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第一节 实在论的传统
(一)对唯心主义的反动
二十世纪实在论复活是近代和当代哲学中最重要的现象。从
近代哲学一开始,就有一再出现、往往激烈的实在论的反抗,但是,
同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相比,实在论尚未持续而成为不
断上升的传统。实在论一般表现为对过度的流行的唯心主义的反
动,而不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独立的传统的表现。实在论的中心
论点是有一种外在和独立于意识、精神或经验的实在存在;它是对
这种唯心主义理论的反抗,这种理论认为实在由精神所构成、并为
精神而存在,不管这种精神是个人的精神或绝对的经验。
实在论的中心论旨有各种表述,这取决于它声言反对的唯心
主义特点以及它出现的每个时期的文化情境。十八世纪,反对贝克
莱主观主义的唯心主义的过度,产生了T.赖德的常识的实在论和
苏格兰学派的其他代表;这种类型的实在论延续而融入十九世纪
的威廉·哈密尔顿爵士的自然的实在论中。赫尔巴尔特的多元论的
实在论是十九世纪德国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动。二十世
纪在德国、英国和美国实在论运动阶段,同它在近代哲学中较早的
表现相比,或许是实在论更加有力、有创造性和有建设性的表现。
这种实在论之崛起主要反对流行的唯心主义,反映它抗拒十九和
594二十世纪成熟了的唯心主义运动;它不只攻击体现贝克莱的“存在
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论证,而且还被迫同黑格尔和布拉德雷的绝二、近代拆学中实在论倾问
677
对唯心主义以及洛采、罗伊斯和德国新康德派唯心主义类型的心
理学和认识论理论相对抗。近代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叛,因其
对手的细致精微而丰富起来。
(二)休谟的影响
在近代实在论的发展中,决不会过分强调了休谟的影响,因
为,虽然休谟关于外在知觉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分析的和经
验的方法以及关于印象的心理原子主义对英、美的实在诊产生了
无可估量的影响。
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显然是把经验分析成彼此分立的印象,
他意指这种印象为“当我们听、见、感觉、爱、恨、希求或愿望时,我
们比较生动的知觉。”休谟认为印象是在分析上彼此有区别的,因
而是我们经验中互相分离的因素。由休谟的分析把经验分解成原
子的印象,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建筑材料,包括关于外界客体以及关
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情境的知觉。休谟术语中的“印象”是英、美实
在论者的“感觉材料”。感觉材料和“印象”一样是我们…切知识的
出发点;这种感觉材料在知觉中由心灵直接领悟,是我们知觉中实
际的组成成分。记忆和想象的意象和休谟的“观念”一样,是原来
得自感觉的材料的再现。
按大多数实在论者来说,抽象、概念和科学知识可以追溯到感
官知觉;那是由应用于经验的感觉材料的抽象、推理和构造过程而
获得的。一个有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正如根据休谟关于意义的经
验理论所规定的,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印象;一种无意义的观念被规
定为不能作这样追溯的。英国的实在论本质上坚持同样的意义的
经验标准:一个概念只有可以分析成源出于经验的感觉材料时,才
取得有意义的资格。678
增行本补遗
(三)实在论的论旨
在积极和建设性方面,近代的实在论利用了由本世纪逻辑和
数学长足的进展所提供的强大的分析工具。自然科学也对实在论
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物理学的发展澄清和彻底改变了关于科学
595 对象比较古老的解释,而生理学和心理学又加深了实在论者对涉
及知觉、记忆的过程以及比较高级的认识过程的理解。
一切类型的实在论一致同意的中心论旨,认为在知觉、记忆以
及抽象逻辑、数学思维和科学理论中的认识的客体是存在的实在,
具有脱离认知的心灵面独立的性质。这种“认识论的实在论”论旨
是实在论者针对“认识论的唯心主义”所作的相反的建议,这种唯
心主义论断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有赖于认知的心灵创造性
的活动。虽然实在论者都同意认识的客体的独立存在这个中心论
旨,但是,涉及认知心灵的性质和情况、认知中感觉材料的职能、甚
至知识的对象的性质的理论,彼此却有分歧。
在这一章将要概观几种类型的实在论,包括:现象学、直认
(presentational)的实在论、观象主义和表象的实在论。(1)德
国现象学注重在“意向性”活动涉及在它以外的“目的物”时心灵的
认识的超越性。布伦塔诺所制订的现象学在突出“目的物”方面、
赋予心灵以如此重要的作用,它保留了唯心主义的遗迹,但是,潜
存于他的理论中的实在论,在他的追随者梅农和胡塞尔那虽以清
晰面有力的形式出现,他们使“目的物”具体化和实体化。(2)G,
E.摩尔直接、“朴素”、或直认的实在论赋予由感觉材料构成而被
知觉的客体一种完全脱离心智活动面独立的地位;它对唯心主义
唯一的让步是保持作为纯粹察觉活动的心灵。(3)“客观的相对主
义”,观象主义和中立的一元论(包括所谓“新实在论”)是实在论最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79
激进的派别:他们把知识的客体归结为存在的实体或景象的集合,
完全不需要被看作是实体、主体或行动的能够认知的心灵。(4)
表象的、二元论的实在论(包括美国的“批判的实在论”)是一种折
衷的理论,在保持心灵及其主观的材料方面,它是唯心主义的,但
是,在承认外在于心智的物理对象方面,它是实在论的。
第二节 德国现象学的发展
近代现象学的历史前例大部分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从笛
卡尔的主观主义以及它对自我和自我活动的分析,从康德关于现
象世界的分析,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得到许多启示。虽然在方
法和分析经验方面现象学受惠于唯心主义,在它的认识论和形而 586
上学的学说方面却充分表露了由柏拉图主义派生出来的实在论倾
向。德国的现象学把现象学的分析和对经验的描述同关于逻辑本
质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心理学
在F.布伦塔诺(1838-1917年)的心理学中可以找到现象学
的中心见解的最直接的来源。布伦塔诺的著作<从经验的观点来看
心理学》(1874年),由它严格区分思想的心理学上的起源和它的逻
辑或认识论的意义与确实性,面为后来的现象学开辟了道路,仅仅
关注心理—发生问题—-这是由休谟开创的大多数英国经验心
理学的特征——犯了“心理主义”的错误。按照布伦塔诺的用法,一
种真正的“经验”心理学不关注意识内容的起源,却关注心灵借以
设想客体的心智活动的分析和描述。布伦塔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出自经院哲学的渊源,是关于意向性关涉的概念;根据他的心理680
增订本补遗
学,心灵本质的和规定的特性是心智的活动关涉到在它以外的某
种事物的能力。我们的思想永远是关于某种事物的思想。心灵关
涉它本身以外的能力是它的一种内在的和本质的职能。布伦塔诺
心理学主要限于论述心灵关涉的职能;他没有承担更雄伟的任务
来考察意向性关涉的“客体”。关于现象学的客观性的展开了的现
论的发展,归功于梅农和胡塞尔。
参 考 书
除去他有影响的《从经验的观点来看心理学》(1874年)以外,布伦塔诺
的著作还包括,《伦理认识的起源>1884年;《论哲学的未来》(1893 年);<哲学
的四阶段》(1895年)。
(二)梅农的客体论
A.梅农(1853—1921年)是布伦塔诺的学生,根据修订的布伦
塔诺的意向性理论观点制订了“关于客体的总论”(Gegenstands
theorie)。就梅农涵括的意义而言,一个客体是能够意向或设想
的任何东西;在他有关客体的理论中,他给自己提出探究和区分儿
种客体的任务。个别的存在物——树木、书桌、书籍、如此等等,构
成一类客体。因为这是我们日常实际生活有关的客体,我们倾向于
597 唯独把它们看作是实在的,而把思想和想象的客体贬入非实在性
的领域。梅农悲叹这种“垂青于现实事物的偏见”,这种偏见使许多
哲学家把实在和存在等同起来。按照他的理论,非存在的客体是
实在的,这是有意义的。重要的一组非存在的客体是在逻辑和数
学中所探究的诸如关系和数字等等思想上的客体。“3是在 2与4
之间的整数”,是潜存的整数,正如“3”、“2”和“4”也是这样的数
字。除去思想上的或潜存的实体以外,还有另一组非存在的客体,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81
