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洛克——启蒙和平等
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是一位清
教徒和国会派律师之子。年轻时洛克反感经院哲学,同时感
兴趣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和化学。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
从事一种思想“清洁”工作,也就是说,对我们的知识作一番批
判的检验。洛克说,促使他追问我们的许多概念是否极不清
楚、极不恰当的,是关于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无休止讨论。
他觉得哲学家的工作应该循序渐进、步步探索,就像自然科学
家那样。在有可能处理大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考察我们的
工具,也就是我们的概念。因此洛克先着手进行一种知识批
判和语言分析。但是他对“工具”的兴趣并没有阻碍他关心身
边的问题:他是教育学和政治理论中的经典思想家之一。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1690)曾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圣经。
第一篇是对一位绝对主义思想家罗伯特·菲尔麦(Robert
Filmer, 1588—1653)爵士的抨击。第二篇提出洛克自己对
国家和自然权利的观点。该书被看作是奥兰治的威廉的立宪
君主制的辩护,但在法国和北美,这些思想则获得了革命的含
义。此外,洛克还写了一些著作:认识论的《人类理解论》
(1689),加上《论宗教宽容的书信》(1689—1692)、《漫谈教育》
(1693)、《基督教的合理性》(1695)。
西L
五数L
学卑
909ang2he 9ue S%—269—
第一节 认识论和知识批判
概 念 澄 清
约翰·洛克是思想史上的过渡性人物。他的根基是以往的自然权利理
论和唯名论(奥卡姆)。他受到唯理论者笛卡儿的影响,但同时他又用经验
主义论据反对笛卡儿的唯理论。他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但也是英国经验论
的首倡者,后者是一种最后导致对启蒙哲学一些重要方面的尖锐批评(参见
休谟对理性概念的批评)的哲学立场。
唯理论者认为清晰概念使我们洞察实在的本质方面。如果我们有了一
个清晰的概念,我们也就有了确定的知识。他们对我们获得确定洞见的能
力(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话)非常信赖。诚然,唯理论者笛卡儿是诉
诸怀疑的,但他主要把怀疑当作正确开始认识的一种手段。然而,不同的唯
理论者对应该把什么看作是清晰明白的-
也就是看作是真的
有不同
意见。这为反驳唯理论提供了肥沃土壤。从洛克到康德,标准的论证是说
对概念的洞见并不必然提供对实在的洞见:即使是对一只能读会写的完满
的猫的清晰观念,也并不意味着这样一只猫存在着!即使我们有关于一个
完满存在即上帝的清晰观念,我们也无法确信上帝存在着。我们不能从概
念推论出存在来。
洛克主张进行怀疑,但并不把它当作我们最后获得不可错的知识之前
的暂时立场,而是作为一种持久的怀疑和检验的态度。认识的过程并不导
致绝对的确定性,而导致局部的知识。我们的任务是改善我们具有的知识,
循序渐进地、批判地,就像在自然科学那里。这样,新兴自然科学对洛克所
引出的态度和认知理想,与对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不同。这里或
许不妨重提一下洛克特别对医学感兴趣,而医学是一门观察和分类在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经验科学。在古代,医学就与一种取向于实验、对理论有所怀
疑的哲学存在着联系(希波克拉底)。
像17、18世纪多数哲学家——不管是唯理论者还是经验论者
样,洛克对认识论很感兴趣。他设法透彻了解人类认识能够取得什么,最重
要的是它的限度在什么地方。通过发现这些限度,我们可以摆脱我们不正
确地以为是真实的东西。但是对唯理论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进行知识批判,
形章古—270—
是因为认识论是一块发起哲学体系的跳板,而对于洛克和经验论者来说,知
识批判的治疗性的、促进认识的力量是一个独立的目的。这自然与以下事
实有关:经验主义对认识的分析包含着对我们的认知能力的更慎重的看法。
我们仅仅通过概念而获得的洞见,是有限的、充满问题的;对知识的恰当的
获得,是通过检验和逐步改进而发生于经验科学之中的。
在他的认识论“清洗工作”中,洛克的眼光不仅仅放在哲学认识上面。
他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知识,而且要推进知识的获取,促进科学知
识的增长。哲学并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老大科学,但它能为科学提供服务,
比方说通过澄清概念、揭露虚假见解。概念澄清之所以必要,有好几个理
由。如果我们不运用清晰的概念,别人就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我们所说的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诠释,如果有一些理由说一个诠释是真
的,另一个是假的,那么,我们在澄清我们是在谈论那个诠释之前,是无法对
那个最初的表述采取一个立场的。这样,在思想讨论和科学研究中,确切的
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洛克的观点,学术语言一不小心就会沦为含糊的抽象,它们看上去
表达深刻的智慧,但实际上只是对语言的误用。语言因而是会骗人的。这
既适用于说话的人,也适用于听话的人。那些用含糊和抽象的概念表达思
想的入,常常是出于好意。因此,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正在误用语言,常常是
困难的。传统的哲学讨论,用诸如“实体”、“天赋观念”、“无限性”等等的术
语进行的讨论,在洛克看来,是含糊不清被错当成深刻智慧的典型例子。因
此,消除引人误解的抽象,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性活动。语言的使用者因此可
以消除掉种种幻觉。这里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是很明显的:语言上的澄清将
使我们摆脱种种成见。它使我们抵御那种基于不清晰、受扭曲的思想的谬
见迷信。它有助于使公共讨论和科学工作中的理性行为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说,要做一个理性的人,就包含着有意愿去追求真理的意思,
而这又意味着有诚意去检验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公开的自由的讨
论中把我们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对质。这样,追求真理就预设了
某种思想自由和宽容。我们就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政治问题与他人进行讨
论,因为我们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别人也可能是正确的,我们也能从
他们那里学到什么。这样,讨论就预设了某种非独断的、开放的态度:我们
主张我们所认为的是正确的,是以所拥有的证据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会根据
论据的变化而立刻改变我们的观点——当论据要求我们改变自己观点的时
西L
万做L
密史
92 Sang 2Xu. S—271—
候,我们会这样做,但仅仅在论据要求这样做的时候。这表明,在认识论和
社会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什么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呢?即使今
天,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
洛克是17世纪末开明的进步的英国公民们所表现的那种新的科学文
化的倡导者:他发起了启蒙运动。我们后面将看到,洛克是如何根据这些思
想提出一个政治哲学的。但先让我们对洛克的认识论观点作更切近的
考察。
知识的来源
洛克对知识的批判包含了一种对语言澄清和经验检验的要求。这种知
识批判是与洛克对什么是知识的一般看法相联系的。对我们拥有的知识的
来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洛克说:“它[人心]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
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话答复说,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
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2]
也就是说,洛克认为推理和认识的材料来自经验。从而我们应该推论
出凡不建立在这种材料基础之上的东西实际上都不是知识。在这样的情况
下,我们是在没有经验支持的情况下使用词语,我们所说的可以不被承认为
是知识。但什么是经验呢?这个词本身是含糊不清的。比方说,我们谈论
宗教经验,谈论职业经验,也谈论纯粹感觉经验。洛克区别开作为外部知觉
(感觉)的经验和作为我们对自己心理活动和状况的内在知觉(反省)的经
验。我们这样经验到的实际上是简单的印象(观念)。
洛克笼统地认为这些基本经验是消极地获得的。然后,这些消极获得
的简单观念以不同方式由心灵作积极的加工。我们的复杂观念的丰富多样
性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方面,有规则地出现在一起的简单观念导致复杂的
表象,比如说一幢房屋的各侧面的有规则地出现的简单观念,导致这房屋本
身的表象。另一方面,心灵通过形成复杂观念,比如半人马的观念、实体的
观念和私有财产的观念,而更创造性地发挥作用。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经验材料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简单
观念基础之上——的推理和知识,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某种不同于这些观
念、大于这些观念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问:知识仅仅是作为其基础
的那些知觉观念的总和呢,还是不仅仅是这种总和?
