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在线阅读

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第一节 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

科研共同体在最近一段时期出现了一种爆炸式的增长。

这一点既适用于活跃的研究者的数量,也适用于研究主题和

研究进路的数量。这种膨胀适用于所有的研究分支,但特别

适用于自然科学及其在技术发展中的分支。民用工业和军用

工业都与许多这类活动有紧密关联。我们可以指出我们这个

时代有三大科学技术革命:物理学革命、信息学革命、生物学

革命。我们将对物理学的发展作一概述,并强调科学发展和

技术的关系。但我们关于有必要进行跨学科讨论和公共讨论

的结论性评述,也适用于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的问题。

从“把自然看作技术”到“用技术来看待自然”

伽利略一牛顿物理学关于物质粒子和机械原因的基本概

念引发了机械论的世界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中,“自然

之书”被认为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几何学超越了那些可借助

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可以把握自然的内

在结构。因而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规律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的。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簸■—556—

几何学成为技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成为建筑和艺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几何学和技术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如果自然能够用几何学的术语来理解,那

么,它同时也可以在技术上被控制。因为,在新的视角下,自然不仅仅被看

作是物质粒子的机械运动,而且也被看作是依照几何设计——根据直线和

角、平面、圆和球面,还根据按线性和圆周来运动的平衡轮和钟摆——形成

的物质对象。这样,自然就被看作是一架庞大的机器。机械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的倡导者霍布斯,把社会比作钟表,而哈维则把心脏看作一只水泵。相

应地,认识论在进行感知的主体和被感知的对象之间作了区分,人作为感知

主体所追求的是把自然作为一个技术系统来感知。

从伽利略一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转换蕴涵了多种变化。

许多基本概念,如质量和能量、空间和时间以及因果性,都得到了重新定义。

焦点所在是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同时,人们对自然的概念和认识论的概念

也作了重新定义

简而言之,如果说自然从前被看作是技术的话,那么技

术现在对研究自然来说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精确测

量,渐渐变得完全依赖于先进的、综合的技术。1]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

“观看”。技术因而成为认识活动主体的一种延伸。这样,传统认识论的主

体一客体模式就成问题了。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因果性和不确定性,以

及基本粒子的本体论地位:观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概念以及我们借以

进行观察的技术的?

随着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认识论的转

换。粗略地说,过去我们认为,研究者对自然过程(连同其数学性质)如其存

在的那样借助其数学性质来认识,因此,自然可以用工艺原理-

借助于平

衡轮、下落的球等——来理解。现在,我们发现自然过程已成为由我们时代

的技术和工艺所决定的实验、观察设备的产物。我们用数学模型来表达我

们的观察条件允许我们把握的东西,而并不要求我们所观察的东西独立于

我们用以测量和观察的概念和仪器。这样一来,“实在论的”认识论预设就

成了问题。

“主观”因素对“客体”的不可避免的影响,甚至扩展到我们对概念的定

义上。比如,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两点之间只可能有一条直线;但是当直

线概念借助于光的测量而变成一种操作上的定义时,直线概念在定义上就

依赖于光,依赖于出现在我们的一系列操作之中的光。由于光的“弯曲”,两

点之间就不止有一条“直线”。这意味着,作为研究者的我们,由于借助于设

9x Sang he9iue S—557—

备和操作上的定义,影响着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形式。

物理学 概述

对原子的研究对于现代物理学来说具有关键的意义。1911年,欧内斯

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

绕着它的电子构成的。卢瑟福的一个学生,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1885—1963),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型。不同的电子循特定的

