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所谓“晚期希腊哲学”,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
想,由于这两个时期的哲学实际上都是传统希腊哲学的延续,而且
表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来
讨论。
与以前的哲学相比,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这
个时期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以某位或某派前人
的思想成果为依据,加以改造或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二是伦
理化倾向。这一时期无论哪一派哲学都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来结构理
论的,都是以灵魂安宁或生活幸福为主要目标,而且缺乏前人那种
学以致知的思辨风格。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剧变的反映。城邦制的瓦解,马其顿
人和罗马人的政权交替,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与融合,生活于其
中的人们普遍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其次是学术发展的结果。随着
亚历山大里亚城文化地位的确立和人们视野的开阔,这一时期的学
术研究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几何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
105学、文学等领域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逐步脱离哲学而分化出去,一时间不可
能再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种包罗万象式的大体系,而其他学科所不涉及的
伦理学等问题却更加突现出来了。再次是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希腊哲学一向
重视知识而且以自然哲学为重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认识论并不发达,当时
的自然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这就使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经验和猜
测的层面,难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最后是哲学内部的争论。早期和中期希腊哲
学家那种穷究天理的思辨精神,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绝对主义哲学形态,遭到了
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抨击。当希腊哲学因内部争论而变得不如过去自信和强
大时,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及宗教观点便乘虚而入,引起了哲学家们的
重视。
晚期希腊哲学历经800余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新老观念的碰撞,因
而派系林立,传承复杂。除了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园在维护传统而外,主要的
第一节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Epikourus,约公元前341—前270年)出生于雅典,到过萨摩
斯等地,在那里熟悉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返回雅典求学,约36岁时创办
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此后他一直在学校里从事学术工作,终年72岁。
伊壁鸠鲁一生撰写的著作据说多达300多卷,现在仅存残篇和三封书信,我们主
要从他的书信和后人的记述了解其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
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
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
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一、准则学
准则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导论或人门,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
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prolepsis)和
情感。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
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
106觉,因为二者所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
全来自感觉的”①。“预见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
思想”②,它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例如,这种东西是一个人,因而一旦听到
“人”这个词,我们就会由此预见而想起他的形状。如果我们不先通过预见获悉
事物的形状,就不能命名事物。情感是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
“它们存在于每个生物中,一个与生物相宜,另一个则与之敌对。选择什么和避
免什么是通过它们决定的。”③
虽然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感觉主义的,对理性的贬低和对感觉、情感的抬高
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的多准则或无准则,不过这种观点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一方面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另一方面
亦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伊壁鸠鲁的准则学为其快
乐主义伦理学和疑神论的宗教观奠定了基础。
二、物理学
在自然观上,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
子和虚空构成的。所以,他虽然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坚决反对神统治和安排
世上一切的观念,而是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我们毫无关系。
