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是⼀个千古绝伦的⼤智者,但
是按他这个⼈来讲却不值得敬佩。的确,在⼀名未来的雇员的推荐书
⾥⼤家希望提到的优良品质,他样样具备:他勤勉,俭朴,有节制,
在财务上诚实。但是他完全⽋缺在斯宾诺莎⾝上表现得很显著的那些
崇⾼的哲学品德。他的最精湛的思想并不是会给他博来声望的⼀种思
想,那么他就把这类思想的记载束置⾼阁不发表。他所发表的都是蓄
意要讨王公后妃们嘉赏的东西。结果,便有了两个可以认为代表莱布
尼兹的哲学体系:他公开宣扬的⼀个体系讲乐观、守正统、⽞虚离奇
⽽又浅薄;另⼀个体系是相当晚近的编订者们从他的⼿稿中慢慢发掘
出来的,这个体系内容深奥,条理⼀贯,富于斯宾诺莎风格,并且有
惊⼈的逻辑性。杜撰所谓现世界即⼀切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善的世界
这⼀说的,是流俗的莱布尼兹,(F.H.布莱德雷给这说法加上⼀句
讥诮的案语:“因此这世界中的⼀切事情都是注定的恶事”);伏尔泰
勾画成邦格乐思博⼠①的嘴脸来嘲弄的,也是这个莱布尼兹。忽略这
个莱布尼兹,可说不合历史事实,但是另⼀个莱布尼兹在哲学上重要
得多。
①邦格乐思博⼠(DoctorPangloss)是伏尔泰所作的《⽼实⼈》
(Candide)中的⼈物。——译者
莱布尼兹在三⼗年战争结束前两年⽣于来⽐锡,他的⽗亲在当地
作道德哲学教授。在⼤学⾥他学法律,1666年在阿尔特道夫⼤学获得
博⼠学位;这⼤学提出给他⼀个教授职,他说他另有“很不同的打
算”,拒绝了这个位置。1667年他到迈因次⼤主教⼿下⼯作,这⼤主教
也像旁的西德意志邦主,正为对路易⼗四的恐惧所苦。莱布尼兹得到
⼤主教的赞同,竭⼒去游说这位法国国王进军埃及,不攻德意志,但
是碰上⼀句彬彬有礼的话提醒他:⾃从圣路易②时代以来,对异教徒
的圣战已经过时。他的计划公众⼀直不知晓,等到拿破仑亲⾃远征埃
及失败,过四年后即1803年占领汉诺威时,才发现了这计划。1672年,莱布尼兹为这项计划的关系到巴黎去,在那⾥度过此后四年的⼤
部分时间。他在巴黎的种种接触,对于他的才智发展⾮常重要,因为
那时候的巴黎在哲学和数学两⽅⾯都冠绝世界。正是在巴黎,1675年
到1676年之间他发明了⽆穷⼩算法①,当时他并不知道⽜顿关于同⼀
问题的在前但未发表的成绩。莱布尼兹的著作最早发表在1684年,⽜
顿的在1687年。结果惹起的⼀场发明优先权的争执是很不幸的事,对
全体有关者都不光彩。
②圣路易(St.Louis)即路易九世(LouislX,1215—70;在位
1226—70)。他参加过两次⼗字军,远征埃及时1250年兵败被俘。
1254年回国。1270年再次东征,死于军中。——译者
莱布尼兹关于⾦钱⽅⾯有些⼩⽓。每当汉诺威宫廷有哪个年轻的
贵⼥结婚,他照例送给⼈家⼀套他所谓的“结婚礼物”,就是⼀些有益
的格⾔,末了有⼀句忠告:劝她既然得到了丈夫,就不要废⽌洗东
西。②新娘⼦是不是感激,历史没有记载。
②这是⼀句猥亵的玩笑话。可见莱布尼兹虽然是⼀个“⼤智者”,
但是他的性格和风度⾮常庸俗。他本⼈终⽣独⾝。——译者
在德国,莱布尼兹所学的是⼀种新经院主义的亚⾥⼠多德哲学,
他整个晚年保持着⼏分这种思想。但是在巴黎,他知道了笛卡尔主义
和伽桑地的唯物论,两者都对他起了影响;他说此时他舍弃了“⽆聊的
学派”,意思指经院哲学。在巴黎,他认识了马勒伯朗⼠和冉森派教徒
阿尔诺(Arnauld)。对他的哲学最后的重⼤影响是斯宾诺莎的影响;
他在1676年过访斯宾诺莎,和他处了⼀个⽉,经常谈论,并且获得
《伦理学》的⼀部分原稿。莱布尼兹到晚年附和对斯宾诺莎的攻讦,
还说跟他只见过⼀⾯,斯宾诺莎讲了⼀些有趣的政治逸话,这样来尽
量缩⼩与他的接触。
他和汉诺威王室的关系是从1673年开始的,他毕⽣⼀直在这王室
供职。⾃1680年以后,他作窝尔芬⽐特的王室图书馆长,又受正式聘
任编修布伦斯威克①史。截⾄他逝世的时候,已经写到1009年;这部
书到1843年才出版。他曾费⼀些时间推⾏⼀项基督教各宗派再统合的
