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
圣安布洛斯、圣杰罗姆、圣奥古斯丁和教皇⼤格雷⾼⾥等四⼈被
称为西⽅教会的博⼠。其中前三⼈属于同⼀时代;最后⼀⼈则属于较
后的时代。我在本章中先概述前三⼈的⽣涯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然后
再在下⼀章中叙述圣奥古斯丁的学说,因为对我们来讲他是三个⼈中
最重要的⼀位。
安布洛斯、杰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三⼈是当天主教会在罗马帝国取
得胜利和蛮族⼊侵⼀段短时期中⾮常活跃的⼈物。在叛教者朱利安统
治时期,他们三⼈都还年轻;杰罗姆在罗马被阿拉⾥克王率领下的哥
特族劫掠后还活了⼗年;奥古斯丁活到凡达尔族⼊侵⾮洲,并在凡达
尔族围攻他的主教管区希坡时才去世。在他们所处时代之后不久,意
⼤利、西班⽛和⾮洲的统治者不仅都是蛮族;⽽且还都是阿利乌斯教
派的异端者。⽂明连续衰退了数世纪之久,将近⼀千年以后,基督教
世界才诞⽣了与他们三位在学术与⽂化⽅⾯相匹敌的⼈物。在⿊暗时
代和中世纪全期,他们的权威受到尊敬;他们塑造了使教会成形的楷
模,这是为其他⼈所不及的地⽅。⼴泛地说,圣安布洛斯确⽴了教会
与国家关系之间属于教会⽅⾯的观点;圣杰罗姆给西⽅教会提供了拉
丁语译本的圣经,和促进修道院制度实现的⼤部分动⼒。同时,圣奥
古斯丁固定了⼀直到宗教改⾰为⽌的教会神学,以及以后路德与加尔
⽂的⼤部分教义。在给予历史过程的影响⽅⾯,⼏乎没有⼈能超过他
们三位。教会应脱离世俗国家⽽独⽴,圣安布洛斯这⼀贯彻成功的主
张,是⼀种新的⾰命的教义,它⼀直流传到宗教改⾰时期为⽌。⼗七
世纪时,霍布⼠对这种教义进⾏了⽃争,他所驳斥的主要对象即是圣
安布洛斯。圣奥古斯丁在⼗六、⼗七世纪神学论争中处于前列地位,
新教徒和冉森派⽀持他;但正统天主教徒却反对他。
公元四世纪末,西罗马帝国⾸都⽶兰的主教是安布洛斯。他的职
务,使他经常与皇帝有接触的机会。他与皇帝交谈时习惯以平等者⾃
居,或有时并以长上⾃居。他对宫廷的往来说明了当代特征的⼀般对⽐:国家衰弱⽆能,为⼀些毫⽆原则的利⼰者所统治,他们除了权宜
之计以外,再没有其他政策可⾔。然⽽教会则⽅兴未艾,被⼀班为教
会利益,⽽准备牺牲⼀切个⼈利益的⼈们所领导。他们具有长远的政
策,因此为后世带来了⼀千年间的胜利。这些丰功伟绩虽确为狂热和
迷信有所抵销,但假如当时没有这些事,任何⾰新运动都是难以成功
的。
圣安布洛斯在为国家服务⽅⾯有过各种成名的机会,他⽗亲也叫
安布洛斯,曾任政府⾼官——⾼卢⼈的总督。圣安布洛斯可能⽣在托
莱福,⼀个国境边防镇。为了防⽌⽇⽿曼⼈⼊侵,这⾥驻屯着罗马军
队。圣安布洛斯⼗三岁时被⼈带到罗马,并在那⾥受到良好的教育
——包括彻底打下了希腊语的基础。及⾄成年以后他专攻法律,并在
这⽅⾯获得很⼤成就;三⼗岁时他被任命为列古⾥亚和以⽶⾥亚两个
地⽅的总督。尽管如此,四年后他竟摆脱了世俗政治,战胜了⼀个阿
利乌斯派的候选⼈,在群众的欢呼下就任了⽶兰市的主教。他把⾃⼰
所有的财产分给穷⼈。时⽽冒着⼈⾝攻击的危险,把余⽣全部精⼒献
给教会事业。这选择确实不出于属世的动机,然⽽即便如此,这选择
也还是明智的。即便他在国中当了皇帝,这也不可能象他作为⼀个主
教处理教务那样,得以充分施展他的⾏政才能。
在圣安布洛斯任主教的最初九年间,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是格雷
善,他是个善良粗⼼的天主教徒。因沉溺于畋猎⽽忽视政事,并于最
后遭到暗害。他的继承者是拥有西罗马帝国⼤部分疆⼟的篡位者马克
西姆斯,但继承意⼤利王位的则是格雷善未成年的弟弟⽡林提尼安⼆
世。最初由他的母后查⼠丁娜,也就是先皇帝⽡林提尼安⼀世的皇
后,摄政。但她是个阿利乌斯教派的信徒,因此她与圣安布洛斯之间
的纷争乃是不可避免的。
本章所叙述的三位圣徒都写过⽆数的书信,其中有许多封被保存
到今天。这样⼀来我们对于他们⽐对中世纪任何异教哲学家,或中世
纪所有僧侣——除去少数例外——了解得更为详尽。圣奥古斯丁写给
各⽅⾯⼈⼠的信主要是关于教义和教会的戒律问题;圣杰罗姆的书信
多半写给妇⼥们,信中劝告她们如何保持童贞;但圣安布洛斯最重要⽽最有趣的书信却是写给皇帝们的,这些信指出他们在哪些⽅⾯玩忽