象“金山”和甚至“方的圆”这种想象的客体。这种客体不仅是一种
“实有”(being),而且我们还能探索它们的性质、以至对它们作出
真正的陈述。
梅农用专门术语“客观事物”来标志特殊类型的客体,即在判
断和推测中呈现于心灵上的客体。“太阳明天会升起”,“4大于3”
是客观事物,而“太阳”、“4”和“3”是客体而不是客观事物。客
观事物和其他客体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能够真和伪。根据梅农的
理论,对于一种客观事物可以以不同的确信程度予以肯定或否定,
或者只是假定或推测而不论及它的真伪。我们的陈述和判断涉及
客观事物,这种理论通过乔治·爱德华、摩尔和伯特兰、罗素对英、
美哲学产生很大影响。梅农的客观事物附带某种条件,罗素称之
为命题。
梅农的客体和客观事物理论是承袭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和中世
纪共相理论的传统的。梅农承认潜存和其他不存在的客体有实在
性,他是把自己列入实在论者的阵营之中的。但是,他的实在论类
型与典型的柏拉图主义显然不同。和柏拉图不一样,他不严格地
区分知觉和理智的东西,却倾向于把二者吸容于同一的类型中。他
关于客体的理论不是本体论;他主要关注的不是赋予潜在的客体
一种独特的本体论的地位;而是描述客观性不同的种类和层次。他
的哲学的总的倾向因此是现象学的,而不是本体论的。
参 考 书
梅农的著作包括《对价值理论的心理学一伦理学的研究》,1894 年;《论
假说》,1902年;关于客体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1904年;《全集》,三卷
1914年。
J,N.芬德菜的《梅农的客体论>(1933年)是关于梅农哲学的一部出色
面全面的论述,偏重影响罗素和摩尔的实在论的理论。
-682
增订本朴遗
598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
布伦塔诺和梅农是现代现象学的前驱,其真正的创始入是埃
德蒙特·胡塞尔(1859—1938年)。胡塞尔给自己提出用一般的术
语来描述一种新的纯粹现象学科学的方法和课题的任务;他还进
行了许多细致深入的现象学研究。现象学是对现象的研究,现象
是显示或在经验中发现的项目。一种现象是主体所遇到的任何事
物,而没有提示象康德所设想的那样,这种现象是基本实在的单纯
表现。因此,不要把现象学和现象主义混淆起来一一现象主义是这
样一种理论,它把知识限制到不可达到的实在的现象的表现。在
他的第一版《逻辑研究》(1900—1901年)中,胡塞尔规定现象学科
学为主观过程的描述,因此,就课题而言,现象学的范围和心理学
相同;这两种科学的区别仅在于,心理学力图用因果和发生的术语
来解释现象,而现象学仅仅按其所呈现者来分析和描述现象。胡
塞尔申明现象学是一切其他科学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现象学对
主观的现象作描述的分析,而不依赖于任何哲学或认识论的预先
的假定或信奉。胡塞尔认为纯粹现象学是必要的准备科学,犹如
亚里士多德把逻辑看作是基本科学一样。
现象学在它的研究中以笛卡尔的方式最初倾注于自我及其表
象,是主观主义的。的确,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研究的方向上以笛
卡尔的《沉思》为初始停顿的步骤。但是,现象学在心理或精神的
意义上不是主观主义的。现象学的课题不是洛克或贝克菜所肯定
的心理观念的领域,而是自我在它的经验中所遇到的理想的意义
和普遍的关系。胡塞尔强烈地攻击流行于他当代的许多人中的“心
理主义”,包括斯图谟普夫(Stumpf)和李普斯(Lipps)在内;他反
对把逻辑试图化归为心理学。胡塞尔坚持对经验中理想的关系因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83
素作唯理的探索的自主性。现象学是先于并独立于心理学的哲学
科学,却不排除合理的心理学研究。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只是反
对心理学要取代逻辑和现象学研究的放肆的自诩,并不反对作为
特殊的、有关事实的科学的心理学。
599
现象学方法本质的特征是对人类经验有关事实的一面“加括
号”或“取消”的技术,以便凝神于它的本质的、理想的一面——即
哲学探索的真正课题。现象论学者不关注真正的特殊事实,却倾向
于那通过殊相面闪耀的理想的本质。胡塞尔经常用“悬置”(Epo
che)(中止判断)来指谓纯洁经验的事实性;独特的现象学的态度
包括对意识表象的存在一一无论是物理的或心理的——作初始的
判断悬置。对存在加现象学的括号或取消是一种方法论的态度,必
须始终保持这种态度以便保证研究经验本质的构成。数学为持续
的运用现象学的技术提供了典型的事例;纯粹数学有系统地对我
们关于空间和量的经验的事实和存在的方面“加括号”,把注意力
完全凝聚在理想的关系上。胡塞尔说,现象学象数学一样,是“关
于纯粹可能性的科学,这种科学到处都领先于有关实在事实的科
学。”①
现象学的分析和描述同理想的*实体打交道,这种实体是在我
们对事实性加以括号和取消以后所遇到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现象学探索的这种理想的客体是否是柏拉图的共相。胡塞尔的答
案是否定的:他拒绝由于把这些理想的东西实体化或实存化而使
自己归依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相反,象梅农一样,在他解释现象
学研究的客体方面,他求助于意向性指谓的理论。意向性(Inten。
tionalitt)是意识的主观过程固有的特性,他们借此来指谓客体;
① 胡塞尔为《观念+结粹现象学的总括的导论》(第13 页)所写的前商。
原文为ideal,地可以译成“思想上的”,意指顺理面量现于思塑中的。684
增订本补遗
现象学探索的客体是意向的客体。除去这种客体被设想的单纯事
实以外,现象学者不是要赋予这种客体以任何本体论的地位。从
现象学的观点来看,重要的事不是理想的客体的地位,而是这样的
事实,即这种客体可以就彼此的关系加以研究,这种描述的分析的
结果是有强制性和可以传导的。这种理想的客体就只有对真正的
500 知识目的来说是必要或需要的客观性。胡塞尔及其追随者进行了
细致而重要的现象学研究,其中大都太专门,不宜在此复述。现象
学运动通过舍勒尔、盖格尔、海德格尔和其他人在德国发展,移植
到英、美的国土上还能生存,这证明它有生命力。
参 考 书
《算术哲学>,1891年《逻辑研究》,1900—1901 年,修订版,1913—1921
年,《关于一种纯粹现象学的观念》,1913 年(W.R.罗伊斯·吉布逊的英译
本,标题为《观念>,1931年,包括胡塞尔所写的前盲)」《形式的和先验的逻
辑>,1929 年;<笛卡尔式的沉思》,1932年;(经验和判断》,1939 年。《观象
学》,载<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1927年。
参看E,P.魏尔迟,《埃德蒙特·胡塞尔的哲学》,1941年,其中有很好的
书目;M,法伯论《现象学》的论文,载<二十世纪哲学》(D.D.茹恩斯编),
1943年;论《现象学>的论文,载<哲学辞典>(D.D.茹恩斯编),1942 年;M,法
伯,《现象学基础》,1943年;<纪念E.胡塞尔哲学论文集》(M,法伯编),1943
年;还有<哲学和现象学研究》杂志。
第三节 近代英国实在论
(一)乔治·爱德华·摩尔
英国的实在论主要发端于由剑桥哲学家G.E.摩尔(1873—
1958年)所写的刚健面有高度创见的论文,标题为“驳斥唯心主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85
义”,这篇论文于1903年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心灵》上。(这篇论
文收入摩尔的《哲学研究》中。)在这篇文章中,摩尔步德国现象论
者梅农的后尘,区分察觉的行动和我们所察觉的客体,根据这种
区分构成他对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的深入的驳斥,还提出了他自
己的实在论的认识论纲要。他认为贝克莱未能严格区分认知的活
动和所认知的客体,错误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客体被认知时才存
在。在论证任何知识的客体,比如,关于蓝色的感觉,只有被感知
才存在时,贝克莱患了混淆作为有意识的感觉活动的感觉和作为
所感觉的客体的感觉的错误。关于蓝色的感觉肯定是一种有意识
的或心智的活动,只有当我们有意识时才存在,但是,所感觉的蓝
色是感觉的“客体”,它不为人感觉或不被感知却完全可以存在。摩
尔说,“于是在每一种感觉中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因素,一种我称之
为意识,另外一种我称之为意识的客体。”①在应用到感觉上,贝克
莱把存在和被感知等同起来,貌似有理,是由于感觉一词的模糊性
而产生的,这个词既指谓感觉活动,又指谓所感觉的客体。感觉的
活动往往在反省中被忽略,因为那是“透明的”或显面易见的;很容
易检查蓝色,却根难反省关于蓝色的感觉。如果我们认为蓝色的
