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马克思——生产力和阶级斗争
生平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是一位
富裕的犹太裔德国律师的儿子。作为一名研究古典希腊唯
物主义的学生,他撰写了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博士
论文,但他受到他那时的黑格尔左派的很大影响。他当过
自由派的《莱茵日报》的记者。1843年,在该报受到普鲁士
政府的取缔之后,马克思去了巴黎,在那里与法国社会主义
者发生接 触。在法国他遇见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并与之开始了终身友谊和
密切合作。通过恩格斯,马克思了解了英国的经济学理论,
以及英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恩格斯那时是曼彻斯
特一家工厂的经理。)当马克思因其政治活动而被法国驱逐
出境之后,他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一个行
动纲领,并在1848年共产主义联盟创立之时发表了《共产
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马克思回到莱茵州,但是当革
命被扑灭以后,马克思逃到伦敦,在那里他度过了他的余
生。国际工人联合会(亦称第一国际)在1864年建立,马克
思是它的推动力量之一。这个组织要代表的是所有国家的
无产者。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第一国际解散。从
画L
历数L
90 9angZhe 9ue SA—431—
那开始,马克思集中注意经济分析,而不再积极介入政治。他的最著名著
作包括《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184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9)和《资本论》(1867)。
第一节 辩证法和异化
马克思不满足于仅仅诠释世界;他还要改变世界。换句话说,马克思把
政治理论理解为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政治理论并不是对真理的沉思,而本身
就是在支持或反对社会变化的政治斗争中的一种动作。
马克思的科学事业不是纯哲学,而是包括历史、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
在内。在哲学分析、经验努力和政治时论之间的转变是转瞬即逝的。作为
一名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不愿意分化出一种纯粹哲学的理论来:实际上,
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都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经常被说成是黑格尔哲学的传播者:对黑格尔来说,世界是一
个思想和观念的发展在其中具有根本地位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保存了黑
格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的观点,但声称物质生活的发展
是根本性的。这种说法,说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至多是一种简化。我们已经看到,黑格尔是关心社会因素
和物质因素的。[1]我们将看到,马克思并不是一位机械论意义上的唯物主
义者。
如果黑格尔让历史“用头来”站立(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则允许历史“站
在脚上”(唯物主义),那么可以说,历史当然应该用双脚来行走、而用头脑来
思考。换句话说,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亦此亦彼的,也就是说,物质
的-经济的因素和文化的-思想的因素都有各自的作用。作为辩证法家,黑
格尔和马克思在这点上观点一致。但与此同时,黑格尔比马克思更强调文
化的-思想的因素(Geist),而马克思比黑格尔更强调物质的一经济的因素。
在作了这个保留之后,我们可以谈论黑格尔那里的“辩证唯心主义”和马克
思那里的“辩证唯物主义”。[2]在本章,我们将不多谈论辩证法,在讨论黑格
尔的时候我们已经对此作过讨论了。[3因为辩证法永远是取决于主题的,对
马克思的辩证法的阐述,将同时是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阐述。我们将和
读者一起回顾一些当我们在讨论黑格尔的时候围绕辩证法所提到的一些一
--
第十八章马克思
生产和阶级斗争—432—
般观点:
劳动
人类
自然
(客体)
相互开发
(主体)、
历史
自然
人类
相互成长过程
合题
反题扬弃正题
扬弃:1.拒绝
2.保存
正题-
反题
3.提高到更高水平
为了使辩证法更具体些,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Entfremdung”)理
论作一个勾勒。这个理论我们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找到的,那时他还受到
黑格尔的强烈影响。马克思从黑格尔左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那里得到启发,后者在他的宗教批判中运用如下
辩证的思路:
1.最初,人类生活在天真之中,彼此和谐相处。
2.后来,人类创造了上帝的形象,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上帝是人
造的。他们把这个上帝理解为某种不同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一个
施加威胁和惩罚的外部力量。但是,实际上,根据费尔巴哈,这个
上帝是人类属性的外部表现:并非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
造了上帝。人类此时被分隔了开来,一方面是他们意识到自己之
所是的,另一方面是被他们承认为一种外部力量,但实际上是他
们自己的外部表现的东西。这种二分法就是异化:人类在这种条
件下是异己于他们的各个部分的。在这种异化的条件下,他们把
上帝经验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而把自己经验为无能为力的。人类
成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上帝形象面前的奴隶。他们受到了他们自
己的一种创造物的压迫。
3.为了克服这种可悲的异化,人类必须意识到这个联系:上帝,他们看
作是一种外部的力量,实际上是一件人类产物,也就是说,是人类自
身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费尔巴哈认为,一种宗教批判就足以克服这种异化。如果人
们意识到了这种联系,他们就将不再相信上帝。他们将不再与一种痛苦的
两分法共处。他们将与自己相协调,与他们自己创造的产物相协调。我们
方暂
7
9 Sang 2Sue S—433—
可以用以下图式来说明费尔巴哈的观点:
(3)
(1)
人类
人类/上帝
理性批判
(2)
人类
上帝
宗教异化
这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评价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作为对上帝存在
的否定性证明,它并不是无可指责的。对我们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点是,
在这幅辩证的图式中,异化代表了对原初的天真状态的否定,而对宗教的批
判则代表了对这种异化的扬弃。这个结果是一种新的和谐,但却在一个较
高的水平上,因为通过这些过程人类对有关自己的某些东西有所认识了,而
