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圣奥古斯丁是⼀个著述极其丰富的作家,他的著作主要是关于神
学问题。他的⼀些争论性的⽂章属于时事问题,于⼀旦成功之后随即
失去其所有的意义;但某些⽂章,特别是关系到裴拉鸠斯教派的⽂
章,却⼀直到现代仍然具有其现实的影响。我不想论及他所有的作
品,我只是把我认为具有内在性的、或历史性的重要论著作⼀番考
察:
第⼀:他的纯粹哲学,特别是他的时间论;
第⼆:在《上帝之城》⼀书中所展⽰的历史哲学;
第三:作为反对裴拉鸠斯教派⽽提出的有关救赎的理论。
1 纯粹哲学
⼀般来说,圣奥古斯丁并不专⼼致⼒于纯粹哲学,但当他这样做
的时候,却显⽰出很卓越的才能。历史上有许多⼈,他们纯粹思辨的
见解曾受到符合经⽂必要性的影响,奥古斯丁在这⼀长串⼈物中则占
据⾸要位置。然⽽这种情况对早期基督教哲学家们,例如对欧利根来
说,便是不适合的。在欧利根的著述中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同时并
存,且不互相渗透。与此相反,在奥古斯丁的著述中纯粹哲学的独创
思想却受到柏拉图主义在某些⽅⾯,与《创世记》不相协调这⼀事实
的刺激。
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忏悔录》第⼗⼀卷是最好的纯粹哲学
作品。⼀些普通版本的《忏悔录》只有⼗卷,因为⼗卷以后的部分是
枯燥乏味的;其所以枯燥乏味正是由于这⼀部分不是传记,⽽是很好
的哲学。第⼗⼀卷涉及的问题是:假如创世有如《创世记》第⼀章,
有如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徒时所主张的那样,那末,创世⼀事是应该
尽早发⽣的,于是他就这样假想着⼀个反对者,从⽽展开了他的论
证。
为了理解他的解答,⾸先必须认清旧约全书中⽆中⽣有的创造,
对于希腊哲学来说是⼀个完全陌⽣的概念。当柏拉图论及创世时,他想到的是⼀种由上帝赋予形相的原始物质;⽽亚⾥⼠多德也是如此看
法。他们所说的上帝,与其说是造物者不如说是⼀个设计师或建筑
师。他们认为物质实体是永远的、和不是被造的;只有形相才是出于
上帝的意志。与此见解相反,圣奥古斯丁象所有正统基督教徒所必须
主张的那样,主张世界不是从任何物质中创造出来的,⽽是从⽆中创
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了物质实体,他不仅仅是进⾏了整顿和安排。
希腊⼈认为不可能从⽆中创造的这⼀观点,曾断续地出现在基督
教时代和导致了泛神论的产⽣。泛神论认为上帝与世界是不能区分
的;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的⼀部分。这种见解在斯宾诺莎的著作
中得以充分地发展,并使得⼏乎所有神秘主义者受到了它的吸引。在
基督教的所有世纪中,神秘主义者在奉守正统教义⽅⾯⼀直感到困
难,因为他们难于相信世界是存在于上帝之外的。但奥古斯丁在这⼀
点上却未感到困难;因为《创世记》已讲得很清楚,这对他来说是已
经⾜够的了。他对于这⼀问题的见解对他的时间论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被创造呢?因为不存在所谓“更早”的问
题。时间是与创世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
说,是永恒的;在上帝⾥⾯,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
在。上帝的永恒性是脱离时间关系的;对上帝来说⼀切时间都是现
在。他并不先于他⾃⼰所创造的时间,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存在于时