存在是与关于蓝色的感觉或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我们能够和必
须设想蓝色可以存在,而关于蓝色的感觉却不存在。”②蓝色作为
感觉的客体可以不被感知而存在;它的存在不是被感知。摩尔随
即肯定通过区分有意识的感觉及其客体,他驳斥为贝克莱和其他
形式的唯心主义而作的本质的和必要的论证,他没有驳倒唯心主
义;即使唯心主义的基本论证错误,它的立场很可能是完全正确
①《哲学研究》,第17页。
②《育学研究>第19页。
601686
增订本补遗
的。但是,摩尔驳斥存在即被感知的论证,破坏了由贝克莱所提
出,并由费希特、叔本华、布拉德雷、罗伊思和其他人沿循唯心主义
传统,加以变化、所重复的唯心主义立场的主要基础。摩尔所作的
驳斥的这种消极的成就为他自已的建设性的实在论清除了道路,
促进了全部的英、美实在论运动。
实在论作为建设性的认识论立场,论断知识的客体不同于并
独立于察觉的活动;察觉的客体,“当我们察觉它时,它恰恰就是那
样子,即使我们无所察觉。①摩尔应用于感官知觉上的建设性的实
在论很清楚地表述于一篇论“感觉-材料的地位”的文章中,这篇文
章是1914年发表的。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感觉材
料-—或者他宁愿称之为“潜感觉材料”(sensibles)——“当它们
根本不为人所经验时,有时还会存在。”②他回答,有理由相信某类
潜感觉材料,即在通常的清醒的经验中会为人所经验者,与余象、
关于可感觉事物的记忆和想象、梦想和幻觉等等相反,在它们不呈
现于任何知觉者的条件下,可以在事实上存在。“有大量的根本
未为人所经验的潜感觉材料存在于任何时刻,不过这只是严格受
限制的一类潜感觉材料,即这种潜感觉材料,如果一个身体具有某
种构成,在给予的物理条件下,占有现在还未取得的地位,它们会
602 在适宜的感觉中为人所经验。”④这是实在论论点清楚 明晰的陈
述,应用到重要、尽管有限的一类客体上,这类客体是颜色、声音、
味道、气味和其他通常感官知觉的材料。
摩尔进一步提出潜感觉材料或感觉材料同物理客体的关系如
何的费解问题。物理客体,他指的是象银币这样东西,从上面看是
①《哲学研究》第29 页。
②③④《哲学研究》,第180页、第181页、第182 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87
圆的,从其他方面着则是椭圆形,被认为有内外两面。摩尔采取这
祥的立场,即银市借以为人知觉的潜感觉材料或者感觉材料可以
不为人感觉而存在,物理客体却没有这祥独立的地位。作为物理
客体的银币只在这种意义上不被知觉而存在,“如果一定的条件得
到满足,我或其他人应该直接掌握某种其他潜感觉材料。”①“根据
这种观点,很明显,尽管仍然容许我们说,在我看到银币以前,银币
存在,是圆的等等,如果这一切表述是真的,要在匹克威克式的意
义上*加以理解。”②以这种假设的,“匹克威克式”的方式来解释关
于物理客体的命题,摩尔大大削弱了他应用于感觉材料上的初始
的实在论。他的实在论确实儿乎同洛克的立场恰好相反,洛克的立
场是把关于物理客体的实在论同关于感觉性质的主观主义结合起
来。穆勒把物质描述为“永恒的知觉的可能性”。③象摩尔在另一篇
论文中所提示的,他关于物理客体的实在论重申了这种类型的观
点。
考 书
《伦理学原理》,第二版,1922 年3《伦理学》,1912 年;《暂学研究》,1922年
(包括《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二)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的新实在论反映了,G.E.摩尔
关于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实在论的理论以及梅农客体论的逻辑
实在论的影响。在他的长期哲学事业中,罗素的立场发生多次变
——
①②③(哲学研究),英文版,第189页、第190页、第224页。
匹克威克是获更斯《匹克威克外楼》中的主人公。四克或克式的意义即特殊的
常义。688
增订本补遗
化,但是,从哲学问题》(1911年)到《人类知识》(1848年),某种实
在论始终是他一切著作中的主题。在《哲学问题》所提出的知觉理
论中,象摩尔一样,他区分作为有意识的经验的“感觉”和我们所察
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凡是当我们看到一种颜色时,我们有关于颜
色的感觉,但是,颜色本身是感觉材料,而不是感觉。”但是,摩尔把
感觉材料解释为公共的客体,可以不被感觉而存在,而罗素则把感
觉材料描述为私有的,因为这种感觉材料只对一个人直接呈现,①
而且他认为感觉材料只有为人所感觉时才存在。罗素说,“如果我
闭上眼晴,颜色终止存在,如果我使手脱离和桌子的接触,硬的感
觉终止存在……”②和摩尔不同,罗素接受关于感觉材料的唯心主
义的论证;它们的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把构成我们关于树的知
觉的感觉材料看作多少是主观的,他是正确的,这意思是说,这种
感觉材料既依赖于树,也同样依赖于我们,如果树不被知觉,它们
就不会存在。”③但是,在这里,他同贝克莱的吻合告终了。因为主观
的感觉材料是我们关于物理客体知识的中介,物理客体享有脱离
知觉的行动而独立的实在论的地位。那末,除去感觉材料以外,肯定
物理的客体的根据是什么?罗素承认我们永远不能证明在我们的
感觉材料的背后有一个物理的客体存在,可是,他接受物理的实在
论为说明普通的感觉知识事实为最简单的假说。“每一种单纯性原
则都强烈要求我们采取一种自然的观点,即除去我们自已和我们
的感觉材料以外,确实有客体,它们不靠我们有所知觉而存在。”④
503
在《哲学问题》中罗素把他的实在论超出物理的客体以外,扩
展到共相,从而使物理的实在论和逻辑的实在论结合起来。他通
①②③《哲学问题>,第 32,213页,第42 页,第64页。
④ 《哲学问题》;第37 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89
过论断象白性属于性质的共相和象相等属于关系的共相的超心智
的实在性,来说明我们先验的知识,提出一种与柏拉图的形式或理
念的理论相近的共相论。共相是实在的实体,既不存在于心智的
世界,也不存在于物理的世界,却有一种潜存的或逻辑的地位。罗
素声称心灵直接认知或直觉共相,这种直觉为我们关于先验真理
的唯理的知识提供基础。“一切先验的知识都完全探讨共相的关
系。”①例如,“二加二是四”这个算术命题,是关于共相“4”和共相
的复合,即“二加二的综合”之间相等关系的真理。罗素的逻辑实 604
在论,照他的意见来说,是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比他的
物理的实在论有更牢固的根基,他提出物理的实在论只是作为一
种假说的。
在1914年出版的《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又以题名为
<哲学中的科学方法>而问世的书中,罗素在几个重要方而修订了
<哲学问题>的认识论的实在论。他保持他早期的对知觉的知识分
析为三个因素:(1)“意识”或心智察觉的活动,(2)我们所察觉的
“感觉一材料”或“可感觉的客体”,和(3)通过感觉材料的中介而被
认知的知觉的客体。“可感觉的客体”不是象桌子那样的东西,而
是当我看或摸桌子时我暂时察觉的一块颜色或感觉。罗素现在不
再象他在他的早期著作中那样自信,认为假设一独立的物理客体
是最简单、从而真实正确的观点;他理在把知觉的客体,比如,被知
觉的桌子只看作是一种“逻辑构造”,这种构造建立在桌子于同时
或不同的时间对一个特定的观察者或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表现
上:“一事物的这一切方而是实在的,而事物则仅仅是逻辑构造。”
他为他的假设的构造所要求的唯一的权利是这样,“没有根据反对
费
①《哲学问题》,第162页690
增订本补遗
这种信念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得不到任何肯定的理 由来祖护
它。”①罗素关于物理的客体是逻辑构造的理论和彭加勒的约定主
义有明显的密切联系。
在1921年出版的《心的分析>中,罗素受美国新实在论影响,提
出一种认识论观点,这种观点完全取消了他两部早期著作中纯粹
意识活动,把“感觉材料”或“可感觉的客体”—一这时经常指谓
为“感觉”——看作是构成心理的和物理的客体的实在的外表或景
象。“感觉”是中性的实体—一既非物理的,又不是心理的—一,这
种实体作为一类或聚合的部分构成物理的客体,归属于另外一种
聚合则成为精神。他说,“感觉是心智世界和物理世界共有的东西
可以规定为心物的交叉点,”②上面引文中总结出的理论可以描述
为中性的一元论;实在的终极构成成分都属于一类(一元论),既
不是心理的,又不是物理的(中性主义)。个体的心灵是中性实体的
505 某种选择;物质的客体是另外一种选择。心灵和物质客体交迭或部
分同一时,乃产生知识。因此,构成物理的客体的某种中性的景
象也是我的经历的组成成分;在一种情境中它们被称为“心理的”,
在另一情境中则被称为“物理的”。有“两种可以组成个别事物的方
式,一种是组合成‘事物”或‘物质的断片’,另一种是组成‘景象’的
系列,每一系列是可以称为‘经历’者。”③例如,“当我看见一颗星
