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1804—1872)曾在柏林大学旁听黑格尔的课,后转入埃尔兰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编外讲师。1830年,他匿名发表《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遭到宗教势力的强烈谴责,其作者身份被披露后被解除执教资格。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正式与黑格尔哲学决裂,1841年写作出版《基督教的本质》,把宗教批判和无神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后,他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写出《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未来哲学原理》(1843)等著作,对自己的人本学和自然学作了纲领式论述。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7页。从上帝、理性转向人本身,反映了他从批判神学和黑格尔哲学出发,提出唯物主义和人本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他是第一个指出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标志着他同黑格尔哲学的决裂和向以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转变。

一、唯心主义批判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黑格尔哲学以及一切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他看来,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抽象的、非感觉的、非物体的本原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人类思想转化为独立的实体,从思想中抽引出整个具体的经验世界,因而自然界在唯心主义那里是本末倒置的。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黑格尔哲学超越了以前的一切哲学,但他认为,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却不是“发生学观点”的批判。他解释说:“发生学观点的批判哲学的主要对象,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第二性原因的东西。”① 黑格尔哲学本末倒置,把精神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费尔巴哈倡导的发生学批判意在恢复被黑格尔当作第二性的自然在哲学中的地位,阐明自然是精神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费尔巴哈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中,物质的自然界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地位,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已。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在于所谓的绝对精神归根结底是有限的人的精神。针对黑格尔追随者视黑格尔哲学为“绝对的哲学”、提出“哲学本身”因而是绝对真理等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哲学家根本不可能绝对实现哲学本身。他引用歌德的话说:“只有全体的人才能认识自然,只有全体的人才能过人的生活。”②精神、意识诚然是“作为类而存在的类”,但是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生存,必然受空间和时间的规律限制,因而他的哲学也必然是时代的产物,而不可能是人类认识的终点。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一切哲学都将会过时,黑格尔哲学也不例外。

在费尔巴哈看来,任何哲学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有其特殊的开端。他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貌似没有特殊的开端,但实际上是从纯存在

这个纯粹无规定的东西开始。他批判了这种以“纯存在”为开端的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哲学的真正开端是感性的实在。他说:“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

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③作为哲学开

端的“存在”只能是从现实的感性存在抽象出来的概念,而不是黑格尔式无规

定性的纯存在,即“无”。如果以此为开端,只能把哲学变成无中生有的逻辑

结构。他说,“黑格尔哲学在它的开端和出发点上就提供给我们一个矛盾”,这

就是“绝对理念在得到形式上的证明之前,实质上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它是

永远不能证明的,对于另外一个人说来永远是主观的”。④ 黑格尔哲学实际上只

是把主观的心理过程和思辨的需要当作“绝对精神”的过程,而“没有追索这

些表象的根源,没有追索引起这些表象的需要所致;他把细看起来极度可疑的

东西当作真的,把第二性的东西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对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或

者不予理会,或者当作从属的东西抛在一边”⑤。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揭示了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6页。

② 参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8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4、65 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7 页。第一节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379

一切唯心主义植根于循环论证的谬误,即把需要用第一性的自然证明的精神作

为前提,然后把第一性的自然归结为精神;或者说,先假定自然从根本上乃是

精神,然后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认识自然。

费尔巴哈认为,第一性的自然和第二性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黑格尔的绝

对精神根本没有达到他所宣称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他所达到的充其量只是思

维在思辨领域与自身的同一。他嘲笑说,从精神里面推出自然,“等于从水里

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用语言使瞎子复明”①。这形

象地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颠倒自然和思维关系的错误。

二、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本质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为宗教批判开辟了道路。他分析了宗

