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现代思想界有许多不满的信号,不仅对长久以来一直占统治
地位的体系、即唯心主义不满,而且总的说来,对唯理主义的科学
和哲学的方法和结果不满,这种科学和哲学被认为破坏了个人自
由,使人类价值没有存在的余地。无论我们赞同自然科学的机械
论,从运动着的物质粒子出发,或赞同客观唯心主义,从逻辑概念
或宇宙目的出发,据说人类生活都被降低为单纯附带现象。在思
想史上人们曾经作过多次尝试,来避免人类思维似乎要导致的结
果,这种尝试今天又以略有变化的形式复活了。但是反对唯理主
义的不限于这些人,他们最关切的是使人摆脱自然主义和唯灵主
义的决定论;还有单纯搞自然科学的人,在认识论上受休谟和实证
论者影响的思想家。我们可以把现代反对传统学派的,区分为几
条思想路线,需要注意,其中有些路线同样为具有极为不同的气质
的人所遵循,诸如怀疑派、主信仰的哲学家和唯理主义者。在某些 563
人看来,人类理智不能解决宇宙之谜: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他们
不是认为知识只限于研究和描述经验事实,就是认为知识单纯是
为求生的愿望而服务的工具,或者认为知识的结论—甚至在自
然科学的领域里—只不过是协定,符号或对真理的接近;不然,他
们就赞同所有这些观点。其他思想家一致断定理智或作推论的知
性不能理解实在的意义,不能就人类心灵的其他方面或各种机能,61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如感情、信仰、直接或纯粹经验、意志或直觉,发现知识比较确实的
来源,从中寻求摆脱怀疑论、机械论、决定论、无神论以及个人所对
抗的一切阴沉的学说的途径。我们知道,这种思潮在哲学上并不
新鲜,确实在唯心主义学派本身的人物当中,如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洛采、奥伊肯、文德尔班、闵斯特贝尔格、雷诺维叶和布拉德雷,
也有反理智主义或反唯理主义的倾向;今天居领导地位的革新者
就是由这一学派培育起来的,而且同这一学派仍然有许多共同点。
另一些人在许多方而类似赫尔巴特,维护唯理的理智,驳斥它的科
学和哲学方面的批评家,但是他们反对有机的唯心主义观点、它的
一元论和它所主张的主观主义,认为分析是科学的哲学真正的方
法,多元论和实在论是它的逻辑上必然结果。还有那些人,他们
主要着重反对传统观点的唯灵主义的一而,回复到自然的实在论,
认为事物不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现象,而是完全脱离精神而独立
的,精神是在事物本身演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东西。
我们即将探讨某些现代学者,他们表现了那作为后来哲学思
想特征的不满的精神。
考 书
梅尔茨,《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三卷;培里,《现代哲学倾向>,梯利,《浪
564 漫主义和唯理主义>,载《哲学评论》,1913年,三月号;(现代的特征》,载《希伯
特杂志》,1911年,十月号;万·贝卡累尔,《美国哲学>;利曼,《神学和人类问
题>;沃克,t认识论>;富耶,《思想》;A.莱伊,<近代哲学>;本如比等在(形而
上学和道德学评论>,1908年,九月号上关于现代哲学的文章;柴佩里,<现
代哲学的活跃倾向》,载《哲学评论》,1910 年,三月号,以及《从批判到新唯心
主义;贝特洛,《重功利的浪漫主义>4里吉罗,《现代哲学>;哥提续,<现代思
想>,戈耳德斯坦,《现代哲学中的变化》;奥伊肯,《近代里想的主 流》,施泰
因,《现代哲学思潮》;黎尔,《现代哲学》;文德尔班,《现代的哲学方向》,载
(大思想家>中;许夫定,《近代哲学》(法译本:《现代哲学》)和《英国哲学>;包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艾的反动新属向
615
曼,《最近于年德国内外的哲学》;宇伯威格-海因译,第三编,第二卷;法耳肯
伯格,《新哲学史》第七版;W.考德威尔,《实用主义和唯心主义》(1913 年)。
第一章 新实证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马棘
埃伦斯特·马赫(1838-1916年)是物理和哲学教授,著有
《感觉的分析>(1886年,第五版,1906年)和《通俗科学讲演录》,第
四版(1910年)。他根据休谟和实证论者的现象论,创制了一种认
识论,认为世界仅仅是由人的感觉组成的,自在之物是虚幻。构成
他的认识论的基础的,不是公理或先验的真理,而是直接的纯粹
经验。科学的目的在于对事实,即人的意识内容,作完全的描述
它唯一的任务是发现不能再进一步加以分析的感觉要素的联系
—一那就是认识这种联系,而不是用形而上学的预先置定的假设
予以解释。建立一种一般的物理现象学、即包括一切领域而不要
任何假设的物理学的途径,是用类比的方法。科学从假设开始,但
是这种假设仅仅是使我们了解事实的临时的权宜手段,是一种间
接描述,逐渐为直接观察所代替,即为经验或感觉现象所证实。一
切科学都在于在思想上使事实有系统地再现。如果不能在杂多的
变化中发现相对恒常的东西,那在思想上反映世界则是徒劳的。每
一科学判断都包括或扼要地陈述了许多观察:概念和判断是各组
感觉的简写的思想符号,是表述事实的速记法。这是思维经济原
理。规律不过是对事实的广泛而又精炼的陈述,即对事实中于人
565
译者所加。616
第三编 近代哲学
重要的一面的陈述。物质仅仅是始终一致的感觉的复合。自我同
样是一组感觉。感觉复合中相对地比较固定和恒常的一面,给记忆
和经验留下印象,这就是语言上所说的物体。和一个别物体相联
系的记忆、情态和感觉的复合被称为自我,是另外相对恒常的一
面。被认为依赖我的身体的感觉,构成心理学的内容,被认为依赖
其他物体的同样的感觉,构成物理学的内容。物体并不产生感觉;
感觉复合却构成物体。世界不是由神秘的自在之物组成的,这种
自在之物和自我发生相互作用,则产生被称为感觉的其他神秘的
东西。科学的目的在于联系比较不恒常、尚未充分建立起来的关
系和比较恒常,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
虽然这种理论把知识限制在感觉的领域以内,从而反对形而
上学——即只是扰乱科学经济化的一种无益的工作——马赫却力
图以唯意志论为知识的哲学基础。知识是意志的工具,是由实际
生活的需要产生出来的(实用主义)。思想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好
象是要照亮意志之路的移动的闪光。我们需要一种使自己同环境
发生某种关系的世界观:为了以一种经济的方式取得这种世界观,
我们创造了科学。思想和观察的一致是适应和选择的手段。物体
和自我的概念不过是在世界上指导实践的权宜手段,必须放弃;原
子、力和规律的概念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的思想能够再理感觉到
的事实,实际和理智上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的思想使
506 我们把握到那结合在一起的感觉材料的整体,以至这种思想几乎
要取面代之,我们就满足了。马赫论述了使事实观念化、系统化和
得以完全的一种冲动。
第二节 阿芬那留斯
R.阿芬那留斯(1843—1896年)著有《纯粹经验批 判》(1888第十篇 现代对唯现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勘新候向
617
—1900年)*和(人的世界概念》(1891年),是经验批判学派的
创始人,这个学派是遵循马赫所走的同样的路线而行的。他认为
构成知识唯一的方法,是以精确的知觉为基础的描述。科学的哲
学是对经验的一般的概念的形式和内容作描述上的确定。纯粹经