时,我的感觉是:(1)一组个别事物的成员,它是星星,它和这颗星
的所在地有关系;(2)一组个别事物的成员,它是我的经历,和我
的所在地有关系。”④从一种特定的景象现在是我的经历部分,即
使不被我或任何其他观察者所经验,继续作为一种物理的客体的
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第99页。
②《心的分折》,第144页。
③④《心的分析》,第 124页,第129—130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91
景象而存在来说,和罗素的中性的一元论相联系的这种认识论的
立场完全是实在论的。
罗素在《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索》(1940年)中表述的实在论观
点,几乎没有《心的分析》中观象的实在论的痕迹;特别接近他最早
的认识论著作中的表象的实在论。他的讨论仍然把注意力贯注在
这个问题上,即关于我们的“知觉经验”,比如,“看见太阳”或者“看
见一只猫”和与此相关联的物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有一些
我们称之为‘看见太阳’的经验;按照天文学来说,还有一大团热的
物质,这就是太阳。这一大团和被称为‘看见太阳’的一种情况的
关系是什么呢?”①在太阳和“看见太阳”有因果关系,大概二者之
间还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处:“太阳在我的视觉空间中看起来是圆
的,在物理的空间中是圆的。”②一个物理客体的存在促成我的知
觉经验,并且或许和它相似,这是建立在归纳的推论上的。“因此
我们有理由断定……当我‘看见一只猫”时,很可能有一只猫。我
们不能超越‘很可能”,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人们看见猫时,猫却不
在那里,比如在梦中。”③近来在<人类知识》(1948年)关于知觉的
知识的讨论中,罗素又论及这个问题:如何并在什么程度上知觉可
以是我们关于物理的客体知识的源泉?而且他又回答,根据物理学606
的规律所作的盖然性的因果推论,从知觉作为结果推进到物理的
客体作为源因,是可能的;但是,他退一步承认“知觉和被料想为
人知觉的物理的客体的关系是模糊的、近似的和多少有点不确定
的。”④“不能够在确切的意义上说我们知觉物理的客体。”⑤在其
—————
①《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索》,第146页。
②0《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索>,第147 页,第151页。
④⑤《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索>,第 207 页。692
增订本补遗
哲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罗素的精神倾注于知觉的经验与物理的
客体的关系,虽然他的认识论立场有重大变化,他从未放弃他的基
本的物理的实在论;在他的一切著作中,他强调指出,物理的客体
不管它怎么为人设想,不被知觉时却是继续存在的。
参 考 书
《数学原理》,1903年,1938年;<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作的数理逻辑著
作〕,1910—1913年;《哲学论文集》,1910年;《哲学问题>,1911年;《哲学中的
科学方法》,1914年(又以题名为(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出版,1914年);
《神秘主义和逻辑》,1918 年;<数学哲学导论》,1919年;《心的分析》,1921年
《物质的分析》,1927 年;《哲学》,1927年;《怀疑论文集>,1928年;《我所信仰
者》,1929 年;《科学的观点》,1931年;《宗教和科学》,1935年;《对意义和真
理的探索》,1940年;《哲学和政治>,1947年;《人类知识》,1948年,《权威和个
人>,1949年。
P.A.施尔普编,<伯特兰·罗素的哲学》,《在世哲学家从书,第五卷,
1941年。
(三)塞缪尔·亚历山大
英国的实在论在S.亚历山大和 A.N.怀特海的著作中取得了
最有系统的表述,这两个人在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制订了
认识论的实在论,可是,自然主义反对传统的唯物主义的机械论。
亚历山大的实在论的和自然主义哲学涵括在1920年出版的唯一
的两卷集著作《空间、时间与神》中。在这部著作中亚历山大作出
了卓越的哲学综合,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是:(1)和物理上的相对
论理论有密切联系的关于时、空的形而上学理论;(2)和柏格森创
造的进化论有紧密关联的突生的进化论;(3)和摩尔、罗素以及美
国新实在论者的直接的实在论相近的观象主义;(4)沿循英国传统
的经验的认识论,而又对非经验或先验的认识论留有余地;和(5)
关于价值、人类自由和神的理论,这种理论同由布拉德雷和博赞二、近代折学中实在论倾向
693
克特所代表的英国绝对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见解有许多共同点。
在开始论述他的哲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讨论他的认识论,虽 607
然他用这些话否定认识论的首要性:“知识问题,即认识论的课题,
不过是比较广泛的形而上学科学的一章,虽然重要,却不是它不可
缺少的基础。”①虽然认识论不是形而上学不可缺少的开端,却是
它的一个重要部分,亚历山大告诉我们在他自己的思想历史的过
程中首先来临的是认识论。
亚历山大区分两种认识形式,他称之为“欣赏”和“沉思”:“欣
赏”是心灵直接察觉它自己,心灵通过它自己的活动而生存;“沉
思”是对它以外的其他客体的理解。“心灵自我欣赏,沉思它的客
体。”②欣赏和沉思是心荧认识客体的互有区别而又不可分离的方
而;心灵在沉思一个外来的客体过程中自我“欣赏”。亚历山大大
概肯定“欣赏”为终极而不可分解的自我理解的形态;心灵能够自
我欣赏,因为它是它自己。沉思是欣赏活动和被沉思的客体之间
结合的关系。这种结合或亚历山大所称谓的“共在”,不是唯一的
认识关系,而仅仅是结合的普遍的时空关系的一例。亚历山大认
为在宇宙间心灵不占有特权的地位;它没有特殊的尊严或卓越性。
“心灵不过是在事物的民主政体中我们所知道的天赋最高的成员。
在存在物或实在方而,一切存在都有平等的地位。”③
感官知觉是亚历山大认识论中基本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一切
经验,不管是被欣赏或沉思的,都通过感觉器官而被激起。”④感官
知觉比它在表面上的显现更加复杂。物质的第一属性是实在的客
①《空间,时间与神》,第1卷,第7页。
②《空闻、时闻与神>第1卷,第12 页。
②《空间、时间与神》,第1卷,第6页。
④《空间、时间与神》第2卷,第143页。694
增订本补遗
体在其时空特性中的决定性,直接为直观所把握,第二属性为感
觉的活动所把握,这种感觉活动揭示“感觉材料(sensum)的性质、
蓝或热或甜或硬。”①直观第一属性和感觉第二属性在知觉的单一
的行动中熔合在一起。
亚历山大的形而上学是自然主义的,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因为
608 终极的形而上学实在、即涵括一切事物的普遍的间架,不是物质而
是无限、连续的时-空。亚历山大坚持时空的相互依赖或者无宁是
不可分离性,试图证明其中之一的特征依赖于另一个的特性:他
论证“空间有三维的理由是时间在方向上是相续的、不可逆的和始
终如一的。”②他声称通过形而上学的论证达到了同样的四 维时-
空连续体概念,这个概念是闵考夫斯基于1908年在数学上取得而
被结合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从他的时-空为“单纯事件或点-
麟的无限连续体”的概念出发,他发挥了观象的理论。观象被描
述成“根据时-空所考虑的一个时-空横断而,点-瞬被看作参照的
中心。”①时-空的观象和固体平常的观象相似。时-空观象的系统
是知识的基础、制约知识。当心灵“欣赏”时-空某一领域时,由于
观象存在于每一个参照的中心,它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沉思”其
他遥远的领域。因此,知觉、记忆和其他心灵的认识过程在实在的
原始的观象的结构方面有其基础。亚历山大的形而上学的自然主
义为他的实在论的认识论揭供了基础,按照这种认识论,知识被认
为是时-空中自然的事件,仅仅有别于在心灵面前不认识的事件。
时-空是一个无限的、连续的间架,其中的要素是点-瞬或赤
裸的事件。全部时-空和它的每一部分或领域由普遍的特征或范
①<空间、时间与神>第 2卷,第 160页。
②③(空间、时间与神》,第1卷,第57 页,第68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695
畴表阴其特性。同一性、差异性、存在、关系、实体、因果性、量、强
