能是荒芜的,否则海伯鲁人何以要在那里生活下去呢?何以那么多的帝国都想将它占为己有呢?何以《圣经》称它是“流奶与蜜之地”呢?我想这段话的意思可能有两个:一是海伯魯人此时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地区是荒芜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时巴勒斯坦被埃及人征服了,他们岂不把被征服者赶到荒芜之地去而把“流奶与蜜之地”留给自己呢?二是相对于埃及人的豐饶无比的尼罗河谷来说,海伯魯人所住的地方即便有草有水,也是荒芜的,因为在这里不能种下五谷,只能牧牛放羊。当然,如果我们采用第二个译法就容易理解多了,海伯魯人这时被埃及人征服了,征服之战将他们的国家化为瓦砾,然而其人民并未因战争而全部死亡。
不管这段话的意思如何,这句三千年前的銘文是现存所有史书中第一次有关希伯莱人或以色列人或犹太人的历史记载。不管采用哪种译法,我们都可以从中知道这些希伯莱人曾被征服。
此后他们又怎么样了呢?难道被征服者轻易地放走了吗?
当然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罗马人征服异族后将之怎么办。
罗马人怎么办呢?就是让被征服的异族做他们的奴隶。如果以色列人曾被征服了,那么他们八成被埃及征服者拉去做奴隶了,这样其种族才未灭绝。
到这里历史就好解释了,我们都听说过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以后犹太人的历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了,我们从《圣经》上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以后的一切。
但事情却并不这么简單,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出现了两种历史——考古的历史与《圣经》的历史。
我们知道,《圣经》上面所记载的东西虽然都有历史的影子,但与通过考古所发现的历史不大一样。它上面有些事情,例如上帝的创世,是没法用考古学证明的。
那么,我该怎么讲述犹太人的历史呢?
如前所言,我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依照考古学去讲,二是依照《圣经》去讲,三是两者对照去讲。到底采取何种方法呢?
我决定用第三种。因为用第一种将会令这章难懂又没味儿。要知道关于犹太人的历史,考古学上并没有太多的证据,就是考古学家们也常得配合《圣经》去研究,尤其是摩西后的那段历史。但全按照《圣经》又太缺乏史证。因此最好是用第三种,我们以《圣经》为线索,再加上考古学成果,这样下来,就会既清楚又不乏历史的真实感了。
下面就是我结合考古学与《圣经》得来的犹太人的简单历史,我将以三个名字的起源为线索,由它带我们走进犹太人的历史。
这几个词就是:犹太、以色列、希伯莱。它们分别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这三种不同的称呼?
《圣经·旧约全书》第一章说,上帝在创造天地万物后,就按自己的影像造人,造的第一个人是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他的妻子夏娃。我们就从这里讲起吧。
亚当、夏娃本来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成天只是吃了睡、睡了吃,无忧无虑,舒服得很,后来因为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就被神逐出了伊甸园。
被逐后,两人的日子便苦起来了,但并不是一味的苦,他们至少可以有性爱之乐了。这给他们带来了两个孩子,长子名该隐,次子名亚伯。亚伯很得神的宠爱,该隐是个心胸只有针眼儿大的人,很是不平,就把弟弟杀死在旷野。结果他自己也得到了神的惩罚,被流放到挪得。后来亚当和夏娃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塞特。
正是光阴荏苒,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亚当、夏娃的子子孙孙日益多了起来,遍于大地。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不过他们这个“胜”是坏,是一代比一代坏而不是一代比一代好。
这样渐渐地,耶和华神愤怒了,决心惩罚变坏了的人,让他们从大地消失。但他看到有一个人,名叫挪亚,是个好人,便不忍心杀他,就叫他造了一艘大船,就是著名的挪亚方舟,让他一家子,带着飞禽走兽,有公有母,躲在方舟里。然后神降了一场大雨,把其它一切“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淹死了。
这个挪亚有3个儿子,分别叫闪、含、雅弗。他们三兄弟又有子孙,这样,一代代下去,终于到了亚伯拉罕,他是挪亚的长子闪的后代。
这个亚伯拉罕是大好人,对耶和华也很恭敬,神便赐福给他,指示他带着自己的家族往迦南地去,这个迦南地便是巴勒斯坦。
到了迦南地后,亚伯拉罕凭自己的武力和神的帮助打败了原来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定居下来了。由于亚伯拉罕原来是从幼发拉底河那边来的,这条河大家听说过,它孕育了另一种伟大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迦南人便称他们为“希伯莱人”,意思是“来自大河彼岸的人”。
这就是希伯莱人这个名字的起源。
至于以色列,这个名字的起源要后一些。亚伯拉罕由于对神极其忠诚,所以神在他100岁时赐了他一个儿子,名叫以撒。以撒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是对双胞胎,大的叫以扫,小的叫雅各。
