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四章 教父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 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从总体上来说,以游斯丁、奥里根等人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而以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则更多地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人的罪以及救赎等问题。根据教父们的思想活动的特征,又可以把教父哲学的历史划分为护教时代(2世纪)、体系化时代(3—5世纪)和终结时代(6世纪)。当然,这种划分方法的界限不可能是绝对的。

教父哲学在时间上与晚期希腊哲学是重合的,它不仅是在同希腊哲学以及其他“异教”思想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在思想上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晚期希腊哲学从伦理向宗教观念的转变,既有哲学方面的内因,亦有时代需要的外因。1参见[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282页。关于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在引言中已经有所说明,在此不再详述。至于哲学之转向的内因,恐怕与希腊哲学的精神有关。希腊哲学以“学以致知”为理想,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它既缺少各门科学知识的发展作后盾,又没有发达的认识论作基础,因而注定了衰落的命运。结果,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怀疑主义作为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反动,反其道而行之,它不再追求知识,而是以舍弃知识作为通达人生之境界的代价,这就为宗教的神秘主义开辟了道路,更不用说斯多亚学派与新柏拉图主义根本就成了教父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础。

如果说基督教的兴起是时代的迫切需要,那么可以说教父哲学的出现则是基督教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原始的基督教本来是排斥知识排斥哲学的,但是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晚期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就成了它们利用的对象。当然,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之所以能够为教父哲学所利用,与它们的宗教倾向例如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是分不开的。然而,哲学之为哲学乃源于理性,而宗教之为宗教诉诸的则是情感和信仰,所以基督教哲学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教父哲学主要是利用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制订和维护教义,并且在此基础上来确立其体系的框架。

第一节 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基督教哲学的历史是由2世纪的护教学者们开启的。与哲学、异教、异端的论战迫使有文化修养的基督教徒用哲学来论证、捍卫自己的信仰,从而奠定了基督教哲学这座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一、游斯丁

在早期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殉教者游斯丁(Justinus,一译查士丁,约100—166年)。游斯丁早年是一个异教徒,作为哲学爱好者,他先后求教于斯多亚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最后通过柏拉图主义皈依了基督教,终生以哲学家身份到处游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能够确定属于他的作品的是分别上书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和马可·奥勒留的两部《护教篇》,以及与犹太人特雷封的一篇对话。

游斯丁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在于他对基督教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所做出的规定。游斯丁的出发点是关于“逻各斯”(道)的论述。他认为,逻各斯是上帝的内在理智和永恒智慧,它与上帝同在,它本身就是上帝。上帝也是凭借逻各斯创造万物的。逻各斯永恒地普照着整个世界,向所有的人启示着真理。因此优秀的异教徒,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也能分有逻各斯,从而认识真理。所以游斯丁一生爱好哲学,承认“自己喜欢讲授柏拉图”。但是在他看来,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只能分有逻各斯的部分或“逻各斯的种子”,因而只能在其理解力所能企及的程度上认识真理。他写道:“无论哲学家们和立法者们发现和公布了什么,他们都是根据逻各斯的部分艰难地获得这种发明和认识的。”2[巴勒斯坦] 游斯丁:《第二护教篇》,10。希腊哲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吵恰恰说明他们所认识的都只是部分真理,所以矛盾和争吵是不可避免的。逻各斯只有在耶稣基督身上才得到了完全的启示,因而也只有基督教才拥有完全的真理。“我们的宗教显然比所有人类的学说都优越,因为为我们而降临的基督是完全的逻各斯。”3[巴勒斯坦] 游斯丁:《第二护教篇》,10。当然,希腊哲学中的真理和基督教的真理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真理源泉,即上帝的逻各斯。

基于对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之间关系所做出的这种规定,游斯丁最终得出了“真哲学即真宗教,真宗教即真哲学”的结论。希腊哲学家们曾许诺将人们引上真理之路,引导人们认识上帝,达到灵魂与上帝的统一。这样,希腊哲学就由于它这种宗教意义上的目标设定而在着手解决一个它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力量。要么哲学为自己设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而这就不能是一个宗教的目标;要么哲学有一个宗教的目标,那样我们就必须超出一种自然的哲学,接受基督宗教,而“哲学”这个名称就应该保留给基督教。故而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它赐给我们真理和神恩。反过来,哲学也只有设定并实现一个宗教的目标时,才能是真哲学,从而真哲学也就是真宗教。

二、伊里奈乌

早期基督教的捍卫者们不得不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作战。游斯丁面对的是外部的异教,而出生在小亚细亚,后来成为里昂主教的伊里奈乌(Ireneaus,约126--202年)面对的却是基督教内部的异端,即诺斯替主义。

诺斯替教是公元初年流行于地中海东部沿岸的神秘主义教派,它的产生受到了希腊哲学和一些秘传宗教的影响,并吸取了一些东方宗教的因素。基督教产生后,诺斯替教的一些派别吸收了某些基督教的观念,从而形成了“基督教诺斯替派”。该派致力于从基督教信仰推进到哲学认识,或者把基督教的信仰提高到哲学的意识,确立一种基督教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依据的主要不是基督教的历史文献和传统,而是希腊哲学和东方神话。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上帝与物质、善与恶之间的二元论。物质是恶的原则,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则与上帝相对立。为了克服二者之间的鸿沟,他们假设了一系列从上帝流溢而出的中间存在。与这种存在上的二元论相适应,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历史的二元论,认为《旧约》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恶的原则,而《新约》的上帝是世界的拯救者,是善的原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因此,基督教也不是犹太教的完成,而是其绝对的对立面。灵魂获救的途径不是信仰和救恩,而是体悟神秘的诺斯(gnosis,真知)。

