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浪漫主义运动
从⼗⼋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学和哲学,甚⾄于政治,都受
到了⼴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种情感⽅式积极的或消极的
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式抱反感的⼈对它也不得不考虑,⽽且他
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知的程度以上。在这⼀章⾥我想主要就⼀些
不确定算是哲学上的事情,简单讲⼀讲浪漫主义观点;因为这种观点
乃是我们眼下要涉及的⼀段时期中⼤部分哲学思想的⽂化背景。
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跟哲学并不相⼲,不过很快就和哲学有了关
系。通过卢梭,这运动⾃始便和政治是连在⼀起的。但是,我们必须
先按它的最根本的形式来考察它,即作为对⼀般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
美标准的反抗来考察,然后才能了解它在政治上和哲学上的影响。
这运动中的头⼀个⼤⼈物是卢梭,但是在有些地⽅他只是表现了
已然存在的潮流倾向。在⼗⼋世纪的法国,有教养⼈⼠极其赞赏他们
所谓的lasensibilité(善感性),这个词的意思指容易触发感情、特别
是容易触发同情的⼀种⽓质。感情的触发要做到彻底如意,必须又直
截又激烈⽽且完全没有思想的开导。善感的⼈看见⼀个困窘的⼩农家
庭会动⼼落泪,可是对精⼼擘划的改善⼩农阶级⽣活状况的⽅案倒很
冷淡。穷⼈想当然⽐有钱⼈要多具备美德;所谓贤哲,认为就是⼀个
从腐败的朝廷⾥退出来,在恬淡的⽥园⽣活中享受清平乐趣的⼈。这
种态度作为⼀时的⼼境来说,⼏乎在历代诗⼈的作品中都找得到。
《皆⼤欢喜》(AsYouLikeIt)⾥的流亡公爵表达了这种态度,不过他
⼀有办法便回到他的公爵领地;唯独抑郁多愁的杰克斯①是真⼼欢喜
那森林⽣活。甚⾄浪漫主义运动所反对的⼀切⼈当中的⼗⾜典型波普
也说:
谁把愿望和⼼计
囿于⼏块祖留的⽥亩,
⽢⼼在⾃⼰的地上呼吸乡⼟⽓,
谁便有幸福。①《皆⼤欢喜》是莎⼠⽐亚的⼀个喜剧;杰克斯(Jacques)是剧
中⼈物之⼀。——译者
在培养善感性的那些⼈的想像中,穷⼈总都有⼏块祖留的⽥亩,
靠⾃⼰的劳动产品过⽣活,⽆需乎对外交易。是的,他们总是在凄惨
的境况⾥把这些⽥亩逐渐失掉,因为上年纪的⽗亲不能再劳动,姣媚
的⼥⼉又在害着痨伤症,奸恶的受抵押⼈或混账的领主不是正准备攫
⾛⽥亩,就是准备着夺去⼥⼉的贞操。在浪漫主义者看来,穷⼈决不
是都市⾥的,决不是⼯业界的;“⽆产阶级”是个⼗九世纪的概念,也
许是同样浪漫化了的,却完全是另⼀种东西。
卢梭讲求已经存在的善感性崇拜,使它有了⼀个要不然就不会具
有的幅度和范围。他是个民主主义者,不但按他的学说来讲是,按他
的趣味来讲也是。他⼀⽣在长时期中是⼀个四处漂泊的穷汉,接受⼀
些论穷困程度不过稍亚于他的⼈的好意照顾。他在⾏动上常常⽤糟到
家的忘恩负义来回报这种关怀,但是在情感上,他的反应却是最热忱
的善感性崇拜者所能想望的⼀切。他因为有流浪⼈的好尚,觉得巴黎
社交界的种种拘束让⼈厌腻。浪漫主义者们跟他学会了轻蔑习俗束缚
——最初是服装和礼貌上的、⼩步舞曲和五步同韵对句上的习俗束
缚,然后是艺术和恋爱上的习俗束缚,最后及于传统道德的全领域。
浪漫主义者并不是没有道德;他们的道德见识反倒锐利⽽激烈。
但是这种道德见识依据的原则却和前⼈向来以为良好的那些原则完全
不同。从1660年到卢梭这⼀段时期,充满了对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宗
教战争和内战的追忆。⼤家深深意识到混乱扰攘的危险,意识到⼀切
激烈热情的⽆政府倾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为达到安全⽽必须作