由于雅各用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长子名分以及父亲亚伯拉罕的祝福,所以害怕哥哥的报复,就躲到了舅舅拉班的家里,经过整整十四年的劳作,他得到了两个表妹做老婆。后来就回到故乡迦南地去。
一天,雅各来到河边,他就叫妻子孩子们先渡河到对岸,他自己便一个人在这岸了。这时一个人从夜幕中走来与他摔跤,两人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战得难解难分,直到红日东升还没有分出胜负。那人想走,但雅各不放,说除非得到他的祝福。那人只得给雅各祝福,之后对他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这人原来是耶和华派来的天使。此后雅各向耶和华神献祭时,神再次叫他改名,并赐福给他。于是雅各从此就改名叫以色列了。
雅各共有4个老婆和12个儿子,儿子们也有出息,他的家便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由于他现在叫以色列了,他的家族便被称做“以色列家”,家族成员被称做“以色列人”。后来雅各的12个儿子及其后人便发展成为了以色列人的12个支派,这12个儿子被尊为“十二列祖”,再往下这12个支派便发展成以色列民族了。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到,希伯莱人与以色列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但希伯莱人包括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人只是亚伯拉罕次子雅各的子孙,而亚伯拉罕的长子以扫的子孙是希伯莱人,但非以色列人。
那么犹太人这个概念又是如何来的呢?
这就是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了。从这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圣经》上犹太民族的整个历史。
前面我们说到,雅各有12个儿子。雅各最喜爱的是第十一个儿子约瑟,对待他与其他儿子不同,给他吃的穿的都更好,这令他的哥哥们十分嫉妒。有一天,他们趁约瑟单独到牧羊的地方来看他们时,把他卖给了正要去埃及做买卖的以实玛利人。
到埃及后,约瑟被卖给了埃及王法老的护卫长做奴隶。由于他聪明能干,护卫长提拔他做了管家。但约瑟的一个“毛病”害了他——他太漂亮了。女主人爱上了他,几次想引他上床,然而约瑟是个义人,不肯做对不起主人的事,拒绝了诱惑。恼羞成怒的女主人便去对丈夫说约瑟调戏她。护卫长当然信老婆的话,把约瑟投进了监狱。
在狱里关了一段时间后,约瑟的一个本事救了他。原来约瑟会解梦,替与他关在一起的一个官儿解了梦,预言他不久就会出狱,并且官复原职。后来果真如此。那个官儿有一次便把这事告诉了法老。法老这时正做了一个难解的梦,就是那个有名的七个丰年连着七个灾年的梦。法老就将约瑟找来,约瑟给他圆了梦,还告诉法老如何应付。一切又应验了,帮了法老一个大忙。当其他国家正闹粮荒时,埃及却粮食满仓,不但够自己吃的,还可以向周围国家出口,使埃及一时声威远播。法老十分欣赏约瑟的本事,就让他做宰相,治理全埃及。
这时远在迦南地的雅各一家子也同样遭了灾,他们听到埃及有粮卖后,便派出雅各的10个大儿子,也就是约瑟的哥哥们,来埃及买粮。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约瑟与哥哥们相认了,他不但原谅了他们,还将整个家族接到埃及来住。
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一直生活在埃及。由于他们特别善于生孩子,也善于理财,他们的人口日益众多,势力逐渐要超过埃及人了。埃及人很害怕,就求法老制止以色列人。于是法老就没收了以色列人的财产,并且强迫他们做了埃及人的奴隶。
如果此前以色列人的历史对于我们与史家们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此后的历史就比较清晰了,那就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事。
摩西为什么要离开埃及不用说,那做奴隶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摩西没走到神所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就死了,带领以色列人到达那里的是约书亚。按摩西的遗嘱,约书亚把迦南地分给了以色列人的12支派。
此后以色列人便进入了所谓的“士师时期”。
这段时期是以色列人的春秋战国,12个支派不但不团结,还互相攻伐,甚至勾结外族凌辱自己的族人,整体势力日渐衰弱,经常受到异邦的欺侮。
后来以色列人总算认清了这点,改邪归正,慢慢又联合起来,最后整个民族形成了两大块:一大块是住在迦南地中部和北部的北部集团,另一大块是住在南部的南部集团。
两部虽有攻讦,尚未分裂,都称以色列。
最初北部集团占了上风,因为它出了一个领袖扫罗,他被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膏作以色列人的王。扫罗英俊而英勇,力图统一以色列。但内忧外患太过严重,他力不从心,晚年又嫉贤妒能,迫害大卫,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继扫罗而起的是南部集团的大卫,他勇敢而又忠心,扫罗死后接做了以色列人的王。他是一个比扫罗更杰出的人,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从此以色列人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成了统一的民族,千年梦想终成现实。