诺斯替派一时成为基督教内部最大的异端,直接威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传统,并在基督教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伊里奈乌的著作《揭露与批驳伪知识》(通称《反异端》),就是早期教父哲学批驳诺斯替派的一部力作。

伊里奈乌在该书中指出,诺斯替主义的学说只不过是那些根本不知道上帝的所谓哲学家们的言论汇编再加上新颖的形式罢了。他质问诺斯替主义者:如果那些哲学家已经把握到了真理,基督降世启示上帝的真理岂不是多余的了吗?如果他们没有把握到真理,你们怎么能自诩通过他们达到了超越一切的真知呢?诺斯替主义者声称知道上帝不可言说的奥秘,这是一种愚蠢的傲慢,因为上帝的奥秘是人类有限的理性所不能认识的。当然,伊里奈乌也没有否认人类精神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毋宁说他坚持理性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能性。一个人只要具有健康的理智、对真理的热爱和正直的心灵,就能够通过勤奋的研究认识上帝允许我们认识的一切。伊里奈乌甚至也承认一种神学的知识是可能的,但这种知识并不是诺斯替主义意义上的真知,它不是对信仰内容的改造和丰富,而仅仅是对它的阐发。显然,在对待哲学的问题上,伊里奈乌已经从游斯丁的立场大大后退了。

针对诺斯替教派主张的大神产生小神、小神创造世界的流溢说,伊里奈乌坚持认为神只有一个,这就是凭借自己的道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就连原初的物质也是由上帝创造的。伊里奈乌坚持《旧约》的上帝和《新约》的上帝、创世主与救世主的同一性。他直接采用了圣父、圣子、圣灵这些名称。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为圣子,圣灵则是上帝的智慧。圣子和圣灵产生自圣父,但三者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具有同一性质,是同一个上帝。上帝是全部、是整体。显然,在伊里奈乌这里,“三位一体说”已具雏形了。

三、德尔图良

伊里奈乌在一定程度上对哲学、理性、知识的否定在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约 225年)那里发展为一种极端的态度。

德尔图良出生于北非行省,原是异教徒。他对历史、哲学、文学、法律乃至医学都有一定知识,尤其擅长诉讼。成年后皈依基督教,从此忠心耿耿,充分发挥其善于辞令的特长为教会辩护,晚年由于坚持严格的禁欲主义而与正统教会决裂,归人摩泰教派。后又与摩泰教派闹翻,建立了自己的德尔图良教派。该教派一直存在到4世纪末,后被奥古斯丁重新纳入正统教会。德尔图良最著名的著作是他上书罗马皇帝的《护教篇》以及《论异教徒的偏见》、《论灵魂》和《论基督的肉体》等。

与游斯丁相比,德尔图良所代表的是相反的极端。在他看来,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通过基督事件启示给世人的真理,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它不仅是充分的,而且也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超越它的范围必然造成异端。因此,最好是保持无知,以免逾越所容许的界限。“不要知道你不该知道的,因为你该知道的你已经知道。……对于信仰的规范来说,什么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一切。”4[古罗马] 德尔图良:《论异教徒的偏见》,14。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完全成了一种多余的东西。德尔图良虽然也承认哲学家们有时也认识到了真理,但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歪打正着和一种盲目的幸运的结果:“有时在惊涛骇浪中,天象混乱,某些自信的人由于歪打正着而找到了港湾,有时在昏暗中由于盲目的幸运发现了某个入口和出口。”5[古罗马] 德尔图良《论灵魂》,2。更何况,即便是一个简单质朴的基督徒也比过去的哲学家们掌握有更多的真理。“随便任何一个基督教的手艺人都已经找到了上帝,传报上帝并且随后用行动确认关于上帝所能问的一切,而柏拉图却宣称不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宇宙的建筑师,即便找到他也难以告诉所有的人。”6[古罗马] 德尔图良:《护教篇》,46。

由此出发,德尔图良成为教父哲学中反异教、反理性、反哲学最起劲的一位。他认为,在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在学园与教会之间,不存在任何调和的余地。一切世俗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基督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帝的启示。启示不仅是超理性的,而且也是反理性的。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7[古罗马]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体》,5。因此,尽管“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这句话在德尔图良的原著中找不到,但人们却一直把它当做德尔图良的格言,用它来概括德尔图良思想的本质。

德尔图良确认基督教的信仰为最高真理,要求在思维结果与信仰发生矛盾时不肯定任何与信仰矛盾的东西,这种观点对后世基督教神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把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不可知世界只能用信仰来把握,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

在哲学上,德尔图良还曾发表了一些观点,例如认为上帝和灵魂都是有形的实体等。这些观点都未被后世的教会所接受。

第二节 教父哲学的体系初创者: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

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随着基督教理论化的发展,建构基督教哲学体系的条件业已成熟。自从2世纪末3世纪初开始,创建体系成了教父哲学的首要任务。

最先在建构基督教哲学体系方面做出努力的,是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和商业都市,同时也是希腊化文化的一个聚集点。城市教育发达,各种学校林立。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个教理学校也是在这里建立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克莱门和奥里根曾先后担任这个学校的领导工作。

一、克莱门

克莱门(Clemens,约 150—211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异教家庭。与游斯丁一样,克莱门曾经游历四方,接触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体系,但最后却皈依了基督教,并成为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校的校长。他的许多著作都失传了,目前尚能见到的主要有《劝勉异教徒》、《导师》和《杂文集》等。