在他们处于原初的和谐状态时对此是一无所知的。马克思运用这个辩证的
图式。但他并不像黑格尔左派费尔巴哈那样认为理论的批判就足够了。只
要人们因为生活在不堪忍受的物质条件下还需要宗教的安慰,理论论证就
将无法克服宗教的异化。[4废除宗教异化预设了废除经济异化。
这里我们面对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一个版本:宗教异化来自政
治异化和社会异化,后者又进一步以经济异化为基础。在此意义上,经济的
(“物质的”)因素比精神的因素更重要。
马克思
宗教的层面
政治的社会的层面
经济的层面
马克思赞同那种认为人类在宗教方面处于异化的观点。但这种异化对
马克思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种宗教异化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总的异
化的一个方面。
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异化。因为人们(与动物不同)为了生存就
必须劳动和生产,因为劳动创造出剩余产品,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成
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在其中双方相互改造对方。历史恰恰是这种辩证的发
展过程,在其中自然越来越受到人类劳动的改造,而人类越来越受到他们的
产物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已经受到很大改造:人们周围遍布着
工厂和城市。但与此同时,在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在人类和他们的劳动产
第十八章马克思——生产力
和
争—434—
物之间出现了一种尖锐的分裂。人类不再是他们自己劳动产物的主人,这
种产物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站在他们面前,迫使他们为它而工作。资本家
必须投资、竞争,而工人则挣扎在生存线上。机器及其发展决定了人类的命
运,而不是相反。
人类/机器
革命
人类
人类
机器
这里我们达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突出观点:他对于他那个时代(19
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堕落的愤慨。重要的是看到,马克思认
为这种堕落对资本家和劳动者都有影响。两者都是经济系统的奴隶。这种
堕落不仅仅包括劳动者的经济贫困化,而且是总体上的人性堕落:人类受制
于那些阻碍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的外部力量——物化和
工作压力,人们必须像自动机那么工作,受到他们自己创造出来、但他们已
经不再是其主人的力量的控制。人类——资本家和工人两者都包括在
内——受到这种物化的世界的影响。面对在资本主义社会发挥功能的这种
“改造了的”自然界,他们无能为力,他们把自己、把他们的人类同伴看作是
“物”,看作是劳动力,看作是雇佣者,看作是竞争者。这种异化因此是双
重的:
1.劳动者的经济贫困化
2.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人性堕落
我们可以回到那个辩证的三元组去: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因而是反
题。在状况恶化——资本主义的危机——的基础上,工人们举行革命:他们
通过对他们自己的产物、机器和工厂行使支配而重新获得他们的人类价值。
当他们完成了这以后,他们在这种产物当中认出了他们自己,并与之达成协
调,就像费尔巴哈认为人类与他们自己的神性达成协调一样。异化通过革
命而废除:人类变成自觉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了。无能为力和物化成为过
去。人类获得对经济的控制,从而有条件来实现自我。
这样,马克思并不认为历史是向前平稳运动的。推动历史的是质的飞
跃,是革命。变革发生的时候,形势常常会恶化。但变革导致的是更高秩序
的一个合题。这样,一场无产阶级革命会因为资本主义危机而出现,而革命
90 5ang 9e SXue Sh—435—
会把资本主义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质的更高的水平,因为生产装置将被
置于人类控制之下。在资本主义之下,每个人都根据利己主义的考虑而理
性地行动,但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行动却是无政府的,最终是自我破坏
的。个人行动的总和导致一个未曾预想的结果。因此系统包含着一种任何
个人都未曾预想的逻辑。但马克思认为,在革命之后,个人和社会结构都将
受到理性的开化、理性的治理。
如果马克思之为“唯物主义者”是指他主张经济对于宗教生活和精神生
活具有决定意义的话,那么他并不是一个把所谓物质价值——金钱和财
富——当作理想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相反,马克思把这种“拥有”的态
度看作是一种堕落。5]这里,马克思也持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理想:人
类基本上是一种自觉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无能为力和物化扭曲了这
种根本的人类属性。马克思之为唯物主义者也不是指他主张人类在所有时
候都主要以物质利益为动机。相反,他说这主要是那个以资本主义社会为
代表的历史阶段的特征。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说过,马克思并不是在主张“物质利益是一个理想”的意义上的唯
物主义者(伦理学物质主义)。他也不是在主张“存在着的万物都由物质粒
子所构成并且遵循力学规律”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机械论的、原子论的唯物
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两个基本概念相冲突:
1.对马克思来说,并非所有变化都是机械变化。历史的-社会的变化
是辩证的。
2.对马克思来说,世界并不仅仅是众多的原子。历史的-社会的实在
是以关系作为特征的。
当马克思被称为一位唯物主义者的时候,这首先是在以下意义上所说
的:“经济因素是历史过程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人的看法与亚里士多德一样:人是共同体中的人,由此人只有
在各种社会团体的情境中才可能实现自身。但是对马克思来说劳动具有教
化人的作用。这是比我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能找到的更为积极的对劳动
的定义。在马克思看来,通过劳动,社会建制得到改变,从而其他人类属性
第十章牙克思——生产力存防斗斗争—436—
可以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实现。生活在资本主义之下的人们能够实现那些
生活在城邦中的人们以外的一些能力。历史是一个人类借以实现自身的教
化过程。(出于历史原因,这个观点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视野。)通过熟
悉历史,我们熟悉人类、熟悉自己。马克思认为经济因素在历史的教化过程
中具有决定意义。历史是经济的历史、劳动的历史。经济生活中的质的变
化把历史变成一个永远前进的不可逆的过程。
自然
劳动
人类
改造了的自然(工厂)
改造了的人类
(资本家、无产者)
历史=经济的历史、劳动的历史
在这个教化过程中,我们经历这些经济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从一个经济阶段向下一个经济阶段的过渡代表了一种质的飞跃,这种
飞跃是当经济已经发展到某个饱和状态的时候必然要发生的。这些质的飞
跃的发生是辩证的,那时一个阶段被一个较高阶段所“否定”和“扬弃”:
较高肯定阶段
肯定阶段
