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
基督教的意义
类之概念以及类生活之意义,随着基督教的产生而消失了。
前面曾经说过,基督教并不在自身中包含有教养之原则,——这个
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确证。当人扬弃了类跟个体之间的区别,
并且将这种统一设成为至高存在者、上帝时,当人把人性之理念仅
仅当作神性之理念时,对教养的需求也就消失了;人在自身中具有
一切,在自己的上帝里面具有一切,从而,就丝毫也不需要通过别
206
人——类之代表——来补足自己,丝毫也不需要通过一般地对世
界的直观来补足自己,而只有以这样的需要为基础,人才会有教养
欲。人单单靠自己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他在上帝里面达到自己
的目的;上帝本身就是这个被达到了的目的,就是人类的这个被实
现了的至高目的;不过,每一个个体都是独自与上帝同在的。只有
上帝,才是基督徒所需要的,为此,基督徒并不必需别人、人类、世
界,他缺乏对别人的内在需要。对我来说,上帝正就是代表了类、
别人;并且,只有疏远了世界、离弃了世界,我才真正成为需要上帝
的,我才真正活生生地感到上帝与我同在,我才真正感到上帝是什
么,并且,真正感到上帝对我来说应当是什么。虽然虔诚者也需要
集体,也需要共同的修道,但是,在他们那里,对别人的需要,自在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地便是某种最最从属的东西。灵魂得救是基督教之基本理念、主
要问题;但是,要得到这样的得救,便需要信靠上帝,单单事奉上
帝。为别人而活动,固然也是必要的,也是得救之条件,但是,得救
之根据却是上帝,在于直接跟上帝发生关系。并且,即使是为了别
人而活动,也仍旧仅仅以宗教意义、以对上帝发生关系为其根据和
目的,从而,实质上仅仅是为上帝而活动,仅仅是为了荣耀他的名、
传扬他的美名。但是,上帝乃是绝对的主观性,是脱离世界的、超
世界的、从物质中被解放出来的、从类生活以及从性别中被抽出来
的主观性。所以,基督徒之本质重要的目的,便在于脱离世界,脱
离物质,脱离类生活。①并且,在僧侣生活中,这个目的以感性的
方式来实现自己。
想仅仅由东方导引出僧侣生活来,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
至少,如果想使这样的导引成为可容许的,那末持这种主张的人就
也必须不是由基督教中,而是一般地由西方之精神、本性中导引出
普通基督徒的跟僧侣正相反的趋向来。可是,要是如此,那末西方
对僧侣生活的热忱又怎样解释呢?我们宁可说僧侣制必须直接由
基督教本身之中导引出来:它是对基督教所允许给人类的天国的
信仰的必然结果。属天的生活成了真理,属地的生活就成了谎言;
幻想成了一切,现实就成了无。谁信仰永恒的属天生活,谁就逐渐
觉得今生没有价值。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谁就已经觉得今生一
①“为了上帝而生活,就不会趋于堕落腐朽的属自然的生活……难道我们不应当
景仰未来的事物,鄙视今世一切暂时的事物吗?……因此,我们应当蔑视今世的生活和
世界,由衷地景仰并且渴望永生之未来的荣誉以及尊贵。”(路德,第1卷,第 466、467
页)——著者
307208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钱不值;信仰属天的生活,就意味着相信今世生活是虚无的和无价
值的。如果我不羡慕彼世,如果我不是以同情或蔑视的眼光来睥
睨可怜的今世生活,那我就绝不会表象到彼世。属天的生活,如果
不同时又是道德律的话,那就绝不会成为信仰之对象,绝不会成为
信仰之法则。倘若我要使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相一致,那我就必
须让属天的生活来规定我的行为①:我不可贪恋尘世暂时的事物。
其实,非但不可,而且也不会;因为,与属天生活的华美比起来,尘
世一切事物算得了什么呢?②
虽然彼世生活的性质是依赖于今世生活的性质,依赖于其道
德属性的,但是,道德性本身却便是由对永生的信仰来决定的。并
且,这种与超尘世的生活相适应的道德性,仅只意味着脱离尘世,
仅只意味着否定今世生活。可是,这种精神上的脱离尘世,其感性
的证实便是修身生活了。一切东西都必须最终外在地、感性地显