相同的经历使克莱门和游斯丁一样对哲学持一种亲善的态度。面对一些基督徒对哲学的指责,克莱门坚持认为,哲学不是魔鬼,而是上帝的作品,因而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好的。希腊哲学和犹太律法一样,都是把人引向基督的教育者,并在基督教中得到了自然的延续。“哲学教育希腊人走向基督,就像律法教育犹太人走向基督一样。因此,哲学为应由基督引向完善的人开辟了道路。”8[古希腊]克莱门:《杂文集》,1,5。

真理的历史可以比做两条河流,其中一条源自《旧约》律法的启示,另一条源自理性。二者又与第三条河流汇成一体,这就是基督教的启示。基督教是关于显现在基督身上的逻各斯创造、教育、实现人类的学说。因此,把知识与信仰统一起来,是真正的基督徒的任务。上帝的“道”是最高的准绳,但是,为了从孩童的智慧上升到成人的智慧,从纯粹的权威信仰前进到知识的更高阶段,哲学是必要的。哲学不仅可以把人引向信仰,而且基督徒也只有凭借哲学才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信仰。只有当信仰的智慧再加上哲学的洞识的时候,它们才能够识破智者们的攻击。当然,哲学并不是目的自身,它应当服从信仰、服务于信仰。信仰是真理的标准,是理性尚未认识的真理的预言,是引导理性走向洞识的光。只有当哲学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遵守属于它的位置时,它才能在基督教中胜任自己的重大任务。

克莱门力图凭借自己的哲学素养,给予基督教的信仰一种理论的形式。他指出,上帝的存在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没有一个民族不承认某种最高的存在者,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神的观念。上帝借着逻各斯从无中创造世界,世界由于是上帝的造物而是善的。但上帝的本质却是我们无法知道的。我们只能借助分析的方法逐级地否认上帝的有限属性,最后达到“上帝不是什么”的否定认识。克莱门的思想已为后世的否定神学开了先河。

二、奥里根

奥里根(Origenes,约185—254年)是早期教父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哲学家。在著名的教父中,唯有奥里根自幼受洗入教,其父在 201—202年的迫教运动中以身殉教。奥里根从小就受到系统的基督教思想教育,年仅18岁就接替他的老师克莱门担任了教理学校的校长。此后他还曾同普罗提诺共学于一家新柏拉图主义的学园。奥里根才华横溢,同时又严守宗教戒律,甚至出于迂腐的宗教虔诚而自阉,但却由于触怒了当地主教而于231年被革除神职和教理学校校长职务,于232年在巴勒斯坦恺撒里亚另立教理学校。在250年的迫教运动中,他被罗马当局逮捕入狱,受到严刑拷打和百般折磨,出狱后不久就死去了。奥里根一生著作卷帙浩繁,据说多达600余卷,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有《论原理》和《驳凯尔苏》。

奥里根对希腊哲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一点仅从他著作中的大量引述就可以

看出来。虽然奥里根对希腊哲学的态度比他的老师有更多的保留,曾指责希腊哲

学不仅有大量的失误,而且也不能借助它来提高自己及其追随者们的道德,但是

他仍然试图利用哲学思辨建立起一个基督教知识的体系。在这方面,新柏拉图主

149义和斯多亚主义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资源。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奥里根坚持哲学思辨的标准是基督教的《圣经》

使徒的传统。但《圣经》并不是一部具有严格体系性的著作,其间不免包含着各

种不近情理的或者自相矛盾的东西,使徒的传统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

纯粹从字面上理解和解释《圣经》已经无法行通。为此,奥里根提出了一种“寓

意解经法”,认为应当从“精神实质”上来理解和解释《圣经》使徒传统。在

某种意义上说,“寓意解经法”实际上意味着以理性为标准来审视信仰及其传统。

奥里根正是以这种方式对基督徒的信仰传统进行了梳理,建立起基督教第一个相

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奥里根的哲学中,上帝不是人格化的耶和华,而是世界万物唯一的、单纯

