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章 亚⾥⼠多德的逻辑-在线阅读

第⼆⼗⼆章 亚⾥⼠多德的逻辑

亚⾥⼠多德的影响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常之⼤,但以在逻辑

学⽅⾯为最⼤。在古代末期当柏拉图在形⽽上学⽅⾯享有⾄⾼⽆上的

地位时,亚⾥⼠多德已经在逻辑⽅⾯是公认的权威了,并且在整个中

世纪他都始终保持着这种地位。到了⼗三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又在形

⽽上学的领域中也把他奉为是⾄⾼⽆上的。⽂艺复兴以后,这种⾄⾼

⽆上的地位⼤部分是丧失了,但在逻辑学上他仍然保持着⾄⾼⽆上的

地位。甚⾄于直到今天,所有的天主教哲学教师以及其他许多的⼈仍

然在顽固地反对近代逻辑的种种新发现,并且以⼀种奇怪的坚韧性在

坚持着已经是确凿⽆疑地象托勒密的天⽂学那样过了时的⼀种体系。

这就使我们很难对亚⾥⼠多德做到历史的公平了。他今天的影响是如

此之与明晰的思维背道⽽驰,以致我们很难想到他对所有他的前⼈

(包括柏拉图在内)做出了多⼤的进步,或者说,如果他的逻辑著作

曾经是继续进展着,⽽不是(象事实上那样)已经到了⼀个僵死的结

局并且继之以两千多年的停滞不前的话,它仍然会显得多么地值得赞

叹。在谈到亚⾥⼠多德的前⼈的时候,当然并没有必要提醒读者说,

他们并⾮逐字逐句都是充满灵感的;所以我们尽可以赞美他们的才

能,⽽不必被⼈认为就是赞成他们的全部学说。与此相反,亚⾥⼠多

德的学说,尤其是在逻辑学⽅⾯,则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战场,所以就

不能以⼀种纯粹的历史精神来加以处理了。

亚⾥⼠多德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个三

段论就是⼀个包括有⼤前提、⼩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三段论

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每⼀种经院学者都给起了⼀个名字。最为⼈

所熟知的就是称为“Barbara”①的那⼀种:

凡⼈都有死(⼤前提)。

苏格拉底是⼈(⼩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

或者:凡⼈都有死。所有的希腊⼈都是⼈。

所以:所有的希腊⼈都有死。

(亚⾥⼠多德并没有区别上述的这两种形式,我们下⾯就可以看

到这是⼀个错误。)

其他的形式是:没有⼀条鱼是有理性的,所有的沙鱼都是鱼,所

以没有⼀条沙鱼是有理性的。(这就叫做“Celarent”②)

凡⼈都有理性,有些动物是⼈,所以有些动物是有理性的。(这

就是叫做“Darii”③)

①此处的三段都是全称肯定,即AAA的形式,其所以称为

Barbara,是因为这个字的三个元⾳都是A.——译者

②此处的三段是全称否定、全称肯定与全称否定即E、A、E的形

式,其所以称为Celarent,是因为这个字的三个元⾳是E、A、E.——

译者

③此处的三段是全称肯定、特称肯定与特称肯定,即A、I、I的形

式,其所以称为Darii,是因为这个字的三个元⾳是A、I、I.——译者

没有⼀个希腊⼈是⿊⾊的,有些⼈是希腊⼈,所以有些⼈不是⿊

⾊的。(这就叫做“Ferio”①)

①此处的三段是全称否定、特称肯定与特称否定,即E、I、O的

形式,其所以称为Ferio,是因为这个字的三个元⾳是E、I、O.——译

这四种就构成“第⼀格”;亚⾥⼠多德又增加了第⼆格和第三格,

经院学者又增加上了第四格。已经证明了后三格可以⽤各种办法都归

结为第⼀格。

从⼀个单⼀的前提⾥可以做出⼏种推论来。从“有些⼈有死”,我

们可以推论说“有些有死的是⼈”。按照亚⾥⼠多德的说法,这也可以

从“凡⼈都有死”⾥⾯推论出来。从:“没有⼀个神有死”,我们可以推

论说“没有⼀个有死的是神”,但是从“有些⼈不是希腊⼈”并不能得出

来“有些希腊⼈不是⼈”。

除上述的这些推论⽽外,亚⾥⼠多德和他的后继者们又认为,⼀

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便都是三段论式的。把所有各种有效的三段论都摆出来,并且把提出来的任何论证都化为三段论的形