这是以色列人的黄金时代。
以后,当以色列人被迫再次四海漂泊的时候,他们仍然把大卫王时代的统一看做是最高梦想。
大卫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从一个符号看出来,就是过去希特勒强迫犹太人戴在手臂上,现在在以色列国旗上的那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六角星,它的名称就叫“大卫星”,是犹太民族的标志。
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就是所罗门。“所罗门”这词在西方就像“诸葛亮”这词在中国一样,是智慧的代名词。传说耶和华曾赐给他“极大的智慧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
关于所罗门的智慧的故事数不胜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从一本什么民间文学杂志上面看到的那个,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美貌的示巴女王统领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她听说了所罗门王的智慧,就带着大批财宝前来访问他。所罗门殷勤接待,并且爱上了美貌无比的女王。女王是个聪明人,岂不知道他心里面的鬼胎,于是她对所罗门说,他得发誓不强迫她同他做爱。所罗门答应了,但他也提了一个条件,要女王答应不动他宫中的任何东西。女王答应了,她想自己岂会觊觎他的财富呢!
当晚,女王告别所罗门后上床了,可怎么也睡不着,口渴得像火烧一样,她就起了床,看见房间里刚好放着一瓶水,就喝了一口。那水还没进肚子呢,所罗门就从一边跳了出来,说:“你违背诺言了!”
女王回答道:“可我碰的只是水啊!”
所罗门答:“没有比水更宝贵的财富了。”
女王哑口无言,并且感到了所罗门超人的智慧,自愿献身给他。后来她对所罗门说:“我在本国里听见人们论到你的智慧,并不相信那些话,现在我才知道人们告诉我的还不到你实际所有的一半。”
这个故事中最令我感佩的是所罗门王那句“没有比水更宝贵的财富了”。大家想想看吧,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难道真的比得上粮食和布匹重要吗?更不能比水与空气了。但水与空气都是最平常的东西——其实,这最平常的也就是最宝贵的。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谈以色列吧!
在所罗门的治理下,以色列达到了它繁荣的巅峰。但所罗门到了晚年,渐渐地骄傲起来了,开始穷奢极侈。他大兴土木,兴建了豪华无比的黎巴嫩宫,又大娶老婆,这些老婆来自五湖四海,她们给以色列带来了各种异教信仰,把本来很纯洁的以色列搞得乌烟瘴气。
所罗门王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即位,他这个人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父亲那样多好处不学,偏偏学到了他晚年那些劳民伤财的损招。本来已经被所罗门搞得没几个钱的国库哪经得起他这样折腾,不久更加空虚,人民也开始反抗了。更可怕的是,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另一种矛盾——以色列的南北矛盾。
前面说过,以色列原来被分成了南、北两部,是大卫把它统一起来的。大卫是南部人,他治理时,还算公平,没怎么歧视北部人。但到所罗门晚年已经有了变化,感觉受到歧视的北部人开始了反抗,不过不太剧烈,当罗波安即位后,事情一下变了,这个罗波安不是采取怀柔政策,而是更加歧视北部,令北部人民群起反抗,反抗运动领袖的名字听起来倒与他差不多,叫耶罗波安。最后他领导北部反抗成功,另建了一个新的以色列国,而以色列的南面仍归罗波安统治,不过名字改了,被称为“犹大王国”。用这名字是因为大卫王族出身于以色列人12支派中的犹大支。
才统一了八十年的以色列就此分裂了,这大约是公元前930年的事。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外患,而是内乱,内乱发生之日,即是国家衰亡之时,以色列也是如此。
分裂成北、南两部后,北部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一个个王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终于被来自北方的强大的亚述人所灭。
南部犹大国要稳定一些,但正所谓户破而堂危,北面的以色列国被灭后,亚述人紧接着便兵临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城下了,不过亚述人没有灭亡它,而是将之列为亚述帝国的附属国之一。
作为亚述帝国的附属国,犹大国继续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亚述帝国被另一个新兴强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我们知道有个伟大的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新巴比伦与古巴比伦虽然崛起于同一地区,但同古巴比伦可不是一回事。古巴比伦伟大的王名叫汉谟拉比,新巴比伦伟大的王则叫尼布甲尼撒。他率大军攻入犹大国,占领耶路撒冷,将大批犹大贵族掳往巴比伦,不过也没有灭亡这个国家。又过了十来年,他再次进攻,围困耶路撒冷达十八个月之久,终于攻而破之。这次可不像上次了,他几乎像罗马人对待迦太基一样处置了耶路撒冷。他血洗全城,拆掉全部城墙,更令犹大人痛心的是,他还下令毁掉了他们的圣殿。然后将犹大国的王室、贵族、阔佬、工匠等全部带到了巴比伦,关将起来,这些人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是公元前586年左右的事。
