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以色列是宗教意识所固有的本性之历史定义;只是,在这里,

这宗教意识乃被局限于特殊的民族利益之中。所以,只要我们去

掉了这个限制,就可以得到基督教了。犹太教是世俗的基督教,而

基督教是属灵的犹太教。基督教乃是清除了民族利己主义的犹太

教,当然,同时又是一种新的、另外的宗教;因为,任何的改革、纯

化,特别是在宗教事务里面——在那里,毫无意义的东西也有了意

义——,都引起了一种本质上的改变。在犹太人看来,以色列人是

156

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者、纽带;他对耶和华的关系,其实就是对作

为以色列人的自己的关系;耶和华本身不外就是以色列之统一性,

就是以色列之作为绝对本质而自己成为自己对象的自我意识,就

是民族的良心,就是普遍法则,就是政治之中心点。① 如果我们超

脱了民族意识,那我们得到的就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人。正像以色

列人在耶和华里面使其属民族的本质对象化一样,基督徒也在上

帝里面使他的业已摆脱了民族性之约束的属人的并且主观地属人

①“希伯来诗之绝大部分,人们常常总认为仅仅只是属灵的,其实是政治的。”赫

得。——著者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的本质对象化。①正像以色列使其生存之须要、亟须成为世界之

法则一样,正像以色列在这种需要里面神化其政治上的复仇欲一

样,基督徒也使属人的心情之需要成为世界之主宰和法则。实质

上,像《旧约》中的奇迹是犹太教之特征一样,基督教之奇迹也是基

督教之特征。基督教之奇迹,并不以造福于某一个民族为其对象,

而是以造福于人为其对象。当然,这里只是指信基督的人,因为,

基督教只在基督信仰这个条件、限制下面承认人,是跟真正属人

的、普遍属人的心相矛盾的。我们将在以后谈到这个不幸的限制。

基督教将犹太教之利己主义精神化成为主观性——虽然在基督教

内部这个主观性又被表述成为纯粹的利己主义②——,把对属地

的幸福的追求、把以色列教之目的转变成为对属天的福乐的渴望,

转变成为基督教之目的。

以宗教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政策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其最高概

念、上帝,便是律法,便是对作为绝对的、属神的威力的律法的意识;

而非世俗的、非政治的属人的心情,则其最高概念、上帝,乃是爱。

爱为了被爱者牺牲掉天地间一切的荣华富贵;爱之律法,就是被爱

者的愿望,爱之威力,就是幻想、属知性的奇迹活动之无限的威力。

上帝就是满足我们的愿望、满足我们的心情需要的那种爱;他

本身就是被实现了的心愿,这个心愿,被提高到确实可靠地、毫无

① 所以说是主观地属人的本质,便因为属人的本质一成为基督教之本质,则也就

成了超自然主义的,并且排斥自然、肉体及我们唯一赖以认识客观世界的那个感

性。——著者

② 在1841年第一版中,费尔巴哈以亨胡特教派为例证。关于把利己主义理解为

宗教之普遍基础,可参阅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德文本编者

157158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疑问地必将如愿以偿,以致不用担心理智之矛盾,不用担心经验、

外界之对抗。对人来说,确实可靠就是最高的威力;凡是被他认为

是确实可靠的,他就也认为是存在着的、属神的。“上帝就是爱”这

句格言,虽说乃是基督教之至高格言,然而却只不过表明了属人的

心情之自我确实性,只不过表明它确信自己是唯一正当的、属神的

威力,只不过表明它确信人之内在的心愿具有无条件的有效性和

真理性,确信它自己实在法力无边、所向无敌,确信相对于属人的

心情来说整个世界连同其一切庄严和华美都是无。①上帝就是

爱;这就意味着,心情是人之上帝,甚至就是泛称的上帝,就是绝对

本质。上帝乃是心情之自己成为自己对象的本质,乃是无边无际

的、纯粹的心情;上帝乃是属人的心之业已转变成为“定式”

(Tempus finitum)、转变成为确定而又福乐的Ist②的“祈望式”

