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逻辑分析哲学
在哲学中,⾃从毕达哥拉斯时代以来,⼀向存在着两派⼈的⼀个
对⽴局⾯:⼀派⼈的思想主要是在数学的启发下产⽣的,另⼀派⼈受
经验科学的影响⽐较深。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和康德属
于不妨叫作数学派的那⼀派,德谟克⾥特、亚⾥⼠多德、以及洛克以
降的近代经验主义者们属于相反⼀派。在现代兴起了⼀个哲学派别,
着⼿消除数学原理中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并且开始把经验主义和注意
⼈类知识中的演绎部分结合起来。这个学派的⽬标不及过去⼤多数哲
学家的⽬标堂皇壮观,但是它的⼀些成就却像科学家的成就⼀样牢
靠。
数学家们着⼿消除了⾃⼰学科⾥的种种谬误和粗率的推理,上述
这派哲学的根源便在于数学家所取得的那些成绩。⼗七世纪的⼤数学
家们都是很乐观的,急于求得速决的结果;因此,他们听任解析⼏何
与⽆穷⼩算法①停留在不稳固的基础上。莱布尼兹相信有实际的⽆穷
⼩,但是这个信念虽然适合他的形⽽上学,在数学上是没有确实根据
的。⼗九世纪中叶以后不久,魏尔施特拉斯指明如何不借助⽆穷⼩⽽
建⽴微积分学,因⽽终于使微积分学从逻辑上讲稳固了。随后又有盖
奥尔克·康托,他发展了连续性和⽆穷数的理论。“连续性”在他下定义
以前向来是个含混字眼,对于⿊格尔之流想把形⽽上学的混浊想法弄
进数学⾥去的哲学家们是很⽅便的。康托赋予这个词⼀个精确含义,
并且说明了他所定义的那种连续性正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需要的概
念。通过这种⼿段,使⼤量的神秘⽞想,例如柏格森的神秘⽞想,变
得陈旧过时了。
①即微积分学;原⽂是它的旧名称“infinitesimalcalculus”。——译
者
康托也克服了关于⽆穷数的那些长期存在的逻辑难题。拿从1起的
整数系列来说,这些数有多少个呢?很明显,这个数⽬不是有穷的。
到⼀千为⽌,有⼀千个数;到⼀百万为⽌,有⼀百万个数。⽆论你提出⼀个什么有穷的数,显然有⽐这更多的数,因为从1到该数为⽌,整
整有那么多数⽬的数,然后又有别的更⼤的数。所以,有穷整数的数
⽬必定是⼀个⽆穷数。可是现在出了⼀个奇妙事实:偶数的数⽬必定
和全体整数的数⽬⼀般多。试看以下两排数:
1,2,3,4,5,6,……
2,4,6,8,10,12,……
上排中每有⼀项,下排中就有相应的⼀项;所以,两排中的项数
必定⼀般多,固然下排只是由上排中各项的⼀半构成的。莱布尼兹注
意到了这⼀点,认为这是⼀个⽭盾,于是他断定,虽然⽆穷集团是有
的,却没有⽆穷数。反之,盖奥尔克·康托⼤胆否定了这是⽭盾。他做
得对;这只是个奇特事罢了。
盖奥尔克·康托把“⽆穷”集团定义成这样的集团:它具有和整个集
团包含着⼀般多的项的部分集团。他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建⽴起⼀种极
有意思的⽆穷数的数学理论,从⽽把以前委弃给神秘⽞想和混乱状态
的整个⼀个领域纳⼊了严密逻辑的范围。
下⼀个重要⼈物是弗雷格,他在1879年发表了他的第⼀部著作,
在1884年发表了他的“数”的定义;但是,尽管他的各种发现有划时代
的性质,直到1903年我引起⼤家对他的注意时为⽌,他始终完全没得
到⼈的承认。值得注意的是,在弗雷格以前,⼤家所提出的⼀切数的
定义都含有基本的逻辑错误。照惯例总是把“数”和“多元”当成⼀回
事。但是,“数”的具体实例是⼀个特指的数,譬如说3,⽽3的具体实
例则是⼀个特指的三元组。三元组是⼀个多元,但是⼀切三元组所成
的类——弗雷格认为那就是3这个数本⾝——是由⼀些多元组成的⼀个
多元,⽽以3为其⼀实例的⼀般的数,则是由⼀些多元组成的⼀些多元
所组成的⼀个多元。由于把这个多元与⼀个已知的三元组的简单多元
混淆起来,犯了这种基本的语法错误,结果弗雷格以前的全部数的哲
学成了连篇废话,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废话”。
由弗雷格的⼯作可以推断,算术以及⼀般纯数学⽆⾮是演绎逻辑