犹大人与犹太人相比还差下面那“一点”,所以称不上是犹太人。
犹大被灭后,以色列人的精英们都成了“巴比伦之囚”,另有许多人逃到了埃及,只有少数人仍留在原地巴勒斯坦。由于这里此时已是地广人稀,其他民族蜂拥而来,巴勒斯坦就由以色列人的聚居地变成了一个许多民族杂居共处之地。土著人与外来人日久渐渐生情,谈起恋爱,论起婚嫁来。
又过了几十年,新巴比伦被灭亡了,灭亡它的是一个我们要熟悉得多的国家——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已经叙说,它打过希腊人,也被希腊人打过。波斯人把“巴比伦之囚”释放了,让他们回到了故园。
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后,立即着手修复圣殿,经过二十余载苦干,圣殿终于重见天日了。这大约是公元前516年的事。
这些回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看到一直没有离开故土的同胞在这里几十年,竟然对倒塌在废墟中的圣殿不闻不问,不但如此,还同异族人通婚,不由失望至极。
这个失望开始时还没有爆发出来,他们只是不同那些人混到一块儿,而是聚住在耶路撒冷城周围。又过了许多年,这时以色列人已经认识到了血统纯正的宝贵,那些从巴比伦回来的以色列人的后裔开始自称为“犹太人”,以区别于其他血统不纯的以色列人。
由于犹太人就意味着血统的纯正,那些血统并不那么纯正的以色列人为了拔高自己,也慢慢地自称为犹太人了。
这就是“犹太人”这个称呼的起源。
帝国时代(上)
这一节许多内容可以回到上一节,
因为它在时间上是从重建圣殿讲起的,这时犹太人这个称呼尚未产生。
前面刚刚讲过,“巴比伦之囚”回到了耶路撒冷,他们费尽移山心力重建了圣殿。新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此后的历史漫无头绪。
虽然有一些犹太人重新回到了巴勒斯坦,然而此时的巴勒斯坦已非往日。犹太人不再是这块土地惟一的民族,甚至人口上也不是多数的民族,而且由于频繁的战争与征服,巴勒斯坦已经沦为半个废墟了。
但犹太人毕竟还存在,还有他们的历史,他们以后的历史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是一致的:近而言之,它是一段与波斯帝国相关的历史;远而言之,它是一段与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关的历史。
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我们已经讲过希波战争的事,在这场战争中波斯帝国不但没能征服希腊人,反而被他们打得大败。
此后希腊人不但在海上打败了波斯帝国,而且登陆于小亚细亚。
这时已经被波斯帝国征服了的埃及人也起来反抗,叙利亚人也起来了,整个帝国危机四伏。
为了保住紧接叙利亚、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的巴勒斯坦,波斯王决定重建被尼布甲尼撒摧毁了的耶路撒冷城墙。
他派来负责重建工作的是他的一个犹太人侍从,名叫尼希米。这大约是公元前448年的事。
尼希米到来后,看到自己同胞的惨状,决心不但要重建耶路撒冷城墙,还要改革犹太社会,因为这时的犹太上层贵族已经腐化堕落了。像所有有钱人一样,他们将钱财看得重于一切,为此不惜与异族人沆瀣一气。他们娶异族的女儿,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异族人,又反过来对自己的同胞放高利贷,把那些还不起债的同胞卖为奴隶。尼希米的改革基础是动员下层人民们起来与阔佬们斗争。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这道理在哪儿都行得通。由于广大下层人民的支持,尼希米竟然只用了区区五十二天就建起耶路撒冷的城墙,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尼希米不但修好了城墙,还改革了犹太社会。他废除高利贷,叫那些以前被高利贷者夺去了财产的人可以重新夺回自己的财产,又禁止犹太人同异族通婚,例如他曾将一个犹太祭司长的孙子赶出耶路撒冷,因为他娶了异族女子为妻。
到公元前397年,又是为了稳定局势,波斯王再次派一个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这个人名叫以斯拉。
这个以斯拉很像他的前任,也为犹太人带来了改革。
他同样依靠下层犹太人的帮助进行改革,他的改革比尼希米更加激进。他在广场上集合犹太人民,大声宣读《摩西律法》,而广大犹太人则以大声呼喊“阿门”应和,意思是“诚心所愿”。
在以斯拉带领下,犹太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申耶路撒冷圣殿是耶和华惟一的圣所;要大家严守安息日,星期天无论如何不要干活儿;禁止高利贷;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维护犹太血统的纯洁性,不但要求犹太人不与异族通婚,还要求那些已经娶了异族妻子的人将她们赶回娘家。
但许多人不愿这样做,便被赶出了耶路撒冷,流落各地。