针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不足,伊壁鸠鲁做出了以下三点重要的修正和
发展:
第一,原子形状有限。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方面的差别是无限的,大
到无穷,小到无限,这就与“原子是看不见、不可分的东西”这一基本前提自相
矛盾了。伊壁鸠鲁的修改是:“每种具有同一种形状的原子在数量上是绝对无限
的,但是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④
第二,原子有重量。德谟克利特没有提到原子有重量的特性,伊壁鸠鲁则明
确主张原子有重量的区别,从而更合理地解释了原子运动的原因。他说:“原子
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他性质”,“原子以同等速度运动,因为虚空
为最重的和最轻的原子准备了同样的道路”⑤。在某种意义上说,重量乃是使原
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
第三,原子有偏斜运动。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这种“原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21~622页。
②③ 同上书,622页。
④⑤ 同上书,625页。
107子雨”不仅否定了偶然性,而且难以说明原子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万物。伊壁鸠
鲁则承认原子除了直线运动而外也可以有“离开正路”的偏斜运动,从而说明了
原子碰撞进而形成万物的原因。实际上,承认偏斜等于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这
就为他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伊壁鸠鲁看来,物理学对自然的研究是为伦理学服务的,因为只有了解了
自然万物的本性,才能具有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消除
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享受无疵的快乐。
三、伦理学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和目的。他在感觉主义准则学和原子论物理学
的基础上,改造发挥了昔兰尼学派的快乐论,提出了“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
终点”的主张。
伊壁鸠鲁说:“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
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
它。”① 但是,“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
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
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
欢、美色、鱼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
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②。显然,最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是对
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不过神虽然存在,但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干预世人的
生活,因而不必恐惧。至于死亡,更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我们活着时,死亡
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③。所以,有智慧的人既不应厌恶生
成,也不应恐惧死亡。
幸福或快乐与欲望有一定的关系。伊壁鸠鲁既不是一概肯定也不是一概否定
欲望,他主张对欲望应作正确的认识和区分,然后进行取舍。“我们必须认识到,
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是虚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
则仅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为我们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为
身体的舒适所必要的,有些则是为我们要生存着所必需的。明确认识到这一切的
人能够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而决定自己的抉择和避免,把身体的健康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39页。
② 同上书,640页。
③ 同上书,638页。
108和灵魂的平静看做是生活幸福的极致。”①
从这种伦理观出发,他还明确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在他看来,国家、
法律、公正等,都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人们相互约定的。
“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自身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互相伤害的约
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②
这一思想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国家起
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这一观点就是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③
从上面的简述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思想的确有不够深刻的缺陷,但是并不
像人们长期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虽然他认为如果
有人觉得感觉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
但是他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感官的快乐。不仅如此,他并不主张我们完
全受感觉欲望的支配,而是认为有一些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意志自由,所以人是负
有道德责任的。
伊壁鸠鲁去世之后,他的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公元
前2世纪中叶,伊壁鸠鲁主义传到罗马,吸引了不少信徒,卢克莱修便是其中杰
出的代表。
四、卢克莱修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 99—约前 55
