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亚⾥⼠多德的物理学
在这⼀章⾥我准备考察亚⾥⼠多德的两部书,⼀部书叫作《物理
学》,另⼀部书叫作《论天》。这两部书是密切联系着的;第⼆部书
的论证就是从第⼀部书所留下来的论点开始的。两部书都极其有影
响,并且⼀直统治着科学直到伽利略的时代为⽌。象“第五种本
质”、“⽉球以下”这些名词,就都是从这两部书所表达的理论⾥得来
的。因此哲学史家就必须研究这两部书,尽管事实上以近代科学的眼
光看来,其中⼏乎没有⼀句话是可以接受的。
要理解亚⾥⼠多德的——正如要理解⼤多数希腊⼈的——物理学
观点,就必须了解他们在想象⽅⾯的背景。每⼀个哲学家除了他向世
界所提出的正式体系⽽外,还有着另⼀种更简单得多的、可能为他⾃
⼰所完全不曾察觉到的体系。纵使他察觉到它,或许他认识到这是⾏
不通的;所以他就把它隐藏起来⽽提出某种更为诡辩的东西,他相信
那种东西,因为那种东西有似于他的未曾加⼯的体系,他也要求别⼈
接受那种东西,因为他相信他已经把它弄得不可能再加以反驳了。这
种诡辩是靠着对反驳的反驳⽽达到的,但是单凭这⼀点却是永远也得
不出正⾯的结果来的:那最多只表明⼀种理论可能是真的,但却⾮必
定是真的。正⾯的结果(⽆论⼀个哲学家所意识到的是何等地微少)
都是从他想象之中预先就有的观念⾥⾯,或者是如桑塔雅那所称之
为“动物的信仰”⾥⾯得来的。
关于物理学,亚⾥⼠多德在想象⽅⾯的背景与⼀个近代学者在想
象⽅⾯的背景是⼤不相同的。今天⼀个⼩孩⼦⼀开始就学⼒学,⼒学
这个名字的本⾝就提⽰着机械。①他已经习惯于汽车和飞机了;甚⾄
在他下意识想象的最深处,他也决不会想到⼀辆汽车⾥会包含有⼀种
马,或者⼀架飞机的飞⾏乃是因为它的两翼是⼀只具有神奇⼒量的飞
鸟的两翼。动物,在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图画⾥,已经丧失了它们的
重要性;⼈在这个世界⾥,已经⽐较能独⽴地作为是⼀个⼤体上⽆⽣
命⽽且⼤致能够驯服的物质环境的主⼈了。①⼒学mechanics,机械machine.——译者
对于企图对运动作出科学解说的希腊⼈来说,除了少数象德谟克
⾥特和阿⼏⽶德那样的天才情况⽽外,纯粹的⼒学观点⼏乎从来也不
曾得到过暗⽰。看来只有两套现象才是重要的,即动物的运动与天体
的运动。在近代科学家看来,动物的⾝体是⼀架⾮常精致的、具有异
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的机械;每⼀项科学的新发见都包含着动物
与机械之间的表⾯鸿沟的缩⼩。但在希腊⼈看来,则把显然是⽆⽣命
的运动同化在动物的运动⾥⾯,却似乎更为⾃然。今天⼀个⼩孩⼦仍
然在⽤⾃⾝能不能运动的这⼀事实,来区别活的动物与其他的东西;
在许多的希腊⼈看来,特别是在亚⾥⼠多德看来,这⼀特点本⾝就提
⽰了物理学的普遍理论的基础。
但是天体又是怎样的呢?天体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它们运动的规
则性,但这可能仅仅是由于它们优异的完美性所致。每⼀个希腊哲学
家⽆论成年以后是怎样想法,但都是从⼩就被教导要把⽇⽉看作是神
的;阿那克萨哥拉曾被⼈控诉为不敬神,就因为他教导说⽇和⽉并不
是活的。当⼀个哲学家不再把天体的本⾝看作是神明的时候,他就会
把天体想成是由⼀位具有希腊⼈的爱好秩序与⼏何的简捷性的神明意
志在推动着;这也是⼗分⾃然的。于是⼀切运动的最后根源便是“意
志”:在地上的便是⼈类与动物的随⼼所欲的意志,在天上的则是⾄⾼
⽆上的设计者之永恒不变的意志。
我并不提⽰说,这⼀点就可以适⽤于亚⾥⼠多德所谈到的每⼀个
细节。我所要提⽰的是,这⼀点提供了亚⾥⼠多德在想象⽅⾯的背
景,并且代表着(当他着⼿研究时)他会希望是真实的那种东西。
