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

尼采的人生令人伤感,尼采的哲学则令人热血沸腾。

《美国百科全书》是这样表述尼采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的:20世纪绝大多数的德国、法国文豪和大哲人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在其身后半个世纪内仍能深刻地影响许多大作家者,非尼采莫属。尼采影响了小说家托马斯·曼、海塞、马尔罗、纪德、加缪;诗人里尔克、格奥尔格、萨特;此外德国的存在主义者也深受其影响。尼采也影响了弗洛伊德,他谈到尼采时曾说,他的“真知灼见往往以一种最令人称奇的方式,与精神分析煞费苦心的结果不谋而合”,而且“他比古往今来的任何人都要透彻地了解自己”。尼采对于许多中国文豪——例如鲁迅和郁达夫——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对大人物们如此,尼采对普通的西方人乃至中国人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作品被普通大众阅读得最为广泛的哲学家之一。

那么,像尼采这样一位哲学家,其作品必定是好读,思想必定是好懂的了?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因为我们翻开尼采的任何一部作品,其行文既流畅优美,字句又并不难懂,理解起来自然不难;说不是,是因为尼采著作中的一字一句好懂,并不说明尼采的思想体系也是这样,事实上,尼采的思想体系是相当复杂的,一点兒也不好懂,也不好讲。究其原因,是因为尼采是一个诗人哲学家,与像康德、黑格尔一般的传统哲学家大不一样。尼采又是一个“鄙视体系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基本上是一些思想片断的组合,并无一般著作常有的篇章结构。因此,如果要理解尼采哲学的整体,分析之,就像分析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一样,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不论多难,我们还是得努力去做。

重估一切价值

我们将从“重估一切价值”作为尼采的第一个思想来讲。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尼采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出发点。由之出发可以较为方便地理解尼采的其他思想。

我们知道,尼采的思想是一种创新性的,也是颠覆性的思想。正所谓不破不立,尼采正是在破坏日的传统之上提出他的新思想的。因此,尼采旗帜鮮明地提出了他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他说:

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血肉。

所谓“重估一切价值”,其字面意思不难明白,就是重新估量一切的价值。在这里,这个“价值”指的是什么呢?指的乃是欧洲传统的基督教精神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尼采认为,欧洲思想文化与道德观念的传统是一种理性的传统,它肇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有一句口号“知识即美德”,认为求知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与道德的最高准则,而知识换一个角度看就是理性。这就奠定了西方文明中的理性传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代表理论型乐观主义者的基本形态,他深信自然是可以探测的。因此便认为知识是万应良药,而错误乃是绝对的罪恶。对苏格拉底式的人而言,人类高尚而真正的事业是发现自然的活动,是区别真正的知识和错误、错觉。因此,自苏格拉底以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结构已逐渐被认为是人类智能的最高运用,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有价值的才能。苏格拉底和其后继者认为所有道德方面和情操方面的才能……都是从知识的辩证中来,因而是可以教导的。

理性本身无可厚非,不过,正所谓过犹不及,由于过于重视理性,就将人类固有且更为古老而根本的直觉、本能等非理性忽略甚至否定了。而这,尼采说,也就是抛弃了苏格拉底以前的更为古老的、重视本能与直觉的非理性的希腊文化。这样,人古老的直觉与非理性的本能也就被扼杀了。那些在理性支配下的人们,虽然自认为拥有无所不能的理性,能够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但实际上,正是由于理性的支配,人类陷入了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超越理性去创造新的东西。这样,万能的理性就变成了人的枷锁而不是工具,泥潭而不是台阶。越是理性且有知识的人,就会在理性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样的人就会变成理性的奴隶,变成机器,失去了所有的创造与激情,这也等于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由此可见,人类如果想要拥有真正的创造力与激情,就必须抛弃以前所具有的唯理性之马首是瞻的价值观,抛弃过去那些理性派思想家们所制定的各种旧观念,转而强调非理性的新观念,也就是弘扬人的生命力与本能的冲动,从这里出发去创造新观念与新标准。

尼采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了宣扬他这种观念的最好的“托儿”,那就是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日神就是太阳神阿波罗,在尼采这里,他象征着理性,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象征着非理性。

在古希腊神话里,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也的确是这样的神:一个威严、冷静、理性,另一个却是沉醉、冲动而非理性。在尼采看来,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强大而无限的生命力,象征着人类本能中一切原始的冲动,它们不受任何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当它们释放之日才是人类生命意义真正得到体现之时。用一句形象点儿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只有当处于一种仿佛喝了两斤“二锅头”后的酩酊状态之下,才能超越一切旧的理性观念的约束,最强烈地感受生命,体验生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喝酒是一件好事,喝得酩酊大醉更加美妙。就如尼采所言: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我宁肯做一个酒色之徒,而不愿意做一个圣者。

善与恶的彼岸

正所谓不破不立,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有两重含义:

一是破,就是要打破旧传统与旧道德之标准;二是立,就是

要树立新的传统与新的道德之标准。我们先来看破。

尼采要破的主要是两个对象:一是旧的道德标准,一个是西

方的基督教传统。

尼采巧妙地从德语的考据中找到了他的根据。他发现,在

德语中,“善”与“恶”这两个道德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在德语中,“恶”这个概念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那里

