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五章 巴门尼德-在线阅读

第五章 巴门尼德

希腊⼈并不耽溺于中庸之道,⽆论是在他们的理论上或是在他们

的实践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巴门尼德则反驳说:没

有事物是变化的。

巴门尼德是意⼤利南部爱利亚地⽅的⼈,⿍盛期约当公元前五世

纪上半叶。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年青的时候(约当公元前

450年左右)曾和巴门尼德会过⼀次⾯,——当时巴门尼德已经是⼀个

⽼⼈了——并且从他那⾥学到好些东西。⽆论这次会见是否历史事

实,我们⾄少可以推断柏拉图⾃⼰受过巴门尼德学说的影响,这是从

其他⽅⾯显然可以看出来的。意⼤利南部和西西⾥的哲学家们,要⽐

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神秘主义和宗教。⼤体说来,伊奥尼亚

的哲学家们的倾向是科学的、怀疑的。但是数学,在毕达哥拉斯的影

响之下,则在⼤希腊①要⽐在伊奥尼亚兴盛得多;然⽽那个时代的数

学是和神秘主义混淆在⼀起的。巴门尼德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但

是这种影响达到什么程度便全属揣测了。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

要,是因为他创造了⼀种形⽽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

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多数的形⽽上学者的⾝上直迄⿊格尔为⽌,并且

包括⿊格尔本⼈在内。⼈们常常说他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

却是基于逻辑的形⽽上学。

①指意⼤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中译本编者

巴门尼德的学说表现在⼀⾸《论⾃然》的诗⾥。他以为感官是骗

⼈的,并把⼤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唯⼀真实的存

在就是“⼀”。⼀是⽆限的、不可分的。它并不是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那种对⽅⾯的统⼀,因为根本就没有对⽴⾯。举例来说,他显然认

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巴门尼德所

想象的“⼀”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

且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

体是⽆所不在的。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成两部分:分别地叫作“真理之道”和“意见

之道”。后者我们不必去管它。关于真理之道他所说过的话,就其保存

了下来的⽽论,主要之点如下:

“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

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回事。”

“那么现在存在的又怎么能够在将来存在呢?或者说,它怎么能够

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过去存在的,现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将来是

存在的,那么现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灭了变,也就听不到什么过渡

了。

“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标是同⼀的;因为你绝不能发

现⼀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①

①伯奈特注:“我以为这个意思是……不可能有什么思想符合于⼀

个不是某种真实事物的名字的名字”。

这种论证的本质便是: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

物;当你使⽤⼀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

语⾔都需要在它们本⾝以外有某种客体。⽽且你既然可以在⼀个时刻

⽽又在另⼀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

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

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与消灭。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当

然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的,但是很值得我们看⼀看其中包含有哪些

真理的要素。

我们可以把这种论证表达为如下的⽅式:如果语⾔并不是毫⽆意

义的,那么字句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且它们⼀般地并不能仅仅

是意味着别的字句,还更意味着某种存在的事物,⽆论我们提不提到

它。例如,假设你谈到了乔治·华盛顿。除⾮有⼀个历史⼈物叫这个名

字,否则这个名字(看起来似乎)就是毫⽆意义的,⽽且含有这个名

字的语句也会是毫⽆意义的。巴门尼德认为不仅乔治·华盛顿在过去必

然存在过,⽽且在某种意义上他现在也必然还存在着,因为我们仍然能够有所指地在使⽤他的名字。这显然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我们怎样

去对付这种论证呢?