(Optativ),乃是感情之不顾一切的全能,乃是自言自语的祈祷,乃

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情,乃是我们的哀叹声之回声。苦水必须吐

出来;艺术家不由自主地拿起琴弹起来,为的是吐露自己的苦痛。

他倾听自己的苦痛,并且把自己的苦痛对象化,以此来消散自己的

①“善良而正直的人,无论什么东西都期待着从属神的仁慈中得到;信仰上帝的

人,就能够期待得到一切只有属人的存在者才配得的财富,能够期待得到眼睛还没有看

到过、耳朵还没有听到过、属人的理智还理解不了的事物;因为,凡是相信有一位具有无

限的仁慈和威力的存在者来关怀人间事情的人,凡是相信我们的灵魂是不死的人,就也

必然具有无限的希望。并且,只要人们不屈服于罪恶,不过着渎神的生活,那就绝对没

有什么东西会使这些希望破灭或动摇。”(科德华士:《知性体系》,第5章第5节,

§27)——著者

* 这里是用拉丁文Systema intellectuale。据日译者,此书英文名为《宇宙之真正

的知性体系》(The true intellectual system of the universe)。——译者

② 德语动词 Sein(是)的现在时第三人称。——译者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苦痛;他为了减轻压在自己心头上的重负,就让空气来分担,将他

自己的痛苦当作普遍的本质。但是,自然并不倾听人的申诉;自然

对他的苦难无动于衷。因此,人背离自然,一般地,背离可见的对

象,而去转向内部,以便在这里躲开无情的威力而来为自己的苦难

寻求同情者。在这里,他坦白了他的沉重的秘密,在这里,他使他

自己那颗深沉的心得以舒畅。这种心之舒畅,这个坦白出来的秘

密,这个异化了的灵魂痛苦,则就是上帝了。上帝乃是爱之泪,他

在内心之最深处为人间的不幸掉泪。“上帝是灵魂深处无法描述

的叹息”——这句格言①是基督教神秘学之最值得注意的、最深刻

的、最真实的表述。

最简单的宗教活动——祈祷——就启示了宗教之最深的本

质。祈祷,其含义远远胜过或至少相等于化身之教条,尽管宗教思

辨把后者看得奥妙无穷。当然,这里并不是指饭前饭后的祈祷,并

不是指利己主义之贪得无厌的祈祷,而是指充满着痛苦的祈祷,是

指无可安慰的爱之祈祷,是指那表明了人的心所具有的使人仆倒

在地的威力的那种祈祷。

在祈祷里面,人用“你”来称呼上帝;也就是说,他出声地和可

以听得见地宣布上帝是他的另一个“我”;他把上帝看作是跟他最

亲近、最亲密的存在者,他对上帝坦白他自己的最秘密的思想,坦

白他的最关切的愿望,而这一些东西,是他在别的场合下所不敢出

声讲出来的。但是,他之所以肯把这些愿望表白出来,乃是因为他

坚定不移地确信它们会得到满足。他怎么会信赖一个不倾听他的

① 这是秦格莱夫(J.W.Zinkgref,1591—1635)《德意志格言集》中法兰克所说的

话。——著者

159160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申诉的存在者呢?祈祷不就是那因为确信会得到满足而表白出来

的心愿吗?①成就这些愿望的那个存在者,不就正是那自己垂怜

自己、自己批准自己、毫无异议地自己肯定自己的属人的心情吗?

按照世俗观念,此地一切的东西都只是有所凭借的,每一个作用都

有其属自然的原因,每一个愿望都只有在它被当作目的来看待并

且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手段时才能够被达到。凡是没有把这种世俗

观念丢在脑后的人,就不会去祈祷,而只是去工作;他把可以达到

的愿望变成世俗活动之目的,至于其余的他认为是主观的愿望,那

他就或者设法压制下去,或者是仅仅把他们当作主观的、敬虔的愿

望来看待。简言之,他借世界——他把自己设想为世界的一个成

员——来限制、制约他的本质,借必然性之观念来限制、制约他的

愿望。反之,在祈祷里面,人排斥世界,并且同时又排斥一切有关

凭借、依赖性、不幸的必然性的思想;他使他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内

心活动成为不依赖的、全能的绝对本质之对象,换句话说,他无限

地肯定它们。上帝是属人的心情之诺词,而祈祷乃表明属人的心

情无条件地确信主观的东西跟客观的东西的绝对同一性,确信心

之威力大于自然之威力,确信心之需要乃是发号施令的必然性,乃

是世界之命运。祈祷改变了自然行程;祈祷规定上帝要产生出一

① 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反驳说,上帝仅仅只满足奉他的命或为了基督教会的利

益而产生的那些愿望、请求,简单地说,也即仅仅只满足跟他的意志相一致的愿望;因

为,上帝的意志正就是人的意志,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上帝有威力,而人有意志;上帝