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经验,知识的任务是消除不合
理的个人因素。我们逐渐接近关于宇宙的这样的一个纯粹经验的
概念。原来一切人都有同样的世界概念,但是,由于在经验中“摄
取”了思想、感情和意志,经验分裂成外在的经验和内在的经验、主
体和客体,实在就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消除“摄取”,我们可以恢复
原来对世界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
表现类似马赫那样的观点的有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31—-1879年),他著有<科学论文集》;威廉·克利福德(1845
1879年),他著有《观察和思维》(1879年)和《严正科学的常识》
(1885年);卡尔·毕尔生(1857—1936年),他著有《科学入门》
(1892年,第二版,1900年);还有H.赫茨(1857—1894年)。昂利·
彭加勒(1857—1913年)著有<科学和假设》(1902年,翻译为《科
学的价值》,第十四版(1906年)。他认为科学的公理是方便的定义
或协定,在一切可能的协定中作出选择,则以实验的事实为指导;
但是选择是任意的,只以必须避免一切矛盾为限。
泽者所改。618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二章 实用主义
第一节 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在思想上受他的生物学研究、
英国经验主义和查尔斯·雷诺维叶学说的影响。他本人宣称,雷
诺维叶极精湛地宣扬多元论,这使他解除了他在其影响下成长起
来的一元论的迷信。他不满意唯物主义和唯灵主义的一元论的
“一整块宇宙”以及严峻的、决定论的体系,他说,“如果一切事物,
包括人在内,都由原始星云或无限的实体而来,那末,道德责任、行
562动自由、个人努力和愿望会怎么样呢?的确,需要、不确定、选择、新
奇事物和奋斗会怎么样呢?”无论是把绝对的实体看作是宇宙物质
或宇宙精神,在它手里个人不会变成一纯粹木偶吗?这种体系不能
满足人的本性的一切要求,因此不可能真实。关于一种理论、信仰
和学说的检验,必须是它对我们的影响、它的实际结果。这就是实
用主义的检验。你总要问问自己,你信奉唯物主义或唯灵主义、决
定论或自由意志、一元论或多元论、无神论或有神论,这在你的经
验中会构成什么样的区别。一个是失望的学说,另一个是有希望
的学说。“根据实用主义原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如果上帝的假
设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它就是真实的。”
真理的检验是它的实际结果: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只是对
其他极关重要的满足的初步手段。知识是工具,为生活而用知识,
不是为知识而生活。詹姆斯扩大了这种实用主义或工其主义的概
念,以至把逻辑的一致性和证实包括在实际的功利观念中。真实
的观念是我们能够吸取、确认、确证和证实的观念。给我指出期待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19
哪一种实在的观念,就算是真实的观念。因此,关于真理,你可以
说因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它有用;或者说因为它有用,所以是真
实的。“科学中的真理是使我们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包括趣
味在内,但是同先前的真理和新事实的一致,始终是最迫切的要
求。”
即使对实用主义的公式作了这样重要的补充,它仍然认为一
种哲学要真实,必须满足逻辑要求之外的东西一一在这个意义上,
实用主义是反理智主义的。在詹姆斯看来,实际道德和宗教的要
求垂青于多元论、自由、个人主义、唯灵主义和有神论。这都是意
志所信仰的概念,这位实用主义者拒绝理智作真理的绝对裁判,以
便保全这种概念。一致性依然始终是最迫切的要求。
虽然这种绝对主义的假定,即完善是永恒的、天然的和最实在
的,具有确定的意义和宗教方面的作用,多元论的态度却同实用主
义的气质最相吻合。因为它使各种明确的活动发挥作用,多元的
宇宙只有零散地、事实上(de facto)作为许多个人的行为的结果
面被保全。我们还可以相信在宇宙中存在着比人类经验较高的经
验的形式;根据宗教经验所提供的证明,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较
高的强有力者存在并沿着同人类的理想路线相仿的理想路线,为
拯救世界面发挥作用。
詹姆斯从另一方面,即从彻底或纯粹经验主义的一面,达到了
同样的结果,这种经验主义反对古典的唯理主义和古典的英国经
验主义。它认为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这不对;凡是为人所经
验的,才是实在的。如果我们要把握实在,我们必须背定未被概
念思维加工以前的本来的经验,即处于清净和原始单纯状态的经
验。我们必须全面地审查和纠正概念的职能,在感觉生活比较原
始的流动那里,来认识实在的真象。哲学应该这样活生生地了解
568620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实在的运动,而不是跟在科学的后面,徒劳无益地把它的死结果的
片断缝补在一起。哲学和逻辑相比,是更加关涉到带有感情的洞
见的问题,逻辑只是在事后为洞见寻求理由。
詹姆斯和德国唯心主义一致,认为科学的理解割裂了实在,在
这一点上,即人们通常的感觉经验不能揭示实在的真面貌,他和德
国唯心主义也是一致的。但是他和布拉德雷相仿,信赖活生生的
朴素的人类经验。实在是离人类思维而独立的纯粹经验,是很难
找到的某种东西;它是刚刚进入经验而人尚无以名之的东西;否则
它就是在产生对其出现的任何信赖以前,在应用任何人类概念以
前,某种被想象、天然出现于经验中的东西。实在是绝对沉默和很
快消失的,只是人类心灵思想上的极限。我们可以瞥见它,但是绝
不能把握它;我们所把握的,总是为了人们应用面事前由人类思维
加工制作了的代用品。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差异中的统一,这种
统一和差异一样是原来就有的。因此,经验主义说我们的心理生
活是由多种多样的独立的感觉组成的,这是错误的;唯理主义说这
种感觉由范畴结合于灵魂的统一中,也是错误的。被称为灵魂而
起结合作用的中介概念是多余的,因为没有各自独立的因素要结
合。那两种观点都是抽象的。实在有几成是我们不知来自何方的
感觉流,一部分得自感觉之间或人类心灵中感觉摹本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是先前的真理。这种关系当中有些是变化和偶然的,其他
是固定和本质的,但是二者都是直接知觉的内容。关系和范畴是
直接经验的事情,同事物或现象没有差别:观念和事物是“同质
的”,是由同样的材料作成的。
569
詹姆斯似乎是动摇于这两种观点之间:实在是纯粹经验,即脱
离一切思想而独立的经验,幼儿或半昏睡的人的生活与此相近;实
在是成人意识的全部领域,是渗透着思想的经验。他的意思可能第十篇 现代对吡厢卡义和嘘心上义的反动新倾向
621
是说后一形式的实在是由前者产生出来的。他指出有一个感觉
流、但是凡是属于感觉流的,似乎从始至终大都是我们自己所创
造的。世界实际是可以塑造的,等待人们动手把它最后塑成。实
在不是现成的,不是直古以来就是完备的,而是处于创制的过程
中,尚米完成,哪里有能思维的人发挥作用,它就在哪里逐渐形成。
真理产生于一切有限的经验内部,这种有限的经验互相依赖,但
是,如果有这种经验的整体的话,它却无所依赖。在感觉流以外,
没有行么东西可以解释它;它只能从自己固有的条件和能力那里