年)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生平不详。他的哲理长诗《物性
论》不仅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
且用优雅的拉丁诗体写成,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卢克莱修在哲学上并无多少理论创新,他的主要贡献有三点。其一,他以大
量的日常论据和经验事实,通过论证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丰富了伊壁鸠鲁的物理
学。其二,他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较为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其
三,他为反对神创论,阐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思想。
伊壁鸠鲁虽然否认神对自然和人世的干预,但是并没有彻底否认神的存在。
卢克莱修则坚决否认神存在于任何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宗教起源的原因,
批判了宗教迷信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集中驳斥了宗教迷信的支柱
灵魂不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38~639页。
② 同上书,64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47页。
109死学说。他指出,造成万物的只是那些元素,宇宙间没有任何事情受神灵摆布。
但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因,加之惧怕自然的威
力,于是就企求神灵庇护,从而产生了宗教崇拜。实际上,“正是宗教更常地孵
育了人们的罪恶的亵渎行为”①,它不仅利用宗教仪式肆无忌惮地茶毒无辜的生
灵,而且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行欺骗,散布灵魂不死的说教,使得人类在宗
教的各种重压下悲惨呻吟。其实,灵魂也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和身体是同时
生出的,并且一起长大和衰老”②,所以也和身体一样会死亡。灵魂死亡后,我
们便无思想和知觉,因此死不足惧。
卢克莱修详细描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过程。他的看法大致是:世界由
自身有重量的原子相互撞击结集在一起,开始时杂乱无章,后来就分出了各个部
分,形成了天穹、大地和海洋;大地最初产生植物,尔后是动物,再后出现原始
的人。原始人没有火、衣服、住房和公共生活,也不会耕作,靠野果、溪水和捕
猎生活,男女混杂地穴居在洞巢和树林中;由于闪电和树木的摩擦带来了火,太
阳光的作用又教给他们煮食物的方法,于是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获得了茅舍、皮
毛和火,一男一女开始组成家庭;语言的产生不是有人创造出来教给众人的,而是
“自然促使人们发出各种舌头的声音,而需要和使用则形成了事物的名称”③,渐
渐地,那些能力较强智慧较多的人,就教人去用火和其他的新发现来改变他们以
前的生活方式,后来财富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野心,产生争夺和混乱,于是就有
人“教人们去设立官吏职司,制定法典,使大家同意遵守法规”④,再后来发现
了铁,出现了设防的城市、航海术等,各种技艺和知识也先后产生了。
伊壁鸠鲁哲学经过卢克莱修的论证和发展,思想更加丰富。虽然《物性论》
在当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在中世纪神学统治下更未产生应有的影响,但是对于
文艺复兴时期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stoa)是“画廊”的音译,因该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在画廊中讲学
① [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 同上书,153页。
③ 同上书,326页。
④ 同上书,332页。
110而得名。与晚期希腊的其他学派相比,斯多亚学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起
源于东方希腊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基本上不是出生于希腊本土;二是与统治阶级
的上层人物关系密切,曾经成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官方哲学;三是它在晚期
希腊哲学中,是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派别。以时间先后和思想特点为
依据,人们一般将该学派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理论性的早期斯多亚学派、折
中性的中期斯多亚学派和务实性的晚期斯多亚学派。
一、早期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Zenon,约公元前336—前264年),他出生于
塞浦路斯岛,后来在雅典求学和办学。芝诺的继承人是出生于小亚细亚阿索斯的
克里安雪斯(Kleanthes,约公元前313—前 232年),克里安雪斯的继承人则是
克吕西普(Khrysippos,公元前 281—前 205年),他也出生于小亚细亚,由于
学识渊博,擅长论证,对斯多亚派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传播贡献很大,故被誉为该
学派的第二创始人。他们虽曾撰写了大量的著作,但均已佚失,我们主要依据第
欧根尼·拉尔修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等人的记载了解他们的思想。
据说斯多亚学派是最早将哲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的,这三个部分就是逻辑学、
物理学和伦理学。其中物理学是基础,逻辑学是工具或手段,伦理学则是中心和
目的。
(一)逻辑学
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包括辩证法和修辞学两个部分。前者讨论怎样用问答法
正确地论述和探讨,包括语言理论和认识理论,涉及真理的标准和概念的形成等
问题;后者讨论怎样连续地正确讲话,可分成论证的发明、论证的表达、论证的
排列及雄辩等部分,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在认识论上,斯多亚学派重点探讨了认识的起源、概念的形成和真理的标准
等问题。他们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灵魂原本是一块白板,认识起
源于外物作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相同的记忆或表象的结合产生了经验,
概念则是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形成的。关于真理的标准,他们的主张不完全相同。