否定
我们可以谈论较高的肯定阶段,谈论进步,是因为否定并不是用一种经
济体系来代替另一种经济体系——就好像我们废黜一个国王、拥立另一个
国王那样。相反,否定是一种扬弃,在其中本质的方面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联
系中得到重新排列。因此,历史并不“失去”任何东西。因此,共产主义据说
是从原始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封建社会的亲密联系、资产阶级一资本主义社
会的形式权利和高度生产能力发展出来的-
并且把这些因素整合为一个
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得到合理的民主的支配。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认
为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劳动、经济最终将迫使这些变化发生,而不
论个体的人们是怎么思考、怎么想象的。个体的人们无法对这个过程作任
何程度的随意影响。这个过程一直在发生着,即使人们对他们已经参与的
90 Sang 29ue S—437—
事情并没有理解。
对马克思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经济,而不是精神。我们的思想是经
济一物质条件的反映。经济—物质因素因此被称为基础,而诸如宗教、哲
学、道德和文学这样的文化现象,则被称为上层建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
一种极端形式,这个学说意味着:
1.历史的动力是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
2.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基础。
因此:
上层建筑
基础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根据这种极端形式的诠释,历史唯物主义成了经济决定论。历史过程
和人类思想都是由经济-物质状况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类是不可能自由地
思考,思想是不可能影响事件的。但是以这样一种极端形式出现的这种经
济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
1.它意味着对所有自由的合理性的拒绝:我们的思想永远是由经济的
原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合理的理由决定的。我们所思想的是我们所
必定要思想的,而不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是真的。但这样一种理论是
自挖墙角的,因为它意味着这个理论也仅仅是某种经济原因的一个
结果。因此,没有理由承认它是有效的。此外,今天被决定的物质
条件将不同于那些对马克思的思想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2.这种经济决定论是非辩证的,因为它区别了两种不同现象,经济和
思想,然后它说一个现象决定了另一个现象。这样一种区分两种独
立现象的界限截然的二元论,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辩证思维的关
键之一是像经济这样一种现象不能被认为是相对孤立的现象。经
济是社会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决定论预设了经济和思想之间的一
种非辩证的二分法,因为马克思特别强调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的,把这样一种经济决定论归在马克思名下是不合理的。
3.马克思的著作中的文本支持这个主张:马克思并不是一位经济决定
论者,即使他偶然表达得不够清楚。
因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作以下诠释是合理的:经济和思想彼此影
.……
第十八章马克思一—438—
响,但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基础(经济)
此外,除了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政治-社会因素包
括进来,从而使画面更完整:
O 思想因素
政治-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上面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简单而合理的诠释。但这个诠释仍然是
意义不清的。说所有这些因素都起作用,但经济则是“决定性的”或它具有
“优先性”,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把这诠释为一条方法论规则:“寻
找经济的说明!”或者“在社会历史总体中对经济条件给予特别的重视!”这
比较不成问题,但马克思想要说的不仅仅是这个。我们可以大胆地作以下
诠释:“上层建筑在以下意义上影响基础,即上层建筑对于基础来说是必要
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把基础引向新的方向。”这里,上层建筑-
国家、意
识形态和思想
被看作是整体的一个必要部分,但变化,新的发展方向,
则被说成是来自基础的。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和思想之间关系的看法,我
们可以补充说,经济对马克思来说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并不是一个盲
目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人类的劳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建
立起我们与实在的联系。通过劳动我们认识事物并间接地认识我们自己。
因为劳动创造出新产品和新社会形态,我们借助于这个历史过程而对我们
自己和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劳动因此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是一个基本的
认识论概念。正是通过行动我们才获得认识。这是与古典经验主义者所提
出的那种静态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认知模型相矛盾的,在这种模型中人基本
上就像一架接收光脉冲的照相机。如果对劳动和认识之间的认识论关系的
这种诠释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有另一个理由来拒绝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西
方馆
团虫
969amg 。9ae 9A—439—
间的截然区分,拒绝以这样一种二分法为基础的经济决定论:劳动和认识是
一个辩证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劳动因果地决定了认识是不正确的。
对静态的经济决定论作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护,还是赋予上层建筑以
某种影响,是有着显然不同的政治后果的。第一个立场支持的是政治消极
性:“我们必须等待时机成熟。”第二个立场则支持政治主动性。进一步说,
如果我们认为上层建筑本质上取决于基础,取决于经济条件,与我们的对手
进行争论就是没有用的事情。对手的立场就会仅仅是由他们的物质地位决
定的。论证是不可能改变这样一个立场的;只有物质地位中的一种变化才
能导致一种立场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这意味着对一个议会我们也应该
相应地看待:权力是“在议会之外的”,因为权力存在于经济力量之中,而不