希望得到说明。在单纯的现象事实背后一无所有,没有自在之
物,没有绝对,没有不可知的东西。试图用假设的实在来解释已有
的其体的实在,那是荒谬的;关于这种假设的实在,除去借助于那
根据人的经验中制定的符号以外,我们对它不能形成什么概念。这
听起来象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这不是詹姆斯的意图,他从来不怀
疑心外世界的存在。纯粹原来的经验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是
变成为有意识的原始的材料。
彻底的经验主义有利于多元论:经验向我们表明的是杂多、差
异和对立,而不是一整块宇宙,不是绝对论者或一元论者完全组织
好了的和谐的体系,其中一切的差别和对立都调和了。此外,多元 570
论的宇宙满足我们道德本性的要求,而绝对论的宇宙却不能:根据
实用主义的方法,多元论的宇宙是有道理的。当然一元论也不是
单纯理智的理论,赞同它要看它的结果而定;它满足某些人的审美
和神秘的冲动。但是它不能说明我们有限的意识,它引起了邪恶
的问题,它不能说明变化,它是宿命论的。多元论完全信赖知觉经
验,就我们自己的活动的情境而论,真正原来具体的知觉流,提供
了关于创业的行动者或自由意志完全可以理解的例证。在这世界
里容许有变化、奇异和无条件的东西(偶成论或偶因论)。多元论622
第三编 近代哲学
认为宇宙是可以改善的。如果世界各个角色尽力而为,世界则可
以安然无恙。用社会作比喻,可以把宇宙改善论的宇宙看作是许
多独立的力量。宇宙的繁荣昌盛,恰好和多数这种独立的力量为
其繁荣昌盛而工作成正比,如果无人工作,它将衰退;如果每一个
人都尽力而为,它不会衰退。在这样的世界里,人要冒险来实现其
理想,是有自由的。
有神论是唯一的关于上帝的一种思想,它能够满足我们感情
和意志上的天性。上帝是宇宙的一部分,是一个有同情心和有能
力的救助者,是伟大的伴侣,是一个有意识、有人格以及和我们有
同样道德本性的存在物;某种经验(突然皈依和信仰治疗法)表明’
人能同上帝交往。这种有神论的假设确实不能完全得到证明,但
是任何哲学体系也不能得到证明;其中每一种情形都植根于信仰
的意志。信仰的本质不是感情或理智,面是意志,即信赖那不能科
学地论证或反驳的意志。
詹姆斯著有《心理学原理》,两卷(1890年);《信仰的意志》
(1897年);《对教师的谈话》(1899年);《多种多样的宗教经验》
(1902年):*实用主义》(1907年);《真理的意义》(1909年);《一个
多元论的宇宙》(1909年);《一些哲学问题》(1910年);《回忆和研
究》(1911年);《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文集》(1912年)。
参 考 书
弗路尔努配,《威·詹姆斯的哲学),翻泽;布特鲁,《威·詹姆 斯》,亨 德
逊译;罗伊斯,《威·詹姆斯和其他论文>;普腊特,(什么是实用主义?》;印
茨,《反实用主义>;默里,《实用主义)g埃贝尔,《实用主义);F.C.S,席勒关于
实用主义的文章,载<大英百科全书>以及刊于许多哲学杂志中的文章。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23
第二节 杜威
约翰·杜威(1859—1952 年)在反对旧哲学方面的激烈程度
不亚于詹姆斯。他毫不厌烦地抨击旧方法,认为这种方法的目的
在于,追求在自然过程背后和以外的实在,运用超越乎常的知觉
和推论的唯理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实在。他认为这些问题没有真正
的意义,只要加以分解,就很简单地解决了。他反对根据人的本性
的认识方面作类推,把宇宙建成为一个在固定关系中固定因素的
体系,无论这种因素是机械的、感觉的或概念的;反对把人的本性
的一切其他方面,诸加信仰、厌恶和倾燕都看作是单纯的附带现
象、显现、主观的印象或意识的感受。他反对把具体的自我、即有
明确的感情和意志并相信有自己的意向的人,降低为现象。他反
对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人的奋斗已经永世不变地完成了,他的错
误已经永世不变地被克制了,他偏爱的信念已经永世不变地被充
分理解了,这样,需要、变易、选择、新奇和努力就没有余地了。对
杜威这个进化论者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完全已有的、现成的和固定
的体系,根本不是一个体系,面是处于变化、成长和发展中的事
申
物。一种真正的哲学必须放弃追求绝对的起源和绝对的终结,以
便探究那产生这种绝对的东西的特殊的价值和特殊的条件。知识
唯一可以证实和有成果的对象,是产生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的一
套变化,以及由这种变化面来的结果。不能提出这样可以理解的
问题,关于为人设想的位于外界者是什么,即关于特殊变化背后的
整个本质,关于一劳永逸地塑造事物的智慧,或关于善的终极目
的。这位进化论的哲学家所感兴趣的问题,不是本体论的老问题,
而是实际、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特殊的变化如何有利于具体的
目的或使之失败;甚至在现在事物如何促成特殊的才智;如何实现
57162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正义和幸福的直接增长,这种增长是现实的明智的政府可以办到
的,而于当前漠不关心或冥顽不灵,则会予以破环或放弃。把整个
672 宇宙理想化或唯理化,是把责任的重担推委给先验论者的肩膀上。
哲学必须变成为道德和政治的诊断和预测的方法。—-世界正在
形成,我们必须帮助它形成。
这种新哲学要求修订思维的理论,要求一种新的演进的逻辑,
这种逻辑坦率地从以思维为探索,和从以纯外界的存在物为探索
的对象这个事实出发。这被修订过的思维的理论,将分析确实性、
客观性和真理以及真理的检验和体系,这种分析是以它们在探索
活动的范围以内实际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为基础的。杜威把思维
看成是消除现实和愿望之间的冲突的工具,即实现人的愿望,使那
意味着满足、实现和幸福的事物得到安排的手段。这种谐和是思
维的目的和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成功就是目的和标准。如果我们
所形成的观念、观点、概念、假设和信念成功了,达到协调和适应的
目的,我们称之为真实的。成功的观念是真实的。我们不断地改
变、变化我们的观念,一直到它们起作用为止,就是说,我们使之真
实,予以证实。一个观念有效的作用,即它的成功,就是它的真实
性。说观念起作用,和说它真实的意义相同。成功的作用,是真实
观念本质的特征。观念的成功,不是它的真实性的原因或证明,而
就是它的真实性:成功的观念是一个真实的观念。真理的检验和
标准依观念所促成的谐和的实在而定。哪里有经过改进或经过检
验的观念,即发生好的作用的观念,哪里就有一种具体的情况朝着
圆满或谐和的境地前进。不过我们不要把已经实现了的情况同它
的过程分开。如果我们把它同它的过程分开而单就它的现状来
看,那末它就不是真理,也不是真理的标准,而恰恰象任何其他事
实状态一样,是一种事实状态。有这类情况,一旦一个观念被证实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25
为真实以后,就不再作为观念而存在。不过科学的观念,例如万有
引力定律,在许多其他研究中起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观念,而是被
证明了的观念。
思维为人的目的而服务,有用处,能消除冲突,满足欲望;它的
效用、它的目的论,就是它的真理。换言之,人的意志激发思维,思
维是为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固定的事物(原子、上帝)只有通过 573