尼希米虽然修好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然而一圈小小的城墙毕竟挽救不了一个大大的帝国。波斯帝国还是被消灭了,消灭它的人我们也知道了,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帝国时代(中)
对于亚历山大大帝,我们闻名已久,大家可以参考《西方历史的故事》第四章《亚历山大大帝传》,这里只说说他的征服与犹太人相关的事。
我们讲过,亚历山大大帝是在约公元前333年左右攻入亚洲的,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庞大的波斯帝国。当时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也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不过当亚历山大大帝进攻时,耶路撒冷并没有进行抵抗,所以大帝也就没有为难这个城市。后来甚至有人说大帝曾亲诣耶路撒冷,与犹太大祭司长对话。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这时候大帝正忙着攻打那些与他作对的城市哩,哪有时间来理会老老实实的耶路撒冷。
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但他的帝国亦空前地短命。他英年早逝后,其帝国土崩瓦解。
那么耶路撒冷归谁了呢?一开始谁也没归,它沦为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竞相争夺的肥肉。但统治埃及的托勒密胜利了,吞并了耶路撒冷。
吞并耶路撒冷后,托勒密将大批犹太人驱逐出去,赶到了埃及。不过没有把他们当奴隶使唤,而是划出了一块地区,让他们有自己的单独的家园。
从这时或者更早时起,犹太人开始流落异乡,先还在小亚细亚,后来便到了非洲和欧洲,到了整个地中海周围从埃及到希腊的每一座大城市中。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同时大部分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开始了犹太人的另一种历史。
也就是在这些新家乡,特别是在希腊人的城市里,他们开始学习希腊人的语言、文化与哲学,而希腊人的文明之优秀我们早已知道,向希腊人学习大大地提升了犹太人的精神境界,这对他们把自己原始的犹太教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化的宗教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古希腊文明诚然优秀,但它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奴隶制文明。还有,希腊人爱看戏,爱搞运动,还开什么奥林匹克竞技会,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东西。当犹太人接受到这些后,立即产生了分化,那些上层人物,像祭司和阔佬们,急不可待地投入到享乐之中。
与此同时,广大的普通犹太人对希腊人这些奢侈浪费之风十分痛恨,决心起来捍卫祖先的信仰,具体方法就是建立犹太人会,这对犹太人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犹太人会的成员们在每周固定的时候聚集到一起,学习《摩西律法》,互相劝勉,诚心向主祷告,将自己本来就不多的财产匀出来救助更贫苦的同胞。
这个犹太人会一兴起就显示了巨大的力量,逐渐代替了原有的祭司制,并成为以后基督教会的萌芽。这是后话了。
我们前面说过,这时候巴勒斯坦属于托勒密王朝。到公元前198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塞琉西王国,它这时的皇帝叫安条克三世,从托勒密那里夺得了巴勒斯坦。这个安条克三世本来是相当强大的君主,可惜运气不好,当他崛起时,一个更强大的帝国也崛起了,这就是罗马帝国。
真是“既生瑜,何生亮”!两个帝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结果不言而喻,安条克三世被击败,被迫向罗马支付巨额赔款。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安条克三世的钱自然是从他统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来。他便开始更残酷地剥削人民,真是地也要剥三层皮,他还亲自率军向那些有钱的寺庙攻去,把那里用来供神的金器、银器弄来赔给罗马人。
这当然遭到了虔诚的各教信徒们的激烈反抗。当安条克三世去劫一座波斯人的神庙时遭到了报应,脑袋搬了家。他的儿子,称安条克四世,并不吸取父亲的教训,仍旧大肆劫掠。他所劫的对象之一就是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圣殿。
到公元前170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这年,安条克四世同埃及托勒密王朝再次发生战争,他率军进攻埃及。与此同时,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也开始闹将起来。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犹太人的领袖叫祭司长,相当于犹太人的王。这当然成了犹太阔佬们争抢的美差。这时候有两个人势力旗鼓相当,都想当祭司长。但一个人更聪明些,他便到安条克四世那里去活动。结果不用说,走上层路线的人当然胜利了。另一个没有当成祭司长的人不服,这时他也聪明了,便去走另一条上层路线——走埃及人的上层路线。
看到后院失火的安条克四世立即回师耶路撒冷,包围并且攻而克之。结果犹太人的圣殿再次被洗劫一空,真是可怜!