是在议会当中。议会仅仅是时下通行的经济权力状况的政治反映。
因此,讨论、主观观点和议会制度都是不重要的。所有这些因素基本上
都是基础的消极反映。相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论自由》中却主张,
我们是能够通过在讨论中自由交换思想而达到更好的更有知识的意见的。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区别了基础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自然条件。简
单地说,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是人类和自然
之间的相互发展的那个源泉本身。生产关系是组织形式,首先是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状况。自然条件是既定的自然资源。
我们说过,马克思把基础即经济看作是历史中的决定性推动力量。但
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真正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但生产力所包括的人类
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发展是在某种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中发生的。直到某
一个点之前,生产力将能够在时下通行的生产关系之内发展得很好,至少是
没有阻力。但是到了某个点,通行的生产方式开始对生产力的增长产生限
制作用。于是就出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紧张:通行的所有制状况
有害于自然的进一步开发。因此,当生产力锻造出新的和更加合适的生产
关系的时候,就发生了一种变化,就出现了革命。当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之
后,生产力可能再次得到发展,直到这些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开始起阻碍作
用,并且出现一场新的革命。换言之,生产力是进化着的。生产力和通行的
第十八章马克思—
生产—440—
生产关系之间会出现冲突。当一种新的更好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来的时候,
这种紧张就解决了。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生产关系的概念相联系。阶级是由同生产资料
(原料和生产工具)的关系所决定的。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被放在一个与
那些不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们相对立的阶级之中。
这个观点很重要,因为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用指出下面一个事实来拒
绝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那些并不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却挥金如土。但是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并不主要运用于消费、主观体验,或个人权利,而运用于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只要有些人拥有生产资料而别的人不拥有,根据马克
思的观点,就将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在资本主义阶段有两个阶级,
一个是资本家,他们拥有生产资料,另一个是无产者,他们不拥有生产资料。
当然,许多种冲突并不以有关生产资料的冲突为基础。有些冲突可以说是
良性的。但阶级对立则是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它们的解决只能通过
革命,通过所有制状况的变化。
既然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照例将反对这样一种变化,革命就常常将
是暴力的。但是暴力并不是革命的必然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永远摆脱不了内部危机。无产者将一直
贫困下去。中产阶级下层将因为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成为无产者的一
部分。大企业将造成过度生产。这种状况将越来越严重,直到无产者奋起
反抗,夺取对生产设备的支配,从而将国际经济置于政治控制之下,使生产
适合于满足真正的需要。工人阶级具有从事革命、从而创造一个无阶级社
会的历史使命。
第四节 剩余价值和剥削
马克思反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比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的基本论据之一,是他们的思维是抽象的、原子主义的:他们基本上都持有
非历史的个人的概念和非历史的规律的概念。他们并没有正确地把握经济
在社会和历史中是如何运作的。
大致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而需求又进一步是由
需要来决定的;但需要却意味着购买力。但是,我们很可能需要一个物品,
面L
督
Sang 2he Mue Sh—441—
比如食物,却无法付钱来买它。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需要就将不被当作需
求而记录下来——相反,一个七岁孩子购买胸罩的能力却将被作为需求而
记录下来,即使她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一件物品。需要,尤其是购买力并不
是非历史的;我们可以问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由什么人形成的。忽视这
些问题就将是朴素的经济思维。
马克思从未隐瞒他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这
个事实。我们通常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它提供了像辩证法、否定和总体性这
样的概念。
2.法国社会主义(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它提供了像资产阶级、工人
阶级和革命这样的概念。
3.英国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它提供了像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资本、生产和分配这样的概念。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什么呢?马克思本人认为,在劳动
和劳动力之间的区别,是他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劳动力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
品,这种价值就是为了生产出劳动力所需要的商品的价值。对劳动力的使
用是劳动,它创造出价值。我们将看到,这些观念是如何引入社会和政治条
件,同时又代表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一件商品可以部分地用该商品所
满足的需要即使用价值来定义,部分地用交换价值来定义。市场上作数的
是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之下,每样东西原则上都是商品,包括劳动力:在