使人福乐,而人要福乐。个别的这个或那个愿望,当然有可能不被垂听;但是,只要人

类——本质重要的趋向——蒙受悦纳,那也就可以了。所以,敬虔者当其祈求未能如愿

以偿时,就以其专心于自己有益来安慰自己。例如,参阅密朗赫顿的《论祈祷》,见《密朗

赫顿演说集》,第3部。——著者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种跟自然规律相矛盾的结果来。祈祷是属人的心对自己本身、对

自己固有的本质的态度;在祈祷中,人忘记了他的愿望是受到限制

的,并且,还因为这种忘记而暗自庆幸。

祈祷意味着人将自己分为两个存在者,祈祷是人跟自己、跟自

己的心的交谈。人们之所以要出声地、明言地、强有力地祈祷,其

目的无非在于使祈祷有效。祈祷不由自主地从唇边流出来;内心

的压力,冲破了口的封锁。但是,出声的祈祷仅仅只是将自己的本

质公开出来的祈祷而已:事实上,即使并没有说出口来,祈祷在本

质上也仍旧是话——拉丁语中 oratis 一词,就兼有这两种意义。

在祈祷中,人毫不隐瞒地对自己讲出了自己亟待讲出来的、就在口

边的话;他把他自己的心对象化了。祈祷之道德力量,就在于此。

人们说,全神贯注是祈祷之条件。其实,岂止条件而已:祈祷本身

就是全神贯注,在祈祷的时候,人排除掉一切分散他注意力的观

念,排除掉外界一切起妨碍作用的影响,是自我反省,为的是使自

己只对自己的本质发生关系。人们说,只有有信心的、恳切的、真

心的、真挚的祈祷,才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帮助,已为祈祷本身

所决定。正像在宗教里面无论哪里都实际上把主观的东西、属人的

东西、从属的东西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看作是第一原因,看作是实

物本身一样,在这里,也把这些主观属性看作是祈祷的客观本质。①

① 出于主观的根据,集体的祈祷比一个人的祈祷更为有用。协力同心提高了心

情力,增加了把握。一个人办不了的事,跟别人一起就办得了。孤独感就是局限感,而

共感就是自由感。因此,在受到自然暴力之威胁时,人们总是群集在一起。“正像安布

罗兹所说的那样,多人的祈祷不可能不蒙垂听……许可给予爱的东西,并不给予个别。”

(保尔·美兹格(Paul Mezger,1637-1702):《希伯来民族圣史》,奥格斯堡1700年版,

第668—669页)——著者

161。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如果只将祈祷看作是依赖感之表现,那就是最肤浅的看法了。

当然,祈祷确实表现了这样的依赖感,但是,这里的依赖乃是指人

对自己的心、对自己的感情的依赖。那仅仅只感到自己有所依赖

的人,不会开口祈祷;依赖感剥夺了他开口祈祷的勇气;因为,依赖

感就是必然感。说得更确切一些,祈祷乃植根于心之无条件的、不

考虑一切必然性的信靠,意味着心确信自己的事情乃是绝对存在

者之对象,确信全能而无限的存在者乃是人的父亲,是富有同情心

的、情重爱深的存在者,从而也即确信凡是人认为最宝贵、最神圣

的那些感情和愿望就也是属神的真理。但是,孩子并不感到自己

依赖于作为父亲的父亲;并且,倒不如说他在父亲里面感到自己的

坚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深信自己的生存,确信自己的愿望必将

实现;千忧百虑,全都担在父亲身上;反之,孩子却无忧无虑地和幸

福地生活着,因为他已经信托了父亲,把父亲当作他的活的护灵,

因为父亲除了孩子的康宁和幸福以外一无所求。父亲把孩子当作

目的,使自己成为孩子生存的手段。孩子在为了某件事而对自己

的父亲有所请求的时候,并不把父亲看作是一个跟自己区别开来

的、独立的存在者,并不把父亲看作是主人,一般地,并不把父亲看

作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仅仅把父亲看作是一个依赖于其父亲感、

依赖于对自己孩子的爱的人,看作是一个被这种父亲感和爱子之

心所规定的人。请求只不过表明了孩子战胜父亲的那种强力—

如果这里可以用“强力”这个词的话,因为孩子的强力不外乎就是

父心之强力。在语言中,请求和命令具有同一种的形式:命令式

(Imperative)。请求是爱之命令式。并且,这种命令式比专制的命

令式有力得多。爱并不下命令;爱只需要轻轻地表示其愿望,就足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以确保如愿以偿了;而专制君主却必须声色俱厉,才能够使别的本