计划,但是这计划终归流产。他为了得到布伦斯威克公族与埃思特家族②有亲缘的证据,出游了意⼤利。尽管他有这些个功劳,在乔治⼀
世③当上英王的时候,他却被留在汉诺威,主要原因是他与⽜顿的争
执已经让英国对他⽆好感。然⽽,英王太⼦妃站在他⼀边反对⽜顿,
这是他对所有与他通信的⼈都说过的。尽管有她的青睐,莱布尼兹还
是在没⼈理睬下冷落地死去。
①布伦斯威克(Brunswick)是德意志北部的⼀个公国;汉诺威王
室是由它传下来的⼀⽀。——译者
②埃思特家族(theEsteFamily)是意⼤利最古⽼的贵族家系之
⼀。——译者
③乔治⼀世(GeorgeⅠ,1660—1727)本来是汉诺威选候,在1714
年即莱布尼兹逝世前两年当了英国国王。——译者
莱布尼兹的流俗哲学在《单⼦论》(Monadology)和《⾃然与圣
宠的原理》(PrinciplesofNatureandofGrace)中见得到,这两本书⾥有
⼀本(不确知哪⼀本)是为马尔波罗(Marlborough)的同僚萨⽡亲王
倭伊根(Eugene)写的。《辩神论》(Théodicée)叙述了他的神学乐
观主义的基础思想,是他为普鲁⼠的夏洛蒂王后写的。我先从这些作
品中发挥的哲学讲起,然后再转过来谈他搁置未发表的内容⽐较充实
的东西。
⼀如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也让他的哲学⽴基在“实体”概
念上,但是关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以及实体的数⽬,他和这两⼈的意
见根本不同。笛卡尔承认神、精神和物质三个实体;斯宾诺莎单承认
神。在笛卡尔看来,⼴延性是物质的本质;在斯宾诺莎说来,⼴延性
和思维都是神的属性。莱布尼兹主张⼴延性不会是某⼀个实体的属
性。他的理由是,⼴延性含有“复多”的意思,所以只能够属于若⼲个
实体并成的集团。各单个实体必定是⽆⼴延的。结果,他相信有⽆限
个实体,他称之为“单⼦”。这些单⼦可说各具有物理质点的若⼲性
质,不过也只是抽象看来如此;事实上,每个单⼦是⼀个灵魂。否认
⼴延性是实体的属性,⾃然要推出这个结论;剩下的唯⼀可能有的本
质属性似乎就是思维了。这样,遂令莱布尼兹否认物质的实在性,代
以⼀族⽆限个灵魂。各实体不能起相互作⽤,这学说是笛卡尔的弟⼦们发展起来的,
被莱布尼兹保留下来,⽽且由它推出了种种奇妙的结论。他认为任何
两个单⼦彼此决不能有因果关系;纵然有时看起来好像有因果关系,
那是⽪相欺⼈。照他的说法,单⼦是“没窗户的”。这引起两点困难:
⼀点属于动⼒学,按动⼒学来看,物体特别在碰撞现象⾥彼此似乎有
影响;另⼀点关于知觉,知觉好像是被知觉的对象对知觉者的⼀种作
⽤。我们暂不去管动⼒学上的困难,只论知觉问题。莱布尼兹主张⼀
切单⼦反映宇宙,这并⾮因为宇宙对单⼦发⽣影响,⽽是因为神给了
它⼀种性质,⾃发地产⽣这样的结果。⼀个单⼦中的变化和另⼀个单
⼦中的变化之间有⼀种“前定的和谐”,由此⽣出相互作⽤的外貌。这
显⽽易见是⼆时钟说的引伸。两台钟因为各⾛得很准确,在同⼀时刻
报时;莱布尼兹有⽆限个钟,所有的钟经造物主安排定在同⼀瞬间报
时,这不是由于它们彼此影响,⽽是因为这些钟各是⼀套完全准确的
机械。有些⼈以为“前定的和谐”太古怪,莱布尼兹对他们指出,它让
神存在有了何等⾼妙的证据。
诸单⼦形成⼀个等级体统,其中有些单⼦在反映宇宙反映得清
晰、判然⽅⾯胜过旁的单⼦。所有单⼦在知觉上都有某种程度的模
糊,但是模糊的⼤⼩随该单⼦的品级⾼下⽽异。⼈的⾁体完全由单⼦
组成,这些单⼦各是⼀个灵魂,各⾃永⽣不死,但是有⼀个主宰单
⼦,它构成谁的⾁体的⼀部分,就是那⼈的所谓固有灵魂。这个单⼦
不仅在⽐其它单⼦具有较清晰的知觉这个意义上居主宰,在另⼀个意
义上也居主宰。(在普通状况下)⼈体的种种变化是为了主宰单⼦⽽
起的:当我的⼿臂活动时,这活动所完成的⽬的是主宰单⼦(即我的
⼼灵)中的⽬的,不是组成我的⼿臂的那些单⼦中的⽬的。常识以为
我的意志⽀配我的⼿臂,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