这里我们面临一个有关还原的问题,与我们在谈到霍布斯的时候所面
第十一章洛克—启裳和平等暴—272—
临的问题相对应:钟表可以还原为它的各个部分吗?如果我们回答说知识
可以还原为它的部分,我们最后得到的是一种彻底经验论的立场:知识仅仅
是可以被充分追溯到经验的东西。而且,当经验被诠释为简单的知觉观念
的时候,这个命题说的就是:知识仅仅是可以被完全地、充分地分析为简单
的(外部的和内部的)知觉观念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回答说,知识
的构成开始于简单的知觉观念——在这种意义上,经验就是知识的材料,但
知识仍然包含着某种与这些观念之和有质的区别的东西的话,我们就有了
一个另外的命题。对这个命题的确切表达将取决于对建立在简单观念的材
料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的构成,做怎样的理解。
第一种可能的立场蕴含着一些困难的问题:比方说,自我指涉的问题:
这个命题本身能不能被还原为简单的知觉观念?这个彻底经验论的诠释将
使洛克的认识论与他的政治理论处于尖锐对立之中,后者明显具有一些唯
理论的成分(比如人权的概念)。这样,为讨论洛克的观点,我们有很好的理
由来选择后一种可能的立场:知识起源于经验,也就是简单的知觉观念和反
省观念,但心灵对这种材料作这样一种能动的运用,以至于所产生的知识代
表了某种在质上不同于简单观念的东西。(参见霍布斯:钟表是某种在质上
与它的各部分不同的东西,尽管它是由部分构成的。)根据对洛克认识论的
这种诠释,人类心灵在知识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复杂观念的有
效性问题,检验的标准是复杂观念中的不同成分能否被追溯到简单的知觉
观念。但是这个检验标准并不意味着复杂观念基本上就是简单的知觉观念
的总和。这个检验标准仅仅意味着,分离的、简单的经验,作为知识的材料,
代表了知识的一个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这个必要条件不满足,
我们就没有知识。
作为一个例子,洛克提到无限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代表的是知识还是
伪知识?要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考察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洛克的
观点,那样的话我们就将看到,我们从未直接经验到无限过。比方说,我们
所经验的,或更确切地说,我们所知觉的,是不同的长度总是可以再延长一
点儿。如果我们想象这个过程是无休止的,线条的原先部分持续地延伸下
去,我们就达到一根无穷线条的概念了。对时间的概念可以做一个类似的
论证。在洛克看来,这表明我们的无限这个概念大致是有效的
如果我
们不给这个概念以多于我们可以经验地支持的东西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并
不主张存在着一个无限的东西,而仅仅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既定经验的概
西L
方营
7史
9ang Zhe 9ue S%—273—
括而想象出无限来。这样我们是可以使用无限概念的。
无限的概念是清晰的,这并不保证它在认识论上值得认可。这是对笛
卡儿的一个观点的批评,笛卡儿认为一个概念的清晰和明白就蕴含着这个
概念所指示的东西的存在。只有通过建立经验证据,我们才能真正地谈论
存在着的东西。知识的检验标准建立在经验辩护的基础上,而不建立在个
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亲身经验到某物是清晰的,这还不够。还要求用知
觉或内省进行检验。
因此,洛克关于知识之形成的理论是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白
板(tabula rasa),而并没有任何天赋观念;外部对象向我们提供简单的知觉
观念,这些观念中既有外部事物的真实属性,也有我们加在外部事物之上的
那些感性属性;我们还拥有来自我们的内心活动和状况的简单的内省观念。
从这种材料出发,心灵形成各种复杂观念,如前面提到的。我们就这样获得
了建立在简单的知觉观念和简单的反省观念基础之上的知识,但知识并不
能还原为这些观念。
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加以区分,在洛克那时候是很常见的。在
机械论的世界观中,人们常说外部对象只具有像广延、形状和硬度这样的属
性——所谓第一性的质,没有这些质,事物就无法想象。这些第一性的质原
则上在我们的感官上得到充分的复制,其形式为一些相应的观念。但是,在
此之外,我们还用感官进行经验;比如,我们知觉到滋味、气味、颜色和热量。
这些是第二性的质,不直接产生于事物中相应的第一性的质。在事物中,这
些第一性的质所具有的形式是一些定量的力和状态,它们在影响我们的感
官的时候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感性的或第二性的质。这就是关于感性的质的
主观性的命题:感性的质是依赖于我们的,是依赖于主体的。
我们可以问,把像颜色这样的感性的质与广延这样的第一性的质区别
开来,有没有意义?我们能想象没有颜色的广延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如
果我们又认为颜色是一种取决于认知主体的属性,那么,说第一性的属性
(比方说广延)是独立于入类的,就成问题了。但是如果所有属性,包括所谓
第一性的质,都取决于认知主体,那么我们就只有接受唯心主义了:我们不
再能谈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属性,也就是事物中独立于主体的属性。正
是这些种类的问题,导致了英国经验论内部的自我批评的发展,从贝克莱到
休谟。(3)
我们还可以问,如果视网膜(以及其他感官)上的感觉印象确实是我们
第十一章洛克丨—启和和等等—274—
的知识的最后基础,那我们怎么还可能认识外部世界呢。如果我们看到的
不是我们之外的森林中的树木,而只是视网膜上的“树的图像”,我们当然就
无法知道森林里有一棵树。洛克的知识模式建立在表现为我们感官中来自
外部事物的感性印象的认识论通道的基础上,这种模式因而是很成问题的。
我们到现在为止指出的,是对所谓表象实在论的一种标准的批评。表
象实在论是这样一种认识论理论,它认为外部事物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
着(认识论上的实在论),但是这些外部事物仅仅通过我们感官上的映像和
表象才能为我们所通达。这个知识模式的本意是说明我们是如何认识到外
部世界的,但它似乎蕴含着我们是无力向外探及外部世界的。
进一步说,简单感性观念是什么这一点甚至是不清楚的。当我读这本
书的时候,简单感性观念是指整本书,还是指整个一页、一行、一个词、一个
字母、字母的一部分——还是别的什么?此外,人们还常指出,洛克对观念
一词的使用是模棱两可的:部分的含义是“概念”,部分的含义是“直接的感
觉印象”。
原则上说,复杂观念有两种:那些被运用于世界上的事态的,和那些只
适用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对后面那种复杂观念来说,知识的检验标准是一
个自洽性的问题,即在什么程度上概念之间彼此一致。对前一种复杂观念
来说,则还有一个概念与简单观念的符合的问题。