了为君的义务;或有时并祝贺他们克尽了皇帝的职责。
圣安布洛斯所必须解决的最初的公共问题就是在罗马的胜利⼥神
祭坛与塑像的问题。⾸都的元⽼家族中⽐其他任何地⽅更长久地保存
着异教信仰,官⽅的宗教被掌握在贵族的僧侣阶级⼿中,并与世界征
服者的帝国骄傲结合在⼀起。元⽼院内的胜利⼥神塑像被君⼠坦丁的
⼉⼦,君⼠坦底乌斯撤掉;但又为叛教者朱利安恢复了。格雷善皇帝
重新把它撤掉;于是以罗马市市长西马库斯为⾸的元⽼院代表们,重
新提出了恢复的要求。
在奥古斯丁的⽣涯⾥也曾扮演过⼀个脚⾊的西马库斯是名门望族
中的杰出⼈物。他是个富有的、贵族的和有⽂化的异教徒。公元382年
曾为反对撤除胜利⼥神塑像,⽽为格雷善皇帝逐出罗马,但为时不久
复于384年被任命为罗马市长。他是在狄奥都利克治下那个杰出官员同
名者西马库斯的祖⽗。⽽这个同名的西马库斯又是鲍依修斯的岳⽗。
基督徒元⽼院议员们起⽽反对,他们的愿望借着圣安布洛斯和教
皇达马苏斯的⽀持获得了皇帝的批准。格雷善皇帝死后,西马库斯和
异教徒的元⽼院议员们于公元384年又向新即位的皇帝⽡林提尼安⼆世
提出了同样要求。为了阻⽌他们这⼀企图,安布洛斯在给皇帝的上疏
中指明,正如所有罗马⼈对皇帝有服兵役的义务那样,他(皇帝)对
全能之神同样有服役的责任。①他写道“别让任何⼈利⽤陛下年幼;提
出这样要求的⼈如果是个异教徒,那末他是想以⾃⼰的迷信来束缚陛
下的精神,⽽这是极不正当的;但他应该⽤他的热情启发并激励陛下
如何热⼼于真正的信仰,因他竟⽤了全副真理的激情为虚妄的事⽽辩
护。”他又说,强制基督徒向偶像的祭坛宣誓,是⼀种迫害。“如系民
事案件,可以把答辩权留给反对派;然⽽这是个宗教案件,因此本主
教要求……倘陛下当真别有裁可,我等主教对此绝不能长期忍受,或
置若罔闻;陛下固可⾛进教会中来,但那时陛下必将找不到⼀个祭
司,纵或找到⼀个,也必定是个反对陛下的。”①
①这个命题似为后世封建主义世界观的先声。
①第17号书信。他于其次的⼀封书信中指出,教会的基⾦⼀向⽤于其它异教神庙
从未⽀付的⽤场。“教会的财产是⽤于维持贫民⽣计的。让他们计算⼀
下,神庙赎过多少俘虏,他们对穷⼈供应过什么⾷品,他们对哪些流
亡者提供过⽣活费⽤。”这是个有说服⼒的论证,同时也是⼀个为基督
徒的实践所充分证实了的论证。
圣安布洛斯的论点取得了胜利。但以后偏袒异教徒的篡位者,尤
⾦尼乌斯却又恢复了该祭坛及其塑像。⼀直到公元394年狄奥多修斯战
胜尤⾦尼乌斯之后,这问题才按基督徒的意愿获得了最后解决。
安布洛斯主教最初与皇室很是友好。在⼈们唯恐马克西姆斯进犯
意⼤利的时代,他曾作过被派往篡位者马克西姆斯外交使节团中的⼀
员。但不久便发⽣了以下的⼀场严重的纠纷。阿利乌斯派的皇太后查
⼠丁娜要求把⽶兰的⼀个教会让给阿利乌斯教派,⽽安布洛斯拒绝了
这项要求。群众⽀持安布洛斯,在巴锡⾥卡②⾥挤满了群众。阿利乌
斯教派的哥特⼈队伍被派往该处强⾏占据,但他们却与群众亲如⼿
⾜。安布洛斯在给他姐妹的⼀封情绪激昂的信中②说:“伯爵们和护民
官们来了,他们强迫我赶快移交巴锡⾥卡,并声称这是执⾏皇帝的职
权,因为⼀切都在皇帝的权限范围之内。我回答说,如果皇帝所要的
是属于我的东西,例如我的地亩、⾦钱或诸如此类的私有物,虽然我
所有的⼀切早已属于穷⼈,但我绝不拒绝,然⽽凡是属于上帝的却不
⾪属于皇权之下,‘假如需要我的世袭财产,那么就请没收;如果要我
的⾝体,我⽴刻就去。你们要把我投⼊缧绁呢,还是把我处死呢?我
都将欣然承受。我既不想借着群众来保护⾃⼰,也不想抱住祭坛哀求
性命;我宁愿为祭坛丧掉⽣命。’当我听说武装部队被派往巴锡⾥卡进
⾏强占的时候,我当真极为振骇,深恐民众在保卫巴锡⾥卡时会引起
⼀场屠杀,那就会为全城带来危害。我祈祷上帝别让我活着见到这样
⼀座⼤城,或整个意⼤利,遭到毁灭。”
②第20号书信。
这种恐怖并⾮⾔过其实,因为哥特⼈军队很有逞凶蛮⼲起来的可
能。正如⼆⼗年后他们在劫掠罗马时所⼲的那样。安布洛斯的强硬有赖于群众的⽀持。有⼈斥责他煽动群众,但他
回答说:“不去激动他们是我权限以内之事,但使他们平静下来却在于
上帝的掌握。”据安布洛斯说,因为市民中间没有⼀个阿利乌斯教派,
所以阿利乌斯教派中谁也不敢挺⾝⽽出。当局正式命令他交出巴锡⾥
卡,军队也接到命令在必要时使⽤武⼒。然⽽他们终于拒绝使⽤武
⼒,于是皇帝只好被迫作出让步。在争取教会独⽴的⽃争中取得了⼀
次伟⼤的胜利;安布洛斯证明国家在某些事务上必须服从教会,并借
此建⽴了⼀项直到今⽇仍具有重要性的新原则。
