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 黑暗时期
第一节 新民族
奥古斯丁的体系达到了教父哲学的顶峰,这是古典-基督教文
明最后的伟大产品,是垂死的古代留传给野蛮的继承者的遗产。在
产生这种著作的世纪,西罗马帝国衰亡,北方生气勃勃的年轻民族
兴起而掌握了政权。西哥特人占有高卢和西班牙,汪达尔人蹂躏
了非洲。东哥特人占据了罗马皇帝的宝座(476年)。当时的问题
是揉合罗马-基督教文化同日尔曼民族的观念和制度,这是需要一
千年来完成的任务。在这称为中世纪的时期,由有关的不同人类 156
因素所提供的混杂材料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新文明,产生一种新的
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秩序。从新语言、新国家、新风俗、新法
律、新宗教以及各种新生活方式的演变中,从旧文明消失于欧洲各
民族伟大的熔炉中,可以看出变革的过程是多么彻底。这过程的
完成标志着近代纪元的开始。
揉合的工作不能迅速地进行,这是不足为奇的;只能以缓慢的
程度吸收过去的传统和制度。没有一个民族立即改变自己的生活,
没有一个民族会完全发生变革。野蛮民族接受罗马基督教的文明
以前,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他们又只能以自己的器官来吸收新文
化,新文化进入野蛮的灵魂必然有其漫长的历史。旧世界中较高
的文化竟然被忽视,一部分被基督教徒所占领和开垦了的哲学园
地竟然有许多世纪任其荒芜,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当时无暇创制172
第二编 中古哲学
形而上学和神学的体系,各个人类活动领域都遇到了严重的实际
问题。而且,哲学属于成人的事业,新民族尚处于学童时期。野蛮民
族必须首先掌握知识的要素和工具,才能赏识有教养的民族的最
高成就。那时当前的问题是教育问题,从奥古斯丁到第九世纪这
一时期的学术文献,主要限于有关七艺的教材和基督教教义的摘
要。
受基督教神学束缚的哲学,仅仅保持过去的传统。在有较高
文化的东罗马帝国,几乎普遍对神学问题感兴趣,但是,这只表现
为毫无结果的教条的争辩,撰述百科全书式的手册或有系统地搜
集教义,有如公元700年左右大马士革的约翰所做的那样。在西
157方,写作科学、逻辑和哲学教科书以及注释的有马尔提阿努斯·卡
帕拉(430年左右)、波依修斯(480—525年)和卡西奥多鲁斯(477—
570年),而塞维尔的伊西多尔(636年以前)和可尊敬的贝德(674—
735年)却因编纂显然缺乏创造性思想的摘要而很容易地享有博学
之名。经过几个世纪之久,实际上有古典和基督教这两种不同的
著述并驾齐驱,许多有教养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对混杂不纯的基督
教著作只有表示轻蔑。关于继续沿着斯多葛学派的路线前进的古
典哲学、即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这在我们论述希腊
思想时已经谈过了。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开端
罗马帝国有教养的阶级改信基督教和教会组织发展以后,基
督教僧侣逐渐担当起往昔哲学家的学派所肩负的文化领导任务,
成为学术的监护人。几乎所有的东西罗马大作家都是憎侣。中世
纪开始时,日耳曼民族处于上升阶段,知识的火炬闪烁着暗淡的光
芒,新增补的基督教教区僧侣大部分来自野蛮人后裔,他们对于研第二箱 经院哲学的开蝴
173
究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既无兴趣,也不认为是光荣。第七、八世
纪可能是西欧文明最黑暗的时期、-一个极为愚昧和野蛮的时期;往
昔古典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在普遍覆灭中,行将凋零殆尽。在这荒
凉的时代,修道院不仅是被迫害和被压迫者的避难处,而且是被轻
蔑和被忽视的文学艺术的庇护所。在修道院里,凡是文学艺术和
科学中留传下来的东西都被保存和加以研究,人们手抄手稿,对较
高的精神理想的喜爱活跃起来了。修道院还建校授课,尽管贫乏
枯燥。一个较有希望的时代开始了,那时查理曼鼓励教育,召聘学
者入境,并且创立学校,教授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
文和音乐)。这些学者有教会的执事保罗(伦巴德的历史学家)、爱
因哈德、安吉伯特和其中最伟大的安格鲁撒克逊族人阿尔克温158
(735—804年)。阿尔克温是约克修道院学校的学生,后来成为查
理曼皇帝教育事业的主要顾问;他在图尔的修道院学校似乎成功
地激发起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强烈兴趣。阿尔克温撰写了文法、修
辞和论辩术、即三学科的教科书,还撰写了一本受有柏拉图和奥古
