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四章 叔本华-在线阅读

第⼆⼗四章 叔本华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

与众不同。⼏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

⽽他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不像康德和⿊格尔那样是⼗⾜学院界的

⼈,然⽽也不完全处在学院传统以外。他厌恶基督教,喜欢印度的宗

教,印度教和佛教他都爱好。他是⼀个有⼴泛修养的⼈,对艺术和对

伦理学同样有兴趣。他异乎寻常地没有国家主义精神;他熟悉英国法

国的作家就如同熟悉本国的作家⼀样。他的感召⼒向来总是少在专门

哲学家⽅⾯,⽽是在那些寻求⼀种⾃⼰信得过的哲学的艺术家与⽂⼈

⽅⾯。强调“意志”是⼗九世纪和⼆⼗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由他

开始的;但是在他来讲,“意志”虽然在形⽽上学上是基本的东西,在

伦理学上却是罪恶的——这是⼀种在悲观主义者才可能有的对⽴。他

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①;但是我以为他得之于柏拉图的东西并不如他所想的那么多。他的

看法跟希腊化时代的看法有某种⽓质上的亲缘关系;这是⼀种倦怠病

弱的看法,尚和平⽽轻视胜利、尚清静⽆为⽽轻视改良的努⼒,在他

认为各种改良的努⼒不可避免总是要落空的。

①优婆尼沙昙(奥义书)(Upanishads)是公元前七、⼋世纪时

的⼀套印度哲学书,属于吠陀⽂学后期,⾮⼀⼈所作。书中论述宇宙

及⼈的本性,倡导个⼈我与宇宙我合⼀之说。这套书为印度的哲学和

宗教思想的根源。——译者

叔本华⽣于但泽,⽗母都出⾃当地的商业望族。他的⽗亲是个伏

尔泰主义者,把英国看成⾃由和理智的国⼟。他和但泽⼤部分名流市

民⼀样,恼恨普鲁⼠侵犯这个⾃由城市的独⽴,1793年但泽归并普鲁

⼠时,他感到⼗分愤慨,不惜在⾦钱上受相当⼤的损失迁到了汉堡

去。叔本华从1793年到1797年同⽗亲住在汉堡;然后在巴黎过了两

年,两年终了他⽗亲见这孩⼦⼏乎把德语忘掉,感到⾼兴。1803年他

被送进英国⼀所寄宿学校,他憎恨学校⾥的装腔作势和伪君⼦作风。两年后,为讨好⽗亲,他当了汉堡⼀家商号的职员,但是他嫌恶商业

⽣涯这种前程,憧憬⽂⼈学者的⽣活。他⽗亲之死(⼤概是⾃杀的)