教与思辨哲学的关系,认为有神论者将上帝设想为一个存在于理性之外和一般

人类之外的具有人格的实体。这种具有人格的实体是一种感性实体。有神论者

将上帝与自己分开,其意义正如将感性的事物与实体本身分开一样。这就是

说,有神论站在感觉立场上思想上帝,“思辨神学或思辨哲学则正好相反,它

是从思想立场上出发去思想上帝的。因此对于它来说,在它自身与上帝的中

间,并无一种感性实体的观念在作梗,因为它可以毫无阻碍地将被思想的,客

观的实体与能思想的,主观的实体,合一起来”,由此他得出结论:“思辨哲学

的本质不是别的东西,只是理性化了的,实在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

质。思辨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②

费尔巴哈分析了理性神学中神学和泛神论的矛盾。他说:“近代哲学是矛

盾的,尤其是泛神论是矛盾的,因为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

也就是说泛神论是神学的否定,然而本身又是神学:这个矛盾特别成为黑格尔

哲学的特征。”③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作为泛神论用理性实体代替了人格神的实

体,从而站在神学立场上否定了神学。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将物质当作上帝的属

性,“谁将物质当作上帝的一种属性,谁就是宣布物质是一种神圣的实体”④,

这就等于否定了上帝是纯粹精神,用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取消了神学。然而,在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6、123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7—148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9 页。380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看来,“只有非物质的实体,只有那个作为纯粹理智对象,

作为纯粹理智实体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实体——上帝”①。所以,黑格

尔泛神论在否定神学的同时,又用神学的本质否定了泛神论的真理。他说:

“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最后只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然

后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②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归结为神学,他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性

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③ 他认为黑格尔混淆了哲学与神

学的根源,他的哲学“是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谁不扬弃黑

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④ 这些话对那些企图调和黑格尔哲学与神学的人

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这可以看作是他的哲学“由理性到人”的决定性一步。然而,他虽然打破

了黑格尔的体系,但把它简单地弃诸一旁,而没有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

它,真正吸取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费尔巴哈并

未真正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学”

费尔巴哈认为他的学说“是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的,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

理之上,用这个真理去对抗神学和哲学”⑤。“自然学”(Physiologie)是他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一、自然是感性的实体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针对黑格尔

把存在同一于思维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

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8 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9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3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5、114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3页。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学”

381

维。”① 同时,他还认为“斯宾诺莎哲学是神学的唯物主义”,但与其泛神论是

矛盾的,“因为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② 他认为自然是排除

了上帝含义的自然实体,“自然界这个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

是第一性的实体”③。他还肯定自然是自因,认为“自然界绝不是什么被造物,

绝不是被制作的或简直无中创有的事物,而是一个独立的、只由自己可以说明

的、只从自己派生出来的东西”④。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的物质实体等同为感性实体。他认为,只有一个感性的

实体,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的实体。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

意义之下存在——并不是通过思维本身,而与思维共存的或与思维同一的对象

只能是思想。他提出感性实体的概念是为了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说明思维与存

在的同一性,克服近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在他看来,自然是感性实体,人的思

维从属于自然的感性存在,这个“交互影响的秘密,只有感性才能打开,只有

感性的实体才能互相影响”⑤。在这里,他将自然看作感性实体的观点不仅排除

以精神、理性作为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提供了唯物主

义的基础。

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

费尔巴哈不仅坚持物质的客观存在,而且坚持物质的规律性。他认为,

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不是上帝带到自然界中来的,“在自然界里也没有

什么神来统治,有的只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法则,自然的元素和实体”⑥。

不是自然规律服从思维规律,而是思维去反映、把握自然规律。有神论和神

学目的论之所以浅薄、无知、可笑和荒谬,就在于它把自然法则同人思想中

的秩序、目的等观念混为一谈,继而用一个精神东西来充当物质和有形体的

东西的目的和原因。列宁认为他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是彻底的唯物主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5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151、

147—148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3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77 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6页。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41 页。382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义观点”①。

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没有能够吸取黑格尔辩证

法的合理因素,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仍然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尽管他提出

过一些辩证的思想,但是总体上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因此,费

尔巴哈哲学的关注点是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不是它的可变性,是规律性和必然

性的客观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历史性。②

三、人是身心统一体

在费尔巴哈看来,如何解释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

灵主义之间争论中的阿基米德支点”。他说:“这场争论所涉及的只能是关于人

的头脑问题。它既是这场争论的根源,又是这场争论的终极目的。只要我们阐

明了这个绝妙的和最难理解的思维物质,亦即大脑物质,那么我们便能迅速地

阐明其他物质和一般物质。”③

费尔巴哈看到大脑活动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即认识活动的二重性。

他认为,就其生理活动来说,它可以成为别人的对象,但永远不能成为自己观

察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对象;就其心理活动而言,它只是自己的对象而不是别人

的对象,思维的对象就是思维活动本身。因此,精神活动既不像消化食物的肠

胃,也不像看东西的眼睛,能够成为人的感觉所直接把握到的活动,它是一种

隐蔽的、非感性的甚至是“非对象性”的活动,是纯精神的、非物质的活动,

是不能用力学观点和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的活动。他说:“自然不仅建立了平凡

的肠胃工场,也建立了头脑的庙堂。”④

费尔巴哈主张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灵魂在感性基础上的统一。他说:“在

我看来,感性不是别的,正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的真实的、非臆造的、

现实存在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感性也就是现实。”⑤ 他强调“感性、直观

的观点”不是自然的物质属性,而是自然发展到人类阶段的产物,属于人本学

的研究对象。他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生理学、心理学都不是真理;只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② 参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9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84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14页。第三节 人 本 学