斯丁思想影响的心理学。他的弟子当中有弗雷德吉苏斯和腊巴努
斯·毛鲁斯(776--856年)。前者是《虚无的暖昧>的作者,后者是
编家和教科书的撰写者,人们称之为日耳曼学派的创始人。
一直没有思想史上重要的著作出现,到第九世纪中叶,约翰。
司各脱·伊里杰纳(或伊留杰纳)才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是教父
哲学的继续和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先驱。我们即将讨论
这个所谓经院哲学的时期,而首先略述中世纪一般的特征。
参 考 书
丘奇;《中世纪的开端》;芒罗:(教育史》;格拉维斯:<中世纪教育史),第
1-4章,穆林格:《查理大帝时期各派>;累基:前引书,第4章;加斯科因:《阿尔174
一
第二编 中古哲学
克温>;韦斯特:《阿尔克温和基督教各派的兴起>;韦讷:《阿尔克温及其世
纪》;费西:《修道主义>;威沙特:《僧侣和修道院简史>:加斯克:《英国的修
道生活>;邹克勒尔:<禁欲主义以及僧相寺院设备和生活方式》;海姆布歌尔:
《无主教团和教长会),三卷;哈尔纳克:《修道主义》,克赖特和马尔塞禄译。
第二章 中世纪的精神和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教会的权成
在中世纪,权威、恭顺和服从这些字眼是生活词汇中的重要名
词。在政治、宗教、道德、教育、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即在
每一种人类活动的领域里,有组织的教会都有极大的影响。教会
作为上帝在人间统治的代理人和天启真理的泉源,变成教育的监
159 护人、道德的检查官、文化和精神事务的最高法庭;它的确是文明
的机构,天堂门户的掌管者。既然教会直接从上帝那里接受真理,
哪里还有必要寻求真理?哲学除去作神学的婢女以外,还有什么用
处?人类理性只限于使天启的真理或基督教的教义系统化和容易
理解面已。在宗教信仰和仪式方面,个人服从教会,教会居于个人
和上帝之间;在生与死的一切重大事情上,都有十字架的阴影出
现。巨大的上帝之城守护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甚至发给他进入
天堂的护照。在上帝之城以外,一个人不能得救。教会也掌管教
育,的确,除去传这上帝的启示的中间人以外,谁能教授真理?除去
正义和公道的最高的人间权威以外,谁能够检查人类的行为?教会
认为自已高于国家,并力图在实践中运用它的理论,这样,教会就
同德国的几个皇帝冲突过。教会同国家的关系,有如太阳同月亮的
关系。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当权时(1198一1216年),教会的权力第二篇 经脘哲学的开端
175
达于最高峰,他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国家本身终于以同样的权威
自居来对待人民:君主靠神圣的权力而统治,人民由神注定要恭
顺。一个国家里的个人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而要受约束,遵守纪
律。对人民大众来说,驯服是生活的规律,他们要使自己服从某一
集团,即对统治者、君王、行会、师傅和家长恭顺。权威和传统高于
舆论和个人的良知,信仰高于理性,团体高于个人,等级高于人
类。
第二节 经院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这时期的哲学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传统和权威占有首要地位,
学者极其信赖教会、奥古斯丁、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以及修道院的
命令或他们的学派。他们一方面肯定教会教义的真理性,同时又 160
有极强烈的思辨欲望,于是尽可能以基督教信仰来解释哲学,或以
哲学来解释基督教信仰,力图予以调和。但是,在他们的工作中,
信仰贯彻始终,神学是一切知识的王冠,是至高无上的科学。甚至
在知识尚未形成、理性还没弄清的地方,宗教的真理仍然为人信
仰,而且因其有种秘性,有些人信仰更加坚定。思辨的神学不是被
认为无用而遭摈弃,就是在双重真理、即理性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
的原则中,寻求安慰。
教父哲学曾经致力于发挥和制定信条,把它们组织成为唯理
的体系。经院哲学家登上舞台时,酝酿的过程实际上已经结束,他
们拥有固定的一套现成的教义。而且,还有组织起来的教士政权,
能够运用教会和国家这样的武器,及时抵制任何持异议的人,以保
卫其真理。那时的问题是要构成一个符合教义、即调和科学与信
仰的思想体系。经院哲学家同在他们以前的希腊哲学家一样,力
求对事物作唯理的解释,不过他们进行这种工作,怀有明确的预176
第二编 中占新学
想的目的。他们已经知道某些基本真理,救世的格局本身是一个尽
