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二编 中古哲学-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在线阅读

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第一章 基督教的开端

第一节 宗教复兴

我们已经论述了希腊哲学的发展,从神话开始到衰亡而转入(33

通神论思想和狂热的礼拜。最后它注重伦理和神学的讨论,诸如

人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人对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堕落和赎

罪。东方宗教和受其影晌的思想体系极受欢迎,这显然表明,在罗

马帝国时期,不仅哲学家,而且一般有教养的阶级,对这些问题越

来越有强烈的兴趣。但是,希腊精神已经失去创造性和活力,不可

能“靠注入东方思想的精神,使哲学尸体复活”。

第二节 基督教

在希腊思想发展的末期,一种新的宗教有许多因素适合于时

代的督要,这使一些罗马人改变了信仰。这种宗教是在犹太教的

土壤上产生的,宜扬仁慈、公正和同样爱他所有的孩子的天父、即

上帝的福音;保证人类可以通过耶稣基督、即上帝的儿子来赎罪。

它宣称没有人太卑下而不能得救,一切人都有希望;基督要首先在

人间、其次在天上重建天国,但是,无论在天上或人间,那将是一个

正义和仁爱的王国。它宣称在审判日,恶人尽管富贵和有权势,会

狼狈不堪;而心地纯净者,虽然贫穷和卑贱,却要升入天国。基督

教提出从罪恶世界解脱出来和将来过幸福生活的说法,直扣一般

人的心弦,满足了时代的要求。解脱的条件不靠外在和偶然的善,1<4148

第二编 中古哲学

而靠思想变化、忏悔、爱上帝和人。基督教的创始人把法利赛人字

义上的正义概念转化成精神上的正义理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

从爱戴和崇拜上帝着眼,而不是出于恐惧,在他看来,心地纯净比表

而上遵守规定的条文和礼仪更为有益;内在的精神比外在的形式

更有价值。要想得救只有一途,就是摆脱邪恶的激情、嫉妒、愤怒、憎

恨和报复;甚至要原谅嫌恶自己的人,因为蒙冤胜于犯错。仁爱和宽

恕取憎恨和报复而代之,人要爱邻如已,而人人都是与他为邻的。

第三节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新教宣扬精神上的一神论、来世的生活、仁爱的福音以及基替

受难的范例,是受罗马世界帝国欢迎的。随着有文化的阶层当中改

变信仰者的逐渐增加,它不能忽视它必须在其中繁荣起来的文明

所培育的哲学概念。的确,出现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至少是一部

分起源于这种文明。犹太教不能抵制盛行于大罗马帝国的伦理、

政治、社会、宗教和学术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基督教徒的反抗。

时代条件成熟了,于是降生了新的世界宗教。促使它诞生的有这

些因素:世界帝国的存在,渐多葛学派所极力宣扬而逐渐增长的世

界大同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哲学家所教诲的精神神性的概

念,流行的希腊神秘思想和东方宗教中不死的学说以及犹太有人

格的上帝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形而上学抽象的观念无能为力的条

件下,能够唤起宗教精神。基督教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时代

的产儿、犹太教和希腊-罗马文明的产儿。但是,时代的影响并不

由于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出现而不再发生作用。基督教一方面对那

时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又逐渐吸收了它在其

中活动的那个世界的文化。如果新教中犹太-基督教一派把新教

解释成犹太教的一个阶段,取得胜利,基督教很可能早就埋葬在耶

135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49

路撒冷的城下了。

基督教要想有效地宣扬其教义,必须解决若干重要问题。它

要论证它忠于理性,保卫自己以反驳当时予以注意的政论家和哲

学家的攻击,并且表明它的学说的合理性。它的领袖有必要站在

自已的立场上,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哲学概念,来对付他们的敌手;

用他们自已的思想武器,即自已的哲学,同他们进行斗争。这种信

仰的捍卫者或护教论者适应需要而产生了。但也有必要为信条下

定义,制定信仰的条款,建立学说或教义的体系。受过哲学训练的

人能够对基督教社团传统的信仰给予唯理的表述。在这方面,希

腊思想对基督教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式规定教义由大的教会会议

来决定,但是,在未达成协议以前,要做大量工作。许多解决的办

法提出后又遭到否决,对信仰所做的许多解释各自争取胜利。获

胜的信条就定为正统的信条,在规定信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

家叫作教父。

参 考 书

哈尔纳克:(什么是基督教?>,桑德斯译;《基督教的扩张>,莫法 特译;普

大菜德雷尔:《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的发展》和《原始基督教》;麦吉 弗特

使徒时代的基督教史》;吉期:《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章;蒙森:(罗马史》

(特别是论述行省的一卷);累基:前引书,第一卷;弗里德伦德:前引书;文德

兰德:《希腊罗马文化>;歇讷:《圣经百科全书》;黑斯廷斯:《圣经辞 典>和《宗

教和伦理学百科全书》。

第四节 经院哲学

基督教建成基本理论并定为有组织的国教以后,紧接着就是

哲学建设时期。这就是阐发一种哲学,其中的题材和指导原则都 13G

由教义来确定。这种哲学作为中世纪哲学的最主要部分、或基督150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教哲学,其目的在于解说基督教的教义,使之系统化并加以论证,

即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创建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论。做这种工