芝诺认为始于感觉的表象必须加以理解和把握才能成为真理。克吕西普则把能理
解的表象作为真理的标准,他把表象分为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两类,前者产生于
真实的对象并且与对象自身相符合,以印记的方式打在灵魂之上,是能理解那个
对象的,因而是清晰的,故可充做真理的标准;后者不是从真实的对象中产生
的,即使从真实的对象产生也不与对象自身相符合,所以它既不清楚也不明白,
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
111就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逻辑学方面,斯多亚学派也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他们发展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主谓逻辑系统明显不同的命题逻辑。他们对简
单命题和复合命题进行了区分,认为复合命题的真假决定于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
真假,并提出了复合命题的四种真假值情况。其次,他们在范畴理论方面也对亚
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重点探讨了范畴之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并将亚氏
的十范畴归结为四个,即实体、性质、方式和关系,更强调存在的动态性。
(二)物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包括宇宙论和神学两个部分,其总的特征
是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的解释,或反过来说,是对神的世俗化和自然化的解
释。从思想来源看,他们的物理学带有浓厚的混合色彩,基本概念是赫拉克利特
的火与逻各斯,又吸收了阿那克西美尼“气”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
料的学说。
“他们认为宇宙中有两种原则,主动原则和被动原则。被动原则是不具性质
的实体,即质料。反之,主动原则则是内在于这种实体中的理性,即是神。”①
神是活生生的、不朽的、有理性的、完美的,他有很多名字,如理智、命运、宙
斯、“普纽玛”(pneuma,可译为“精气”)等。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他首先创造
了火、水、气、土四种元素或质料,原始的火变成气,气转变成湿气而成水,一
部分水凝聚成土,另一部分留在表面而成蒸汽,形成包围在外面的球形的空气,
气的稀释又最后消解成火。从这些元素的混合中形成了动物、植物及其他自然种
类。这些质料作为被动原则,需要贯穿于其中的逻各斯的推动。这个逻各斯,是
永存不朽的“种子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秩序的规定者,是自然和命运,也是
一种有技巧的火,“它等于普纽玛,其形似火并具有匠心”②。“种子理性”是万
物的质料,像种子那样在个别事物中展示自己,但同时,又是在自身中拥有万物
的能动形式。世界的存在既然有开端,所以必定有终结。经过一段预定的、不变
的时间,产生于火的世界又毁灭于世界大火,然后再重新产生。这是一个永无穷
尽的轮回过程,每一轮的细节都和以前相似。这就是天意或命运,包括人的意志
在内的一切都是绝对地被命运所决定的。
既然世界的本性和规律是如此,人的职责就应当是认识天意,服从命运,顺
应自然而生活。这就是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为他们的伦理学说所奠定的理论
基础。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15页。
② 同上书,619页。
112(三).伦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内容丰富,涉及广泛,讨论了诸如动机、善恶、情感、
德性、目的、第一价值和行为、责任、行为的趋向和回避等很多问题,但是核心
的问题是德性。
关于什么是德性的问题,他们有多种表述。芝诺认为,“合乎自然的生活即
是德性的生活,德性是自然引导我们所趋向的目标”①。克里安雪斯认为“德性
是一种和谐的性情”,主张“幸福就在德性之中,因为德性是使整个生活和谐一
致的心灵的一种状态”②。克吕西普则主张“有德性的生活等于根据自然的实际
过程中的经验而生活。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整个宇宙的本性的一部分,因而目
的就可定义为顺从自然而生活;换句话说,顺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
的本性而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禁绝一切为万物的共同法律所不允许的行
为。共同法律即是贯穿万物的正确理性,与宇宙即一切存在物的主宰和统治者相
等同。当所有的行为都促进个人的精神与宇宙统治者的意志相和谐时,这种事物
就构成了幸福之人的德性以及生活的宁静安定”③。显然,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三代
领导人对什么是德性的问题虽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是相同的。德性就是合乎或顺
从自然而生活,由于“自然”即“本性”(phusis),因而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
而生活,如果一个人使自己的本性与宇宙本性和谐一致,遵从宇宙本性行事,那么
他就具有了德性。宇宙本性就是物理学中所阐明的神意或天命,是否顺从它,是衡
量人是否有德性的标准,反之则为邪恶。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宿命论观点。
德性包括哪些内容呢?他们的分法不一,有的分成两类,有的分成三类,有
的则主张有四类甚至更多。一般的观点是首先把德性区分为两大层次,即首要的
和从属的。“首要的德性有明智、勇敢、公正、节制。从属的德性是宽宏、自制、
忍耐、精明、慎重”④ 等。同样,邪恶也有首要与从属之分,愚蠢、怯懦、不公
正和放荡属于首要的恶,不自制、鲁莽等属于从属的恶。德性是互相联系的,它
们有共同的原则,所以,拥有其中的一个就等于拥有了全部。
善是可以产生某些效益的东西。德性自身及分有德性的事物在三种意义上被
称做善:利益所由以产生的源泉;与利益产生有关的事物,如有德性的行为;利
益产生的促使者,如分有德性的良善的人们。善的表现很多,有心灵之善与外在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02页。
② 同上书,603页。
③ 同上书,602~603页。
④同上书,604 页,
113之善、手段之善与目的之善、混合之善与纯粹之善、永恒之善与暂时之善,但
“所有的善都是相宜的、必要的、有益的、适用的、方便的、美丽的、有利的、
必需的、公正的”①。所以,财富和健康都不是善,因为它们既能产生好处也能
产生坏处。同样,快乐也不是善,因为有些快乐是丑恶的。
他们也讨论了责任问题。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芝诺是第一个使用
‘责任’(kathekon)这个概念的人。从词源上说,责任是从 kata tinas hekein 派
生出来的。② 它是一种其自身与自然的安排相一致的行为”③。所以,有责任的
