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理想之 国
您想了解什么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吗?柏拉图说:就是那由哲学家做王的国度。
与柏拉图一起走过了他的漫漫人生路,我们现在该与他一同思想了。
与前面所有的哲学家们比起来,柏拉图的思想是迥然不同的,这不单表现于他思想质的不同,还表现于量的不同。具体地说,柏拉图的著作之数量较之前面讲过的所有哲学家,包括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和苏格拉底加起来还要多得多,至少就现存数量来看是如此。所以我们要长篇大论地讲柏拉图的思想,希望大家不要烦。我还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你们不会后悔的,因为柏拉图的思想不但有用,而且相当有趣。
我把柏拉图丰富的思想分成四部分来讲,分别是:
(一)柏拉图的乌托邦理论。讲柏拉图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国家,所谓共产共妻,就是柏拉图第一个在这里提出来的。
(二)理念论。在所有的人(包括我与读者您)以及所有的狗(包括您家的狮子狗与我养的麻点子花斑狗)的背后有一种共性吗?即其背后有一个理念的人或者一条理念的狗作现实的人与狗的模子吗?
(三)灵魂不朽论。这个意思您我都懂,但柏拉图想的可与您我不一样。
(四)宇宙起源论。您听说过大西洲吗?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是一片古代的大陆,是真正的人间天堂,但后来整个大洲神秘地消失在大西洋的滔滔巨浪中,人类自此失去了惟一乐园。这大西洲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第一个提出来的,正是在这一篇里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宇宙起源论。
在详细讲上面所说的之前我还要讲几句闲话,说说柏拉图的思想都受过一些什么人的影响。我们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柏拉图更不是,他是特重师生情谊的。由于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就一生都把苏格拉底挂在嘴边,甚至说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柏拉图的思想,只有苏格拉底的思想,将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新思想一股脑儿全送给了老师。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格拉底。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哲学包括三个部分:形而上学、伦理学与认识论。柏拉图学着苏格拉底,将伦理学看得极重,甚至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的“终极靶标”,例如他之所以要建立乌托邦,无非是为了找到终极的正义与善。
除了苏格拉底这个人之外,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斯巴达。斯巴达我们在历史卷已经说过了,在古代西方世界它与雅典齐名。但它之闻名千古不在于在拉溪梦第的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家或艺术家,而是因为其国家制度与公民生活方式等等是独一无二的。从某个角度而言,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斯巴达也是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历史卷的《斯巴达与雅典的故事》中我们已经说过了斯巴达人的生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再略微举几点:
(一)斯巴达人没有私有财产。
(二)斯巴达人的孩子在出生时会受长老检验,强壮的养下来,体弱的被扔入深潭。
(三)斯巴达的男人们过着共产主义生活,包括一起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
(四)斯巴达公民终生只有一件事:战争。
斯巴达人的这些生活方式对于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影响巨大,等会儿我们将看到,在他的理想国里,有许多生活方式与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理想国
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是他最有名的思想,在这里他详细地回答了一个我们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一个理想的国家应当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柏拉图的乌托邦理论。
我们将从这个乌托邦的公民、教育、宗教与哲学王等几个方面来看看柏拉图这个理想之国。
像柏拉图的其它著作一样,《理想国》也是一篇对话,这场对话是在一个叫瑟福勒斯的阔佬家开始的。参加的人有柏拉图的两个兄弟格劳孔和阿德马特斯,还有忒勒叙马科——一个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的家伙,主要对话者当然是苏格拉底了,这个苏格拉底如我们前面所言,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自己,不过借苏格拉底的口说了柏拉图想说的话而已。
三等公民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公民应当分成三个部分: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
普通人是些头脑最简单的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群,他们的职责是养活士兵和护国者。理想国的所有职业,除了作战和做王之外,都由他们来干,如种田、经商、皮匠铜匠铁匠之类。他们是些爱钱的家伙,一心只想发财。
士兵则是一些直接管理国家的人,实际上不仅仅有士兵和军官,还包括一些辅助王来治国家的人,如各级官员。他们的地位比普通人高,也不如普通人那么爱钱,但还有点贪心。讲人数他们比普通人少,但比护国者多。
护国者就是所谓的哲学王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大谈特谈的实际上仅仅是这类人,我们等一下要专门给大家介绍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柏拉图的理想国绝不是一个民主社会,而是贵族社会。但与斯巴达的寡头制不一样,理想国里的贵族并不是世袭的,而是人人有份儿。一个普通人的儿子只要努力奋斗,并且有一定天赋,就完全可以荣升为士兵甚至哲学王。
柏拉图有一个特别的观点,认为只要这三类人能够各自安心各自的工作,不做非分之想,就是达到了宝贵的正义。
这正义观点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吧?是不一样,柏拉图甚至还说过强权即正义(一把强权胜过一口袋公正)、道德是弱者用来掠夺强者的工具之类“可恶”的话哩,不过并不尽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
教育与甄别我们前面说过,理想国的公民由三种人构成,而且并不是世袭的,是凭个人能力来决定的,那么这时就有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分别从全体公民中甄别出来呢?