感官所觉得的、物理学中所假定的空间,不是实在空间,但是有
⼀个实在的对偶,即诸单⼦按照它们反映世界时的⽴⾜点依三度秩序
的排列。各个单⼦按本⾝特有的透视法看世界;就这个意义讲,我们
能够把单⼦粗粗地说成具有⼀个空间位置。我们承认了这种讲话法,便能说所谓真空这种东西是没有的;每
⼀个可能的⽴⾜点由⼀个现实的单⼦占着,⽽且仅由⼀个单⼦占着。
单⼦没有两个是恰恰相同的;这是莱布尼兹的“不可识别者的同⼀
性”原理。
莱布尼兹跟斯宾诺莎对⽐之下,他很着重他的体系中所容许的⾃
由意志。他有⼀条“充⾜理由原理”,按这原理讲,什么事情没理由决
不发⽣;但是若谈到⾃由动原,它的⾏动的理由“有倾向⼒⽽⽆必然
性。”⼈的所作所为总有动机,但是⼈的⾏为的充⾜理由却没有逻辑必
然性。⾄少说,莱布尼兹在他写的流俗作品中这样讲。但是,后⽂要
提到,他还有另⼀套理论,阿尔诺认为它荒谬绝伦,莱布尼兹发觉这
点之后就把它秘⽽不宣了。
神的⾏为有同样⼀种⾃由。神永远怀着最良善的意图⽽⾏动,但
是神所以如此并没受⼀点逻辑强制。莱布尼兹和托马斯·阿奎那有同
见,认为神不能做违反逻辑定律的⾏为,但是神能够敕命做从逻辑上
讲是可能的任何事情。神因此便有很充裕的选择⾃由。
莱布尼兹把关于神存在的各种形⽽上学证明发展成了最后形式。
这些证明历史悠久:从亚⾥⼠多德开端,甚⾄可说从柏拉图开端;由
经院哲学家作了⼀番形式化,其中之⼀,即本体论论证,是圣安瑟勒
姆⾸创的。这个证明虽然被圣托马斯否定了,笛卡尔却又使它复活。
莱布尼兹的逻辑技能⾼强⽆⽐,他把神存在的论证叙述得⽐向来更胜
⼀筹。我所以在讲他的时候要探讨这些论证,理由也就在这⾥。
在细考究这些论证之前,我们先宜知道现代的神学家已经不再信
赖它们了。中世纪神学原是希腊才智的衍⽣物。《旧约》中的神是⼀
位权能神,《新约》⾥的神也是个慈悲神;但是上⾃亚⾥⼠多德,下
⾄加尔⽂,神学家的神却是具有理智⼒量的神:他的存在解决了某些
哑谜,否则在对宇宙的理解⽅⾯,这些哑谜会造成种种议论上的困
难。在⼏何命题证明似的⼀段推理的终了出现的这位神明,没让卢梭
满意,他又回到和福⾳书中的神⽐较类似的神概念。⼤体说,近代的
神学家,特别那些奉新教的神学家们,在这点上追随了卢梭。哲学家
⼀向⽐较保守;尽管康德声称他已经把属于形⽽上学⼀类的神存在论证⼀举彻底摧毁了,但在⿊格尔、洛策①和布莱德雷的学说中,这种
论证依旧存留着。
①洛策(RudolphHermannLotze,1817—81),德国哲学家,⽣理
学家。——译者
莱布尼兹的神存在论证计有四个,即:(1)本体论论证,(2)
宇宙论论证,(3)永恒真理说论证,(4)前定和谐说论证,它可以
推⼴成意匠说论证,也就是康德所谓的物理-神学证明。下⾯顺次来
讲这些论证。
本体论论证依据存在与本质的区别。据主张,任何⼀个通常的⼈
或事物,⼀⽅⾯它存在,另⼀⽅⾯它又具有某些性质,构成他或它
的“本质”。哈姆雷特固然不存在,他也有某种本质:他性情忧郁、优
柔寡断、富于机智,等等。我们若描述⼀个⼈,不管这描述多么周详
细腻,此⼈究竟是实有的、或是虚构的⼈物,仍是问题。⽤经院哲学
的话来表达,是这样说法:就任何有限的实体来讲,它的本质不蕴涵
它的存在。但是,神定义成最完善的“有”,按神这个情况说,圣安瑟
勒姆(还有笛卡尔也承袭他)主张本质蕴涵着存在,理由是:占尽其
他⼀切完善性的“有”,他假若存在,胜似不存在,由此可见这
个“有”若不存在,他就不是可能范围内最好的“有”了。
这个论证,莱布尼兹既不全盘承认也不全盘否定;据他说,它需
要再补充上⼀个证明,证明如此定义的神是可能的。他为神观念是可
能的写出了⼀个证明,在海⽛会见斯宾诺莎的时候,给斯宾诺莎看
过。这个证明把神定义成最完善的“有”,也就是⼀切完善性的主语,
⽽“完善性”定义成这样⼀种“单纯性质,它是肯定的、绝对的,它把它
所表现的不论什么东西毫⽆限度地表现出来”。莱布尼兹轻⽽易举地证
明了照以上定义的任何两个完善性不会互不相容。他下结论:“所以,
⼀切完善性的主语即最完善的‘有’是有的,或者说是能够设想的。由
此又可见神存在,因为‘存在’就列为‘完善性’之⼀。”
康德主张“存在”不是谓语,来反驳这个论证。另外有⼀种反驳出