不但如此,那安条克四世还将犹太人看做自己的死敌。他宣布禁止犹太人读《摩西律法》,逼他们在安息日干活儿,连割礼也禁止了。
犹太人处在了存亡危急之时,只有两条路:要么起而反抗,要么甘心灭亡。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条,发动了起义。
起义领袖名叫朱达斯·马喀比,他率领起义军进攻安条克四世,并且打败了他。马喀比之所以获得胜利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大力量,而是因为这时候安条克四世已经四面楚歌:西面的罗马人和东面的安息人正虎视眈眈呢,他哪有闲工夫去理会犹太人小小的骚乱。于是马喀比顺利进占耶路撒冷,这是公元前165年左右的事。
进占耶路撒冷后,马喀比宣布全面恢复犹太教各项仪式,并同罗马人建了盟,这使他在对抗安条克四世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安条克四世已经不能控制犹太人了,而罗马人还是犹太人的盟友而非统治者。
马喀比死后,他的弟弟西门领导独立的犹太人重建了秩序,使长久以来被异族压迫得几乎窒息的犹太人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希望之光。他们称赞这段时候的美好生活说:
邪教徒的桎梏从以色列人身上去除了。……他们已经和平地耕他们的田地,田地上的收获增加了,平原上的树木结满了果实。年长的人们坐在街道上,他们大家一起谈论着美好的事情,青年们身着华丽的军装。他对各个城市供应食物,并且给他们武器。……他缔造了全国的和平;以色列人皆大欢喜:他们每个人都安坐在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没有人使得他们害怕。
“没有人使得他们害怕”,无论对一般人还是对以色列人,都是非常宝贵的。
西门死后,他的儿子,名叫约翰·赫克拉斯,即位做了犹太人祭司长。他起先是个好人,但后来变坏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压迫者。他不信任自己的人民,却请了许多外国人来当雇佣兵,替他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开疆拓土。
然而他儿子的统治更加残酷,他曾处死他的 800个子民,而且先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一一被杀。真是又一个商纣!
犹太人起而反抗了,但并没有成功,暴君平平安安地过了一辈子。他死后由夫人掌政,她可没有夫倡妇随,而是反夫道而行之,抛弃了暴政,实行改革,努力让国家重新安定。
她死后,先是大儿子即位,但她的二儿子从哥哥手中僭取了大权。他一上台,立即废除了母亲的一切改革措施,犹太人再次生活在悲惨世界。这是约公元前69年的事。
接下来统治犹太人的是罗马帝国。
帝国时代(下)
前面我们讲过,公元前165年,马喀比进占耶路撒冷,并同罗马人建了盟,这是罗马人第一次与犹太人发生关系。以后我们要讲到另一个人——伟大的庞培。
庞培是如何来到巴勒斯坦的呢?历史卷只提到是由于米德里达梯王闹事,因此庞培是在征服米德里达梯王后顺便把巴勒斯坦也灭了,但实际上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正当庞培已经到了小亚细亚,投身于征服米德里达梯王时,耶路撒冷没等庞培来,已自先闹起来了。
闹起来的是两个犹太贵族,名叫阿利斯托布卢和赫克拉斯(这可不是前面那个同名的赫克拉斯,是同名的另一个人)。他们两个人大打出手,为的是争当祭司长。
对这两个人,犹太人民的看法是两人一样臭!所以他们派了代表找到庞培的军营请求庞培把这两个都废了。
大家也许感到奇怪,有句老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犹太人为何竟然要把自己的丑事传到庞培那儿去呢?不仅如此,还要请他来废自己的领袖!这是有点怪,但也不怪,大家还记得我在庞培的传记中所说的话吗?庞培是个相当仁慈的统治者。他没有屠杀投降的海盗们,亚美尼亚有个叫提格累尼斯的君主甚至将自己的国土主动奉献给罗马,这些都令他慈名远播。也许这就是犹太人民要请求庞培替他们废统治者的缘故。
然而这次庞培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行事。他统军来到耶路撒冷,首先命令阿利斯托布卢和赫克拉斯承认他们是罗马的藩属,但阿利斯托布卢有点儿犹豫,庞培大怒,进攻耶路撒冷,自然是一鼓而下。他可没有用仁慈之心去对待盼望他主持公道的犹太人,他斩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把许多人卖为奴隶,最后立了一看见他便举手投降的赫克拉斯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但赫克拉斯可没资格称王,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没有资格做罗马直接的属国,而是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受驻在那里的罗马总督管辖。这大约是公元前63年的事。