这就轮到柏拉图大谈特谈的教育了。柏拉图说,是教育令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柏拉图的教育是分步骤、按部就班进行的。
首先我们先要假定理想国是从一个不是理想国的地方从零开始建立的。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设:有一天,某城邦的王死了,他是个热爱哲学的人,曾拜读过柏拉图的大作,遗嘱中说死后由柏拉图接掌王位,柏拉图大喜,便来到他的新王国,登基称王,史称柏拉图一世,立国号为理想,国名为理想之国。登基伊始,他随即着手筹建国家。
他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将10岁以上的公民全部送到乡下去,因为柏拉图一世国王认为10岁以上的人们已经是朽木不可雕也,按乡下的俗话说是“稀泥巴糊不上墙”了,教育当从儿童开始。
第二步是用教育对儿童们进行洗脑。这是第一期的教育,分体育与音乐两部分。不过他的体育与音乐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与音乐课上的东西大不一样,范围要广得多。
我们先来谈体育。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理想国的小公民们首先要培养的就是牛一样的体魄,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怎样教体育呢?柏拉图没有具体说明,但可以这样一言以括之:一切运动都是体育,甚至包括游戏,因为孩子们的游戏也是锻炼身体的方式,而且是非常好的方式,像互相追逐嬉戏不就是跑步吗?这是最起码的体育运动。
柏拉图的这番高论要是给现在的孩子们听到了,他们会高喊:“柏爷爷万岁!”
与体育运动相配合的是食谱,在柏拉图眼中没有比烤鱼烤肉更好的食品了,所以公民们俩只准吃这些东西,而且烤时绝不许加任何佐料,像五香面之类。柏拉图发誓说吃这样原汁原味鱼肉的人绝不会生病。
一个公民是否像牛一样强壮了就行了呢?当然不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公民绝不是一个理想国的好公民。柏拉图要求理想国的公民们不但有野蛮的体魄,还要有文明的精神,他认为培养公民文明的精神的最佳方法就是音乐教育。
柏拉图的音乐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音乐就更不是一回事了,它包括一切非体育的教育,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文化课”都位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之列。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有两个特征:
一是反对强制性教育,强调要把最难学的课程也变得轻松活泼,课本则要编得“像诗歌一样优美”。他在《理想国》中这样说:
在儿童时期就应该进行基础教育,不过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因为一个自由人在获取知识时也应该是个自由人……在强制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是不稳固的,因此不要使用强制手段,而应该让早期教育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这样才会使你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天赋。
二是对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绝不许自由放任。
柏拉图是如何检查什么可讲什么不可讲的呢?
首先一条总规矩就是:凡属官方说准讲的东西才可以讲,其它一概不准,包括母亲给孩子讲的童话,给孩子听的音乐。例如在古希腊几乎人人都会背诵的荷马史诗是不准讲的。
为什么呢?我们在一开始就讲过,古希腊的神们与中国的玉皇大帝不一样,什么事都敢干而且也干了的,包括坏事,柏拉图认为神,既然是神,就应当是完美的,是凡人的道德准则,所以任何说神有错的东西都是不准讲的,否则孩子们也学起神们的坏榜样来可不得了,做了坏事还会振振有辞地说:“这是神教我干的。”还有,柏拉图认为放声大笑是不文雅的,而《伊利亚特》里面的神们曾经“幸福地大笑不止”,这还得了!因此,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是绝不许讲给孩子们听的。
还有,柏拉图认为必须将所有戏剧家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因为戏剧里大都有好人与坏人,坏人也要好人来演,而他是坚决反对好人模仿坏人的,所以干脆将戏剧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得了。
最后,做父亲和老师的也绝不准讲好人不幸而坏人反而幸福的故事,因为这可能让孩子们觉得:“做个坏人也不错啊,那咱长大后也做个坏人得了。”
就具体的音乐来说,吕底亚和伊奥尼亚的乐曲是不准奏的。因为吕底亚的音乐老像是愁眉苦脸,叫人丧气,孩子们听了弄不好也要多哭几声,没一点教育意义,不准听!伊奥尼亚位于今天的小亚细亚半岛,现在叫土耳其,那地方的什么东西都像土耳其浴一样,软绵绵的,叫人浑身舒坦,也叫人浑身没劲,那地方的音乐当然不准奏也不许听,凡准奏准听的音乐必须是节奏简单明快,像进行曲一样听起来叫人浑身热血沸腾,不由想操起钢枪上战场的那种。