的延长。这证明了康德主张的算术命题是“综合的”、包含着时间关系的 理 论 是 错 误 的 。 怀 特 海 和 我 合 著 的 《 数 学 原 理 》 ( Princi-
piaMathematica)中详细讲述了如何从逻辑开展纯数学。
有⼀点已经逐渐明⽩了:哲学中有⼀⼤部分能化成某种可称作“句
法”的东西,不过句法这个词得按照⽐迄今习⽤的意义稍⼴的意义来使
⽤。有些⼈,特别是卡尔纳普,①曾提出⼀个理论,认为⼀切哲学问
题实际都是句法问题,只要避开句法上的错误,⼀个哲学问题不是因
此便解决了,就是证明是⽆法解决的。我认为这话⾔过其实,卡尔纳
普现在也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毫⽆疑问哲学句法在传统问题⽅⾯的效
⽤是⾮常⼤的。
①卡尔纳普(RudolfCarnap,1891—1970),美国哲学家,逻辑
学家。——译者
我想简单解释⼀下所谓摹述理论,来说明哲学句法的效⽤。我所
说的“摹述”是指像“美国的现任总统”⼀类的短语,不⽤名字来指明⼀
个⼈或⼀件东西,⽽⽤某种据假定或已知他或它特有的性质。这样的
短语曾造成很多⿇烦。假定我说“⾦⼭不存在”,再假定你问“不存在的
是什么?”如果我说“是⾦⼭”,那么就仿佛我把某种存在归给了⾦⼭。
很明显,我说这话和说“圆正⽅形不存在”不是⼀样的陈述。这似乎意
味着⾦⼭是⼀种东西,圆正⽅形另是⼀种东西,固然两者都是不存在
的。摹述理论就是打算应付这种困难以及其他困难的。
根据这个理论,⼀个含有“如此这般者”(theso-and-so)形式的
短语的陈述,若加以正确分析,短语“如此这般者”便没有了。例如,
拿“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这个陈述来说。摹述理论把这个陈述
解释成是说:
“有⼀个⼈、⽽且只有⼀个⼈写了《威弗利》,那个⼈是司各
脱。”或者,说得更完全⼀些就是:
“有⼀个实体c,使得若x是c,‘x写了《威弗利》’这个陈述便是真
的,否则它是假的;⽽且c是司各脱。”
这句话的前⼀部分,即“⽽且”⼆字以前的部分,定义成指“《威弗
利》的作者存在(或者曾存在,或者将存在)的意思。”因⽽,“⾦⼭
不存在”的意思是:“没有⼀个实体c,使得当x是c时,‘x是⾦的⽽且是⼭’是真的,否
则它就不是真的。”
有了这个定义,关于说“⾦⼭不存在”是指什么意思的难题就没有
了。
根据这个理论,“存在”只能⽤来给摹述下断⾔。我们能够说“《威
弗利》的作者存在”,但是说“司各脱存在”却不合语法,更确切地讲,
不合句法。这澄清了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开始的、两千年来关
于“存在”的思想混乱。
以上所谈的⼯作的⼀个结果是,剥夺了⾃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
以来数学⼀直占据的崇⾼地位,并且打破了从数学得来的那种反对经
验主义的臆断根据。的确,数学知识不是靠由经验进⾏归纳获得的;
我们相信2加2等于4,其理由并不在于我们凭观察极经常发现到两件东
西跟另外两件东西合在⼀起是四件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数学知识依
然不是经验的知识。但也不是关于世界的先验知识。其实,这种知识
仅仅是词句上的知识。“3”的意思是“2+1”,“4”的意思是“3+1”。由
此可见(固然证明起来很长)“4”和“2+2”指⼀个意思。因⽽数学知识
不再神秘。它和⼀码有三呎这个“天经地义”完全属同样的性质。
不仅纯数学,⽽且物理学也为逻辑分析哲学供给了材料;尤其是
通过相对论和量⼦⼒学供给了材料。
相对论⾥⾯对哲学家重要的事情是以空时来代替空间和时间。据
常识,认为物理世界是由⼀些在某⼀段时间内持续、⽽且在空间中运
动的“东西”组成的。哲学和物理学把“东西”概念发展成“物质实体”概
念,⽽把物质实体看成是由⼀些粒⼦构成的,每个粒⼦都⾮常⼩,并
且都永久存留。爱因斯坦以事素代替了粒⼦;各事素和其他各事素之
间有⼀种叫“间隔”的关系,可以按不同⽅式把这种关系分解成⼀个时
间因素和⼀个空间因素。这些不同⽅式的选择是任意的,其中哪⼀种