路径或轨道旋转,如果它们从远离原子核的轨道跃向离原子核较近的轨道,

原子就会放出能量,如果与这一方向相反,能量就会被吸收。这样,我们就

观察到放射能量的不连续量子的波动。经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

究,人们发现,电子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有些物理学家把这一悖论归

因于我们的概念和方法对客体的影响。电子在某种研究条件下显示为波,

而在另外的研究条件下则显示为粒子。玻尔因此得出结论说,作为粒子的

性质和作为波的性质是互补的。

20世纪20年代在玻尔研究所工作的威尔纳·海森伯(Werner Heis

enberg,1901—1976)强调了一个类似的认识论观点:在微观层次上,总是

存在着研究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测量粒子的

动量和空间位置(能量和瞬间位置)。当我们能够准确地测量一个粒子在哪

里时,我们就不能同时确定它的动量;而当我们准确地测量其动量时,我们

就不能同时确定粒子在哪里。这个所谓的不确定性原理,加上不连续的量

子跃迁,导致了一种对因果性的统计学观点,有时它被称作非决定论:我们

不是为每一个特殊事件寻找原因,而只是为统计学意义上一定数量的事件

寻找原因。

就像经典物理学导致了从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到康德的全面的哲

学争论一样,现代物理学也引起了(关于基本粒子、物质和能量、时间和空

间)的本体论问题的哲学讨论,以及(关于如何才能认识这一点)的认识论问

题、方法论问题的哲学讨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占

主导地位的科学哲学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深受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不仅如

此,许多一流的物理学家,比如海森伯、玻尔和爱因斯坦,本身就对哲学感兴

趣。广泛地存在于许多国家之中的庞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了现代物理学

的发展。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仍是令人感兴趣的,而爱因斯坦是

当然的选择。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558—

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出生于德国的一

个犹太家庭,在瑞士逗留了一段时间后,1914年,他成为柏林凯泽-威廉姆

研究所的教授和所长。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32年为止,因纳粹的兴起而

离开德国。他定居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

奖(但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1916年,

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厌恶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德国的战争手段。他是个体自由与和平的国际合作(国际联盟)的一个

倡导者。他把纳粹看作是必须加以打击的主要威胁,即使这意味着要动用

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他开始意识到制造核武器在理论上是可能

的,就请求罗斯福总统(1882—1945)生产这种武器。爱因斯坦本人没有参

加这项工作。战争结束后,他反对进一步发展核武器,并且敦促其他原子物

理学家为解除核武器而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爱因斯坦和英国哲学

家伯特兰·罗素,建立了一个以帕格沃什运动闻名的国际组织,把东西方的

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来促进对国际冲突的和平解决。爱因斯坦还帮助筹划

了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但他拒绝了定居在那里的邀请,就像 1952年他

拒绝接受以色列总统职务一样。爱因斯坦,由于其犹太背景,是一个有宗教

信仰的人,但他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对爱因斯坦来说,神性是在物理学规

律中发现的(类似于斯宾诺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表了对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一种崭新解释。狭

义相对论处理的是直线上的匀速运动,它解释了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相对运

动的不同观察者会得出相同的不变的物理规律的公式。广义相对论处理的

是加速运动,它把重力描述为四维的空间-时间连续统的一种性质。

我们的测量结果是依赖于我们的测量设备的。如果我们用橡皮筋测

量,那么结果就会取决于我们可以把它拉长到什么程度。但即使是铁杆,其

长度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在工作中使用了诸如“长度收缩”和

“时间膨胀”这样的概念:一个越过一根杆子的人对这根杆子的测量,比一个

跟随这根杆子(因而对这根杆子保持相对静止)的人对它的测量,长度会显

得短一些。当人们观察到两个事件相对于他们处于同一地点时,比起当他

们发现,由于他们有所运动,所以事件相对于他们处在不同地点上的时候,

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要显得短一些。换言之,在运动中,长度变短,时间变

长!这一点,通过下述实验得到了确证。人们发现,不稳定的基本粒子在运

动时(接近光速),比起不在运动时,存在的时间要长一些。这一点在速度较

防置

90 9ang 9he Xue S—559—

低时不易觉察,但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就比较明显。而且,我们不能以经典物

理学的方式来增加速度。2

光速是不能超越的。20世纪一位德国哲学家汉斯·布卢门贝格(Hans

Blumenberg)从这条原理中看到了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局限:我们将永远无法

检验我们关于宇宙的假说,因为宇宙的各个维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

要花上几十亿光年才能得到结果——而到那时,它对“我们”已不再是一个问

题了!因此,在有关宇宙整体的问题上,我们将总是处于黑暗之中。3

现代物理学要求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配合。如今,实验研究的许多

重要方面,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庞大的组织,比如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的设