这第二步的音乐教育要花上足足十多年时间,到孩子们20岁为止。
在第二步结束之后,就要来一场期末考试了,目的是要将所有的孩子区分成两部分人:通过考试的就继续学下去,通不过的就被淘汰,去做第一类公民——普通人。
这场考试是彻底的、公正的,对任何人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绝对公平,不管你的老爸是农民还是国王,做不做普通人完全凭能力而定。
第三步:顺利通过淘汰赛的人将再次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体质、思想甚至性格要受到更全面的、更严酷的训练。这一过程长达十年,十年之后就进入第二轮考试了,同样的严厉而且公正。没有通过这一轮考试的人就去做第二类公民——士兵,而通过了第二轮考试的人就可能进入最高的等级——护国者了。
第四步:通过第二次考试的人仅仅有了成为护国者的可能。
他们接下来又要开始学习,这轮学习的乃是柏拉图的治国之道:哲学。这时他们已经整整 30岁了。为什么要等到这么晚才让他们学习哲学?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哲学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让这些年轻人“过早地品尝哲学那种难得的快乐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年轻人在初次尝到哲学的滋味时,常常为了取乐而争辩不休,并且老想顶撞和驳倒对方……就像小狗崽儿对凡是走近它的人都喜欢扯一扯、拽一拽那样。”
学习哲学的过程也有五年,目的是要在哲学的训练中培养处理复杂事物并且随时能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柏拉图是对的,要是诸位有谁能在学了五年哲学之后还保持头脑清醒,那绝对是个人物。
五年之后,这些身强体壮,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还懂哲学的“完人”就可以做护国者——哲学王了吗?
不,早着哩!
第五步:这也是最后一步,但也许是最难的一步。
这些理想国的精英将遭受更严厉无情的锤炼——生活之锤炼。
他们将被抛入生活的熔炉,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商人、匠人或者农人。他们要学会在市场上同最狡猾的商人们讨价还价,要在铁匠铺里抡动沉重的大铁锤,要头顶炎炎烈日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为了一日三餐流尽汗水。
但即使在饿得头昏眼花,累得走不动路,也要想着自己是未来的护国者,在最困苦的环境下也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理解做一个哲学王所要具备的一切品质与技能。
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会忍受不住生活的锤炼,被生活锤得稀烂,但那些经受住了这最后考验的人们,将是真正的、完美的护国者——哲学王。
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程序,在这些程序完成之后,全体公民将各得其所,成为匠人、士兵,或者护国者。
金属人
柏拉图认为,为了保持理想国的安定团结,为了使那些被划为普通人或者士兵的人不致起来造反,妄图成为更高等级的人,就必须将这一切说成是神意——并不是他柏拉图——将公民分成三个等级,而是神将他们分开,所以他们每个人成为什么等级的人乃是神的意旨,他们必须谨遵神命,不得胡思乱想。前面说过,柏拉图认为神应当是完美的,而传统的古希腊的神们是不完美的,甚至干坏事,所以不能成为理想国的神,他便扯出了一个完美的神,说是这个神创造了人。并且他在造人时用了几种金属:金、银、铜和铁,其中护国者是用金子做的,所以是最上等的公民,士兵是用银子做的,而普通人只是用铜和铁做的,所以地位最低。他说:
他们虽然是一母所生、亲如手足的兄弟,但是神在塑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里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须知,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怎么样?有趣吧?柏拉图就是这样创立了一种宗教,连哄带吓地叫理想国的公民们俯首帖耳。
但我想,即使柏拉图的理想国搞成了,他的这套理论又哄得了谁呢?古希腊聪明人多得很,谁比谁傻多少?乌托邦的创造者们都有这个毛病:认为别人是傻瓜,会按他们造出来的模子去生活。
哲学王
对于理想国三类公民,柏拉图实际上只对最高的一级——护国者,也称哲学王——做过详细的分析,从前面的教育程序中也可以看到,他在理想国中实际上阐述的主要只是一个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哲学王。
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说那哲学王被培养出来后,他们将过着怎样一种“王”的生活。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说: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与婚姻生活。