⽅式在理论上也不⽐其他任何⽅式更为可取。设在不同的区域内已知
两个事素A和B,那么满可能是这种情况:按照⼀种约定,两者是同时
的,按照另⼀种约定,A⽐B早,再按照另外⼀种约定,B⽐A早。并
没有任何物理事实和这些不同的约定相当。从这⼀切似乎可以推断,事素应当是物理学的“素材”,⽽粒⼦不
是。向来认为的粒⼦,总得认为是⼀系列事素。代替粒⼦的这种事素
系列具有某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因此要求我们予以注意;但是它并不
⽐我们可能任意选出的其他任何事素系列具有更多的实体性。因⽽“物
质”不是世界的基本材料的⼀部分,只是把种种事素集合成束的⼀个便
利⽅式。
量⼦论也补证了这个结论,但是量⼦论在哲学上的重要意义主要
在于把物理现象看成可能是不连续的。量⼦论指出,在⼀个(如上解
释的)原⼦内,某种事态持续⼀段时间,然后突然换成⼀种有限不同
的事态。已往⼀贯假定的运动连续性,似乎⾃来不过是⼀种偏见。可
是,量⼦论特有的哲学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我想量⼦论恐怕⽐相对
论会要求更根本地背离传统的空间时间学说。
物理学⼀直在使物质的物质性减弱,⽽⼼理学则⼀直在使精神的
精神性减弱。在前⾯⼀章中,我们曾有机会把观念联合与条件反射作
了⽐较。后者的⽣理学⾊彩显然重得多,它已经代替了前者。(这只
是⼀个例证;我不想夸⼤条件反射的范围。)因此物理学和⼼理学⼀
直在从两端彼此靠拢,使得威廉·詹姆⼠对“意识”的批判中所暗⽰
的“中性⼀元论”之说更有可能成⽴了。精神与物质的区别是从宗教转
到哲学中来的,尽管在过去⼀段长时间内这种区别似乎还有确实的理
由。我以为精神和物质都仅是给事素分组的便当⽅式。我应当承认,
有些单独的事素只属于物质组,但是另外⼀些事素属于两种组,因此
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这个学说使我们对于世界构造的描绘有了
重⼤简化。
近代物理学和⽣理学提出了有助于说明知觉这个古⽼问题的新事
实。假若要有什么可以称作“知觉”的东西,知觉在某种程度上总要是
所知觉的对象的效果,⽽且知觉假若要可能是关于对象的知识的来
源,总要或多或少跟对象相似。只有存在着与世界其余部分多少有些
⽆关的因果连环,头⼀个必要条件才能得到满⾜。根据物理学,这种
连环是存在的。光波从太阳⾛到地球上,这件事遵守光波⾃⼰的定
律。这话只是⼤体上正确。爱因斯坦已证明光线受重⼒的影响。当光线到达我们的⼤⽓层时要遭受折射,有些光线⽐其他光线分散得厉
害。当光线到达⼈眼时,发⽣了在别的地⽅不会发⽣的各种各样的事
情,结局就是我们所说的“看见太阳”。但是,我们视觉经验中的太阳
虽然和天⽂学家的太阳⼤不⼀样,却仍然是关于后者的⼀个知识来
源,因为“看见太阳”与“看见⽉亮”的不同点,和天⽂学家的太阳与天
⽂学家的⽉亮的不同有因果关联。可是,关于物理对象我们这样所能
认识的,不过是某些抽象的结构性质。我们能够知道太阳按某种意义
讲是圆的,固然不完全是按我们所看见的情况是圆的这种意义来讲;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太阳是亮的或暖的,因为不假定它如此,物理
学也能说明为什么它似乎如此。所以,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只是
抽象的数学性知识。
以上我谈的是现代分析经验主义的梗概;这种经验主义与洛克、
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的不同在于它结合数学,并且发展了⼀种有
⼒的逻辑技术。从⽽对某些问题便能得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答案与其
说有哲学的性质,不如说有科学的性质。现代分析经验主义和体系缔
造者们的各派哲学⽐起来,有利条件是能够⼀次⼀个地处理问题,⽽
不必⼀举就创造关于全宇宙的⼀整套理论。在这点上,它的⽅法和科
学的⽅法相似。我毫不怀疑,只要可能有哲学知识,哲学知识⾮靠这