接着他又和狄奥多修斯皇帝发⽣了⼀桩冲突。有⼀所犹太⼈会堂
被焚毁了,东罗马的伯爵报告说这事出于当地主教的唆使。皇帝敕令
惩罚现⾏纵⽕犯;同时责令该主教重建这所犹太⼈会堂。圣安布洛斯
既未承认也未否认该主教的共谋;但对皇帝有左袒犹太⼈反对基督徒
情事甚表愤慨。设若该主教违抗命令并坚持到底,那末他将要变为⼀
个殉道者。假如他屈服,那末他将要变为⼀个叛教者。假如伯爵决定
⽤基督徒的钱来重建犹太⼈会堂,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要有⼀个叛
教的伯爵,⽽基督徒的钱财就要被⽤来⽀持异端。“难道应该掠夺教会
的财物⽤来为犹太⼈的不信建⽴⼀所会堂吗?难道应该把因着基督的
恩赐,给基督徒带来的教会基⾦移交给不信者的钱库吗?”他继续
说:“噢,皇帝陛下,⼤概这是为了维持法纪⽽促使你这样做吧。然⽽
在显⽰法纪,与宗教的⼤义名分之间究竟哪⼀项更为重要呢?审判是
需要服从宗教的。噢,皇帝陛下。您没有听说过吗?当朱利安皇帝敕
令重修耶路撒冷圣殿时,整理废墟的⼈们曾为烈⽕焚尽了吗?”
很明显,圣安布洛斯的见解认为,犹太⼈会堂的焚毁是不该受到
任何处分的。这就是教会在获得了权⼒之后,⽴即开始煽动反闪族主
义的⼀个范例。
皇帝和圣安布洛斯间,下⼀次的冲突给后者带来了更⼤的威望。
公元390年,当狄奥多修斯皇帝在⽶兰的时候,帖撒罗尼迦地⽅的暴
徒,杀害了当地驻军的指挥官。狄奥多修斯得讯后⽓忿得⽆以复加,
下令进⾏了⼀次骇⼈听闻的报复。当群众被集聚在竞赛场时,军队突
然袭击他们,毫⽆差别地屠杀了⾄少七千⼈。圣安布洛斯事先曾设法谏⽌皇帝这样作,但却毫⽆成效。于是他给皇帝写了⼀封义正辞严的
信。这是⼀封涉及纯粹道德问题,丝毫未曾涉及神学或教会权⼒问题
的信件:
“在帖撒罗尼迦⼈的城⾥发⽣了⼀件由我事先未能阻⽌的史⽆前例
的事,事前我曾屡次谏⽌,当时我已说过这事当真是极其残暴的。”
⼤卫曾屡次犯罪,⽽且屡次忏悔认罪。①狄奥多修斯是否也要这
样作呢?安布洛斯作了以下的决定:“假如陛下幸临,我是不敢献祭
的。既然使⼀个⽆辜者流⾎之后都不能献祭,难道⽽今在使众⼈流⾎
之后倒能献祭吗?我认为这是断然不可以的。”
①引喻《撒母⽿记》的这种提法成为通过整个中世纪抗击国王时
⼀系列圣经议论的先声,这种提法甚⽽也体现于清教徒与司徒阿特王
朝的⽃争中。例如它曾出现于密尔顿的作品之中。
皇帝忏悔了,在⽶兰教堂⾥脱下紫袍,当众举⾏了忏悔式。⾃从
那时起⼀直到公元395年狄奥多修斯逝世为⽌,他和安布洛斯间从未再
发⽣过任何摩擦。
安布洛斯虽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但在其他⽅⾯却只不过是其所
处的时代的典型⼈物⽽已。他象其他教会作家⼀样,写过赞扬童贞的
论⽂;也写过⾮难寡妇再嫁的论⽂。当他确定⼀所新建教堂地基的时
候,可巧在那⾥发现了两具骸⾻(据说曾在⼀次异象中显过圣),⼈
们发现这两具骸⾻能⾏奇事,于是安布洛斯宣称,这是两位殉道者的
骸⾻。在他的书信⾥,他以当代特征的轻信姿态叙述了其他奇迹。作
为⼀个学者,他不如杰罗姆;作为⼀个哲学家,他不如奥古斯丁;但
作为⼀个智勇兼备、巩固教会权⼒的政治家,他却的确是第⼀流的⼈
物。
杰罗姆主要是⼀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拉丁语译本圣经,这
书直到今⽇仍为天主教会中公认的圣经。在他以前西⽅教会在有关旧
约全书⽅⾯主要依靠从七⼗⼈译本圣经⾥译出的材料。这在⼀些重要
的地⽅是与希伯来原⽂不同的。有如我们所见,基督徒们动辄主张⾃
基督教勃兴以来,犹太⼈曾改窜了希伯来⽂原典中似曾预⾔弥赛亚的
章句。这种观点已为有健全学术思想的⼈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同时也是为杰罗姆所坚决否认的。他接受了拉⽐们①在暗中给他的帮助,其
所以不公开出名,是为了恐惧其他犹太⼈。针对基督徒⽅⾯的批评,
杰罗姆为⾃⼰辩护说:“谁想挑剔这个译本就让他去问犹太⼈。”由于
他承认了犹太⼈认为正确的希伯来⽂原典,所以他的译本在最初曾受
到很多⼈的敌视。可是部分上由于圣奥古斯丁⼤体的⽀持,该译本终
为世⼈所承认。这是⼀个伟⼤的成就,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原典批
判。