出的牺牲。谨慎被看成是最⾼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破坏性的热狂之
辈顶有⼒的武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抵挡蛮风的⼀道屏障。⽜顿的
宇宙井然有序,各⾏星沿着合乎定则的轨道⼀成不变地绕⽇回转,这
成了贤良政治的富于想像性的象征。表现热情有克制是教育的主要⽬
的,是上流⼈最确实的标记。在法国⼤⾰命当中,浪漫主义前的贵族
们默不作声地死去;罗兰夫⼈和丹敦是浪漫主义者,死时伴随有华美
的辞句。到卢梭时代,许多⼈对安全已经厌倦,已经开始想望刺激了。法
国⼤⾰命和拿破仑让他们把刺激⾜⾜尝个饱。当1815年政治界回归平
静的时候,这又是那么死⽓沉沉、那么僵硬刻板、与⼀切蓬勃⽣活那
么敌对的⼀种平静,只有丧魂落魄的保守派耐得住。因此,像太阳王
①治下的法国与法国⼤⾰命时代前的英国特有的那种在思想上默认现
状不存在了。⼗九世纪时对神圣同盟体制的反抗分两种。⼀⽅⾯,有
既是资本家的又是⽆产阶级的⼯业主义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反抗;
这种反抗⼏乎完全没沾到浪漫主义,⽽且在许多⽅⾯又返回⼗⼋世
纪。这种运动以哲学上的急进派、⾃由贸易运动和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为代表。与此完全不同的是浪漫主义的反抗,它有的地⽅是反动的,
有的地⽅是⾰命的。浪漫主义者不追求和平与安静,但求有朝⽓⽽热
情的个⼈⽣活。他们对⼯业主义毫⽆好感,因为它是丑恶的,因为苦
⼼敛财这件事他们觉得与不朽⼈物是不相称的,因为近代经济组织的
发展妨害了个⼈⾃由。在⾰命后的时代,他们通过民族主义逐渐进到
政治⾥:他们感觉每个民族有⼀个团体魂,只要国家的疆界和民族的
界限不⼀样,团体魂就不可能⾃由。在⼗九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是
最有声势的⾰命原则,⼤部分浪漫主义者热烈⽀持它。
①太阳王(leRoiSoleil)是路易⼗四的别号。——译者
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总的说来是⽤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
蚯蚓有益,可是不美丽;⽼虎倒美,却不是有益的东西。达尔⽂(⾮
浪漫主义者)赞美蚯蚓;②布雷克赞美⽼虎。③浪漫主义者的道德都
有原本属于审美上的动机。但是为刻画浪漫主义者的本⾊,必须不但
考虑审美动机的重要,⽽且考虑趣味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他们的
审美感和前⼈的审美感不同。关于这⽅⾯,他们爱好哥特式建筑就是
⼀个顶明显的实例。另外⼀个实例是他们对景⾊的趣味。约翰⽣博⼠
(Dr.Johnson)对江浦街①⽐对任何乡村风光更喜爱,并且断⾔凡是
厌腻伦敦的⼈⼀定厌腻⽣活。卢梭以前的⼈假使赞赏乡间的什么东
西,那也是⼀派丰饶富庶的景象,有肥美的牧场和哞哞叫着的母⽜。
卢梭是瑞⼠⼈,当然赞美阿尔卑斯⼭。在他的门徒写的⼩说及故事
⾥,见得到汹涌的激流、可怕的悬崖、⽆路的森林、⼤雷⾬、海上风暴和⼀般讲⽆益的、破坏性的、凶猛暴烈的东西。这种趣味上的变化
多少好像是永久性的:现在差不多⼈⼈对尼亚加拉瀑布②和⼤峡⾕③
⽐对碧草葱茏的牧原和麦浪起伏的农⽥更爱好。关于⼈对风景的趣
味,游客旅馆本⾝供给了统计上的证据。
②达尔⽂对蚯蚓的习性及其改良⼟壤的作⽤作过详细的考察和报
告。——译者
③布雷克(WilliamBlake,1757—1827),英国版画家,诗⼈。
他有⼀⾸诗题名《虎》(TheTiger),歌颂暴⼒的美。——译者
①江浦街(FleetStreet)是伦敦的⼀条街道,为新闻业及出版业中
⼼,约翰⽣博⼠早年进⾏事业活动的地⽅。——译者