明出来。③僧侣生活——一般地,禁欲生活——乃是属天的生活,
假如后者于尘世得到应验并且能够应验的话。如果我的灵魂属于
①“灵应当指向其将赴往的目标地。”(约翰·革哈德:《圣思录》,第46思)——
著者
②“谁慕求属天的东西,谁就对属地的东西不感兴趣。谁企望永恒的东西,谁就
厌恶暂时的东西。”(伯尔拿:《修女爱利亚寄父母书信》)“在今生中,我们最迫切的心愿
便是尽可能快地死去。”(台多立安:《对外邦人申辩》,第41章)所以,古代的基督徒并不
像现代的基督徒那样庆祝诞生日,而是庆祝逝世日(见校订者格罗诺维对米努基乌斯·
菲力克斯的注解:《屋大维》,第332页)。“这样,就宁可奉劝基督徒们忍受各种疾病,甚
至要他们慕求疾病,使死亡来得越早越好。因为,正像西帕里安所说的,对一个基督徒
来说,再也没有比立刻死去更为有益了。但是,我们宁可听异教徒朱未那尔的话:我们
祈求既要有健全的身体,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路德,第4卷,第15页)——著者
③“完善的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与世分离。”见《论良善生活方法——致姊妹》,
话篇第7(伯尔拿伪书之一)。——著者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天,那么,我怎么会、怎么能够让我跟自己的肉体一起去属于地呢?
灵魂使肉体有活气。但是,当灵魂在天上的时候,肉体就被舍弃,
就死去;可见,连接世界与灵魂的那个器官死去了。死,就意味着
灵魂从肉体里分离出来,至少意味着从这个物质的、有罪的粗笨肉
体里分离出来;死是天国的入口处。但是,如果死是福乐与道德完
善之条件,那么,势所必然的,禁欲、制欲便是唯一的道德律了。道
德上的死,必然先于属自然的死;其所以必然,便因为基督徒认为,
既然感性式的死并不是德行,而是属自然的、人兽共通的事,那么,
把天国之获得去交托给感性式的死,就是最高的不道德了。所以,
死必须被提高到德行,被提高到自我活动之行为。使徒说:“我是
天天(冒)死”;①圣安东尼——僧侣制之创始人②——把这句格言
奉为他生活的主题。
但是,有人反驳说,基督教仅仅希望唯一的精神上的自由。确 209
实是这样。但是,如果精神上的自由并不转到行为,并不感性地证
实自己,那么,这样的自由还算得什么呢?或者,你竟以为,你之是
否摆脱某事某物,只关系到你,只关系到你的意志,只关系到你的
意念吗?哦,这样一来,就说明你执迷不悟,说明你从来没有体验
到真正的解放。当你处于某一等第、某一专业、某一关系中时,你
就不由自主地为其所规定。你的意志、你的意念,仅仅把你从这样
的界限和印象中解放出来,这些界限和印象,是意识得到的,并不
是那包含于事物之本性里面的隐秘的、意识不到的界限和印象。
①《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31节。——译者
② 关于这方面,参阅希罗尼摩斯的《圣保罗的生活》。——著者210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因此,内心已经与之决裂,在空间上却还没有感性地与之诀别,那
我们就会闷闷不乐,忐忑不安。只有感性自由,才是精神自由之真
理性。一个人,如果他实实在在对尘世财富丧失了精神上的兴趣,
那他就会立刻把它抛出窗外,以释其心。凡是我心底里就不想有
的东西,那我有了也觉得是个累赘,因为,我有它,乃是跟我的意念
相矛盾的。那么,就丢了吧!心不在焉,手也抓不牢。只有念念不
忘,才使双手紧握不放;只有意念,才使占有神圣化了。谁觉得自
己的妻子可有可无,那他倒不如没有妻子更来得好。可有可无,就
意味着心不在焉地有,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所以,谁主张人应当
可有可无地具有事物,那么,谁就是以文雅的、惋惜的方式主张人
不应当具有它。对之心不在焉,就意味着不再是我的了,任其像鸟
儿一样自由飞翔。圣安东尼听到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
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①时,
就决定放弃尘世。只有圣安东尼,才真正领会了这句格言。他撇
下了一切,变卖了他的财产,把它分配给穷人。只有这样他才证
实,他确实已经在精神上摆脱了今世的财富。②
当然,这样的自由、这样的真理,是跟现今的基督教相矛盾的,