①拉⽐是犹太⼈法学者的尊称。——译者
杰罗姆⽐安布洛斯出⽣晚五年,公元345年诞⽣于离阿奎雷亚不远
的⼀个⼩城斯垂登,该城于公元377年为哥特⼈所毁。他的家庭虽不富
有,但也还殷实。公元366年,他去到罗马,在那⾥学习修辞学,并在
道德上犯了罪。在游历⾼卢地⽅之后,他定居于阿奎雷亚,并变为⼀
个禁欲主义者。以后他又在叙利亚的荒野⾥隐居了五年。“他住在沙漠
⾥的时候过着⼀种严格的忏悔⽣活;其间交织着眼泪,呻吟,与精神
恍惚的状态;同时并被罗马时代⽣活的不时回忆所缠绕。他住在⼀间
⼩屋或⼀个洞⽳⾥;赚得⾃⼰每天的⾷粮,并以粗⿇布蔽体。”①在这
时期以后,他旅⾏到君⼠坦丁堡,并在罗马居住了三年。在罗马他作
了达马苏斯教皇的朋友兼顾问;在教皇的勖勉下,着⼿了圣经的翻
译。
①《尼西亚会议以来诸教⽗选集》,第6卷,第17页。
圣杰罗姆是⼀个进⾏过多次争论的⼈。关于圣保罗在加拉太书⼆
章中论及的圣彼得某些有问题的作风,他曾和圣奥古斯丁有过争论;
关于欧利根他曾和他的朋友鲁芬纳斯决裂;又由于他激烈地反对裴拉
鸠斯,从⽽导致他的修道院遭到了该派暴徒的袭击。达马苏斯教皇逝
世后,他好象和新任教皇也发⽣过争执;当他住在罗马时期他曾结识
了⼀些笃信的命妇,他曾说服其中⼀些⼈进⼊了禁欲⽣活。新任教皇
和其他许多罗马⼈同样讨厌这件事。由于这事及其他,杰罗姆离开了
罗马迁往伯利恒城,从公元386年到公元420年他死为⽌,⼀直居住在
该地。在他劝服的妇⼈当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两位:葆拉寡妇和她的
⼥⼉尤斯特修慕。这两位妇⼈特意陪伴他远途跋涉到伯利恒。她俩属
于最⾼的贵族阶级,这圣⼈对她俩的态度不能不使⼈感到⼀抹势利
⽓。当葆拉逝世在伯利恒安葬的时候,杰罗姆在她的墓前写了⼀篇墓
志铭:
在这坟墓⾥长眠着塞庇欧的孩⼦,
她是显赫的阿加梅农⼀族,
格拉古的后裔,
名门保罗家的⼥⼉:
在这⾥安息着为双亲以及⼥⼉
尤斯特修慕所热爱的葆拉妇⼈;
在罗马妇⼈中她是第⼀位不辞艰⾟
为了基督⽽选择伯利恒城的⼈。①
①《尼西亚会议以来诸教⽗选集》,第212页。
杰罗姆写给尤斯特修慕的⼀些信是很奇特的。他仔细⽽又坦率地
忠告她保持童贞;他对旧约圣书中某些委婉辞句加以正确的解剖学的
解释;在赞扬修⼥院⽣活的乐趣时,他运⽤了⼀种性爱的神秘主义的
表现⽅法。修⼥是基督的新妇;这种婚姻在所罗门的《雅歌》中曾受
到赞美。当尤斯特修慕宣誓作修⼥时,杰罗姆在写给她母亲的⼀封长
信中,写着以下令⼈注⽬的辞句:“您是否因她选择了作国王的(基督
的)妻⼦的道路;没有去作⼠兵的妻⼦⽽感到忿懑?她给您带来了⼀
项⾼贵的特权,您现在已作了神的岳母。”②
②《尼西亚会议以来诸教⽗选集》,第30页。
在同⼀封信(xxii)⾥,他对尤斯特修慕本⼈说:
“希望闺房的秘密永远守护着你;让新郎永远和你在内⼼中嬉戏;
你祈祷吗?那时你就在和新郎谈话;你读经吗?那时他就和你交谈。
当你睡觉的时候,他将从后⾯来到并把⼿放⼊门孔,这时你的⼼将为
他感动;并会惊醒起来同时说出,‘我害了相思病。’于是他会回答
说:‘我的妹妹,我的新妇,你是⼀座圈起来的花园,⼀泓闭锁的泉⽔
和⼀道密闭的喷泉。’”在同⼀封信⾥他又叙述,当他断绝了亲友,“更困难的是,断绝了
惯⽤的美味佳肴之后,”他仍旧恋恋不舍他的藏书,于是他把它们随⾝
带到荒野⾥去。“如此象我这样⼀个可怜的⼈却只为了以后能读到西塞
罗的作品⽽宁愿绝⾷”。经过⼏昼夜的良⼼谴责,他重又堕落,并读了
普劳图斯①的作品。在这种放纵之后,他感觉到先知们的⽂体颇粗劣
⽽可厌。终于在⼀次热病中,他梦见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基督问他是
什么⼈,他回答说他是⼀个基督徒。于是基督回答说:“你在撒谎,你
是个西塞罗的信徒;⽽不是基督的信徒。”于是他被判以鞭笞的刑罚,
最后杰罗姆乃在梦中喊道:“主!如果我再持有世俗的书籍,或如果我
再阅读这类东西,我便是⾃绝于我主了”。他并附带说:“这决不是梦
呓或空虚的梦幻。”②
①罗马的喜剧作家(公元前254?—184年)。——译者
②对于异教⽂学的这种憎恶,⼀直延续到公元⼗⼀世纪。爱尔兰
则是例外,在那⾥⼈们从未敬拜过奥林匹克的诸神,所以教会对它们
也未感到恐惧。
此后⼏年中,在他的书简⾥⼏乎没有引⽤过什么古典词句。然⽽
过了⼀个时期之后,他又在⽂章⾥引⽤了维吉尔,霍拉斯甚⾄欧维德