作的思想家叫作经院哲学家,他们的体系被称为经院哲学。

在以上所述的情况中,经院哲学家靠希腊哲学来解决问题。但

是,他们的思想态度和古代哲学家有所不同。古代哲学家的目的

主要是超拔流行宗教而对宇宙予以唯理的解释;他们以或多或少

的科学精神、甚至往往以同盛行的信条相敌对的精神,来进行这项

工作。而经院哲学家则认为基督教的真理是无可争议的,这种真

理是他们思维的起点和统御原则,他们力图使这些真理条理分明、

顺情达理,并加以证明。为了胜利完成任务,他们依赖那些最能适

合于他们心目中的目的的希腊哲学体系,让哲学为宗教服务,于是

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ancilla theologiae)。

在基督教教义所划定的范围以内,人类思维可以自由地运用

其才智;只要同既定的真理没有矛盾,人类理性可以随意解释世

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智慧开始脱离神学的束缚,试图

在所限定的范围以外求得满足。经院哲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令人

满意,人们企图在比较独立的基础上创造思想体系。从另一方而,

对这整个的理性主义运动也提出了异议,即批判教义和全部教会

统治的体系,努力改变人们内在的宗教生活,而以《圣经》和良心为

指针和标准。这种改革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督教的理论和实践的倾

137 向,在近代的两大序幕、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这于顶点。

参 考 书

保尔森:《伦理学体系),第一卷,第二、三、四、六章;德·伍尔夫;《中世纪

哲学史》,科菲译,《新旧经院哲学》;哈尔纳克:《教义史》,布坎南译;汤森:《伟

大的经院哲学家》;泰勒:《中世纪的古典遗产>和《中世纪思想》两卷;普尔:

<中世纪思想史解说》;累基:《欧洲道德学说史》;霍尔:《在基督教建制内的伦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5Y

理学史》;布笛特:《心理学史>;艾肯:《中古时代世界观的历史和体系》;皮卡

维:《中批纪哲学史大纲》;普朗特尔:<西方逻辑史>,四卷;斯特克尔:《中古哲

学史》,三卷;奥柔;《经院哲学>;冒让:(经院哲学和神学辞典);鲍梅克尔等

人:《论文》;葛拉伯曼:《经院哲学方法史》,两卷;席比克:《亚里士多德 到阿奎

那的心理学史》盖斯,卢特哈德特和孜格洛尔著的基督教伦理学史;怀特:

《科学和神学论战史》;斯特龙茨:《中世纪自然科学史》;文伯特:《中世纪文学

通史》;鲁宾逊:《西欧史导论>;埃默顿:《中世纪的欧洲>;亚当斯:《中世纪的

文明》;《剑标中世纪史》。

保尔森:《德国大学》,梯利和文尔王译;拉拾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

邓尼福尔,<中古时代的大学》,

第二章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神学

如前所述,新教不久即被迫规定和保卫其学说,建立基督教神

学,表明它对盛行的犹太和希腊思想方式的态度。在基督教发端

时期,最适应当前需要的思想体系是我们曾经略述的犹太-希腊哲

学。策勒尔说,对<旧约>做比喻的解释,成为把新信仰同旧启示

结合起来的必要的方法;斐洛的逻各斯学说融合犹太-基督教救世

(弥赛亚)的信仰,构成了未来几个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教义运动的

中心。”

使徒保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有最早的基督教教义的神学。他138

是最初创立基督教神学或以基督教为基础创立历史的哲学的人。

被认为是他写的使徒书信,透露出同所谓《所罗门的智慧》(无疑他

是熟悉这部书的)中运用的概念相仿的一些概念的影响,并在斐洛

的哲学中得到了发挥。保罗把基督同上帝的权能和智慧、即逻各

斯等同起来。基督先于人而存在,是原型的人,但他是由上帝创造152

第二编 巾占衍学

的。同样的思想也反映在克菜门特的《致哥林多派书信》(93-95

年)、《巴拿巴书信>(96 或97年)、《赫尔马斯的牧者》(约140年)、

《第四福音书》以及伊格纳修斯的著作(115年)中。

第二节 诺斯替数

这种观念表现出相当明确规定了的神学。人们根据希腊的逻

各斯学说来解释基督教的历史成分,把宗教和哲学的成分揉合在

一起而强调宗教方面。逻各斯有人格,是一个活生生的父亲的儿

子,而不是冷酷的哲学抽象。不过,其他带有比较强烈的思辨倾向

的思想家,根据他们原有的哲学概念来解释新教,使它合理化,并

把信仰转化为知识(yvoots, gnosis),那是十分自然的。第二

世纪被称为诺斯替教派的人就做了这种工作。犹太人斐洛曾以希

腊哲学解释犹太教,企图调和希腊形而上学家和犹太学者的思想。

诺斯替教派力图为基督教做同样的工作。他们思索他们的信仰,建

立关于基督数的哲学和基督数哲学,融合信仰和知识、宗教和科

学。

这是经院哲学的胚胎,尽管粗浅和荒诞。这些可以称为基督数

斐洛主义者的人断言,他们的学说是由耶稣传给他这样一些门徒

的,这些门徒能够接受学说,认为那是适合有数养的人的秘密的或

秘传的教义。他们宣扬基督教是一个崭新而神圣的理论,犹太教

是腐败的宗教形式,由比较低下的神祇所启示;异教是恶魔的创造

139物。犹太神或造物主是假神,同光明的王国或最高神灵的寓所相

对立,同真正的神相对立。最高神灵之一、基督进入人体,以解放

被造物主拘禁于物质之中的光明的精神。能够理解基督的真正教

诲的人,变成诺斯教派或神灵,终于会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禁欲是求解脱的一种方法。不能从感性的物质中解脱的,同它一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53