使他有可能如愿以偿;他的母亲是决意叫他弃商进学校和⼤学的。我

们或许以为他因此会⽐较喜欢母亲,不喜欢⽗亲;但是事情恰好相

反:他厌恶母亲,对他的⽗亲倒保持着亲挚的回忆。

叔本华的母亲是⼀个有⽂学志趣的⼥⼦,她在耶拿战役之前两个

星期定居魏玛。在魏玛她主办了⼀个⽂艺沙龙,⾃⼰写书,跟⽂化⼈

结交友谊。她对⼉⼦没有什么慈爱,对他的⽑病倒是眼⼒锐利。她训

戒他不得夸夸其谈和有空洞的伤感;他这⽅⾯,则为了她跟旁⼈耍弄

风情⽽⽣⽓。当他达到成年时,他继承了⼀份相当的资产;此后,他

和母亲逐渐觉得彼此越来越不能容忍了。他对妇⼥的轻视,当然⾄少

有⼀部分是他和母亲的争吵造成的。

叔本华在汉堡的时候已经受到了浪漫主义者们,特别是提克

(Tieck)、诺⽡利斯(Novalis)及霍夫曼(Hoffmann)的影响,他跟

这些⼈学会了赞赏希腊、认为基督教⾥的希伯来成分不好。另外⼀个

浪漫主义者弗利德⾥希·施雷格尔(F.Schlegel)使他对印度哲学的景

仰更加坚定。他在成丁的那年(1809)⼊格廷根⼤学,学会仰慕康

德。两年之后他进了柏林⼤学,在柏林⼤学他主要学习科学;他听过

费希特讲课,可是瞧不起他。在整个激荡⼈⼼的解放战争中,他⼀直

漠然⽆动于衷。1819年他作了柏林⼤学的Privatdozent(⽆俸讲师),

竟⾃负到把⾃⼰的讲课和⿊格尔的放在同⼀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

格尔的听讲⽣吸引去,不久就停⽌讲课。最后他在德累斯顿安⼼过⽼

独⾝汉⽣活。他饲养着⼀只取名Atma(宇宙精神)的鬈⽑狗,每天散

步两⼩时,⽤长烟⽃吸烟,阅读伦敦《泰晤⼠报》,雇⽤通讯员搜求

他的名声的证据。他是有反民主思想的⼈,憎恶1848年的⾰命;他信

降神术和魔法;在他的书斋⾥,有⼀个康德的半⾝雕像和⼀尊铜佛。

除关于起早这⼀点⽽外,他在⽣活⽅式上尽⼒模仿康德。

他 的 主 要 著 作 《 世 界 之 为 意 志 与 表 象 》

(TheWorldasWillandIdea)是1818年年终发表的。他认为这部书⾮常

重要,竟⾄于说其中有些段落是圣灵⼜授给他的。使他万分屈辱的是,这书完全没引起⼈的注意。1844年他促使出版社出了个第⼆版;

但是直到若⼲年后他才开始得到⼏分他所渴望的赏识。

叔本华的体系是康德体系的⼀个改制品,然⽽是这样的改制品:

所强调的《批判》中的各点和费希特或⿊格尔所强调的完全不同。他

们取消了物⾃体,因⽽使得认识从形⽽上学上讲成为基本东西。叔本

华保留下来物⾃体,但是把它和意志看成是⼀回事。他主张,知觉作

⽤所认为的我的⾝体其实是我的意志。有理由说明这种见解是康德思

想的发展产物,固然⼤部分康德派的⼈对这些理由是不愿意全承认

的。康德曾经主张,研究道德律能把我们带到现象的背后,给予我们

感官知觉所不能给予的知识;他也主张道德律根本是关乎意志的。在

康德看来,好⼈和坏⼈的差别是物⾃体世界⾥的差别,也是关于意欲

的差别。可见,在康德看来,意欲必定不属于现象界⽽属于实在界。

和某个意欲对应的现象是⾝体的某种运动;这就是据叔本华讲⾝体为

现象、意志为其实在的理由。

但是在诸种现象背后的意志,不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意欲构成的。

依康德讲,时间和空间都仅属于现象,在这点上叔本华跟他意见⼀

致;物⾃体并不在空间或时间当中。因此,按我的意志是实在的这种

意义来说,我的意志不会是附有时⽇的,也不会是⼀些单独的意志动

作构成的,因为“复多”——⽤叔本华喜欢的经院哲学说法即“个体化原

则”——的来源正是空间和时间。所以我的意志是⼀个,⽽且是⽆时间

性的。不,不仅如此,还应当把它和全宇宙的意志看成是⼀回事;我

的分⽴性是由我主观⽅⾯的空间时间知觉器官⽣出的⼀个错觉。实在

者乃是⼀个庞⼤的意志,出现在全部⾃然历程中,有⽣命的和⽆⽣命

的⾃然历程都⼀样。

到此为⽌,我们也许料想叔本华要把他的宇宙意志和神说成是⼀

个,倡导⼀种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学说不⽆相象的泛神论学说,在这

种学说⾥所谓德性就在于依从神的意志。但是在这⾥,他的悲观主义

导向另⼀种发展。宇宙意志是邪恶的;意志统统是邪恶的,⽆论如何

也是我们的全部永⽆⽌境的苦难的源泉。苦难是⼀切⽣命必不可少

的,⽽且知识每有增长,苦难也随之加深。意志并没有⼀个假如达到了便会带来满⾜的固定⽬的。尽管死亡最后总要战胜,我们仍追求我

们的⽆益的⽬的,“就像我们把肥皂泡尽量吹得久、吹得⼤,固然我们

完全知道它总归是要破裂的。”所谓幸福这种东西是根本没有的,因为

愿望不满⾜惹⼈痛苦,达到之后只带来餍⾜。本能驱逼⼈蕃育后代,

蕃育后代又⽣出苦难和死亡的新机缘;这便是性⾏为和羞耻相连的理

由。⾃杀是⽆⽤的;轮回说即使按本义讲不是真的,也借神话形式传

出了真理。

这⼀切都⾮常悲惨,但是有⼀条出路,这条出路是在印度发现

的。

神话当中最好的莫过于涅槃①神话(叔本华把涅槃解释成寂

灭)。他承认这神话不合基督教教义,但是“⼈类古来的智慧并不会被

加利利②发⽣的事所代替。”苦难的起因是意志强烈;我们越少运⽤意

志,我们越少受苦。于是所谓知识,只要是某种的知识,到底证明还

是有⽤的。⼀个⼈和另⼀个⼈的区别是现象界的⼀部分,按真相来看

世界,这区别就消失了。对善⼈讲,“摩耶”(幻影)的⾯纱已经成了

透明的;善⼈明⽩万物都是⼀个,他⾃⾝和旁⼈的区别不过是表⾯上

的区别。他凭借爱达到了这个洞观,所谓爱永远是同情⼼,跟旁⼈的

痛苦有着关连。“摩耶”的⾯纱⼀除下,⼈便承担起全世界的苦难。在

善⼈,对全体的认识宁息了⼀切意欲;他的意志离开⽣命,否定他⾃

⼰的本性。“在他内⼼中,对他⾃⼰的现象性的存在是其⼀个表现的那

种本性,即已认识到充满着悲惨的那个世界的核⼼内在的本性,⽣起

⼀种嫌憎。”