⾃我的“摹述论”。在现代⼈看来,这论证似乎不⼤信得过。但是确信它⼀定有谬误虽说不难,要准确发现谬误在什么地⽅却并不那么简
单。
宇宙论论证⽐本体论论证⾔之动听。它是“初因”论证的⼀种,
⽽“初因”论证本⾝又是从亚⾥⼠多德对不动的推动者的论证脱化出来
的。“初因”论证很简单;它指出,⼀切有限事物有原因,这原因又先
有原因,等等依此类推。据主张,这⼀系列前因不会⽆穷尽,系列的
第⼀项本⾝必定没有原因,因为否则就不成其为第⼀项。所以⼀切事
物有⼀个⽆因的原因,这分明是神。
在莱布尼兹,这论证取的形式略有不同。他议论,天地间⼀切个
别事物是“偶发的”,换句话说,从逻辑上讲它本来也可能不存在;不
仅按各个别事物来说是这样,对整个宇宙也可以这样讲。即使我们假
定宇宙⼀向始终是存在的,在宇宙内部也并没有任何东西说明它为什
么存在。但是照莱布尼兹的哲学讲,⼀切事物总得有个充⾜的理由;
因此宇宙整体必须有个充⾜理由,它⼀定在宇宙以外。这个充⾜理由
便是神。
这个论证⽐简单直截的“初因”论证⾼明,不那么容易驳倒。“初
因”论证依据的是⼀切序列必有⾸项这个假定,⽽这个假定是不对的;
例如,真分数序列没有⾸项。然⽽莱布尼兹的论证却不依赖宇宙必定
曾有⼀个时间上的开端这种见解。只要承认莱布尼兹的充⾜理由原
理,这论证就妥当牢靠;但是这条原理⼀被否定,它即垮台。莱布尼
兹所谓“充⾜理由原理”到底确切指什么意思,是个议论纷纭的问题。
古兑拉①主张,它的意思是:⼀切真命题是“分析”命题,即这样的命
题:它的⽭盾命题是⾃⽭盾的(self-con-tradictory)。但是这个解
释(莱布尼兹未发表的作品⾥有它的佐证)即使正确,也属于秘不外
传的学说。在他发表的著作中,他主张必然命题与偶然命题有差别,
只有前者由逻辑规律推得出来,⽽所有断⾔“存在”的命题是偶然命
题,唯独断⾔神存在的例外。神虽必然存在,他并没受逻辑的强制去
创造世界;相反,这是⾃由选择,虽是他的善性所激使的,但⾮由善
性必然注定的。①古兑拉(LouisAlexandreCouturat,1868—1914),法国数学
家,哲学家;以利⽤符号逻辑研究数学的基础及对莱布尼兹的研究著
名。——译者
很明⽩,康德说得对,这个论证依附于本体论论证。假如世界的
存在要⽤⼀个必然的“有”的存在才能够说明,那么必定有⼀个“有”,
其本质包含着存在,因为所谓必然的“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假
使真可能有⼀个“有”,其本质包含着存在,则不靠经验单凭理性便能
规定这样的“有”,于是它的存在可以从本体论论证推出来;因为只关
系到本质的⼀切事情能够不假借经验认识到——这⾄少是莱布尼兹的
见解。所以和本体论论证对⽐之下宇宙论论证表⾯上的似乎更有道
理,乃是错觉。
永恒真理说论证稍有点难叙述得确切。粗略地讲,这个论证是这
样:像“正下着⾬”⼀类的命题,有时真有时假,但是“⼆加⼆等于
四”永远是真的。不牵涉存在⽽只关系到本质的⼀切命题,或者永远
真,或者决不真。永远真的命题叫“永恒真理”。这个论证的要领是:
真理是精神的内容的⼀部分,永恒的真理必是某个永恒的精神的内容
⼀部分。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已经有过⼀个和这论证不⽆相似的论证:
他从相的永恒性来演绎永⽣。但在莱布尼兹,这论证更有发展。他认
为偶然真理的终极理由须在必然真理中发现。这⾥的议论和宇宙论论
证情况⼀样:对整个的偶发世界,总得有⼀个理由,这理由本⾝不会
是偶发的,必须在诸永恒真理当中寻求。但是存在的东西其理由本⾝
必定存在;所以永恒真理按某个意义说⼀定是存在的,⽽且只能在神
的精神中作为思维⽽存在。这论证其实不过是宇宙论论证的改头换
⾯。可是,它却难免更多招来⼀个反驳:真理很难讲“存在”于理解它
的那个精神中。
莱布尼兹所叙述的那种前定和谐说论证,只对于承认他所谓的没
窗户的单⼦全反映宇宙之说的⼈来讲,才算有正当根据。这个论证
是:因为所有的“钟”毫⽆因果上的相互作⽤⽽彼此步调⼀致,必定曾
经有⼀个单独的外界“原因”,把钟都做了校准。不⽤说,这⾥的难题