②世界最⼤的瀑布,在美国纽约州与加拿⼤的国境线上。——译
者
③美国阿⾥佐纳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的⼤峡⾕,长322公⾥以上,
深610~1830⽶。——译者
浪漫主义者的性情从⼩说来研究最好不过了。他们喜欢奇异的东
西:幽灵⿁怪、凋零的古堡、昔⽇盛⼤的家族最末⼀批哀愁的后裔、
催眠术⼠和异术法师、没落的暴君和东地中海的海盗。菲尔丁
(Fielding)和斯摩莱特(Smolleit)写的是满可能实际发⽣的情境⾥
的普通⼈物,反抗浪漫主义的那些现实派作家都如此。但是对浪漫主
义者来说这类主题太平凡乏味了;他们只能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
物领受灵感。那种多少有点靠不住的科学,如果带来什么惊⼈的事
情,倒也可以利⽤;但是主要讲,中世纪以及现时的中古味顶重的东
西最使他们欢喜。他们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
在这点上,《⽼⾈⼦吟》(TheAncientMariner)是典型,⽽柯勒律治
的《忽必烈汗》(KublaKhan)也很难说是马可波罗写的那位历史君
主。浪漫主义者的地理很有趣:从上都①到“荒凉的寇剌⼦⽶亚海
岸”②,他们注意的尽是遥远的、亚细亚的或古代的地⽅。
①《忽必烈汗》中歌咏的上都(Xanadu),是元朝的⼀个都市。
——译者②寇剌⼦⽶亚(Choramia)为古时⾥海以东⼀个地区,即今苏联乌兹别克中部及⼟库曼北部⼀带,原是古波斯的⼀个省,⼗⼆世
纪时⼤致相当于花剌⼦模帝国。——译者
浪漫主义运动尽管起源于卢梭,最初⼤体是德国⼈的运动。德国
的浪漫主义者们在⼗⼋世纪末都还年轻,也正是当年轻的时候他们在
⾃⼰的看法上表现出最富有特⾊之处。那些没有幸运夭折的⼈,到末
了让个性泯没在天主教的齐⼀模式中。(⼀个浪漫主义者如果原来从
出⽣是个新教徒,他可以成为天主教徒;但若不是这样,就不⼤能当
天主教徒,因为他必须把天主教信仰和反抗结合起来。)德国浪漫主
义者对柯勒律治和雪莱起了影响;与德国的影响⽆关,浪漫主义观点
在⼗九世纪初叶在英国流⾏开。在法国,⾃王政复辟以后,直到维克
托·⾬果,浪漫主义观点⼤盛,固然那是⼀种弱化的浪漫主义观点了。
在美国,从梅厄韦尔(Melville)、索娄(Thoreau)和布洛克农场①
可 以 见 到 近 乎 纯 粹 的 浪 漫 主 义 观 点 ; 稍 有 缓 和 的 , 从 爱 默 ⽣
(Emerson)和霍桑(Hawthorne)也见得到。虽然浪漫主义者倾向于
旧教,但是在他们的看法上的个⼈主义⽅⾯,总有⼀种什么牢固不拔
的新教成分,⽽且在塑造风俗、舆论和制度⽅⾯,他们取得的永久性
成功⼏乎完全限于新教国家。
①布洛克农场(BrookFarm)是1841年美国的超绝论者乔治·瑞普
莱(GeorgeRipley)夫妇在波⼠顿附近创建的⼀个空想社会主义实验
社会,⾄1847年失败。当时霍桑是参加者之⼀,爱默⽣也赞同它。
——译者
英国的浪漫主义的端倪在讽刺作家的作品⾥见得到。在谢⽴丹
(Sheridan)的《情敌》(Rivals)(1775)中,⼥主⼈公决意宁为爱
情嫁⼀穷汉,⽽不嫁给⼀个有钱男⼈来讨好她的监护⼈和他的⽗母;
然⽽,他们选中的那个富⼈化个假名,伪充贫穷向她求爱,赢得了她
的 爱 情 。 贞 · 奥 斯 丁 ( JaneAusten ) 在 《 诺 桑 格 府 》 ( Northan-
gerAbbey)和《理智与情感》(SenseandSensibility)(1797—8)中嘲
笑了浪漫主义者。《诺桑格府》⾥有这么⼀个⼥主⼈公:她被1794年
出版的瑞德克⾥弗夫⼈(Mrs.Radcliffe)写的超浪漫主义的《乌铎尔
佛的奥秘》(MysteriesofUdolpho)引⼊了迷途。英国第⼀个好的浪漫主义作品就是柯勒律治的《⽼⾈⼦吟》——姑且撒开布雷克不谈,因
为他是⼀个孤独的、瑞典宝利②教派的信徒,难说是任何“运动”的⼀
部分。《⽼⾈⼦吟》发表在1799年①;柯勒律治不幸由魏志伍德家②
供给了钱,翌年进了格廷根⼤学,沉溺在康德哲学⾥,这并没使他的