行为是理性指导我们去做的行为,如孝敬双亲、敬重兄弟、热爱国家、对朋友忠
诚等。合乎德性生活总是一种责任。
在他们眼里,最具有德性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即“哲人”,所以对哲人的
讨论在他们的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哲人是没有激情的,因为最主要的
激情分为痛苦、恐惧、欲求和快乐四类,而这些是灵魂的一种不合理的、不自然
的运动,或者是一种过度的刺激。第二,哲人也没有虚荣,因为他对荣耀不荣耀
都无所谓。第三,哲人做一切事情都很出色,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能犯错误。第
四,哲人与神相似,因为他们之中有着神圣的因素。第五,哲人不富有同情心,
严格执行法律所决定的惩罚,对异乎寻常的事情也不感到惊异。第六,哲人并不
孤单,他本性是社会的、行动的。正因为如此,万物都属于哲人。只有哲人才是
真正的祭司,他们研究供奉、庙宇的建筑、净化及其他一切与神相关的事物。哲
人也应当参与政治,因为这样可以抑制邪恶,增进德性。哲人不仅是自由的,也
是君主,因为君权是绝对的统治,只有哲人才能维持它。哲人可以结婚生孩子,
哲人之间应当公妻,自由选择配偶。哲人为了正当的原因(如国家利益、朋友之
谊、患了不治之症等)可以放弃生命。
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还包括“世界主义”的政治理想。人的本性都是宇宙本
性的一部分,都是神圣之火的火花,无论在王座上还是在枷锁中,人人自由而平
等。整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具有完善德性的、与宇宙秩序相一致的大家庭,不应有
财富、种族、门第等等级差异。
早期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主义一样,一反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
在认识问题上诉诸感觉经验,而且同样主张德性在于顺从自然的本性而生活,但
是他们对自然的本性的理解却与伊壁鸠鲁有所不同。认识上的感觉主义似乎并没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05页。
② 这个希腊文短语的意思是“对某事尽力而为”。
③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08页。
114有妨碍斯多亚学派在伦理问题上持理性主义的态度,当他们视自然的本性为理性
(逻各斯)时,其摒弃感觉欲望的程度甚至达到了禁欲主义的地步。这就是他们
与伊壁鸠鲁主义的主要分歧所在。
总之,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承袭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尤其发挥了犬儒派
的思想。它所宣扬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为晚期斯多亚学派进一步发展,并且构
成了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
二、中期斯多亚学派
从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到公元前50年左右,是斯多亚学派发展的中期,其
显著特征是把早期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
思想加以折中,努力适应变化了的时代的需要。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得岛的巴
内修斯(Panaetius,约公元前185—前109年)和他的学生叙利亚人波塞多纽
(Pos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0年),还有罗马人西塞罗(Cicero,公元前
106—前43年)。
(一)巴内修斯
巴内修斯在哲学上致力于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学说。他对早期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做了较大的改变和重新阐释。首先在自然哲
学方面,他放弃了世界轮回的大焚烧说,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永恒说。其次
在伦理学方面,他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一般官吏和平民利益,否认哲人之德,提倡
中庸之道,放弃对一切无动于衷的冷漠,较多地注意健康、财富等外在的善,认
为至善就是符合本性(自然)的生活,人类的这种自然愿望,就可使他达到德
性。最后在宗教神学方面,他把神学分为三种:诗人的神学是拟人的和虚妄的,
毫无价值;哲学家的神学是合理而真实的,但不适宜于流行;政治家的神学坚持
传统崇拜,对公众进行教化,是必需的。巴内修斯的观点,是罗马化的斯多亚主
义的开端,对斯多亚学派在罗马世界的传播、生根、开花,起了重要作用。
(二)波塞多纽
波塞多纽是巴内修斯最著名的学生,被有的哲学史家称为亚里士多德以来希
腊最渊博的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天文
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在哲学上,波塞多纽一方面继续巴内修斯的折中主义路线,另一方面又较多
地保持了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一些观点。他把宇宙分成不灭的天上世界和可灭的地
上世界两个部分,认为人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结合物,因为人有肉体与灵魂两方
面,处于可灭与不可灭之间。万物和人都由神创造,宇宙受理性和天命支配,所
115以整个宇宙是统一有序的,一切部分都彼此相互交感。宇宙经历一定周期便焚毁
重生。
在伦理、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和伦理是一回事,任何形式的道德伦理和政
治活动都是宗教上的责任。人能够使自己自由并获得有关精神天赋的知识,从而
在死后享有最高形式的存在。
(三)西塞罗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论辩家和文学家,也是中
期斯多亚学派唯一有著作留传下来的人物。他的主要哲学作品是《论神性》、《论
目的》、《论命运》等。
在哲学上,他是典型的折中主义者(有的学者因此而不把他归为中期斯多亚
学派),主要把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
的原子唯物论,宣扬灵魂不死学说。他指出:“灵魂既是如此迅急活泼的东西,
能记忆过去,能推测未来,能通解艺术科学,能有如许之发明,既如此之广大无
边,其本质一定是不死的了。”① 灵魂本是天上的东西,上天之所以驱使灵魂降
落地下,进入肉体,正是要有人料理这个尘世,同时再以天上的风光贯彻到人生
里来。灵魂只有摆脱了肉体的桎梏,才更纯粹光明,才有智慧,才可以回归天
府。“如果灵魂是有美德而公正的,便可一直地顺利地升天。”② 他也宣传禁欲主
义和神秘主义,主张等级和睦,认为罗马共和制是最合乎自然的理想国家。
西塞罗的哲学观点缺乏独创性,他对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贡献是记载和阐述了
