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
“德国唯心论”(或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称之为“德国古典哲
学”。通常“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归古
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
典哲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典人文
主义发展相同步,黑格尔就曾说:“谈到古典理想在历史上的实现,几乎不消
指出,这要到古希腊人那里去寻找。”①其二,它不但是德国大学哲学研究的典
范,而且被认为达到当时科学(Wissenschaft)的最高成就。近代著名哲学家大
多不是在大学进行自己的哲学学术研究,而德国古典哲学时代首先改变了这种
状况,哲学家从此成为大学教授,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以哥尼斯
贝格、耶拿、海德尔贝格和柏林等大学为中心,开创了德国哲学新的典范。古
典哲学在德国大学里不仅是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系统学科,
而且是其他学科的楷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为
德国古典哲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代表了传统哲学的顶峰和终结,从
而构成了已成过去的典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全不同的新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代表和反映了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
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说过:“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
未来的历史”,“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② 虽然中世纪的大
阿尔伯特、艾克哈特,文艺复兴时期库萨的尼古拉和近代的莱布尼茨、沃尔夫
等人都被人们看作德国哲学家,但他们的哲学并没有体现德国的民族精神和特
点,因而不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直到18世纪中叶之后,伴随着普鲁士王国的扩
张,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哲学家们开始在精神领域用自己的哲学体系来
综合近代欧洲各国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之
前的西方哲学传统,就是追求世界万事万物的统摄原则,而德国的哲学家们在
这方面比他们的前辈走得更远,做得更彻底。如果说康德追求的尚且还是人类
① [德] 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8—169页,引文有
改动。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296
导 言
思维的先天综合原则,那么他后来的哲学家追求的原则变得越来越纯粹,越来
越绝对,综合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凡是属于人类思维、科学、艺术、道德、
宗教、社会、政治等领域,无不受纯粹精神和唯一原则的统摄。德国古典哲学
从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直到黑格尔建立的绝对
唯心论体系而达到了自身发展的巅峰。
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①18世纪
的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荷兰和英国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法
国资产阶级也正在酝酿和发动大革命,但德国却还停留在中世纪那样被分割为
众多封建城邦的发展阶段。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如此
迟钝、畏缩、缓慢”②。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只是用抽象的思
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③。德国古
典哲学的教授们“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
面”④ 隐藏着革命的观念。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却在积极总结和超越启蒙时代
哲学的同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家们充分肯定法国大革命反映
启蒙时代的精神,如黑格尔就认为,“我们的时代的伟大在于承认自由和精神
的财富,还有精神本身是自由的”⑤。但同时,他们也看到启蒙批判理性和法国
大革命政治自由的局限,如门德尔松就认为启蒙与文化、教化相联系,如果没
有教化,将会导致“启蒙的滥用削弱道德情感,导致铁石心肠、利己主义、无
宗教和无政府主义”⑥。德国古典哲学把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的思辨精神、宗教
批判和新教路德宗传统、自然情感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与以歌德和席勒为代
表的18世纪德国文学狂飙突进运动交相辉映,理性辩证法和浪漫主义彼此影
响,保守的神学和新的宗教观相互激荡,激发起系统而深邃的哲学反思。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高峰,兼容并蓄了近代以来甚至自古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267页。
⑤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54
页,译文有改动。
⑥[美] 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9页。导 言
297
希腊以来西方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思想,综合了各派哲学争论中的观点。特别
是它综合了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活力论,法
国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其他派别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道德哲学中的义务
论和幸福论,以及宗教观中的泛神论和无神论。其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休谟和卢梭等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德国古典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前后衔接、连续发展的过程。恩
格斯说,康德“推翻了上一世纪末大陆上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形而
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①,
这是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发展过程。最后,费尔巴
哈彻底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标志着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
出的“终结”(Ausgang),既有“完结”又有“出路”的意思。② 马克思、恩
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489页。
② 参见俞吾金、汪行福、王凤才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