洛克认为伦理学和数学中的公理是可以加以检验的。4而且,他给上帝
的概念和实体的概念以一席之地。但是他主张,所有代表复杂观念的概念
都需要分析。这适用于像“德性”、“责任”、“力”和“实体”这样的词。
洛克对实体概念的分析尤其出名。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简单观念联系
在一起以特定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我们经常说,这些观念属于同一个东
西,我们给它们一个共同的名称。圆、绿、酸、硬等等就是这样显得与我们称
为生苹果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每天我们都把生苹果看作是一个东西。通
过分析我们看到,这个复杂观念是由一套有规则地出现在一起的属性所构
成的。但是,我们在谈论生苹果的时候如果把它当作似乎是超越一切特殊
的可感属性而存在的话,我们就是在谈论某种我们无法具有感觉印象的东
西。这样一个以某种方式构成众属性之基础并把它们绑在一起的某物,常
常被称作实体(根本)。我们可以说,洛克的观点并不是我们应该不再谈论
实体或事物——他自己也谈论实体和事物——而是通过分析我们应该证
明,我们那时拥有的一些概念,与我们在谈论简单的可感属性的时候拥有的
方
学史
X Samg he XueSR—275—
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样一种诠释中,洛克的观点并不是批评我们对语
言的使用,而是使我们更意识到,当我们在使用这些复杂概念的时候,我们
实际上正在说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洛克所持的并不是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如果我们
把这种立场理解为是认为知识可以追溯到简单的经验印象的话。他部分地
主张一种温和的经验论立场(参见他对实体概念和无限概念的批判),部分
地持一种唯理论的立场(参见他关于我们能理性地承认不可侵犯的人权的
存在的观点)。因此,称洛克为经验主义之父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
把经验主义理解为彻底的认识论经验主义的话。但是洛克至少对一个从
贝克莱和休谟一直到逻辑实证主义者等的那个传统的奠基,做出了贡献,
而在休谟和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我们看到的则是相当激进的经验主义
观点。
经验主义一词也被运用于这样一些态度和观点,它们的特点并不是一
种严格的认识论立场,而是表达了对于经验科学的一种肯定态度,以及对逻
辑上不清晰、经验上无法证实的思辨体系的一种怀疑态度。这样一种怀疑
的开放的态度,加上对概念澄清和经验控制的追求,后来成为18世纪
尤其在英国
的很大一部分精神生活的特征。如果我们把这种态度称作
经验主义,那么这种经验主义显然并不受我们前面在激进的经验主义知识
论方面提到的那些论据的影响。如果经验主义就是这种态度的话,那么我
们可以毫无保留地称洛克为一个经验主义者
尽管我们同时是否还可以
称他为这种经验主义之父,是有疑问的,因为某种经验主义的态度也可以在
早先一些哲学家那里找到。我们可以补充说,这样一种经验主义态度今天
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科学文明的一个内在部分。[5]
有关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做的另一个区别,是我们可以称作概念经验主
义的观点与证实经验主义之间的区别。概念经验主义大致是那种认为概念
产生于经验的认识论立场,而证实经验主义大致是认为陈述最终由经验(观
察)来证实的认识论立场。6]两种立场都可以用不同方式来介绍,取决于关
于经验、概念、对陈述的证实和证伪的不同理解。概念经验论旨在澄清是
什么使得概念成为有意义的(概念的有意义的使用是陈述之为真的必要
但非充分的条件)。证实经验论旨在澄清我们如何确认和否认陈述
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们是真的或假的
不管它们是理论陈述还是观察
陈述。
一度中干—276—
第二节 政治理论——个人及其权利
洛克像霍布斯一样把个人看作是基本单元,把国家看作是由个人之间
的社会契约创造的产物,从而认为自然状态是由此而废除的。在这种意义
上,自然状态的学说的作用并不是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并不是关于国
家实际上如何产生的学说,而是一种说明国家是什么、并由此为国家提供合
法性的学说。但是这些概念在洛克的思想中具有一种较为温和的性质:它
们并不像在霍布斯那里一样意味着每个人反对每个他人的斗争,一个赤裸
裸的自我保存和绝对主义原则。有一些自由的公民,他们从开明的自利出
发,生活在一个法治的代议政府的社会里,在其中公民个人被确保某些权
利,尤其是拥有财产的权利。
洛克的自然状态并不是一个无政府的战争状态,而是一种个人拥有无
限制自由的生活形式。这里,人类天性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我们可以
从内心来承认的东西。平等意味着做我们自己的主人的自由,只要我们不
伤害任何其他人。进一步说,这种平等和自由意味着我们自由地支配我们
自己的身体,因而支配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所取得的任何东西,也就是我们劳
动的结果即财产。当个人们设法逃避自然状态、进入有政治秩序的社会时,
这并不是因为害怕死亡,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在一个有政治秩序的社
会中要比在自然状态中更安全。
这里我们可以说,与霍布斯相反,洛克把以下两者区别开来:社会是自
发地、有规则地运作的,它可以存在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而国家则代表一
种政治安排,并且是一个政治契约的产物。对洛克来说,一个有政治秩序的
社会并不是一个专制社会。它是一个由多数人统治的、服从某些规定的社
会:每个个人都拥有任何统治者都不能染指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这是
一种立宪统治。对洛克来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基于个人权利的立宪政
府,这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对霍布斯来说,国家的目的是确保安全、保卫个
人生存。对洛克来说,国家的目的首先是保护私有财产。这里,洛克的观点
当然是与古代和中世纪的那个共同意见相对立的,即国家的任务首先是伦
理的:使善的生活成为可能,使人在共同体中的伦理——政治的自我实现成
为可能。根据这个传统观点,确保私有财产不如这个基本的伦理任务来得
西L
9 9ang he 9ue S 史—277—
重要。保卫财产之作为一个目标,仅仅是因为这种保卫是人们过有价值的
生活所需要的。因此,从传统的眼光来看,洛克把重点放在国家首先应该保
护财产这一点上,是令人吃惊的。因此,洛克给予这一点的重视,不妨看作
是他那个时代的那个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的反映,即保护私有财产是头等重
要的事情。