的诗句;然⽽这些引⽤则似乎出于回忆,因为其中某些词句曾⼀再地
重复出现。
据我所知杰罗姆的书信,⽐任何其他作品,更为显明地表达了由
于罗马帝国衰亡⽽产⽣的感情。公元396年时他写道:③
③第60号书信。
“想起现代的各种灾难,使我觉得不寒⽽慄。连续⼆⼗年以上,从
君⼠坦丁堡到朱利安阿尔卑斯⼭区之间天天流着罗马⼈的鲜⾎。塞西
亚、⾊雷斯、马其顿、达西亚、特萨⾥、亚该亚、爱卑路斯、达尔马
其亚以及潘纳尼亚等地⽅,没有⼀处不被哥特⼈、撒马其亚⼈、库阿
第⼈、阿兰⼈、匈奴⼈、凡达尔⼈,以及边境⼈烧杀劫掠……罗马世
界在不断衰落中:可是我们不但不低头,反⽽昂起头来。你想在野蛮
⼈统治下的哥林多⼈、雅典⼈、拉西第蒙⼈、阿加底亚⼈以及其他希腊⼈,竟是具有何等勇⽓。我只列举了少数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曾
是⼀些并不平凡的国家的⾸都。”
他继续叙述匈奴⼈在东罗马帝国进⾏的破坏,并以这样的感想结
尾:
“即使修昔的底斯和撒鲁斯特再⽣,他们也终将⽆法恰如其分地叙
述这些史实。”
过了⼗七年以后,也就是罗马被劫掠后第三年,他写道:①
①第128号书信。
“世界濒于灭亡:是的!然⽽多么可耻,我们的罪却继续存在和不
断发展。这座名城,罗马帝国的⾸都,被⼀次巨⼤的⽕灾所吞噬;地
⾯上没有⼀处罗马⼈不在奔⾛逃亡。被⼈⼀度认为神圣的教会,今天
只不过是⼀⽚⽡砾与灰烬。然⽽我们还让我们的⼼去贪图利欲。我们
就象明天⾏将死亡似地⽣活着;可是我们又好象将要永远活在世上似
地从事着建设。我们的墙装饰得⾦壁辉煌,天花板和柱头也都闪烁着
⾦光;但基督却以穷⼈的姿态⾚裸裸地饿死在我们的门前。”
以上这⼀段话偶然出现在他写给⼀个决⼼让⼥⼉作修⼥的朋友的
信⾥。信中⼤部分是关于教育这样⼀个⼥孩时应该遵守的各种戒律。
奇怪的是:以杰罗姆对古代世界衰亡所持有的深厚感情,竟会认为保
持童贞⽐战胜匈奴⼈、凡达尔⼈以及哥特⼈更为重要。他的思想从来
没有转向经国济世的任何策略;他从未指责财政制度的腐败和依赖由
蛮族组成军队的弊害。安布洛斯和奥古斯丁的情形也是这样;安布洛
斯的确是⼀位政治家,但他却是个专为教会利益着想的政治家。当时
最优秀最活跃分⼦的⼼志既然这样极端远离世俗事物,也就⽆怪乎罗
马帝国终⾄衰微没落下去了。另⼀⽅⾯,如果衰亡⽆可避免,基督教
世界观倒⾮常适合给⼈以忍耐;同时当地上的希望似要落空的时候,
它又能使⼈保持其宗教上的希望。圣奥古斯丁所著《上帝之城》⼀
书,在表现这种观点⽅⾯有着最⾼的功绩。
在本章中我想先叙述⼀下圣奥古斯丁的为⼈;关于他作为⼀个神
学家和哲学家的事迹将留在下⼀章中加以论述。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杰罗姆⼩九岁;⽐安布洛斯⼩⼗四
岁。他是个⾮洲本地⼈,并在⾮洲度过了⼤部分⽣涯。他母亲是个基
督徒,但⽗亲却不是。他于⼀度信奉摩尼教之后改信了天主教,在⽶
兰接受了安布洛斯的洗礼。⼤约在公元396年做了离迦太基不远的希波
地⽅的主教,并在这⾥⼀直居住到公元430年逝世时为⽌。
我们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对其他⼤多数传教者所了解的更为详
尽,因为他在他的《忏悔录》中写下了这⼀时期的记录。这书在后世
尽管有过许多著名的效仿者,尤其是卢梭和托尔斯泰,但我想在奥古
斯丁以前却从未有过与此媲美的著作。圣奥古斯丁有许多地⽅是和托
尔斯泰很相类似的,但是在智⼒⽅⾯则凌驾于托尔斯泰之上。他是⼀
个富有热情的⼈,在青年时代颇为放荡不羁,但⼀种内⼼冲动却在促
使他去寻求真理与正义。有如托尔斯泰那样,在他晚年的时候也颇为
罪恶的意识所缠绕,因⽽使得他的⽣活变得很严峻;使得他的哲学也
变得不近⼈情。他和异端进⾏过炽烈的⽃争,但当他的⼀些观点,在
⼗七世纪为冉森尼乌斯重述时,却被认为异端。虽然如此,在新教徒
采纳了他的观点以前,天主教会却从未⾮难过这些观点的正统性。
《忏悔录》中记载的关于奥古斯丁⽣涯中的第⼀件事,是在他的
少年时代发⽣的。通过这事说明他和其他少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
别。有⼀次他和⼀伙年岁相仿的同伴偷摘了邻居树上的梨。这时他并
不感到饥饿,⽽且在他家中还有更好的梨。他终⾝⼀直认为这是⼀种
⼏乎令⼈难以置信的邪恶。假如因为饿,或由于没有其他办法得到梨