人皆知的事实,哲学家的任务是加以解释,使它同其余的知识联系
起来,或使它容易理解。中世纪思想家肯定宗教信仰是合理的,理
性和信仰一致,神圣的启示和人类思维没有矛盾。纵然某些宗教
真理超越人类理性,但信仰是知识的另一来源,这种真理还会由
信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容有各种作法。思想家可以从基督教
的世界观入手,借助某种哲学或某种个别的哲学体系予以证明。
他自己也可以构成一个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哲学体系。或者他可以
关注同神学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无论如何,教义是有统率作用
161 的原则。经院哲学家不会明知而故意承认同基本信条相矛盾的命
题,至少不能不加以解释,以免使教义的真理道受损害。他还会以
某种方式,确信两个纵然矛盾但同样正确的命题,而不抛弃教义。
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特征
经院哲学的目的决定了它的方法,只要它的目的在于论证早
已被肯定的命题,它就会主要运用演绎法。这些命题的性质以及
加以证明的必要性,说明经院哲学其他一些特征。经院哲学家主
要感兴趣的对象,是超验的世界、上帝的世界、天使和圣人。他们
的思想不关注现象世界中的事物,而关注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
说明经院哲学极为推崇神学,而相对地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
学。这还说明他们没有用经验的方法从事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课
题、即心理学和伦理学。他们不注意灵魂如何活动,而注意它的终
极的性质和归宿;他们认为这不可能通过分析其内容而求得理解。
借助经验世界,似乎也不能回答伦理学的问题。同上帝融合的幸
福生活是至善,这是已经解决了的,但是,不能用经验的方法寻求
享受这种生活的途径。这是由神圣的恩惠赐与执行上帝意旨的人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177
的。顺从上帝的意旨是是非的标准。上帝希望什么,不可能由分
析经验而发现,那是神圣的启示。经院哲学的伦理学不能放弃神
学的阵地。
事实上经院哲学家所主要关心的世界不是感官所知觉的世
界,他们依靠思维来导求知识。因此,他们认为逻辑是一项极为重
要的研究项目,特别是演绎或三段论式的逻辑,即他们用以追求真
理的方法的逻辑。在这一领域里,经院哲学家不但分析逻辑过程,
而且特别发挥那些已经好歹变成人类文化遗产一部分的概念,表
现出极为精微细致的精神。他们没有使认识论有很大的进步,没
有象通常的情况那样,感到知识的可能性和限度是可以推敲的;他162
们对人类理性能够达到某种真理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当然,唯
名论者研究了知识的确实性问题,但是,唯名论者已经不再是真正
的经院哲学家了。
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阶段
经院哲学可以分成几个重要阶段。我们已经注意到约翰·司
各脱·伊里杰纳。虽然他的思想不是典型的经院哲学的体系,他
却是经院哲学运动的先锋。这一时期从九世纪开始,终于十二世
纪,主要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
斯丁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来解释,
理念或一般概念是事物的真实本质,并先于事物而存在(univer
salia sunt realia ante res)。这是柏拉图式的唯实论,安瑟伦是
主要代表。十三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兴起,基督教同这位希腊
的伟大思想家结合起来,这时一般概念被认为是实在的,不过不先
于事物,而在事物之中(universalia sunt realia in rebus)。这种
学说叫作亚里士多德式的唯实论。十三世纪是个体系内容广泛的178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时期,主要的思想家有博学多才的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从
经院哲学的观点来看,十四世纪是继繁荣之后的衰败时期,这时期
人们认为一般概念不是事物的本质,而仅仅是人心中的概念或文
字、名称(nomina),只有个别的事物是实在的(utniversalia sunt
realia post res)。这是唯名论。约翰·邓·司各脱和奥卡姆的
威廉是这一运动的领袖,其结果则破坏了经院哲学的前提。经院