有意识的行动者和受到压力的人的问题、需要、斗争和工具,才得
以存在和有意义。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宇宙,它本身原来就无常和
令人疑虑,在那里个人的态度是实在的。
思维的理论的修订,也使信仰的原则恢复了它自已应有的面
貌。信仰、绝对直率的纯粹个人倍仰,在科学中又作为作业假说而
出现了。信仰是一切事物中最自然和最富有玄想的,知识因人事
和实用而产生子信仰,知识是为弄清信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连、为
指引它们的形成和应用面组成的技术。因此,信仰变更和塑造实
在;有经验而有意识的人类真正决定存在物。如果情况是这样,就
没必要害怕自然科学会侵犯和破坏我们精神上有用的东西,因为
我们能够把我们有用的东西(社会和政治的)变成为存在物(制
度)。杜威所感兴趣的世界,是一个由活生生的、做工作的个人所
组成的实际的社会界。
世界正在建造中,将永远在建造中,我们塑造它以适应自己的
目的;在这过程中有意识的人的思维和信仰起积极的作用。要记
取,杜威认为认识不是经验唯一和真正的形态。事物、任何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为人所经验那样的东西,每一种经验都是某种东
西。事物是为人所经验的那样被认知的东西,但是它们在美学、道
德、经济和工艺方面为人所经验;因此要恰当地论述任何一事物,
就要指出那事物为人所经验的情形。这是直接经验主义的基本公626
第三編 近代哲学
设。如果你要了解任何哲学术语意指什么,诸如主观的、客观的
物理的、心理的、宇宙的、原因、实体、目的、活动、邪恶、存在和数
量,就要取得经验,看看它被经验的情形。个人不仅是一个认知
者,而且是一个有感情、有冲动和有意志的人;意志、即自我基本或
主要的一面,激发起仔细思考的态度。
杜威的著作有《心理学》(1886 年);《伦理学 研究》(1891年);
《邏辑理论研究>(同他的一些学生合著,1903年,第二版,1909);
《伦理学》(同J.H.塔弗茨合著,1909年);《达尔文对哲学的影
574 响及其他论文》(1910年);《学校和社会》(1899年)以及在哲学杂
志中发表的许多文章。
其他的实用主义者为F.C.S.席勒,他著有《人本主义研究》
(1907 年,第二版,1909),《人格主义的唯心主义>,(同斯图尔
特等人合著,1902年),《柏拉图还是普罗塔哥拉?>(1908年),<形
式逻辑》(1912 年);H.斯图尔特,他著有《人格主义的唯心主
义》,(同席勒等人合著,1902 年),《剧场偶像>(1906 年);A.W,穆
尔,《实用主义及其评论家》(1910年);H.博登,《实用主义原理>
(1910年);J.E.布丁,《真理和实在》(1912 年); G.布朗德耳,《行
为>(1893年);W·耶路撒冷,《哲学导论》,第五版,(1910年,翻
译);H.魏欣格,他著有《仿佛的哲学》(1911年);G·亚博比,《实
用主义(1909年);巴比尼,《实用主义导论>(1907年,载“列奥纳
多”)。并参看C·S·皮尔士在《通俗科学月刊>(1878年,一月号)
中发表的文章。
第三节 尼采
反对传统概念,这在德国个人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1844--1900年)的学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虽然尼采著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27
书在美国实用主义出现以前,他却前认为是全部不满思潮中极其
狂妄放肆的人。他不仅反对旧学说和方法,而且他扫除旧价值,谴
责现代文化的整个倾向,认为历史的态度是我们这时代怯懦的原
因。坚强而可尊敬的、肩负重任的人,背着许多过去的奇谈和价值
的包袱。因此他宣称,哲学的任务是变革一切价值(Umwertung
allr Werte),创造新价值、新理想和新文化。
尼采承袭了叔本华的基本观点,即意志是存在的本原,但是他
认为这种意志不仅是求生的意志,而且是谋权的意志:生活在本质
上就是要尽力争取超级权力,这种旺盛的本能是好的:一切优秀的
都是本能(Alles Gute ist Instinkt)。根据这种思想,他衡量理
智,衡量知识、科学、哲学和真理。心灵或理智仅仅是本能、即求生
和谋权的意志手中的工具,是由身体所创造的“小理性”,身体及其
本能则是“大理性”。“在你的身体中比在你最聪明的智慧中,有更
多的理性”。知识只有保全和促进生命,或者保全和发展种族时,
才有价值。因此,幻想和真理同样是必要的。认为真理高于错误
和幻想,为真理本身,不是视之为生活手段而爱真理,是把事情弄
颠倒了,是一种病态的本能。的确,这种为真理而求真理的理想是
另一种形式的苦行主义:为其他事物而在生活上克已或否定生活。
尼采还声称,没有普遍真理这种东西。由人提出而作为普遍
真理的命题都是错误的。思维实际是不准确的知觉:它追求相似,
忽视差别,造或实在的虚假图题。没有常住的东西,没有实体,没
有普遍的因果联系,自然中也没有目的,没有确定的目标;宇宙不
关注人类幸福或道德,又没有在宇审以外而能帮助人的神圣的力
量。知识是谋权的工具,保全的功效是在认识器官发展背后的动
机。我们在思想上这样安排世界,以便我们有可能生存,因此我们
相信永恒和有规则地反复出现的某种东西。我们借助于自已创造
578628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的公式和符号,把提供给我们的复杂的多种经验,化归为唯理的和
可以支配的系统;其目的在于能够加以利用而欺骗自己。在这个
意义上,求真理的意志就是要掌握杂多的感觉的意志—一就是用
某些范畴把现象串起来。因此逻辑和理性的范畴只是为功利的目
的而安排世界的手段,作这样的安排,我们才能统率它。但是哲学
家误认为这种范畴、公式、便利的形式,为真理的标准、实在的标
准;他们天真地把人类为保全自己而采取的对事物的看法-一这
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特殊的表现方式---视为事物的尺度,视为“实
在”和“非实在”的标准。这样世界就被化分为实在的世界和貌似
的世界,人在其中虚构其道理而为人所居处的世界,即这有变化、
变易、杂多、对立、矛盾和战争的世界,乃不受信任,遭到毁谤。实
在的世界被称为貌似的世界,单纯的现象,一种虚假的世界;被创
造的虚构的世界,由人肯定为常住的世界,不变和超感觉的世界,
虚假的世界,则被封为真实的世界。
我们所能直接认识的,是我们的欲望和本能的世界,而我们所
576有的本能都可以化归为基本的本能,即谋权的意志。一切生物都
靠消灭其他生物来尽力增强自己的权利,这是生活规律。其目的
是要创造超人,创造较高的类型,创造英雄的种族,这没有斗争、痛
苦、忍受以及对弱者的伤害,则不能实现。因此,战争比和平略胜
一筹,的确,和平是死亡的预兆。于此,我们不是为了我们的快乐,
为了我们的幸福,不是为了任何目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自己应有
的东西,维护自己的权利,否则就要沉沦。因此叔本华所肯定那为
一切道德渊源的恻隐之心,是有害的:它伤害了与者和取者,使强
者和弱者一并脆弱起来,削弱了种族的力量,它是有害的。
诚然人生可畏,但是没有理由要悲观。除非在有病态和衰退
的民族那里,悲观和遁世是不可能的,因为健康精神求生的欲望极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频向
629
其强烈,不能为痛苦和斗争所制胜。生活是实验,是选择上要和次
要人的过程。生活有选择作用,有贵族气派。它显示出人性方面
的不平等,表明人是不平等的。有些人比其他人高超,在身体和精
神上占有优势。比较高超的人,天生的贵族,应该享有较多的特权,
因为他们比平民、比乌合之众,担负较多的责任。最上等的人应该