这个全面的商品市场上,我们不仅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交换,而且也进行劳动
力和工资之间的交换。工人把他们的劳动力出卖给那个希望购买它的人,
也就是一位雇主,一位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价格就是工资。当人们进行物
与物之间的交换(比方说,一块盐交换两张羊皮)的时候,价值并没有增加;
或者是交易双方的所得与所与彼此相当,或者是一方的多得以另一方的少
得作为代价,但总体上价值并没有增加。但是,价值的增加我们如何解释
呢?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价值的创造是通过劳动而发生的。换言之,劳动
力这个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件商品的购买、出
售和最后使用对整个系统来说导致一种价值的增长。什么构成了工人所创
造的价值?当生产成本被支付之后,工人们得到了他们的工资,而所剩下
的,则体现了工人的那部分没有得到支付的劳动。这种剩余价值以利润的
形式到了资本家那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既然剩余价值作为没有支付的
第十八章马克恩——生产力和级斗斗争—442—
劳动到了没有亲自创造出这个价值的人那里,工人在资本主义之下就永远
是受剥削的,而不管他们的生活标准如何。这个制度就是建立在对剩余价
值的获取之上的。
但是资本家自己也身处市场,身处彼此的竞争之中。破产的危险驱使
他们避免过度消费、驱使他们把新技术之类重新投资于工厂,以便加强他们
与其他资本家的竞争地位。这样,剩余价值被用来重新投资,因而提供了资
本主义之内扩张的基础。
我们现在看到,剩余价值是如何成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中的
一个核心概念的。这种剩余价值以利润的形式积累到资本家那里。利润代
表了对工人的剥削。因为竞争的缘故,利润的一部分必须作为投资。这个
过程是持续的:对劳动力的新的购买,增加了的剩余价值,增加了的利润,新
的投资,等等。货币增值了。也就是说,它成了资本。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扩
张性的经济体系,它在公司的层次上有利润作为原则,但在全国的层次上则
缺乏政治导向。这种制度,资本主义,是自我破坏的:它导致无法在该制度
之内加以解决的种种危机;因此,它将被一种不同的制度所超越。
第五节 评论和回应对马克思的种种责难
作为一位政治理论家,马克思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对政治还是
对理论争辩。对马克思的思想的评价还必须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
政治理论家中很少有像马克思那样被辱骂和曲解的。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
受人奉承和误解的。我们可以确信地说,马克思是一位双重意义上的先驱
者,一方面他揭示资本主义下的人性异化,另一方面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
结构的分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马克思的分析
是否站得住脚的问题。因此,我们将简短地考察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些最常
见的责难。
“马克思的理论是自我反驳的”
马克思说所有理论都代表了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但既然马克思所断
言的也是一种理论,他的陈述就挖了这个理论的基石。说马克思的理论是
自我指涉地不自洽这个责难,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它们似乎都归结到经济决
西L
9Pang2he Sue S—443—
定论去。但是我们已经提到,把一种极端形式的经济决定论归在马克思名
下,是不合理的。
“马克思的理论不是经验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既是经验的也是哲学的。于是我们可以责难说,那经验
的“部分”还不够经验。这显然不是一个严重的责难——除非我们一定要坚
持马克思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偶尔提出这个责难的是经验主义者们。6
辩证法原则上是胡说;我们无法预言未来(参见休谟和波普尔关于对未来的
知识是不可能的论证)。我们关于经验主义的内在问题和关于支持先验哲
学和辩证法的论证所说的话,对这个责难提出了疑问。但是,我们在不反对
所有辩证法的同时,也可以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反对意见,
说他们一般地来说没有把哲学陈述和经验陈述区别开来。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马克思声称一个陈述——比方说,“资本主义的危机将愈演愈烈”
永远是真的,而不管实际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显然这个陈述不可能是经验
的,因为经验陈述的特点就是它们可以根据实际上所发生的事情而得到肯
定或否定。而如果这个陈述是哲学的,我们应当能够以哲学的方式来进行
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做。无论如何,马克思的理论对
初学者来说并不代表一种不可错的真理。
“马克思的有些预言错了”
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对立。少数入是资本
家,而人数日增的占人口多数的无产者将生活在维持生命的水平上。事实
上,美国和西欧的多数工人的私入消费水平与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很不符
合。另一方面,今天许多人处于营养不良状况。扩大眼界,把帝国主义国家
和殖民地民族之间的对立也包括在内,是列宁非常强调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与消费相连,而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相连。
因此,即使马克思可以因为其贫困化理论遭到局部反驳,也不应该由此得出
结论说,我们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两极分化”,即使在私人消费水平较高的国
家里;小企业常常因为庞大的国际性公司的行动而失败,而雇员
也就是
不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的数量越来越多。7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工人阶级
(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将努力(并且有力量)去从事一场会导致一个
无阶级的、合理的和合乎人性的社会的国际革命,就至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
第十八章马克思——生产
力和
级斗争—444—
问题(说得温和一些)。也有人声称,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发
生革命的是不发达的俄国,而不是资本主义最先进的那些国家。列宁对此
的反驳是,我们必须把资本主义当作一个国际体系来评价:从国际上说,资
本主义已经充分发达,尽管在俄国并非如此。但是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力
量最弱的地方,比方说在俄国。
“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根据不足的”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和阶级斗争概念是成问题的。如果阶级的概念被定