样的⽅法来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怀疑,借这种⽅法,许多古来的问题
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不过,仍旧有⼀个传统上包括在哲学内的⼴阔领域,在那⾥科学
⽅法是不够的。这个领域包括关于价值的种种根本问题;例如,单凭
科学不能证明以对⼈残忍为乐是坏事。凡是能够知道的事,通过科学
都能够知道;但是那些理当算是感情问题的事情却是在科学的范围以
外。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直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起的部分构
成的:⼀⽅⾯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是关于最佳⽣活⽅式
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来是⼤量混
乱想法的⼀个根源。从柏拉图到威廉·詹姆⼠,哲学家们都让⾃⼰的关
于宇宙构成的见解受到了希求道德教化的⼼思的影响:他们⾃以为知道哪些信念会使⼈有道德,于是编造了⼀些往往⾮常诡辩性的理由,
证明这些信念是真的。⾄于我,我根据道德上的理由和理智上的理由
都斥责这类偏见。从道德上讲,⼀个哲学家除了⼤公⽆私地探求真理
⽽外若利⽤他的专业能⼒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种变节罪。
如果他在进⾏研究以前先假定某些信念不拘真假总归是那种促进良好
⾏为的信念,他就是限制了哲学思辨的范围,从⽽使哲学成为琐碎⽆
聊的东西;真正的哲学家准备审查⼀切先⼊之见。假如有意识或⽆意
识地给追求真理这件事加上什么限制,哲学便由于恐惧⽽瘫痪,为政
府惩罚吐露“危险思想”的⼈的检查制度铺平道路——事实上,哲学家
已经对⾃⼰的研究⼯作加上了这样的检查制度。
从理智上讲,错误的道德考虑对哲学的影响⾃来就是⼤⼤地妨碍
了进步。我个⼈不相信哲学能够证明宗教教条是真理或不是真理,但
是⾃从柏拉图以来,⼤多数哲学家都把提出关于永⽣和神存在的“证
明”看成了⾃⼰的⼀部分任务。他们指责了前⼈的证明——圣托马斯否
定圣安瑟勒姆的证明,康德否定笛卡尔的证明——但是他们都提出了
⾃⼰的新证明。为了使⾃⼰的证明显得有根据,他们曾不得不曲解逻
辑、使数学神秘化、冒称⼀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是天赐的直觉。
这⼀切都被那些把逻辑分析当作哲学的主要任务的哲学家否定
了。他们坦率地承认,⼈的理智⽆法给许多对⼈类极为重要的问题找
出最后的答案,但是他们不肯相信有某种“⾼级的”认识⽅法,使我们
能够发现科学和理智所见不到的真理。他们因为否认这⼀点⽽得到的
报偿是,已发现有许多从前被形⽽上学迷雾所蒙蔽的问题可以精确地
解答,⽽且是靠除求知欲⽽外丝毫不牵涉哲学家个⼈⽓质的客观⽅法
来解答。拿这样⼀些问题来说:数是什么?空间和时间是什么?精神
是什么,物质又是什么?我并不说我们在此时此地能够给所有这些古
来的问题提出确定的答案,但是我确实说已经发现了⼀个像在科学⾥
那样能够逐步逼近真理的⽅法,其中每⼀个新阶段都是由改良以前的
阶段产⽣的,⽽不是由否定以前的阶段产⽣的。
在混乱纷纭的各种对⽴的狂热见解当中,少数起协调统⼀作⽤的
⼒量中有⼀个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我所说的科学的实事求是,是指把我们的信念建⽴在⼈所可能做到的不带个⼈⾊彩、免除地域性及⽓
质性偏见的观察和推论之上的习惯。我⾪属的哲学派别⼀向坚持把这
种美德引⼊哲学,创始了⼀种能使哲学富于成果的有⼒⽅法,这些乃
是此派的主要功绩。在实践这种哲学⽅法当中所养成的细⼼求实的习
惯,可以推⼴到⼈的全部活动范围,结果在凡是有这种习惯存在的地
⽅都使狂热减弱,⽽同情与相互了解的能⼒则随之增强。哲学放弃了
⼀部分武断的浮夸奢求,却仍继续提⽰启发⼀种⽣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