起消灭;而能解脱者(精灵)则升入创世主的天堂。世界是堕落的

结果,物质是罪落的渊薮。公开的学说包含于教条中,秘传的学说

是秘密相传的。

属于诺斯替派的主要有:塞林撒斯(公元115年)、萨土尔尼努

斯(125年)和瓦伦廷(160年以前)。马尔西翁于144年在罗马创

立一教堂,以圣路加的福音书和保罗十书信为圣典。他的体系包

括类似诺斯替派的学说,但是,在信仰和知识当中偏重信仰,因而

不能算作是这一派。

曼色尔、尼安得尔、鲍尔和迈特关于诺斯替教的著作,参看舒

尔茨:《诺斯替教文献》,其中包括德译原始资料;布赛特在《大英百

科全书>中所写的条目,在那里也有书目。

显然,诺斯替教派力不胜任。他们没有建立起哲学体系,只

提供了“半基督教的神话”。此外,他们的学说同耶稣学说流行的

概念有矛盾。他们弃绝旧约,区分秘传的和公开的基督教,把耶稣

看作是一个身体由神圣的基督所用的人,一个远在上帝之下,甚至

在天使之下的生物,相信其有特殊秉赋的造化或精灵,作比喻的解

释;所有这一切都被基督教的护教者和其他保守的领袖所反对,并

被指责为异端。与此同时,诺斯替运动对新宗教及其神学发生了

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对信饰或神学的哲学研究。它的一些来自

希腊哲学的根本观念溶化于早期教会作家的著作中,从而变成为

教义演化的一个因素。

第三节 护教者

140

护教者总的目的在于使新教容易为人领悟,在这一点上同诺154

第二,1 中古哲学

斯替教没有差算。他们也利用哲学,尽力维护信仰,以对抗异教和

诺斯替教派荒诞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基督教既是哲学,又是启示。

它的真理起源于超自然的东西,面且绝对确实,但是,那是唯理的

真理,纵然只能由通神而感悟的心灵所理解。哈尔纳克在其《教义

史纲》中说,“护教者共同的信念可以概括如下:基督教是哲学,因

为它有唯理的内容。凡是真正的哲学家努力回答的问题,它都做出

了令人满意和普遍地为人理解的答案;但是,它又不是哲学,确实

同哲学直接对立……因为它是天启的真理,具有超自然的神圣的

泉源,这泉源是它的学说的真理性和确实性的唯一的最后根据。”*

护教者熟悉当代的文学和哲学,同有教养的阶级交往攀谈。的

确,几乎所有的早期教会的领袖,在他们改变信仰以后,都毅然为

新教辩护,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因此,他们的著作中哲学成分总是

占有很大的比重,纯粹宗教的一面往往处于次要的地位。

护教者的领袖有:殉教者查士丁(165年以前)、塔提安(生于

130年左右)、阿泰纳戈拉斯(写作于170年左右)、泰奥非鲁斯(180

年是主教)、伊勒纳乌斯(生于120—130年)、希波里塔斯(死于235

年以后)、米努基乌斯·费利克斯(第二世纪)、德尔图良(160—240

年)、屈普里安(200—258年)、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特(216年

以前)和俄里根(185—254年)。这个运动发展到各个教义问答学

派兴起而达于顶点,其中最早的一个是由潘太努斯于180年在亚

历山大里亚建立的;潘太努斯原先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这些

学派的目标不仅在于保卫新教,论证其合理性,面且使教义系统

化,以便牧师克尽职责,向异教徒和犹太改变信仰者宣讲基督教的

原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最伟大的领导人俄里根,制定了内容广

草 《教义史》,德文版,第89 页;米彻尔英译:<教义史大细》,第121页。第一篇 基督教排学的兴起

155

博的基督教神学,其中滋长于亚历山大里亚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影

响是非常明显的。

教父文集(拉丁和希腊文),米格尔编1840年和以后数年;德·141

格阿特等人编,1875年和以后数年;维也那科学院编新版《拉丁

文基督教教会文集》(从1866年起);普鲁士科学院编最初三世纪希

腊教父文集(从1897年起);在罗伯茨和邓那尔德逊所编前尼西内

基督教丛书以及沙夫和瓦斯所编尼西内和后尼西内教父丛书中有

英译本。

第四节 护教者的学说

护教者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根本思想:尽管世界可以消逝,却呈

现出理性和秩序的痕迹,而且指向一个永恒、不变、美好和正直的

初始因、即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泉源。这个基质超越一切生命和存

在。上帝的崇高、权能、智慧、仁慈和善,超越人类的一切概念,非

笔墨所能形容。但是,一切造化的初始因一定是唯理的,潜在于其

中的理性总是它内在本性的一部分;宇宙之所以有秩序和目的,是

由于上帝有理性和逻各斯。换言之,理性和善位于世界的根基,上

帝是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基质。

通过自由意志的活动,上帝发射出逻各斯。逻各斯来自上帝,

有如光发自太阳一样。光发自太阳而不高开太阳;神圣的理性发

出时,也不离开上帝。上帝自身产生理性,而不失去理性。逻各斯同

其创造者共在,同其所由产生的泉源共存。与此同时,逻各斯被设

想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上帝在本质上同一而不是在数目上同一;