在这里我首先要指出一点: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并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到底多少,柏拉图并没有加以说明,但在三类公民中他们的人数肯定是最少的。关于哲学王们的生活,柏拉图是这样说的:
首先,除了仅够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之外,他们绝对不能拥有财产,也不能拥有装着门闩和插销、让找上门来的人吃闭门羹的私人住宅。他们得到的给养应该仅够满足一批训练有素、吃苦耐劳的武士们之需要。他们愿意从全体公民那里领取固定的报酬,这笔钱足够他们一年的花销,但绝无积
余。他们要像军营中的士兵那样,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铺。
……在所有的公民中,惟独他们不能去接触或处理跟金银
有关的事情,不能跟金银待在同一个屋顶下,不能佩带金银
制作的饰物,也不能用金银器皿来饮一点儿酒。他们就这样
来拯救他们自己,拯救他们的国家。
所有哲学王必须住在一起,住的是小房子,吃最简单的食
物,就是前面说过的没有任何佐料的烤鱼烤肉,而且还不能多
吃,不饿就得了。
一句话,他们什么都不多,但也不少,柏拉图认为富有与贫
穷一样有害。
哲学王们的家庭生活也是共产主义的。所有哲学王,如果是
男的话,他的妻子是全体男哲学王共有的,如果是女的话,她的
丈夫也是全体女哲学王共有的。
大家也许会大吃一惊:难道理想国里还有女哲学王吗?
不错!女士们应当感谢柏拉图,他可以说是第一个彻底的女
71权主义者,第一个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人。
在理想国里男女完全平等,一切事情,凡男的可以做,女的
同样可以,包括做战士。在甄别全体公民的考试中,以及在平常
的训练中,男女是完全不分的,男孩与女孩有同样的机会成为普
通人、战士或者哲学王。他曾说过:“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
的护国者的教育,也同样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
者;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看出来,柏拉图之所以主张男女平等,并不是出于
对弱者的怜悯,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这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比我们现代社会里的男女平等
还要彻底的平等。
家庭生活如此,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上看这问题:一是性生活,二是婚姻。
下面所说的不单是哲学王们的,也是普通人和士兵的婚姻
生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婚姻的年龄是有限制的,女子在20
岁到40岁之间,男子在25岁到5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男
女谁嫁谁、谁娶谁既不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讲自由恋爱,
而是像雅典人选将军一样,用抽签来决定,哪位男士抽上哪位小
姐就要她做老婆,小姐也是一样。
至于在这年龄段之外的男士女士,性生活完全自由,惟一不
准的就是生小孩,怀上了也要打掉,万一生下来了就杀掉。
但柏拉图又有另一个主意,这些婚姻表面上是由抽签决定
的,但实际上却是内定了的,也就是说,要由最健壮聪明的男人
与最漂亮动人的女人婚配,而且要让这些人生的孩子最多。这就
是柏拉图的优生原则,柏拉图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计划生
72育”的人,认为应该依据粮食来决定人口数量,否则人太多,粮食
太少,国家就会乱。所以不但要优生,还要少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既然要共产共妻,那么怎能
还去抽签决定谁配谁,搞优生学呢?我想理想国的婚姻实际上是
这样的:
哲学王们是共产共妻的,他们用不着抽什么签来婚配。
普通人和士兵则要经过抽签来婚配,在婚配的年龄段中间
也不能随便与妻子丈夫之外的女人男人乱来。
那孩子怎么办呢?
一句话:决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孩子生下来
后,要马上将他们秘密地送到某个地方去,由国家统一抚养,像
上面说过的一样进行教育,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理 念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如此,虽然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
的理论,但总得有个结束,我们现在就要开讲他的另一个有名的
理论——理念论。
我们先来讲个笑话。
据说柏拉图的一个学生,在阿卡得米学习了几年后,回家去
看老爸,顺便要点钱。他老爸看到独生子挺高兴,杀了只鸡款待
儿子。
席间,老爸问:“孩子啊,你跟伟大的柏拉图学习哲学也有几
年了,你能告诉我学哲学有什么用吗?”
儿子愉快地回答说:“成啊,爸。”
他顺手指着桌上的鸡,问:“爸,你看这桌上有几只鸡?”