治人。因此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同这种
理想相矛盾,都阻碍占优势的个人的发展,所以都是不可能的。各
种形式的奴隶制度一直存在,将永远存在。近代劳工只是取代了
古代奴隶的地位。妇女不能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因为她们在
创造力和意志方面都不和男人相等。今天我们最大的危险是平等
狂。
尼采也摈斥传统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建立在恻隐之心上,有
利于弱者和萎靡的人,不利于条件优越的人。因为同样的理由,尼
采也弃绝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他轻蔑科学和哲学,这可以作同样
的解释,就是他推崇谋权的意志。和平、幸福、怜悯、克己、轻蔑世
界、优柔寡断、不抵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平等、宗教、哲学和科 577
学都被摈斥了,因为它们同生活相矛盾;认为这些东西有价值、其
本身值得追求的一切思想体系和一切制度,都是衰退的预兆。*
尼采的前驱中有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麦克斯·施蒂纳(卡斯 巴
尔·施米特的笔名,1806——1856年)。他著有《唯一者及其所有
物》(1845年,马凯译)。
尼采的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 年),《扎拉图斯拉如是说>
(1883 年以后),《善恶的彼岸》(1886年),《道德的世系》(1887年)。
* 参见梯利,《弗里德里滞·尼采的析学》,载《通俗科学月刊>,1909,f二川专,
以上论述的一些部分录自此文,
+630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全集,柯格尔编,1895年以后;还有书信集(1900年以后)。英译本,
A.提尔编,0.累维编。
参 考 书
E.福埃斯特尔一尼采,《弗·尼采的生平>,两卷:道尔逊等的专著(法
文和德文版)茹德·艾斯靳,《尼采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
第三章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第一节 理智和直觉
现在反唯理主义的运动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有声望的人物是
昂利*柏格森(1859—1941年)*,他的著作犹如威廉·詹姆斯的著作,
在学术界以外有许多同情的读者。和浪漫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
神秘派一样,他宣称科学和逻辑不能透入实在的外皮;在生活和运
动面前,概念思维无能为力。科学只能理解结晶了的死物、创生的
废料、停滞不前的事物、脱离时间或变化的情性的渣滓以及我们能
够对它作预断的东西。但是理智的作用不是没有目的的,正如实用
主义者所宣称,它是为求生的意志面服务的工具。在柏格森看来,
理智的作用比这一点要多,实用主义只是一半真理。概念思维最
能适应在死寂、静止的世界中,在由机械性统治的情性物质世界中
的运用,而且在这里它取得了概大的成功。凡是没有个性、没有
内在性,而只有死寂的表面的地方,科学和逻辑都有实用和理论价
578值。可是当它们扩展其作用于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一切的事物都在
事 泽者所加。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而
631
运动、成长、变化和生活,它们就割裂实在,虚构实在的图景。理智
为无限的多样化和形式的变化所困扰,认为不断前进的流动为虚
幻,于是建立起一瘦骨架于,一呆板的框子,把这看作是真正的实
在,用以代替使人困惑和不快的在时间上不断前进的情境。它始
终用静止的因素、永恒的实体和原因来解释流动,而把那不合乎这
种逻辑格局的东西认为是单纯的现象,予以削除。科学所向往的,
是一种静态的世界,它把流动的时间化归为空间关系;在它看来,
绵延、运动、生命和进化不过是虚构,对它们都作机械的解释。生
命和意识不能从数学、科学和逻辑方面来探讨,用通常数学一物理
方法研究和分析这种课题的科学家,是把它们摧毁和破坏了,没有
理解它们的意义。形面上学者不能给人关于生命和意识的科学知
识;哲学是对实在的直接洞见,面且必须保持如此,即哲学是真正
的世界观,是直觉。直觉是生活,即能反省的实在和直接的生活。
宇宙中有类似诗人创造精神的东西,一种活生生的推动力,一种生
命之流,这种生命之流是数学才智不能掌握的,只能由一种神圣的
同情心、即比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感觉所鉴赏。哲学是从其过
程、生命推动力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宇由的艺术。我们的直觉同本
能,即有意识、精微和化为精神的本能相仿,本能比理智和科学更
接近生命。我们只能通过直觉的能力来了解实在的“变化的”和
内在的“绵延”(duree)、生命和意识。只有为观察面观察,不是为
行动而观察,绝对才显示自已的情况。它的本质有心理性质,面没
有数学或逻辑性质。正常的哲学必须公正地对待理智和直觉,只
有靠这两种能力相结合,哲学家才能接近真理。
第二节 形面上学
柏格森严格区分理智和直觉、科学和哲学,这渊源于他那带有632
第三编 近代哲学
579 二元论色彩的形而上学。*物质是没有记忆的大机器,精神或意识
在本质上是自由和记亿的力,是一种创造力,它的特性是象滚雪球
一样,积累起往事,在绵延的每一瞬间,把作为实在创造的某种新
东西同往事组织在一起。意识不是前后相继的各个部分简单的排
列,而是在其中没有重复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是自由和创造的活
动。一切活物质在原则上都有意识,的确生命不过是为了它的目的
而利用物质的意识。一个生物是一个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贮
积者,即有各种可能行动的贮积者,或者简言之,是选择的贮积者。
生命利用物质一定的适应性,潜入呆滞的物质表现有不确定性的
任何无限小的部分中,使之有利于自由。动物只靠引起无限小的火
花而进行随意的运动,这种火花释放出贮存于食品中的势能。
意识是不断创造和增殖的行动,而物质则是不断破坏和消耗
的行动。无论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或利用物质的意识,都不能靠它
本身而得到说明,这种物质和意识具有共同的来源。地球上全部
生命的演化,都是在本质上为创造力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是要通
过物质达到那只有在人那里实现、即使在人那里也实现得不完善
的某种东西。意识试图组织物质,使之作自由的工具,这样,它乃
坠入陷阱:自动性和必然性尾随于自由之后,自由终于被窒息。只
有在人那里,链条被打断了,人的头脑能够以另一种习惯对抗任何
一种已经形成的习惯,使必然性和必然性作斗争。如果我们的行
动出自我们整个人格,是那人格的表现,我们则是自由的;因此,真
正的自由行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罕见的。
物质起阻碍和激励的作用,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也能使人
580 加强这种力量。愉快(不是欢乐)是一种标记,每当我们的行动充
分展开了的时候,它就告知我们;它是生命胜利的显著的信号;只