吃,那末这种⾏为还不⾄于那末邪恶。但事情却在于这种恶作剧纯然
出⾃对邪恶本⾝的爱好,⽽正是这⼀点才显得这事邪恶得不可名状。
于是他请求上帝宽恕他:
“噢,上帝,请你鉴察我的⼼!请你鉴察我这颗落到地狱底层也为
你所怜悯的⼼吧!现在请你鉴察并让我的⼼向你述说:它在那⾥追求
什么?它希望我作个⽆端的恶者,在没有邪恶引诱的时候,去追寻邪
恶本⾝。它污秽肮脏,但我却爱它;我热爱灭亡,我热爱⾃⼰的过
错,我并不爱导致过错的原因,⽽是爱我这过错本⾝。从天界坠落。从你⾯前被逐的污秽的灵魂啊;竟不是通过这耻辱来追求什么,⽽是
追求这耻辱本⾝!”①
①《忏悔录》,第2卷,第4章。
他这样继续写下了七章,⽽且全都是关于年幼淘⽓时从⼀棵树上
偷摘了⼏个梨的问题。在⼀个现代⼈看来,这似乎是⼀种病态;②但
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这却似乎是正确的,是神圣的⼀种标志。当时犹
太⼈中间⾮常强烈的罪恶意识,是作为调和⾃尊⼼与外界失败的⼀种
⽅法。亚威是全能的神,⽽亚威又特别关切犹太⼈;可是他们却为何
不能兴盛呢?因为他们是败坏的:他们是偶像崇拜者,他们和外邦⼈
杂婚,他们未能遵守律法。上帝的⼀切⽬的都集中在犹太⼈⾝上。然
⽽,因为公义是最⾼的善;同时又有待于通过苦难才能达成,所以他
们必先遭受惩戒,和必须承认这种惩戒是上帝慈爱的⼀种表现。
②我必须把玛哈马·⽢地除外,他的⾃传中包括着与上述章节极其
近似的⼀些段落。
基督教徒以教会代替了选民,除开其中⼀点以外,其于罪恶⼼理
并没带来什么不同之处。教会,有如犹太⼈⼀样也遭受了苦难;教会
曾受到异端的骚扰;个别基督徒因不堪迫害以致叛教。虽然如此,犹
太⼈在很⼤的程度上,却达成了⼀项重⼤的发展,那就是以个⼈的罪
来代替了公共社会的罪。最初是犹太民族犯了罪,因⽽受到集体地惩
罚;但后来罪却更多地变为个⼈问题,因⽽失去了它的政治性格。及
⾄教会代替了犹太民族,这变化更具备了根本性的意义。因为教会作
为⼀个精神实体,是不会犯罪的,⽽个别罪⼈犹可与教会断决关系。
如上所述,罪恶是与⾃负⼼相关联的。最初所谓⾃负⼼指犹太民族的
⾃负⼼,⽽后便成为个⼈的⾃负⼼——但与教会⽆关,因为教会从来
不犯罪。因⽽基督神学有了两个组成部分:⼀部分关系到教会;另⼀
部分则关系到个⼈的灵魂。及⾄后世,天主教徒特别强调前者;⽽新
教徒却强调后者。但在圣奥古斯丁⼆者却是均等存在的,丝毫没有不
调和的感觉。得救者是上帝预先决定拯救的⼈;这是灵魂和神的⼀种
直接关系。但⼀个⼈若不接受洗礼成为教会的⼀员则绝对不能得救;
这就使得教会成为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媒介。对这种直接关系来说,罪恶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说明仁慈
的上帝如何能让⼈受苦,同时,尽管如此,个⼈的灵魂却又能在神造
的世界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怪乎成为宗教改⾰所倚重的神学
却要出于⼀个罪恶观念反常的⼈物了。
关于梨的问题就叙述到这⾥为⽌。下⾯让我们看⼀下《忏悔录》
对其他⼀些问题的提法。
奥古斯丁叙述:他如何倚着母亲的双膝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拉丁
语,但他却讨厌希腊语,因他在学校⾥学希腊语的时候,“曾受到残酷
的威胁和惩罚。”以致到了晚年,他的希腊语知识还很有限。从这个问
题的对⽐来看,⼈们可能认为他会得出⼀条教训⽤以⽀持温和的教育
⽅法;可是他所说的却是:
“⼗分明显,⾃由的好奇⼼⽐可怕的义务感更有⼒地促使我们学会
这些事物。按照你的律法只有这种义务感才能限制那⾃由的动摇,
噢,我的上帝!你的律法,从师⽗的棍棒以⾄于殉道者的试炼,因为
你的律法具有给我们混⼊某种有益的苦痛的效⼒,这种苦痛会召唤我
们远离那有害的欢乐,——正是由于这欢乐我们才离开了你——重新
回到你的⾯前”。
教师的鞭策虽然没能让他学会希腊语,但却医治了他那种有害的
欢乐。根据这⼀理由,鞭策也成为教育⼯作中值得向往的⼀部分。对
于那些把罪恶认为是⼈类所关⼼事务中最重要的⼈来说,这种看法是
合乎逻辑的。他进⼀步指出,他不⽌在⼉童时代犯了罪,例如说谎和