该学派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当时斯多亚学派的传播,也为后世对该学派的研究
保存了资料。他是第一个把大量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译成拉丁语的人,这是他对哲
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因而他的理解对哲学语言拉丁化以及哲学概念随之发生的意
义变化,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当然,也有许多哲学家(例如黑格尔与海德格
尔)认为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被译做拉丁语大多遗失了其中的哲学意味,因而后患
无穷,不过这种翻译毕竟对哲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塞罗的哲学工作和思想倾向,成了中期斯多亚学派向晚期斯多亚学派的过
渡环节。
三、晚期斯多亚学派
晚期斯多亚学派又被称为罗马斯多亚学派,从公元1世纪延续到3世纪中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187页。
② 同上书,188页。
116叶,基本上与前期罗马帝国相始终。晚期斯多亚学派与他们的前辈相比有两个突
出的特点。一是他们的著作均用拉丁语写成,且大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二是
明显表现出罗马人不擅思辨、偏重务实的民族特征。所以,逻辑学和物理学不再
受到重视,伦理学的中心地位愈益突出,对人的地位、责任、道德规范、生活方
式和内心修养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幸福的实践性问题更为关注,并且使伦理学与神
学结合得更加密切,以便与普通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协调。
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他们之
中既有奴隶,也有皇帝或大臣,的确体现了斯多亚学派崇尚平等的理想。
(一)塞涅卡
塞涅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是西班牙人,著名的罗马暴君尼禄
的老师和显臣,因卷入宫廷阴谋被赐死。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论幸福生活》、
《论天命》等。
塞涅卡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把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要尊重自然,顺从
神意,“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神健全,既考虑
身体的需要又不过分忧虑,既应充分享受幸运的恩赐又不为此成为奴隶。“这样
就会得到一种持久的心灵安宁,一种自由,不为任何刺激和恐惧所动”。特别要
认识到肉体快乐的危害,“要知道,肉体上的快乐是不足道的,短暂的,而且是
非常有害的,不要这些东西,就得到一种有力的、愉快的提高,不可动摇,始终
如一,安宁和睦,伟大与宽容相结合”①。
然而,宣扬摒弃物欲、抑制激情的塞涅卡,自己却聚财敛物、穷奢极欲。当
有人指责他言行不一时,他是这样狡辩的:“哲学家所谈的并不是他自己怎样生
活,而是应当怎样生活。我是讲美德,而不是讲我自己……要知道,如果我的生
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②塞涅卡的言行不一虽然遭人唾
弃,但是亦表明,或许恰恰是在哲学家那里,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显得
更加尖锐。
(二)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135年)本为奴隶,后获自由。他仿效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学生阿里安将其言论整理出来,辑成《爱比克泰德谈
论集》传世。
爱比克泰德指出,一切东西都是神创造的,人是神灵本质的一个特殊部分,
并且在人自己身上包含着神的某一部分。神即是善,神的本质在哪里,善的本质
①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190页。
117也就在哪里。人的本质不是肉体、土地和名誉,而是智慧、知识和健全的理性。
所以,人应当克制欲望,保持理性,实现道德的善。当人遇到阻碍和限制,肩负
重担,感到无能为力时,应该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好好地运用在我们能力范
围以内的东西,别的就听其自然吧。‘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神的愿望。”①
总之,服从神意、忍受命运、克制欲望,这就是爱比克泰德的信条。
(三)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0—180年)是罗马皇帝,“御座上的哲
学家”,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之余著有《沉思录》12卷,作为供自己阅读的独白。
该书的基调是悲观和消极的,反映了他内心中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奥勒留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由神决定其内在次序的整体,所以有两条原则
必须确定。首先,“我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我是在一种方式下
和与我自己同种的其他部分密切关联着”②。有了这两条基本原则,结论就显而
易见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都将满意;我不会做不合乎人
群的事情,而会把全副精力放到共同利益上面。如果这样做了,生活就一定愉
快。也正是因为人只是宇宙整体之一员,永恒时间之一瞬,茫茫沧海之一粟,极
其渺小,因此“就要认定:除了按照你的本性所领着你的去做,以及忍受共同本
性所带给你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伟大的事情了”③。其他的一切,“都只是死灰和
烟”,不足挂齿。我们也应该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死亡,轻视它,不要把它当成可
怕的痛苦事,把你打发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人生如
戏,剧本不由你书写,何时出场何时退场也不由你决定,我们只是演员,无论两
幕还是三幕,都是全剧,应该满意地退场。
虽然晚期希腊哲学各派与前人相比较而言缺少创新性,但是它们对哲学也有
相当的贡献,在形成新的问题方面尤其如此,斯多亚学派可作典范。就它们共同
关心的伦理学领域,斯多亚学派揭示了形而上学一元论与伦理学二元论之间不可
调和的矛盾。④ 形而上学寻求的是统摄宇宙万物的共同根据,一切事物无一例外
都源出于它因而是必然的,所以斯多亚学派主张顺从自然(理性)而生活。然而
伦理学不仅必须接受好与坏、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而且必须以意志自由为前提,
因为如果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所以斯多亚学派强调无论在王