施。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工人参与了这些设备的建造和维

护。其建造和维护的费用极其昂贵。因而,技术、经济和管理成为研究的不

可缺少的部分。跨学科的合作以及学术一政治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

但它们并非总是没有问题的。总起来说,我们早先习惯于把自然看作技术,

而现在我们则利用技术观看自然。在科研过程中加大技术的使用,要求大

量组织的、经济的努力。现代物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

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为科学概念、科学产品和科学的解决办法所渗透。在很

大程度上,我们用科学概念来思考,通过使用科学技术的革新,我们能够改

变世上生活的条件。我们从未知道和掌握得像今天这样多。同时,我们也

生活在无数威胁的阴影之中:从战争和生态危机的威胁,一直到实质的不公

正、各种建制的腐败。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对我们所造

成的东西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节 科学分叉和技术发展——科学的

应用和跨学科的进路

工具理性的有用性和限度:以规范的决策理论为例

在现代,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技术上,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

种支配控制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自然已被看作一个实现人类目标的不成

问题的资源。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对自然的行为负责任。我们都

有开发自然的自由,至少是只要我们邻居的财产权不因此受到损害的话。

作为这个态度之基础的是这样一个预设:自然是可无限更新的。但是,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的的进进展—560—

这一预设渐渐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在我们的时代,技术统治已导致了一些

恒久的复杂的危机。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常常是尚未预见的对自然和社

会的有害结果,这些危机变得特别触目惊心。这里核心的主题是能源危机

和污染、社会冲突和地区冲突、动植物物种濒危。生物的生态条件是脆弱

的,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最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与自然的更为谨

慎的互动对于我们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危机的体验不仅显示了自然

的限度,而且显示了一种纯粹工具性的合理性和实践方式的内在限度。

我们将考察与这种工具性的科学化相联系的某些跨学科问题和实际问

题。我们将首先在和现代技术的联系中来考察成本一收益分析的有用性,

为此我们将集中讨论规范的决策理论,同时也考虑这种进路的某些局限。

我们将强调的是这些问题的哲学的方面,而不是经验的方面,因为我们要讨

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合理的和道德的,而不是要考虑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冲

突,以及其他一些经验性问题。

规范的决策理论的出发点是一个给定的决策情境,我们在其中能够在

不同的可替代方案中进行选择,每一种可替代方案都有不同的、多少是或然

的后果。根据这个理论,当决策者所选择的可替代方案对于其被估计的后

果来说拥有最高数值的概率和价值时,他们就是理性的。这个过程令人回

想起功利主义(参见边沁的效用计算的建议)。所以,我们在经济计算中看

到这类推理。因此,在规范的决策理论中,效用计算被嵌入一个数学模型之

中:我们试图发现各种后果的概率和可欲性的数学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

计算,我们决定选择哪一种可选方案。

我们将简要地说明规范的决策理论是如何覆盖效用道德、科学地确立

起来的各种概率观以及数学计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同时,我们将讨论工

具合理性在此起了什么作用,讨论一些跨学科程序和公共讨论的必要性。

比方说,我们会有如下的问题:在今后5年中我们如何获得足够的廉价的能

源?然后我们必须考察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和它们的后果,在此基础上达到

一个合理选择。如果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运用规范的决策理论,我们要采取

如下步骤:

1.阐述目标

2.考察各种可选方案

3.分析它们的后果

4.进行评估

0Famg 2Ae Yue SR

---—561—

5.作出我们的选择

1.阐述目标是一项规范性任务。评价某个目标是否可欲和正义是一

个处于所有科学之外的问题。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存在着许多

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可以作科学考察的。阐述目标常常被看作

是决策者描述情境的方式的一部分。在标准的情形之下,我们假

定,情境和目标都是被决策者清楚地和正确地认可的。在实际生活

中,当然这并不总是如此的。

2.有不同的可替代方案可供挑选。比如,它可以是这样一个问题:生

产能源的不同方式——从水、石油、天然气、原子核、风等之中生产

能源——和使用能源的不同方式——包括节约能源的不同方

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决策者的作用的一部分就是要知晓这

些可选项目。但是,这种知识的进一步阐述原则上需要科学的支

持。正是科学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拥有哪些可替代方案,什

么样的手段(技术方案)是可能的。而且正是科学使新的工具性进

路成为可能。

3.同样,关于每种可替代方案的各种不同的后果的知识,可以通过科

学的努力而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我们能够

对于每种可替代方案的各种可能的后果的问题,以及这些不同后果

的概率有多大的问题,作出较好的解答。

4.在决策理论中,不同后果的或然性的程度被量化为数值。相应的,

我们试图用正的和负的数值来表示各种后果对于所涉及的各方意

味着什么。(参见与功利主义计算中的这种量化相关的问题。)