73“一只呀,儿子。”他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儿子笑了,颇有点得意地说:“爸,在你看来只有一只,在我
看来却有两只哩!一只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个体的鸡,还有一只是
老师告诉我的理念的鸡。”
他爸听了,一下子将盘子端到了自己面前,说:“儿啊,你的
哲学真有用,好,现在你就吃你的理念的鸡吧,我来吃个体的
鸡。”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真的显明了柏拉图理念说的几个要点:
一是理念是与个体的物不同的东西;二是理念与个体的物有某
些相似之处,如理念的鸡也是只鸡——不但是,而且柏拉图认为
比我们看见的鸡还要“鸡”哩!
等一下我们会详细地说这些,但先得将理念的来龙去脉弄
清楚。
不真实的个体 十多年前,当我初次步入哲学的大门,初
次阅读哲学著作,尤其是那些西方哲学教科书时,我有一个深切
的感受:这些人都是在自说自话,东拉西扯,缺乏系统,弄得我常
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样不但没能理解哲学,而且对哲学
心生畏惧与厌恶。
这样的原因并不在于哲学本身,而在于我们表达哲学的方
式。正因如此,我将以一种清楚的、符合逻辑的方式来表达哲学。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要么不说,要么说清楚。
也就是说,我将努力把本书的一切,包括下面的理念论,说
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具体地说,一是在结构上我将把哲学理论逻辑化,看看哲学
家们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地推出一个个理论来的,最好是从一
些大家都会同意的常识入手;二是文字上尽量将每句话都说得
74明明白白、清晰如画。
题外话说得够多了,我们现在开始谈理念。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
眼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因为柏拉图认为:
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
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
就不是真实的。
这句话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前提,柏拉图正是由此而步步
推进地提出了理念论的其它思想。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柏拉图认为它们具有如下特点:有时,它们看来是美的,但
有时,它们又好像不美;有时,它们看来是正义的,但有时,它们
好像不正义。真善美都是如此,在此时此地此个角度看是真的善
的美的,但换了彼时彼地彼角度看就不真不善不美了。
总之,具体事物永远是矛盾的,具有自相矛盾的特性。
我想大家对于柏拉图的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有句俗话
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这万物之灵尚且如此,何况它哉!
实际上,我们能否从生活中,从整个视野中找出一个绝对好
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或者转过来,是否能找出一
个绝对坏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
我们试试看吧,先说绝对好的。
——我根本想不出来,只好问朋友:“你能想出一样东西来
吗?它绝对的好,没有一点儿不好。”
答:“不能。”
那么我们找绝对坏的吧!
75——我也想不出来,又问朋友们。
过了一会儿,有个朋友说:“希特勒,行吗?”
我笑笑:“希特勒绝对的坏吗?那为什么当时几千万德国人
都把他当做救世主?大好人?”
另一位朋友严肃地说:“我来给你找一点希特勒的好处吧!
他给烧死后,他的骨灰是上好的肥田料。”
哄堂大笑。
但读者您能否认这确是一个好处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个体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这所谓的不完美也就是说:在它的好里有不好,在不好里有
好,总之任何东西都是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
所以柏拉图说得对,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永
远具有相反的特性。
他又认为: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所以,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自相矛盾的事物是不真实的。
小前提:一切个体事物都自相矛盾。
所以,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什么是理念 在我们定义理念以前,我必须举出一些理
念的例子。这样大家会发现,柏拉图听起来那么神秘兮兮的理念
原来并不难理解。
我们拿狗,这人类最温柔忠诚的朋友来作例子吧。
很可能您家养过狗,至少我们都看过许多狗,有毛绒绒的狮
子狗、长耳朵的哈巴狗、大嘴巴的斗狗、一脸深沉的沙皮狗,等
等,这些狗很可能像我家的白狗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如白毛的
76就叫老白,黄毛的就叫阿黄。有个哲学家养了条狗,叫“宇宙精
神”;有个科学家养了两条狗,一条取名叫“天体物理”,另一条叫
“牛顿力学”。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个体的狗。
但如果有人问您:什么是狗?您会怎样回答他呢?