383

有人本学是真理,只有感性、直观的观点是真理。”①

第三节 人 本 学

人本学(Anthropologie)和自然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他所倡导的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

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②。费尔

巴哈主张人是一种感性的实体。可以说,自然学是他的哲学的基础,而人本学

则是他的哲学的核心。

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虽然在时间上是第一性的实体,但在地位上则不是

第一性的;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时间上是第二性的实体,

但在地位上却是第一性的。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历史的、国家的、法律

的、宗教的和艺术的本质。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理,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但却更

强调德国唯物主义的宗教起源。他说,“有人认为德国唯物主义是从《自然体

系》中引伸出来的,甚至是从拉美特利的麦蕈馅饼中引伸出来的。再没有比这

种看法更错误的了。德国唯物主义具有宗教的根源;它起源于宗教改革;它是

上帝爱人的结果”③。在这里,他试图把自己的唯物主义与以往机械论的唯物主

义划清界限,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反对把他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他的唯物

主义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显著区别在于对人的地位的强调。他说:“我的

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④ 他虽然同意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即自然界是在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但是也认为作为哲

学的对象,自然是人所意识到的自然,即对象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只有从

人的立场来看待自然,它才具有意义。他说:“我同意唯心主义必须从主体、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205 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9—470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3页。384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从自我出发的观点。”①就自然本身而言,它是我们之外的独立实在,但就哲学

的对象而言,它是人化了的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这样的自然既不是精

神的体现(唯心论),也不是与人无关的物的结合体(机械论)。

费尔巴哈强调人起源于自然界,同时承认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他认为,

虽然生命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不能把人从自然界中抽出来,“直

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

化、历史的产物”②。他说:“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

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

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

的。”③ 在这里,他试图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理解人的本质。然而,这些天才的闪

光并没有发展出一种唯物史观,在他的人本学中,人始终只是抽象的人。正如

马克思所批评的,费尔巴哈的“类”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

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④。

二、人是感性存在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从“自然是感性的实体”这一原则出发,主张人是现实

存在的感性存在。他认为,人作为最现实的、最真实的存在,既不是抽象的思

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一架复杂的机器,而是有生命的感性实体。他说:“人

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正如人之继续生存,不归功于理性,而归功于感性一

样,人在世界上之最初的出现,不归功于神,即不归功于抽象的本质,悟性或

精神的本质,而只归功于感性的自然界。”⑤

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不是消极的认识能力,他认为,只有在“存在与本质

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被动与主动结合、法国感觉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反经院

派的热情原则与德国形而上学的经院派的冷淡态度结合起来的地方,才有生活

和真理”⑥。他认为,感官或感觉就是人的第一个可以信赖的东西;除了感觉之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523 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47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13—

214页。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111页。第三节 人 本 学

385

外,人也具有理性和思维。思维虽以感官为前提,但感觉所把握的是个别,而

理性认识的是一般,是感觉的综合和统一。思维的功能是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

合和判断推理,从现象中寻找一般性的规律。他还注意到了理性和思维的能动

性。他说:“如果旧哲学说:只有理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实在的东西,那么

新哲学则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

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①

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本质不仅是认识能力,而且是实践能力。他说:“理

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②感性本质作为认识和实践能力

的统一是“理性、爱和意志力”的统一,这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本质”。③ 但他主要在生理学意义上理解人的感性本质,

认为感性存在物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的实践意义是把外在对象变成自己

的对象,并表现在男女情爱中,在人际交往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爱达到了利己

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统一。他把人与人的关系局限于“我”与“你”、男人与女

人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了建立“爱的宗教”的思想。

三、基督教的本质

对宗教和神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几乎所有著作的主题。他发现,基督教与理

性时代的精神和生活不相容,认为时代要求以不信代替信仰,理性代替圣经,政

治代替教会和宗教,工作代替祈祷,物质的享受代替地狱,世俗社会代替天国,

人代替上帝。因而,他宣布说,“基督教开始成为政治自由这种现代人的迫切需

要的障碍”,“只有当你放弃基督教,那么,你才会得到共和国的权利”。④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对象和基础,