* 参看他的文章《生命和意识》,载《希伯特杂志>,1911年,十月号。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候向
633
要愉快,就已经有了创造。终极的人生之道是一切人在任一时刻
都能同样实行的创造,是靠自己对自己的创造,是人格的不断丰
富,这种丰富不靠人格从外界提取的因素,却依赖它促使产生于自
身的因素。意识经过物质的过渡,则使原来混乱的倾向或潜在性
精确起来,表现为明确的人格,还让这种人格靠自我创造的努力于
增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来检验这种力量。但是意识也是记忆,其
中一个基本的职能是积累和保存往事;在纯粹意识中凡是往事一
无所失,有意识的人格的全部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这
就引导我们设想这种努力延续到尘世以外。或许只有在人那里,
意识是不死的。
柏格森著有《时间和自由意志》(1888年),派格逊译;《物质
和记忆》(1896年,保罗和帕尔梅译):《论笑>(1900年,柔斯威尔
译);《形而上学导论》(1903年,休尔梅译);《创造的进化》(1910
年,米彻尔译);《生命和意识>(载《希伯特杂志》,1911年,十月
号)。
参 考 书
卡尔,《柏格森>;勒·鲁瓦,《新哲学:H·柏格森>,布 朗译;A.D.林
赛,《柏格森的析学》; J.M.斯图尔特,《柏格森的哲学评述》;多德森,《柏格森
和近代精神》;员特洛,《功利主义的浪漫主义);格朗迪让,《哲学中的革命》;
克瓦格内,(从康德到柏格森》;布罗德和威尔奇,《直觉和概念》;哲学杂志中
的许多文章。63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四章 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动
第一节 新实在论者
柏格森和德国唯心主义者的意见一致,认为科学知识分析和
割裂存在,因而有缺陷;他寻求正确对待有机的实在的性质的一
种方法。在英国和美国崛起实在论对唯心论的反动,这种实在论
认为科学是最确实的知识体系,把哲学和科学的分离看作是哲学
581的灾难。*根据它所理解的科学方法的精神,这个学派摈弃那以关
系为内在的或有机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关系不影响事物的
性质或所连结的各项,就是说,关系是外在的。一直线是同样的直
线,无论它是圆的半径、方形的一边或三角形的高。因此这个学派
强调分析—-就是这种认识方法,黑格尔及其追随者,不亚于实用
主义者和直觉主义者,斥之为求真理的不适当的方法一—它只能
选取多元论,而不要一元论。伯特兰·罗素说,“我的哲学是分析
的,因为它主张有必要寻求复合体所由组成的简单的因素,断定复
杂的事物以简单的事物为前提,面简单的事物却不以复杂的事物
为前提。”**在肯定存在不依赖于知识这个意义上,这种哲学也是
实在论的。“在逻辑、数学、物理和许多其他科学中所研究的实体,
就心理的这个词的固有的或通常的意义来说,不是心理的。”“这些
实体的存在和性质绝不因它为人所认识而受制约。”***
参看马尔文,(形而上学方面的创新书》,第一章。
**《法国社会》公报,1911年,三月,并参看马尔文,前引书,第八章。
* 引自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首次宜言3,见《哲学杂志》,第VI卷,第15
期。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35
属于实在论学派的有英国人伯特兰·罗素、G.E.穆尔和S.
亚历山大;有六个美国实在论者,即 E.B.霍尔特、W.T,马尔文、
W.P.蒙塔古、R,B.培里、W.B.皮特金和 E.G.斯泡耳丁。这六
个人联合写作了《新实在论》(1912 年)和《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
首次宣言》。E.B.麦吉尔佛里同情实在论的运动。
F。J. E.伍德布里季主要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以意识为关
系中最后一项的传统的意识观点”。在他看来,意识本身是一种
关系。即一种意义的关系,这正如时间和空间一样是事物中间的
善
关系。了解不过是在有意识的情境中,事物所有的各种不可抵制
的意义上的联系。认识迄今为止尚未被认识的实在,这种外加的
情况只是对它有所增加,而不是变革它。不是有一个外在的心灵,
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认识实在,而是实在通过它自己逐渐展开和重
新调整的过程面为人所认识。事物不是表征意识以外的其他东西
的观念,而是实在的事物,这种事物因在意识中而有相互表征的能582
力,有相互代表或相互包含的能力。
罗素著有<儿何学的基础》(1901年),《数学原理>(1903年),
<哲学论文集》(1910年)和《哲学问题>(1911年)。G.E.穆尔著
有《伦理学原理》(1903年)和《伦理学》(1912 年)。马尔文著有《形
而上学基础》(1912 年)。培里著有《研究哲学的方法》(1907年),
《道德经济学》(1909年)和《现代哲学倾向》(1911年)。并参看哲
学杂志中所有实在论者的文章。636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五章 唯理主义及其反对者
第一节 反理智主义的功绩
现在反理智主义的各种哲学的特征,是反对任何极端决定论
的体系,无论是唯物主义的或唯心主义的。这类哲学都要求一种
比较有伸缩性的宇宙,要求这样一个宇宙,在那里人生不仅仅是一
出木偶戏,或各种人物在其中只演分派给他们的角色的一出戏。他
们都摈斥这种世界,其中缺之自由、创造性、个人责任、新奇、管险、
豁着干、机遇和浪漫活动,即未受哲学影响的个人所过的生活;他
们的兴趣由一般转向个别、由类似机械的性质转向有机性,由理智
转向意志、由逻辑转向直觉、由理论转向实践和由上帝转向人。近
代的浪漫主义,要求人在其中有奋斗机会的世界,人能够通过努力
为适应自己的目的和理想而予以塑造,人在其中能够成功或失败。
它希望那为平凡而无反省的常识所看到的世界再恢复起来。
在这些新倾向中有许多是有益的。首先这种倾向激励了旧古
典哲学,使之为其存在而辩解。没有对抗,没有要打的战役,哲学
很容易入睡,沉浸于“确定无疑的意见的酣睡中”。冲突比自满的
583 确信或漠不关心好。在精神领域象在其他各处--样,“战斗是万物
之父、万物之王”。已经为人所遵循的信条最无生气。穆勒说得
好,“一旦战地上没有敌人,教师和学生就要在他们的岗位上走进
梦乡”。一种哲学完成了,也就完结了。
* 以下各瓦录自作者的文章<浪漫主义和唯理主义》,载<有学评论>,1913 年,三
刀号。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37
这些新思想家除去有助于恢复哲学的生气,从而起了很重要
的作用以外,还促使人专心注意那容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他们
又突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全部认识论问题,强调在各种事
物体系中人的价值的意义,就是说,他们突出了这种问题,随着人
类研究的进展,它们要求有日新月异的答案。他们告诫我们不要
把实在一般的结构认为是实在本身,坚持主张我们要保持接近具
体的经验。他们反对片面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不能正确地
对待人类一切不同的经验,只用经验的片段来解释宇宙,认为世界
为物理、逻辑或有目的的机器。他们拒不承认由向外看的理智对
实在的阐述为完全的,也反对借类比于能认知的人类心灵来描绘
实在。他们强调实在的动态的特征、即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观,反对