义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从现代资本主义来看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天那
些管理企业的人可能并不拥有企业,甚至并没有直接的拥有该企业的兴趣。
他们之所以被雇佣,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资格和教育,而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
企业的所有制。他们可能得到高薪,但这可能并不一定与利润的水平相联。
因此,说资本家或那些形式上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也决定着如何使用生产资
料,是成问题的。至少有必要承认,在生产资料的形式上的所有权和对生产
资料的实际使用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区别的。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即使这些
功能今天经常是由两个集团的人分开行使的,这两个集团仍然是在资本主
义的前提下活动的。但是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并不总是一个纯粹的市场体
系。有的企业是垄断的、政府投资的;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服
从破产原则也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有破产危险的时候,管理层
往往求助于政治家,指出就业将受到威胁。获得以各种政府计划形式出现
的经济支持,比如免税、补贴等等,因此就成了维持企业生存的策略的组成
部分。这意味着管理者们-
他们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他们的薪水不是
根据上下浮动的利润确定的-
并非总是被迫遵循资本主义体系的理论上
的规则的。因此,说企业主和企业领导因为都必须根据资本主义原则而行
动就构成了资本家阶级,是有问题的。这个陈述如果要有意义,也就是说,
我们如果要能够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就必须加以扩
充和具体化。
马克思声称工人生产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获取了利润。但是那些
在公共部门获得工资的工入呢?他们并不为资本家工作,因此并不直接生
产利润。由于“国家组织的”社会的出现,这个所谓非生产性劳动力的部门
大大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公务员;武装部队的人员;教育、研究、行政和卫生
等等部门的雇员。他们属于什么阶级?工资、教育和态度方面有很大差别。
学
史
x Sang .9he S
----—445—
这个群体的共同因素是它的成员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有助于系统的运行。他
们可以说是有助于提高那些直接创造利润的工人们的生产效率。
“马克思忽视了‘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对马克思来说至关重要。他似乎认为“自然
条件”相对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原料、气候、空气和水——所有这些东西都
不缺。它们当然对于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马克思似乎基本上把这些因
素看作是不变的常量,因此是对之没有多少可做的。在马克思的时代,这种
观点是相当合理的。此外,在他的预言中没有什么表明这个领域会有重要
变化。如我们所知,马克思预言说资本主义将因为过度生产等等原因而“爆
炸”:资本主义最终将以导致一场革命的危机而告终,因为资本家们太不理
性了,以至于无法防止过度生产。这里马克思是错了。资本主义迄今为止
设法避免了这样一种危机,其办法是在全世界创造一个消费社会。
与此同时,早先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却无法以一种合理的、
进步的方式来处理生态问题。俄国、波兰和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污染问题是
一个可悲的例子。生态危机因此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内部问题。前苏联
制度表明,“自然条件”是如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成为一个问题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
解既作为一种制度也作为一种人性异化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位政治理论
家,马克思并没有死,就好像牛顿作为一位科学家,达尔文作为一位进化论
者,或弗洛伊德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没有死一样。[8]
第六节 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考察家庭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遇见马克思。他们都是德
国人,后来都居住在英国,在那里恩格斯与马克思密切合作撰写一些重要著
作,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去世(1883 年)以
后,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因此,他的著作被列入马克
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之中。但是恩格斯也独自写了一些重要著作,一些关于
自然哲学和家庭的论著。
在他的自然哲学中,恩格斯设法表明,自然界(而不仅仅像在马克思
………
第十八章马克思——生产和和级级斗争—446—
的思想中那样在社会和历史中)也是辩证的。他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是有
争议的,经常被认为是思辨的、不科学的。批评者说,他的自然辩证法理
论混淆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并且他的理论与现
代实验自然科学没有很好地符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角度(在那里,
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被“扬弃”了),这个理论可能仍然是有意义的,在一种
哲学的意义上。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一书中,恩格斯运用当时的人种
学文献(尤其是路易斯·H·摩尔根的工作),设法表明家庭、尤其是妇女的
地位,反映了由生产方式(尤其是所有制形式)发展所决定的历史发展。这
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恩格斯对家庭发展的描述是根据从原始共同
体到他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随着贸易和货币交易的增加,发生
了一场重要的社会变化,作为从基于血缘关系和广泛的物物交换经济的社
会向着产业的阶级的社会过渡的一部分。这不仅改变了国家和经济剥削的
阶级性质,而且改变了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恩格斯的具体目标是表明这
种发展也导致“父权制家庭”和“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也就是