座上还是在枷锁中人都是自由的。显然,它试图将形而上学与伦理学调和一致,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192页。
②③ 同上书,194页。
④ 参见[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2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8但是由于形而上学理所当然地是基础,所以它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命定论或宿
命论。
晚期斯多亚学派哲学所宣扬的宿命论和忍耐、克制原则,无疑迎合了统治阶
级的政治需要,同时也是对处于动荡社会的人们普遍心态的真实反映。反映了这
种心态的还有另一个哲学派别,这就是怀疑主义。
第三节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是晚期希腊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并驾齐驱的一个重要哲学
派别。它与前述的另两个派别既是针锋相对的,又有共同的一面。它们的共同点
在于伦理目的,即都在追求灵魂安宁的至上境界,但是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
题上,怀疑主义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不是通过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
识,而是通过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所以,它们把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
观点斥为独断论,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作
判断,不为之动心,试图以这种方式谋求灵魂的安宁。
怀疑主义之所以能够作为与占支配地位的绝对主义形态相对立的相对主义哲
学形态出现在晚期希腊,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
外,也有悠久的思想传统。德谟克利特的约定论和不可知论因素、普罗泰戈拉的
感觉论相对主义、高尔吉亚对存在论的否定、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的怀疑论
成分,都为怀疑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养料。独断论把知识和真理绝对化以及由此遇
到的种种难题,则从反面促成了怀疑主义的出现。
怀疑主义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前后延续500年左右,大致分为三个
阶段,即早期的实践性阶段、中期的批判性阶段和晚期的系统性阶段。由于中期
怀疑论在柏拉图学园之中,前面已有简述,这里只介绍早期和晚期的情况,主要
史料依据的是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毕洛主义概略》和《反
杂学》。
一、早期毕洛主义
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爱里斯的毕洛(Purron,又译为皮浪或皮罗,约公元前
365—前 275年),他早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曾经受到麦加拉学派和德谟克
利特学派的影响。毕洛未撰写过著作,他最杰出的学生费里斯的蒂孟(Timon,
119公元前 320—前 230年)写过《讽刺诗》等作品,但流传下来的还不足150行。
他们两人是早期毕洛主义的主要代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这样解释“怀疑主
义”这一名称的由来:“怀疑派,由于它在研究和探索中的活动也被称做‘研究
派’(Zetetike);由于研究者探索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叫做‘存疑派’
(Ephektike);由于它的怀疑和探寻的习惯或者它对肯定和否定不作决定的态度
也被叫做‘犹疑派’(Aporetik);由于在我们看来毕洛投身于怀疑主义比他的前
驱者更加彻底,更加明显,也被叫做‘毕洛派’。”①
毕洛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
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做出的判断。我们不能说现象是什么,只能
说它显得是什么或看来是什么。例如,蜜对我们显得是甜的,“但它本质上是否
也是甜的,我们认为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个关于现象
的判断”②。伦理方面的事物也是如此。他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因而否认事物有美或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只是风俗和习惯指导着人们
的行为。他之所以不作判断,是为了避免独断,因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
命题与它对立,二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
既然现象是不真实的,我们无权做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保
持沉默,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据说,毕洛的生活方式也与他的学说
一致,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不在意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从不让感官
武断地断定什么。相传“有一次他和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
都惊慌失措,而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对他们说,这是
哲人应当具有的不动心状态”③。
蒂孟对毕洛主义没有新的理论贡献,他的主要工作是嘲讽其他学派的哲学
家,批判独断论的错误,解释和宣扬毕洛的观点。
由于毕洛奉行沉默原则,未著文字,蒂孟的工夫又只花在讽刺与阐释上,所
以早期的毕洛主义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只是奠定了怀疑派的基础,确立
了思考的方向和原则,并把这种原则用于实践,因而我们把他们称为怀疑主义的
实践性阶段。真正使其具有理论形态的是晚期怀疑主义。
二、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在罗马时期,怀疑主义的早期形式——毕洛主义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哲学史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47页。
② 同上书,650页。
③ 同上书,652页。
120上通常称之为晚期怀疑主义或罗马怀疑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那西德穆、