5.一个后果被假定会拥有的数值(正的或负的)越大,在根据各自的

后果来权衡各种可替代方案时,我们就会给这种可能性的权重就

越大。同时,比起那些概率较小的后果,我们会给那些概率较大

的后果以更大的权重。为了说明这两种考虑,在规范的决策理论

中,我们采用的是每种后果的或然性的数值和这种后果的可欲性

的数值的数学乘积。每一种可替代方案因而是用这些乘积之和

来评价的。根据规范的决策理论,合理的选择,就是对那个具有

最高乘积和(或者最低乘积和,如果和是负数的话)的可替代方案

的选择。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的的新进展—562—

霞L

下面这个图表,用给定的数值说明上述各点:

,A

概率0.7 重要性+10

概率0.2 重要性+5

概率0.1 重要性一100

S

A

概率0.7 重要性+5

概率0.3 重要性一5

概率0.9 重要性+24

A-

概率0.1 重要性一10

说明:S:选择情境,A:可替代方案,c:概率;v:重要性(量值,可欲性)

为了量化概率(c),我们在此选择了从0到1的数值范围4。为“保险”

起见,我们可以(悲观地)给予不想要的后果以较高数值的概率,而给想要的

后果以较低的数值。为了量化重要性(v),我们选择了使用在正负两个方向

上从0到(近乎)无限的完整的数值范围。这样就可能使用“绝对值”。按

此,人类的灭绝可以刻画为“无限的负”。

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总数:

A:0.7·10+0.2·5+0.1·(—100)=7+1—10=—2

A:0.7·5+0.3·(-5)=3.5-1.5=+2

A:0.9·24+0.1·(-10)=21.6-1=+20.6

因此,在这个例子中,选择最后一种可替代方案(A)是合理的,而相对于第

一种可能性(A),应该选择第二种可能性(A)。

规范的决策理论的这样一个抽象的个案,看上去可能离开我们实际所

做的很远。它设法赋予不同种类的价值以数值,这也会招致异议。这种异

议应当认真对待。同时,必须看到,规范的决策理论并不仅在能说明实际的

行为,而且帮助我们决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应当是什么。大多数人或许会同

意,这样一个方案说明了我们关于合理的选择——比方说,当我们计划要造

一座发电厂或一座桥的时候——的许多直觉。也许,在评估作为现代技术

工程(从对医疗的选择到能源政策和国防政策)之基础的合理性的时候,它

可能是相当精确的。我们来概述一下这个过程的某些积极的方面:

1.用这种方式来展开不同的可替代方案,可以增强我们的现实感,因

为它迫使我们以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来考察不同的可替代方案以及

它们各自的后果。同时,它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我们的想象力,因为,

92 Samg he Xie Sh—563—

它要求我们努力去发现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这一进路表明,我们应当集中研究那些重要性最大(不管是积极地

讲还是消极地讲)的后果,相应的,在那些不太重要的后果上面少花

一些精力。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向,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

是不太重要的。

3.这种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的方式,会帮助我们对它们的认识论地位

有所认识。这个问题是规范性的呢,还是它和某门科学有关?如果

是这样的话,是哪一门科学呢?这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什么是我

们所知道的,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是我们可以科学地发现

的,什么是需要伦理讨论的。

跨学科分析的必要性

跨学科分析的价值需要作进一步说明。决策理论的格局揭示了我们为

什么经常需要一种跨学科的进路。比方说,当我们计划建造一个核电厂时,

关于不同的可替代方案以及它们的各自后果的问题,当然不是单单能够用

不同形式的物理学一工程学专门知识来澄清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需要

经济的、生态学的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专门人才。在所有这些层次上,

都有成本和风险。如果我们要作出一个合理的决定,我们必须对这个计划

的所有这些方面获得一种最实事求是的了解,这个任务要求利用所有相关

的学科。许多项目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的失败是由于过于专门

化的专家顾问对于该项目所蕴含的某些方面视而不见所造成的。[5]在这些

情况下,就要求采取一种跨学科的进路。要科学地展开不同的可替代方案

及其可能后果,仅仅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满足不了要求的。比如,在一个

不发达国家的一个钻井项目,还需要了解经济、卫生保健、教育以及社会和

文化方面的各种条件。一个项目的后果所涉及的范围越广,开发出一种尽

可能好的咨询方法的重要性就越大。这些例子说明,特定的某组专家是会

显得过于片面了。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合理的要求是,扩大在这个项目中派

有代表的学科的数量。要获得对该项目有充分理解,这样做是必不可少的。

理想地说,我们应当包括所有相关的学科,并且在各个层次上进行彻底

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考虑到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成本,这个要求必须有