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甚至用了不同的词。上流社会说“恶”是用

“Schlecht”,意思是平凡、庸碌、粗俗、下贱等;下层社会说“恶”

是用“Bse”,意思是不熟悉、不规则、难以猜测、危险、伤害、残

酷。善与恶的情况差不多,“善”虽然在德语中都是“Gut”,但在

贵族阶层中,“Gut”是指强壮、勇敢、权力、奋斗,平民中的“Gut”

则是指熟悉、和平、无害、好意。

从这一分析出发,尼采提出了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既然并

没有固定的善与恶的观念,那么我们就应该看什么样的善与恶

的观念对于我们是有用的,然后要将之称为善而让大家都去追

求之,对于那些只在表面上对人有好处,实际上危害人的观念就

应称它为恶而叫人鄙弃之。

那么,什么样的观念于人类有益呢?尼采指出,由于人的生

存实际上是一场斗争,就像丛林中的动物一样,是优胜劣汰,弱

肉强食,故只有那些能使人优胜、强健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称为

“善”,那些只能使人衰弱、消亡的则都应该称为“恶”。尼采还

强调,当我们如此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

25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

善,反之亦然。经过这样的分析,尼采得出了结论:残忍、强暴、

战争是善,而和平、仁爱则是恶。这在我们后面谈到尼采的“超

人”思想时还要说。总之,尼采公开地宣称:

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

由这样的理论出发,尼采提出了他关于“奴隶道德”与“主

人道德”的思想。尼采在他的名著《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起

源》里深刻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什么是“奴隶道德呢”?当然就是奴隶们所遵循的道德。

在这里,尼采的奴隶指的是普通人或者说“下等人”。这些下等

人缺乏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与自我创造的激情,

他们行为的目标只是为了功利,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与之相应,

他们将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等视为善与美德,他们将那些有

强大生命力的人、有创造激情的强者当成恶人,其所具有的品

质,如刚强、冒险、勇猛等当成恶。他们嫉妒、仇恨强者,要求所

有人都像他们一样,成为弱者。尼采说,这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

所谓人人平等。

“主人道德”是指人群中少数强者所奉行的道德准则,也就

是上面被“下等人”当成恶的道德,如刚强、冒险、勇敢,等等。

然而,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尼采更加强调的乃是强者与主人

的一个更为普遍与概括性的特征·

超越与自由。也可以这样

说,虽然他们具有某些道德准则,然而这些准则并非是他们必须

遵循的东西,就像法律一样,对于强者,他们最大的特征乃是他

们超越于任何准则之外,他们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准则的束

26缚。在这些强者身上,生命之本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们拒绝

接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准则,他们完全是自由

的,超越于传统的善恶之外。他们的行为所遵循的唯一准则就

是自己的意志,他们凭自己的意志来创造价值标准,来决定何为

善恶。就像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所言:

高贵类型的人把自己看做是价值观念的决定者,他不

需要获得赞许。他宣告:“凡对我有害的本身就是有害

的。”他知道只有他自己才能赋予事物以荣誉;他是价值观

念的创造者。

在这些“高贵类型的人”的自我的创造性的道德准则之下,

他们将能够弘扬个人内在生命力、激荡创造力、满足本能的一切

当成善。相应地,他将不能激荡个人内在生命力、发挥自我创造

性与满足本能的一切当成恶。因此,所有平庸的、循规蹈矩、没

有创造性的一切都是恶,如安稳、和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自

我牺牲,等等,这些在俗人眼中是善的东西在“高贵类型的人”

那里通通是恶。

当然,尼采也会看到,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强者,正如不可能

所有人都是主人,人是有主人与奴隶之分的。那么,何人是主

人,何人又是奴隶呢?很简单,那些有主人道德的人就是主人,

有奴隶道德的人就是奴隶。并且,这种人类的等级制度是自然

而然地产生、组成的,尼采说:

人们如果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就会有进一步的要

求,按照有力的程度开始分散,个人不再无条件地把自己与

27同类平等看待,而是去追求同类……气味相投的人互相结

合,组成一股势力进行活动。在这些势力中心之间进行着

对立力量的摩擦、战斗和认识、和解、接近,规定彼此互相支

持;最后出现了一种等级制度。

也就是出现了高贵者与普通人,奴隶与主人。

那么,产生等级制之后,在两种人——奴隶和主人——之间

的关系应当是如何呢?尼采认为,应该抑前者而扬后者。在尼

采眼中,那些奴隶同主人们所饲养的畜群无异,他们必须心甘情

愿地听任主人的摆布,就像牛马必须听从主人的使唤一样。而

且,即使他们像绵羊一样柔顺,也没有理由要求主人同情、怜悯

他们,他们绝对没有任何理由提任何要求或者条件。

至于高贵的人们,这些强者则应当意识到自己较之普通人

与奴隶们的优越地位,他们不能同情、宽恕奴隶们,更不可以为

了这些同情与宽恕而抑制自己的生命冲动。对于他们,他们自

己的主张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要做的是创造新的价值观念,以

张扬自己的生命之力。如果那些普通人与奴隶们想造反,想压

抑他们的生命力,想将他们的奴隶道德标准加之于主人们,那

么,作为强者的主人们就应当坚决地、不择一切手段地镇压之,

以维护自己作为高贵者的特权。他们要向群氓们宣战,把企图

抬高下等人的一切活动“整个拉到光天化日之下,拉到法庭上

去”。而倘若他们囿于任何理由而不这样做,那么他们就不配

当高贵者,而沦为与奴隶们无异的弱者,对于他们,这是真正的

堕落。尼采说:

如果贵族……以使人发呕的崇高而放弃了自己的特

28权,使自己成了道德感情的牺牲品,那就是堕落。

对于这些高贵者,他们应当视那些奴隶们的受苦受难为理

所当然,“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大群大群的人的牺牲,为

了他们,这些人应当受践踏,降为不完全的人,降为奴隶和工

具”。

总而言之,尼采宣称,高贵的人们应当坚守如是基本的信

念:整个社会只是为了他们而存在,是他们尽情宣泄其生命力的

舞台。

上帝死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篇》

里,查拉图斯特拉刚从山上下来,在森林里遇到一个圣者,他赞

美上帝,查拉图斯特拉听后觉得奇怪,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难道可能吗?这老圣哲在他的森林里,还不曾听说

上帝已经死了?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尼采的“上帝已经死了”并

非真的指那个基督教的神耶和华已经死了,而是基督教死了,更

具体地说,是基督的各种道德观念死了。而“死”的含义则是指

它应该死灭,或者说,应当被批倒批臭,砸个稀烂。因此,所谓

“上帝已经死了”乃是尼采严厉批判欧洲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观

念的一种有力而新颖的表达方式。

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他认为基督教是人的

生命的最危险的敌人,一个宗教的信仰者是不可能拥有生命的

29激情的,它只会使人堕落。基督教会也因此污秽且罪恶。他说:

教会是一切可能想像到的邪病中最严重的邪病。它把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变成废物,把清白正直搞成精神上的

卑鄙龌龊。

基督教为什么如此可恶呢?尼采从它的起源上找到了根

由。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故事》中专门讲过基督教的起源。基

督教起源于犹太人,犹太人这个民族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一部

苦难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犹太人这个没有祖国的民族总是

生活在欧洲社会的底层,总是处于被压迫与被掠夺之中。犹太

教是犹太人的宗教,而基督教则直接起源于犹太教。一开始,基

督教只是在下层的穷人中间流传,是穷人们的宗教,也因此它仇

视那些富人和上流社会的贵人们。像马可所称:“小子,倚靠钱

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

的国,还容易呢。”

所以,根据尼采的理论,基督教一开始就是奴隶的宗教。它

的教义所宣扬和维护的道德理念也是奴隶们的道德理念。这种

教义宣扬爱护弱者的怜悯心和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宣扬无条件

的爱与退让。这在尼采看来,人类爱冒险、爱斗争的英雄气概被

沦落为爱安稳、爱和平的奴隶习性,从而严重地扭曲了人的本

性,抹煞了生命的本质。尼采说:“生命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

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压制、严酷,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吞

并和剥削。”

尼采进一步分析指出,基督教有三种特质,即复仇精神、坏

良心和禁欲理想。创立基督教的奴隶们由于自身一无所有,因

30此产生了仇恨心理,结果就像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一

样,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他们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

富、享受,等等。为了恐吓高贵者们,还编造了地狱和“最后的

审判”之类。在尼采看来,这通通是奴隶们向主人进行复仇的

工具,是用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奴隶们无能的幌子,是从无能和

忌妒的阴沟中滋生出来的病毒,它昭示了基督教的良心之恶劣。

基督教宣扬所谓的爱,要求人爱其敌人,针对于此尼采指

出,基督徒们这样做并非真的出于爱,而只是一种利用——他们

希望通过爱其敌人而令自己升上天堂,然后在极乐的天堂里看

着他们的敌人在地狱蒙受永恒之大苦。这样的爱是极不正义

的,实质上是一种大恶,只说明了基督徒们的坏良心。

我们知道,基督教还宣扬禁欲,对它尼采当然更是反感,因

为禁欲就意味着对生命的彻底否定。

然而,基督教在西方的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又是不争的事

实,尼采当然不能无视。他预感到,整个欧洲文明已经走到了一

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或者听凭基督教的毒汁继续毒害每个人的

心灵,从而使人日益萎靡、颓唐,成为一群由牧师驯养的羔羊;或

者抛弃旧传统,重拾因基督教崛起而断裂的古希腊文化之精华,

让澎湃的生命之流再次喷涌而出,浸润人之周身,使人成为拥有

强大生命力的真正的强者。

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尼采喊出“上帝死了”这一令人振聋

发聩的宣言。

从某个角度上说,这句口号标志着欧洲文化史上的一场革

命。因为上帝的观念,或者说基督教的传统,一千多年来等于欧

洲文化的传统,它已经融入了欧洲文明的血液与灵魂,而如果

“上帝死了”,那么,整个欧洲文明将往何处去呢?因此,“上帝

31死了”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它“带给西方哲学以战栗,而此项

战栗的最后意义直到现在还未能估定出来”。

确实,“上帝死了”最后的意义现在仍未估定,也许永远不

会估定,因为上帝依旧活着,受着无数西方人虔诚的供奉,更有

甚者,它的力量已经远远越出了欧洲与西方,正在向全世界广泛

传播。

这时,我记起了一幅漫画中的对白。

尼采说:“上帝死了。”

上帝说:“尼采死了!”