间之中了。⽽实际上,上帝是永远站在时间的洪流之外的。这就导致
奥古斯丁写出了令⼈⼗分钦佩的时间相对性理论。
“那末什么是时间呢?”他问道。“如果没有⼈问我,我是明⽩的;
如果我想给问我的⼈解释,那末我就不明⽩了。”种种困难使他感到困
惑不解。他说,实际存在的,既⾮过去;又⾮未来;⽽只是现在。现
在只是⼀瞬间,⽽时间只有当它正在经过时才能加以衡量。虽然如
此,也确乎有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于此,我们似被带⼊⽭盾之中。为
了避免这些⽭盾奥古斯丁找到的唯⼀⽅法就是说,过去和未来只能被
想象为现在:“过去”必须与回忆相等同:⽽“未来”则与期望相等同,
回忆和期望两者都是现存的事实。他说有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
在,现在事物的现在,以及未来事物的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①”说:有过
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只是⼀种粗率的说法。
他也了解⽤这种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所有的困难。他说:“我的
⼼渴望知道这个最为错综复杂的谜。”他祈祷上帝开导他,并向上帝保
证,他对这个问题的关⼼不是出于⽆聊的好奇⼼。“主啊!我向你坦
⽩,我对于时间之为何物依然是盲⽆所知的。”但他所提出的解答要点
是,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进⾏期望考察和回忆者的精神之中。
②因此,如果没有被创造之物,也就不可能有时间,③因⽽谈论创造
以前的时间是毫⽆意义的。
①《忏悔录》,第20章。
②《忏悔录》,第28章。
③同上书,第30章。
我⾃⼰不同意这种把时间说成某种精神产物的理论。然⽽很显然
这却是很卓越的理论,值得⼈们认真地加以考虑。我可以更进⼀步
说,⽐起希腊哲学中所见的任何有关理论,这个理论乃是⼀项巨⼤的
进步。它⽐康德的主观时间论——⾃从康德以来这种理论曾⼴泛地为
哲学家们所承认——包含着更为完善,更为明确的论述。
说时间只是思惟的⼀个⽅⾯的这种理论,是主观主义的⼀种极端
的形式。有如我们所见,这种主观主义是在古代从普罗奉⼽拉和苏格
拉底时代以来,逐渐成长壮⼤起来的。这种理论的感情⽅⾯是受到罪
恶萦绕的⼀种观念,但这个⽅⾯⽐其智⼒⽅⾯的发⽣为期较晚。圣奥
古斯丁提出了两种主观主义,主观主义不仅使他成为康德时间论的先
驱;同时也成为笛卡尔的“我思想”(cogito)①的先驱。奥古斯丁在
《独语录》中这样说:“你这求知的⼈!你知道你存在吗?我知道。你
是从什么地⽅来的呢?我不知道。你觉得你⾃⼰是单⼀的呢还是复合
的呢?我不知道。你觉得你⾃⼰移动吗?我不知道。你知道你⾃⼰在
思惟吗?我知道。”这⼀段话不仅包括了笛卡尔的“我思想”;同时也包
括了伽桑地的“我⾏⾛所以我存在”(ambuloergosum)的回答。因此,
作为⼀个哲学家,奥古斯丁理应占据较⾼的位地。①指笛卡尔所说的cogitoergosum(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译者
2 上帝之城
公元410年当罗马被哥特族劫掠的时候,异教徒很⾃然地把这场灾
难归咎于不再信仰古代诸神的结果。他们说,在信奉朱⽐特时,罗马
⼀直保持着强盛;但现在皇帝们都不再信奉他,所以他也不再保护罗
马⼈了。异教徒的这种议论需要给以答复。从公元412年到427年间陆
续写成的《上帝之城》就是圣奥古斯丁的解答。然⽽这部作品随着写
作的进展,概括⾯也变得越发⼴泛起来,并终于发展成为⼀部有关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基督教历史纲要。在整个中世纪中,特别在教