因为,根据现今的基督教,主只希望精神的自由,换句话说,他所希
望的自由完全不要求什么牺牲、精力,是一种虚幻的自由,是自我
① 见《马太福音》,第19章第21节。——译者
② 当然,正像希罗尼摩斯在写给代美特里亚斯人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只有在我们
的主的宝血余热尚温,在信仰还处于新鲜的炽热之中时,基督教才具有这样的力量。在
这个题材方面,也可以参阅高特弗烈特·阿诺德的《初期基督徒的寡欲以及对自私自利
的蔑视》。(前引书,第4卷第12章,§7—16)——著者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欺骗之自由,意味着嘴上说要摆脱属地的财富,实际上却又要占有
和享受这些财富。所以,主也说:“我的轭是容易的。”①如果基督
教责令人们要牺牲今世的财富,那人们便要说它蛮不讲理了。这
样一来,基督教就完全不适宜于今世。但是,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
么一回事!基督教最为实践和长于世故;它让属自然的死来完成
对今世财富和欢乐的摆脱——僧侣之自我禁欲,乃是非属基督的
自杀——,却让自我活动来完成对尘世财富的获得和享受。虽然
真正的基督徒绝不(!)怀疑属天的生活之真理性,在今天他们还跟
古代的僧侣们在这一点上见解一致;但是,他们耐心地等待着属天
的生活,一切听凭上帝,换句话说,听凭自私心,听凭贪图舒适的尘
世享乐欲。② 不过,我毕竟还是讨厌和蔑视现代的基督教,不屑跟
它打交道;因为,在现代的基督教那里,基督的新娘甚至热中于多
配偶制,至少热中于相继的多配偶制——在真正的基督徒看来,这
211
种相继的多配偶制本质上并不跟同时的多配偶制,有所区别——,
同时却竟然又起誓——可耻的伪善!——要永远永远地、划一不
二地、不矛盾地、神圣地信守上帝的言语。我带着神圣的羞燥归回
到纯洁的僧房之真理——虽然这个真理被误解——,在这里,已经
嫁给天的灵魂,并不再跟陌生的、属地的肉体勾勾搭搭!
① 见《马太福音》,第11章第30节。——译者
② 古时候的基督徒,便多么地与此不同啊!“既要享受现世的财富又要享受将来
的财富,那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希罗尼摩斯:《致尤利安书信》“我的弟兄,如
果你既想在这里尘世上尽量享乐,却又想以后跟基督一起执掌大权,那就未免太自说自
话了”。(希罗尼摩斯:《致海廖多尔书信》)“你既要抓住上帝又要抓住被造物,那是不可
能的。上帝之乐趣与被造物之乐趣,绝不能相提并论”。(陶勒,前书,第334页)但是,
他们当然是抽象的基督徒。现在我们处在和解之时代!确实!——著者1
818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非世俗的、超自然的生活,本质上也是无婚的生活。独身生活
虽然不是律法所规定的,却同样也包含在基督教之最内在的本质
中。其实,在救主之超自然的来历中,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信仰里面,基督徒把无玷的童贞性神圣化为带来得救的原
则,神圣化为新世界、基督教世界之原则。虽然《圣经》里面有“要
生养众多”①和“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②之说,但是,绝不能以
此来认可婚姻!第一处经文,正像台多立安和希罗尼摩斯所已经
注意到的那样,乃仅仅关系到空空不见人影的大地,而并不是关系
到居民星布的大地,乃仅仅关系到世界之始端,而并不是关系到由
上帝之直接显现而开始的世界终端。而第二处经文,也仅仅关系
到作为旧约之典例的婚姻。犹太人提出了人是否可以休妻的问
题。其实,上面的回答已最恰当地把这个问题处理了。谁结了婚,
谁就应当把这个婚姻奉为神圣。即使是仅仅有另行婚娶的念头,
也是犯了奸淫了。婚姻自在自为地便意味着宽恕感性之弱点,或
者毋宁说是宽恕感性之精力;婚姻是一件祸患,必须尽可能地加以
限制。婚姻之牢不可破好比灵光圈一样,其所说明的,正好跟为光
辉所眩惑和迷乱了的人在其背后所追求的相反。在完成了的基督
教之意义上,婚姻本来是一个罪,③或者,终究是一种弱点;倘若你
想要使这种弱点得到许可和宽恕,你就得始终局限于唯一的——
牢牢谨记!——妻子。简言之,只有在《旧约》中,婚姻才被神圣
①《创世记》,第1章第28节。——译者
②《马太福音》,第19章第6节。——译者