洛克还有一个关于劳动和财产权利之间关系的理论。在自然状态中,在
社会建立之前,人们可以自由使用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当个人加工一个自
然物,比方说用树木造船时,个人把某种他或她自己的东西放进了那个自然
物之中。个人具有了对该物的兴趣,该物成了私人财产。当个人通过一个契
约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时,社会不言而喻是应该保护这种私人财产的。7
洛克并不主张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也就是一种国家在其中起最小作
用、放任富人自由行事的经济制度。像那时——17世纪末的英国——他的多
数同胞一样,洛克支持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制度,国家在其中扮演一种针对其
他国家的当地产业和类似产业的保护主义角色。国家应该保护私有财产,维
持秩序,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不对贸易和产业实行监督和
控制。经济应该建立在私有资本的基础上。国家也不应该干预社会问题,比
方说管制个人收入,改善穷人的生活条件。在这个领域,洛克走的是激进自
由主义的道路:个人自己的劳动是基础;国家应该确保的是公民的法律平等
而不是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就像在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中一样,洛克好像
认为在个人的利己主义和共同的善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由的和谐。[8]
洛克认为主权在共同体中的公民那里。但是既然公民已经批准了社会
契约,他们就必须接受多数人的意志。他这样便明确地反对专制主义:所有
公民的总和的意志,而不是借助于上帝恩典的君主,才是具有主权地位的。
但是一旦社会契约被批准,多数人就应当统治,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并不
容易。为什么要把少数入从他们原则上也参与的主权的实际实施中排除出
去?回答是实用的:社会要能运转,少数人就必须服从多数人。但这个回答
还不满意。当一个强大的少数派统治的时候,社会难道不能运转吗?
但是洛克对多数统治的强调,符合当时的市民阶层所追求的法律平
等——其对立面是贵族的传统特权。但是洛克并不支持带有普选权的代议
政府意义上的多数统治。洛克并不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投票权。他很满
意1689年以后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投票权仅限于拥有财产的阶级:
中产阶级和贵族。自由主义的公民民主对于洛克来说是拥有公民权的人们
第十一章落洛…—启掌和平等—278—
的民主。这样,我们关于洛克理论中多数意志所说的,不应该做字面上的
理解。
除此之外,有必要指出,洛克关心的是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行政权和立
法权不应该集于一身。这里,洛克支持政府中权力分立的原则(参见孟德斯
鸠)。自然权利的概念对洛克来说是建立在所有人的不可侵犯的入权的基
础之上的。这个观念对洛克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权利应该在国家的干
预面前确保个人的私有财产。这种版本的自然权利在公民反对专制主义、
保卫自己的政治斗争中具有重要意义。[9
但在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洛克的政治哲学中,还有某种冲突:一方面是所
有人享有同样权利这个命题,另一方面则要保护一个权力掌握在有财产者
手中的政治秩序。这个冲突如何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洛克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赖以建立的
社会契约的理论。与自然状态相联系,洛克强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也
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
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既然毫无差别地生来
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
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10]但与此同时,他又一边不断地提到自然状
态,一边说:“因此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以及我在同他人共同
享有开采权的地方挖掘的矿石,都成为我的财产,毋需任何人的让与或同
意。”[11]那么这“仆人”不是一个平等的个人吗?相反,在后面引用的那段话
中,仆人被置于与马同样的位置上。仆人和马所做的工作成为“我的财产”。
这表明,在洛克的时代,仆人并没有被放在政治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行列当中:
当人们在谈论人民、谈论个人的时候,他们所指的一般是中产阶级和贵族。[12
对洛克来说,个人是指彼此间自愿订立协议或契约的成年入。正义的
社会安排,是那些可以作为这种契约之结果而重构出来的东西。这是个现
代的观点:个人——也就是说不具有封建纽带和等级安排的成年人
从
开明的自利出发自由地决定社会该如何组织。洛克也把对人际关系中的契
约的这种看法运用于婚姻:“夫妻社会是基于男女之间的自愿合约构成的。
虽然它主要包括着为其主要目的、即生殖所必需的那种对彼此身体的共有
和权利。”[13从后来人的眼光来看,那么多人际关系都想用自愿契约的观念
来分析,似乎是过于简单化了,但重要的是意识到,在洛克的时代,像“个人”
和“契约”这样的概念代表了对任何人际关系
从政治和经济一直到婚
蓝
性
7史
92 Sang 29ie SR—279—
姻——的一些新的和激动人心的看法。对关于个人和契约的这个思路——
在政治和法律理论中,在经济思想内部,在关于私人领域(女子和男子的关
系、孩子和双亲的关系)的理论内部——我们将进行考察,一直到对契约论
思想及其对个人的选择合理性的信念的批判为止。这样,大卫·休谟用激
情和协议(conventions)来代替契约论思想;爱德蒙特·柏克诉诸传统,而
黑格尔则强调内在于社会化当中的相互教养过程,并批判——比方说——
康德所提出的那种把婚姻当作契约的观点。
在记住这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我们将考察洛克关于自然状态的三个
观点:
1.起初所有人类都共有一切东西,但个人有义务照管好自己,因而有
义务劳动。但是“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
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
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所以只要他使任何东