会对世俗诸侯的⽃争中,这部书曾产⽣过巨⼤的影响。
这部作品和其它⼀些伟⼤作品⼀样,再读时较初读时,会在读者
的记忆中留下某些更好的感受。书中包括为现代任何⼈所难以接受的
许多内容,⽽且该书的中⼼命题曾为当代⼀些不重要的因素所掩蔽。
但有关世俗之城与上帝之城对⽐的⼴阔概念却仍然给许多⼈以甚深的
感召,以致在今⽇我们仍能以⾮神学的术语加以重述。
在介绍这部作品时,如省略其细节⽽集中于其中⼼思想,这就会
流于过分的赞扬;相反,如集中介绍其细节,那末就势将忽略其中最
精华及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将试图避免这两⽅⾯的错误,⾸先叙述
其中的某些细节,然后再按历史的发展过程论及书中的⼀般理念。
该书起⾃罗马遭劫⽽引起的⼀些考察,它试图阐明在基督教以前
的时代⾥甚⾄发⽣过更坏的事情。这位圣徒说,异教徒经常把灾难归
咎于基督教,可是他们当中许多⼈,在被劫掠期间就曾跑进教会中避
难;因为蛮族哥特⼈信奉基督教,他们是尊重教会的。与此相反,当
特罗伊遭受劫掠时,朱挪神殿不仅未成为⼈们的避难所,⽽且诸神也
未守护该城免遭破坏。罗马⼈从未宽恕过被征服诸城的神殿,但当罗
马被劫掠的时候,它却受到较为缓和的对待,⽽这种缓和正是由于有
了基督教的缘故。
由于以下各种原因在这次劫掠中受害的基督徒是没有权利诉苦
的。⼀些邪恶的哥特⼈固可借着牺牲基督徒的利益发财致富,但在来世他们是要受苦的;如果所有罪恶都在地上受到惩罚,那么最后的审
判就不必要了。如果基督徒是有德⾏的话,他们所忍受的必然予他们
的德⾏有所增益。因为对圣徒来说,丢掉了现世的东西,并不意味着
丢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他们死后得不到埋葬,也是⽆关紧要
的,因为贪婪的野兽并不能阻挠⾁体的复活。
接着便论到在劫掠期间⼀些信仰虔诚的处⼥遭受强奸的问题。显
然有些⼈认为这些⼥性之失掉了处⼥性冠冕,并⾮由于她们⾃⼰的过
失。但圣奥古斯丁却⾮常明智地反对这种见解。“咄!别⼈的情欲是不
会玷污你的。”贞洁是内⼼的品德,它是不会因强奸⽽失去的;罪恶的
意图,即使尚未实践,却会使你失去它。他暗⽰,上帝所以允许强奸
是因为那些牺牲者对⾃⼰的节欲过分⾃负的缘故。为了逃避强奸⽽⾃
杀是邪恶的;由此引起他对鲁克蕾莎①的长篇议论,他认为鲁克蕾莎
不应该⾃杀,因为⾃杀永远是⼀种罪恶。①
①鲁克蕾莎:是罗马名将柯拉提努斯的妻⼦。因受到王⼦赛克斯
图斯·塔尔克纽斯强奸⽽⾃杀。从此,柯拉提努斯乃兴兵,推翻王制,
建⽴了共和制。据罗马史家蒂图斯·李维乌斯记载,此事发⽣于公元前
510年。——译者
①美国版在此有“除⾮在像参孙所处的情况下”⼀句。——中译本
编者
在为被强奸的⼀些有德的妇⼥的辩护中,有⼀个保留条件:她们
不得乐于受奸,否则她们便为有罪。
接着他就论到异教诸神的邪恶。他说:“你们的那些舞台剧,那些
不洁的展览,那些淫荡的异教神,并⾮由于⼈们的败坏始⽽孕育于罗
马,它们之所以被育成正是由于受到了你们这些神的直接命令。”②崇
拜⼀个象塞庇欧这样的有德者,是⽐崇拜这些不道德的神祇更有教益
的。基督教⽆需为罗马的遭劫⽽烦恼,因为他们在“上帝的巡礼者之
城”中⾃有其避难的处所。
②《上帝之城》,第1卷,第31章。
在现世⾥,这两个城——地上之城和天上之城是混为⼀体的;但
在来世,被神所预先选定的得救者同被神厌弃者将被分别开来。在今世,即便在似乎是我们的敌⼈中间,谁将成为选民⼀事,也是我们⽆
从知道的。
他告诉我们,书中最难的部分是对哲学家的驳斥,因为基督徒和
⼀些卓越的哲学家在很⼤的程度上是⼀致的——例如:关于灵魂不
死,以及上帝创世的理论。①
哲学家不放弃对异教诸神的信仰,但由于异教诸神是邪恶的,因
⽽他们的道德教训也就不⾜为训了。书中并未暗⽰异教诸神仅仅是些