它和上帝永远在一起,是第二个上帝。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

人,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是“有血肉的逻各斯”。圣灵也渊源于上

帝,这发源于上帝而作预言的神灵被设想为实体。156

第二编 中古否学

这些概念反映神圣理性的人格化,这在希腊的宗教哲学中是

人所熟知的:理性是世界赖以塑造的机关,上帝通过它间接施作用

于世界。护教者强调上帝的越验性,又试图保存逻各斯的独立性。

142 逻各斯和上帝永相与共,一样悠久,正如通常所说的,潜在于上帝

之中,其固有的本性是和上帝同一的。但是,天父是他存在和活动

的泉源(伊勒纳乌斯的观点),他服从天父,是天父的创造物。而且,

他因上帝的意志而变成人,这意味着有一段时间他不存在,后来才

变成为创造物。俄里根从事解决这个困难,把两种观念结合起来,

宜称逻各斯永远是被创造的。创造的活动不是在时间中的活动,

而始终是当前的活动,那就是即刻而同时(semel et simu1):圣子

永远和继续处于被创造的过程中。

护教者以希腊人为榜样,来说明世界的创造。上帝是万物的根

基和目的,万物来自上帝,又复归于上帝。逻各斯是一切创造物的

模型、原型或范本,这就是说,万物是依据理性的影象,由理性的能

力或神圣的智慧所创造的。换言之,造物主根据他心目中的模型或

合理的计划,用不具形式的物质塑造世界;而物质是他从虚无中创

造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一套思想是一个有人格的实体,这实体作

为能动的原因,构成、保持和控制万物。

创造出自上帝的爱和善,以及为人的利益。按照大多数护教

者的说法,创造是在时间中发生的行为;按照俄里根的说法,上帝

的创造是永恒的,创造物一直存在。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肯定宇

宙永恒存在,但现存的世界已经有了一个开端,将要消逝,而为

其他不同的世界所代替。

世界是为人类创造的。可是人的目的却不在现世而在来世。

向往来世、遁世以及灵魂从感官世界退隐而趋向上帝,是至善。所

有的护教者都宣扬肉体和灵魂(或精神)以某种方式复活。有时候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57

认为灵魂和肉体都要死,神根据灵魂的德行恩赐它们以不死(查士

丁的观点)。有时候认为人除去肉体和灵魂以外,还有一个较高而

不死的精神,通过这个精神,灵魂和肉体得以不死(塔提安的观143

点)。有时候认为这种精神是由上天赋予那些能克制激情的人的。

关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堕落的说法是护教者另一共同的论点。

上帝创造精神,予以区分善恶和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有些精神

选择了违背上帝的道路,趋向肉体,远离上帝,从而犯罪,在肉体中

过比较低级的生活。通过基督徒的生活和神圣的恩惠以及逻各斯

启示的真理,人可以恢复已经失去的地位。停留在哈得斯(地狱)或

涤罪所(Purgatory)以后,在审判日,公正的人将享有永恒的生活,

而不正直的人要永远遭到排斥。然而俄里根相信,最后一切人都能

赎罪。这种学说中所贯穿的思想是,按当时的情况,第一个人或上

天的精灵,在犯罪时把罪恶带到世界上来,为此人类正在受难;只

要超脱尘世的事物,力求重新同上帝结合,则有最后赎罪的希望。

基督教基本的一条信仰宣称,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拯救人类,上

帝之子降世以解除人类的罪恶。这一简单的命题引起许多问题,

基督教神学家争议了几个世纪,经过长期和激烈的辩论以后,才得

到正式解决。这个命题含有三个重要概念,即上帝、耶稣基督和

人。在救世的格局中,我们怎样看待上帝、天父,上帝之子和人性?

天父和天父之子或逻各斯,天父之子和耶稣这个人,上帝和人,他

们彼此的关系如何?

第五节 逻各斯学说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逻各斯学说,没有渗入

早期教会一般教徒的思想。最初儿个世纪头脑简单的基督徒生活

于多神教的社会中,相信天父、天父之子和圣灵,没有从形而上学158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方面对他们的信仰加以解释。他们认为耶稣这个人反正就是上帝

之子,圣灵是另一个超自然的存在物;他们不想探索这些存在物彼

144 此之间以及他们同上帝之间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关系。教会中有

才智的领袖努力维护他们的信仰,以抵制诺斯替教派和异教哲学

家,于是越来越深入思考希腊各个学派的理论,直到他们最后使福

音书希腊化为止。逻各斯学说在许多地区竟然遭到严重的反对,必

须竭力对基本信条少做一些形而上学的解释,这是十分自然的。子

是产生许多派别,它们采取那种使不熟悉神学思想的人容易了解

的形式来表述基督教教义。从公元130年到300年,基督徒当中信

奉者最多的一种学说是形态论[内容讲三位一体],这在西罗马称

为佩特里帕西阿斯教派(Patri-passiarism 父苦说),在东罗马

叫作撒伯留斯教派(Sabelliarism 三位变态说①)。前者认为上帝

有肉体,变成人,在肉体上受害。后者断言上帝在相继的三种方

式或权能上,即作为天父、天父之子和圣灵,来显示自己。无论是哪

一种情况,这三个人都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或样态的同一个上帝。

但是,这些观点没有压倒逻各斯神学,到第三世纪末期哲学的

神学取得了胜利。哈尔纳克说,“它甚至用它的信条来解释教义。”

思想家们都深受俄里根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使信仰带有浓厚的哲

学色彩,以至俗人不能理解。他们推崇纯粹的宇宙论和哲学内容,

使救世观念黯然失色;他们建立起来的信条甚至没有提到基督的

名字。俄里根体系的新柏拉图主义大有淹没基督教之势②。

逻各斯同上帝的关系或天父之子同天父的关系问题,是在公

元325年尼西亚会议上阿里乌斯教派,即阿里乌斯的门徒和后来

以阿塔纳西乌斯为领袖的反阿里乌斯教派之间争论最激烈的一个

① 樊炳清编: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 80,963页。

② 参阅哈尔纳克;《教义史纲》,第 193 页以下。绑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59