偷窃⾷物等,⽽是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犯了罪;他当真⽤了⼀整章的篇
幅(第⼀卷第七章)证明甚⾄啜乳的婴⼉也充满了罪恶,例如:贪
⾷、嫉妒和其他⼀些可怕的邪恶。
当他进⼊青春期以后,他被情欲制服了。“当我的⾁体到达⼗六岁
的那年,当出于⼈间邪恶的情欲,肆其淫威⽀配了我——虽然这曾为
你的律法所禁⽌——⽽我则完全委⾝于其中的时候,我简直⽆从得悉
我的处境,以及我究竟距离你天庭的喜乐有多远?”①
①《忏悔录》,第2卷,第2章。他⽗亲没有为防⽌这种坏事⽽操⼼,他只是对奥古斯丁的学业给
予帮助。他的母亲圣蒙尼卡和他⽗亲相反劝他要保持童贞,但却毫⽆
成效。然⽽即便是他母亲在当时也没建议他结婚,“唯恐家室之累会妨
碍我的前途。”
⼗六岁时,他去到迦太基。“在我的周围沸腾着⽆法⽆天的爱情。
我现在还没有恋爱,然⽽却在热爱着恋爱;同时出于⼀种根深蒂固的
愿望,对⾃⼰⽆所愿望感到憎恨。我寻求我能恋爱的⼈,热中于恋
爱,并憎恨安全……当时爱与被爱对我来说都是甜蜜的;尤其在我享
受我的爱⼈时,那就更为甜蜜。因此我竟以淫欲的污物玷污了友谊的
清泉;以淫猥的地狱遮掩了它的光辉。”①这些话叙述了他和⼀位多年
衷⼼相爱的妇⼈关系;②她为他⽣了⼀个男孩,奥古斯丁也很爱这个
孩⼦,在他改宗之后,曾特别关⼼这孩⼦的宗教教育。
他和他母亲必须开始考虑他应该结婚的时候到了。他和他母亲所
赞许的⼀个少⼥订了婚。于是他必须和他以前的情⼈断绝关系。他
说:“我的情⼈,作为我结婚的障碍,被⼈从我⾝边扯⾛了。我这颗依
恋着她的⼼被⼈扯裂、受伤和流着鲜⾎。她把孩⼦留给我,⾃⼰回到
⾮洲(当时奥古斯丁住在⽶兰);并向你③发誓决不结交其他男
⼈。”④但由于未婚妻年幼,两年之内尚不能举⾏婚礼,其间他又结识
了⼀个情⼈,但这次却不如以前那么公开,并且很少为⼈所知。他的
良⼼使他越发不安了。于是他经常祷告说:“主啊,赐给我贞操和克制
吧,只是不要在当前。”⑤在他婚期尚未到来以前,宗教终于获得了全
胜,此后他终⽣⼀直过着独⾝⽣活。
①同上书,第3卷,第1章。
②同上书,第4卷,第2章。
③指上帝。——译者
④《忏悔录》,第6卷,第15章。
⑤同上书,第8卷,第7章。
现在让我们回叙⼀下较早的时期:⼗九岁那年,当他精通了修辞
学之后,西塞罗的作品重新把他引向了哲学。他试着阅读圣经,但发
现它缺乏西塞罗式的威严。就在这时期他信奉了摩尼教,这事曾使他母亲⼤为伤⼼。他当了修辞学的专业教师。但也热中于占星术,晚年
时因占星术教导:“你的罪之所以不可避免,其原因在于天上。”①⽽
厌弃了它。他尽量阅读拉丁⽂的哲学书籍;他特别提及,在没有教师
的帮助下,理解了亚⾥⼠多德的⼗⼤范畴。“我这个邪情恶欲的万恶奴
才,⾃⾏阅读了⼀切所谓‘⽂艺’之书;懂得我所能读到的⼀切,可是
这究竟于我⾃⼰有了什么益处?……因为我背向光明,⾯对着被光照
亮的东西;因⽽我的脸⾯……本⾝却未得到光辉的照耀。”②这时他认
为神是⼀个巨⼤的光辉物体,⽽他本⾝则是那物体的⼀部分。我们本
来期待他详述⼀下摩尼教的教义,⽽不只是指出它们之为荒谬。
①同上书,第4卷,第3章。
②同上书,第4卷,第16章。
使⼈感到兴趣的是:圣奥古斯丁反对摩尼教最初的⼀些理由却是
有关科学的。当他回忆,从⼀些卓越的天⽂学家作品中所学到的⼀些
知识时,他说:③“我把那些作品和摩尼基乌斯所说的对⽐了⼀下,他
以狂⼈式的愚蠢⼤量写下了内容丰富的关于各⾄、夏⾄、春分、秋
分、⽇⽉蚀以及其他被我从世俗哲学书籍中学到的有关问题的论证,
没有⼀样能够使我满意,但是我却被命令着相信这些,它们不但不符
合我⾃⼰推算与观察的结果⽽且还与它们互相背谬。”他特别细⼼地指
出,科学上的错误不能成为信仰⽅⾯错误的标志;只有以权威⾃居,
说成是得⾃神的灵感时,那才成为信仰⽅⾯错误的标志。这令⼈设
想,如果奥古斯丁⽣在伽利略所处的时代,那末他又将作何感想。
③《忏悔录》,第5卷,第3章。
为了想解决他的疑问,摩尼教中⼀位以学问最为著称的主教浮⼠
德会见他并和他进⾏了辩难。“我⾸先感到他除了语法以外,对其他各
门科学是极端⽆知的;⽽且即便是对于语法的知识也还是普通⼀般⽽
已。但是他曾经读过塔利的《讲演集》,⼀⼩部分塞涅卡的著作,某
些诗集,以及⼏本带有逻辑性的拉丁⽂摩尼教经卷。由于他素常习惯
于讲话,掌握了⼀定程度的雄辩术,⽽且受到良知的统辖,显得如此
温⽂尔雅,因⽽使⼈感到他的雄辩⼗分愉快⽽动听。”①他发现浮⼠德完全不能解决他在天⽂学⽅⾯的疑难。他说:摩尼