寓⾔;圣奥占斯丁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但他们却全都是些魔⿁。因为
他们想加害于⼈,所以他们愿意传布⼀些有关他们⾃⾝的猥亵故事。
对⼤部分异教徒来说,朱⽐特的各种⾏为⽐柏拉图的原理和伽图的见
解更有影响。“柏拉图不让诗⼈居住在⼀个治理完善的城邦⾥,这显得
他本⼈⽐那些想⽤舞台剧来赞扬的诸神更有价值。”②
①同上书,第1卷,第35章。
②同上书,第2卷,第14章。
他说⾃从罗马⼈强奸了萨宾③妇⼥以来,罗马⼀直变得甚为邪
恶。奥古斯丁⽤了好⼏章篇幅叙述罗马帝国主义深重的罪孽。他认为
罗马在成为基督教国家之前,从未受过苦难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它从
⾼卢⼈的⼊侵和内战中所遭受的苦难,不但与哥特⼈带来的苦难不相
上下,并有过之⽽⽆不及。
③据说罗马建国之初在罗缪鲁斯当政期间,罗马⼈因缺少年轻⼥
⼦,乃阴谋举⾏节庆,邀请了邻族萨宾⼈参加。于是罗马青年们遂乘
机掳掠了萨宾⼈的⼥孩⼦们。吃惊与受辱的⽗母们逃回萨宾后,乃引
兵前来奋战。其间,这些⼥孩⼦们已结识了罗马⼈,因⽽便奔向战场
两军中间,哭喊着迫使双⽅停战议和。此后罗马与萨宾之间终于结成
了⼀国家。——译者
占星术不仅是邪恶的,⽽且是虚伪的;这可以从具有同样⽣⾠时
刻双胎⼉的不同命运得到证明。①斯多葛学派对于命运之神的看法
(这与占星术有关)是错误的,因为天使和⼈们都有⾃由意志。上帝
诚然预知我们的罪,但是我们并不因为上帝的预知⽽犯罪。另外,认
为道德,即或在今世,会给⼈带来不幸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为基督徒的皇帝们,如果有德即或遭遇不幸也是快乐的,君⼠坦丁和狄奥多
修斯⼆位皇帝就相当幸福。再者,当犹太⼈坚信宗教真理的期间,犹
太⼈的王国⼀直得以延续。
①这⼀论证并⾮奥古斯丁所独创;它导源于雅典学院的怀疑派,
卡尔内亚德。参看库蒙著:《罗马异教中之东⽅宗教》,第166页。
书中有⼀段对柏拉图极表同情的叙述,他把柏拉图置于所有其他
哲学家之上。他认为⼀切哲学家都该让位于柏拉图:“让泰勒斯和他的
⽔⼀道去吧,让阿那克西美尼和空⽓⼀道去吧,斯多葛学派和⽕⼀道
去吧,伊壁鸠鲁和他的原⼦⼀道去吧。”②所有这些⼈都是唯物主义
者;柏拉图却不是。柏拉图认为上帝不是什么具有形体的事物;但所
有事物都从上帝以及某种恒常不变者那⾥获得其存在。柏拉图说知觉
不是真理的源泉这⼀点是正确的。柏拉图主义者在逻辑学和伦理学⽅
⾯最为卓越,同时也接近基督教。“据说普罗提诺,此⼈不久以前还活
在世上,最为理解柏拉图。”⾄于亚⾥⼠多德,他虽⽐柏拉图逊⾊,但
却远远超越其他哲学家之上。但他们两⼈都说⼀切神祇都是善良的,
和应该受⼈崇拜的。
②《上帝之城》,第8卷,第5章。
圣奥古斯丁反对斯多葛学派谴责⼀切激情的做法。他认为基督徒
的激情可能成为道德的起因;愤怒或怜悯本⾝不该受到谴责。我们必
须探究它的起因。
柏拉图主义者对上帝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对其他诸神的看法却是
错误的;他们不承认道成⾁⾝也是错误的。
书中关于天使们和魔⿁们有⼀较长的议论,这种议论是和新柏拉
图主义者有着联系的,天使们可能是善良的,或是邪恶的;但魔⿁们
则总是邪恶的。对天使来说,世俗事物的知识(他们虽然具有这种知
识)是卑鄙的。圣奥古斯丁和柏拉图都认为感性的世界逊⾊于永恒的
世界。
书中的第⼗⼀卷开始叙述上帝之城的性质。上帝之城是选民的社
会。有关上帝的知识,唯有通过基督才能获得。有⼀些事物(如在⼀
些哲学家那⾥)是可以经由理性发现的;但对进⼀步有关宗教的⼀切知识,我们都必须依靠圣经。同时,我们决不该去了解世界被创造以
前的时间与空间:创世以前是没有时间的,⽽且在没有世界的地⽅也
是没有空间的。
被祝福的⼀切都是永恒的,但永恒的⼀切却不⼀定都被祝福,例