课题。阿里乌斯认为基督是上帝的创造物,秉赋有自由意志,上

帝预见他将用以为善,从而在创造时授予他以神的尊严。阿塔纳西

乌斯则认为,天父之子作为救世的本原,是天父所生而不是由他创

造的;同天父一样悠久,同天父属于一个实体(同质homoousios),145

充分享有天父的本性,而无损于天父,又不失其为另外一种人格。

历史上的耶稣在本质上是逻各斯- 上帝、或天父之子同人体的结

合;这种化身是完全的化身。圣灵是第三种存在物;上帝是同一实

体的三位一体,即由本性同一的三种人格所组成。

在尼西亚会议上反阿里乌斯教派取得胜利,阿里乌斯教义遭

到谴责,阿里乌斯及其门徒被开除出教会。“是天父所生,而不是

由他创造的,同天父属于一个实体”这样的字句编入所谓尼西亚的

信条中。后来有人宣称上帝和基督不属于同样的实体(homoous

ios),而具有同样的本性(homoiotusios),借以试图调和阿里乌斯

教派和阿塔纳西乌斯教派,结果没有成功。在这一点上未能取得

一致的意见,导致分裂成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

参加争论的双方,都在俄里根的新柏拉图哲学中为他们的观

点寻求根据,正统的解释和被击败的理论一样,都以逻各斯学说为

依据。

引起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耶稣这个人同逻各斯-上帝的关系

问题,即基督论的问题。答案很多,而且构成许多派别,以支持不

同的理论。基督有两种性质,“每种性质本身都很完善,彼此又有

区别,二者却完全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既是上帝,又是

人。”这种解释于公元451年为查尔西顿宗救会议所接受,变成正

统的教义。

尼西亚会议确文教义以后,基督教哲学主要为亚历山大里亚146

160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的俄里根学派所研究。他们主要采取正统的学说,俄里根体系中

的观点同这种学说有矛盾的地方则受到排斥。这个学派协助进行

整顿工作的代表有尼萨的格雷果里(公元394年以前)、大巴西尔

(379年以前)和纳济安曾的格雷果里(390年以前)。普罗提诺所宣

扬的新柏拉图主义也有许多信奉者,他们的领袖当中有塞内西乌

斯主教(430年以前)内梅西乌斯主教(约450年)、加扎的阿内阿

斯(约530 年)、学者札卡赖亚斯、修辞学者约翰和约翰·非洛波努

斯等等,他们都是六世纪的人。被错误地认为是雅典最高法院法

官狄奥尼修所写的新柏拉图派著作,出现于第五世纪末期。

第六节 自由意志和原罪

第三个问题需要正式解答的是,在救世的格局中人处于什么

地位。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整个人类因第一个人或一个堕

落的天使的犯罪而腐化,需要某种形式的神圣的帮助来赎罪。为

了拯救人类,基督从天上下降到人间,这一基本信条似乎赞成这样

的解释:如果有必要解除人类的罪恶,显然人类不能自救,他是罪

恶的奴仆,在本性上是罪人(原罪),或在某一点上已经成了罪人;

无论如何,他不是自由的。承袭波斯人摩尼(277年以前)的学说、

人数众多的教派摩尼教,拥护这种观点。摩尼以波斯的二元论和

诺斯替教义来解释圣经,而且把基督教同拜火教始祖的学说结合

起来。摩尼教宣传人的光明基质受黑暗的基质、即物质的束缚,通

过禁欲、弃绝酒肉、婚姻、财富和劳动,人能纯净化,回到他所由产

生的光明的王国去。但是,对基督降世为人赎罪这一信条,容有不

同的看法。犯罪意昧着有罪,有罪的人对此要负责任;在正确和错

误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的人,才能是罪犯。因此,如果人有罪,他必

然曾经是自由的。经过另外的途径可以这到同样的结论。上帝是第一第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61

全能的,人则无能而不自由,难免犯罪;唯神迹能够解救他。或者

说,上帝绝对正直和善,对罪恶不负责任;人是自由的,他自己是罪

恶的承担者。

公元400年一个名叫裴拉鸠斯的僧侣来到罗马,持有同原罪

思想相对立的学说。他认为上帝是正直和善的上帝,他所创造的一

切都是好的;因此人的本性不能根本是坏的。亚当犯罪或不犯罪,

有自由;他的感官感受方面的性质是坏的,这决定了他的行动,而

且他选择了犯罪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罪恶不能代

代相传;犯罪意味着自由。自由是由为善的上帝所赐与的第一种

礼品,是上帝施恩于人的初始的活动;为此,人不需要帮助,他能够147

抵抗罪恶并希望为善。但是,亚当犯罪的榜样是有害的,对他那坏

榜样的模仿导致了难以克服的习惯,从面使人堕落。这位牧师选

问,如果人不为罪恶所奴役,如果他选择的自由没有被破坏,神圣

的恩惠和基督教对人类赎罪起什么作用呢?裴拉鸠斯派回答说,在

圣经、耶稣的教诲和榜样以及教会的教旨里面,神圣的恩惠作用启

示人的认识,这会鼓舞人类意志择善而从。要进入天堂,必须受洗

礼和信仰耶稣基督。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他精确地知道,人们在生

活中将要选择什么,即如何利用自由的权利,预先决定应予的赏

罚(宿命论)。

第三章 奥古斯丁的宇宙观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草期基督教会最伟大而有创见的恩想家、最有影

响的大师,他反对裴拉鸠斯派的学说。他的体系讨论了当代最重162

第二翁 中古析学

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阐释了一种基督教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达

到教父思想的顶峰,成为此后几个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指南。奥古

斯丁的观点对中世纪哲学、宗教改革时期和近代的基督教神学都

有影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讨论其体系。

公元353年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父亲属异教,母亲

蒙尼卡是基督徒,对他深有影响。他先在乡镇、后来在米兰(384—

386年),当过修辞学教师,致力于研究神学和哲学问题,这使他由

摩尼教转向怀疑主义,但仍不能得到满足。386年他开始阅读柏拉

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者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使他的思想得到稳定,