诗进⼀步⼯练。
②瑞典宝利(EmanuelSwedenborg,1688—1772),瑞典哲学家,
神秘主义者。他的宗教学说的信奉者总称为“新耶路撒冷教会”。——
译者
①应作1798年。——译者
②魏志伍德(JosiahWedgwood,1730—95),英国著名的陶器业
者。他的⼉⼦托马斯·魏志伍德继承到⼤笔遗产后资助了⼀些⽂⼈学
者。——译者
在柯勒律治、华兹渥斯(Wordsworth)和骚济(Southey)成了反
动者之后,对法国⼤⾰命和拿破仑的憎恨暂时遏⽌住英国的浪漫主
义。但是不久拜仑、雪莱和济慈使它又复活了,且多少可说⽀配了整
个维多利亚时代。
玛丽·雪莱③的《弗朗肯⼠坦》(Frankenstein)是在阿尔卑斯⼭的
浪漫情调的景⾊中与拜伦谈话的灵感启发下写成的,其内容⼏乎可以
看成是⼀部寓⾔体的、预⾔性的浪漫主义发展史。弗朗肯⼠坦的怪物
并不像俗语中把他说的那样,是不折不扣的怪物,他最初也是个温良
和善的⽣灵,渴望⼈间的柔情;但是,他打算得到⼀些⼈的爱,⽽他
的丑陋倒激起那些⼈的恐怖,于是逼得他凶暴愤恨起来。这怪物隐着
⾝形观察⼀家善良的贫苦⼩农,暗中帮助他们劳动。最后他决意让他
们知道他:
③玛丽·雪莱(MaryShelley,1791—1851),本名玛丽·葛德汶
(MaryGodwin),诗⼈雪莱的第⼆妻,1816年同雪莱⼀起在瑞⼠认识
了拜伦。——译者
“我越多见他们,我要求得到他们的庇护和照顾的欲望越强;我的
⼼渴望为这些温良可亲的⼈所认识,为他们所爱;看见他们把和美的容颜含情对着我,便是我的极度奢望了。我不敢想他们会怀着轻蔑和
恐怖躲开我。”
然⽽,他们真这样躲开了。于是他⾸先要求创造他的⼈创造⼀个
类似他⾃⼰的⼥性,等这件事⼀遭到拒绝,他便致⼒把弗朗肯⼠坦爱
的所有⼈⼀个⼀个杀害,不过,甚⾄在这时候,当他完成了全部杀
害,眼盯着弗朗肯⼠坦的⼫⾸,那怪物的情操依然是⾼贵的:
“这也是我的牺牲者!杀害了他,我罪恶满盈;我此⾝的这位可怜
的守护神受伤到底了!哦,弗朗肯⼠坦!你这宽宏⼤量、舍⼰为⼈的
⼈啊!我现在求你饶恕我又有什么⽤?是我,毁灭了你所爱的⼀切
⼈,因⽽⽆可挽救地毁灭了你。天哪!他冰凉了,他不能回答我的
话……当我把我的可怕的罪孽总账浏览⼀遍时,我不能相信我还是从
前那个在思想中对善德的美和尊严曾充满着崇⾼超绝的幻想的⽣灵。
但事实正是如此;堕凡的天使成了恶毒的魔⿁。然⽽连神和⼈的那个
仇敌在凄苦悲凉当中也有朋友伙伴;可是我孤单。”
这种⼼理如果剥除掉浪漫主义形式,毫⽆不现实的地⽅,要想找
类似的实例也不必要去搜寻重洋⼤盗或汪达尔⼈①的国王。旧德国废
皇在窦恩②对来访的某个英国⼈慨叹英国⼈不再喜欢他了。伯特博⼠
在他写的⼀本讲少年犯的书⾥③,提到有个七岁男孩把另⼀个男孩弄
到瑞珍特运河④⾥淹死。这孩⼦的理由是⽆论他⼀家⼈或他的同年辈
的孩⼦们,对他全不表⽰爱。伯特博⼠以好意对待他,结果他成了⼀
个有⾝分的公民;可是并没有⼀个伯特博⼠来担任改造弗朗肯⼠坦的
怪物。
①五世纪时掠夺罗马,破坏其⽂化的⼀个野蛮民族。——译者
②窦恩(Doorn)是荷兰中部于特雷赫(Utrecht)东南的⼀个
村,威廉⼆世退位后居住在那⾥。——译者
③伯特(SirCyrilLodowicBurt,1883—1971),英国⼼理学家,
伦敦⼤学教授(1924—50);这⾥提到的书即1925年出版的《少年
犯》(TheYoungDelinquent)。——译者
④伦敦的⼀条运河。——译者可怪罪的倒不是浪漫主义者的⼼理,⽽是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
赞赏强烈的炽情,不管是哪⼀类的,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如何。浪漫
爱情,尤其在不如意的时候,其强烈⾜以博得他们的赞许;但是最强
烈的炽情⼤部分都是破坏性的炽情:如憎恶、怨忿和嫉妒,悔恨和绝
望,羞愤和受到不正当压抑的⼈的狂怒,黩武热和对奴⾪及懦弱者的
蔑视。因此,为浪漫主义所⿎舞的、特别是为拜伦式变种的浪漫主义
所⿎舞的那类⼈,都是猛烈⽽反社会的,不是⽆政府的叛逆者,便是