如:地狱和撒旦。上帝预知魔⿁们的罪恶,但也预知它们对改善作为
⼀个整体的宇宙的作⽤,这和修辞学中的对句是类似的。
欧利根认为,⾝体是作为⼀种惩罚经予灵魂的这⼀看法是错误
的。假若这样,邪恶的灵魂⾏将有邪恶的⾝体;但是魔⿁们,甚⾄最
邪恶的魔⿁都有飘渺的⾝体,⽽这却⽐我们的⾝体还要⾼级。
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的理由是因为六是⼀个完全数(即等于
它的各个因数之和)。
天使有好的,也有坏的;即使坏天使也没有⼀种与上帝相违背的
本质。上帝的敌⼈并不是出于其本性,⽽是出于其意志。邪恶的意志
没有动⼒因,⽽只有缺陷因;它不是⼀个结果,⽽是⼀种缺陷。
创世以来还不到六千年。历史并不象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是循环
的:“基督为了我们的罪恶只死⼀回。”①
①《新约·罗马⼈书》,第6章。
如果我们最初的祖先未曾犯罪,他们将不⾄于死亡,但因为他们
犯了罪,所以他们的后代都须死亡。吃了苹果,不仅带来⾃然的死,
⽽且也带来了永远的死,即永劫的惩罚。
蒲尔斐利认为天上圣徒没有⾝体的这⼀看法,是错误的。圣徒们
要⽐堕落前的亚当具有更好的⾝体;他们的⾝体将是精神的,但不是
精灵,并将没有重量。男⼈将具男⾝,⼥⼈将具⼥⾝,夭折者将以成
年⼈的⾝体复活。
亚当的罪⼏乎给所有⼈类带来永恒的死(即永劫的惩罚),但上
帝的恩惠却从中解救出许多⼈未。罪恶来⾃灵魂;⽽不来⾃⾁体。柏
拉图主义者以及摩尼教徒把罪恶归咎于⾁体本性这⼀点都是错误的。
当然柏拉图主义者的错误还不如摩尼教徒之为甚。由于亚当所犯的罪
⽽对全体⼈类施加的惩罚是正当的;因为,由于这次犯罪的结果,害
得本可具有灵体的⼈落得了⾁欲的⼼。①①《上帝之城》,第14卷,第15章。
这个问题导向有关性欲的⼀段冗长⽽又繁琐的议论。按此,则我
们之为性欲所困正是由于对亚当所犯罪愆的⼀部分惩罚。这段议论从
其显⽰了禁欲主义的⼼理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加以申述。尽管
圣者奥古斯丁⾃认这个题⽬是荒唐的,但我们出于以上的理由,也还
须加以申述。其学说如下:
如果为了蕃衍后裔,结婚⽣活中的性交必须被认为⽆罪。然⽽即
便在结婚⽣活中⼀个有德者也还是愿能作到不以⾊情⽽为之的地步。
即使在婚姻⽣活中,从⼈们希冀隐避来看,⼈们是以性交为可耻的,
因为:“这种来⾃天性的合法⾏为(从我们的始祖起)便伴随着犯罪的
羞耻感。”⽝儒学派认为⼈不该有羞耻感,狄奥根尼希冀全⾯摆脱羞耻
感,并希冀在各个⽅⾯象狗⼀样⾏事。可是就连他在⼀次试⾏之后,
也放弃了实践上这种极端的⽆耻⾏为。⾊情之可耻在于它不受意志的
约束。堕落以前的亚当和夏娃,或可能有过没有⾊情的性交,——尽
管事实上并不如此。⼯匠从事⼯作,当他们挥动⼿臂的时候,并不感
到⾊情;同样只要亚当当⽇曾经远离苹果树,他或许能够不以现在必
需的各种感情,来进⾏性活动。性器官有如⾝体其他部分⼀样也许竟
或服从了⼈们的意志。性交所以需要⾊情是对亚当所犯罪孽的⼀项惩
罚。设⾮如此,性欲与快感或竟分道扬镳。除去某些有关⽣理的细
节,经此书英译者妥善地保留了原拉丁⽂恰到好处的朦胧词句之外,
以上所述便是圣奥古斯丁关于性欲的理论。
由此可见禁欲主义者之所以嫌恶性欲显然在于性欲之不受意志指
挥。所谓道德,要求意志对⾝体的全⾯控制,然⽽这种控制却不⾜以
使性⾏为有所可能。因此,性⾏为似与完美的道德⽣活势不两⽴。
⾃从亚当犯罪之后,世界被划为两个城。⼀个城要永远与上帝⼀
同作王,另⼀个城则要与撒旦⼀同受永劫的折磨。该隐①属于魔⿁之
城,亚伯属于上帝之城。亚伯,由于神的恩惠,并预定,是世上巡礼
者和天国的居民。⼗⼆位先祖也属于上帝之城。关于玛⼟撒拉之死的
议论,使奥古斯丁涉及了七⼗⼈译本圣经与拉丁语译本圣经之间意见