式,这样就应该可能避免⼀切的谬误了。

这⼀体系乃是形式逻辑的开端,并且就此⽽论则它既是重要的⽽

又是值得赞美的。但是作为形式逻辑的结局⽽不是作为形式逻辑的开

端来考虑,它就要受到三种批评了:

(1)这⼀体系本⾝之内的形式的缺点。

(2)⽐起演绎论证的其他形式来,对于三段论式估价过⾼。

(3)对于演绎法之作为⼀种论证的形式估价过⾼。

关于这三种批评的每⼀种,我们都必须说⼏句话。

(1)形式的缺点 让我们从下列的两个陈述开始:“苏格拉底是

⼈”和“所有的希腊⼈都是⼈”。我们有必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严格的区

别来,这是亚⾥⼠多德的逻辑所不曾做到的。“所有的希腊⼈都是

⼈”这⼀陈述通常被理解为蕴涵着:有希腊⼈存在;若没有这⼀蕴涵则

某些亚⾥⼠多德的三段论式就要⽆效了。例如:

“所有的希腊⼈都是⼈,所有的希腊⼈都是⽩⾊的,所以有些⼈是

⽩⾊的”。如果有希腊⼈存在,⽽不是不存在;则这个三段论便是有效

的。但假如我要说:

“所有的⾦⼭都是⼭,所有的⾦⼭都是⾦的,所以有些⼭是⾦

的”,我的结论就会是错误的了,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我的前提可以说都

是真的。所以如果我们要说得明⽩ 我们就必须把“所有的希腊⼈都是

⼈”这⼀陈述分为两个,⼀个是说“有希腊⼈存在”,另⼀个是说“如果

有任何东西是⼀个希腊⼈,那么它就是⼀个⼈”。后⼀陈述纯粹是假设

的,它并不蕴涵着有希腊⼈的存在。

这样,“所有的希腊⼈都是⼈”这⼀陈述就⽐“苏格拉底是⼈”这⼀

陈述,在形式上更为复杂得多。“苏格拉底是⼈”以“苏格拉底”作为它

的主词,但是“所有的希腊⼈是⼈”并不以“所有的希腊⼈”作为它的主

词;因为⽆论是在“有希腊⼈存在”这⼀陈述⾥,还是在“如果有任何东

西是⼀个希腊⼈,那么它就是⼀个⼈”这⼀陈述⾥,都并没有任何有

关“所有的希腊⼈”的东西。这种纯形式的错误,是形⽽上学与认识论中许多错误的⼀个根

源。让我们考察⼀下,我们关于下列两个命题的知识的情形:“苏格拉

底有死”和“凡⼈都有死”。为了要知道“苏格拉底有死”的真实性,我们

⼤多数⼈都满⾜于依靠见证;但是如果见证是可靠的,则它就必然要

把我们引回到某⼀个认得苏格拉底、并亲眼看到他死亡的⼈那⼉去。

这个被⼈⽬睹的事实——苏格拉底的⼫体——再加上这就叫作“苏格拉

底”的那种知识,便⾜以向我们保证苏格拉底的死。但是当谈到“所有

的⼈都有死”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我们有关这类普遍命题的知识的

问题,是⼀个⾮常困难的问题。有时候它们仅仅是⽂辞上的:“所有的

希腊⼈都是⼈”之为我们所知,乃是因为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为“⼀

个希腊⼈”,除⾮那个东西是⼀个⼈。这类的普遍陈述可以从字典⾥得

到肯定;但它们除了告诉我们怎样⽤字⽽外,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世

界的任何东西。但是“所有的⼈都有死”却并不属于这⼀类;⼀个不死

的⼈在逻辑上并没有任何⾃相⽭盾之处。我们根据归纳法⽽相信这个

命题,是因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说⼀个⼈能活到(⽐如说)150岁以

上;但是这只能使这个命题成为或然的,⽽并不能成为确切⽆疑的。

只要当有活⼈存在的时候,它就不可能是确切⽆疑的。

形⽽上学的错误出⾃于假设“所有的⼈”是“所有的⼈都有死”的主

词,与“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有死”的主词,这两者有着同⼀的意

义。它使⼈可能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所指的与“苏格拉

底”所指的是同⼀类的⼀种整体。这就使得亚⾥⼠多德说,种类在某种

意义上也就是实质。亚⾥⼠多德很谨慎地在限定这⼀陈述,但是他的

弟⼦们,尤其是蒲尔斐利,却表现得没有这么细⼼。

由于这⼀错误亚⾥⼠多德便陷⼊了另⼀种错误,他以为⼀个谓语

的谓语可以成为原来主词的谓语。假设我说“苏格拉底是希腊⼈,所有

的希腊⼈都是⼈”;亚⾥⼠多德便以为“⼈”是“希腊⼈”的谓语,⽽“希

腊⼈”又是“苏格拉底”的谓语,于是显然可见“⼈”就是“苏格拉底”的谓

语。但事实上,“⼈”并不是“希腊⼈”的谓语。名字与谓语之间的区

别,或者⽤形⽽上学的语⾔来说也就是个体与共相之间的区别,就这