而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分析说,从心理根源上讲,人由于对自

然力的恐惧和崇拜而产生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意志与能力之间的对立则

是宗教出现的前提。他认为,这种依赖感包括恐惧和崇拜两个方面。人在自然

力量面前往往无能为力,但是人害怕的对象往往又是人感激和崇拜的对象。当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1 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8 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版,第469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96、

100页。386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愿望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借助想象力创造出人之外的或

自然或精神的东西来实现或体现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于是就产生了自然神和精

神宗教。他认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

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①。而宗教从依赖和崇拜自然开始,发展到一神

教,基督教的上帝是超自然的、创造自然的神圣存在,实际上更集中、更全面

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需要和本质。与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相比,他的高明之处

在于,以人的本质及其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产生和本质。他认为,无论自然宗教

的神还是基督教的上帝,不仅是想象、幻象的产物,而且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

创造出来的。“并非神按照他的形像造人,像《圣经》所说的那样,而是人按

照他的形像造神”②。

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根源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本

质区别是意识,而“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

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③。只有将自己的类和本质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

才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按各自本质特性作为对象。因而,动物只有单一的生

活,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既有内在的生活,又有外在的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

对他的类或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思维作为类的职能,使人不仅把个体性当作对

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他说,人的意识不同于动物之处

在于,它是同无限者的意识不可分割的,“有限的意识不是意识;意识的本质特

性,就是总括一切、无限。无限者的意识,不外是对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或者

说,在无限者的意识中,意识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④。因此,他得出

结论:“人的异于动物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而且也是宗教的对象。”⑤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自己意识到的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

西,就是理性、意志和心。他说:“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属神的

三位一体,就是理性、爱和意志的统一。”⑥ 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436—43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691 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7页。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页。第三节 人 本 学

387

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上帝

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他认为,宗教的秘

密在于,人将自己对象化了,却没有认识到那对象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在宗教中,人与自己的本质是分裂的。人放一个上帝在自

己的对面,将之当作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其结果是,上帝是无限的存在

者,而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上帝是完善的,而人是非完善的;上帝是永恒的,

而人是暂时的;上帝是全能的,而人是无能的;上帝是神圣的,而人是罪恶

的。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之总和,而人

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之总和。由此,上帝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其

中分裂出去,变成独立的精神本质,反过来变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的

力量。他认为,人和作为自己创造物的上帝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人越是虔诚

地信仰神,也就越失去对自己的爱,越是肯定来生来世,也就越是否定今生今

世。为此,他强调“人是宗教的始端,人是宗教的中心点,人是宗教的尽头”,

主张“将外于世界的、超于自然与超于人的上帝的本质还原成为属人的本质的

组成部分,以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①

四、爱的宗教

虽然费尔巴哈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非常深刻,但他不主张消除宗教,而提

倡要用新的宗教来代替基督教。在他看来,“以前的哲学不可能代替宗教”,而

如果要代替宗教,新的哲学本身“就应当成为宗教,它应当以相应的形式包括

构成宗教本质的东西,应当包括宗教的长处”。②他的人本学所追求的目标就是

哲学与宗教的结合,即他所谓的“爱的宗教”。他说:“我们就必须拿对人的爱

当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来代替对神的爱。”③

费尔巴哈认为,既然宗教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倘若没有神,人就是动

物。但以往的宗教把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而克服异化的途径不是取消宗

教,而是把人自身的本质当作神圣的价值加以崇拜。对他来说,这个新的宗教

是无神的宗教,是“感性与人道的宗教”④。他认为,虽然“上帝就是爱”这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2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6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86 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8页。388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个命题是基督教之最高的命题,但在基督教中,信仰与爱是矛盾的。他因而

说:“爱使人跟上帝、上帝跟人同一化,因而也就是使人跟人同一化,而信仰

却使上帝跟人分离开来,因而也就是使人跟人分离开来;因为,上帝不外就是

人类之神秘的类概念,从而,把上帝跟人分离开来就意味着把人跟人分离开

来,解除共同的纽带。”① 他进而认为,“爱的宗教”的工作就是把属神的本质

还原为属人的本质,把对上帝的爱还原为对人的爱。“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

种真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

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②

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和批判“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③,