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
动,在这上面参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此使它成为他的
财产”。[14]
2.个人有权利拥有他尽其所能使用的那么多的财产。他并没有权利
去浪费他由于其劳动而拥有的东西。因为洛克在这里谈论的是一
种基于实物交换的经济,他认为所有权对每个人都有自然的限度。
一个人所种植的、他自己所享用的庄稼是他的私人财产。但是无人
有权利听任庄稼烂掉。
3.最后,洛克假定存在着足够的资源来满足所有人类的基本需要。为
论证这一点,他说每人都有足够的土地,而且,对土地的加工就是本
质上使我们的财产增值的事情。关于我们的资源的范围,他所说的
话包括这样一段:“世界上尚有足够的土地供成倍居民的需要。”[15]
在那个时候,人口是5亿左右。不到200年以后,人口就翻了一番。
今天,人口已经增长了10倍。
这样,在洛克看来,既然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但不浪费东西,而
每个人又有足够的资源,在人们之间就有某种和谐的平等。这种版本的自
然状态因而具有这样的特点:实物交换,由个人努力所创造并以此为限的私
有财产,以及私人消费。但是“货币的出现和人们默许同意赋之以一种价
值,形成了(基于同意)较大的占有和这些占有物的权利”。163换句话说,在
第事溶克——280—
政治性的社会契约之前的某一点上,人们已经订立了一种引进货币的“默许
和自愿的同意”。17]随着货币的出现,产生了土地的不公平分配。因为用货
币,也就是银子和金子,一个人可以“通过获得金子和银子来正当地、没有伤
害地占有多于他能够使用的东西,而这些金属在占有人手中可以长久保存,
而不造成剩余物的败坏”。[18]货币不像庄稼,我们可以贮藏而不至于腐烂生
锈。货币即使大量取得也不会毁坏。因此,每个人可以正当地取得的东西,
就不再有自然的限度。洛克提出这些思想,有这样一个前提:资源足够每个
人所用,私人财产是个人自己劳动的结果。
这样,随着货币的出现,一种物质不平等发展起来了。有些人拥有许
多,其他人则拥有很少。但这种不平等通过货币的引入而产生于个人之间
的自愿的契约。大宗财产便是这样正当地产生的。穷人因而没有理由抱
怨,因为在洛克看来大家都已经订立了那份要引入货币的契约。在这一点
上,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还没有建立。我们仍然处在自然状态。因此,没有理
由因为随着货币的引入而产生的物质不平等而责怪政治意义上的社会。
政治社会被认为是由一项新的契约而产生的,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
会契约。但为什么这样的契约是必要的呢?在这种经过修正的、有货币的
自然状态中,事情不是运转得很好吗?有两个理由要求离开这种自然状态:
每个人都对确保生命感兴趣,而那些拥有财产的人对确保这种财产感兴趣。
因此,每个人都对这样一种社会契约感兴趣,即使前提发生了变化。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的政治社会,本质上就是洛克时代的英国社会,也
就是说,17世纪中期内战期间的英国社会。这种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政治权力掌握在财产拥有者手中,某些法律权利由所有公民共享。洛克的
理论的出发点是断定每个人是平等的,但它怎么为一个基于经济不平等和
政治不平等的社会提供合法性呢?一种政治理论怎么可能一方面提出每个
人都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为经济不平等、把投票权局限于财产
拥有者而进行辩护呢?
我们已经看到,对这种经济不平等,洛克不是归咎于社会的一个毛病,
而是归结为由大众个人自由地达成的一个自愿的同意。
洛克还认为,那些拥有财产的人就是把社会中的理性付诸实践的人。
因为那些投票和行使政治权力的人应该是具有理性的人,这意味着投票权
和其他政治权利是应该专门留给财产拥有者的。这意味着物质的不平等,
也就是财产的不平等,是与理性和政治权力的不平等相一致的。引入货币
西
万驾
学虫
9 Sang 2e Sue Sh—281—
的自愿同意造成的结果还真不少!但下层的人们不能为这些不平等而责怪
社会或上层的人们,因为这种不平等事实上就是从这种自愿同意中引出来
的。但是即使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也可能是有理性的。即使他们也有可能改
善自己、获得合理性。这里我们看到了在启蒙运动那里看到的进步信念的
种子:通过物质的和文化的进步,所有人原则上都可以最后成为有理性的公
民。对进步的信念于是就可以使人们更易于接受目前的不平等:每个人将
来都会过得很好。
通过对洛克政治理论的这种诠释,洛克变成了他当时的英国现状的辩
护士:他通过关于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的普遍而人性的原则——其中介要
素是自愿性契约这个概念——而赋予这种现状以合法性。但同一些观念在
像法国这样的其他国家,却带上了一种不同的、更具有社会批判性的含义。
通过启蒙时期的法国哲学家以及美国革命(开国元勋),19]洛克的政治思想
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简言之,我们可以说,洛克是资本主义这样一个时期中的自由主义的思
想代表,在这个时期,市民阶层不需要一个绝对君主来约束贵族、来统一民
族国家,而希望废除绝对君主制、直接支配政府。洛克的资本主义的出发点
是社会契约,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以及将主权放在人民手中的政治理想。
因此,立法权应该由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和土地拥有者的国民议会来行使,而
行政权则应该掌握在一个尊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的政府手中。
思 考 题
1.洛克是怎么看待知识和感性经验(知觉)之间的关系的?这种观点如何
能够导致一种知识批判?
2.请说明社会契约的概念是如何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的,并
澄清他对于个人权利的看法。
3.请澄清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并讨论这样一个主张:“现
代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代表了与古代基本政治概念(如在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的一个彻底决裂”。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critical edi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282—
notes by Peter Laslett, Cambridge, 1970.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in The English Phi
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 New York,1939.