的、精神性的、永恒的始基,是完满的“一”。作为整体,这个“一”包含着圣

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圣父不断地生出圣子(逻各斯),圣子道成肉身即

为耶稣基督。但圣父之产生圣子,并不是像自然的生育那样把圣子分离出去,而

是像太阳不断地发射光芒那样,圣子永恒地与圣父同在。同时,逻各斯又是上帝

所创造的一切灵魂的原型,而在这些灵魂中,圣灵是最高者。圣子产生于圣父,

已不像圣父那样纯粹,因而是减弱了的本性,圣灵就更低了。但由于圣子和圣灵

都是直接产生于圣父,所以不能与圣父分离。圣父、圣子、圣灵在本性上是统一

的,都属于上帝同一个神体。

上帝绝对的单纯性使他远远超出我们精神的能力。奥里根明确地表示:“无

论人的精神怎样是最纯洁、最清澈的精神,也不能企及和注视上帝的本性。”①

我们只能像通过一扇窗子那样接收到上帝的一些折射的光线。因此,我们只能以

否定的和最高级的陈述来认识上帝。所谓否定的陈述涉及否认上帝拥有的所有物

体属性:上帝是非物质的、单纯的、不可见的。所谓最高级的陈述则涉及纯精神

的属性:我们从自己的精神认识到这些属性。根据人的精神与上帝的亲缘关系,

我们可以把这些属性转用到上帝身上,但此时要考虑到,上帝还超越了这些属

性:上帝是精神,但他还在精神的彼岸。上帝是真理之父,但比真理更多、更

大;上帝是智慧之父,但比智慧更好。他是生命,但比生命更大。上帝是存在,

但还在存在的彼岸。奥里根当然不是要说,我们关于上帝根本不能说出任何东

西,而只是要说,我们没有任何概念能够表述本真的上帝。有缺陷的表述方式并

不是错误的表述方式,也不是不知所云的表述方式,而只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表

述方式。实际上,奥里根已经提出了日后伪狄奥尼修斯所提出的否定神学与肯定

① [古罗马]奥里根:《论原理》,I,1,5。

150神学的区分。

在上帝的诸般属性中,奥里根尤其谈到了上帝的全能。不言而喻,上帝有能

力做一切事情。然而,上帝的全能并不包括任意和悖谬,毋宁说,它必须受理性

和秩序的约束。上帝不能做任何与本性相悖的事情,不能做任何不可思议的事

情,也不能做任何丑陋和恶劣的事情,因为这与他的尊严从而与他的本质相矛

盾。上帝也不能创造无限多的事物。因为无限性自身是无法认识的。因此,上帝

的权能在自身是确定的和有界限的。因为如果它没有界限,那么它就会对上帝自

身来说也是不可认识的:“如果上帝的力量是无限的,他就必然对自身也一无所

知。无限在本性上是不可约束的。”① 如果他使无限多的受造物存在,那么他的

意旨就不能照料它们。所以,他仅仅创造了自己能够安排和管理的那么多的

事物。

奥里根从基督教的上帝创世一元论出发,坚持认为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世界。

那种认为上帝创世需要质料的观点,是由于一种神人同形同性论的上帝观而步入

歧途的。他们只能以人的概念来思考上帝。毋庸置疑,为了工作,雕塑家需要石

头,木匠需要木头。他们由这些人的关系出发推论到上帝,相信上帝离开了质料

也不能创造任何东西。而实际上正确的理论应当是:上帝凭借与他同在的逻各斯

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上帝称自己为真正的存在。因此,其他所有事物都必须以某

种方式分有这种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都从那个真实存在的,从那个借摩西

之口说‘我是我所是’的,得到自己的分有。”② 这种对上帝的分有一方面意味

着,所有的受造物都分有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它们从上帝得到自己的存在,是上

帝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分有了上帝的真理,即逻各斯,因

为它们是在逻各斯中被认识的。逻各斯是上帝的实体性智慧,是一切事物得以形

成的永恒的道。这个作为智慧的逻各斯在创造任何一种受造物之前就存在,它在

受造物的原型中包含着它们的真理。因此,受造物的所有真理都追溯到逻各斯。

“在这种实体性智慧中,包含着后来受造物——或者是最初存在的,或者是随后

产生的受造物——的任何一种以在先知识的能力预先构造和分配的力量和图样:

对于这些在这一智慧中被描绘和被预先塑造的受造物,它们借所罗门之口肯定自

己是借着智慧被造的,智慧是上帝‘一切道路的开端’,在自身中包含着全部受

造物的开端或者原因或者种属。”③

① [古罗马] 奥里根:《论原理》,II,9,1。

② 同上书,I,3,6。

③ 同上书,I,2,2。

151从上帝的永恒性和上帝的美善出发,奥里根得出了世界永恒性的结论。上帝

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但上帝的这种属性是以被造者和被统治者为条件的。

如果承认上帝是永恒的、没有变化的,那就必须承认亘古以来就在创造和统治,

从而就必须承认世界亘古以来就被创造和被统治,因而也就是永恒的。即便我们

此刻存在的世界并不是永恒的,并不是没有开端的,但在这个世界之前还有其他

世界存在过,在这个世界之后又将有其他世界存在。由于上帝是美善的,所以,

上帝完美无缺地创造了世界,每一种存在都以自己的方式是完善的。

当然,在上帝所创造的完善的世界中毕竟包含着理性受造物的不平等和恶,

这是奥里根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在他看来,理性受造物之间的不平等并不是上

帝的作品。因为上帝是公正的、善的,是所有事物的创造者。上帝必然同等地创造

一切理性受造物。理性受造物之间的不同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的自由意志或

者使他们接近上帝,或者使他们远离上帝,由此就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理性

受造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同的原因不能从创造者的意志或者决定,而是应当从其各

自的意志自由得出根源。”① 这种对上帝的背离也就是堕落。由堕落的程度所规定

的不同完善性导致了一种等级序列,一种理性受造物的等级制。那些完全脱离了上

帝的精神成了魔鬼。那些只是稍稍犯罪的精神成了天使。在天使和魔鬼之间是人的

灵魂。由于它们理应受到拘禁在肉体之中的惩罚,上帝不得不创造了这个世界:

“于是(上帝)创造了现存的世界,同时为了管制灵魂而把它交给了肉体”②。

在奥里根看来,是罪打乱了原初的创造秩序。上帝的公正必须根据各种精神

堕落的程度来惩罚它们,由此而产生了如今的秩序。但是,上帝也善于使恶转为

善。上帝的美善在惩罚时并没有中断,它最终还将战胜恶。而精神虽然由于滥用

自由意志而堕落为世界万物,但并未失去其本性,依然知道向往至善,依然可以

运用自由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到至善的上帝那里。最终,一切事物都将在上帝面

前得到神化,甚至魔鬼也和人一样都能得到拯救。

奥里根的世界永恒说、灵魂在先说、魔鬼获救论等与基督教掌权者的思想发

生了冲突并因而受到压制,但是由于他熟悉新柏拉图主义学说,首次在理论上系

统地论证了基督教信仰,从而声名鹊起,赢得了大批的信徒。在他死后,围绕他

的学说进行的斗争也仍然没有停止,在4世纪和6世纪曾达到过两次高潮。尽管

基督教当局最终宣布奥里根主义是异端邪说,但他用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信仰

的原则却为后世神哲学家所继承,并且在奥古斯丁那里达到了顶峰。

① [古罗马] 奥里根:《论原理》,II,9,6。

② 同上书,I,8,1。

152第三节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4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改变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社会中的地位,而