说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强化了。在他那时的中产阶级核子家庭中,丈夫挣
钱,妻子做家务;恩格斯指着这种情况强调说,这样一来妇女就在经济上依
赖于男子,因此从属于男子。作为一种来自过去的对比,恩格斯提供了一幅
基于“母权”的古代社会的图景。[9作为一种来自未来的对比,他提供了一幅
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在其中妇女不再在婚姻中对丈夫有经济依赖:国家,
而不是家庭,将承担抚养孩子的经济责任。婚生的和非婚生的孩子之间的
区别也消失。这样,妇女将得到自由,而男女之间的关系,在恩格斯看来,将
以真正的爱作为特征。
这样,在那场关于性别角色和女性压迫的经济基础、政府福利规划将最
后代替(很大程度上废除)由丈夫收入支持的传统婚姻的争论中,恩格斯作
了自己的贡献。概括地说,取向于法律的理论家们——比方约翰·斯图亚
特·穆勒和哈蕾特·穆勒——主要关注法律平等(比如普遍投票权利),存
在主义的理论家们——比如西蒙·德·波伏娃
主要关注争取承认(争
取男子和女子的社会认同)的相互斗争,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则特别关
注剥削和歧视的阶级条件。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来看,罪恶的根源在于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
之中。这个视角导致这样一个观点,即政治行动的目标首先涉及的不是法
蓬史
0 罗ang ?h 9MaSk—447—
律和规则,也不是社会角色或“为了承认的斗争”(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而首
先涉及经济和社会条件;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妇女地位的话,我们首先必须改
变这些条件。
思 考 题
1.请解释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讨论他关于历史动力、历史时期,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化的观点。
2.请解释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主要概念,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剥削,
以及作为一个自我破坏的体系的资本主义。在与(比方说)亚当·斯密
和自由主义的联系中讨论这些概念。
3.请讨论马克思的异化观。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h: Collected Works, London, 1975—.
二手文献
Elster, J.,Making Sense of Marx, Cambridge, 1985.
Fromm, E., Marx's Concept of Man, New York,1962.
Lukács, G.,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MA,1971.
原 著 选 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
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
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费尔巴哈
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
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
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
------
第十章马克思……—生力阶货一争—448—
蒸
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
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
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
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
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
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入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
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
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
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
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
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
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
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
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
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
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90 Sang 2Ae Sue Sh—449—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
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
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
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
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
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
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
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现
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
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
一定的活动方式、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
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
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
第十八章马克思——生产和和级额斗争—450—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
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
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