所减弱。研究可以永远进行下去,但是,实际的解决方案却有时间的限制。

在钻井项目的例子中,用卫生保健、教育、社会条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

……………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熟—564—

西L

业入才来补充原有的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入才,其必要性是相当明

显的。但是,在其他场合,在“最理想”的意义上考虑到对不同类型的更多知

识的客观要求,考虑到获得这种与它的实际效用相关的知识所需成本,确切

地说什么是“足够的”(也就是“优化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某一阶段上,各群不同的专家必须合作,至少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即

把不同学科打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包”中提交给“雇主”。在那种意义上,不

同学科的代表,如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应当能够在学术层次上相互交流。

这要求他们能够讨论自己的方法论预设和概念预设。这常常是困难的。

因此,常常存在着一个扩展科学专业知识的范围的客观需要,比方说,

从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扩展到数门这样的学科,或者扩展到一组包括社会

科学在内的学科。当涉及人的因素时,我们需要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然

而,在预见入的行为的可能的后果时,存在着一些特别的问题。在许多自然

科学如气象学和躯体医学中,预见就可能是很困难的。而在许多社会背景

和心理背景下,预见似乎是非常成问题的。6]部分地,这也是一个逻辑问题:

我们之所做,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我们之所知决定的。研究给予我们新的洞

见。这样,未来会有一些我们现在并不拥有的洞见形式,那会影响我们那时

所做的事情。我们未来行动的那些方面,现在是不可能预见的。[7]因此,从

原则上说,当牵涉到入的因素的时候,是难以用数值来表示概率的。

为保险起见,我们在作出具有高风险的决策的时候,必须更加小心。值

得强调的是,这个策略和赌博相比,并没有“少一些理性”。我们毋宁说,小

心谨慎比起大胆更为理性,特别当牵涉到他人福利的时候。更进一步说,那

些在决策过程中通常只愿意把一小部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的入,因此就显

然不是特别理性的了。相反,这样一个要求是合理的:在很多情况下,应该

把(比方说)生态方面的学科和社会学方面的学科包括在内。这一点同样也

适用于核电厂的风险因素,在那里,入的因素参与进来了-

既作为有意行

动(如恐怖主义),也作为无意行动(如蹩脚的安全工作)。

在对不同的可替代方案及其可能后果进行这种考察的过程中,将要作

出决策的人会发现对整个情境有了崭新看法。比方说,结果可能是,该项目

具有一些以前从未想到过或从未明确意识到的可能的消极后果-

这些可

能的消极的后果把最初的目标置于一个新的、批判的视角之下:这整个项目

现在是否应该根据新的洞见、参照我们社会中更为重要的目标,来加以修正

甚至抛弃?结果,该项目会变成某种不同于我们最初所设想的东西,而这就

95ang 2SA 7要—565—

要求对它作全面的修正。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扩展专业知识的范围这个合理要求会导致对整个项目的修正乃至改

变,这表明我们已经超越了严格的决策理论的限度,而进入了一种自我批判

的、反思的讨论。这并不意味着对基于决策理论的分析的抛弃,而是将它置

于一个更广的“自由论辩的”分析的框架之中,在这个框架中,我们,处于共

同体中的我们,试图结合不同的视角、在与其他目标和价值的联系中,评估

所讨论的项目。

在涉及面更广的工业项目和军用项目中,可能的消极的后果常常是深

层的、全球的和长期的。这些后果所持续的时间要长于政客的选举任期,长

于商业计算的时间框架。在很多情况下(比如放射性污染),这是一个牵涉

到未来多少代入的问题。而且,后果常常跨越国家边界(比如当发生污染的

时候)。在这些情况下,根据通常所要求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客观上需要进

行一种公开的、开明的、所有视角和有关各方原则上都可参与其中的公共讨

论。理想地说,有必要就各种可替代方案及其后果进行一种持续而透彻的

跨学科的交流,一种包括对该项目的可能的修正和放弃的批判性讨论。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论及一些纯粹规范的问题,不管是就项目目标