二手文献
Macpherson, C.B.,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
ism. Hobbes to Locke, Oxford,1964.
Yolton, J. W.,John Locke and the Way of Ideas, Oxford,1956.
原 著 选 读
洛克:《政府论下篇-
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
(选自《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4.为了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必须考究人类原
来自然地处在什么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
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
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
这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
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然毫
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
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除非他们全体的主宰以某种
方式昭示他的意志,将一人置于另一人之上,并以明确的委任赋予他以不容
怀疑的统辖权和主权。
6.虽然这是自由的状态,却不是放任的状态。在这状态中,虽然人具有处
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
的自由,除非有一种比单纯地保存它来得更高贵的用处要求将它毁灭……
第五章 论财产
27.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
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的身体所从事的
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所以只要
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
的劳动,在这上面参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既
西L
五世
7虫
919ang 2u. S—283—
然是由他来使这件东西脱离自然所安排给它的一般状态,那么在这上面就
由他的劳动加上了一些东西,从而排斥了其他人的共同权利。因为,既然劳
动是劳动者的无可争议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他以外
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至少在还留有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
有的情况下,事情就是如此。
28.谁把橡树下拾得的橡实或树林的树上摘下的苹果果腹时,谁就确
已把它们拨归己用。谁都不能否认,食物是完全应该由他消受的。因此我
要问,这些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属于他的呢?是在他消化的时候,还是在
他吃的时候,还是他煮的时候,还是他把它们带回家的时候,还是他检取它
们的时候呢?很明显,如果最初的采集不使它们成为他的东西,其他的情形
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以及我在
同他人共同享有开采权的地方挖掘的矿石,都成为我的财产,毋需任何人的
让与或同意。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于它
们的财产权。
31.……所以,考虑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上天然物资丰富,消费
者很少,一个人以勤劳所能获得的并对它独占而不让别人分享的一部分物
资(特别是限于理性所规定的可以供他使用的范围)数量很小,那时对这样
确定的财产大概就很少发生争执或纠纷。
36.……但是不管怎样,这还不是我所要强调的。而我敢大胆地肯定
说,假使不是由于货币的出现和人们默许同意赋予土地以一种价值,形成了
(基于同意)较大的占有和对土地的权利,则这一所有权的法则,即每人能利
用多少就可以占有多少,会仍然在世界上有效,而不使任何人感到困难,因
为世界上尚有足够的土地供成倍居民的需要。关于货币所形成的情况,我
将逐渐更充分地加以说明。
40.劳动的财产权应该能够胜过土地的公有状态,这个说法在未经研
讨之前也许会显得奇怪,其实不然。因为正是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
价值。如果任何人考虑一下一英亩种植烟草或甘蔗、播种小麦或大麦的土
地同一英亩公有的、未加任何垦殖的土地之间的差别,他就会知道劳动的改
……………
第十一章溶克丨)启蒙和平等
…—284—
进作用造成价值的绝大部分。我认为,如果说在有利于人生的土地产品中,
十分之九是劳动的结果,这不过是个极保守的计算。如果我们正确地把供
我们使用的东西加以估计并计算有关它们的各项费用——哪些纯然是得自
自然的,哪些是从劳动得来的——我们就会发现,在绝大多数的东西中,百
分之九十九全然要归之于劳动。
50.但是,既然金银与衣食车马相比,对于人类生活的用处不大,其价
值只是从人们的同意而来,而且大部分还取决于劳动的尺度,这就很明显,
人们已经同意对于土地可以有不平均和不相等的占有。他们通过默许和自
愿的同意找到一种方法,使一个人完全可以占有其产量超过他个人消费量
的更多的土地,那个方法就是把剩余产品去交换可以窖藏而不致损害任何
人的金银;这些金属在占有人手中不会损毁或败坏。人们之所以能够超出
社会的范围,不必通过社会契约,就这样把物品分成不平等的私有财产,只
是由于他们赋予金银以一种价值并默认货币的使用。而政府则以法律规定
财产权,土地的占有是由成文宪法加以确定的。
第七章 论政治的或公民的社会
78.夫妻社会是基于男女之间的自愿合约构成的。虽然它主要包含着
为其主要目的、即生殖所必需的那种对彼此身体的共有和权利,然而它还带
有互相扶养和帮助以及对于利益的共享,这不但为巩固他们的互相照顾和
亲密感情所必要,而且亦为他们共同的子女所必要,因为他们的子女有权利
得到他们的养育扶持,直到他们能够自立为止。
81.不过,虽然对人类的这些约束使夫妻关系比其他动物较为牢固和
持久,人们却有理由可以问,为什么这种保障生殖和教育并照顾到继承的合
约,不可以同其他任何自愿的契约那样,基于同意、或在一定时间、或根据某
些条件使它终止呢,因为就事情的性质和目的来看,这并不应该总是终身
的——我指的是不受任何规定所有这类合约为永久性的明文法约束的这样
一些契约。
85.主人和仆人是和历史同样古老的名称,但是获得这些名称的人的
条件很不相同。一个自由人向另一人出卖在一定时期内他所提供的劳役以
能
92 9ang Zhe Yhue S—285—
换取工资,从而使自己成为另一人的仆人;并且,虽然这一行为通常使他处
在主人的家庭内,受一般的纪律管束,然而这只给主人以暂时支配他的权
力,而且不超越他们之间契约中所规定的范围。但是另外还有一种仆人,我
们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他们为奴隶,他们是在一次正义战争中被获的俘虏,
基于自然权利要受他们主人的绝对统辖权和专断权力的支配。像我所说过
的,这些人既已放弃了他们的生命权,因而也放弃了他们的自由,丧失了他
们的财产——处在奴隶状态中不能有任何财产——他们就不能在那种状态
中被认为是政治社会的任何部分,因为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财产。
87.前面已经论证,人们既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
他任何人或许多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他就自
然享有一种权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
即他的生命、自由和财
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认为其他人罪有应得的违
法行为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而有此需要时,处以死刑。