度和运动范畴是时-空的基本特性,不象康德所没想那样,依赖于
心灵才有其必然性和普遍性。这些范畴在经验上是可以发现的。但
是,既然它们是任何可以经验到的事物的普遍和本质的组成成分,
也可以被看作是事物先验或非经验的特性。因此,亚历山大相信
根据关于现实的实在论的和自然主义的理论,他已经确证了哲学
范畴的确定性,而不必求助于康德范畴推导的唯心主义的和先验
的工其。亚历山大在哲学上与康德的革命背道而驰,不承认康德声
称,心灵利用范畴把规律加给自然。相反,范畴之所以能够应用到609
心炙上,因为范畴主要是自然的特性,心灵是自然现象。
突生的进化论被融入于自然主义中;时·空是普遍的间架,在
那里有在性质上较高水平的实在创生*出来。步L·摩尔根的 后
尘,亚历山大认为心灵是来自生命中的“一种‘创生物,生命是来
自比较低级的物理一化学水平上存在的一种创生物。”①考虑到心
炙同神经中枢和物理一化学过程作基础有关联时,应用于心灵上
的“创生物”这个词,用来指谓为心炙所有的新奇性。当物理一化
学过程达到一定程度的组织的复杂性时,有生命的性质创生了。由
此前进,当有生命的有机体的神经中枢的过程达到一定水平的复
杂性时,意识或心灵出现而为新的创生物。价值同样是创生物,由
客体和心灵对客体鉴赏的融合而越。“第三种性质,真、善、美,虽
然在心灵的创造方而不同于第二和第一种性质,其实在性并无逊
色。它们严格地归属于客体和心灵的融合或结合。”②神是比心灵
更高的一个等级的创生的性质:“那种性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
为我们既不能欣赏,更不用说沉思它了。我们从纯理论上确信,宇
来 创生即突生。
《空间、时闻与神》,第2卷,第14页。
《空闻,时间与神》,第工眷,第244页。610
696
墩订本补遗
宙是孕育这样的性质的。”①上帝不象在传统上所设想的那样,是
第一原因和创世者,而是在一系列创生物中最后的创生物。
参 考 书
、《道德秩序和进步》,1891年;《实在论基础》,1919年;《空间、时间与神》,两
卷,1920年;<艺术的创造和宇宙的创造》,1927年;《斯宾诺莎和时间》,1927
年;《斯宾诺莎>,1933年《哲学和文学杂志>,1939年。
A.F.李德尔,《亚历山大的空间、时间与神》;1925年;P,德沃,《亚历山
大的体系》,1929年。
(四)阿尔弗来得·诺尔司·怀特海
A.N.怀特海(1861-1947年)的哲学在儿个重要方而同亚历
山大的哲学相仿:二者都受到近代相对论物理学发展的启示;二者
融合导源于生物学的有机的和进化的概念;二者在认识论方面采
取了观象实在论的形式,在形而上学方而是自然主义的面不是唯
物主义的,因而归属于近代对二元论的反抗;最后二者都对价值采
取客观主义的解释,力求在自然主义的宇宙中为上帝寻求地位。
在怀特海的认识论中,知觉被认为是知识基本的和典型的形
式,在知觉中作为典范的知识型式反复出现在一切水乎上,从最
基本的感觉经验到最精细的科学的和宇宙论理论。知觉这个词在
通常的用法上指谓对客体有意识的、认知的理解。怀特海感觉到
需要比知觉和领悟更一般的词来标明重视客体本质的特性的过
程,提示去掉“领悟”(apprehension)的前缀的“融会”(prehension)
这个词。“我用融会这个词代表尚未认识的领悟:意思是说这种领
悟可以是认识或不可以是认识的。”②怀特海所用融会一词和在亚
①《空间,时闻与神》,第2卷,第347页。
②《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文版,1925年,第161页。二、近代暂学中实在论饵向
697
历山大那里作为“沉思”的认识过程基础的“共在”或“结合”,极其
相似。对怀特海和亚历山大来说,认识已经失去唯心主义所赋予
它的卓越地位,被解释为弥漫于整个自然中更一般的非认识关系
中特定的产物。怀特海说,“现实世界是杂多的融会……。知觉只
是对融会的统一体的认识;或者更简洁地说,知觉是关于融会的认
识。”①怀特海融会理论的历史原型是莱布尼茨反映论,每一个单
子都从它的独特的观象来反映宇宙;的确,莱布尼茨关于微弱、无
意识的知觉(petites perceptions)的理论很清楚地预示了怀特海
非认识的或先于认识的融会。
构成认识的知觉的融会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在1929年出版
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分析它的构成为以下最重
要的因素:(1)“主体”,(2)“初始的材料,”和(3)“客观的材料”。②
这种分析可以在认识水准上以听见声音来说明;“为了避免不必要
的复杂性,让声音为一种确定的音调。”③听者是“感觉”和听见声
音的主体;直接听见的声音是被感觉到的初始的材料;声音被看作
由这个或那个现实的实体组成的复杂有序的环境的部分,是客观
的材料。这种三合一的分析不要认作表象的知觉的理论,因为“初
始的材料”和“客观的材料”不是在数值上不同的实体,而是完全
结合在一起的。“现实的实体是初始的材料,是所知觉的现实的实
体,客观的材料是‘观象’,在这种观象的条件下现实的实体被知
觉,具有这种单纯身体感觉的主体是知觉者。”④
虽然知觉是他的认识论的核心,怀特海却敏锐地察觉到在感
官知觉范围内固有的局限性,还察觉到由于“隐涵地把知觉看作感
①《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文版,1925年,第184页。
②③<过程与实在》,英文版,第337页以下,第357页。
①《过程与实在》,英文版,第361页。
611698
增订本补避
官知觉,”①而对认识论和系统的形而上学所造成的危害。他令人
信服地攻击对纯粹的感觉材料*的专心关注,这种关注是标志导
源于休谟的英国认识论特征。“注视一块红颜色。这块红颜色本身
作为一种客体,脱离其他有关的因素,是当前的知觉活动的单纯客
体,对过去和未来都没有表明什么意义。……赤裸裸的感觉材料
是纯粹当前而直接的,感觉材料本身没有为解释感觉材料提供材
料。”②对各种形式的感觉主义、特别是对源出于休谟的英、美有关
感觉材料的认识论的反驳,是怀特海对认识论最重要贡献之一;它
标志在英国经验的传统中彻底扭转了的倾向。诚然,英国唯心主义
者,格林、布拉德雷和博赞克特曾经攻击过流行的英国认识论传统
的原子性,但是,他们的攻击依靠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而这种形
而上学与英国思想不相合,因此,大都未能摧毁心理原子主义。在
怀特海和亚历山大那里,批判原子主义的感觉主义是从经验的、自
然主义的和实在论的哲学出发的,从而对英国思想来说有较大的
说服力。怀特海批判感觉-材料理论是建立在那弃绝错误的抽象
有关经验的具体性的原则之上的。感觉-材料理论失误于过度抽
象;它犯了他称之为“误置其体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在于把具体经
验中的抽象看作好象是其体的东西—从而“误置了”其体性。怀
特海决不是论断抽象本身是不合法的一—的确,他极其注意在逻
辑、数学和物理科学中抽象的合法作用:
把注意力集中到确定一组抽象概念上,其优越性在于对
具有明晰确定关系的明确的确定的事物,倾注全部思想…。
· 原文为5ensa,即senstm的复数,意指感官知常的内容。
①《观念的历险》,英文版,第231页。
②<观念的历险》,英文版,第 232 面。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尚
699
而且,如果这些描象概念基础巩固,就是说,如果它们没有脱
离经验中一切重要的东西,那凝神于这些抽象概念的科学思
想将取得关联到我们对自然的经验的各种重要真理……。把
注意力专门集中一组描象概念上,不论其基础多么巩固,其不
利条件在于,这种情况的性质如此,人们脱离了事物中其余的
东西。①
从休谟到摩尔和罗素的英国经验主义往往把感觉材料——从 612
具休的知觉经验中孤立和抽象出来的——看作知觉认识的实在的
组成成分;怀特海的融会把在时间、空间中遥远的东西纳入当前经
验的统一体中,避免了这种错误的描象主义。
怀特海的融会论不局限于知觉;他随即把我们直接过去原始
的记忆吸容到融会的理论中:“在人类经验中,非感觉的知觉最惹
人注意的例子,是我们关于我们直接过去的知识……大致说来,那
是在一秒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秒之间我们过去的一部分……那
是过去了,可是还在这里…”②照怀特海来看,当前和将要出现
者有本质的关系,未来也“内在于当前中”。在怀特海当前包容过
去和未来的这种论点方面,柏格森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他称谓之为“有机的机械主义”或“有机主
义哲学”,是一种形式的自然主义,但是,它和传统的唯物主义的自
然主义形成对照。传统的自然主义或者象怀特海那样宁愿把它叫
做“科学的唯物主义”,描述自然为在时、空中占有确定位置的大
量的粒子的机械的相互作用。怀特海说,科学的唯物主义“以弥
漫于空间的一种不可化归的无生命的物质或材料的终极事实为前
①《科学与近代世界》,英立版,第35页。
②《观念的历险>,第232页以下。700
增订本补进
提……”① 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所具有的本质的性质是在时、