而且他还受了富有辩才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这位主教的

讲道使他深受感动。387年皈依基督教以后,他回到塔加斯特;他

168 在那里根据修道院的规章住了三年(388--391年),并被授与教士

职位。396年他被提升为非洲希波的主教,他担任这一职务,以

其非凡的才智致力于发展和宣传天主教学说,一直到430年逝世

为止。

他的著作有《自由意志》、《真正的宗教》、《宿命论和思赐》、三

位一体》、《上帝之城》、《忏悔录》、《回想录>和《书信集》等。

参 考 书

米格内编辑的著作,见第XXXI—XLVII 卷;道茨编译十五卷,这些著

作也收入沙夫丛书中第I—VI卷。

麦凯比:《圣奥古斯丁和他的时代>,布瓦西埃;(异教的终结》:宾德曼、多

尔内、茹特以及布伦格尔在他的《教会史》第XI卷火马丁>中的论著。

第二节 认识论

奥古斯丁认为值得具有的知识是关于上帝和自我的知识,这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63

种观点是整个基督教时代精神的特征。所有其他的科学,诸如逻

辑、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只在给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方面有其价

值。我们的职责是了解我们所坚信的东西,看到我们信仰的合理

性。“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们

了解,否则就不能相信;另外一些事情,除非我们相信,否则就不能

了解。”除去自然知识以外,信仰神圣的启示,是关于上帝的知识的

泉源。需要智慧,以了解它所信仰的东西;需要信仰,以相信它所了

解的东西。的确,理性必须首先确定天启是否确实已经降临。当

信仰领悟了天启以后,理性就力图了解和解释它。不过我们不能

了解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事物,但必须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即教会

的权威为准,来接受信仰的真理。

我们知道自已存在,我们的思维和存在,是无可争辩的确实的

东西。我们知道有永恒和不变的真理。我们怀疑,恰好证明我们意

识到有真理;我们称一个判断是真或假,这一事实本身表明真理的

世界是存在的。在这里,奥古斯丁同柏拉图一样,认为真理确实存

在,人类思想能够本能地认识真理。有时他论证起来,好象表示我

们靠直觉而看见神圣的观念,有时他又说上帝在我们心中创造了

这种观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真理都是客观的,不是人类精神主

观的产物。真理独立存在,使人不得不予以背定;不论有没有人掌

握,它现在是并且将来也永远是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世界的

泉源是上帝,的确,柏拉图式的理念、形式、原型或本质以至对个别

事物的观念,都位于神圣的精神中。

第三节 神学

奥古斯丁神学中激励人心的主旨,是新柏拉图主义关于上帝

的绝对性和庄严性的思想,脱离上帝的创造物无足轻重。上帝是

J49164

第二编 中古智学

永恒和超验的存在物,是全能、全善和全智的;有绝对的统一性、绝

对的智慧和绝对的意志。他是绝对的精神。他绝对自由,而他的

决定有如他的本性,不容更改;他绝对神圣,不可能想望邪恶。他

的意愿和作为是一回事。他希望什么,就于什么,不需要居间的存

在物或逻各斯的帮助。他具有一切事物的理念或形式,这就是说,

他合理地进行创造世界,每一事物都因他而有形式。奥古斯丁承

继了阿塔纳西乌斯的三位一体的学说,虽然他用以说明这种学说

所举的例证染有撤伯留斯教派的色彩。

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世界不是象泛神论的新柏拉图主义者

所主张的那样,必然由上帝本身的存在演化而来,因为他本身的

存在超越他的创造物的性质。他的创造是连续的创造(creatio

continua),否则世界将趋于支离破碎。世界绝对依赖他。我们不能

说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创造的。在上帝创造世界以前,既没有

时间,又没有空间。上帝创造世界时,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他本身

却在时间和空间以外。然而,上帝的创造不是永恒的创造,世界有

其开端,创造物是有限的,会变化和消逝。上帝还创造了物质,物

质不能早于形式,尽管在性质上先于形式,那就是说,我们必须合

乎迎辑地预先假定物质是形式的基础。既然上帝无所不能,凡是

可以思议的东西,甚至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必然出现于宇宙中。

为了证明上帝无所不能,奥古斯丁不得不肯定上帝是万物的

原因。要证明他是善的,就必须把邪恶排除于世界之外,或者通过

解释,把它化归乌有。创造显示了上帝之善,出于无限的仁爱,他

150 创造了宇宙。(但是,奥古斯丁唯恐剥夺了上帝的绝对权力,急忙

补充说,上帝不负有创造的责任,他的仁爱并没有强道他创造;创

造是他自由意志的活动。)只要不从人类功利方面着眼,每一种存

在物在一定的意义上都是善的。如果上帝创造和预先确定了一切第一篇 基赞教神学的兴起

165

事物,同时他是绝对善的存在物,那末,他希望每一种事物都是

他最好的创造物,甚至邪恶也必然有某种好处。邪恶有如图画中

的阴影,属于整体的美的范畴;邪恶不是善,黑不是白,但是,有

邪恶存在则是有益的。或者说,邪恶是一种缺陷,是本质的匮乏

(privatio substantiae),善的遗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善,