③“不想成为完善,就意味着是有罪的。”(希罗尼摩斯:《致修士海廖多尔书
信——赞独身生活》)同时,必须说明,我对这里所援引到的《圣经》中有关婚姻问题的章
节所作的解释,是跟基督教历史完全吻合的。——著者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化,在《新约》中却就不被神圣化了:新约知道了一个更高的、超自
然的原则,知道了无玷的童贞性之秘密。①“这话谁能领受,就可
以领受。”“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唯有称为配得那世界、与从
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因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
既是复活的人,就为上帝的儿子。”③可见,在天国里,他们不再婚
娶;在天国里,两性爱之原则被当作属地的、属世界的原则而被弃
绝了。但是,属天的生活乃是基督徒之真正的、完成了的、永恒的
生活。既然我被规定为属天的,那我又何必要结下这种在我的真
正规定中已经被解除掉的纽带关系呢?既然我就可能性而言自在
地便是一个属天的存在者,那我又何必不就在这里实现这个可能
性呢?④是的,既然婚姻被排斥在天国——这是我的信仰、希望与
生活之本质重要的对象——的外面,那我就也把它从我的头脑、我
的心里驱逐出去。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天国的期望,那我怎么会再
213
让一位属尘世的女人来占有我的心呢?我怎么能在上帝与人之间
瓜分我的心呢?⑤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并不像对真理、正义、科学
①“结婚生活并不是什么新的或不平常的事。异教徒也按照理性之判断将它看
作是好事,加以贊美。”(路德,第2卷,第337页a)——著者
②《马太福音》,第19章第12节。——译者
③ 见《路加福音》,第20章第34—36节。——译者
④“想进天国者,就得放弃天国里所没有的东西”。(台多立安:《勉纯洁》,第13
章)“独身生活乃是学天使的样”。(大马士革的约翰:《正统信仰》,第4卷,第25
章)——著者
⑤“不出嫁的女子一心事奉上帝,而出了嫁的女子,其一部分是同上帝生活在一
起,另一部分却同丈夫生活在一起。”(亚历山大的克雷门斯:《教育者》,第2卷,第10
章)。“谁选择了孤独单身的生活,谁就仅仅只想到属神的事物。”(提奥多理:《异端邪说
简要》,第5卷第24章)——著者3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的爱那样是一种抽象的或一般的爱;它乃是对一位主观的、人格式
的上帝的爱,从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人格式的爱。这种爱的一
个本质属性,便在于它是一种排他的、好嫉妒的爱,因为,它的对象
乃是一个人格式的、并且同时又是至高的、无可类比的存在者。
“无论活着和死去,你都要信靠耶稣,因为耶稣基督是基督徒的上
帝;你要信赖他,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在你为一切人所抛弃的时候来
帮助你。他是你所爱的,他不愿意容忍别的人跟他并列:他要单独
占有你的心,他要单独在你的灵魂里面像坐在王位上的王一样地
执掌大权。”“没有了耶稣,世界于你有何益处呢?没有基督而存在
着,那就等于在地狱里受苦;与基督同存,是属天的甘甜。”“没有了
朋友,你就不能生活;但是,如果你并不把基督的友谊看得超过一
切,那你就将超乎寻常地悲哀和绝望。”“你应当为了耶稣的缘故而
爱一切人,但却应当为了耶稣自己的缘故而爱耶稣。只有耶稣基
督,才是值得爱的。”“我的上帝、我的爱(我的心)啊,你整个地是我
的,我也整个地是你的。”“爱……总是期望和信靠上帝,即使上帝
并不恩待于它(甚或苛待于它);因为,没有苦痛,人们就不生活在
爱里面……""为了所爱者的缘故,必须甘愿担受一切,即使是艰难
苦辛,也在所不惜。”“我的上帝和我的一切……有你在,我就感到
一切尽都甘甜,没有你在,我就感到一切都令人讨厌……没有了
你,什么也不能讨我喜欢。”“哦,那个福乐的、日盼夜望的时刻何时
才能来到,使你以你的显现来完完全全地成全我,使你成为我一切
的一切!只要我尚未知道,我就难以喜悦。”“没有了你,我哪里还
谈得上幸福呢?或者说,有了你,我什么时候还会感到不舒服呢?