纷纭的⽐较问题。根据七⼗⼈译本圣经的记载,应得出玛⼟撒拉在洪⽔以后还活了⼗四年的结论,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未曾搭进挪亚
的⽅⾈。拉丁语译本圣经依据希伯来⽂原典记载玛⼟撒拉死于洪⽔发
⽣那年。在这⼀问题上,圣奥古斯丁认为圣杰罗姆和希伯来原⽂必定
是正确的。有⼈主张说犹太⼈出于对基督徒的敌意,故意改窜了希伯
来⽂原⽂圣经;但这种假说受到了他的驳斥。另⼀⽅⾯,七⼗⼈译本
圣经也必曾受到了神的感召。因⽽,唯⼀的结论将是托勒密帝的抄写
⼈在抄写七⼗⼈译本圣经时出了笔误。在论及旧约圣经的各种译本
时,奥古斯丁说:“教会⼀直接受七⼗⼈译本圣经,好象除此以外再没
有其他种译本,正如许多希腊基督徒只知⽤这个译本,并不知另外有
否其他译本⼀样。我们的拉丁⽂译本也是依据七⼗⼈译本圣经重译
的。然⽽⼀个博学的僧侣、伟⼤的语⾔学家杰罗姆却把这本圣经从希
伯来原⽂直接译成了拉丁⽂。犹太⼈虽然证实他精湛的译⽂全都正
确;并断⾔七⼗⼈译本有不少错误,但基督的各教会则认为任何⼀个
⼈不会⽐那末许多⼈更为可取,尤其这些⼈是为了从事这项⼯作由⼤
祭司所选定的。”他承认七⼗⼈单独进⾏翻译最后取得奇迹般⼀致的说
法,并认为这是七⼗⼈译本圣经受到圣灵启⽰的⼀个证明。但希伯来
⽂圣经也同样受了圣灵的感召。这个结论使得杰罗姆译本的权威性成
为悬⽽未决的问题。如果这两位圣徒未曾对圣彼得的两⾯派倾向进⾏
过争论的话,奥古斯丁也许会更坚决地站在杰罗姆的⼀边。①
①该隐与亚伯:群见《创世纪》,第4章。——译者
①《新约·加拉太书》,第2章,第11—14节。
奥古斯丁对圣史和世俗史进⾏了时代的对⽐。据此,以尼阿斯来
到意⼤利的年代适值押顿②在以⾊列作⼠师,再有,即最后的逼迫是
在敌基督者的领导下进⾏的,但其时⽇则不得⽽知。
②关于押顿,我们仅知他有四⼗个⼉⼦,三⼗个孙⼦,他们这七
⼗个⼈都骑着驴驹(《旧约·⼠师记》,第12章,第14节)。
在写了反对司法刑讯值得赞赏的⼀章之后,圣奥古斯丁进⽽驳斥
了那些认为⼀切事物都值得怀疑的新学院派。“基督的教会因为对所理
解的事物具有最确切的知识,所以把这些怀疑认为疯狂⽽加以厌
弃。”我们应当相信圣经的真理。他继⽽说明离开真正的宗教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异教的道德是“为淫秽的恶魔势⼒所玷污了的。”对于⼀个
基督徒来说是道德的东西,对于⼀个异教徒正成为恶德。“有些东西,
她(灵魂)似乎认为是道德,并对此加以垂青,但如果这些东西不完
全与上帝有关,那末,这些与其称之为道德,当真倒不如称之为恶
德。”不属于这个社会(教会)的⼀些⼈将遭受永远的困苦。“在我们
现世的⽃争中,不是痛苦取得胜利,然后由死亡来驱尽它的感觉,就
是天性取得胜利,并由它来驱尽痛苦。可是在那⾥痛苦将永远作难;
⽽天性则将永远受苦。⼆者都将忍受持续的惩罚。”(第28章)。
复活有两种,死后灵魂的复活,和最后审判时的⾁体复活。在讨
论关于基督作王⼀千年的种种困难以及此后歌⾰和玛各①的⾏为之
后,他又论及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处经⽂(同书第2章第11第12两
节)“上帝就给他们⼀个⽣发错误的⼼,叫他们信从虚谎,使⼀切不信
真理,倒喜爱不义的⼈,都被定罪。”有⼈也许认为全能的上帝⾸先欺
骗他们,然后再由于他们受骗⽽施以惩罚是不公正的;但圣奥古斯丁
则认为这是不⾜为奇的。“由于他们被定了罪所以才受了迷惑;同时由
于受了迷惑,所以才被定了罪。然⽽他们之受迷惑乃是由于上帝的秘
密裁判,这种裁判,既秘密⽽公正,又公正⽽秘密;⾃从创世以来他
就⼀直继续着这种裁判。”圣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不是根据⼈类的功过,
⽽是肆意把⼈们划分为被拣选的和被遗弃的。所有⼈都应该同样承受
永劫的惩罚,因此被遗弃的并没有倾吐不满的理由。从上述圣保罗的