哲学的唯实论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宇宙是理想的宇
宙,是理念或形式的体系,这些理念或形式总会作为事物本质的性
质反映在现象世界里。宇宙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世界,因此是能
够被人思维清楚的,其中所表现的理性同显现于人心中的理性是
163 相同的。使一类事物具有现在那种样子的形式,同人类的思想或
一般的观念是一致的。如果一般的观念仅仅是人类头脑中的思想,
或者更糟的是仅仅是名称;如果没有与它们一致的真实东西在事
物之中或在事物以外,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它们而认识事物,不可能
掌握有关宇宙和一般概念的唯理的知识。认为理性有达到真理的
能力这种信念,就会减弱或完全破灭。换言之,中世纪的哲学没有
始终维持经院哲学的原理,经院哲学在十四世纪就失势了。
这说明理性和信仰以及哲学和宗教的结合不太紧密了。那种
认为信仰的学说同关于理性的意见相一致的观点,逐渐发生变化。
有人指出,有些教义可以解释或使之容易为人理解,其他一些教义
则超越理性。还有人认为教义不能解释,教义根本不是哲学知识
的对象,宗教的真理超出理性所及的范围,理性不能探索那些真
理。这后一观点等于摈弃了经院哲学本身,使哲学从教条神学的
奴仆的地位解放出来。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179
第五节 经院哲学的原始文献
早期经院哲学家所波取的来源有,基督教教父的文献、希腊哲
学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思考。一直到十二世纪中叶,
他们所使用的希腊哲学材料包括下列拉丁文译本:柏拉图的《蒂迈
欧篇>几个部分(西塞罗和卡耳西迪乌斯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篇》和《解释篇》(波依修斯译)以及波尔菲里的《范畴导论》(波依修
斯和维克托里努斯译)。柏拉图的《曼诺篇》和(斐多篇>是十二世纪
翻译的,内梅西乌斯的《论人的本性》是十一世纪中叶翻译的。关
于拉丁哲学家,他们了解波依修斯、马尔提阿努斯·卡帕拉、卡西
奥多鲁斯、克劳迪阿努斯·马梅尔图斯的著作;还有唯克托里努斯
的《论定义》和阿背莱乌斯的《论柏拉图的学说》;伪阿背莱乌斯的
《阿斯克勒庇俄斯》;马克罗比乌斯;伪狄奥尼修;塞维尔的伊西
多尔等等。他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分析篇》和《正位篇>的译本是
在1128年以后,知道他有关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著作是在1200年
左右。
参 考 书
参阅图讷尔:《哲学史》,第243页;宇伯威格一海因泽书,德文版,第二
编。关于经院哲学的专门书目,参看宇伯威格一海因泽书,§19和皮卡维:《中
世纪哲学》,第15—34页。
第三章 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
第一节 传略
第五世纪末期出原了一本文集,这本文集被错误地认为是古 164180
第二编 中佔哲学
希腊雅典最高法院的法宫狄奥尼修的著作,人们认定他是雅典第
一个主教;它散布新柏拉图主义的精神。文集激起浓厚的兴趣,使
中世纪思想深受影响。对它的神秘的泛神论着迷的人当中,有约
翰·词各脱·伊里杰纳。他把这部著作译成拉丁文,并且在这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哲学体系。810年他生于爱尔兰,在爱尔兰学校里受教
育,秃头王查理召聘他任巴黎宫廷学校校长。里然有人推测他活
到877年,他的死亡日期却不得而知。他的著作《自然区分论>表
述了他的哲学。
参 考 书
米格内:《拉丁教祖遗集》,第CXXI卷中,有伊里杰纳的著作。(米格内:
《希腊教祖遗集>,第Ⅱ和第N卷中,有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的偽雅典最高法
院法官的著作;由帕克尔譯成英文。)
普尔:《中世纪思想>格德纳尔:《约翰·司各脱》泰兰弟尔·胡布尔、斯
特克尔和闹克的专著。
第二节 信仰和知识
司各脱·伊里杰纳把神学和哲学、权威和理性以及信仰和知
识等同起来,认为宗教的真理是合理的真理。真正的宗教和真正
的哲学是一回事,信仰并不单纯是轻信地接受一个命题,而是这种
接受是理性所赞同的;所以那是合理的、明智的信仰。他肯定教义
是理性所发现而由教会的神父传下来的真理。为了辩明其唯理主
义的立场,司各脱解釋圣经和教会权威的著作时,不得不经常利用
比喻的方法。
第三节 泛神论
司各脱的神学渗透着为人熟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了思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181