让我们举⼀个想象中的⼈物吧,⽐如说哈姆雷特。让我们考虑这

种说法:“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真的,但并不是

在朴素的历史意义上。真确的说法是:“莎⼠⽐亚说哈姆雷特是丹麦王

⼦”,或者更明⽩地说:“莎⼠⽐亚说有⼀个丹麦王⼦叫作‘哈姆雷

特’”。这⾥⾯就不再有任何想象中的事物了。莎⼠⽐亚和丹麦和“哈姆

雷特”这个声⾳三者都是真实的,但是“哈姆雷特”这个声⾳实际上并不

是⼀个名字,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叫“哈姆雷特”。如果你说“‘哈姆雷

特’是⼀个想象中的⼈物的名字”,这还不是严格正确的;你应当

说,“⼈们想象‘哈姆雷特’是⼀个真实⼈物的名字”。

哈姆雷特是⼀个想象中的个体,麒麟则是⼀种想象中的动物。凡

有麒麟这个词所出现的语句,其中有些语句是真的,有些则是假的,

但是在两种情况中都并⾮是直接的。让我们看⼀下“⼀个麒麟有⼀只

⾓”以及“⼀头⽜有两只⾓”。为了证明后⼀句话,你就必须去看⼀看

⽜;单单说某本书⾥说过⽜有两只⾓是不够的。但是麒麟有⼀只⾓的

证据却只能在书本⾥才找得到了,并且事实上正确的说法是:“某些书

⾥说有⼀种独⾓的动物叫做‘麒麟’”。⼀切有关麒麟的说法,其实都是

有关“麒麟”这个字的说法;正好象⼀切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法,其实都

是有关“哈姆雷特”这个字的说法。

但是在⼤多数场合之下,⾮常显然地我们所说的并不是字,⽽是

字所意味着的东西。于是这就又把我们带回到巴门尼德的论证上去

了,即如果⼀个字可以有所指地加以应⽤的话,它就必然意味着某种

事物⽽不是意味着⽆物,因此这个字所意味的事物便必然在某种意义

上是存在着的。

然⽽关于乔治·华盛顿我们应该说什么呢?似乎我们只能有两种选

择:⼀种是说他仍然还存在着;另⼀种是说当我们⽤“乔治·华盛顿”这

⼏个字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不是在说着叫这个名字的那个⼈。两者

似乎都是⼀种悖论,但是后者的困难似乎要少些,我将要试着指出它

在有⼀种意义上可以是真的。巴门尼德认为字汇有着经常不变的意义;这⼀点实际上就是他论

证的基础,他假定这⼀点是毫⽆问题的。然⽽,尽管字典或者百科全

书给⼀个字写下了可以说是官定的、并且为社会所公认的意义,但是

并没有两个⼈⽤同⼀字的时候,在他们的⼼⽬中恰好有着同⼀的思

想。

乔治·华盛顿本⼈可以⽤他的名字和“我”这个字作为同义语。他可

以查觉他⾃⼰的思想以及⾃⼰⾝体的动作,因此他要⽐任何别⼈使⽤

这个名字的可能意义都更为充分。他的朋友们在他⾯前也能够查觉他

的⾝体的动作,并能猜测他的思想;对他们来说,乔治·华盛顿这个名

字仍然是指他们⾃⼰经验中的某种具体的事物。但在华盛顿死后,他

们就必须以记忆来代替知觉了,当他们使⽤他的名字的时候,那就包

含有⼀种⼼理过程所发⽣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他的⼈来

说,则⼼理过程又有所不同了。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画像并对我们⾃⼰

说:“就是这个⼈”。我们可以想着“美国的第⼀任总统”。如果我们是

⾮常之孤陋寡闻的话,那么他对于我们可能仅仅是“那个叫作华盛顿的

⼈”罢了。⽆论这个名字提⽰我们的是什么,既然我们从来不知道他,

所以它就绝不能是华盛顿本⼈,⽽只能是⽬前出现于感官或者记忆或

者思想之前的某种东西。这就说明了巴门尼德论证的错误。

这种字的意义⽅⾯的永恒不断的变化,却被另⼀种事实给遮蔽住

了,那就是⼀般说来,这种变化对于有这个字出现的命题之真假是毫

⽆关系的。如果你提出任何⼀个有“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在其中出现

的真语句,那末,你以“美国第⼀任⼤总统”这个词去代替它的时候,

这个语句照例仍然会是真的。这条规则也有例外。在华盛顿当选以

前,⼀个⼈可以说“我希望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任总统”,但是他不

会说“我希望美国第⼀任总统是美国第⼀任总统”,除⾮是他对于同⼀

律有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我们很容易提出⼀条把这些例外情况排

除在外的规则,⽽在其余那些情况中,你就可以使⽤任何只能应⽤于

华盛顿的描叙语句来代替“乔治·华盛顿”。⽽且也只有凭借这些词句,

我们才知道我们是知道他的。巴门尼德又论辩说,既然我们现在能够知道通常被认为是过去的

事物,那么它实际上就不能是过去的,⽽⼀定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在存

在着的。因此他就推论说,并没有所谓变化这种东西。我们所说的关

于乔治·华盛顿的话,就可以解决这种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

们并没有对于过去的知识。当你回想的时候,回想就出现于现在,但

是回想并不等于被回想的事物。然⽽回想却提供⼀种对于过去事件的

描述,并且就最实际的⽬的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区别描述与被描述的

事物。

这整个的论证就说明了从语⾔⾥抽出形⽽上学的结论来是何等之

容易,以及何以避免这种谬误推论的唯⼀⽅法就在于要把对于语⾔的

逻辑和⼼理⽅⾯的研究推进得⽐绝⼤多数形⽽上学者所做的更远⼀

步。

然⽽我想巴门尼德如果死⽽复⽣,读到了我所说的话,他会认为

是⾮常肤浅的。他会问:“你怎么知道你关于华盛顿的叙述指的是过去

的时候呢?根据你⾃⼰的说法,直接的推论必须是对于现存的事物;