空中“只占有位置”;每一个物质客体被认为占有一个确定的边界
以内的空间,持续于确实规定了的时间间隙。在怀特海看来,假定
只在时、空中占有位置的物质实体,是错误的、引人误入歧途的理
智抽象的结果;那是他称之为“误置具体性的错误”事例,即误把抽
象当作具体的实在。怀特海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假设挑战,与此
同时,他对现代的宇宙论的体系提出严厉的批判,从加利略、笛卡
尔和牛顿的时代起,这种体系一直统治现代思想。怀特海提出一种
有别于传统宇宙论的理论,这种理论设想自然为互相渗透的“事
件”、“场合”或“现实的实体”的有机的、有结构的体系。一种事件
613 是和其他事件有交易的在时间·空间上的显现。现实世界是由这种
现实的实体或形成类型的事件的总体所构成的过程;“现实世界是
在过程中,过程……是现实实体的变革。”②一切现实的实体互相
渗透,在它们的“结合”中构成作为过程的实在。构成现实的事
件是由内在的关系连结在一起的,事件由此而互相“融会”。存在
于一切现实事件的融会的关系为怀特海的实在论的认识论提供了
形而上学的亚结构。融会是把一切事件连结在一起的基本关系,
当这种融会关系各项中的一项是有意识的心灵时,融会则上升到
认识的领悟水平。对怀特海来说,认识的领悟是把一切现实的事
件连结在一起的融会关系的一个特殊事例。怀特海的形而上学剥
夺了唯心主义哲学赋予认识关系的优越地位;怀特海认为心灵及
其认识活动远非现实的组成成分,只不过是其他事件中的一种,
认识关系是弥漫于一切实在的融会关系的一个事例。怀特海的立
场与肯定知识是实在的组成成分的康德论点完全相反:“康德认为
①《科学与近代世界》,第25页。
②《过程与实在》,第33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701
所以有经验的过程是从主观性到明显的客观性的过程。有机体哲
学翻转了这种分析,把这种过程解释为由客观性出发而推向主观
性……”①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为怀特海相反的革命所代替:康德
批判的唯心主义翻转了洛克和笛卡尔的实在论,怀特海自然主义
的实在论轮到它自己,又翻转了康德的唯心主义。
怀特海关于实在世界是现实实体体系的理论没有穷尽他的形
而上学;他的形而上学体系还包容关于“本质”或“永恒客体”的理
论。“要分析自然的每一个体系一定要而临两种事实,变化和持久
性。它还要而临第三种事实,即永恒性。”②关于现实实体的理论
足以解释变化和持久性的现象,怀特海认为要解释永恒性,需要由
引进“永恒的客体”来扩展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永恒的客体
是同样一再出现的实体,例如,颜色。“一种颜色是永恒的。要象
幽灵一般随时出没。出现而又消隐。但是,不论它出现在那里时,
它是同一的颜色。”③相反一座山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它持续而经 614
久;或者如果它被浸蚀了,则消逝——或许由一座新山来更替。怀
特海区分永恒的客体和现实的客体同传统的实在论区分共相与殊
相,极其相近。正如怀特海所认识的,永恒的客体与柏拉图的形式
相似;象柏拉图的形式一样,它们融入现实的实体或殊相中。永恒
的客体具有“潜入”现实的客体变化的潜在性。“潜入”一词指谓永
恒的客体实现于一种特殊现实实体中的特殊形态,以此来促成那
现实的实体的确定性。④
除去现实的实体和永恒的客体的实在性以外,怀特海的宇宙
①<过程与实在》,第236页。
②《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26页。
③《料学与近代世界》,第126页。
④ 参看《过程与实在)第34页。615
702
增订本补造
论的体系还安排上帝作为唯理的基质、承担选取永恒的客体潜入
现实的实体的世界的职责。根据这种概念,“上帝……被认为是创
造性的结果,秩序的基础和趋向新奇性的目标。”①虽然上帝作为
宇宙间秩序和合理性的原则而起作用,“他的存在是终极的非合理
性……不能为上帝的性质指出理由,因为那种性质是合理性的极
据。”②
考 书
《自然知识原理》,1919年;《自然的概念》,1920年;《过程与实在》,1929
年;《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年;《观念的历险》,1933年;由L普赖斯所记录的
《对话》,1954年。
D.N.艾梅特,<怀特海的有机主义哲学》,1932年;N.P.斯塔尔克纳赫
特编,《创造哲学研究》,1934年;P,A.施尔普编,《A.N,怀特海的哲学>,
1941年,卡斯兰,《怀特海的有机哲学》,1950 年,F.S.C。诺斯柔普,《A,N。
怀特海:选集》,1953年。
第四节 近代美国的实在论
(一)“新”实在论
美国的新实在论是一个学派,肇始于1910年发表在《哲学杂
志》上的《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首次宣言》,还有由这六个作者,
即E.B.霍尔特、W.T.马尔文、W,P.蒙太古、R.B.塔里、W.B.皮
特金和E,G.斯泡尔丁合写的文集<新实在论>。新实在论在它的消
①《过程与实在》,第135页。
②《科学与近代世界》,第257页。
参见原版第580--581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703
极方面,沿循类似摩尔驳斥唯心主义的路线,抨击贝克莱的论证。
蒙太古用三段论式的形式把贝克莱的主要论证表述如下:“观念不
能脱离心灵而存在。物理的客体就其毕竟为人所知觉或认识面言
肯定是‘观念’。因此,一切物理的实体不能脱离心灵而存在,”于是
断定贝克莱的错误为模糊地应用“观念”这个词,“这个词在大前
提中被用来指示知觉的行动或过程,面在小前提中它被用来指示
那种行动的客体,即为人知觉的事物或内容。”①蒙太古认为布拉
德雷的绝对唯心主义犯有相仿的错误,这种错误在于模糊地应用
经验这一词:蒙太古说,“经常用经验两个字来指示一种经验活动
和一种被经验者,这在唯心主义者的思想上造成一种奇异的幻觉
…即我们所经验的客体只有当他们为人经验的时刻才存在。”②
新实在论的认识论在它的建设性方而,分析了认识的情境,这
种分析同摩尔的实在论极其相似。新实在论者根据独立性理论制
订了他们主要的实在论的理论,这种理论由R.B.培里在他的题名
为“实在论的独立性理论”的论文中,规定为对一种特定的关系没
有依赖性或缺乏依赖性。把独立性的概念应用到认识关系上,培里
看到至少某些物理事物、逻辑和数学实体和其他心灵独立于认知
的意识,它们可以成为意识的对象而不牺牲它们的独立性。蒙太
古误,“实在论认为被认知的事物不被认知时可以继续存在面无变
化,或者事物可以进入或脱离认识关系而无损于它们的实在性,或
者关于一个事物的经验不是和这事实有关联或依赖这事实,即任
何人经验它、知觉它、构想它或以某种方式察觉它。”③
新实在论第二个独特的论点是认识论的一元论-—即知识是616
①《新实在论》,英文版,第258页。
② 《新实在论》,第260页。
《新实在论》,第476页。704
增汀本补遗
——
直接认识的、知识的客体直接呈现给意识的理论。在这里是认识论
的一元论和认识论的二元论一即直接认知主义和表象主义之间争
论的问题。认识论的二元论是这样的学说,即知识的“客体”只有
以知识的“观念”或“内容”为中介,才为人所认知;知识的内容和
客体是在知识情境里两个数值上不同的因素。二元论的实在论最
典型的历史上的代表或许是洛克;照洛克来看,观念世界包含心
灵以外的实在世界的意象、摹本或表象。新实在论在它的一元论
方面是对洛克二元论认识论的反叛。
认识上的一元论〔培里说〕意思是说,当事物被认知时,
它们和认知情况的观念或内容是因素与因素相对应地同一
的……按照这种观点来看,平常被称为知识‘客体”者和观念
融合在一起,或者它是整体,观念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当一个
入知觉一棵郁金香时,郁金香的观念和实在的郁金香因素与
因素相对应地彼此符合;它们在颜色、形状、大小、距离等等方
面是同一的。①
错误、错觉和幻象是一元论的实在论的极关重要的问题:如果
一切知识都是亲接和直接认识的,很难看出如何划分知识真实和
非真实的形式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是不可避免的。新实在论者没
有企图回避虚妄的知识所造成的认识论上的困难。E.B,霍尔特在
《新实在论》里题名为《虚幻的经验在实在论世界中的地位》论文和
在《意识的概念》里(1914年)论《错误>的一章中,认真探讨了这个
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考虑霍尔特和其他一元论的实在论者借以吸
①《现代哲学倾向,第126页。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佩向
705
容虚幻的认识于他们的理论中的机智的方法;我们只注意到他们
大都有勇气和前后一致性赋予虚妄和幻觉的客体一种实在性。
(二)批判的实在论
表象的知觉论坚持主张直接呈现给心灵的感觉材料和实在的
外部客体在数值上是二重性的,在认识论方面是二元论的。近代
早期笛卡尔和洛克有关知觉因果性理论,是这种理论历史上的开
端。在笛卡尔和洛克那里,表象观念和外部客体的认识论的二元论