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好吗?我们
把“狗”与“个体的狗”,例如老白比较,可以看出这“狗”有什么特
点。
(一)我们可以肯定这“狗”与每个“个体的狗”是不同的。
(二)它必须具有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个体的狗”的一般性
质,反过来说,每条“个体的狗”也有“狗”的性质,否则“个体的
狗”就当不成狗了。
(三)推理,我们也可以知道,每条“个体的狗”会死,但这
“狗”是不会死的。
当然这“狗”还会有其它性质,如看不到摸不着,但我们就说
这些吧。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什么是理念了:上面的“狗”就是理
念,是狗的理念或者理念的狗。
柏拉图认为,不光狗,所有个体事物,从狗阿白、猫花花直到
这些桌椅板凳,都有类似的理念,如猫的理念、桌子的理念等。
这些理念也都具有上面狗的理念那些性质,只要把“狗”换
成“猫”就成了,或者也可以干脆换成“理念”。
大家现在该明白什么是理念了吧?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
常所说的概念,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名词来
说,是“共相”。
神创理念 现在我想问个问题:您猜是先有这个理念的
77狗呢,还是先有个体的狗?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不做回答,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这也许
是个信仰的问题,也许是个常识的问题,也许是个蛋和鸡的问
题,因人而异,我这里只说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如前所言,所有个体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那
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念了。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
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的阿狗、阿
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在我们眼中那块玻璃体上的虚假映
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
他在比喻里说,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
被关在这个洞穴里。他们的脖子被牢牢锁住了,只能朝一个方向
看。在他们背后,一堆熊熊大火正在燃烧,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墙,
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终生就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
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将这些影子看做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
些影子的东西,无论是火还是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
柏拉图说,人,尤其是不懂哲学——具体地说就是不懂他的
理念——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一样,而那些影子就是我们所看到
的个体之物,囚犯将影子看做实在,不懂理念的人将虚假的个体
之物看做真实,他们对那造成个体之物的、真实的理念却一无所
知。
这里再用我家老白打个通俗点的比喻:理念的狗是真正的
狗,而我家老白这具体的狗只是理念的真狗在镜中的像而已,当
然是假狗。
但这个假狗为什么还叫狗呢?那是因为它分得了真狗——
理念之狗——的某些性质,所以才成了狗,其它,如为什么有些
78
l个体的事物看起来也真、也善、也美呢?这也是因为它们分享了
理念的真、善与美。就像拿破仑的儿子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伟大的
罗马王呢?这是因为他分享了拿破仑的伟大性;或者我的儿子
——假如我有儿子的话——为什么生下来就有许多的书看呢?
那是因为他老爸让他分享自己的书。
那又为什么只有这个理念的狗才是真实、完美的狗呢?这是
因为理念的狗,像其它一切的理念一样,乃是神创的,所以才完
美、真实。至于为什么神创的才是完美的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了,
我们可以把神看成是一个比魯班还要巧的巧匠,他所造的东西
当然是完美的了。
您一定会问:那么不完美的个体又是谁造的呢?是神吗?
倘若您问这样的问题,那就触及到了神学与哲学一些最基
本的难题,如既然神是至善,而世界又是由神创造的,那为什么
神要创造惡呢?因为惡无疑也存在于神创的世界之中。又如倘
若神是万能的,那么神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不是
相反,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呢?或者用一个有名的悖论说,万能
的神能否创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这类问题看似简單,但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最简单的音调
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最简單的问题也存在于最艰深的哲学之中。
您若有兴趣,可以思索这些问题,虽然未必能得出答案,但
是这就像跑步一样,即使不能成为卡尔·刘易斯第二,至少也可
以锻炼锻炼身体呀,何况只要潜心思索,未必不能得出自己独到
的答案,成为哲学竞技场的刘易斯。
在《巴门尼德篇》中,巴门尼德对当时还是嘴上没毛的苏格
拉底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诘问,弄得苏格拉底颇有点儿尷
尬。
79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正如关于对它的诘问一样,都是很丰
富的,可以延伸到整个哲学史,从柏拉图直到弗雷格、卡尔纳普
和罗素,大家可以进一步阅读,但我们暂且说到这儿。我们往下
说其它,看柏拉图还说了些什么玩意儿。
哲学家升天」柏拉图的这个理念比前两个要简单一
些,我也少说一些,要不真得拖到明年才能讲完这一章了。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人的肉体像木头一
样易于腐朽,但人的灵魂是永恒的。
我想这种思想不难理解,因为这类思想我们已经听得太多
了,现在也还有许多人相信。
为了证明灵魂是永恒的,柏拉图提出了两个证明。
这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像前面讲苏格拉底时说过
的一样,我是师徒俩的思想放在一起来讲的。
第一个证明是这样的:首先,万物都有对立面,这是前提。
那么生与死当然也有对立面了。生的对立面呢当然是死,死
的对立面也就是生。于是一个人死了,就一定会有另一个生了,
那个生的是什么呢?当然只可能是灵魂了。所以,人死后,他们
的灵魂一定是在某个地方活生生地呆着,并且一有机会,就会转
世投胎。这与咱们中国人古来就有的说法够相像了吧?