想的精神。上帝是万物的开端、中点和归宿。万物导源于他,在他
之内和通过他而存在,还将复归于他,他由无创造世界,或者是由
他本身、即无因而成的初始因,创造世界。司各脱指出,作为上帝的
自然是不被创造的创造者、即不被创造而能起创造作用的基质
(natura creans)。他按照他思想(逻各斯)中的计划或永恒的模
型,来创造世界,这是他存在的表现。他的智慧使方物其有形式和
秩序,并继续对它们施予作用。司各脱这样说:作为逻各斯的自然
是被创造的创造者,而作为由逻各斯所产生的万物那样的自然是
被创造的,没有创造能力。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东西,要复归于上帝 165
并永恒地休止于此,因为他是一切创造的终极目的。在这个意义
上,司各脱认为自然(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也不创造。上帝作为存
在是圣父,作为逻各斯或智慧是圣子,作为生命则是圣灵。
宇宙是上帝本质的表现或产物:他的思想、逻各斯和现象世
界,-切都发源于他。但是,所显现的情况不脱离上帝,不是被抛
弃的东西,而是上帝的活生生的外衣。上帝和他的创造物是二而一
的,他处于创造物之中,创造物也处于他之中。二者浑然一体,这
意思是说他显现于他的创造物之中。不可见和不可理解的太一使
他自已可见,他没有形式和性质,但给自己以形式和性质。在人看
来,宇宙表现为可分、繁复和杂多的宇宙,是神的显现;但是,在原
则上它是单一而不可分的整体,即在其中一切对立都调和了的整
体。
上帝内在于世界,又是超验的。司各脱不愿意设想宇宙耗尽
或减少了神性。神性只有一部分展开了,尚未表现的部分是无穷
无尽的。有如光线为众人所见、声音为众人所闻,而毫无损伤,万
物分享神的存在,而不会使他丧失存在的圆满性。因此,不论用什
么词,都不能描述他。他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述的,他远远超越了一182
第二编 中古哲学
切思想范畴。对他有所论断,就是限定他:肯定一种性质,就是否
定另外一种。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本质,超越善、神性、真理、永恒和
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不可名状、不可理解、不可认知和不可
规定的基质,对于他无可论断,同时,就他的表现,他显示自己的方
式而言,又无一不可论断。
根据这种泛神论,自然会得出结论说,人也是神圣基质的表
现,但是,司各脱没有立即得出这种结论。这种结论将隐含人类宿
命论,并归罪于上帝。入不仅是有形体的肉体,而是一小宇宙,一
活生生的精神,对他从上帝那里堕落下来而趋向自己负有责任。上
166 帝不可能是罪恶的原因,上帝没有罪恶的观念。象奥古斯丁所指
出的,罪恶不过是善的匮乏。逻各斯通过同入性相结合,帮助人类
赎罪;有些入同上帝结合起来,另外一些入恢复对上帝原有的祟
敬。
第四节 神秘主义
万物来自上帝,又力求复归于上帝;他是万物存在的泉源和目
的。只有靠神秘狂热的精神状态、沉思上帝的神性、超脱感官和理
性,使我们的心目中除去不可理解的超越的上帝存在以外,别无他
物,才能复归于上帝。处于这种神秘的浑浑噩噩的状态,我们沉入
神圣的幽瞑之中而忘却自我。
司各脱·伊里杰纳把基督教的概念溶入一个广博的体系,使
之容易为人理解;他的哲学含有中世纪唯实论的萌芽。从这种意
义来说,他可以算作是经院哲学的先驱。不过,他的里想异常独
特,他的学说同传统的观点极少相符之处,所以在当时基督教学
者中间不受欢迎。同奥古斯丁相比,不可能希望这些人仰慕司各
脱。他的同时代人帕斯卡西乌斯·腊德伯尔图斯扼要地论述了奥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183
古斯丁的思想,他的著作更合乎时代的要求。
第四章 一般概念的问题 唯实论和唯名论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家
约翰。司各脱的出现不过是黑暗的中世纪暂时的一点闪光而
已,他逝世以后,在文化方面又是长期的沉寂。“七艺”的教师继续
讲授由来已久的教科书中传统的论辩术,没有付出精力来建设神
学。他们以奥古斯丁为靠山,如果倾向泛神论,就沉迷于伪狄奥尼
修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中,那时伪狄奥尼修的著作有司各脱·伊思
杰纳的拉丁文译本;或者研究司各脱本人的书。在研究逻辑方面,
他们注意到同认识论和形面上学有关系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注
定要成为经院哲学史上重要的争论课题。波尔菲思在他的《导论》
中把这个问题表述为:一般概念(类和种)是否是实在的实体,或者
是否只存在于人心中;如果它们是实在的,到底是物质的,还是非
物质的;它们是脱离具体的可感觉的事物面存在,还是存在于它们
之中。这是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的实体性问题,这个