而言,还是就各种不同后果的重要性而言。我们将对这些规范性问题的某

些方面作简要评论。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对整个项目进行批判的反思可能

相当于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概念和偏好同时既进行

严格试验,也进行重新塑造。所讨论的问题中不仅包括经验问题,而且包括

我们在不同学科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充分性的问题。既然规范的问题总是在

一个概念框架之内形成,那么改善概念性“把握”的努力就已经与规范性讨

论相关了。这一点需要作一些说明: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截然区分是有点不

妥的,因为无论对于事实还是对于价值(或者规范),概念都具有一种塑造性

作用。因此,规范性争论常常是关于事情实际上是什么的讨论,即关于应该

用什么概念来描述和说明实际情况的讨论。

决策理论的格局是为许多经济方面的决策度身特制的;是否投资一个

新工厂就是一例。在这里,价值问题原则上说简单得很。这是一个钱的问

题,是一个基于市场价的成本和利润的问题。但是,当这个方案被用于综合

性项目时,比如核电厂和国防设施时,我们遇到的不仅是我们已经提到的所

有复杂的跨学科的问题,而且是一些更为尖锐的价值问题,比如金钱和健康

的关系问题,我们的费用和其他行动者机构的费用的关系问题等等。

….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属—566—

现代社会的科学化的一个特点,是这些综合性的问题已经变成常规问

题了。其结果不仅是出现了一些认识论问题和规范性问题,而且是产生了

政治治理的问题。治理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也包括已经提及的对充

分的概观和洞见的需要。在这里,答案似乎在于一种内在的、跨学科的合作

和公开的公共讨论的这样一项西绪福斯式的任务。[8]

科学变得更为多样和更为复杂了,这一事实也可以用现代物理学来加

以说明。伽利略时代的一个科学家能够观察晃动的钟摆和下落的球体,今

天的科学家却在他们和他们的研究对象之间隔着一堵技术之墙。欧洲原子

核研究委员会在瑞士的核研究中心有一台周长为27千米的粒子加速器,用

它来“观察”自然。在今天,我们与自然打交道,要借助于一些需要长期训练

才能使用和理解的复杂技术和复杂的理论预设。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以技术和科学为中介了:

多数人写东西不再用笔和纸,而用文字处理器,而这种文字处理器所代表的

就是横在书写者和所写的东西之间的一道屏障,一道由很少有人充分理解

的精致理论和精致技术所筑起的屏障。这也适用于整个日常生活。在日常

生活中,生活经验和用来诠释生活经验的代码,越来越经过(比方说)电视和

收音机的中介。这样,科学化的过程,为我们和事物、我们和他人、我们和社

会现象的关系,创造了技术的和理论的中介环节。因此,对于我们所做和我

们所是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把握不能有片面和迂腐这

样的特点。

从生态危机来看,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有更好的科学分析、更合理的长

期偏好和长期态度。这里还必需合理地形成公共舆论,也就是说,对于改变

我们的取向和项目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持开放态度。我们因此可以说,科学

发展给了我们一种学科的多样性,一种使我们直面全新问题的工具类型的

决策。是否有可能打破这种发展的循环?或者,只有沿着我们在本节提到

的思路去推进我们的合理化进程,才是惟一负责的答案?我们将对这两种

观点做一个考察,其代表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第二十七章)。

思 考 题

1.“以前我们把自然看作技术,现在我们用技术来看待自然。”试对这句话

作出评论,讨论伽利略一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

认识论差异。

市L

五置L

五Sang 9 S—567—

2.讨论在规划像核电厂这样的复杂设施中应当被包括在内的各种专业

知识。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Einstein, A.,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 A

Popular Exposition, London,1954.

二手文献

Churchland,P. and Hooker, C. A.(eds),Images of Science, Lon

don, 1985.

Jonas, H.,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

ics for the Techonological Age, Chicago,1984.