好征服的暴君。
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的理由,隐伏在⼈性和⼈类环境的极
深处。出于⾃利,⼈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直依然⾮常
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利的⼒量。但是为将来的利
益⽽割弃现在的满⾜,这个习惯让⼈烦腻,所以炽情⼀激发起来,社
会⾏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
的⼈由于内⼼的冲突息⽌⽽获得新的元⽓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
也许会遭遇⼤不幸,当时却享受到⼀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
⼤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仅仅有平凡德性的⼈却永远不能体
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
⾃现必定披上神话外⾐。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体,在冥想造物主时
感觉⾃⼰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政府的叛逆者做得更妙:他们感觉
⾃⼰并不是与神合⼀,⽽就是神。所谓真理和义务,代表我们对事情
和对同类的服从,对于成了神的⼈来讲不复存在;对于旁⼈,真理就
是他所断定的,义务就是他所命令的。假使我们当真都能孤独地过⽣
活⽽且不劳动,⼤家全可以享受这种⾃主状态的销魂之乐;既然我们
不能如此,这种乐处只有疯⼦和独裁者有份了。
孤独本能对社会束缚的反抗,不仅是了解⼀般所谓的浪漫主义运
动的哲学、政治和情操的关键,也是了解⼀直到如今这运动的后裔的
哲学、政治和情操的关键。在德国唯⼼主义的影响下,哲学成了⼀种
唯我论的东西,把⾃我发展宣布为伦理学的根本原理。关于情操,在
追求孤独这件事与炽情和经济的必要之间,须作⼀个可厌的折衷。
D . H . 劳 伦 斯 ( Lawrence ) 的 ⼩ 说 《 爱 岛 的 ⼈ 》(TheManWhoLovedIslands)⾥的主⼈公鄙夷这种折衷越来越甚,最
后冻饿⽽死,但他是享受着完全孤独⽽死去的;可是如此程度的⾔⾏
⼀致那些颂扬孤独的作家们从来也没有达到过。⽂明⽣活⾥的康乐,
隐⼠是⽆从获得的,想要写书或创作艺术作品的⼈,他在⼯作期间要
活下去,就必须受⼈服事。为了依旧感觉孤独,他必须能防⽌服事他
的⼈侵犯他的⾃我,假如那些⼈是奴⾪,这⼀点最能够圆满完成。然
⽽热烈的爱情却是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对热情恋⼈只要被看作是在
反抗社会桎梏,便受⼈的赞美;但是在现实⽣活中,恋爱关系本⾝很
快地就成为⼀种社会桎梏,于是恋爱的对⼿倒被憎恨上了,如果爱情
坚强,羁绊难断,就憎恨得更加厉害。因此,恋爱才⾄于被⼈理解为
⼀场战⽃,双⽅各在打算破⼊对⽅的“⾃我”保护墙把他或她消灭。这
种看法通过斯特林贝利(Stringberg)的作品,尤其还通过劳伦斯的作
品,已经众所周知了。
按这种情感⽅式讲,不仅热烈的爱情,⽽且连和别⼈的⼀切友好
关系,只限于在能把别⼈看成是⾃⼰的“⾃我”的客观化的情况下才可
能存在。若别⼈是⾎缘亲属,这看法就⾏得通,关系越近越容易做
到。因此,⼈们强调⽒族,结果像托勒密家系①,造成族内通婚。这
对拜伦起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知道;②⽡格纳在济克蒙特和济克琳德
的恋爱中③也流露出类似的感情。尼采喜欢他的妹妹胜过其他⼀切⼥
⼦(固然没有丑事),他写给她的信⾥说:“从你的⼀切所⾔所⾏,我