正是缠住全部单⼦论的那个难题:假如诸单⼦绝不起相互作⽤,其中任何⼀个怎样知道还有旁的单⼦?显得好像是反映宇宙似的那种事,
仅只是个梦也难说。事实上,如果莱布尼兹讲得对,这真的仅只是个
梦,但是他不知怎么竟发现全体单⼦在同时作同样的梦。这当然是空
中楼阁,假使以前没有⼀段笛卡尔主义的历史,决不会看来似乎还可
信。
不过莱布尼兹的论证能够免于依附他的独特的形⽽上学,转化成
所谓的“意匠说论证”。这个论证主张,我们⼀考察既知的世界,便发
现有些事情解释成盲⽬的⾃然⼒的产物⽆法说得过去,把它们看成是
⼀个慈悲意旨的证据,这要合理得多。
这个论证没有形式逻辑上的⽑病;它的前提是经验性前提,它的
结论据称是按经验推理的普通规范得出来的。所以是否该承认它,这
个问题不取决于⼀般形⽽上学问题,⽽取决于⽐较细节上的考虑。这
论证与其他论证有⼀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假若靠得住)所证明的神
不⼀定具备所有通常的形⽽上学属性。他未必全知,也未必全能;他
也许不过⽐我们⼈类英明⽽有⼒千百倍罢了。世间的万恶可能由于他
的权能有限。有些近代的神学家在作出他们的神观时,利⽤了以上⼏
点可能性。但是这种空论离开莱布尼兹的哲学太远了,现在必须话归
本题,讲他的哲学。
他的哲学有⼀个最典型的特征,即可能的世界有许多之说。⼀个
世界如果与逻辑规律不⽭盾,就叫“可能的”世界。可能的世界有⽆限
个,神在创造这现实世界之前全都仔细思量了。神因为性善,决定创
造这些可能的世界当中最好的⼀个,⽽神把善超出恶最多的那个世界
看成是最好的。他本来可以创造⼀个不含⼀点恶的世界,但是这样的
世界就不如现实世界好。这是因为有些⼤善与某种恶必然地密切关联
着。举个平凡的实例看,在⼤热天⾥当你渴极的时候,喝点凉⽔可以
给你⽆⽐的痛快,让你认为以前的⼜渴固然难受,也值得忍受,因为
若不⼜渴,随后的快活就不会那么⼤。对神学来说,要紧的不是这种
实例,是罪与⾃由意志的关系。⾃由意志是⼀宗⼤善,但是按逻辑讲
来,神不可能赋予⼈⾃由意志⽽同时又敕命不得有罪。所以尽管神预
见到亚当要吃掉苹果,尽管罪势不免惹起罚,神决定予⼈⾃由。结果产⽣的这个世界虽然含有恶,但是善超出恶的盈余⽐其它任何可能的
世界都多。因此它是所有可能的世界当中顶好的⼀个,它含有的恶算
不得神性善的反对理由。
这套道理明显中了普鲁⼠王后的⼼意。她的农奴继续忍着恶,⽽
她继续享受善,有⼀个伟⼤的哲学家保证这件事公道合理,真令⼈快
慰。
莱布尼兹对罪恶问题的解决办法,和他的⼤部分旁的流俗学说⼀
样,在逻辑上讲得通,但是不⼤能够服⼈。摩尼教徒尽可反唇相讥,
说这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最坏的世界,其中存在的善事反⽽⾜以
加深种种恶。他尽可说世界是邪恶的造物主创造的,这位造物主容许
有⾃由意志,正是为了确保有罪;⾃由意志是善的,罪却恶,⽽罪中
的恶又超过⾃由意志的善。他尽可接着说,这位造物主创造了若⼲好
⼈,为的是让恶⼈惩治他们;因为惩治好⼈罪⼤恶极,于是这⼀来世
界⽐本来不存在好⼈的情况还恶。我这⾥不是在提倡这种意见,我认
为它是想⼊⾮⾮;我只是说它并不⽐莱布尼兹的理论更想⼊⾮⾮。⼤
家都愿意认为宇宙是善的,对证明宇宙善的不健全议论宽容不究,⽽
遇到证明宇宙恶的不健全议论就要仔细考较。不必说,实际上这世界
有善有恶,倘若不否认这件明⽩事实,根本不会产⽣“罪恶问题”。
现在来讲莱布尼兹的秘传哲学。在秘传哲学中我们见到他的学说
的⼀个解释,这解释假使当初⼈普遍知道了,他的那些流俗论调就⼤
⼤更难让⼈承认;⽽且,流俗论调中许多显得牵强或⽞虚的东西,在
秘传哲学中也有它的说明。有件事值得注意,他故意留给后世研究哲
学的⼈⼀种错误印象,以致整理他的浩繁的原稿为他出选集的编订者
们,⼤都欢喜选那种符合他的体系的公认解释的东西;可是有些⽂章
⾜以证明他并不是他想让⼈家认为的那样,⽽是⼀个远为深奥的思想
家,他们把这些⽂章倒当成是不重要的,割弃不收。为了解莱布尼兹
的秘传学说我们必须依据的原稿,⼤部分由路易·古兑拉编成了两部⽂