对庞培而言,攻占耶路撒冷只不过是他的无数征服中不重要的几次之一,对他或对罗马可说毫无影响。但对犹太人而言这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短短的独立自由岁月的丧失。
到了公元前54年,克拉苏做了叙利亚总督。这个人我们在历史卷中已经说过,是大奴隶主、前三巨头之一。在三巨头中他得到了东方总督的美差,结果在与帕提亚人的战争中被打得一塌糊涂,成了人家的俘虏,被他们用熔化的黄金灌进了喉咙。
可惜他遇到帕提亚人晚了点,死前还要做坏事。到了东方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法子发财。办法呢简单得很,就是抢劫。他听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建的圣殿里有许多财宝,包括黄金做的烛台,立即兴兵前往,作为罗马藩属的耶路撒冷当然不会抵抗他,他毫不客气地冲进圣殿,大抢了一番,扛着大批金银珠宝洋洋得意地走了。
克拉苏死后,犹太人乘机而起,举行了反抗罗马人的大起义。起义很快就被克拉苏的部将卡西约镇压了,他一下子将3万多名起义者卖为奴隶。
克拉苏死后,罗马的统治者就剩前三巨头中另两个头庞培和凯撒了。后来他们两人又发生了大冲突,这些我们也都说过了。我们知道庞培主要是得到了东方君主们的帮助,但在法卢萨一役中,本来操胜券的他被幸运女神的宠儿凯撒击溃身死。他在东方的追随者之一名叫安提巴忒,以前是赫克拉斯的助手,现在则已接替赫克拉斯统治巴勒斯坦了。他是个识时务的人,很快就投到了胜利者麾下。凯撒以他惯有的胸怀宽宥了他,让他官任原职,还赏给了他罗马公民权。不仅如此,凯撒还慷慨地豁免了以前的罗马统治者强加给犹太人的苛捐杂税,并准允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的城墙,也给予他们信奉自己宗教的自由。
这些措施使犹太人对凯撒很爱戴。所以当凯撒被布鲁托斯和卡西约等人刺杀后,犹太人表现出的痛苦同罗马平民们是一样的。无论在耶路撒冷,还是在罗马,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凯撒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犹太人的哀悼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卡西约来了。他参预刺杀凯撒后,仍被元老院任命为叙利亚总督,随即在东方招兵买马,在犹太人面前再次张开了掠夺之手。卡西约命令犹太人缴大笔的税,因为他要与屋大维作战,需大量军饷。
这时安提巴忒已经死了,接位的是儿子希律——在犹太史里也是顶有名的人物,他见卡西约得了势,便臣服了他,帮他与安东尼作战。这安东尼我们也知道了,他原是凯撒的副手和骑兵队长,后三巨头之一,同屋大维和雷必达联合起来为凯撒复仇。
卡西约死后,希律同父亲一样,也是个识时务的人,立即给安东尼送去了大堆黄金,得到了安东尼的宽恕,让他做犹太人的老大。这是公元前42年左右的事。
我们也知道,随后安东尼又同屋大维打将起来。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东方沙漠里的帕提亚人乘机杀了过来,一举占领了巴勒斯坦。随同他们来的还有先前被庞培杀了的阿利斯托布卢的儿子,名叫安提哥那。他是个十分残暴的家伙,犹太人很恨他。希律被打败后逃到了罗马,在罗马他受到了元老院的热情接待,一则因为他父亲已经是罗马公民了,二则因为他自己也忠心耿耿地为罗马人服务。
他在罗马流亡了几年后,便于公元前39年率罗马大军打回巴勒斯坦,一路势如破竹,两年后便攻占了耶路撒冷,杀了安提哥那。
再后来,当屋大维终于击败安东尼,成为罗马独裁者后,希律立即表示归顺罗马新主。这位新主也厚待他,将整个巴勒斯坦交到了他的手上,令他成了真正的犹太王。
希律虽然是犹太人,而且只要不妨害罗马利益他也愿意为犹太人做点事,但他更是忠诚的罗马公民,兢兢业业地为罗马人效劳。公元前4年,他在死前做了一件大大对不起犹太同胞的事:他命令全体犹太人宣誓忠于他与屋大维,还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门口装上了黄金制的鹰,这是帝国的象征。好几千名拒绝宣誓的人受了惩罚,当42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将他的金鹰拆下来,他残酷地将他们活活烧死了。
希律做了许多坏事,例如大搞横征暴敛,把犹太人的油都榨干了,还自命风雅,把许多异国的东西,例如罗马的角斗和希腊戏剧,引进了巴勒斯坦,甚至为了自己的王位稳固,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然而在他统治犹太人的几十年间,毕竟为犹太人带来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秩序,使犹太社会在稳定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了。他死之后,他的三个儿子纷纷起来争王位,巴勒斯坦一下大乱,犹太人又乘机起来反抗。