尼西亚信经对信仰的统一也为基督教神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4世

纪末 5世纪初,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

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奥古斯丁出生时并未接受洗礼。从7岁起,他

开始按照热衷功名的父亲的愿望接受系统的教育。17岁时,他赴迦太基攻读修

辞学和哲学,先后曾崇拜西塞罗、信奉摩尼教、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最后于386年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

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

后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

下了汗马功劳,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

等。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上帝之国》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

的还有《驳学园派》、《独语录》、《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

体》等。

一、论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

找上帝的路径。在他看来,这条路径既离不开知识,同时又不能局限于知识。为

此,奥古斯丁必须一方面针对当时盛行的怀疑论而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另一方面

又必须指出知识的不足。

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在《独语录》中,他与自己的理性有过

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在思维是千

真万确的吗?——是千真万确的。”① 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

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在认识、在意欲、

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

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然可以怀疑

① [古罗马] 奥古斯丁:《独语录》,2,1,1。

153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① 奥古斯丁甚至用人的思维可

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他说: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奥古斯丁的这

一论证使他成为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先驱。

除了“我思”这种经验的事实真理之外,奥古斯丁还在逻辑、数学等领域发

现了“理性的真理”,如“同一个灵魂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可死的又是不死的”、

“三乘三等于九”等。伦理学领域的一些规范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奥古斯丁认为,

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确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

源。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

上帝。在这样的意义上,真理也就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感性经验是不能

认识真理的,因为物质世界虽然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

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上帝的。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

理,而是发现真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

自己内心中的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

心。”② 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寻找这真理的过程:“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

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

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

四方的光。……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

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

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③ 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上帝。

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鉴于真理的这种特性,奥古斯丁深入内心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思维着的精

神,而是为了寻找上帝。奥古斯丁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自身之内,从肉体

回到灵魂,逐级上升,最后达到理性,“找寻到理性所以能毫不迟疑肯定不变优

于可变,是受那一种光明的照耀……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

体’。这时我才懂得‘你形而上的神性,如何能凭所造之物而辨认洞见’,但我无

力凝目直视,不能不退回到原来的境界,仅仅保留着向往爱恋的心情”④。理性

之所以无力凝视上帝,就因为上帝是绝对超越的,是不可认识的。上帝大而无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10,10。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真宗教》,39,72。

③ [古罗马] 奥古斯丁:《忏悔录》,7,10。参见商务印书馆1963年中译本,126页。

④ 同上书,7,17。中译本,131页。

154量,善而无质,现存而超越空间,永恒而超越时间。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

适用于上帝。因此,对上帝的认识不能是从经验出发的实证认识,而只能是一种

神秘的直觉,是靠“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一转瞬接触到超越万有、永恒常在的

智慧”①。因此,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

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

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的三位一体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在奥古斯丁之

前,奥里根曾把圣父、圣子、圣灵按照顺序排列成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三

神论的危险。奥古斯丁力图运用哲学的思维清除希腊传统多神论不彻底的尾巴,

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对人的思索将有助于领会上帝的三位一

体。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认识、意志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离的本质一

样,上帝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中,在每一位格中上帝都是

完整的存在。然而归根结底,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又是人的自然理性无法说清的

东西,因此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它归为奥秘,宣称“即使有人在

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达出来,也决不可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②。

总之,上帝只能信仰而不可认识。

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上帝创造世界,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但上帝如何创造世界,基督教的

《圣经》却没有进行明晰的哲学思辨,这也就给种种不同的解释留下了余地。当

犹太教特别是基督教走出巴勒斯坦的狭窄领域,开始与以明晰的逻辑思维为特征

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接触的时候,就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神学问题,其中最核心

的问题就是,上帝用什么创造了世界?

对神学家来说,在这个问题中隐藏着某种陷阱。如果答案是上帝用某种东西

创造了世界,那么势必又产生一个问题,即这“某种东西”是不是上帝的造物?

如果回答说“不是”,就会出现不是上帝创造、与上帝同样永恒的东西,这东西

就会限制上帝的无限性、绝对性,与基督教关于上帝的唯一性和全能的教义发生

冲突,从中产生二元论的结论。如果回答说“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们

还会问:上帝是用什么创造这“某种东西”的?

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只有一个必然的也是唯一的答案,即上帝是从无中创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9,10。中译本,177~178页。

② 同上书,13,11。中译本,296页。

155造这个存有的世界。

首先,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

奥古斯丁说:“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

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①《圣经·新约·约翰福音》说: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

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②“道”(逻各斯)也就是“言”,

所以奥古斯丁说:“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

有。”③ 但这里的道决不是靠物质的振动发出声音的说话。“如果你创造天地,是

用一响即逝的言语说话,如果你真的如此创造了天地,那末在天地之前,已存在

物质的受造物,这受造物暂时振动,暂时传播了这些话。可是在天地之前,并没

有任何物体,即使有,也不是用飞驰的声音创造的,而是利用它来传播飞驰的声

音,借以创造天地。形成声音的物体,不论是怎样,如果不是你创造,也决不存

在。”④“这‘道’是‘和你天主同在’的天主。”⑤ 据此,上帝是借着他自己创

造世界的。

其次,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只能从空

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上帝“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相的物质,