但他没有进一步深入批判宗教的世俗基础,他所宣扬的“爱的宗教”,实际上

是在为旧宗教的世俗基础充当掩饰和辩护。恩格斯揭露说:“这样一来,他的

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

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④

恩格斯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他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彻底决

裂,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到此为止便停步不前了。他在批判黑

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未能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⑤。

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

于现实的自然界还是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因

此,恩格斯认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

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⑥。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黑格尔阶段出现了重大的理论矛盾,如体系与方法、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290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5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389

思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也由此引发了后来黑格尔派的分化与解体。恩格斯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学派虽然解体

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被批判地克服”;而费尔巴哈的批判“打破了黑格

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

不了这种哲学”。① 继德国古典哲学之后,欧洲产生了很多新的流派和思潮,如

意志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它们在理论上高举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

的旗帜批判甚至完全否定和拒斥德国古典哲学。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创立者

则顺应时代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公正、科学地对待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遗

产。在《论犹太人问题》(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德

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批判和扬弃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他们的批判和扬弃主

要通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完成。

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工作期间,马克思联系现实政治,深入钻研

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关于国家内部制度的学说,写下《黑

格尔法哲学批判》。他认为,黑格尔提出的从家庭、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转变是

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颠倒了现实和思维的关系。实际上,“政治国家没有家

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

件”②。他批判黑格尔把君主看成是主权的体现和最后的意志决断的观点,坚决

反对君主的主权,主张人民的主权,认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

不是民主制的真理”③。他把国家的本质归结到民主制,把民主制归结为现实的

人,把精神的自由还原为人的自由。在此基础上,他批判黑格尔企图用等级会

议立法权制约行政权和君主权的想法,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他

没有把客观自由看作主观自由的实现”,因此“是抽象的神秘主义”。④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 页。390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

否定”①。但他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本身,而认为只有通过政治革命的实践才能彻

底否定思辨的法哲学。他在1844年《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导言》中,号召“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

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②。他认为,德国彻底的革命虽然

是“普遍的人的解放”③,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革命的历史使命。

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致力于拯救黑格尔辩证

法的现实的革命性内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黑格

尔《精神现象学》的伟大成果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

延 伸阅 读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

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把现实的因

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共产主义

的伟大目标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和实现向人的本质的复

归。他认为,黑格尔的贡献在于指明了其他哲学家没

有认识的概念的诞生地,把这些概念综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在自己整个范围内

穷尽一切的抽象的批判对象,以代替某种特定的抽象。所以,辩证法是否定

的,也是现实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

在黑格尔哲学中,主体是神或绝对精神,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主体和客

体的关系就变成了抽象思维同自然界在思想范围内的对立,人和人的本质就等

同于自我意识。他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

动”④,因而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黑格尔把世界头足

倒置,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⑤。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

家族》中,再次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这种头足倒置的特点,认为它善于用思辨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391

巧妙手法把哲学家借助感性直观和表象从一个对象过渡到另一个对象时所经历

的过程,说成是臆想出来的理智本质本身即绝对主体所完成的过程。他们认

为,“这种办法,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在的过

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①。

三、对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的清算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青

年黑格尔派作了全面清算。他们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特征是唯心主

义的主观任意性,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他们的批判和物质环境的关系

问题,因而他们的哲学对于改变德国政治毫无影响。他们指出,“青年黑格

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

大的保守派”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他们

“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分割开来,主要是同生产方式的一

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思想

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质、人中

能引申出人们的一切关系,也就很自然了”③。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

的深刻认识,他们提出了与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相反的唯物史观基本原

理,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

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定意识”。④

马克思认为,在意识决定存在、精神决定世界的唯心论前提下,青年黑格

尔派仅仅满足于宗教批判,以为宗教批判是改变社会的灵丹妙药。他在《论犹

太人问题》中,首先对鲍威尔的犹太教批判提出反批判,认为鲍威尔没有看到

犹太人的商业利益代表了市民社会的精神,犹太教作为市民社会“实际需要的

宗教,按其本质来说不可能在理论上完成,而是只能在实践中完成”,犹太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523—524、525页。392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是否享有自由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犹太人的社会解

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①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

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②宗教是

“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产生它的社会是“颠倒的世界”,只有消灭现实

的苦难,“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才能“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③

而即使彻底批判宗教的费尔巴哈也没有找到改变社会的道路。他肯定费尔巴哈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但认为“这样的