看,这就是“超人”!

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猛烈地批

判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之后,尼采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提出他自己的能够替代基督教旧观念的新观念了。如

果上面的所指是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立。

“超人”“上帝死了”之后,尼采用以代替上帝的就是他

的“超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

猴对于人是什么呢?一个笑柄或一个奇耻大辱。人对

于超人也应是同样的东西:一个笑柄或一个奇耻大辱。你

们从虫进到了人,而你们身上有许多东西仍是虫。你们曾

经是猴,可是即使今天人仍比任何一只猴更是猴。

哪怕你们中最智慧的人,也不过是植物和妖怪的冲突

和同体。然而我叫你们变成植物或妖怪吗?

看啊,我教你们以超人!

32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应当是大

地的意义!

真的,人是一条浊流。一个人必须是大海,才能接一条

浊流而自己不变脏。

看啊,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你们的大蔑视

可以在其中沉没。

仿佛是诗吧?这就是尼采著作的特征:仿佛是诗中的进行

曲,令人热血沸腾。“超人”也许是尼采哲学中最著名的概念,

有时候连尼采的哲学都被称为“超人哲学”。尼采是在《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中系统地提出他的“超人”概念的,实际上,查拉

图斯特拉就是一个“准超人”。

什么是“超人”呢?所谓超人,在尼采的哲学里可以这样理

解,即“超越于‘末人’的人”。因此,我们最好从理解尼采的“末

人”入手去理解“超人”。

所谓“末人”,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我和读者您

这样

的人,不过,在尼采那里,他着重指出的是在基督教文化压抑之

下的西方的人们。尼采认为,这些人,由于受到基督教等的种种

毒害,已经软弱退化,几乎彻底失去了其生命的本能,不再有创

造的激情,沦为了“末人”。

所谓“末人”,即末尾之人也,是人中之尾巴,是最不起眼的

人。总结起来,这些“末人”有三样特性:

第一,“末人”失去了创造的愿望和能力,生命意志早就离

开了他们,使他们像一群行尸走肉一样,没有创造的欲望,“不

再投掷他的愿望的箭”。

33第二,“末人”谨小慎微,浑浑噩噩地度日,苟且偷生,碌碌

无为,只会“小心翼翼地行走”,不断地服着一点点宗教的毒药,

使自己沉入适意的梦境,最后用过量的毒药造成其舒服的死。

第三,“末人”的个性已经泯灭,千人一面。“一切人意愿相

同,一切人相同”,他们惯于按照传统与习俗行事,遵守传统的

旧道德规范,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亦步亦趋,只会说别人说过

的话,人云亦云。他们甚至将那些尚未丧失个性的人视为疯子。

总之,“末人”仅仅是一群浸透着基督教的毒汁,形体虚弱,

心灵分裂,目光呆滞,生活在今生却渴望着来世的畸形生物。

面对如此不堪的芸芸众生,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应当超

越。尼采持一种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念,认为人类是不断

进化的,他说:“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自来的一切生物都

创造某种东西超越自己”;“人之所以伟大,乃是他是一座桥梁,

而不是目标”;“人之所以可爱,乃是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毁

灭”;“我爱他们是渴望达到彼岸的箭,我爱他们不在世界之外

去追求牺牲的理由,我爱他们为使大地成为超人的地而牺牲”;

“一个人要是不做超人,他对于超人正像猿猴对于人那样,只是

一种可笑的、羞耻的东西”。

这些都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话,这些话归结起来的意思只有

一个:人类是进化的,现在的人只是通向未来“超人”的一座桥

梁、一个过渡。如同猴子已经为人所超越一样,人也必将为“超

人”所超越。

经过这个过渡之后,人类就达到了“超人”。

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超人”是什么样子的。

尼采对于“超人”最明显的阐释是这一段话:

34“超人”这个词是指一种最为健康发育的类型,是与

“现代人”、“善人”、基督徒以及别的虚无主义者正相反对

的类型。

从这个阐释中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超人”是最健康发育的

人,或者说最完善的人;“超人”是与“现代人”不同的人;“超

人”不是“善人”:“超人”不是基督徒;“超人”不是虚无主义者。

只要回到前面我们对尼采哲学的各种分析,例如他的重估

一切价值、“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等等,就不难理解“超

人”的这些特性。至于最后一个特性“虚无主义”,尼采指的其

实就是从苏格拉底的理性到基督教的上帝等等。

如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解释尼采的“超人”:“超人”是

那些与现代人迥异的最健康完善的人;“超人”是冲破了一切传

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超越了善与恶的传统道德标

准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

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超人”好像大

海,掀起猛浪,吞没浊世及其一切的污秽;“超人”好似狂风暴

雨,震慑一切;平常人卑微懦弱,“超人”则勇猛刚强,他们超越

一切,重新估价一切;“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本身不受

任何法律约束;“超人”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本身不受任何道

德和真理的制约。

尼采、“超人”与种族主义现在我们已经解释了何谓

“超人”,但还有两个重要的、更加深入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

“超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

特别是某些个人或者民族-

的关系;二是尼采的“超人”哲学是否反映了他具有某种形式的

35种族主义或者反犹思想?