又用这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们所赞叹的千奇万妙”⑥。至于上

帝所赋予物质的形相,即形式,则是永恒地存在于上帝里面的“理念”,其总和

就是与上帝同在的逻各斯,即圣言、道。奥古斯丁尤其强调,上帝创造世界也不

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为时间与空间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在上帝创造之

前,根本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空间而言,上帝“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

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上帝“也不在

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①。就时间

而言,上帝“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上帝“在一切时间之前,而不是在某一时

间没有时间”⑧。因此不是创造发生在时间之内,而是时间存在于创造之内。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11,5。中译本,236页。

②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1~4。

③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11,5。中译本,236页。

④ 同上书,11,6,236页。

⑤ 同上书,11,7,237页。

⑥ 同上书,12,8,263页。

⑦ 同上书,11,5,235页。

⑧ 同上书,11,13,241页。

156再次,既然上帝是借着自身从无中创造世界的,那么上帝是从他自身中创造

世界的吗?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流溢说”认为万物皆从最高存在流溢而

出,因而均具有最高存在的本性,从而隐含着一种泛神论的倾向,这是奥古斯丁

所不能容许的。因此他指出:“你创造天地,并非从你本体中产生天地,因为如

果生自你的本体,则和你的‘独子’相等;反之,凡不是来自你的本体的,也决

不能和你相等。但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以供你创造

天地。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你的全能

和全善,你创造了一切美好:庞大的天和渺小的地。”①

最后,上帝创世的活动是否完成了?《圣经》中说上帝在六天之中完成了造

物之工,但这显然与上帝是世界的永恒统治者的教义相矛盾。因此奥古斯丁指

出:“你的‘道’既然常生常在,永永无极,则无所谓逝,亦无所谓继。你用了

和你永恒同在的‘道’,永永地说着你要说的一切,而命令造成的东西便造成了,

你唯有用言语创造,别无其他方式;但你用言语创造的东西,既不是全部同时造

成,也不是永远存在。”②

面对异教徒“上帝在创世之前做些什么”的提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

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上述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世

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对创

造物而言的。上帝“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时间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

物;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中,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我们便从而能觉察时间和

度量时间,因为时间的形成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形相的迁转”③。而上帝是超越

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

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在上帝那里,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永

恒的现在。然而,时间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自己也感到无所

适从了。他似乎把时间理解为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很快又批驳了这种观点,认

为各种物体有动有静,时动时静,运动亦有快有慢。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

动,而且也用时间来测量静止。因此,物体的运动并不是时间,相反,物体只能

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只是一种绵延。然而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不

确当的,因为过去已不存在,将来尚未存在,而现在又仅仅是一瞬间且正在过

去,因而没有丝毫长度。所以,“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12,7。中译本,262~263页。

② 同上书,11,7,中译本,237页。

③ 同上书,12,8,中译本,264页。

157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

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①。这样,

奥古斯丁便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

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奥古斯丁首先把时间规定为上帝的创造物,继而规

定为人的思维的功能,完成了他把时间主观化的论证。然而,这样的论证连他自

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只好承认“我依旧不明了时间是什么”,只有期待上帝

的启示。然而,奥古斯丁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说明了时间,使之符合基督教的创世

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新颖的学说,显示了较高的思辨水平。

四、灵魂的不朽、堕落与获救

上帝创造的世界构成了一个等级的秩序,人及其灵魂是其中最高的等级。因

此,对人的灵魂的思考成为奥古斯丁哲学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奥古斯丁宣

称:“我渴望认识上帝和灵魂。——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吗?——没有,别无他

物。”② 在他看来,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

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但这并不是由两个实体结合成为一个新的实体,也不是

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而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由于灵魂是与不变

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也是不朽的。灵魂具有三种基

本力量,即记忆、理智和意志,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这种自由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消极的方面即是灵魂不受任何外在的强制,积极的方面

则是灵魂具有自我规定的能力。

奥古斯丁从意志自由出发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恶,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原

罪说”和“先定说”。在他看来,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因而善是绝对的,

是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

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

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

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就是犯罪。人类始祖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犯了罪,这就使

亚当的子孙都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从而使人类落在了恶的原罪统治之下。从

此,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人犯罪的本性必然,也就是说,人只有作恶的自由,

而没有行善的自由。“正因为人滥用自由意志,才把自己和自由意志一起毁坏了。”③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11,20。中译本,247页。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独语录》,1,2,7。

③ [古罗马]奥古斯丁:《教义手册》,30。

158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但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

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上帝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选民也没有任何原

因,它只不过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也就是说是任意的。奥古斯丁的这种过于

严格的“先定说”尽管突出了上帝意志的绝对权威,维护了上帝的至上,但如将

其推行到底,必然会否定教会的作用,因而不可能为教会采纳。

五、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上帝之国》一书中。410年,罗

马城被蛮族攻陷,惨遭洗劫。异教徒把罗马的陷落归咎于罗马人改信基督教,因

而得罪了罗马旧神。奥古斯丁撰写此书予以驳斥。该书第一部分列举了罗马人的

累累罪恶,指出罗马陷落是罗马人罪有应得。在第二部分中,奥古斯丁展开了自

己的历史神学原则,论述了善占统治地位的“上帝之国”和恶占统治地位的“人

间之国”之间斗争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上帝创世开始,人类就形成了两个敌

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国,它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

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它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二