①涅槃(Nirvana),佛家术语,断绝⼀切烦恼的⾄福境界。——

译者

②加利利(Galilee)在巴勒斯坦北部,是基督教最早开始传教活

动的地⽅。——译者

因此,⾄少关于实践⽅⾯,叔本华同禁欲的神秘主义达到完全⼀

致。艾克哈特①和安格鲁司·济雷鸠斯②的著作⽐《新约》好。正统基

督教信仰中有⼀些好东西,值得注意的是圣奥古斯丁和路德为反对“庸

俗的裴拉鸠斯的教义”⽽宣讲的原罪说;但是各福⾳书⾥⾯形⽽上学缺乏得不成话。他讲,佛教是最⾼的宗教;佛的伦理说除在“可恶的伊斯

兰教义”盛⾏的地⽅以外,遍亚洲是传统公认的。

①艾克哈特(JohannesEckhart,1260—1327,德意志的多⽶尼各

修道会修⼠,神秘主义哲学家、宗教家。——译者

②安格鲁司·济雷鸠斯(AngelusSilesius;本名JohannScheffler,

1624—77),德意志的神秘主义宗教诗⼈。——译者

善⼈会实⾏完全守贞、⾃愿清贫、斋戒和苦⾏。在所有事情上,

他会⼀⼼克制他的个⼈意志。但是善⼈做这事,并不像西⽅的神秘主

义者那样为了达到与神谐和;并不是追求这种积极的善。所追求的善

彻头彻尾是消极的:

“我们必须把我们在⼀切美德与神圣背后所辨认出的美德与神圣的

最后标的、即我们畏之如⼉童怕⿊暗般的那种‘虚⽆’的阴霾印象驱

散;我们甚⾄不可像印度⼈那样,借神话和⽆意义的话,例如再化⼊

梵天或佛教徒的涅槃,来回避它。我们宁可坦率地承认,在完全废除

意志之后残留的东西,对于⼀切仍旧满怀意志的⼈来说确实是空⽆所

有;但是反之,对于意志已经转化⽽且已经否定它⾃⼰的⼈们讲,这

个如此真实的我们的世界,尽管有⼀个个太阳与银河——才是虚⽆

的。”

这⾥淡淡地暗⽰圣者能看出别⼈所看不出的某种积极的东西,但

是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在什么地⽅也没有隐指出来,所以我想这种

暗⽰不过是修辞上的。叔本华讲,世界及其⼀切现象不过是意志的客

观化。随着意志的降服,

“所有那些现象也废除了;世界所赖以构成的、在客观性所有各阶

段上⽆终了⽆休⽌的那种不断的紧张和努⼒;在潜移渐变中彼此继起

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意志的全部表现;⽽且最后,还有此表现的普遍

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其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与客体;⼀概

废除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在我们前⾯的确只有虚

⽆。”

除把这段话的意思解释成圣者的⽬的是要尽可能接近⾮存在以

外,我们⽆法作其它解释;⽽为了某种从未清楚说明的理由,圣者靠⾃杀是达不到⾮存在的。为什么圣者⽐⼀个永远酣醉的⼈可取,这不

太容易理解;或许叔本华认为清醒的时刻势必频繁得不得了。

叔本华的知命忍从主义不⼤前后⼀贯,也不⼤真诚。他所引据的

神秘主义者们是信仰冥想的;在“⾄福直观”①中可以达到最深奥的⼀

种认识,这种认识便是⾄⾼的善。⾃从巴门尼德以来,就把关于现象

的虚妄知识和另⼀类知识作成对照,⽽不和完全不同类的某种东西作

成对照。基督教倡导我们的永⽣在于认识神。但是叔本华根本不讲这

个。他同意普通所当作的知识属于“摩耶”的领域,但是当我们戳穿⾯

纱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神⽽是撒但——这个为了折磨⾃⼰的创造物永

远忙着织造苦难⽹的邪恶的全能意志。贤⼈被“魔⿁直观”吓破胆,⼤

叫⼀声“去!”,躲避到⾮存在界⾥。⼀定说神秘主义者是信仰这种神

话的⼈,那是对他们的侮辱。⾄于贤⼈不达到完全的⾮存在仍可以过

有⼏分价值的⽣活,这样的提法也不可能与叔本华的悲观论调和。只

要贤⼈存在,他就是因为保留意志这种恶才存在的。他可以靠削弱意

志来减少恶的量,但是决不能获得什么积极的善。

①神学中所讲的圣徒在天国直接⽬睹上帝。——译者

假若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

诚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馆⾥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情⽽不热情的琐