但是,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物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
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真正的和惟
一的政治社会是,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
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于是
每一个别成员的一切私人判决都被排除,社会成了仲裁人,用明确不变的法
规来公正地和同等地对待一切当事人;通过那些由社会授权来执行这些法
规的人来判断该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发生的关于任何权利问题的一切争执,
并以法律规定的刑罚来处罚任何成员对社会的犯罪;这样就容易辨别谁是
和谁不是共同处在一个政治社会中。凡结合成为一个团体的许多人,具有
共同制订的法律,以及可以向其申诉的、有权判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处罚罪
犯的司法机关,他们彼此就都处在公民社会中;但是那些不具有这种共同申
诉——我是指在人世间而言——的人,还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因为既然没有
其他的裁判者,各人自己就是裁判者和执行人,这种情况,如我在前面已经
说明的,是纯粹的自然状态。
……………
洛克:《人类理解论》
(选自《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第二卷第一章 观念通论以及观念的起源
…….—286—
1.观念是思维底对象——人人既然都意识到,自己是在思想的,而且
他在思想时,他底心是运用在心中那些观念上的,因此,我们分明知道,人在
心中一定有一些观念,如“白、硬、思、动、人、象、军、醉”等等名词所表示的。
在这里,我们第一就该问,他是如何得到那些观念的?……
2.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
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那么它如何会有了那些观念呢?人底匆
促而无限的想象既然能在人心上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来,则人心究竟如
何能得到那么多的材料呢?他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
哪里来的呢?我可以一句话答复说,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底一切知
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因为能观察所知
觉到的外面的可感物,能观察所知觉、所反省到的内面的心理活动,所以我
们底理解才能得到思想底一切材料。这便是知识底两个来源;我们所已有
的,或自然要有的各种观念,都是发源于此的。
3.感觉底对象是观念底一个来源——第一点,我们底感官,在熟悉了
特殊的可感的物象以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
底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因此,我们就得到了黄、白、热、冷、软、硬、苦、甜,
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等观念。我所以说,各种感官能把这些观念传达在心
中,亦就是说,它们把能产生知觉的那些东西,传达在心中。我们观念底大部
分,既导源于感官,也是由感官进到心中的,因此,我们便叫这个来源为
“感觉”。
4.心理活动是观念底另一个来源——第二点,经验在供给理解以观念
时,还有另一个源泉,因为我们在运用理解以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
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我们底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作用,考
究这些心理作用时,它们便供给理解以另一套观念,而且所供给的那些观念
是不能由外面得到的。属于这一类的观念,有知觉(perception)、思想
(thinking)、怀疑(doubting)、信仰(believing)、推论(reasoning)、认识
(knowing)、意欲(willing),以及人心底一切作用。这些观念都是我们所意
识到,都是我们在自身中所观察到的,而我们底理解所以能得到那些清晰的
观念,乃是因为有这些心理作用,亦正如我们底理解所以能得到前一些观
念,是因为有能影响感官的各种物象似的。这种观念底来源是人人完全在
其自身所有的;它虽然不同感官一样,与外物发生了关系,可是它和感官极
相似,所以亦正可以称为内在的感官。不过我既然叫前一种为感觉,所以应
方
90 9ang 2 Sue SA—287—
叫后一种为“反省”。因为它所供给的观念,只是人心在反省自己内面的活
动时所得到的。在本书以下的部分,我在用反省一词时,就是指人心对自己
活动所加的那层注意,我们才能在理解中有了这些活动底观念。总而言之,
外界的物质东西,是感觉底对象,自己底心理作用是反省对象,而且在我看
来,我们底一切观念所以能发生,两者就是它们惟一的来源。此外,我还要
补述的,就是,我在这里所用的活动(operations)一词,乃是用的广义,它不
但包括了人心对于自己观念所起的一些动作,而且亦包括了有时由观念所
起的一些情感,就如由任何思想所发生的满意或不快便是。
5.我们所有的观念总是由两者之一来的——在我看来,我们理解中任
何微弱的观念都是由这两条途径中之一来的。外界的物象使理解得到各种
可感性质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那些物象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
知觉。至于心灵则供给理解以自己活动的观念。
……我们可以先让任何人来考察自己底思想,并且彻底搜索自己底理
解,然后再让他告诉我们,他心中所有的全部原始观念,究竟是不是他底感
官底对象的观念,或他所反省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当然亦可以当作对象)
的观念。
24.一切知识底来源——嗣后,人心又开始反省它自己在感觉观念上
所发生的各种作用,因此,它就又得到一套新观念,这套观念便是反省观念。
人心以外的物象在感官上先印了一些印象。至于由人心自己底内在能力所
发生的各种作用,则在人心反省这些作用时,亦能成了思维底对象。这些作
用,同前一种印象,如我以前所说,就是一切知识底起源。……一切崇高的
思想虽然高入云霄,直达天际,亦都是导源于此,立足于此的。人心虽然涉
思玄妙,想入非非,可是尽其驰骋的能力,亦不能稍超出感官或反省所供给
它的那些思维底材料——观念——以外。
25.在接受简单的观念时,理解大部分是被动的-
在这一方面,理解
只是被动的。它是否要有这些知识底起源或材料,不是它自己底能力所能
决定的。因为不论我们甘心与否,而感官底各种对象一定会把它们底特殊
观念强印在人心上;既然如此,则我们底心理作用一定会使我们对它们至少
发生了一种含糊的意念。一个人在思想时,总不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想的
是什么。这些简单的观念既然呈现于理解,则理解便不能拒绝接受,而且它
们既然印在那里,它亦不能把它们改变了,涂抹了,重制造新的。这个正如
一面镜子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
…………
第十一章洛克——启蒙和平等薄—288—
种影像或观念似的……
第二章 简单观念
1.单纯的现象——要明白了解我们知识底本质、方式和限度,则我们
应当在自己的观念方面,仔细注意一件事;就是说,有的观念是简单的,有的
观念是复杂的。
刺激各种感官的各种性质,在事物本身虽然都是联络着,混合着,以至
于都不能分离,没有距离;不过我们分明看到,它们经过各种感官以后在心
中所产生的观念,却是单纯而非混杂的。因为视觉和触觉虽然常从同一物
象同时接受到各种观念
就如人同时能看到运动和颜色,手能感到同一
蜡块底柔度和热度-
可是在同一主体中结合着的那些简单的观念,都是
完全清晰的,就仿佛由不同的感官来的那些观念一样。人由冰块所感到的
冷和硬,在心中都是独立的观念,正如百合底香气和白色似的,亦正如玫瑰
底甜味和香气似的。一个人知觉得最分明的,就是这些清晰明白的简单观
念。这些观念本身各各既都是单纯不杂的,因此,它们只含有一种纯一的现
象,只能引起心中纯一的认识来,并不能再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念。
2.这些简单的观念,不是人心所能造的,亦不是人心所能毁的