埃利亚学派静态的绝对,认为存在类似人类意志。
第二节 诉诸理性
最新哲学改革家的著作中的所有这些论点和许多其他论点,
都在思想史上深为人所理解,并曾一再被强调。他们所以完全不
信任理智的背后的动机,是害怕贬低标准的道德和宗教价值,是由
于有预先形成的形面上学和略嫌狭隘的理智的概念。可是不要忘
记以意志的要求为基础而对理智的不信任,不是必然的真正的不
信任。凡是满足信仰的意志的,可能满足不了要了解经验世界的
意志。必须使人能够明了信仰的意志本身,必须指出所以接受其
要求的理由,这种理由必须满足求知的意志。必须指出所以维护
信仰的意志、即诉诸理智的理由,这同一理智曾经帮助我们摆脱自
然的奴役和自己的迷信的奴役。诫然,一切反理智主义者都诉诸
理性,一切实用主义者也是如此,他们要求人赞同他们的理论,因
为它是合理的,因为它能说明他们所理解的那样的事实,因为它是
584638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真的一-在真这个词原有的意义上是真的。即使是主信仰的哲学
家也总是说明理由,他们给人创建一个世界,在那里信仰的意志不
属于无理的因素。康德肯定绝对命令及其含义,因为他相信一唯
理的宇宙,因为对他来说,这样一个宇宙,即在那里人类理性竟然
要求一无理的事物、一无意义的法规,似乎是不可理解的。
第三节 理智和实在
如果能够证明理智虚构了实在的图景、它迫使我们构成一种
绝对不真实的世界观,就有正当的理由来反对理智的能力。这种
反对是以我们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或知识的其他来源为前提的,我
们能够把这种来源和理性的结论对立起来,认为那是实在和更有
权威性的东西。如果理智塞给我们一整块宇宙,事实上没有一整块
宇宙,我们应当鸣鼓而驱逐理智于阵营之外。但是十分自然地这
个问题就产生了:人类理性确实从存在中榨取出一切生命,只剩下
一骨头架子吗?唯理的思想要求一绝对封闭的体系吗?在那里,凡
是以前不存在的,现在也不存在;在原则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毫无遗
漏地从原先存在的因素中推导出来。根据理性的本性,必然得出
这样的结果吗?凡是现在存在的,曾经一直存在过,而且将永远
存在,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新事物不过是旧事物的重新组合。如
果我们首先把实在规定为僵硬的、无活动力的物质块块,只任人摆
布,则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原来没有的东西,不能从中产生出
什么东西来。如果我们把实在看作是精神,而精神是这样的东西,
它除去为其他事物所推动外,就无所作为,或是一静态的宇宙目
的,那末世界又是一封闭的体系:凡是原来不存在的,就不能进入
到里而。但是,我们不是受强制而采取这一种方式或那一种方式来
685规定实在、人类理智不是出自本性而被迫这样看待实在;如果它承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喻心主义的反动新倾问
639
认这样一种定义,就只是不得不承认由这种定义所产生的结果。而
且这不是伟大的历史上的思想体系所提供的实在观;根据这种观
点来解释那种体系,是对它们的误解。诚然,人类心灵有它自己的
思维方式,我们的问题是由我们思维的本性而来,并产生某种结
果。没有任何一个主信仰的哲学家、直觉主义者或实用主义者,不
用这样一般的人类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不力求前后一致,不注意
其经验中类似之点以及差异,不选取和抓紧经验的某些方面,不按
照某种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心灵有它自己的活动方式,其中有
些方式,如果听其自然,会削实在之足,使之适应它。理智总是有
片而性的危险,它类似本能,会千篇一律地对待它所遇到的周围一
切事物,会到处运用康德、费希特、谢林和柏格森只容许它在死寂
的世界中应用的那种方法,会象对待死尸一样,来试图对待生命和
意识。这样的危险是存在的,而大部分同抽象公式打交道的思想
家却屈从它。但是哲学的任务,恰恰是要避免这种危险,要极其明
智地运用这种方法;医治理智还得用更多的理智。
人的心灵本性中没有任何东西迫使它把一切实在都化归为可
以计算、按次序排列和可以计量的死块块。没有什么东西妨碍它
正确地对待经验的动态的、活生生的、流动和飞奔的一而,对此,新
哲学家是极其关切的。唯理主义既不是注定要用数学-物理的研究
方法和静态的绝对,也不为任何假设的前提所阻挠,而认识不到动
态的和发展的宇宙。黑格尔肯定了这样一个世界,使理性运动同
它的步调一致,或者无宁说,他不能阻止理性同它步调一致,因为
在他看来,唯理的思想恰好和世界一样是动态的过程。浪漫主义
者在他不信任单纯的理智方面,没有比他不信任知性更加明显,没
有比他避免知性的诱惑更加坚决的了。但是他没有因此就新然抛 586
弃思维,而以信仰和直觉作领航员;他认为理性本身足以矫正作推640
第三编 近代哲学
论的知性的短见。
第四节 哲学的且的
无论黑格尔试图在思想上再现动态的宇宙过程,是否成功,人
类理性都不需要一静态的世界,以求得满足。我们要作唯理的思维
也不必根据逻辑学家的精神面推论,把实在看作是一无血肉的范
畴骨架,或者把它归结为一冷静沉思的上帝。哲学以解释它所认定
的经验为目的,力求了解它,使之为人所理解,对呈现出来的事物
提出某些问题,并予以解答。它不试图这样做,即用先验真理来编
造实在,脱离经验面建立一概念的体系;即似乎是闭目塞听,只在
暗中精心思索这个世界。它提出要直接面对经验而观察,如实地
看待事物,只根据人类所能了解的意义,即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关
系,来了解它们。它不会拒绝任何有助于说明它的任务而来自实
际经验的方法或资料,无论这种方法或资料是理智的、艺术的或宗
教的直觉,但是它不会毫无批评地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这正如它不
随便接受日常的感觉经验一样。
仅就我们所知道的情况而论,没有一种新哲学派试图把它们
的直觉或信仰的意志强加于人,面不为我们所以接受这种认识方
法却不接受其他方法,说明理由:唯一的问题是理由妥当与否。在
这种观点后面,即纯粹经验、直接经验、理智的直觉、同情的艺术感
情,或道德、宗教信仰,使我们最清楚地和最真实地洞见实在,总
是有或多或少的唯理的理论。对巫婆和恶魔的盲目信仰,靠它本
身提供的证据,不会为那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的人所接受;没有一
种所谓经验,不为自己提供理由,就不被追究而为人所承认。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41
第五节 整块的宇宙
由费希特,谢林、柏格森和无数其他人所强调并赋予不同名称
的内在的经验,人类本身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充足的认识
论方面的保证,不能置之不理,或把它化归为单纯的现象。新思潮 587
反对关于生活和精神的机械观点,这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它们
不反对理智和唯理主义,从柏拉图时代以来一长串著名思想家,都
是以唯理主义反对静态和机械观点的。新改革家反对一精神的整
块宇宙,反对关于精神生活的原子观点或由主要目的所统辖的目
的论的专制主义思想,这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反对唯理主义是
不正确的,唯理主义绝不是不得不对精神生活采取这种生硬的看
法。唯理主义只承担这种任务,即了解经验,对它提出问题——不
是任何愚人要问的问题,只是智者能够回答的问题。