就没有邪恶。没有邪恶,可能有善;没有善,却不可能有邪恶。至

少就万物竟然存在而言,它们都是好的。善的匮乏是邪恶,因为

这意味着缺乏自然应有的某种东西。道德邪恶也无损于宇宙创造

的美。道德邪恶由人的意志或堕落的天使而来,出自邪恶的意

志;邪恶的意志不是积极的东西,只代表有缺陷的意志,那也就

是善的匮乏(privatio boni)。最坏的邪恶是缺乏神性(privatio

Dei),是背离上帝或至善,趋向不能经久的尘世。上帝本来可以从

事物的格局中去掉邪恶,但是,他宁愿用它充当为善而服务的手

段;字宙以有邪恶出现而愈加光荣(乐观主义)。例如,上帝预见人

将舍善而趋恶,他容许人这样做,而且预先确定了他的惩罚。奥

古斯丁为了保持上帝的善和无所不能的性质,(1)否定有真正的

邪恶,或使它成为相对的;(2)把它定义为善的匮乏;(3)把犯罪

的责任转移给人。

第四节 心理学

人是物质世界上最高的创造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这种

结合不是犯罪的结果,肉体不是灵魂的牢狱,不是邪恶。灵魂是单

纯的非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在本质上和肉体完全不同;它是指导

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肉体的生命,至于它如何施作用于肉体,则

神秘莫测。感觉是精神的过程,而不是物理的过程。感官知觉想 15t

象和诉诸感官的欲望是有感觉或比较低级的灵魂的机能。记忆、166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智慧和意志是有智慧或比较高级的灵魂或精神的机能,这样的灵

魂绝不依赖于肉体。所有这些机能都是一个灵魂的机能,灵魂是

一统一体、三位一体,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影象。凡灵魂有所变化

时,都有意志参与,可以说除意志而外,别无他物。

灵魂不是上帝的流射物,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灵魂。灵魂

未同肉体结合以前,不能预先存在(preexistence)。至于灵魂 是

怎么产生的,奥古斯丁未作定论,这是他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时流

行的有两种观点,即上帝为每一个降生的婴儿创造一个灵魂(灵魂

创造说);灵魂有如肉体产生肉体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和在同一时

间内由双亲的灵魂所产生(灵魂繁殖说)。他很难决定赞同其中哪

一种观点。

虽然灵魂在时间上有开端,它却不死。奥古斯丁借助柏拉图

和他那时代所惯用的论证来证明灵魂不死。而且,虽然灵魂在继

续存在的意义上不死,它却不是在实现永恒的幸福的意义上必然

地不死。灵魂沉浸于神性中所享受的永恒的幸福,是不能证明的。

我们对永恒幸福怀抱希望,不过是信仰的行为。

第五节 伦理学

人类最高的目的是同上帝融合,这是宗教的神秘理想,即看见

上帝。这种融合在不完善的世界中不能实现,只能实现于来生、即

真正的生活中。尘世生活无非是参拜上帝的旅程,同永恒的幸福

相比,那不是生活,而是死亡。这显然是早期基督教对现实世界所

抱有的典型的悲观主义,对来世而言,又是轻快的乐观主义,即一

方面轻蔑尘世(contemptis mundi),另一方面又爱慕上帝(amor

Dei)。奥古斯丁力图用前面所述的没有绝对邪恶的理论,来调和

为善的上帝和邪恶的世界之间的二元论。他还想用同样的方法以第一葛 基督教抻学的兴起

167

弥合至善和世俗道德之间的伦理的二元论。

我们靠爱而同上帝、即至善相融合,爱是最高的德性,是所有152

其他德性的泉源。节制或克己发源于爱,即爱上帝,同爱尘世相对

立;刚毅发源于爱,即靠爱来克服痛苦和受难,正直发源于爱,即敬

奉上帝;智慧发源于爱,即正确选择的力量。爱上帝是真正爱已和

爱人的基础。只有爱上帝,才使所谓异教的德性变成真正的德性;

除非由这种爱所激发和推动,否则那不过是“华丽的恶德”而已。

对上帝的爱是神圣的恩惠在内心所发挥的作用,这是在上帝

权力的影响下产生于教会圣礼中的一种神秘的过程。信仰、希望

和仁慈是道德转化的三个阶段,爱是最高的。“只要爱得正确,信伸

和希望无疑地也是正确的。”“没有爱,信仰就无所作为;没有希望,

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希望;没有信仰,爱和希望都不会有。”