这
些简单的观念,就是一切知识底材料,它们所以得提示得供给于心中,只凭
上述的两条途径:就是凭着感觉和反省。理解一贮有这些简单的观念以后,
它便有力量来复述,来比较,来结合它们,有时甚至几乎能做出无限的花样
来;因此,它就可以任意造出新的复杂观念来,不过人底智解无论如何高超,
理解无论如何扩大,它们亦没有能力凭着神速而变幻的思想,在上述途径之
外,来发明、造作新的简单观念。而且那些观念只要一在那里存在,则理解
便没有任何力量来消灭它们。……
第八章 关于简单观念的进一步考察
9.物体底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
我们所考察的物体中的性
质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都是和物体完全不能分离
的;物体不论经了什么变化,外面加于它的力量不论多大,它仍然永远保有
这些性质。在体积较大而能为感官所觉察的各物质分子方面讲,“感官”是
能恒常感到这些性质的,在感官所感不到的个别微细物质分子方面讲,“人
心”亦是恒常能看到这些性质的。你如果把一粒麦子分成两部分,则每部分
方性L
史
aSang 2e 9ua SR—289—
仍有其凝性、广袤、形相、可动性;你如果再把它分一次,则它仍有这些性质。
你纵然一直把它们分成不可觉察的各部分,而各部分仍各各能保留这些性
质。因为分割作用(磨、杵、或其他物体所能做的,亦只是能把麦子分成不可
觉察的部分)并不能把任何物体底凝性、广袤、形相和可动性取消了,它只能
把以前是一体的东西,分成两个或较多的单独物团,这些独立的物团,都是
独立的实体,它们分割以后,就成了一些数目。总而言之,所谓凝性、广袤、
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叫它们做物体底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能在我们心中产生出简单的观念来。
10.物体底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第二种性质,正确说来,
并不是物象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能借其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
感觉的那些能力。类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都是借物体中微细部分底体
积、形相、组织和运动,表现于心中的;这一类观念我叫做第二性质。……
注释
[1]参见科学哲学中由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关于证伪的命题所开始的争论,随后的
争论围绕库恩进行,加上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第二十六章和二十七章)。
[2]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Book Ⅱ,“Of Ideas”, Chap
ter 1,“Of Ideas in General, and their Original”,§2。(中译文参考关文运译《入类
理解论》,洛克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上册,第68页。
译者)
[3]参见分析哲学中关于“感觉与料”的争论,如 Alfred Jules Ayer(1910—1989)的 The
Foundations of Empirical Knowledge, London,1940。
[4]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Book IV,ChapterⅢ,§18。
[5]洛克像阿奎那一样设法在概念上把握他的整个时代的精神,就此而言他是他那个时
代的托马斯·阿奎那式的人物。这样的话,洛克哲学中的含糊性可以与他的时代的
含糊性联系起来:不仅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哲学思想,而且社会也四分五裂、处于过渡
之中。洛克对心灵和经验的含糊观点使得有可能对他做两个方向的阅读
“向后
读”,也就是从阿奎那的角度来读,从而心灵构成了基于感官提供的材料的抽象;“向
前读”,也就是沿着康德的方向来读,从而心灵积极地赋予经验材料以形式。
[6]关于后者,参见逻辑实证主义,第二十六章。
[7] 如我们后面将看到的,关于价值是什么的种种理论(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
都是从商品价值就是加于其中的劳动的观点出发的。
[8]从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的过渡,大致是在19世纪中期,因为人们
意识到,没有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的无限制的私人创造,照例是不会导致对每个人
…..
…………—290—
都最好的结果的。
[9]如果洛克居然是一位激进的经验主义者的话,在一种经验主义认识论和一种支持
自然权利的观点之间就会存在着一种矛盾。经验主义者怎么可能知道个人拥有不
可侵犯的权利?哪个简单的感觉印象告诉他们,我们不应该违反这些权利?
[10] Two Treatises o Government, Part Ⅱ,§4。(中译文引自洛克:《政府论下篇》,
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5页。——译者)
[11]同上书,§28。(中译文引自同上书,第20页。——译者)
[12]在自由主义中,“个人”这个概念通常并不适用于儿童、妇女和仆人,相反,它适用
于一家之主:正是他通过对私有资本的处置而缔结契约并将利益和快乐加以合理
地最大化。自由主义赋予个人的属性对女仆和马夫不那么适合。
[13] Two Treatise of Government, Part Ⅱ,§78。中译文引自洛克:《政府论下篇》,第
49页。
[14]同上书,§27。(中译文引自该书中译本第19页。-
译者)
[15]同上书,§36。(中译文引自该书中译本第24 页。
译者)
[16]同上书,§36。(中译文参照该书中译本第24页。
译者)
[17]同上书,§50。(中译文引自该书中译本第 32 页。
译者)
[18]同上书,§50。(中译文参考该书中译本第32 页。
译者)
[19]参见杰弗逊(1732—1826)对“自然法则”和“不言而喻”这些说法的使用: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代表集会通过的宣言(亦即独立宣言,这里用的是杰弗逊
最初用的题目):
在人类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与另一个民族之间迄今所存在
着的政治联系、而在世界列国之中取得那“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所规定给他们
的独立与平等的地位时,就有一种真诚的尊重人类公意的心理,要求他们一定要
把那些迫使他们不得已而独立的原因宣布出来。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
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
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
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
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这新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
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并且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庶几就人民看
来那是最能够促进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的。诚然,谨慎的心理会主宰着人们的意
识,认为不应该为了轻微的、暂时的原因而把设立已久的政府予以变更;而过去一
切的经验也正是表明,只要当那些罪恶尚可容忍时,人类总是宁愿默然忍受,而不
愿废除他们所习惯了的那种政治形式以恢复他们自己的权利。(中译文引自董云
虎编著《人权基本文献要览》,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沈阳,第11页。-
译者)
西L
方性
留忠
99amng 2e S—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