来就对他很冷淡的存在者来遂行他的愿望。爱之命令式用电磁力

在作用着,而专制的命令式却用木制发报机的那种机械力在作用

着。祈祷里面最亲密的称呼上帝的方法,便是称他为父;之所以最

亲密,便因为人在这里把绝对存在者当作亲人来对待,便因为父这

个词正就是最亲密的统一性之表现,而我的愿望、我的得救就是直

接赖此得到保障的。人在祈祷中向它祈求的那个全能,不外乎就

是慈爱之全能,由于这种慈爱,使不可能的事也都为了使人得救的

缘故而成为可能;实际上,这个全能不外乎就是心、感情之全能,因

为心、感情突破了理智之一切限制,飞越了自然之一切界限,希望

除了感情以外什么都不存在,希望一切跟心相矛盾的东西都不存

在。信仰全能,就是信仰外在世界、客观性之虚无性,就是信仰心

情之绝对真理性和有效性。全能之本质,不外乎表现了心情之本

168

质。全能乃是威力,在这种威力面前,随便什么法则、自然规定、界

限都不起作用和不再存在。但是,这种威力,却就正是那觉得任何

必然性、任何法则都是限制而干脆将其抛弃掉的心情。全能所做

的,最多也不过在于遂行、实现心情之最内在的意志。在祈祷里

面,人依靠慈爱之全能;这就不外乎意味着:在祈祷里面,人敬拜他

自己的心,把他自己的心情之本质看作是至高的、属神的本质。

[XM]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 萨特一生特立独行,甚至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我们来讲萨特。 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对于父亲,萨特并没有多少印象,不过他记得小时候,在他母亲的床头摆着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一看就是个老实人,一双纯朴的眼睛,头顶光秃秃的,唇上留两撇小胡子。 萨特这个老实的父亲从小爱海,因此…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23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十卷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伊壁鸠鲁 (公元前341—前271年) 伊壁鸠鲁(Epicurus),勒阿克勒斯(Neocles)和克勒斯特拉特 (Chaerestrate)的儿子,雅典公民,住在加葛特(Gargettus)镇,且据梅 特罗多洛在其《论高贵出身》(On noble Birth)中说,他属于菲拉伊得 (Philaidae)家族。赫拉克利德①在其《索提翁摘要》(Epito…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25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三章-乙-一-在线阅读

    一 形而上学 现在来谈谈他的概念的总的方面。他的思辨的理念,首先得 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去找寻。不过,这本书包含着一个特殊 的困难,就是它乃是编纂起来的;它可能是由几篇东西合成一书 的;就算从它的前后贯穿的联系看来书的主要部分是统一的,但依 然不能说,这部书行文清楚,有条不紊。“形而上学”一名不是亚里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士…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06
  •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一卷 第一章 泰勒斯-在线阅读

    第一卷 第一章 泰勒斯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发生日蚀的时候) 希罗多德(Heodotus)、杜里斯(Duris)和德谟克利特都认为,泰勒斯(Thales)是埃克萨密亚(Examyas)和克莱俄布里娜(Cleobulina)的儿子,他是腓尼基人特利德家族(Thelidae)中的一…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712
  • 第六章 阿那克萨戈拉和复兴伊奥尼亚哲学的思潮

    在公元前5 世纪中叶,同意大利的∶恩培多克勒遥相呼应,阿那克萨戈拉孜孜从事哲学启蒙,首先将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带到希腊本土,为伯里克利时代兴盛的希腊古典文明灌注了科学精神,促使希腊哲学的中心转向希腊本土。他也综合伊奥尼亚哲学和南意大利哲学,探求物质粒子结构的本原,但和恩培多克勒不同。他更偏重以彻底的多元论修正和革新伊奥尼亚哲学,并且提出"种子"和"努斯"这种二…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23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