集,最早在1901年或1903年出版。有⼀篇⽂稿,莱布尼兹在它的开头
甚⾄冠以如下的案语:“这⾥我有了极⼤的进步”。但是尽管如此,在
莱布尼兹死后将近两个世纪中间,没⼀个编订者认为这篇稿⼦值得付印。他写给阿尔诺的信件⾥含有他的⼀部分深奥的哲学;这些信固然
在⼗九世纪发表了,但是最早认识到其重要性的是我。①阿尔诺对待
这些信的态度让⼈丧⽓。他在信中写着:“在这些思想中,我发现极多
令我吃惊的东西;如果我料得不错,这种东西⼏乎所有的⼈会感觉荒
谬之⾄,所以我真不懂,明明全世界⼈都要排斥的⼀个作品,要它能
有什么⽤。”这种敌视性的意见⽆疑使莱布尼兹从此以后对他个⼈在哲
学问题上的真实思想采取保密⽅针。
①罗素在⼗九世纪末,早在路易·古兑拉之前,对莱布尼兹的“秘
传 哲 学 ” 作 过 研 究 , 1900 年 出 版 了 《 莱 布 尼 兹 哲 学 述 评 》
(ACriticalExpositionofthePhilosophyofLeibniz)⼀书。——译者
“实体”概念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中是基本的概
念,它是从“主语和谓语”这个逻辑范畴脱化出来的。有些单词能当主
语也能当谓语;例如我们能够说“天空呈蓝⾊”和“蓝⾊是⼀种颜⾊”。
另外有些单词——固有名称是其中最明显的实例——决不能充作谓
语,只能充作主语或⼀个关系的各个项之⼀。这种单词据认为指实
体。实体不仅具有这个逻辑特性,此外,它只要不被神的全能所毁灭
(依我们推断,决不会发⽣这种事),恒常存在。⼀切真命题或者是
⼀般命题,像“⼈皆有死”,在这种情况,它陈述⼀个谓语蕴涵另⼀个
谓语;或者是个别命题,像“苏格拉底有死”,在这种情况,谓语包含
在主语⾥⾯,谓语所表⽰的性质是主语所表⽰的实体的概念的⼀部
分。发⽣在苏格拉底⾝上的任何⼀件事,都能⽤⼀个以“苏格拉底”作
主语、以叙述这事情的词语作谓语的语句来断⾔。这些谓语总起来,
构成苏格拉底这个“概念”。所有这些谓语按下述意义来讲必然地属于
苏格拉底:对某⼀实体,如果这些谓语不能够真地断⾔,这实体就不
是苏格拉底,⽽是其他某⼈。
莱布尼兹坚信逻辑不仅在它本门范围内重要,当作形⽽上学的基
础也是重要的。他对数理逻辑有研究,研究成绩他当初假使发表了,
会重要之⾄;那么,他就会成为数理逻辑的始祖,⽽这门科学也就⽐
实际上提早⼀个半世纪问世。他所以不发表的原因是,他不断发现证
据,表明亚⾥⼠多德的三段论之说在某些点上是错误的;他对亚⾥⼠多德的尊崇使他难以相信这件事,于是他误认为错处必定在⾃⼰。尽
管如此,他毕⽣仍旧怀着希望,想发现⼀种普遍化的数学,他称之
为“CharacteristicaUniversalis”(万能算学),能⽤来以计算代替思考。
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乎像在⼏
何学和数学分析中⼀样进⾏推论。”“万⼀发⽣争执,正好像两个会计
员之间⽆须乎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要拿起
⽯笔,在⽯板前坐下来,彼此说⼀声(假如愿意,有朋友作证):我
们来算算,也就⾏了。”
莱布尼兹拿“⽭盾律”和“充⾜理由律”这两个逻辑前提作为他的哲
学的基础。⼆定律都依据“分析”命题这个概念。所谓“分析命题”就是
谓语包含在主语中的命题,例如“所有⽩种⼈是⼈”。⽭盾律说⼀切分
析命题皆真。充⾜理由律(限于秘传体系中的充⾜理由律)说,所有
真命题是分析命题。这话甚⾄对必须看成是关于事实问题的经验命题
也适⽤。如果我作⼀次旅⾏,“我”的概念必定⾃永久的往昔已经包含
这次旅⾏的概念,后者是“我”的谓语。“我们可以说,⼀个具有个体性
的实体即完全的有,它的本性就是有⼀个这样完全的概念:它⾜以包
含这概念作为属性⽽归的那个主语的所有谓语,并且⾜以使这些谓语
由它推得出来。例如,‘国王’这个性质是属于亚历⼭⼤⼤帝的,如果
把它从主语抽离开,对表⽰某个⼈来讲不够确定,⽽且不包含同⼀主
语的其它性质,也并不包含这位君王的概念所含有的⼀切;然⽽神由