这次反抗规模空前,同时有三支起义军,由前奴隶和牧羊人之类的下等人领导,他们试图推翻希律家族对犹太人的统治。但罗马的叙利亚总督派大军前来镇压,大家想想吧,处于罗马相对衰弱时期但规模要大得多的斯巴达克起义尚且不能胜利,这时罗马帝国已经登上巅峰了,一群犹太人又能怎样?不久起义军便被消灭了,残酷的叙利亚总督下令烧掉所有起义的城市,还把几千名起义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罗马对付起义军俘虏的老办法,当初就是这样对待被他们俘虏的斯巴达克战士的。
镇压起义后,奥古斯都为了平息纷争,就把巴勒斯坦平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犹太社会又一次分裂了。
但希律的三个儿子都不是好人,他们的统治令同胞不堪忍受,于是犹太人再次起来反抗,不过这次采用的是和平方式,他们像当初请求庞培一样请求罗马人废除希律家族的统治。奥古斯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下旨巴勒斯坦归帝国直辖。这是公元6年的事。
但犹太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抗,不久又发动了新的起义。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犹太人还要起义呢?
答案是:为了民族的理想!
什么是他们民族的理想呢?
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在这个人间天国里,任何人,包括奴隶,任何民族,包括犹太人和异族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在这个天国里犹太人的耶和华是惟一的神。
我们看看起义者们的宣示。他们说:只有一个神,就是耶和华;人间所有世俗王国都要灭亡,所有人都归于天主,都像在天堂一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个人间天国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像一个起义领袖所宣称的一样:对外国人纳贡或称呼任何人为主人都是不容许的,也就是说,人既不能将自己的财产交于他人,亦不能视自己低于他人,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亚当的子孙、上帝的造物。
从这些宣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大同,普世蒙福。
犹太人的理想诚然是伟大的,然而并不完美,它有两个弱点:一是对于其它信仰的排斥,把他们的神当做惟一的神;二是他们虽然认为其他民族也应当过幸福日子,然而却认为自己是上帝特选的子民,因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民族。这样做势必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犹太人的反抗在罗马帝国的影响吧。
虽然犹太人不停地反抗,罗马人并不着急,犹太人的势力太弱小了,不足以威胁到帝国的统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会对犹太人的起义袖手旁观,他们总是要镇压的,不但要镇压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反抗,还要镇压他们在罗马各地甚至罗马城内的反抗。
还有,听到这些犹太人声称有什么弥赛亚和人子会来拯救他们,让所有人间帝国灭亡,罗马统治者感到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当罗马诸帝将这些犹太人逮起来后,并不是杀了他们,而是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如果不的话,就将他们赶走或送到前线打仗,看有没有圣人来救他们,让他们刀枪不入。
到克劳狄帝时,犹太人第二次被逐出罗马城,罪名是“不断地受到基督的教唆而作乱”。这是基督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罗马历史之中。
这个克劳狄帝便是奥古斯都死后五个混蛋皇帝之一,同五贤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公元1世纪的事。
此后我们将转入下一章,讲述基督教起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