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做是按照

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败。他抛

弃了奥里根天上地下终将合一,魔鬼也能获救的思想,认为上帝预先选定的得救

者与厌弃者终将永远分离。他遵照《圣经》关于上帝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

的说法把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指出他那个时代正处在第六个时期,正是善恶斗

争的关键时刻。教会并不是上帝之国,但它是上帝之国的摹本。它遵照上帝的意

志,把上帝的选民聚集起来,为上帝之国作准备。奥古斯丁把教会与世俗国家分

开,认为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为西方教会同世俗君主争夺统治权提供了理论根

据,不过他的神学框架中所隐含的历史进步思想却也对后世历史研究,特别是近

代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3世纪以前的经

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13世纪时,托马斯改奉亚里士多德

主义并夺取了统治地位,但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并未因此而中断。它不仅表现在

弗兰西斯教派的哲学中,而且在托马斯本人的哲学中也可以发现它的痕迹。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

一个途径。甚至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经常见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

由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

159第四节教父哲学的尾声:伪狄奥尼修斯与波爱修

当奥古斯丁尚在人世之时,罗马帝国就已经在蛮族的冲击下风雨飘摇,最终

被取而代之了。教会疲于应付这一混乱的局面,无暇顾及理论的建设,以致奥古

斯丁后继乏人。历史学家甚至认为5世纪后欧洲进入了文化凋零的“黑暗时代”。

在这一时期,唯一值得提及的哲学家是东方的伪狄奥尼修斯和西方的波爱修。

一、伪狄奥尼修斯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中广泛流传着一些署名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人们

相信作者就是由使徒保罗使其皈依的雅典大法官、首任雅典主教亚略巴古的大法

官狄奥尼修斯,而作者本人也竭尽全力唤起这一印象。由于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

斯的独特身份,中世纪几乎像对待《圣经》一般崇拜他的著作。后世经过考证,

确认这些著作产生于5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作者似乎生活在叙利亚的隐修士圈

子里,但对其生平和名字却一无所知,故称之为“伪狄奥尼修斯”(Pseudo-Di

onysius)。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明显地表现出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其中对哲学

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论神的名称》和《论神秘神学》。

伪狄奥尼修斯第一个明确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是一

条由上而下即由上帝下降到受造物的道路。它把上帝看做是一切存在的始基,一

切存在都产生自上帝,因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是全名的。出自这种理由,人们

称上帝为至善、全能等。所谓否定神学,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即自下而上、由受

造物到上帝的道路。它从最低级的受造物开始,逐级否定上帝具有那些有限的规

定,最终确定上帝以其超验性超越了一切。这样的上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生命,

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真理,也不是圣父、圣子、圣灵。简而言之,人类一切有限的

范畴都不足以表述无限的上帝,我们只能对上帝做出否定的规定,不能说上帝是

什么,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上帝最终作为不可言说者,隐身在最浓重的黑暗之

中。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的区分决不是要用否定神学来取代肯定神学,相反,我

们依然可以在肯定神学的意义上,借助类比称上帝为至善、智慧等。但在使用这

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随时意识到,它们都仅仅在有限的意义上适用于上帝,

有限的人言永远不能完全言说出无限的上帝。

这样一来,通向上帝的认识道路似乎已经被堵死了。人如何才能与上帝相结

160合呢?伪狄奥尼修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神秘神学的道路,即与上帝神秘合一的道

路。这一道路的基础就是上帝的爱。上帝作为施爱者,不能容忍被爱者即人的灵

魂总是停留在自身之内,而是要把它吸引出来,使它与自己合一。与神合一或者

成为神,是灵魂最高的追求。灵魂只有凭借执著的爱、虔诚的祈祷和长期的苦修

才能在迷狂的状态中洞见真正的本质,与上帝神秘地合一。在一定的意义上,伪

狄奥尼修斯的哲学可以看做是新柏拉图主义与隐修主义的一种结合。

二、波爱修

波爱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480—524年)出身于罗马

的豪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就从事政治活动,30岁时出

任东哥特人政权的罗马执政官,523年被以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次年被处

死。波爱修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活动。他曾立下宏愿,要把亚里

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和柏拉图的全部对话译成拉丁文,并做出注释,设法使这两位

思想家的观点一致起来。可惜,波爱修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所翻译的亚里士多

德逻辑学著作却成为中世纪广泛采用的逻辑学教材。波爱修自己的哲学观点,则

主要体现在他在狱中撰写的《哲学的慰藉》一书中。

波爱修从古典哲学的精神出发,把上帝看做万物的始基。“神的实体是无质

料的形式,因此是一,是其所是,而所有别的东西都不是其所是。”① 上帝自身

就已经包含了存在,而万物则是由上帝才获得其存在。上帝是善、是完美。万物

通过上帝的善与完美而获得自己的善与完美,因而是不完全的善和不完美。世界

的进程是从完美开始的,完美是不完美的前提,不完美是完美的摹本。上帝作为

永恒的形式决定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种决定也就是神的预知。波爱修进一步

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理性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

然性起绝对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可

以拒绝的理想。因此,人的意志自由是做出判断的理性的一种功能,人的精神能

够发现众多的可能性并从中进行选择。精神越强,自由也就越多。但人的意志自

由与上帝的预知并不矛盾。因为对于人来说,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前后相

继;但对于上帝来说,却只存在永恒的现在,因而也就不存在一种时间上在先的

知晓。上帝在永恒的现在中俯瞰时间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在这种意义上,无论意

志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时间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也都包含在上帝的预知之中。

波爱修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翻译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波尔

① [古罗马]波爱修:《论三位一体》,2。

161费留的著作,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波尔费留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提