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

关系”,这是费尔巴哈没有想到的革命结论,因为“他不了解‘革命的’、‘实

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④

四、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在《神圣家族》

中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才立足于黑格尔的观点之上而结束

和批判了黑格尔的体系,因为费尔巴哈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

‘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他同时也为

批判黑格尔的思辨以及全部形而上学拟定了博大恢宏、堪称典范的纲要”⑤。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和局限,他们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批判了它的不彻底性。他们指出,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历

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

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⑥。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直观性”。他认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直观,但他不是把

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03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 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393

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①。他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认为“他还

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

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②。在马克思看来,

费尔巴哈的局限在于没有看到唯物主义的实践本性。对于唯物主义来说,真正

重要的不是直观化的自然性,而是能动的改造现实的历史实践。

费尔巴哈毕竟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言人,他最终被1848年欧洲革命挤到后

台。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从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

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③。

总之,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欧洲工业革

命时期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在总结前人哲学特别是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哲学

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

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理论,探讨了一些新的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康德的主体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表面看来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

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一般认为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

者,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属于唯物主义者,但它又

有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康德开始了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而费尔巴

哈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重新树立了

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同时也暴露出他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使德国古典哲

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可能继续前进。到此,德国古典哲学也就完成了它的历

史使命。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

的材料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既批判了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又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既批

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吸取了其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实践

的观点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实践特征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 页。394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

思考题:

1.费尔巴哈如何批判黑格尔哲学?

2.费尔巴哈的“自然学”和“人本学”有何联系?

3.费尔巴哈如何揭示基督教的本质?

4.费尔巴哈为什么要提出“爱的宗教”?

5.试述马克思、恩格斯从哪些方面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

  •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7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四卷-在线阅读

    第四卷 【1】 以下我们谈一谈慷慨。慷慨是在财物方面的中庸之道。我们称赞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慷慨,也不是在节制中慷慨,也不是在判断中慷慨,而是在财物的给予和接受中,特别是在给予中的慷慨。所谓财物就是一切其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在财物上的过度就是浪费,在财物上的不及就是吝啬。那些珍惜财物超过应有限度的人,我们称为吝啬。我们称之为浪费的某些人,则比较复杂。…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75
  • 欧里庇得斯悲剧-《美狄亚》-(七)第三场-在线阅读

    (埃勾斯上) 埃勾斯 美狄亚,你好!这是人们所知道的 用来招呼朋友的最吉样的话了。 美狄亚 我也向你问好,智慧的潘狄昂之子 埃勾斯,你是从哪里来到这地方的? 埃勾斯 我从古老的阿波罗神示所来。 类狄亚 你是为了什么到大地之脐的神示所去的? 埃勾斯 去问怎样可以得到一个子嗣。 美狄亚 天哪!直到现在你还过着没有孩子的生活? 埃勾斯 我还没有子嗣,由于某一位神灵…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4日
    448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一卷 第十章-在线阅读

    第十章 厄庇美尼德 (约公元前600年) 厄庇美尼德(Epimenides),据塞奥波姆普和其他许多著作家说,是斐 埃斯提乌(Phaestius)的儿子;不过有人认为他是多西阿达(Dosiadas) 的儿子,还有人认为他是阿格萨库(Agesarchus)的儿子。他是克里特的 克诺索斯(Cnossos)本地人,不过因为留着长发,他看起来不像是克里特 人。一天,…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11
  • 第二节“知识考古学”

    福柯有自己的“理论”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理论是一套 与实践脱节的说教,他就没有“理论”,而只有“体验”,他的思想和写作 生涯就是这样的思想“经验”或“实验”。在这样的意义上,思想活动本 身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活动。他为他的实验性思想起了一个名字,即 “知识考古学”。其实,就福柯使用这几个字的本意而言,并不是表示 ① 迪迪埃·埃里莲:《权力与反抗——米歇尔·…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92
  • 亚里士多德-《论天》-第二卷-在线阅读

    第二卷 【1】整个天既不生成,也不可能被消灭,而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单一和永恒的,它的整个时期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在自身中包含着无限的时间。这种观点,不仅可以通过上面的论证使我们确信,而且还可以借助于那些与我们的看法不同的、认为它是生成的人的观点来证实。因为如若我们主张的这种观点是可能的,而他们所说的依据那样一种方式生成的观点不可能,那么,这就会加强我们对…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