真深切感觉我们属于⼀脉同根。你⽐旁⼈对我了解得多,因为我们是
出于⼀个门第的。这件事和我的‘哲学’⾮常调和。”
①托勒密家系(thePtolemys)是亚历⼭⼤⼤帝死后统治埃及的⼀
个王朝(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托勒密⼆世娶了他的亲姊。
——译者
②参照本书第300页。——译者
③⽡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83),德国作曲家,
近代歌剧的创始者。济克蒙特(Siegmund)和济克琳德(Sieglinde)
是⽡格纳所作歌剧《尼伯龙的戒指》(DerRingdesNibelungen)中的⼆神话⼈物,他们是兄妹,两⼈结婚,⽣了著名的英雄济克弗⾥特
(Siegfried)。——译者
民族原则是同⼀种“哲学”的推⼴,拜伦是它的⼀个主要倡导者。
⼀个民族被假定成⼀个⽒族,是共同祖先的后嗣,共有某种“⾎缘意
识”。马志尼经常责备英国⼈没给拜伦以正当的评价,他把民族设想成
具有⼀个神秘的个性,⽽将其他浪漫主义者在英雄⼈物⾝上寻求的⽆
政府式的伟⼤归给了民族。民族的⾃由不仅被马志尼看成是⼀种绝对
的东西,⽽且⽐较稳重的政治家们也这样看了。这⼀来在实际上便不
可能有国际合作了。
对⾎统和种族的信仰,当然和反犹太主义连在⼀起。同时,浪漫
主义观点⼀半因为是贵族观点,⼀半因为重热情、轻算计,所以万分
鄙视商业和⾦融。于是浪漫主义观点宣称反对资本主义,这和代表⽆
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完全不同,因为前⼀种反对的
基础是厌恶经济要务,这种反对又由于联想到资本主义世界由犹太⼈
统治着⽽进⼀步增强。拜伦很难得偶⽽也屈尊去注意像什么经济权⼒
那种庸俗事,那时就表达出上述看法:
谁掌握世界的平衡?谁统治
不论是保皇党的还是⾃由党的国会?
谁使西班⽛的没有内⾐的爱国者惊醒?
(这使旧欧洲的杂志全都叽叽喳喳起来)。
谁使旧世界和新世界处于痛苦
或欢乐之中?谁使政治都变得油嘴滑⾆?
谁使拿破仑的英雄事业变成幽灵?——
犹太⼈罗斯柴尔德①和他的基督教友培林②。
①罗斯柴尔德(MeyerAnselmRothschild,1743—1812),德籍犹
太⼈,国际⾦融资本家,在欧洲各国拥有庞⼤的势⼒。——译者
②培林(FrancisBaring,1740—1810),英国⼤银⾏家,当时公
认为全欧第⼀巨商,曾任东印度公司主席。这⾸诗是拜伦的《唐璜》
(DonJuan)⾥的⼀节。中译引⾃:《唐璜》,朱维基译,上海⽂艺
出版社1959年版,第747页。——译者诗句也许不⼤铿锵悦⽿,但是感情⼗⾜是现代感情,所有拜伦的
信徒向来都发出了回响共鸣。
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的在于把⼈的⼈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
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束缚⼀部分纯粹是给相宜的活动加的⽆
益障碍,因为每个古代社会都曾经发展⼀些⾏为规矩,除了说它是⽼
传统⽽外,没有⼀点可恭维的地⽅。但是,⾃我中⼼的热情⼀旦放
任,就不易再叫它服从社会的需要。基督教多少算是做到了对“⾃
我”的驯制,但是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认识上的种种原因刺激了对教
会的反抗,⽽浪漫主义运动把这种反抗带⼊了道德领域⾥。由于这运
动⿎励⼀个新的狂纵不法的⾃我,以致不可能有社会协作,于是让它
的门徒⾯临⽆政府状态或独裁政治的抉择。⾃我主义在起初让⼈们指
望从别⼈得到⼀种⽗母般的温情;但是,他们⼀发现别⼈有别⼈的⾃
我,感到愤慨,求温情的欲望落了空,便转成为憎恨和凶恶。⼈不是
孤独不群的动物,只要社会⽣活⼀天还存在,⾃我实现就不能算伦理
的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