是和心理与物理界的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相联结,而且是由它培育 617
的;但是这种联结在逻辑上不是必要的,在现在这一节我们不谈心
理—物理的二元论,只关注认识论的二元论。认识论的二元论在美
国是由G.桑塔亚那、C.A.斯特朗、A.K.罗杰斯、A.0.洛夫焦伊、
R,W.塞拉斯、J,B.普拉特和D.德雷克组成的一群批判的实在论
者提出来的。这些思想家在一般的哲学立场和形而上学信念方而
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在他们合作的《批判的实在论论文
集》(1920年)中,他们抨击新实在论一元论的信条,同意二元论认
识论明晰的本质,这种本质可以概括如下:(1)心灵和构成知识内
容或载体的感觉材料直接交接;(2)物理的客体脱离心灵而独立
存在,以感觉材料而中介而被认知;(3)物质的客体和这种客体借
以为人认知的材料在数值上是有区别的。
象在新实在论那里的情况一样,这几位批判的实在论者往往
沿循不同的路线发挥他们个人的理论,而不是继续进行他们共同
合作的认识论探索。A.O.洛夫焦伊(1873—1962年)的女对二元论
的反抗>(1930年)和G.桑塔亚那的《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1923
年)就代表批判的实在论的认识论的这样两种不同的发展。洛夫
焦伊的著作是批判的,而不是建设性的;这部书中早期的演讲录706
增订本补遗
包括对怀特海和罗素的“客观的相对主义”详细的阐释和批判;只
是在结尾的两个演讲录中洛夫焦伊才用明确的术语制订出他自己
的认识论。他的二元论的实在论观点的主要信条是:(1)心灵直
接察觉“观念”。所谓“观念”,洛夫焦伊指的是“非物理的而为人所
经验的殊相”;犹如笛卡尔和洛克,在本质的同样的意义上他引用
“观念”这个词。(2)观念为推论到那“不为人知觉而持续”,“同
我们的感觉材料有因果关系的存在或事件的一个层次”提供证据。
外部的客体“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感觉材料。”我们关于实在的客
体任何知识都是间接的或表象的;我们借以认知任何这样客体的
材料和所认知的客体不是等同的。”②(3)记忆和预料 同知觉一
样,是领悟的间接的或表象的形态:“在记忆和其他回顾中 存在
G18有意识地和内在地关涉到呈现的内容以外的实在……”③“关于实
际或设想的在时间上有间隔的认识的其他形式—即先知或期望
——的二元论的涵义,如果可能,是更加明显的……”④铬夫焦伊
把一切认识形式:知觉、记忆、期望和关于其他心灵的知识收容在
同样表象的或实在论的模式中。”
参 考 书
关于新实在论者的著作
E.B.霍尔特和其他人,《新实在论>,1912年;E,B.霍尔特,《意识的概
念>,1914年;R.B,培里,《现代哲学倾向>,1912年;E,G.斯泡耳丁:《新唯理
主义》,1918年;W.P.蒙塔古,《认识的方法》,1925年。
关于批判的实在论者的著作
①《对二元论的反抗》,第298页。
②③④《对二元论的反抗>,第303页,第305页,第308黄。
以上关于新实在论和批判的实在论的论述吸收了题名为*近代认识论各学派”
一章的一些部分,这一章是由L,伍德为V,费尔瓣所编<哲学体系的厉史>(1950年)所撰
写的。这里引用它,得到D,D,茹恩斯博士、断学丛书主席亲切的允诺。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佩向
707
D.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1925年;G,桑塔亚那,*怀疑主义
和动物信仰》,1923年;A.0.洛大焦伊,(对二元论的反抗》,1930年。
(三)乔治·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1952年)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小说家和文
学批评家,生于马德里,父母为西班牙人,1872年赴美。他在哈佛
大学受教育,在那里执教一直到1912年。当他辞去哈佛教授职位,
返回欧洲后,以其余生专心致力于研究和著述。
桑塔亚那的欧洲祖先和美国的抚育、教育,把在的哲学中得
到反映,既忠于欧洲大陆文化及其哲学传统,又忠于在哈佛流行的
典型的美国思潮。他多方面的哲学体系,表露德谟克利特、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古典体系以及斯宾诺莎、黑格尔和叔本
华的近代体系中的欧洲影响;还反映他深深受惠于他在哈佛的教
师和同事、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
桑塔亚那的哲学立场不容许把它融合到哲学的一个单一的学
派、运动或类型里,或者把它化归为任何简单的哲学公式;它是一
个多方面的体系,在那里可以辨认出这样不同的哲学主题,如自然
主义、实在论、本质主义(本质或共相论)、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他
把自然主义描述为“对我们周围物质事物粗陋的信仰”,可是这种
主义却是他哲学中最基本和遍布于各方面的主题。
参 考 书
《美感>,1896年,《理性的生活或人类进步的各个阶段>,(1905—1906年);
《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菜修、但丁和歌德》,1910年;《学说的影响>,1913年;《德 619
国哲学中的自我中心》,1916年;修订版,1940年;《美国的人物和舆论》,1920
年;《在英国自言自语>,1922年;《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1923年;《湮没无
闻的对话》,1926年;《柏拉图主义和精神生活》,I927年;《实有的领域》,四708
增订本补遗
卷,1927—40年;《随想录》,1936年;《统治和权力》,1951年。
G,W.郝格特,《乔治·桑塔亚那》,1938年;P.A.施尔普编,《乔治·桑
塔亚那的哲学),1940年;R,布特勒,《桑塔亚那的思想,19554;W。E.阿尔
奈特,《桑塔亚那和美鹤》,1956年;L.伍德,关于“乔洽·桑塔亚那”的论文,载
<大英百科全书》,第十四版,1956年。
(1)理性的生活
桑塔亚那的著作《理性的生活>表述了他多方面哲学最早的观
点,这部书共五卷;即<在常识中的理性>,《在社会中的理性》,《在
宗教中的理性》,《在艺术中的理性》和《在科学中的理性》。桑塔亚
那把这部书说成是“人类智慧假想的自传”,它探讨在包括社会、宗
教、艺术和科学活动在内的多方面的人类精神活动中理性的作用。
这个规划在设想上、面不是在细致的实施方面和黑格尔的现象学
相仿;的确,桑塔亚那最初想到这样一部著作是在他阅读了黑格尔
的《精神现象学》以后。桑塔亚那的《理性生活》和黑格尔的《精神现
象学》一样,不局限于人类纯粹理智探究意义上的理性活动,尽管
这自然要包括广义的理性的生活之中。它涵有由无论是艺术、宗
教、科学或哲学的理想和价值所统御和引导的一切人类精神的反
思活动。“因此,《理性的生活>是知觉和追求理想的那一部分经验
的名目。人类的理性生活是由反思不仅在其中出现而且证明有效
的时刻组成的。”①理性在它的一切表现中是本能和概念活动相结
合,这是<理性的生活>中一再出现的主题;通过理想的投入而变
成反思的和明智起来的是本能。“理性的生活是两种因素—-冲动
和概念活动-—-的幸福的结婚,这种婚姻如果完全离异,会使人降
低为畜生或疯子。”②
①1·埃德曼,《乔沿·桑塔亚那的哲学:选案>,第47页。
I·埃德量,(罪洽·桑塔亚那的哲学:选集>,第50 面。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709
对这五卷的《理性的生活》的简要的总结不能表达精微和新奇
的见解以及丰富的旁征博引、桑塔亚那是借此来论述在人类的创
造活动中本能的和理想的成分相结合的中心主题的。《常识中的理
性》既表露桑塔亚那伟大著作的文学风格,又论述了这个主要课620
题,在援引其中的一段中,他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在理性生活中入的
自然的和理想的组成部分的结合:“理想世界的每一方面都发源于
自然,由它对自然的存在感兴趣面彰明较著地表明它的起源,它对
自然的存在予以唯理的解释。远在科学额外用一种不同的抽象方
式来阐述自然包涵的机制以前,意境、艺术、宗教和社会就极其丰
美地用符号表现了自然。”①这同样的哲学论旨又出现在《社会中
的理性》中,在那里桑塔亚那对爱情、即人类的社会存在的感情基
础,作出哲学的解释。人的爱情和单纯的动物情欲相反,同时是自
然的,又是理想的:“有两件事需要为任何一个在这样的思考上不
会走上邪路的人所承认;其一是爱情有动物性的基础,其二是它有
一个理想的对象。”②人类生活自然的和理想的组成部分的同样的
二重性表现于宗教中:他在<宗教中的理性>中坚持主张“宗教也有
本能的和官目的一面,在各式各样的偶然的实际作为和直觉中表
露出来;不过不久它就朝着事物的核心摸索前进,不论它从何处而
来,都转向终极的方向。”③探讨入的不死问题时,桑塔亚那声称人