于看到亚历⼭⼤这个个体概念即个体性,同时就在其中看到能够真正
归之于他的⼀切谓语的根据和理由,例如他是否要征服⼤流⼠和鲍卢
斯①,甚⾄先验地(不是凭经验)知道他的死是⽼病善终或是被毒
杀,这些事我们只能从史书知道。”
①鲍卢斯(Porus或Poros,死于公元前321年?),印度国王。
——译者
关于他的形⽽上学的基础,在给阿尔诺的⼀封信⾥有⼀段最明确
的申述:
“考察我对⼀切真命题所持的概念,我发现⼀切谓语,不管是必然
的或偶然的,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全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中,于是我更不多求。……这命题⾮常重要,值得完全确⽴,因为由
此可知每⼀个灵魂⾃成⼀个世界,与神以外的其他⼀切事物隔绝独
⽴;它不仅是永⽣的,还可说是⽆感觉的,但它在⾃⼰的实体中保留
下它所遭的所有事情的痕迹。”
他然后说明实体彼此不起作⽤,但是通过各从⾃⼰的⽴⾜点反映
宇宙⽽取得⼀致。所以⽆从有相互作⽤,是因为关于各个主语发⽣的
⼀切事情是它⾃⼰的概念的⼀部分,只要这实体存在便永久决定了。
这个体系显然和斯宾诺莎的体系同样带决定论性质。阿尔诺对
(莱布尼兹曾说过的)这句话表⽰憎恶:“关于各⼈的个体概念,把凡
是对此⼈会发⽣的⼀切事情⼀举包括⽆遗。”这种见解与基督教的有关
罪和⾃由意志的教义分明不能相容。莱布尼兹发觉它遭到阿尔诺的⽩
眼对待,于是⼩⼼避免让它公开。
确实,对于⼈类来讲,由逻辑认识到的真理和由经验认识到的真
理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出在两⽅⾯。第⼀,尽管亚当遭遇的⼀切事
情可以由他的概念推出来,但是假如亚当存在,我们凭经验才能够发
现他存在。第⼆,任何个体实体的概念都⽆限地复杂,为演绎他的谓
语⽽必需作的分析,唯有神办得到。然⽽这两点区别只不过由于我们
⼈的⽆知和智⼒上的限制;对神来讲是不存在的。神就“亚当”这个概
念的全部⽆限复杂性把握住这概念。因此神能明瞭关于亚当的所有真
命题,明瞭它们是分析命题。神还能够先验地确知亚当是否存在。因
为神知道他⾃⼰的善性,由此可知他要创造最好的可能的世界;⽽神
又知道亚当构成或不构成这个世界的⼀部分。所以,并不因为我们⼈
类⽆知,就可以真正逃脱决定论。
不过,此外还有⼀点,奇妙得很。莱布尼兹在⼤多场合下把创世
这件事描叙成神需要⾏使意志的⾃由⾏为。按照这⼀说,要决定现实
存在什么,凭观察是决定不成的,必须通过神的善性进⾏。神的善性
促使他创造最好的可能的世界,除开神的善性之外,为什么某个事物
存在⽽另⼀个事物不存在,并没有先验的理由。
但是在未披露给任何⼈的⽂稿中,关于为什么有些事物存在,⽽
另⼀些同样可能的事物不存在,往往又有⼀种完全不同的理论。据这个见解,⼀切不存在的东西都为存在⽽奋⽃,但并⾮所有可能的东西
能够存在,因为它们不都是“共可能的”(compossible)。或许,A存
在是可能的,B存在也是可能的,但是A和B双⽅存在就不可能;在这
种着况,A和B不是“共可能的”。两个或多个事物在它们全都可能存在
的情况下才是“共可能的”。看样⼦莱布尼兹好像悬想了有着许多皆⼒
求存在的本质栖居的“地狱边⼟”①⾥的⼀种⽃争;在这场⽃争中,结
合成⼀个个共可能者集团,最⼤的共可能者集团就好像政治⽃争中的
最⼤压⼒集团⼀样,获得胜利。莱布尼兹甚⾄利⽤这个概念当作定义
存在的⽅法。他说:“存在者可以定义成⽐跟⾃⼰不相容的任何东西能
够和更多的事物相容的那种东西。”换句话说,假设A与B不相容,⽽
A与C及D及E相容,但是B只与F和G相容,那么按定义A存在,⽽B不
存在。他说:“存在者就是能够和最多数事物相容的有。”
①“地狱边⼟”位于天国和地狱之间,照经院神学的讲法,它是末
受洗礼的婴⼉死后灵魂居住的地⽅。——译者
在这个叙述中完全没有提神,明明也没有创世⾏为。为了决定什
么存在,除纯逻辑以外,不必要有任何东西。A和B是否共可能这个问
题,在莱布尼兹讲是个逻辑问题,也就是A和B双⽅存在含不含⽭盾?