我宁可为了你的缘故而做个穷人,不愿没有你而做个大富翁。我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宁可与你同在地上做个虔诚的教徒,不愿没有你而做天之占有者。
哪里有你,那里就是天国;哪里没有你,那里就是死亡和地狱。我
只渴望你。”“你不能够既事奉上帝,又以暂时的东西为乐:你必须
使你自己远离所有熟人和朋友,把你的灵从一切暂时的安慰里抽
出来。信基督的人应当遵循圣徒彼得的训诫,应当仅仅做个虔诚
者和今世之客旅。”①从而,对作为人格存在者的上帝的爱,是本来
的、正式的、人格的、唯独仅有的爱。我怎能同时爱上帝而又爱一
个会死的妻子呢?这岂不是把上帝和我的妻子同等看待了?不!
对一个真正爱上帝的灵魂来说,对女子的爱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种
奸淫。使徒保罗说道:“娶了妻的,只为妻子的事挂虑,不娶妻的,
就只为上帝的事挂虑。结了婚的男子只想到怎样叫妻子喜悦,没
有结婚的男子就只想到怎样叫上帝喜悦。”②
真正的基督徒,既不需要教养——因为教养是违拗心意的、世
俗的原则——,也不需要(属自然的)爱。上帝为他弥补了缺陷:既
满足了他对教养的需要,同样又满足了他对爱、女人、家庭的需要。
基督徒直接将类跟个体等同起来;所以,他抹杀自己的性别,认为
① 托马斯·阿·坎比斯:《效学基督》,第2卷,第7、8章;第3卷,第5、34、53、59
章。“哦,童贞女是何等地福乐,因为在她的内心之中,除了对基督的爱以外,没有别种
的爱了!”(希罗尼摩斯:《致代美特里亚斯人书信——论一心事奉上帝的童贞女》)但是,
这当然又是一种抽象的爱,这种爱,在和解的时代,即当基督与魔鬼成了一颗心和一个
灵魂时,就不再令人感兴趣了。哦,真理何其残酷!——著者
② 见《哥林多前书》,第7章第32—34节。——译者
215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这是一种讨厌的、偶然的附属物。①然而,只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
起才形成实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类之实存,因为,他
们的结合乃是复数性之源泉,乃是别人之源泉。所以,凡是不否认
自己是个男性的人,他就感到自己是个男人,并且承认这样感到自
己是个男人乃是合乎自然的、合乎规律的,他知道并且感到自己是
个部分存在者,必须要有另外一个部分存在者,才能够形成整体,
形成真正的人性。与此相反,基督徒在自己的无限度的、超自然的
主观性里面将自己理解成为自为地完善的存在者。但是,性欲跟
这样的观点相违背;它跟他的理想、他的至高本质相矛盾;所以,基
督徒必须压制性欲。
虽然基督徒也感到有性爱的需要,但是,他仅仅把这种需要看
作是跟他的属天的规定相矛盾的、单单属自然的——当然,乃是就
这个词在基督教中所具有的凡俗的、低贱的意义而言——需要;他
216
并不把它看作是道德上的、内在的需要,并不把它看作是-——请允
许我这样说——形而上学的也即属本质的需要,因为,人只有在并
不将自己从性别中抽出来,相反地将性别算作是自己的内在本质
的时候,才能够感到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基督教里面,婚姻并不
是神圣的,至多也只是看来似乎神圣,好像神圣而已。因为,在基
督教里面,婚姻之属自然的原则、性爱——虽然市民式的婚姻无数