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且异常贪婪。有⼀回⼀个上了年纪

的⼥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把她扔下楼

去,给她造成终⾝伤残。她赢得了法院判决,判决勒令叔本华在她⽣

存期间必须每季付给她⼀定的钱数(⼗五塔拉)。⼆⼗年后她终于死

了,当时他在账本上记下:“Obitanus,abitonus.”①除对动物的仁慈

外,在他⼀⽣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对动物的仁慈已经做

到反对为科学⽽作活体解剖的程度。在其它各⽅⾯,他完全是⾃私

的。很难相信,⼀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会从来也

不曾打算在实践中体现⾃⼰的信念。

①⽼妇死,重负释。

从历史上讲,关于叔本华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即他的悲观论和

他的意志⾼于知识之说。有了他的悲观论,⼈们就不必要相信⼀切恶都可以解释开也能致⼒于哲学,这样,他的悲观论当作⼀种解毒剂是

有⽤的。从科学观点看来,乐观论和悲观论同样都是要不得的:乐观

论假定,或者打算证明,宇宙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兴,悲观论说是为

了惹我们不⾼兴。从科学上讲,认为宇宙跟我们有前⼀种关系或后⼀

种关系都没有证据。信仰悲观论或信仰乐观论,不是理性的问题⽽是

⽓质的问题,不过在西⽅哲学家当中乐观⽓质⼀向就普遍得多。所

以,有个相反⼀派的代表⼈物提出⼀些本来会被⼈忽略的问题,可能

是有益处的。

⽐悲观论更为重要的是意志第⼀的学说。显然这个学说同悲观论

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叔本华以后主张此说的⼈经常从其中得到乐

观论的基础。有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柏格森、詹

姆⼠和杜威,向来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主张过意志⾄上说。⽽且,这学

说在专门哲学家的圈⼦以外也风⾏开了。于是,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

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

学⽓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

过是叔本华⾸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

前后⽭盾⽽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个阶段来看还是相

当重要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科学-在线阅读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科学 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诞生在雅典城以北二百公里左右的马其顿城市斯塔吉拉。他父亲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祖父阿敏塔斯的朋友和御医。亚里士多德本人似乎曾经是阿斯克勒庇俄斯医师联合会的成员之一。他在浓郁的医学氛围中长大,就像后来的许多哲学家从小就浸润在神学的环境中一样;他有着一切机会朝科学探索的路途前行,从一开始他即注定…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74
  •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一卷 总论-在线阅读

    第一卷没整理,都是导论性质的,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微找我要,反正我是没看第一卷,直接从第二卷开始看啦。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 古希腊罗马哲学-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三卷 中世纪哲学-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 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五卷 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在线阅读 《西方哲…

    书籍分录 2024年2月20日
    470
  • 欧里庇得斯悲剧-《特洛伊妇女》-(九)退场-在线阅读

    歌队长 哎呀,哎呀! 灾难还是新的,又有新的灾难接着它, 降临我们的国土。不幸的特洛伊的妇女们, 你们看见阿斯提阿那克斯的尸首了。 达那奥斯人把他从城头上 扔下来,无情地杀死了。 (塔尔提比奥斯和侍从们把阿斯提阿那克斯的尸体放在赫克托尔的盾上抬上) 塔尔提比奥斯 赫卡柏啊,只剩下一只船还停在这里了, 它马上就要装上阿基琉斯之子剩下的 战利品,举桨起航去佛提亚…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320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导论-在线阅读

    导 论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西方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瑰宝之一,它同中 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以及世界上其他哲学一样,在人类哲学史上留 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在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哲 学史的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发展线索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 问题。 一、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西方哲学思想产生…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40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四章-在线阅读

    尼各马希代斯埋怨雅典人,说自己虽然富有作战经验,雅典人 却没有选他为将领,反倒选了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安提斯泰尼斯。 苏格拉底向他说明安提斯泰尼斯虽然没有率领过军队,却可能具备 一个成功的将领所必备的资格。 有一次当苏格拉底看见尼各马希代斯从选举回来的时候就问 1 他道,“尼各马希代斯,谁当选了将领?” “雅典人还不总是那个老样子,苏格拉底”,尼各马希代斯回答…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3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