这种学说比原始基督教的理想,有可能对尘世生活和人类制

度怀有更积极的态度。早期基督教徒对人类制度,诸如婚期、国

事、战争。司法以及商业等等,采取消极的态度。信是,在有组织的

教会得到发展和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以后,必然发生一种变

化,其直接的结果是动摇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类古斯丁就在苦行

的理想和世俗的理想之间,摇摆不定。他的态度是中世纪道德学

家典型的态度。例如,他承认财产权,不同意老教父的这祥一些观

点,即财产是建立在非正义的基础之上的,人人都有同等的财产

权,财商是“可恶的掠夺”(安布罗斯的观点)。他还肯定穷人和富人

一样能够得救。不过,他把拥有私人财产看作是灵魂的障碍物,而

清贫则比较有益。他说我们不要占有私人财产,如果不能做到这一

点,那就不要喜爱占有。他关于结婚和独身的评价,同祥是二元论 153

的:结婚是圣札,商独身的状态最为高尚。

他的国家观念也暴露了二元论。尘世的国家是建立在自爱、168

第二编 中古哲学

以至轻蔑上帝(contemptus Dei)的基础之上的,而上帝之城则以

爱上帝和轻蔑自已为基础。世俗的国家是伦理的社团,负有增进

尘世幸福的使命,正义在其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是它的目的是相

对的,而教会的目的是绝对的。为此,国家从属于教会,教会的权

威不会错误,它是上帝王国的显现。

总之,奥古斯丁有双重的理想。至善或完善是超验的善,甚至

基督徒,由于仍然受肉体欲望的支配,也不能在世俗的生活中予以

实现。因此,他的完善在于爱上帝、有善良的意愿。然而,一定程

度的完善、即一种神圣性,可以由做某种外表的工作来达到。例如,

用祈祷、斋戒和施舍以解除轻微的罪恶。而最高和喜正的目的,毕

竟是弃绝尘世,摆脱社会生活,禁欲和模仿上帝。奥古斯丁认为,

只有修道院的生活才是基督徒的理想。

这种伦理学说突出的特点是唯心主义。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

不是存在的物质方而,而是精神。人类最伟大的东西不是肉体,不

是感觉上的冲动本性,不是嗜欲的满足,而是精神。

第六节 意志自由

奥古斯丁反对裴拉鸠斯的意志论。的确,人类以亚当为代表,

有犯罪或不犯罪的自由,上帝不仅创造了自由的入,而且恩赐他以

超自然的秉赋,即不死、神圣性、正直和超拔顽固欲望的自由。但

是,亚当决定背离上帝,从而失掉其神圣的秉赋,又腐蚀了全人类,

使之成为“沉沦的芸芸众生”。第一个入代表全人类,他把犯罪的

本性以及同犯罪必然相联系的惩罚,遗传给他的后裔。于是人不可

能不犯罪(non posse non peccare),他有犯罪的自由,没有解脱

334 罪恶的自由。亚当犯罪不单纯是犯罪的开端和先例,还是原罪,有

遗传性。其结果是全人类都有罪,除非上帝仁慈,额外施予恩惠,否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169

则人类是不能解除其应得的惩罚的。只有上帝能够拯救堕落了的

人。他并非根据做出的善事来选择施予恩惠的人,确切地说,有罪的

人不可能做出善事;唯有上帝选择作为施予恩惠目标的人能够做

善事。“人类意志不是因行动自由而蒙受恩惠,毋宁是因恩惠而取

得自由。”那就是说,上帝让人类灵魂发生变化,使它具有亚当堕落

以前那样对善的喜爱。认识和喜爱至善或上帝,可以使人恢复做

善事的能力、舍感性生活而趋向上帝的能力,换句话说,这种自由

的能力也就是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意志。自由的意思是爱

善,就是说,只有善良的意愿是自由的。

这种学说的背后有这样的思想,即除非一个人有善的概念,知

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并且喜爱它,否则他将无可换救。有些人有善

良的意愿,其他人没有。奥古斯丁的问题是要对上述现象加以解

释,他认为那是上帝自由赐与的。

为什么上帝让某些人永远享福,使另外一些人永远受罚,这是

神秘莫测的。但是,他的选择并非不公道,因为人已经丧失本来可

以有的要求得救的权利。那末,预定论和命定论不是同一的吗?这

不是说上帝已经预先决定谁应该得救,谁应该毁灭,而他的选择纯

粹是随意的吗?预定是上帝永但的决定,靠毫无差错的恩赐让这个

人或那个人享有永恒的生活。预定含有关于选择的先见之明。但

是这和人的自由没有关系。奥古斯丁认为,人原有选择永恒生活

的自由,他没有选择;上帝知道他不会选择,预先决定拯救谁。这

又是奥古斯丁关于上帝有绝对权力思想的一个例证。他丝毫不愿

限制上帝的自由:上帝能够随心所欲地对待人类,亘古以来他就确

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人在亚当时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他却滥

用其特权;上帝知道他会滥用。但没有人强迫他做坏事,如果他不

是上帝的选民,他无权抱怨。如果他真爱上帝,有神圣的意志,他

155170

-

第二编 中古暂学

-- ---—

是能赎罪的。

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所确定要毁灭的

人则形成尘世之城,即罪恶的王国。人类的历史表现两种王国的斗

争,其最后一个阶段是基督创始的时期,上帝通过基督而施恩于尘

世。上帝的王国借基督教教会而达到完善的境地,基督教救会是

尘世间的上帝之城。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教会内得救,但没

有人能在教会以外得救。没有人知道谁能得救。善恶力量之间的

斗争将以正义取得胜利而告终,接着就是大安息日,这时上帝之城

的成员将享有永恒的幸福,而罪恶的子孙将要在永恒的火中同魔

鬼一道忍受永恒的惩罚。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二部分-在线阅读

    第二部分 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具体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 对于这种偏斜运动,很多人…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11日
    242
  • 亚里士多德-《论天》-第三卷-在线阅读

    第三卷 【1】关于第一天及其部分,关于在它之中能见到的星体、它们的构成元素、自然特性以及不生不灭的性质,我们在前面都已论述过了。所谓由于自然的事物,既指实体,也指实体的功能与属性(我所说的实体,指的是单纯物体,例如火、土和其他类似的东西,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事物,譬如作为整体的天及其部分,动植物及其部分;而所谓的功能与属性,指的则是这每一个实体的运动以及在自身内…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217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十六章 同意的各种等级-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同意的各种等级 1 我们的同意应该为概然性的各种根据所调节——我们在 前章所说的概然性的各种根据,既是我们同意所依据的基础,因此 亦就是调节同意的各种程度所用的尺度。不过我们应当知道,概 朗第四卷 a 然性不论有多大根据,而一个人要想追求真理,判断正确,则他只 应该以第一次判断和研究中所见的根据为凭,不应该妄事增益。 我自然承认,世人所以固执某些意…

    书籍分录 3天前
    26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七卷 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五章 克里安忒 (公元前331—前232年) 克里安忒(Cleanthes),梵尼亚的儿子,阿索斯本地人。安提斯泰尼 在其《哲学家的师承》中说,他起初是个拳击手。如有些人所说,他到达 雅典时随身只有四个德拉克马,遇到芝诺后他非常高贵地研究哲学,自始 至终坚持同一种学说。他因勤勉闻名,这实际上是因为极度的贫困迫使他 求生存。晚上他常在园子里挑水,白天则锻炼自…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8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