第二个证明是:知识就是回忆。意思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上后学到的所有东西其实早已经呆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只是我
们自己不知道。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是谁、什么时候把那些知识塞进我
们的脑子里的呢?
80柏拉图说,很显然,只能是我们前世的灵魂。
柏拉图用这两个证明证明了灵魂的存在与永恒。
柏拉图并没有止于此,他接着又说:永恒并不意味着永福,
人死了灵魂有三个地方可去:天堂、炼狱与地狱。具体说是:好人
升天,坏人下地狱,不好不坏的人去炼狱。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呢?
柏拉图的结论我很赞同,但肯定不赞同的人更多,因为他说
好人乃是“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惟有真正的哲学家死后才能升天。他说:
凡是不曾研究过哲学的人以及在逝世时并不是全然纯
洁无瑕的人,没有一个是可以与众神同在的;只有爱知识的
人才能够。
这样,柏拉图给升天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德行,二是
要爱知识。
这里也许您会说:“那还不容易,这两种人多得很,就像我,
既是个好人,也爱知识——所以我才读你这破书!”
但柏拉图的回答可能会让您失望了。因为柏拉图的知识可
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即对于外界个
体事物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根本不是知识,而只是意见!知识
乃是关于永恒之物的,也就是理念,只有看到了永恒与不变的人
们才可以说是有知识的。
有这种知识的人当然只能是哲学家了。于是,只有哲学家,
并且是真正的哲学家,即在品德上纯洁的哲学家,才能升天。
具体地说,这样的哲学家必须将所有尘世的欲望抛到九霄
81云外,既不准想美女,又不准发财,还不许吃山珍海味,惟有老老
实实地受穷受苦,一门心思搞哲学。
现在我们来说柏拉图对人类的最后审判。我把他的各种说
法总结了一下,大抵是这样的:真正的哲学家死后要到天上去,
和神仙们住在一块儿享福;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则要下地狱,再变
成荒坟里的孤魂野鬼,或者变成驴、狼、鹰这类坏动物;那些有德
行但成不了哲学家的人则要去炼狱,再变成蜜蜂、蚂蚁等大家一
块儿过活,相亲相爱的好动物。
这一节我们谈的是柏拉图对生与死的理解,不知您对他的
观点有何看法?我想多半是鼻子里哼一声:“瞎扯!”但我想问问
您自己对这个问题——我们自己的生与死
是怎么看的呢?
您可以于夜深人静、孤身一人躲在床上时,将生死这个问题
好好想想,参悟参悟。虽然未必管用,但就像王羲之所说的:“死
生亦大也”,想想总没害处。
宇宙的创造;像古希腊其他哲学家一样,柏拉图对于
我们这个世界的来源也深感兴趣,对之进行了一番挺有意思的
探讨。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著作是以“对话”形式写出来的,在他的
所有对话之中,最早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其实并不是《申辩篇》、
《斐多篇》或者《巴门尼德篇》这些盛名之作,而是另一篇——《蒂
迈欧篇》。
《蒂迈欧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是柏拉图的众多“对话”中第一篇被许多西方人看到的,
因为伟大的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把它译成了拉丁文。二是它的
82内容是关于宇宙起源的,我们就会看到,它与《圣经》的说法像得
很。
除宇宙的起源理论外,《蒂迈欧篇》的另一个有名的内容就
是关于大西洲的传说,这在前面已经大略说了一下,这里就不多
说了。
神创宇宙这里要先说明一点,下面所有的观点都是借
一个名叫蒂迈欧的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之口说的,但我们可以
将这看做柏拉图自己关于宇宙起源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也存在着某
些东西,这些东西混乱不堪,没有任何秩序,胡乱地运动着。
这时候来了一个神,觉得这样混乱是不好的,所以就创造出
有序的世界来。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圣经》里的创世说,《圣经·旧约全书》
开篇第一句是这样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
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两者是不是相似呢?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柏拉图之神创世界并不是无中生有地
创造世界,而只是把业已存在的东西有秩序地安排好:世界本来
是一团乱麻,神把它们理成一个头尾分明的线团。
神所创立的东西大概有这样一些:灵魂、作为整体的世界、
时间、空间、其他的神以及鸟、鱼和陆上动物。
神在创造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依据一种什么样的顺序呢?
这有点难说。但我觉得,先应当是灵魂。因为柏拉图有一个
83观点,不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
个动物-
个大动物而已,并且这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理智
的动物。这个动物是先有灵魂的。
归结起来,神是这样创造世界这个大动物的:最先创造了理
智,然后创造了灵魂,最后才创造身体。创造这三者后,将理智放
在灵魂里,再将灵魂放在身体里。
世界这个大动物是个什么样的呢?