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理论产物
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
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最后,我们从上面所阐述的历史观中还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生
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
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
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
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
因而必然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是社会成员中的
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
识,这种意识当然也可以在其他阶级中形成,只要它们认识到这个阶级的
状况;(2)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
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
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的锋芒都
是指向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3)过去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
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
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并
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为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
个阶级,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
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4)无论为了
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需使人们
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
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
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
页L
历就
0 5amg 2he 9e SA—451—
序言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
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
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
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
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
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
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
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
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
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
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
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
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
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
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
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
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
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
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各件 因此 A米计合的中前时期就
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注释
[1]作为例子可参见第十七章关于主奴关系的讨论。
--—452—
[2]“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说法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在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常给
正式地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主要是一种前苏联版本的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
[3]参见第十七章关于“反思、辩证法和经验”的讨论。
[4]参见心理分析:有时候心理分析师的话是无济于事的。为了克服问题,必须要求对
环境或用药有所改变。
[5]参见存在主义在是(being)和有(having)之间所设的对立,如在 Gabriel Marcel: Be
ing and Having(London,1965)中。
[6] Karl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Lodnon,1962.
[7]如果我们可以这样通过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局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接下来的
问题就是,这个阶级概念到底是否还有意义: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和喀拉拉(印度)
的女仆根据这个定义都是“无产者”。但是我们这样是否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区
别——根子在于具体的物质基础的区别,比如资源和消费的区别。
[8]作为例子,参见 Hannah Arendt 和 Jürgen Habermas 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运用(第
二十七章)。
[9]这里恩格斯借用了他当时的人种学(比如摩尔根)的文献:“母权”这个说法得自 Jo
hann Bachofen(1815—1861),他在1861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家庭史的书。
99amg he Saue She—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