原 著 选 读

爱因斯坦:“科学与社会”(1935年)

(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

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

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科学最突出的实际效果在于它使那些丰富生活的东西的方面成为可

能,虽然这些东西同时也使生活复杂起来——比如蒸汽机、铁路、电力和电

灯、电报、无线电、汽车、飞机、炸药等等的发明。此外,还必须加上生物学和

医药在保护生命方面的成就,特别是镇痛药的生产和贮藏食物的防腐方法。

所有这些发明给予人类的最大实际利益,我看是在于它们使人从极端繁重

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这种体力劳动曾经还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

的。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宣称已经废除了苦役,那末我们就应当把它归功于

科学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技术——或者应用科学

却已使人类面临着十分严重的

问题。人类的继续生存有赖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这是创立一种社会制

度和社会传统的问题,要是没有这种制度和传统,新的工具就无可避免地要

..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568—

带来最不幸的灾难。

机械化的生产手段在无组织的经济制度中已产生这样的结果:相当大

的一部分人对于商品生产已经不再是必需的,因而被排除在经济循环过程

之外。其直接后果是购买力降低,劳动力因剧烈竞争而贬值,这就要引起了

周期越来越短的商品生产严重瘫痪的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问题带来了一种为我们政治制度传统的保卫者所无法与之抗衡的力量。人

类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环境而卷入了斗争——只要我们这一代显示出能够胜

任这项任务,斗争就会带来真正的解放。

技术也使距离缩短了,并且创造出新的非常有效的破坏工具,这种工具

掌握在要求无限制行动自由的国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对人类安全和生存的

威胁。这种情况要求对我们这整个行星有一个唯一的司法和行政的权力机

构,而这种中央政权的创立受到民族传统的拼命反对。这里我们也处在一

种斗争之中,这种斗争的结局将决定我们大家的命运。

最后,通讯工具——印刷文字的复制过程和无线电

同现代化武器

结合在一起时,已有可能使肉体和灵魂都置于中央政权的束缚之下-

是人类危险的第三个来源。现代的暴政及其破坏作用,清楚地说明了我们

还远未能为人类利益而有组织地来利用这些成就。这里的情况也需要一种

国际的解决办法,但这种解决办法的心理基础还没有奠定。

现在让我们转到科学对于理智所产生的影响。在科学出现以前的时

代,单凭思考是不可能得到全人类都会认为是确定的和必然的结果的,更不

用说要使人相信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受着确定不易的规律支配的。原

始的观察者所看到的自然规律的片断性,正好引起他对鬼神的信仰。因此,

即使在今天,原始人还是生活在经常的恐惧之中,害怕超自然的和专横的力

量会干扰他的命运。

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

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在创造初等数学时,希腊人最早作出了

一种思想体系。它的结论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然后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

把系统的实验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得人们有可能如此精密

地表述自然规律,并且有可能如此确定地用经验来检验它们,结果使得自然

科学中不再有意见的根本分歧的余地。从那个时候起,每一代都增加了知

识和理解的遗产,而丝毫没有碰到过危及整个结构的危险。

一般公众对科学研究细节的了解也许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但这至少

90 9ang 2h9ue Sh—569—

能标示出这样一个重大的收获:相信人类的思维是可靠的,自然规律是普天

之下皆准的。

注释

[1]比如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的粒子加速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

[2]根据经典物理学,如果一个乘客在时速为90公里(u)的火车上以10公里/小时(v)

的速度向前奔跑,那么,相对于地面,他向前奔跑的速度是100/小时,即(10+90)

或者(v+u)。而在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中,乘客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

1+

1+0+0

或者

其中,c是光速(300 000公里/小时)。这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在经典物理学中,速

度是一个相加物理量。

甚至无限增大的力也不会使得一个物体超过光速,光速是自然界中的最高速

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物理常量。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时,它的质量就根据如下公

式增加:

m= moY

其中,m。是静止质量,而伽马γ等于:

√-

因此,当速度接近c(光速)时,质量就朝无穷大方向增加。这意味着光速是决不可

能被超过的。当 v接近c时,

尸己

1-

趋近于1,而

接近于零;其结果是一个其分母接近于0而分子总是等于1的分数的平方根。因

此,当 v接近于c时,伽马(y)和质量(m)就接近于无穷大。

[3]爱因斯坦用以下公式来表示质量和能量的等价关系:

E= mm

根据这个公式,光具有质量和动量。由于它的质量,光会被具有质量的物体所吸

引,它的轨迹会弯曲。如果我们把一条直线界定为光线的运动轨迹,在一个具有重

心的空间中,在任何两点之间可以划出不止一条直线。这个“弯曲”的空间是用非

欧几何来描述的。

因此,广义相对论认为,一个受到引力影响的质点的速度,可以看作是空-时连续体

第二十五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570—

的一种几何性质。我们不能区分一个正在获得均匀加速度的物体和一个受到引力

场影响的物体。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预测了一些可观察的现象和它们

的大小。他的著名预测之一,在一次日蚀中,通过测量来自一个恒星的光的偏斜而

得到了确证(1919)。其他的预测在 20世纪 60年代被用实验的方式确证了。

[4]这里我们忽略了数值的差数,如 0.7±0.02。利用这种高于或低于所选数值的差

数,我们可以计算上限和下限(比如 0.72 和0.68)。

[5]稻谷生产中的所谓绿色革命就是一例。西方式的钻井项目又是一例。参见 Mette

Jorstad向挪威国际开发署(NORAD)递交的报告“A social scientist's view of strat

egies in order that wate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n Central and East Africa may

attain their explicit and implicit goals”(《一个社会科学家对为使水的发展项目在中

非和东非达到其明显目标和内隐目标的各种方案的看法》,1982年12 月15日)。

该报告表明,项目的经营管理者专注于片面的技术专长,结果是该项目要正常运作

的必要的社会条件被忽视了。

[6]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谁知道英国政府在未来的30年中将如何处置其放射性废物?

[7]参见,波普尔对人类行为的完全可预见性思想的质疑(第二十六章)。

[8]研究者之间公开的跨学科的争论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客观、详细、完全的新

闻信息也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我们需要研究共同体和新闻记者之间自由的

沟通。

aL

90 amg 2e Sue Sh 史—5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在线阅读

    4.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68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东北海滨的小城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 顿国王的医生。很有可能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一般科学的兴趣在他幼年时代就得到了 培养。在他17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前往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他作为一位学生和学派的 一个成员,在那里一直待了20年。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有“博览群书”之称并被誉为“学园 的头脑”…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42
  • 柏拉图-《法篇》-第九卷-在线阅读

    第 九 卷 雅典人 我们下一步当然要以一种法律概要的形式,提到从 853 我们至今为止研究过的所有这些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法律程序。我 们确实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对必须采取的法律行动作了解释,例如, 在处理农庄事务以及与此相关的贸易问题,但我们还没有把法律 程序问题作为主题提出来。因此,处理这方面的细节,说明犯下一 种过失必须接受什么样的惩罚,要在什么样的法庭接受惩…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226
  • 尼采-《瞧,这个人》-人性的,太人性的-在线阅读

    人性的,太人性的 及其两个续篇 《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是一次危机的纪念碑。它自称为一本为自由精神的书:几乎其中每个句子都表达出一种胜利——以此胜利,我摆脱了不属于我的天性的东西。理想主义即不属于我: 本书书名是说,“在你们看到理想事物的地方,我看到的是——人 性的,啊太人性的!”……我对人的认识更佳……“自由精神”一词 在这里不可能有别的意思,只能被理解为…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364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最寂静的时刻-在线阅读

    最寂静的时刻 我出了什么事了,我的朋友们?你们瞧我心烦意乱,慌慌张张,被迫服从,准备走路——唉,要离开你们! 是的,查拉图斯特拉必须再一次回到他的孤独之中:可是这次,他这头熊,是不乐意地回他的洞里去! 我出了什么事了!这是谁的命令?——唉,是我的发怒的女主人要我这样做,是她对…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353
  • 柏拉图-《理想国》-第八卷-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很好,格劳孔,到这⾥我们⼀致同意:⼀个安排得⾮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公有,⼉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不论战时平时各种事情男的⼥的⼀样⼲。他们的王则必须是那些被证明⽂武双全的最优秀⼈物。 格劳孔:这些我们是意见⼀致的。 苏格拉底:其次,我们也曾取得过⼀致意见:治理者⼀经任命,就要带领部队驻扎在我们描述过的那种营房⾥;这⾥的⼀切都是⼤家公有,没有什么是私…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8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