教著作中“充斥着⼀些冗长的关于天空、星宿、太阳和⽉亮的神话”这
些和天⽂学家的发现是不⼀致的;当他问浮⼠德这些事情的时候,浮
⼠德便坦率地承认了他的⽆知。“正是如此,我却更喜欢他了。因为⼀
个正直⼈的谦虚⽐我所要探求的知识是更有魅⼒的;⽽我发现他在⼀
些更为困难更为微妙的问题上也还是如此。”②
①同上书,第5卷,第6章。
②《忏悔录》,第2卷,第7章。
这种见解当真是惊⼈的豁达,是我们不会期待于那个时代的。⽽
且,这和奥古斯丁晚年对待异端者所持的态度也还不⼗分协调。
这时,他决定到罗马去。据他说,这倒不是因为在罗马教师的收
⼊⽐迦太基优厚;⽽是因为听说那⾥上课时的秩序较好。在迦太基,
学⽣们闹得⼏乎⽆法授课;在罗马,虽说课堂秩序较好,但学⽣们却
以欺骗的⽅式来拖⽋束脩。
在罗马时他仍然和摩尼教徒互相来往,但已不⼤相信他们的正确
性了。他开始认为,学院派的⼈们主张⼈应该怀疑⼀切的说法是正确
的。①但他仍同意摩尼教徒的看法认为:“并不是我们本⾝犯罪,⽽是
其他某种天性(我不知道是什么天性)在我们内部犯罪”,同时,他相
信恶魔是⼀种具有实体的东西。这明显地说明在他改宗前后,他曾为
罪恶的问题所缠绕。
在罗马⼤约住了⼀年以后,西马库斯长官把他送到⽶兰,因为⽶
兰市曾要求派遣⼀位修辞学的教师。在⽶兰他结识了安布洛斯,“全世
界知名⼈⼠中最杰出的⼈物之⼀。”他逐渐爱上了安布洛斯的慈祥,并
于天主教教义与摩尼教教义⼆者之间更多地爱上了前者。以前他从学
院派学到的怀疑主义却暂时使他踌躇不前。不过,“由于那些哲学家没
有基督教赎之名,所以我坚决拒绝把我这病弱的⼼交托给他们来看
护。”②
①同上书,第5卷,第10章。
②同上书,第5卷,第14章。在⽶兰他和他母亲⽣活在⼀起;母亲对于促成他改宗的最后阶段
起了很⼤作⽤。她是个热⼼的天主教徒。奥古斯丁总是以⼀种尊敬的
笔调来叙述⾃⼰的母亲。在这⼀期间,由于安布洛斯忙得没有机会和
他私下交谈,这时母亲便对他更为重要了。
奥古斯丁于该书中将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教义进⾏⽐较的那⼀章
是饶有兴趣的。①他说主在这时赐给他“⼀些从希腊⽂译成拉丁⽂的柏
拉图主义者的著作。虽然字句有些出⼊,但根据不同的理由,我于其
中读到以下的旨趣,‘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
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没有他就没有万物:他所创造的
是⽣命,这⽣命就是⼈的光,光照在⿊暗⾥,⽽⿊暗却不接受光。’虽
然说⼈的灵魂‘给光作见证’,但他本⾝‘却不是光’,只有上帝、上帝的
道,‘才是真光,它照亮⼀切⽣在世上的⼈,’并且‘他在世界之中,⽽
这世界也是借着他创造的,但世界却不认识他。’但是我没有从中读
到:‘他到他⾃⼰的地⽅来,他⾃⼰的⼈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
是信他名的⼈,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他没有在其中读
到:“道成⾁⾝,住在我们中间”;也没有读到:“他就⾃⼰卑微,存⼼
顺服,以⾄于死,且死在⼗字架上”;也没有读到:“因耶稣的名,⽆
不屈膝,”这些话。
①《忏悔录》,第7卷,第9章。
泛⾔之,他从柏拉图主义者那⾥找到了道(logos)的形⽽上学教
义;但是没有找到道成⾁⾝,以及⼈类救赎的教义。与这些教义相似
的因素曾存在于奥尔弗斯教或其他神秘宗教;但奥古斯丁则似乎对此
⼀⽆所知。总之,这些宗教并不象基督教那样,与⽐较近期的历史事
件发⽣过联系。
与⼆元论者的摩尼教徒相反,奥古斯丁开始相信:罪恶并不起源
于某种实体,⽽是起源于意志中的邪恶。
他在圣保罗的著述中找到了特殊的安慰。①
经过深刻的内⼼的⽃争之后,他终于改了宗教(公元386年);他
抛弃了教职、情⼈和未婚妻;在短期间的蛰居默想后,接受了安布洛
斯的洗礼。他母亲为此感到⾼兴,但不久她便死去了。公元388年他回到⾮洲,在那⾥度过余⽣;这时他完全忙于主教的公务,和进⾏写作
来驳斥杜纳图斯派、摩尼教以及裴拉鸠斯派等异端。
①同上书,第7卷,第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