出:我现在不谈“种”和“属”的问题,不谈它们是否独立存在,是否仅仅寓于

单纯的理智之中;如果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以及它们究竟

是与感性事物分离,还是寓于感性事物之中,与感性事物一致。波尔费留的这三

个问题以及波爱修的翻译为中世纪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共相之争揭开了潘多拉魔

盒,而波爱修是第一个在这一问题上表态的哲学家。

波爱修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见解。在他看来,

“种”和“属”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为种和属如果在数目上

是一,就不能为许多事物所共有;如果它们为许多事物共有并因此而在数目上是

多,则它们自身又需要有新的种或属,如此类推,以至无穷。但在认识论的意义

上,由于我们的心灵有能力把种和属从有形的东西或无形的东西中区分、抽象出

来并用观念来表达它们,所以它们不仅不是虚假的,而且只有它们才能充分表现

事物的真正特性。““种’和‘属’都是思想,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从它们存在于

其中的诸个体中收集起来的……这个相似性被心灵思索并真正地直觉到,从而就

造成了‘属’;进而当思索这些不同的‘属’的相似性(它不能在这些‘属’之

外或者在这些个别的‘属’之外存在)时,就形成了‘种’。所以,‘种’和

‘属’必须被看做不外是把个体中的众多的实质上相似性集合起来的思想,而

‘种’则是集合‘属’的相似性的思想。”① 这种相似性,当它在个别事物中时,

它是可感觉的;当它是在共相中时,它是可以认知的。同样,当它被感知时,它

留在个体中;当它被理解时,它就成为共相。波爱修的这种思想,成为中世纪唯

名论思想的直接先驱。

教父哲学以奥古斯丁为最大的代表,他的思想不仅对中世纪哲学,而且对后

世亦有深远的影响,可称得上是教父哲学的顶峰。但是,奥古斯丁去世不久,西

罗马帝国便在蛮族入侵的洪流中宣告灭亡,古代文明亦随之荡然无存,欧洲历史

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直到休养生息了几百年之后,奥古斯丁的思想才有

了新的继承人。

从古代文明到中古文明,基督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它维系着

两者的关系,不仅奥古斯丁哲学后继无人,恐怕古代哲学也将成为绝响,虽然它

在排斥古代哲学方面起着同样大的作用。

逐渐复苏的哲学,史称“经院哲学”。

① [古罗马]波爱修:《波尔费留<引论〉注释》,1,1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227页以下诸页。

  • 1
    参见[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282页。
  • 2
    [巴勒斯坦] 游斯丁:《第二护教篇》,10。
  • 3
    [巴勒斯坦] 游斯丁:《第二护教篇》,10。
  • 4
    [古罗马] 德尔图良:《论异教徒的偏见》,14。
  • 5
    [古罗马] 德尔图良《论灵魂》,2。
  • 6
    [古罗马] 德尔图良:《护教篇》,46。
  • 7
    [古罗马]德尔图良:《论基督的肉体》,5。
  • 8
    [古希腊]克莱门:《杂文集》,1,5。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十七卷 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在线阅读

    战神宠爱的阿特柔斯之子墨涅拉奥斯发现, 帕特罗克洛斯在与特洛亚人激战中被杀死。 他身着闪亮的铜装,迅速穿过前列, 来到帕特罗克洛斯身边,有如母牛 初次生育哞叫着守护刚产下的幼犊, 金发的墨涅拉奥斯也这样守护战友。 他向前高举长枪,手持等径圆盾, 决心杀死任何胆敢冲过来的敌人。 -------- 潘托奥斯的著名的枪手儿子也不想 放过白璧无瑕的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92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四章-在线阅读

    第四章 阿凯劳斯 (约公元前450年)① 阿凯劳斯(Archelaus)是米利都的雅典的公民,他是阿波罗多洛的儿 子,或据有些人说是米顿(Midon)的儿子;他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 而阿那克萨戈拉②是第一个将自然哲学从伊奥尼亚带到雅典的人。阿凯劳 斯是苏格拉底的老师。人们称他物理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一引入伦理学, 自然哲学就在他那里终结了。看来阿凯劳斯本人也…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45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六章 理想之国-在线阅读

    第六章理想之 国 您想了解什么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吗?柏拉图说:就是那由哲学家做王的国度。 与柏拉图一起走过了他的漫漫人生路,我们现在该与他一同思想了。 与前面所有的哲学家们比起来,柏拉图的思想是迥然不同的,这不单表现于他思想质的不同,还表现于量的不同。具体地说,柏拉图的著作之数量较之前面讲过的所有哲学家,包括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和苏格拉底加起…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68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论法的精神》辩护-在线阅读

    为《论法的精神》辩护” 第一部分 我把这篇《辩护》分作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就批评者对《论法 的精神》的作者所作的一般性指责作出回答。在第二部分中,我就批评 者的专题指责作出回答。在第三部分中,我对批评者使用的方法表明 我的看法。公众将能因此而明了事情的原委,进而作出判断。 (一) 尽管《论法的精神》是一部纯政治学和纯法学著作,作者还是经常 有机会在书中谈…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123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五章 通论真理-在线阅读

    第五章 通论真理 §1.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早已在问:什么是真理?§2.我 们的朋友们认为真理就是随着事物本身彼此间的符合或不符合而 定的记号的结合或分离。所谓记号的结合或分离,当理解为人们 换个方式所说的命题。 德 但一个带形容词的称号(epithète)并不构成一个命题;例 如说贤明的人。可是这里却有两个名词的结合。否定也和分离不第五章 通论真理 是一回…

    书籍分录 16小时前
    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