次地与这个原则相矛盾——乃是一种非神圣的、为天国所不容的
①“妇女与童贞女,是有所区别的。”“看,那些甚至失却了自己的性的名称的女
性,是多么福乐啊!童贞女不再意味着是妇女了。”(希罗尼摩斯:《驳赫尔维迪——论恒
守的童贞》,第2卷第14页)——著者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
原则。①但是,什么东西在人看来是为他的天国所不容的,那么,
在他看来,就也是为他的真正的本质所不容的。天国是人的百宝
箱。你不可信任他在地上所建立的,不可信任他在这里所允许的
和认可的:在这里,他必得附和时流;在这里,有许多违背他的主义
的东西在阻拦着他;在这里,他躲避你的视线,因为,他是处于许多
使他心惊胆战的陌生存在者中间。但是,当他丢弃了自己的假装,
显示出自己真正的高贵,显示出自己属天的华贵时,你对他就得另
眼相看了。在天国里,他怎样想就怎样说;在那里,你听到了他的
真正见解。他的天国在哪里,他的心就在那里;天国是他的公开的
内心。天国,不外乎就是真的东西、善的东西、有效的东西、应当存
在的东西之概念;尘世,不外乎就是不真的、无效的、不应当存在的
东西之概念。基督徒将类生活排斥在天国外面:在那里,类不再存
在,只有纯粹的、无性别的个体——“灵”——,在那里,占统治地位
217
① 关于这一点,也可以这样来说:在基督教里面,婚姻仅只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并
不具有宗教上的意义,它并不是虔诚的原则和模范。在别的民族那里,情形便完全不
同。希腊人认为,“宙斯和喜拉是一切婚姻的伟大原型”(克洛依采:《象征法与神话
学》)。古代的拜火教徒们认为,生殖“作为人类之增多,即阿利曼王国之减少”,乃是一
种宗教上的义务和行为(《真德亚吠陀》')。印度人认为,儿子乃是再生的父亲。
丈夫与妻子同房、妻子做了母亲,丈夫自己得到了再生。(弗·史雷格尔)
在印度人那里,任何一个被再生者都务必先付清三笔债——其中有一笔债就是要
合法地生养一个儿子——,然后才可以进到 Sanyassi(意即虔诚的隐士)的等级。与此
相反、在基督教徒——至少旧教徒——那里,如果订了婚或已经结了婚的男子——假定
还是双方自愿的——竟情愿丢弃此百年之合,甘愿为了宗教上的爱而牺牲婚姻的爱,那
就是宗教上一件真正的大喜事了。——著者
《真德亚吠陀》(Zend-Avesta),拜火教的圣经,共分五篇。——译者
· 弗·史雷格尔:《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海德堡1808年版,第321页。——据
德文本编者一
818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的是绝对的主观性。于是,基督徒将类生活排斥在真正生活外面;
他否定婚姻之原则,认为是有罪的;因为,无罪的、真正的生活,乃
是属天的生活。①[V,XVI-XX]
① 既然宗教意识最终又设定一切它起初扬弃掉的东西,从而彼世生活最终不外
乎就是重新恢复的今世生活,那么,理所当然的,性也必将重新被恢复。“他们将跟天使
相类似,就是说,他们并不是不再是人。这样,使徒仍旧是使徒,马利亚仍旧是马利亚。”
(希罗尼摩斯:《致寡妇提奥多拉书信》)但是,正像属彼世的形体乃是非属形体的、似是
实非的形体一样,那里的性,也必定是一种无性的、似是实非的性。——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