样被他抹煞了,这给哲学带来了多灾多难的后果。所造成的混乱之⼀就是,设想只具有⼀个成员的类也就等于那⼀个成员。这就使⼈对于

⼀这个数⽬不可能有⼀种正确的理论,并且造成了⽆穷⽆尽的有关

于“⼀”的坏形⽽上学。

(2)对于三段论式估价过⾼ 三段论式仅仅是演绎论证中的⼀

种。数学完全是演绎的,但在数学⾥⾯三段论⼏乎从来也不曾出现

过。当然我们有可能把数学论证重⾏写成三段论的形式,但是那就会

成为⾮常矫揉造作的了,⽽且也并不会使之更能令⼈信服。以算学为

例:假设我买了价值四元六⾓三分钱的东西,付出了⼀张五元的钞

票,那么应该找给我多少钱呢?把这样⼀个简单的数字写成三段论的

形式便会是荒谬绝伦的了,⽽且还会掩蔽了这⼀论证的真实性质。此

外,在逻辑⾥⾯也有⾮三段论式的推论,例如:“马是⼀种动物,所以

马的头是⼀种动物的头”。事实上,有效的三段论仅只是有效的演绎法

的⼀部分,它对于其他的部分并没有逻辑的优先权。想赋予演绎法中

的三段论以⾸要地位的这种企图,就在有关数学推理的性质这个问题

上把哲学家们引⼊了歧途。康德看出了数学并不是三段论式的,便推

论说数学使⽤了超逻辑的原则;然⽽他却认为超逻辑的原则和逻辑的

原则是同样确实可靠的。康德也象他的前⼈⼀样,由于尊崇亚⾥⼠多

德⽽被引⼊了歧途,尽管是在另⼀条不同的道路上。

(3)对于演绎法估计过⾼ 对于作为知识来源的演绎法,希腊⼈

⼀般说来要⽐近代哲学家赋给了它以更⼤的重要性。在这⼀⽅⾯,亚

⾥⼠多德要⽐柏拉图错误得更少⼀些;他⼀再承认归纳法的重要性,

并且他也相当注意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知道演绎法所必须据之以出

发的最初前提的?可是他也和其他的希腊⼈⼀样,在他的认识论⾥给

予了演绎法以不适当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同意(⽐如说)史密斯先

⽣是有死的,并且我们可以很粗疏地说,我们之知道这⼀点乃是因为

我们知道所有的⼈都有死。但是我们实际所知道的并不是“所有的⼈都

有死”;我们所知道的倒不如说是象“所有⽣于⼀百五⼗年之前的⼈都

有死,并且⼏乎所有⽣于⼀百年之前的⼈也都有死”这样的东西。这就

是我们认为史密斯先⽣也要死的理由。但是这种论证乃是归纳法,⽽

不是演绎法。归纳法不象演绎法那样确切可信,它只提供了或然性⽽没有确切性;但是另⼀⽅⾯它却给了我们以演绎法所不能给我们的新

知识。除了逻辑与纯粹数学⽽外,⼀切重要的推论全都是归纳的⽽⾮

演绎的;仅有的例外便是法律和神学,这两者的最初原则都得⾃于⼀

种不许疑问的条⽂,即法典或者圣书。

除了探讨三段论式的《分析前篇》⽽外,亚⾥⼠多德另有⼀些著

作在哲学史上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其中之⼀就是《范畴篇》那个短篇

著作。新柏拉图主义者蒲尔斐利给这部书写过⼀篇注释,这篇注释对

于中世纪的哲学有很显著的影响;但是⽬前还是让我们撇开蒲尔斐利

⽽只限于谈亚⾥⼠多德。

“范畴”这个字——⽆论是在亚⾥⼠多德的著作⾥,还是在康德与

⿊格尔的著作⾥——其确切涵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必须坦⽩承认我

始终都不能理解。我⾃⼰并不相信在哲学⾥⾯“范畴”这⼀名词是有⽤

的,可以表⽰任何明确的观念。亚⾥⼠多德认为有⼗种范畴:即,实

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对

于“范畴”这⼀名词所提到的唯⼀定义就是:“每⼀个不是复合的⽤

语”——接着就是上述的⼀串名单。这似乎是指凡是其意义并不是由别

的字的意义所结合⽽成的每⼀个字,都代表着⼀种实体或⼀种数量等

等。但是并没有提到编排这⼗种范畴的名单所根据的是⼀种什么原

则。

“实体”⾸先就是既不能⽤以叙说主词⽽且也不出现于主词的东

西。当⼀个事物尽管不是主词的⼀部分,但没有主词就不能存在时,

我们就说它是“出现于主词”。这⾥所举的例⼦是出现于⼈⼼之中的⼀

些⽂法知识,以及可以出现于物体的某⼀种⽩⾊。实体,在上述的主

要意义上,便是⼀个个体的物或⼈或动物。但是在次要的意义上,则

⼀个种或⼀个类——例如“⼈”或者“动物”——也可以叫作⼀个实体。

这种次要的意义似乎是站不住脚的,⽽且到了后代作家们的⼿⾥,更

为许多坏的形⽽上学⼤开⽅便之门。

《分析后篇》⼤体上是探讨⼀个曾使得每⼀种演绎的理论都感到

棘⼿的问题,那就是:最初的前提是怎样得到的?既然演绎法必须从

某个地点出发,我们就必须从某种未经证明的东西⽽开始,⽽这种东西又必须是以证明以外的其他⽅式⽽为我们所知的。我不准备详细阐