章句中来看,⼈们之所以邪恶似乎由于他们是被遗弃的,并⾮由于他
们是邪恶的⽽成为被遗弃者。
①歌⾰和玛各:参看《新约·启⽰录》,第20章,第7节—9节,指
地上受到撒旦欺骗的国民。——译者
⾁体复活后,被定罪者的⾁体虽将受到永⽆⽌境的焚烧,但并不
因此⽽消亡,这是不⾜为奇的;因为⽕蛇和埃特纳⽕⼭就是这样。魔
⿁虽然不具形体,却能被具有形体的⽕所焚烧。地狱⾥的磨难并不为
⼈们涤罪,它也不能由于圣徒的求情⽽有所减轻。欧利根认为地狱并
⾮永恒的想法是错误的。异端信徒和罪恶深重的天主教徒⾏将受到永
劫的惩罚。这书以叙述圣奥古斯丁所见在天上帝的景象,以及上帝之城中的
永远幸福⽽结尾。
由以上的概述看来,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够明显。书中有
影响的⼀点在于教会与国家的分离,它具有这样明确的含意:国家唯
有在⼀切有关宗教事务⽅⾯服从教会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部分。⾃
此以后,这种说法⼀直成为教会的原则。贯串整个中世纪,在教皇权
的逐渐上升期中,在教皇与皇帝间的历次冲突中,圣奥古斯丁为西⽅
教会政策提供了理论的根据。犹太⼈的国家,⽆论在⼠师记的传说时
期或在从巴⽐伦被掳归来的历史时期,皆为神政国家;基督教国家在
这⼀关系上应该仿效犹太⼈的国家。罗马诸皇帝和中世纪⼤部分西欧
君主的脆弱性,在很⼤的程度上,促使教会实现了上帝之城中的理
想。但在东罗马,由于皇帝的强⼤,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发展,东⽅教
会较诸西⽅教会远为⾂服于国家政权。
使圣奥古斯丁的救世教义得以复活的宗教改⾰,摈弃了他的神政
理论,⽽趋向于伊拉斯特派,①这主要是出于对天主教⽃争时的实际
需要。然⽽新教徒的伊拉斯特主义却是缺乏热诚的,新教徒中宗教⼼
最强的⼀些⼈仍然受着圣奥古斯丁的影响。再浸礼派第五王国派和贵
格派继承了⼀部分奥古斯丁的教理,但却不过分强调教会的作⽤。奥
古斯丁固持预定说,⼀⾯又主张洗礼在得救上的必要性;这两种原则
并不⼗分协调,因⽽⼀些极端的新教徒便放弃了后⼀主张。然⽽他们
的末世论却依然保留了奥古斯丁的原则。
①伊拉斯特主义主张教会必须服从国家的教义。
《上帝之城》⼀书中包含极少独创的理论。它的末世论导源于犹
太⼈;其所以导⼊基督教中来,主要是经由《启⽰录》⼀书。预定说
和有关选民的理论是保罗的,但奥古斯丁却作了⽐保罗书信中所作更
充分、更逻辑的发展。圣史和俗史的区分,在旧约圣经中已有明确的
叙述。奥古斯丁只不过把这些因素融会在⼀起,并结合其当时的历史
加以叙述,为使基督徒在信仰⽅⾯不致受到过分严重的考验,⽽能适
应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以及此后的混乱时期。犹太⼈对于过去和未来历史的理解⽅式,在任何时期都会强烈地
投合⼀般被压迫者与不幸者。圣奥古斯丁把这种⽅式应⽤于基督教,
马克思则将其应⽤于社会主义。为了从⼼理上来理解马克思,我们应
该运⽤下列的辞典:
亚威=辩证唯物主义
救世主=马克思
选民=⽆产阶级
教会=共产党
耶稣再临=⾰命
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
基督作王⼀千年=共产主义联邦
左边的词汇意味着右边词汇的感情内容。正是这种夙为基督教或
犹太教⼈⼠所熟悉的感情内容使得马克思的末世论有了信仰的价值。
我们对于纳粹也可作⼀类似的辞典,但他们的概念⽐马克思的概念较
多地接近于纯粹的旧约和较少地接近于基督教,他们的弥赛亚,与其
说类似基督则不如说更多地类似马喀⽐族。
3 裴拉鸠斯争论
圣奥古斯丁神学最有影响的部分是与反击裴拉鸠斯异端相关的。
裴拉鸠斯是威尔⼠⼈,原名莫尔根,意即“海上之⼈”,这和希腊语⾥
的“裴拉鸠斯”⼀词的意义相同。他是⼀个温⽂尔雅的僧侣,不象许多