例如,你的回想是现在发⽣的,⽽不是发⽣在你以为你是在回想的时

候。如果记忆可以被当做是⼀种知识的来源,那么过去就必须是现在

就在我们的⼼⽬之前,⽽且在某种意义上便必然应当是现在还存在

着”。

我不想现在来解答这种论证;它需要讨论记忆,⽽那是⼀个很困

难的题⽬。我在这⾥把论证提出来,是要提醒读者:哲学理论,如果

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

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

进⼀步精炼化的⼀幕序曲⽽已。

后来的哲学,⼀直到輓近时期为⽌,从巴门尼德那⾥所接受过来

的并不是⼀切变化的不可能性,——那是⼀种太激烈的悖论了——⽽

是实体的不可毁灭性。“实体”这个字在他直接的后继者之中并不曾出

现,但是这种概念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出现了。实体被⼈设想为是

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样变成为哲学、⼼理学、

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概念之⼀,⽽且两千多年以来⼀直如此。在后⾯,我还要详尽地谈到这⼀点。⽬前我只是想要指出,为了要对巴门

尼德的论证做到公平⽽又不抹杀明显的事实起见,我就必须提到这⼀

点。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第七章 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在线阅读

    在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一种由北向南的运动轨 迹,它的未来发展热土将不再是发达的欧洲和北美,而是文明化历程与 殖民化历程同步的、欠发达的拉丁美洲和非洲。然而在有着深厚文明根 基的亚洲,基督宗教的发展却面临着伊斯兰教、印度教等传统宗教信仰 的巨大阻力,其蹇滞状况与它在拉丁美洲、非洲的顺利情景形成了鲜明 对照。在中国,基督宗教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64
  • 尼采-《悲剧的诞生》-二十五-在线阅读

    二十五 音乐与悲剧神话同样是一个民族的狄奥尼索斯能力的表现, 而且彼此不可分离。两者起源于一个位于阿波罗因素之外的艺术 ① 布伦希尔德(Brunhild):日耳曼神话中的女武神。——译注 ② 沃坦(Wotan):日耳曼神话中的众神之长。-—译注二十五 177 领域;两者都美化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的快乐和谐中,不谐和 音以及恐怖的世界图景都楚楚动人地渐趋消失…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61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四-在线阅读

    1-55行 狄多对埃涅阿斯发生了爱情,对她妹妹安娜说,如果不是因为希凯斯死后她决定不再嫁人,她很可能屈服于爱情。安娜劝她再婚,她被安娜说服 56-89行 狄多祈求天神恩典,她象一头被射中的鹿,心中狂乱无比,建设城邦的事早抛在脑后了 90-128行 在奥林普斯山上,尤诺和维纳斯在谈论着人间发生的事。尤诺不愿特洛亚人到意大利立国,因此想促成特洛亚人和迦太基人的联…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599
  • 第四节逻辑学

    一逻辑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我们国内的图书馆编中文目录时,把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和《小 逻辑》都放在哲学类“逻辑”的子栏目下,这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误 解。逻辑学本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而在黑格尔那里,思维规律不 应该是纯形式的,而应该是有内容的,换句话说,它不应该是纯主观 的,而应该与客观世界有关,逻辑学作为研究纯粹理念自在自为的科 学,它的“存在论”和“本质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58
  • 第四节 其他智者

    智者运动从前期到后期的演变中也有一些其他代表人物,在柏拉图的对话篇和其他古代文献中有简要记述。他们的思想倾向的变化和雅典民主制的衰变有密切联系。从中可看出智者运动从倡导人文启蒙、护卫民主制到人文精神衰落、嬗变成为强权政治辩护甚至流行诡辩之风的轨迹。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视,或有所肯定、吸取,或作为批判对象而在破中有立,所以他们也是希腊古典哲…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30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