可见,在理论上,逻辑能够解决哪个共可能者集团最⼤的问题,这集
团结果就要存在。
然⽽,也许莱布尼兹的意思并不是真说上⾯的话是存在的定义。
假使这原来仅是个判断标准,那么借助他所说的“形⽽上学的完善
性”,这标准能够与他的流俗意见取得调和。他所使⽤的“形⽽上学的
完善性”⼀词似乎指存在的量。他说,形⽽上学的完善性“⽆⾮是严格
理解下的积极实在性的⼤⼩。”他⼀贯主张神创造了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是他否定真空的⼀个理由。有⼀个(我⼀直弄不懂的)普遍信念,
以为存在⽐不存在好;⼤家根据这点训教⼉童应该对⽗母感恩。莱布
尼兹显然抱着这种见解,他认为创造⼀个尽可能充盈的宇宙乃是神的
善性的⼀部分。由这点岂不就推出现实世界便是最⼤的共可能者集团
所构成的。那么,倘若有⼀个⼗分有本领的逻辑家,仅从逻辑就能决
定某个可能的实体存在或不存在,这话说来还是不假。就莱布尼兹的隐秘的思想来说,他是利⽤逻辑作为解决形⽽上学
的关键的哲学家⼀个最好的实例。这类哲学从巴门尼德开端,柏拉图
应⽤相论来证明种种逻辑范围外的命题,把它又推进⼀步。斯宾诺莎
属于这⼀类,⿊格尔也在这类之内。但是在根据构句法给实在世界作
出推论⽅⾯,他们两⼈谁也不像莱布尼兹作得那么鲜明清楚。这种议
论⽅式由于经验主义的发展,已经落得声名扫地。由语⾔对⾮语⾔的
事实是否可能作出什么妥当的推论,这是我不愿武断论定的问题;但
是的确在莱布尼兹及其他的先验哲学家的著作中所见到的那种推论是
不可靠的,因为那种推论全基于有缺陷的逻辑。已往的所有这类哲学
家都假定主语、谓语式逻辑,这种逻辑或者完全忽视“关系”,或者提
出谬误的论证,来证明“关系”是⾮实在的。莱布尼兹把主语、谓语式
逻辑和多元论撮合起来,犯了⼀个特别的⽭盾,因为“有许多单⼦”这
个命题并不属于主语、谓语形式。要想不⾃相⽭盾,相信⼀切命题属
于这种形式的哲学家应当像斯宾诺莎那样,是⼀元论者。莱布尼兹排
斥⼀元论主要由于他对动⼒学感兴趣,并且他主张⼴延性含有“重
复”的意思,故不会是单⼀实体的属性。
莱布尼兹的⽂笔枯涩,他对德国哲学的影响是把它弄得迂腐⽽⼲
燥⽆味。他的弟⼦武尔夫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以前⼀直称
霸德国各⼤学,把莱布尼兹的学说中最有意思的什么东西全抛弃了,
做出⼀种死⽓沉沉的学究思想⽅式。在德国以外,莱布尼兹哲学的影
响微乎其微;和他同时代的洛克统治着英国哲学,⽽在法国,笛卡尔
继续作他的南⾯王,⼀直到伏尔泰使英国的经验主义时兴起来,才把
他推翻。
然⽽莱布尼兹毕竟还是个伟⼤⼈物,他的伟⼤现在看来⽐已往任
何时代都明显。按数学家和⽆穷⼩算法的发明者来讲,他卓越⾮凡,
这且不谈;他又是数理逻辑的⼀个先驱,在谁也没认识到数理逻辑的
重要性的时候,他看到了它的重要。⽽且他的哲学⾥的种种假说虽然
离奇飘渺,但是⾮常清晰,能够严密地表述出来。甚⾄他讲的单⼦,
对知觉问题提⽰出了可能的看法,仍旧能够有⽤处,只不过单⼦⽆法
看成是没窗户的罢了。依我个⼈说,他的单⼦论⾥⾯我认为最精采的地⽅是他讲的两类空间:⼀类是各个单⼦的知觉中的主观空间,另⼀
类是由种种单⼦的⽴⾜点集合⽽成的客观空间。我相信这⼀点在确定
知觉与物理学的关系⽅⾯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