问题在伟大的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传到这时
期的各种逻辑论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些表明赞同柏
拉图式的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是先于事物的实在的东西;有些
表明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唯实论,认为一股概念是在事物之中的实
在的东西;还有些人表明赞同唯名论,认为一般概念仅仅是个别事
物的名称,不先于事物,也不在事物之中,而是在事物以后。波尔
菲里是一个坚决的唯实论者,波依修斯、马克罗比乌斯和卡耳西迪
乌斯采取中间的立场,而马尔提阿努斯·卡帕拉是一个明确而坦
167184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率的唯名论者。约翰·司各脱本人是一个唯实论者,他认为一般
概念既先于个别物体而存在,又在它们之中;现象世界表现上帝的
思想,不能脱离一般概念而存在。第九、十世纪人们也持有这种观
点,未加以发挥,一直到后来才把它弄得明确而详尽起来。许多不
熟悉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逻辑学家,同意亚里七多德的观点,认为个
体是真正实在的东西,按模糊的唯名论的意义予以解释:而他们自
已还不明白唯名论的确切涵义是什么。
参 考 书
巴腊赫:《洛色林以前的唯名论史》。
这里应提到奥赫霞的埃里克、他的学生雷米青乌斯;腊巴努斯*毛鲁斯的
学生的著作《超乎波尔菲里>-----都是九世纪人;波普波,赖因哈德,诺特卡
拉彪(1022前),格伯特(死于1003,死时是教皇奚法司特第),富尔伯特
(1029>,图尔的贝朗热(1088前)。这方面的兴致日益浓厚,于是,论辩家企图
使圣书的教导服从论辩的权威,而一些较为保守的神父则反对,彼得·达米
安尼(1007-1072)宜称逻辑应当是神的婢女(ancilla Domini)
第二节 洛色林的唯名论
唯实论和唯名论学说充分的意义及其同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关
46g系,一直到十一世纪下半期以后,好象是经过实践彻底验证以后,
才为人所理解。洛色林①宣扬明显的唯名论,把它作为解释三位
一体说的基础。他的论证如下:只有个别的实体存在,一般的概念
无非是人们用以规定个别对象的名称和字眼。因此,丝毫没有实
在的东西同上帝这个一般名称相符合;我们应用到三位一体上的
神性的概念不过是一个名称或一个字眼。不是只有一个上帝实
体,而是有三个个别的实体或位,他们具有同等的权力。
① 参阅皮卡费:《洛色林>。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185
第三节 唯实论的意义
这种观点同正统的三位-一体的教义直接对立,引起极大的愤
慨和反对。1092年苏瓦松会议谴责了洛色林三位一体的解释,强
迫他撤回原意。虽然唯名论本身没有遭到谴责,它却失去威信,一
直到十四世纪才重新出现。经院哲学家采纳了柏拉图式的唯实
论,这种唯实论在许多方面经过修改和发挥,在整个的十二世纪一
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它适合于防止象洛色林对三位一体那
样的攻击,从理论上保卫整个教会的教义。如果一般概念是实在
的,不单纯是各类个别事物的标签或标记,那末,三位一体的观念
就不仅仅是三个位的总和。关于一般概念问题的争论不单纯是逻
辑诡辩,对这问题的答案具有深远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涵义。这
种观点,即一般的概念、抽象逻辑的思想不仅仅是人心中主观的观
念,而有其自己脱离人心的实在性,含有宇宙是唯理和可知的意
义。它意味着真理不单纯是主观的意见,而是有客观真理、普遍确
实的真理存在: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概念的思维中认识这种真理。
它意味着除去生成和消逝的个别现象以外,还有永恒面不灭的实
在。教会的学者以这一概念为良好的基础,在那上而树立其全部
文化和教会的建筑物。上帝是这样一般的观念,比单纯的现象界
卓越,寿命更长久;人类有这样一般的实在性,这种实在性在亚当
身上受到腐蚀,又在基督身上健全起来;教会是超乎有生死的教会
成员而持久的实体,是一个在本质上不受其部分的生成和消逝影
响的理想的整体。我们看到,正统的牧师并不是出于偶然的一闪
念,弃置唯名论而集聚到柏拉图式的唯实论的旗职周围的;他们
选取了那种使基督教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在他们心目中具有意义的
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