(一)这是个和别的动物一样看得见的动物,这就是说,也许
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就是这个大动物身上的毛哩!那我们人就
像是这个大动物身上的虱子了。因为柏拉图的的确确说,世界上
所有其他小动物都是生活在这个大动物里面的。
(二)这个大动物像个球,因为柏拉图认为像比不像更好,而
在所有的形状中,只有球是处处相像的,所以世界这个大动物当
然应当像个球了。
(三)这个大动物像猴子一样动个不停,而且是像皮球一样
地旋转,为什么是旋转呢?柏拉图说,因为旋转是圆的运动,是最
完美的运动,既然世界一定要动,那当然是做最完美的圆周运动
了。
(四)柏拉图还说,既然这个世界是圆周运动,而且只做这样
的运动,所以它没有必要有手和脚。
(五)柏拉图最后说,这个神创的世界是完美的,它长生不
老,甚至不会生病,还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总之,它是永恒的。
神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还给它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那么,还有其他四种动物:神、鸟、鱼和陆上动物又是怎样创
造出来的呢?
那创造的神先创造了其他神,我们可以分别叫他们大神和
84小神。大神在创造了小神之后,开始懈怠了,或者想考验一下小
神们的法力,就先创造了其他动物———如鸟、鱼和陆上动物——
的神圣的部分,然后就叫小神们去创造这些动物不那么神圣的
部分。
我们当然知道,所谓神圣的部分就是万物的理念与灵魂,而
不那么神圣的部分则是躯体。
宇宙的原料 神创造这些东西时,用的是何种原料呢?
我们知道,关于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是古希腊群哲们偏爱
的话题:如泰勒士说是水,赫拉克里特说是火,德谟克里特说是
原子,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等等。
但柏拉图认为这些一概不是宇宙真正的元素,字宙的真元
素乃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
形之半。
有点儿古怪吧?
这也许是因为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派影响的缘故,将他
们对数的崇拜也接过来了。
柏拉图在数之外还加上了形,数与形的结合就构成了宇宙
的元素。
为什么是上述两种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或梯形呢?
柏拉图说,因为这两种三角形乃是最美的形式,所以神才以
之构建宇宙。
两种灵魂 上面在谈到大神、小神创造动物时,大家可能
有点儿奇怪。
不错,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柏拉图或者说蒂迈欧就这么认
为,振振有辞地说灵魂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不朽的,由创造世界
的大神创造的;另一种是可朽的,由大神创造的小神们创造。
85关于这可朽的灵魂,柏拉图说它“服从可怕的不可抗拒的情
感,——首先是快乐,那对罪恶是最大的刺激,其次是痛苦,那会
妨碍善良;还有粗暴与恐惧这两个愚蠢的参谋,以及难以平息的
盛怒、容易引人入歧途的希望;他们(众神)按照必然的法则把这
些和非理性的感觉与肆无忌惮的情爱混合在一起,这样就造成
了人。”
看得出来,其实所谓可朽的灵魂就是人各种世俗之欲望。
柏拉图认为,不朽的灵魂生活在人的脑袋里,可朽的灵魂生
活在胸腔中。
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他的可朽的灵魂,也就是说,能够将各
种世俗的欲望置之度外,那么他死后就会到天上一颗属于他的
星座里幸福地生活下去。如果他是个坏蛋,他来生就会变成女
人,如果他继续作恶,他就会变成畜牲,这样一直下去,直到他变
成好人为止。
这与前面哲学家升天一节里所说的有点儿不同吧?这没什
么可奇怪的,因为死后到底会怎样,我猜八成柏拉图自己也没多
大把握,因为他毕竟没有死过。所以他借几个人的口将各种可能
性都说了一通,不过大体也差不多,大家各自领会就成了。
我希望我们永远记住:对任何哲学家的话,甚至任何人的
话,不管他如何伟大,都不要太相信,而要相信他们的话里面也
常有矛盾甚至毛病——包括我这本小书。
好了,关于柏拉图的宇宙起源说法就谈这一些,我们还是以蒂迈欧吹完宇宙的创造过程后所做的结论来结尾吧。蒂迈欧先生说:
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关于宇宙性质的探讨已经结束了。世界容纳了有朽的和不朽的动物,并且以这些动物而告完成;世界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看得见的动物,包括可以看得见的、可感觉的创造主神,他是理智的影像,是最伟大的、最善良的、最美好的、最完全的,是惟一被创造出来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