述亚⾥⼠多德的理论,因为它有赖于本质这个概念。他说,⼀个定义

就是对于⼀件事物的本质性质的陈述。本质这⼀概念是⾃从亚⾥⼠多

德以后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学⾥的⼀个核⼼部分。但是我的意见则认为

它是⼀种糊涂不堪的概念,然⽽它的历史重要性却需要我们对它谈⼏

句话。

⼀件事物的“本质”看来就是指“它的那样⼀些性质,这些性质⼀经

变化就不能不丧失事物⾃⾝的同⼀性”。苏格拉底可以有时候愉悦,有

时候悲哀;有时候健康,有时候⽣病。既然他可以变化这些性质⽽又

不失其为苏格拉底,所以这些就不属于他的本质。但是苏格拉底是⼈

则应该认为是苏格拉底的本质的东西,尽管⼀个信仰灵魂轮回的毕达

哥拉斯派不会承认这⼀点。事实上,“本质”的问题乃是⼀个如何⽤字

的问题。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多少有所不同的事件使⽤了同⼀的

名字,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个单⼀的“事物”或“⼈”的许多不同的表

现。然⽽事实上,这只是⼜头上的⽅便。因⽽苏格拉底的“本质”就是

由这样⼀些性质所组成的,缺乏了这些性质我们就不会使⽤“苏格拉

底”这个名字。这个问题纯粹是个语⾔学的问题:⼀个字可以有本质,

但是⼀件事物则不能有本质。

“实体”的概念也象“本质”的概念⼀样,是把纯属语⾔学上⽅便的

东西转移到形⽽上学上⾯来了。我们在描述世界的时候发现把某⼀些

事情描写为“苏格拉底”⼀⽣中的事件,把某⼀些其他的事情描写为“史

密斯先⽣”⼀⽣中的事件,是很⽅便的事。这就使我们想到“苏格拉

底”或者“史密斯先⽣”是指某种经历了若⼲年代⽽持久不变的东西,并

且在某种⽅式下要⽐对他所发⽣的那些事件更为“坚固”、更为“真

实”。如果苏格拉底有病,我们就想苏格拉底在别的时候是健康的,所

以苏格拉底的存在与他的疾病⽆关;可是另⼀⽅⾯,疾病也必需某个

⼈有病。但是虽然苏格拉底并不必须有病,然⽽却必须有着某种东西

出现于他,假如他要被⼈认为是存在的话。所以他实际上并不⽐对他

所发⽣的那些事情更为“坚固”。“实体”若是认真加以考虑的话,实在是个不可能避免种种困难的

概念。实体被认为是某些性质的主体,⽽且又是某种与它⾃⾝的⼀切

性质都迥然不同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抽掉了这些性质⽽试图想象实体

本⾝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剩下来的便什么也没有了。再⽤另⼀种⽅式

来说明这个问题:区别⼀种实体与另⼀种实体的是什么呢?那并不是

性质的不同,因为按照关于实体的那种逻辑来说,性质的不同要先假

定有关的两种实体之间有着数⽬的差异。所以两种实体必须刚好是

⼆,⽽其本⾝又不能以任何⽅式加以区别。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

发现它们是⼆呢?

事实上,“实体”仅仅是把事件聚集成堆的⼀种⽅便的⽅式⽽已。

我们关于史密斯先⽣能知道什么呢?当我们看他的时候,我们就看到

⼀套颜⾊;当我们听他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串声⾳。我们相信

他也象我们⼀样地有思想和感情。但是离开了这些事件⽽外,史密斯

先⽣又是什么呢?那只是纯粹想象中的⼀个钩⼦罢了,各个事件就都

被想象为是挂在那上⾯的。但事实上它们并不需要有⼀个钩⼦,就象

⼤地并不需要驮在⼀个⼤象的背上⼀样。⽤地理区域做⼀个类⽐的

话,任何⼈都能看出象(⽐如说)“法兰西”这样⼀个字仅不过是语⾔

学上的⽅便,在它的各个部分之外与之上并没有另⼀个东西是叫做“法

兰西”的。“史密斯先⽣”也是如此;它是⼀堆事件的⼀个集合名字。如

果我们把它当作是任何更多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指某种完全不可知的

东西了,因此对于表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说就并不是必需的。

“实体”⼀⾔以蔽之,就是由于把由主词和谓语所构成的语句结构

转⽤到世界结构上⾯来,⽽形成的⼀种形⽽上学的错误。

我的结论是:我们在这⼀章⾥所探讨过的亚⾥⼠多德的学说乃是

完全错误的,只有三段论式的形式理论是例外,⽽那又是⽆关重要

的。今天任何⼀个想学逻辑的⼈,假如要去念亚⾥⼠多德或者是他的