这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一直是人们,尤其是对

尼采哲学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人们,关注的问题,他们往往凭

着尼采哲学中的某些话就立即推断尼采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反

犹主义者,甚至是纳粹思想之鼻祖。

事实究竟如何呢?我们且来看看。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的是,当尼采说到他的“超人”时,它仅

仅是尼采对于未来人的一种理想。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并不

存在“超人”,“超人”有待于在将来诞生。而且,尼采确信,在基

督教传统中,不可能出现真正的“超人”,即使歌德、叔本华以及

他本人也配不上这样的称谓。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那

些先后来到查拉图斯特拉山洞里的高贵客人们算得上是人类的

佼佼者了,然而他们仍非“超人”,顶多只是用来制造”超人”的

砖瓦。

虽然没有自称为”超人”,但是尼采常常自命为“超人”的预

言者,他这样说道:“如果电火的别名就是‘超人’”,那么,“我就

是电火的先导,是云里的大雨点”。

不过,尼采的思想并不是处处一致的。后来,尼采开始提出

一种“上等人”的概念,所谓“上等人”就是介于“末人”与“超

人”之间的人,他说:“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

人。”

那么,什么人称得上是“上等人”呢?就是拿破仑这样的

人。

拿破仑这个名字我们知道,从许多角度上说,他的确符合尼

采对“超人”的定义:他有充沛的激情,他有创造性,他有强大的

生命意志和强大的权力欲,镇压起反对派来也是毫不留情,如此

36等等。但他毕竟是人,于是,他就成为“非人和超人的结合”了。

但是,我们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尼采的“上等人”与“下等

人”的称谓并不是根据其出身或者种族背景来评定的,而取决

于每个人身上生命意志的强弱。这个人至少理论上说可以出身

于任何的民族,包括犹太人甚至黑人。

现在的问题是:尼采的“超人”思想中是否含有种族主义思

想?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的人说尼采思想中含有种族主义思

想,例如他盛赞所谓的“金发野兽”,这个词自然令我们想起了

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德意志人。有人甚至说它隐喻雅利安人

这个纯粹的种族主义概念。如此一来,尼采就难免有种族主义

之嫌了。正是基于尼采著作的这些说法,当纳粹登上政治舞台

后,对尼采是大加赞美,纳粹党甚至编印了许多尼采语录,里面

摘录着尼采一些可以使人联想起种族主义的词,为他们的大搞

种族主义、清洗犹太人做思想后盾。

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在这里要阐明的是,尼采自己是

不是有种族主义思想?答案是否定的。

尼采本人不是种族主义者,更没有歧视犹太人的想法,只要

我们读读尼采本人的著作就会清楚。例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

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这个最接近于“超人”的人,从他的名字

到有关他的一切描述都很难令人想到种族主义方面的事情,如

果一定要说查拉图斯特拉的种族的话,他乃是波斯人,根本不属

于种族主义者所谓的雅利安人。“查拉图斯特拉”乃是琐罗亚

斯德的古波斯语称呼。琐罗亚斯德这个人大家可能听说过,他

就是拜火教的创立者,拜火教又称袄教或者明教,在中国曾流传

一时。

37我们不难看出,尼采对“超人”的种种描述,对成为“超人”

所要具备的种种条件的描述,都纯粹是思想或者性格上的特征

说明,与其外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安延明先生在《尼采》

中所言:

超人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唯独不是一个种族主义概念。

尼采本人也绝对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或者反犹主义者,我

们从一件事就可以得到说明:尼采自认为并不是德意志人,而是

波兰血统,他不但不为之羞愧,而且为之骄傲。波兰人是斯拉夫

人,在纳粹的种族主义者眼里,属于应该被消灭的劣等民族。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尼采的思想会与种族主义甚至

纳粹思想挂钩呢?其原因有二:

一是对尼采著作中的某些字眼儿如果断章取义或者望文生

义,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但这并不怨尼采。要知道纳粹还

利用过“社会主义”呢,我们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名是“民族社

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二是与我们前面曾提过的尼采的妹妹有关,就像《不列颠

百科全书》之“尼采”条目所言:

尼采的名字之所以会与希特勒及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

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滥用了他的著

作。她嫁给一个沙文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的头子弗尔斯

特,后者于1889年自杀后,她以弗尔斯特为原型,重新塑造

了尼采的形象。伊丽莎白冷酷地掌握着尼采的文学遗产,

在贪婪的驱使下,整理出版了被尼采抛弃掉的笔记如《权

38力意志》所组成的《尼采文集》。她也伪造了一些材料。几

代的评论家都被引入歧途。同样重要的是,她对希特勒的

热烈崇拜使尼采的名字与大家心目中的独裁者联结在一起

了。

怎样成为“超人”?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培

养出一个“超人”来呢?尼采在《快乐的科学》里有一段话:

仔细审查一下最优秀、最有成就之士的生平,然后反躬

自问:一棵巨树如果昂首于天宇,是否有恶劣气候和暴风雨

之助呢,外部的邪恶与对抗、仇恨与嫉妒、顽梗与猜忌、严酷

贪婪和暴戾,是否应算作顺利环境的因素呢?没有这种顺

利环境,甚至连德行上的巨大长进也是不可能的。

这里尼采将恶劣气候和暴风雨算作“顺利环境”,的确如

此,因为,对于那些将背负历史使命的大人物,在他们的成长历

程之中,这些恶劣气候与暴风雨的确是一种“顺境”,如果没有

这些“顺境”之助,他们是断乎不能顺利成长为人类中之参天大

树的。这令我想起了两段话,一段是咱们熟悉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另一段是柏拉图的:

39首先,除了仅够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之外,他们绝对不能

拥有财产,也不能拥有装着门闩和插销,让找上门来的人吃

闭门羹的私宅。他们得到的给养应该仅够满足一批训练有

素、吃苦耐劳的武士们之需要。他们愿意从全体公民那里

领取固定的报酬,这笔钱足够他们一年的花销,但绝无积

余。他们要像军营中的士兵那样,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

铺。……在所有的公民中,唯独他们不能去接触或处理跟

金银有关的事务,不能跟金银待在同一个屋檐下,不能佩戴

金银制作的饰物,也不能用金银器皿来饮一点儿酒。他们

就这样来拯救他们自己,拯救他们的国家。

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成

为“超人”,天降大任之人,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方能成功,概莫能

外。

强力意志

作为“超人”,它最主要的特征也可以用

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具有强力意志的人。

强力意志之于尼采哲学就像生命意志之于叔本华哲学一

样,都是重要的基石。

在谈何为强力意志之前,我们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强力意志

这个概念的翻译,二是《强力意志》这本书。

强力意志这个概念,在尼采著作中的德语原文是“wille zur

macht”,英文是“will to power”。用汉语可以有好多种译法,例

如冲创意志、冲撞意志、冲力意志,等等,这些译法都有自己的道

理,但相对来说不常用,最常用的译法是两个:权力意志和强力

40意志。这两个译法难分伯仲,都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我认为

如果结合尼采宏观的哲学思想,强力意志更加合适一些。一是

因为“macht”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具支配地位的强大的力

量,用强力较为贴切;二是因为如果译为权力,则容易使人产生

误解,权力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常用词,用通俗的话来说,是当

官儿掌权的人具有的力量,如果译为权力意志,容易使人产生尼

采认为权力万能的印象,甚至将尼采看做是渴求政治权力的人,

是一个“官儿迷”、“权迷”式的人物。如果用这种眼光看待尼

采,那无疑是对尼采极大的误解甚至污蔑。实际上,尼采对于我

们常用的政治含义的权力不但不赞美,而且持贬斥的态度,他曾

说过这样的话:“权力的爱好是人生的恶魔”,“权力使人愚蠢”,

等等。这时候,他用的“权力”就是日常意义上的政治权力了。

第二个问题是《强力意志》这本书。《强力意志》,德语作

《Der Wille zur Macht》,英文是《The Will to Power》,全名是《强

力意志——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尝试》。

这本书在尼采生前并未完成,去世后由他的妹妹编纂出版。

1901年第一版收录尼采在1883至1888年间写下的一些格言、

片断共483条。1906年第二版收录格言1067条。书中按所论

问题编成四个部分:欧洲的虚无主义;对迄今为止的最高价值的

批判;新的评价原则;训练和培育。

《强力意志》出版后一度被认为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其内容十分广泛,除了论述强力意志外,还有重估一切价值、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超人”学说等等,这些且不说。引

起广泛争议的是另外一些思想,例如反对民主、平等、普选制,反

社会主义和反犹太人,这些思想中的许多东西被纳粹大加吹捧,

用来为他们的法西斯专制与种族主义服务。不用说这产生了一

41定的恶果,也令尼采的声誉一度蒙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西方学者对这本书的可靠性提出

了疑问,认为其中的不少内容,尤其是反犹太主义的文字是编纂

者伪托的。因为它们与尼采的一贯思想不符。我们前面说过,

尼采从来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更不反犹太人。于是有学者主

张将《强力意志》从尼采的著作中排除出去,但更多的人认为这

本书的内容与写作风格总的来说无疑是尼采的,因此仍然应视

为尼采的重要著作。不过,即便如此,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

至少《强力意志》中的某些内容并非尼采的原作,而是其妹妹的

伪托——她作为尼采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对尼采的所有手稿及

著作享有全部的、垄断性的特权,因此,她完全可以自由地,甚至

任意地在其所编的尼采著作中或添或减,插入自己喜欢的内容,

使这本书为自己的主张服务,而她的主张也就是她的丈夫,那位

德国反犹太主义头子弗尔斯特的主张。

闲话少说,我们现在来看看到底何谓强力意志。

尼采是在《快乐的科学》中第一次提到强力意志的,在那里

他写道:

在自然中支配着的不是贫困,而是过剩,浪费,甚至到

了荒唐的地步。生存竞争不过是一个例外,对生命意志的

一种暂时的限制;大大小小的竞争皆在于争优越,争生长与

扩展,争强力,是依于求强力的意志的,而求强力的意志,也

就是生命意志。

从上面的话可以得出这样简短的结论:强力意志就是生命

意志,这也是强力意志最基本的内涵。

42那么什么又是生命意志呢?