是自然体系中的一部分,是要死的,可是在他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他取得一定的理想的或理性上的不死。
(2)认识论
桑塔亚那的认识论是怀疑主义、直觉主义和批判的实在论新
①I·埃德曼,《乔治·染塔亚那的督学:选集》,第74页。
②③ I·埃德盈,乔治·桑塔或那的背学:选集》,第88页,第144页。710
增订本补遗
奇的结合。他的怀疑主义是彻底的、激进的一—甚至比笛卡尔的怀
疑主义还激进。“信仰任何事物的存在,包括我自己在内,是根本
不可能证明的,和一切信仰一祥,信赖某种非理性的信念和生活的
激励。”①
桑塔亚那的怀疑主义为发现本质、即不容置疑的真理领域,信
平了道路;一种不求助于动物信仰的确实无可怀疑的知识归属于
本质领域。本质是共相,象柏拉图的形式一祥,有实有性(being)
或实在性,虽然它们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由直接或直觉的理解为
人认知,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具有最高度的确实性。物质领域虽
然是桑塔亚那形而上学系统中的基本实在,并不能以本质特有的
确实性程度而被认知。“对我们周围事物世俗的信仰”②是桑塔亚
那自然主义的中心论旨,既不能由直接的直觉、也不能由论证和
推论证明其合理性;对物质信仰,象对存在的一切信仰一样,是建
621立在“动物的信仰”之上的。桑塔亚那的认识论的实在论在于它坚
持声称,人类知识和具有脱离认知它们的心灵而独立的存在和实
在的客体打交道。“知识……不是内在于心智或对经验来说 是内
部的……知识是知识,因为它有预先存在而有强制性的客体。”③
知识的客体属于机械的自然界——的确,在其总体上它们构成那
一界。这种客体不能直接成靠直觉而被认知,只有通过那唯一直接
呈现于人的精神或心灵的感觉材料的中介,才能为人认知;对它们
的理解在认知的心灵方面包含一种“动物信仰”的行为。“信仰的客
体—一并且知识是信仰的一种——甚至在最直接的知觉中,永远
* being译为实有,或实有性,以便区别于存在(existence)。
①②了·埃德曼,《乔洽·桑塔亚那的哲学:选集》,第375页,第42页。
③1·埃德曼,《乔洽·弟塔亚那的哲学,选集》,英文版,第410页以下。二、近代督学中实在论倾向
711
不能进入直觉的范围。”①“因此,知识是信仰;对事件的世界、特别
是其中这些部分的信仰,它们接近自我,吸引它或威胁它。”②由自
我和其他人的自我组成的精神的领域,象物质领域一样,不能直
接认识;它是一个存在的领域,这样的一个领域只有凭借动物信仰
才能被理解。桑塔亚那不赞成近代哲学中笛卡尔和全部唯心主义
传统的这种论点,即自我认识是直接、确实和直觉的。
桑塔亚那和批判的实在论相结合,为他们合作的一卷《批判的
实在论论文集》写文章,和其他批判的实在论者一样强烈地反对任
何形式的直认的(presentational)实在论;他论列“希望直觉事物
的荒谬性。”他的实在论是表象的(representational),却未降低
自信心。客体不是由材料推论而来,因为不可能从本质到存在的
事物作因果性的推论;在动物信仰的基础上承认和相信物理客体
的存在。“因此,知识是信仰:信仰一个事件的世界……这种信仰
对动物来说是天然的,先于一切仔细考虑应用直观作为事物的记
号或描述。……“③桑塔亚那认为记忆是表象知识的关键事例;考
察记忆的认识作用时,他坚持“如果记忆成为知识,应该享有记忆
的名目,它本身必定报导自然世界中的事实或事件。”④
桑塔亚那在<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中阐述的认识论立场,除
去他主张二元论的或表象的实在论以外,和洛夫焦伊的批判的实
在论认识论更典型的观点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桑塔证那的理论在
申述知识的直接材料方面和洛夫焦伊的理论相反:洛夫焦伊认为
材料是存在的和属于心理的,而桑塔亚那却完全排除了存在的材
①② I·埃德曼,《界治·桑塔业那的哲学:边集》,类文服,第407页,第417页。
③ I·埃德曼,<乔沿·柔塔业那的督学,选集》,第417页。
③《怀疑主义和动物值仰》,第150页。
62?712
增订本补遗
料。桑塔亚那说,“材料存在的看法没有意义,如果坚持,那是错
误的。”照桑塔亚那来看,知识唯一的直接和无可置疑的材料是本
质。
(3)实有的领域
桑塔亚那的形而上学立场在《实有的领域》中得到成熟和系统
的发挥,它的大纲在他考察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怀疑主义和
动物信仰》中很清楚地被勾画出来了。三个主要的实有领域是物
质领域、本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从而他把自然主义同本质主义和唯
心主义结合起来了。
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使全部存在等同于被认为是机
械的世界的自然,其中的一切事物都受制于恒常的和始终如一的
科学规律。他说,“任何一个毕竟能够把握经验—道德的经验不
亚于物理方面的经验----的趁向的人,一定感到机械结构统治整
个世界”,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在他的科学的、宗教的、道德
的、社会的和艺术的探索中,都由它来控制。
桑塔亚那的本质主义或关于本质的实在论是这样构成的,除
去物质的存在领域以外,他确实相信一个本质的领域。本质是共
相,虽然不存在,却具备实有性或实在性。桑塔亚那把颜色、味道、
气味和其他感觉材料,以及思想和想象的理想客体,划入本质的领
域。“在思想上的论域中一切可能的项都是无处存在的本质:同样
是想象的,无论发现这种项的能力是感官或思想或最奇异的幻
想。”②本质“虽然(它们)具有柏拉图‘理念’的实质和本体论的地
位,……在数目上却是无限的,在价值上是中立的。”③本质在桑塔
①<科学中的理性》,第76页。
②《本质的领城》,英文版,第VⅡ页。
(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第77页以下。二、近代哲学中实在论倾向
713
亚那的认识论中行使知识载体的职能;他说,“本质是在知觉事实
的事物中不可缺少的项,使知识有可能传导。”①
就桑塔亚那置定一精神领域补充物质和本质的领域而言,唯
心主义似乎是他体系中的一个因素。精神领域是主观经验世界,桑
塔亚那把它刻画为“这样的自由表现世界,这样的感觉、激情和观
念的漂流,永远按照意识而激动和衰微。”②精神虽然是在艺术、宗
教、道德、科学和哲学中我们人类最高企望的实现-——或受— 623
的领域,它却从属于其他物质和本质的两个领域;因此,桑塔亚那
的自然主义和本质主义遮掩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确,自然主义是
桑塔亚那哲学中的主要课题,因为,尽管在确实性方面关于本质的
知识超过对物质的信仰,虽然精神是人的德性、创造性活动和最崇
高的探索的领域,而物质及其随附的机制却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4)美学
桑塔亚那的美学在他哲学发展的一切阶段上都是突出的,而
且在其中出现的各种情境中一直保持显著的表现的连续性。在哲
学方而他最初发表的论文(美感>(1896年)是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或许在这领域里最重要的美国著作。这篇论文关注“我们美学
判断的性质和因素,”他补充说,“那是一种理论的探讨,没有直接
劝导的性质。”③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审美判断表现艺术趣味,
因此,“作一个判断实质上是建立一种理想。”④审美判断是绝对
的,因为“对包含理想的判断来说,一切理 想都 是绝对和永恒
的……”⑤,但是,在一时刻所乞求的理想可以在下一时刻为一新
的理想所取代,这新的理想和它的前驱一样是绝对的。桑塔亚那的
①《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第 80页。
②《本庶的领域》,第X页以下。
③④⑤《美感》,第6页,第12页,第12页。714
增订本补进
美学固然强调审美判断的理想或形式方面,并未忽略或贬低物质
的或感觉的方面。“形式不能是空无一物的形式。因此,如果在发见
或创造美时,我们忽略事物的质料时,……我们将失去永在目前的
加强效果的机会。”①
桑塔亚那有作为哲学家的声誉,依赖于他从一系列丰富的人
类经验中汲取哲学解释的资料,以及把多种多样的哲学课题交织
在他的体系结构中。《理性的生活>揭示人类存在中的社会的、宗教
的、艺术的和科学的组成部分,表明在解释这些斑驳陆离的经验方
面作者特殊的个人的和哲学的偏爱。他的《实有的领域>结合象自
然主义、柏拉图式的实在论和唯心主义而形成一个广博而深刻的
体系。他的伟大在于他能够把往昔不同的哲学思潮融化在他自已
的体系中,赋予它们以他自已的哲学倾向和偏爱的色彩和风味。但
是,他的哲学缺少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体系所需要的建设性的力
量和思辨的创造性。
①《美脑>,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