哪⼀个弟⼦的话,那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了。可是,亚⾥⼠多德的逻

辑著作还是表现了伟⼤的能⼒的,并且是会对⼈类有⽤的,假如这些

著作能在⼀个知识创造⼒仍然旺盛的时代⾥出世的话。然⽽不幸的

是,它们正是在希腊思想创造期的结束时才出世的,因⽽便被⼈当作是权威⽽接受了下来。等到逻辑的创造性复兴起来的时候,两千年的

统治地位已经使得亚⾥⼠多德很难于推翻了。实际上在全部的近代史

上,科学、逻辑与哲学每进⼀步都是冒着亚⾥⼠多德弟⼦们的反对⽽

争取来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一卷-在线阅读

    第一卷 【1】既然探究本原、原因或元素的一切方式都须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才能得到知识和理解——因为只有在我们认识了根本原因、最初本原而且直到构成元素时,我们才认为是认识了每一事物——那么显然,在关于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有关本原的问题。 从本性上讲,研究的途径是从对于我们更易知晓和更加清楚的东西到对于自然更加清楚和更易知晓的东西;因为对于我们易于知晓和…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18
  • 第四章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在希腊哲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将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南意大利传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以理智的思辨探求宇宙万物的原理,既对伊奥尼亚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也不是只停留在毕泰戈拉学派的数量关系与几何形式结构的外在直观方面,而是更为纯粹、深入地强调以理性的思维去把握"存在"全体的本质,将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引向本体论的范畴建构,为早期希腊和希腊古典时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1日
    211
  • 第三节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

    20 世纪 30年代中期以后,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 经济危机和战争等严重的社会病症,使这一学派的诸多理论家们都 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社会文化因素。其中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的 观点是有代表性的。 ①《荣格全集》第7卷,第266页。 ② 同上书第8卷,第432页。 ③ 同上书第16卷,第80页。 一霍尔妮的“原始焦虑论” 霍尔妮(Karen Horn…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47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四章 反对科学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反对科学的哲学 柏格森哲学满是横冲直撞的生命,几乎 处处与科学相对立。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 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 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 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 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8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