我们知道,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从最普通的到最高贵

的,从最低级的到最高级的,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的基

础,没有生命,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尼采在这里抓住了一切之

根本——生命。

当然,在尼采这里,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我们大家日常理解的

生命是不一样的。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生命就是当一个不会游泳

的人落水时发出的“救命啊”那个“命”,这固然是生命之最基本

的内容,但在尼采这里,生命的内容要更为丰富。简而言之,尼

采认为: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冲力,一种创造力,是一个不断自

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活动过程。这一切又可以用另一

个词来表达:意志。我想这是不难理解的,例如我们这些人,我

们自己,我们有冲动,我们去创造,去不断地自我表现,自我扩

张,这不是我们意志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因此,生命就是意志,就如尼采自己所言: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

如此,我们就在强力意志、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四个概念之

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这一联系可以近似地这样认为:它们是四

位一体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样东西,就像从两面看同

一枚硬币一样。

更为具体地说,在生命与意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生命是意

志的载体,而意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生命是意志的载体 生命是意志的载体是不言而喻

43的。与叔本华不一样,尼采不认为在生命之外有独立的意志。

在《西方哲学的故事》最后一章中我们讲过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独立的东西,有如康

德的自在之物。尼采不赞成这种将世界分割开来的观念,他认

为权力意志不是超越于人、宇宙或者生命之外的独立自存的东

西,而是就存在于它们之中。

尼采说,叔本华由于把生命意志当成“自在之物”,这样的

必然结果就是把意志和人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外在关系,也就是

说,人在生命意志面前就会像基督徒在上帝面前一样,处于一种

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叔本华对生

命感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认为生命就是苦,最好的办法是让生

命走向死亡好达到他们的“涅槃”。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第四章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死亡终于来到而解散了意志这一现象,那么,死,

作为渴求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的了。在这

里和别的人不同,随着死亡而告终的不仅只是现象,连那本

质自身也消失了。

尼采对于叔本华这种悲观论调是非常不赞成的。意志不能

离开生命,他说,意志虽是人的本质,但它们与现实的人及其生

命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意志并不是个人的支配者,生命、个体

与意志是不可分的,它们都统一于具体的个人。他还说,

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创新的东西,绝对的东西,一

切行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

44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人生并不是消极的呢?这

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的看法。

尼采认为,生命意志并不只是生存意志,也就是说,生命意

志的目的并不只是保存生命,而是要不断地增长、改善、超越、创

造自己。他说:“可以清楚地表明,生物所做的一切不是保存自

身而是变得更丰富。”这一思想对于尼采相对积极的人生观是

很关键的,因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其结果就

会导致人的无所作为,对一切逆来顺受,苟且偷生。现在尼采把

增长、完善、超越当作意志的本质,就必然会导致一种积极主动

的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如果只要活着,就必然不会

拼命求升官、发财,因为即使不发财、升官也完全能够活着。然

而,如果这个人一心要增长自己的财富,要完善自我,要超越对

手,他自然会不断努力,为了人生的远大目标而奋斗!就如尼采

所言,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这

个“我愿如此”,就是人之所愿,人生之远大目标。

尼采说,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就没有内容,人生就没有意义,

就像一个没有肉的空胡桃壳一样。他说:“没有评价,生存不过

是空胡桃壳。”这里的“评价”,就是价值。尼采说,没有价值的

人生就是没有内容的人生,没有意义的人生,因此,我们要努力

使人生有意义起来!

意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我们谈了生命是意志的载

体,现在来看看意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意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到的生命的

一切都是意志.

45尼采认为,我们人作为有生命之物——生物,内在都有生命

之力量,而当我们作为有生命之物存在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释放

自己的生命之力,而这种生命之力就是意志,强力意志。只有这

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具有生命。他说:

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

是权力意志。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尼采认为生物之为生物-

有生命之

物,首先就是要通过释放力量——这就是意志-

来体现自己

的生命。不仅如此,生命本身实际上就是意志,强力意志,正是

在体现为意志之力的释放时,我们才能看到生命。

尼采还对生命或者说个体的生命做了进一步的、有类于科

学的分析,他说:“各种有机功能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根本意志,

强力意志。”他又说:“假如我们成功地把我们全部本能生活解

释成一种基本形式的意志,即强力意志,的发展与繁衍,假如可

以用所有的有机功能来指示强力意志,那么,我们就有权把所有

的活力都毫不含糊地定义为强力意志。”