谈过了这些引⾔之后,就让我们来考察亚⾥⼠多德确实说过些什
么。
在亚⾥⼠多德的著作⾥,物理学(physics)这个字乃是关于希腊
⼈所称为“phusis”(或者“physis”)的科学;这个字被⼈译为“⾃然”,
但是并不恰好等于我们所赋给“⾃然”这个字的意义。我们仍旧在说“⾃
然科学”与“⾃然史”,但是“⾃然”其本⾝,尽管它是⼀个很含糊的字,
却很少正好意味着“phusis”的意义。“phusis”是与⽣长有关的;我们可以说⼀个橡⼦的“⾃然”(“性质”)就是要长成为⼀棵橡树,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就是以亚⾥⼠多德的意义在使⽤这个字的。亚⾥⼠多德说,
⼀件事物的“⾃然”(“性质”)就是它的⽬的,它就是为了这个⽬的⽽
存在的。因⽽这个字具有着⼀种⽬的论的涵义。有些事物是⾃然存在
的,有些事物则是由于别的原因⽽存在的。动物、植物和单纯的物体
(原素)是⾃然存在的;它们具有⼀种内在的运动原则。(被译作“运
动”的这个字,有着⽐“移动”更为⼴泛的意义;除了移动⽽外,它还包
括着性质的变化或⼤⼩的变化。)⾃然是运动或者静⽌的根源。如果
事物具有这种的内在原则,它们便“具有⾃然(性质)”。“按照⾃
然”这句成语,就适⽤于这些事物及其本质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观
点,所以“不⾃然”就⽤以表⽰谴责。)⾃然存在于形式之中⽽不是存
在于质料之中;凡是潜存的⾎⾁就都还不曾获得它⾃⼰的⾃然(性
质),唯有当⼀件事物达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它才更加是它⾃⼰。整
个的这⼀观点似乎是由⽣物学所启发的:橡⼦就是⼀颗“潜存”的橡
树。
⾃然是属于为了某种东西的缘故⽽起作⽤的那类原因的。这就引
到了⼀场关于⾃然并没有⽬的⽽只是由于必然⽽⾏动着的那种观点的
讨论;与此相关,亚⾥⼠多德还讨论了为恩培多克勒所教导过的那种
形式的适者⽣存的学说。他说这不可能是对的,因为事物是以固定的
⽅式⽽发⽣的,并且当⼀个系列完成的时候,则此前的⼀切步骤就都
是为了这个⽬的的。凡是“由于连续不断的运动,从⼀个内在的原则发
源⽽达到某种完成”(199b)的东西都是“⾃然的”。
整个这⼀“⾃然”观,尽管它似乎是很值得称道地能适⽤于解释动
物与植物的⽣长,但在历史上却成了科学进步的最⼤障碍,并且成了
伦理学上许多坏东西的根源。就这后⼀⽅⾯⽽论,它⾄今仍然是有害
的。
亚⾥⼠多德告诉我们说,运动就是潜存着的东西正在实现。这⼀
观点除了有许多缺点⽽外,并且也与移动的相对性不相容。当A相对
于B⽽运动的时候,B也就相对于A⽽运动;要说这两者之中有⼀个是
运动的⽽另⼀个是静⽌的,这乃是毫⽆意义的话。当⼀条狗抓到⼀块⾻头的时候,常识上似乎以为狗是在运动⽽⾻头则是静⽌的(直到⾻
头被抓住时为⽌),并且以为运动有⼀个⽬的,即要实现狗的“⾃
然”(“性质”)。但实际的情形却是,这种观点并不能应⽤于死的物
质;并且对于科学的物理学的要求来说,“⽬的”这⼀概念是完全没有
⽤处的,任何⼀种运动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都只能是作为相对的来
加以处理。
亚⾥⼠多德反对留基波和德谟克⾥特所主张的真空。随后他就过
渡到⼀场颇为奇特的关于时间的讨论。他说可能有⼈说时间是并不存
在的,因为时间是由过去和未来所组成的,但是过去已经不复存在⽽
未来又尚未存在。然⽽,他反对这种观点。他说时间是可以计数的运
动。(我们不清楚,他为什么要把计数看成是根本性的)。他继续说
我们很可以问道,既然除⾮是有⼀个⼈在计数,否则任何事物便不可
能计数,⽽时间又包含着计数;那末时间若不具有灵魂究竟能不能存