同时代⼈那样狂信。他相信⾃由意志,怀疑原罪的教义,并认为⼈类
的道德⾏为,是出于⼈们在道德⽅⾯努⼒的结果。如果⼈们规⾏矩
步,并属于正统教派,那末,作为道德的奖赏,⼈们均将升⼊天国。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虽然好象⽼⽣常谈,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场
很⼤的骚动,并主要通过圣奥古斯丁的反对⽽被宣告为异端,但是这
些观点却⼀度获得相当⼤的成功。奥古斯丁不得不给耶路撒冷的教会
长⽼写信,要他警惕这个诡计多端,曾经劝诱许多东⽅神学者采纳其
见解的异端创始⼈。在奥古斯丁的谴责之后,被称为半裴拉鸠斯派的
⼀些⼈曾以⼀种⽐较缓和的形式⿎吹裴拉鸠斯教义。又过了许久圣奥古斯丁⽐较纯粹的教义才获得了全⾯的胜利,特别在法兰西,半裴拉
鸠斯派于公元529年奥兰治宗教会议时才最后被判为异端。
圣奥古斯丁教导说,亚当在堕落以前曾有过⾃由意志,并可以避
免犯罪。但由于他和夏娃吃了苹果,于是道德的败坏才侵⼊了他们体
内,并以此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裔。因⽽其后裔皆不能以⾃⼒来避免
罪恶。只有上帝的恩宠才能使⼈有德。因为我们都继承了亚当的原
罪,所以我们都理应承受永劫的惩罚。所有未受洗礼⽽死去的⼈,即
便是婴孩,也要下地狱和经受⽆穷的折磨。因为我们都是邪恶的,所
以我们是⽆权对此倾吐不满的。(在《忏悔录》⼀书中,圣者奥古斯
丁列举⾃⼰在襁褓期所犯的种种罪恶。)但是由于上帝⽩施的恩惠,
在受洗的⼀些⼈中将有⼀部分⼈被纳⼊天国;这些⼈就是选民。他们
并⾮由于⾃⼰善良⽽进⼊天国;除了借着上帝只施予选民的恩宠,使
我们不致败坏以外,我们⼤家都是败坏的。没有理由可以⽤来说明为
何有些⼈得救,⽽其余的⼈则将受到诅咒;这只是基于上帝毫⽆动机
的抉择。永劫的惩罚证明上帝的公义;救拯证明上帝的怜悯。⼆者同
样显⽰出他的善良。
⽀持这种残酷教义的各种议论见于圣保罗的著述,特别见于罗马
⼈书——这种教义曾为加尔⽂所恢复,并从那时起为天主教教会所抛
弃。奥古斯丁对待这些作品有如⼀个律师之对待法律:他的解释是很
有⼒的,他使原⽂表现了⽆以复加的含意。终于使⼈设想圣保罗的信
仰虽不象奥古斯丁所推论的那样,但如单独就其中某些原⽂⽽论,则
这些地⽅又确曾暗⽰奥古斯丁所说的那种含义。对未受洗婴⼉的永劫
惩罚不但不认为骇⼈听闻,反⽽认为是出于⼀个仁慈上帝的这种说法
可能被⼈们认为怪诞不经。然⽽,由于罪恶的信念深深地⽀配了奥古
斯丁,所以他确实认为新⽣婴⼉是撒旦的⼿⾜。中世纪教会中许多极
其凶恶的事件,都可追溯到奥古斯丁这种阴暗的普遍罪恶感。
只有⼀个思想上的困难确实曾使圣奥古斯丁感到烦恼。这个困难
并不是:因为⼈类绝⼤部分注定要遭受永劫的折磨,从⽽感到创造⼈
类乃是⼀件憾事。使他感到烦恼的是:倘若原罪,有如圣保罗所教
导,是从亚当遗传下来的,那末灵魂与⾁体同样,也必然由⽗母所⽣,因为罪恶是属于灵魂⽽不是属于⾁体的。他对于这种教义感到了
困难。但他却说,因为圣经从未涉及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事上得⼀正
确的见解不可能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因⽽他就对之未作结论。
⿊暗时期开始之前,最后⼏个杰出的知识分⼦,不但不关⼼拯救
⽂明,驱逐蛮族,以及改⾰政治弊端等等,反⽽⼤肆宣扬童贞的价值
和未受洗礼的婴孩所受的永劫惩罚,这当真是⼗分离奇的。但当我们
了解这些便是教会传给蛮族改宗者的⼀些偏见时,那末,我们对于下
⼀时代在残酷与迷信⽅⾯⼏乎凌驾有史以来所有时期的原因,就不难
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