在这两段话中,尼采将三样东西·

各种有机功能、全部本

能生活、所有的活力——通通定义为强力意志。

不难看出,我们的生命除了这三者而外,别无他有了,而这

一切都是意志。当我们的各种机能在活动时,当我们在运用我

们的本能行事时,当我们呈现出充满活力的生命时,总之,当我

们表现我们的生命时,我们看到的都是意志。

为了让我们更加明白意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尼采还将意

志进行了细分。他分析人的生命中所展现的一切东西,如各种

46肉体的活动过程和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等等,认为它们都是强力

意志的表现。他说:“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

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和主子的意志:这是以肉

体为例。”这些都是意志化了的人的肉体的动作行为。精神活

动也是如此,如“陶铸的意志、同化的意志等等”。

如果我们认为尼采至此为止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尼采并

不满足于只分析生命,分析生命的意志本质,他还要将这种分析

用之于其他方面:非人的生命、无生命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

尼采说,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和

吞噬环境。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事物

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例如物理学中所讲的引力

与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化学中讲的分

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

志。

总之,从人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以至无机界,一切都是权

力意志的表现。他说:

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有人对这句话用了一个更加有力的译法:

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

47“存在之轮,永远运行”

我们现在要讲一个终极

的问题:这个作为强力意志的世界,这个生命与意志在不断地运

行的世界,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当论述到这个问题时,叔本华的回答是一个字:无。他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结束语中说:

在彻底消灭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

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那些意志已倒

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

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尼采的回答却不一样,尼采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无”

字就彻底玩儿完了的,相反,它会不断地重生,从有至于无,又从

无至于有,如此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他的永恒轮回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现在身死而消灭,在一刹那间化为乌有,灵魂和肉体一

同腐朽。但是,我所缠绕的因果之纽带循环着,它将再把我

创造。我还会回来向人类宣讲超人。

在这里,尼采将人生看做是一个无穷的循环之轮,每个人都

有前世,都是三生世上的旧精灵。他想,也许,在千万年之后,还

会有另一个时空,另一个尼采,还会回来向人类宣讲他的强力意

志,他的“超人”!

如果真像尼采说的那样,那么,亲爱的读者,你我也会如此。

48多少亿年之后,在这个宇宙毁灭之后,会诞生一个新的宇宙,在

那里也有这样一个蓝色的星球,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一间这样

的斗室,有一个这样的我,在写作《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也会

有一个这样的您,像这样阅读尼采,思索他的永恒轮回。

人生如此,宇宙亦如此,尼采说:

你们知道“世界”在我看来是什么吗?我可以在我的

镜子里把它指给你们看吗?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

量,无始无终;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

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

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以

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净的、

最硬的、最冷的涌向最烫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

从丰盛回到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一的愉悦,在这种万

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是永远必

定回来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

化……

用一句更简单的话说是:

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运行。

49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九卷 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五章 爱利亚的芝诺 芝诺(Zeno)是爱利亚公民。阿波罗多洛在其《编年史》中说,他为 忒娄泰戈拉(Teleutagoras)所生,但巴门尼德收养了他,而巴门尼德是皮 瑞斯的儿子。蒂蒙①是这样谈及芝诺和麦里梭的②: 芝诺的力量何其伟大,从未败北, 这一边用力,那一边获胜。 麦里梭则在恢宏的论辩中 技压群雄,几乎无人匹敌。 芝诺自始至终都做了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知…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51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五-在线阅读

    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 1.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 梁实秋∶ 早晨是否黎明即 作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我 起,是否贪睡懒觉,事情 虽小,其意义所关甚巨。 生下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世间就是为了 这是每天生活斗争中之第 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 一回合。故奥勒留有此思 考,不过他的卧房极冷, 怨的呢?我既是…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3日
    160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甲-在线阅读

    甲、哲学史的概念 一提到哲学史,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这个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那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它的目的是真理。但是历史所讲述的,乃是在一个时代存在,而到另一时代就消逝了,就为别的东西所代替了的事物。如果我们以“真理是永恒的”为出发点,则真理就不会落到变化无常的范围,也就不会有历史。但是如果哲学有一个历史,而且这历史…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394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 论语词-第十一章 纠正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的方法-在线阅读

    第十一章 纠正前述各种缺点和 滥用的方法 §1.斐 这里不是要来深入讨论一种真正雄辩术的用处的 地方,更不是来回答您的恳切赞颂的地方,因为我们得想到来找出 我们已指出的那些缺点的纠正方法,以结束这个关于语词的问题 了。§2.要想来改良语言,并想来强迫人们只能按照他们具有知 识的程度来说话,这将是可笑的。§3.但主张哲学家们在涉及严 肃地追求真理的问题时说话要…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4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一卷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 我们在这里不涉及某种逻辑的辩证论,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而只是 揭露三段论推理形式中的虚假的幻相,相反,我们涉及的是先验的辩证论,它 应当完全先天地包含出自纯粹理性的某些知识的来源,以及由此推出的那些 概念的来源,这些概念的对象是根本不可能经验性地被给予的,因而它们是完 全处于纯粹知性的能力之外的。我们从我们的知识在推理和判断中的先…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3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