在呢?看来亚⾥⼠多德似乎把时间想成是许多的时⽇或岁⽉。他又说
有些事物就其并不存在于时间之内的意义⽽⾔,则它们是永恒的;他
所想到的⼤概也是数⽬之类的东西。
运动⼀直是存在着的,并且将永远存在;因为没有运动就不能有
时间,并且除了柏拉图⽽外,所有的⼈都同意时间不是被创造的。在
这⼀点上,亚⾥⼠多德的基督教后学们却不得不和亚⾥⼠多德的意见
分道扬镳了,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说宇宙是有⼀个开始的。
《物理学》⼀书以关于不动的推动者的⼀段论证⽽告结束,这⼀
点我们在谈到《形⽽上学》时已经考察过了。有⼀个不动的推动者在
直接造成着圆运动。圆运动是原始的⼀种运动,并且是唯⼀能够继续
⽆限的⼀种运动。第⼀推动者既没有部分也没有⼤⼩,并且存在于世
界的周围。
达到了这个结论之后,我们再来看天体。
《论天》这篇著作⾥提出了⼀种简单愉快的理论。在⽉亮以下的
东西都是有⽣有灭的;⾃⽉亮⽽上的⼀切东西,便都是不⽣不灭的
了。⼤地是球形的,位于宇宙的中⼼。在⽉亮以下的领域⾥,⼀切东
西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但是另有⼀个第五种的元素是构成天体的。地上元素的⾃然运动是直线运动,但第五种元素的
⾃然运动则是圆运动。各层天都是完美的球形,⽽且越到上层的区域
就越⽐下层的区域来得神圣。恒星和⾏星不是由⽕构成的,⽽是由第
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的运动乃是由于它们所附着的那些层天球在运
动的缘故。(这⼀切都以诗的形式表现在但丁的《天堂篇》⾥。)
地上的四种元素并不是永恒的,⽽是彼此互相产⽣出来的——⽕
就其⾃然运动乃是向上的这种意义⽽⾔,便是绝对的轻;⼟则是绝对
的重,⽓是相对的轻,⽽⽔则是相对的重。
这种理论给后代准备下了许多的困难。被⼈认为是可以毁灭的彗
星就必须划归到⽉亮以下的区域⾥⾯去了,但是到了⼗七世纪⼈们却
发见彗星的轨道是围绕着太阳的,并且很少能象⽉亮距离得这么近。
既然地上物体的⾃然运动是直线的,所以⼈们就认为沿⽔平⽅向发射
出去的抛射体在⼀定时间之内是沿着⽔平⽅向⽽运动的,然后就突然
开始垂直向下降落。伽利略发见抛射体是沿着抛物线⽽运动的,这⼀
发见吓坏了他的亚⾥⼠多德派的同事们。哥⽩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
奠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是每天⾃转⼀次、每年绕太阳旋转⼀周
的这⼀观点时,就不得不既要向圣经作战,也同样要向亚⾥⼠多德作
战了。
我们再来看⼀个更带普遍性的问题:亚⾥⼠多德的物理学与本来
系由伽利略所提出的⽜顿“运动第⼀定律”是不相符的。⽜顿的运动第
⼀定律说,每个物体如果已经是在运动着的话,则当其⾃⾝不受外⼒
作⽤时就将沿直线作等速运动。因此就需要有外部的原因,——并不
是⽤以说明运动⽽是⽤以说明运动的变化,⽆论是速度的变化、还是
⽅向的变化。亚⾥⼠多德所认为对于天体乃是“⾃然的”那种圆运动,
其实包含着运动⽅向的不断变化,因此按照⽜顿的引⼒定律,就需要
有⼀种朝向圆⼼⽽作⽤着的⼒。
最后:天体永恒不毁的这⼀观点也不得不被⼈放弃了。太阳和星
⾠有着悠久的⽣命,但却不是永远⽣存的。它们是从星云⾥⽣出来
的,并且最后不是爆炸就是要冷却⽽死亡。在可见的世界⾥,并没有
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变化和毁灭的;亚⾥⼠多德式的与此相反的信仰,尽管为中世纪的基督徒所接受,其实乃是异教徒崇拜⽇⽉星⾠的
⼀种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