诚然,理性只能在唯理的世界中发挥作用,在这样的世界里,
差别之外有相似,杂多之外有统一,变化之外有常住。它不需要以
死寂、静态世界为活动场所,它不为生活、变化和进化所困惑;如果
创造新奇事物不是绝对反复无常的,它甚至不为创造的进化和新
奇事物所困惑;在杂乱无章的世界里,理性会晕眩面闭目。对于绝
对反复无常的事物,对于完全莫名其妙、胡乱出现和消失面又绝对
同任何别的东西没有关系的新奇事物,无论是理智或直觉都无所
作为。新奇事物如果同旧事物没有关系,就没有意义:没有旧,不
可能有新。然而,新奇事物的出现并不能使理论研究无能为力。生
命和意识现象同机械的现象相比,可能是特殊的事件;如果唯理主
义不能把这种事件归结为一个别原理,它只得承认它们的特殊性。
人类理性的任务不是虚构经验世界的图景,而是了解它;它在心目
中抱有统一和单纯化的理想,但是它不必把一切差别埋葬在一起。642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理性本身乃差异中的统一,既是一,又是多,它不会损伤自已的
本性。
第六节 理智和直觉
没有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这种思想方法,即导致机械地看待
58B 经验的方法,称之为理智,而赋予我们所借以把握到不同的概念的
职能以另一名称。如果要区分,我们可以区分理智和直觉、知性和
理性,视前者为科学研究方法,后者为属于更高一级的形而上学的
知识来源。但是这种区分是人为的,浪漫主义者就猛烈攻击这种
区分,认为它割裂了不能割裂的东西。不可能有绝对缺少理智的
直觉,没有理智不在其中起作用的哲学和知识。彻底的经验主义。
朴素的实在主义和直觉主义,都代表要直趋事物核心的一种努力,
都是强烈渴望实在的表现,都是缅怀形而上学的征兆。雅理主义
能够承认任何一种或一切敏捷而彻底地领悟实在的英雄企图—
如果它们行得通的话。但是不经过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同一
理智的检查,任何经验,无论是纯粹的、直接的或直觉的,能够作哲
学真理的基础吗?这种理智能够被抑制而不活动吗?能够专心致志
地作非理智的神秘的凝视吗?如果能够,那末它对科学和哲学究竟
有什么用呢?正如一切理论要做的那样,没有尽力要证实其方法和
知识来源的理论,能够或实际拒绝这样做,即思索直接经验,为我
们分析经验,指出经验是如何构成,并且于做这一切时,应用范畴。
新哲学家们所描述的纯粹经验丝毫不是纯粹经验,而是分析和反
省的产物,是他们所谴贵的、用概念思维的结果。意见是赫拉克利
特的,手法却是巴门尼德的。
但是,如果坚持认为理智给我们所揭示的,只是外在的世界,
只是具有因果-机械关系的物理对象,的确这种理智是不全而的。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喧心主义的反动新佩向
643
如果理智使它所关注的一切事物瘫痪,阻止运动,伤害生命,残杀
实在,那末科学思维确实是不妥当的,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或者
放弃哲学。如果概念思维犯有造成这样严重混乱的罪过,直觉主义
者摈弃逻辑和概念,或至少把它们的破坏作用限制在业已死寂的
事物范围以内,他们是正确的。他们认为感官知觉不是唯一的来 589
源,被感知的事物不是唯一的认识对象,这也是正确的。只能向外
观察的人,不会察觉单纯向外探索的理智永远不能把握的一些经
验。活的意识只是活的意识所能认知的世界中的事情。如果哪里有
静态的绝对,哪里才有科学,那末试图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生命和心
灵,必然是虚构它们的图景,科学对它们最好不要加以干预。但是
没有必要对理智和认识采取这种片面的看法。科学不限于只有外
在的知觉。理智也不限于只履行这种职能,即割裂事物,并计算、
度量和整理碎块;综合和分析同样是它的职能。这两种职能互相
包含,没有其中一方,就不可能有另一方;没有分析和综合,怎能计
算、度量和整理呢?
第七节 结论
这是我们的结论:如果任何人有根据设想,唯理主义旨在从先
验的原理出发来推导出一世界,来建立一脱离经验而独立的绝对
体系,他完全有理由反对它。一切思维的目的是要解释人所感受
的经验,不是用先验的原理来编造经验。我们寻求理论,如果可
能,寻求那帮助我们了解存在事物的一般的理论,这种理论必须以
经验为基础,不能悬在半空中。虽然心灵渴望确实性,并以一相互
有联系的判断的体系为其理想,当前的唯理主义不能、也没有表示
自己能够掌握全部真理。而且人类思维有它的方式和习惯,唯理主
义承认这种习惯或思想范畴,它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范畴不是单纯64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
任意的形式,不虚构实在。设想心灵是在这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应
该感染到它的一些精神,这是很自然的。很难理解,在没有习惯的
世界中,心灵怎能竟然形成习惯,或者心灵怎能生活在一个没有规
律的环境里,可是又认为它服从规律。如果对世界应用范畴,就是
虚构世界,我们就会面临这样的双重奇迹,健全的心灵降生于疯
人院,在疯人院中依然保持健全。
590
而且,如果认为唯理主义其有这种含义,即似乎杂多的经验被
贬低为单纯的幻景,具体的个别事物受那称为物质、能、精神或上
帝的抽象物的绝对统治,则多元论的反对是合理的。没有杂多的统
一是死寂的,正象没有统一的杂多是混乱的一样。的确,思维本身
面临绝对千篇一律的单调性,犹如它面临绝对混乱的情况,将同样
无能为力。感官知觉、感觉和直觉也是如此。唯理主义不迫使我们
把一切现象归结为单一的原则;一个有差别、对立和变化的世界不
是无理的世界。诚然,在没有统一和齐一性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知
识,但是在没有差别或变化的世界里同样不可能有知识。唯理主
义不先验地规定科学或哲学的目标和途径,不限定心灵必须使用
数学-物理方法,不迫使我们把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归结为物理
学,不强迫我们把万物化归为静态的绝对和整块的宇宙。它给冒
险和变化留有广阔的天地,如实地对待经验,并发现其中有规律。
即使我们认为自然及其规律是经常变化的,只要在变化着的规律
当中仍有发现变化规律的可能,唯理主义就不会消亡。唯有在没
有变化的规律、自然完全杂乱无章的情况下,唯理主义才会失败。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所有的其他哲学,诸如实用主义、直觉主义等
等,将随着唯理主义的遭难而一起沉没,因为其中每一种哲学都试
图了解经验,而在一个无理的世界,却没有一种哲学能够成功。在
这样一个世界里,什么东西都不起作用了。第小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645
唯理中义基本假定,经验是可以理解的,--切真正的问题总有
-一天可以解决;如果理性能够提出清楚明白的问题,理性能够解
答。但是,要求合理性,不必排除还可能有自由、责任、变化、新奇
事物和进化,只有利于绝对的决定论。诚然,如果实在被分割成物
理的因果系列或精神的因果系列,那么具体的个体,事物或人,就 59)
为环境所控制、不管这种控制属于机械性质或目的论性质。无论
他受物理的机器或宇宙目的的钳制,人同样是奴隶。但是我们为
什么这样愚蠢地解释原因、目的和进化范畴,坚持把一切事物,包
括生命和意识在内,看成为静态的绝对呢?那样看待事物,是对理
性和理智采取了断然狭隘和非历史的观点,使机械论轻而易举地
取得了胜利。要避免整块的宇宙的途径,不是通过浪漫主义,而是
通过胸怀旷达的唯理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