阿格里帕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一)爱那西德穆的十种论证
爱那西德穆(Ainesidemos,约公元前100—前40年)生于克里特岛,曾在
亚历山大里亚城教书。据说他的哲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提出了主张怀疑的十个
理由,即著名的十种论证;二是抨击了独断论(主要以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主
义为靶子)的自然观、因果观、真理观和道德观。下面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
载为据,简述他的十个论证。①
第一,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如葡萄藤对山羊而言
美味可口,对人类来说却苦涩难咽。
第二,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例如,同样的生活方式对
一个人有害,对另一个人却有益;有的人(例如亚历山大的管家德谟丰)在阴影
中感到暖和,在阳光下却冻得发抖。
第三,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一个苹
果,用眼看是黄的,用嘴尝是甜的,用鼻嗅则是香的。
第四,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状态的本性不
同,所获得的印象也就多种多样。例如在健康与疾病、高兴与悲哀、热与冷时对
同一物的判断就大不相同。
第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对同一事情,有些人认为
公正有些人则认为不公正,有些人认为善有些人认为恶。例如,波斯人认为跟自
己的女儿结婚很自然,希腊人却认为极不合法。至于谁正确,我们还是存疑吧。
第六,事物都是互相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如紫色在阳光下、月光
下和烛光下呈现的色泽有差别。
第七,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大的显得小,方的显得
圆,直的显得曲,远看平整的山峰近看却犬牙交错。因此,离开地点和位置,要
认识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它们的本性是不可知的。
第八,事物具有相对性。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而饮酒过度则会伤害
身体。
第九,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罕见的东西比常
见的东西受到了人们更大的珍视。天天可以看到太阳就觉得它不足为奇。
第十,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的。轻与重、强与弱、大与小、上与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53~656页。
121下就是相对的。处在右方的事物并非本性使然,而是由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对位置
而被这样认为。所有的事物都与我们的心灵相关联。相关的东西自身是不可知的。
上述这些论证虽然内容广泛,涉及了认识的主体、对象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三个方面,但基本上局限在感觉领域或现象范围,主要是用生活中的经验事实直接
反对经验到的东西,集中否定的是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所以还是比较初级和表面的
东西,抽象性和思辨性都不很强,因而被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称为“老的论证”。
(二)阿格里帕的五种论证
阿格里帕(Agrippa,公元1世纪人)的生平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罗马哲
学家。他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是继爱那西德穆的怀疑主义十论证后,又进一步提出
了五论证,而且把目标集中在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上。他提出这些论证的目
的,“不是要取代前十个论证,而是要通过这五个论证连同那十个论证,更详尽、
更完整地暴露独断论者的轻率”①。
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介绍,这五个论证“第一个以观点的分歧为根据,第
二个以无穷倒退为根据,第三个以相对性为根据,第四个以假设为根据,第五个
以循环论证为根据”②。
第一,观点分歧。我们发现,显现出来的现象无论在普通人之间还是在哲学
家之间,都会引起难以解决的分歧。所以,我们既不能做出一个肯定判断,也不
能做出一个否定判断,只好悬而不决,保留意见。
第二,无穷倒退。用来证明一个所研究事物的证据自身也是需要进一步证明
的,而这个证明又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这样下去直至无穷。由于我们不可能拥
有一个可作为论证起点的根据,所以只好对事物保留意见,不作判断。
第三,相对性。只有在和判断主体及其伴随的知觉相关联中,一个对象才能
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但它的本性是什么,我们却无法做出判断。
.第四,假设武断。当独断论者迫于无穷后退的困境时,便把某个东西当做出
发点。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东西并不是通过论证建立的,而是他们简单地不通过任
何证明而独断地确定的。
第五,循环论证。应该用来证明所研究对象的东西自身却要求对象来证实。
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命题中,我们既不能肯定这个证明那个,也不能肯定那个证
明这个,所以对两者都只好存疑。
总之,一切可感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们都相对于有感觉的主体,因此不管所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58~659页。
② 同上书,656页。
122呈现的可感对象是什么,都可以很容易地被归结为五个论证之一;一切可知对象
也是相对的,与思想着的人相关,这样,可知对象也与五个论证相关。既然任何
可感事物和可知对象都逃不出上述五个论证的范围,那么结论就只能是:“在一
切情况下,我们对所显现出来的对象都不得不保留意见,不作判断。”①
显然,阿格里帕的论证比爱那西德穆的论证更具普遍性和抽象性,也更精致
和深刻。它们不仅暴露出绝对主义形态各派哲学的一些弊病,而且涉及了思维本
身的一些问题,所以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其中的某些内容被后来有些哲学家
以改变了的形式一再提出来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说,以后的哲学家如果想要建立
某种形而上学体系,都必须面对这五个论证的挑战。
在阿格里帕之后,有些怀疑派者为简化起见,进一步把他们存疑的根据概括
为两个论证。其一,没有什么事物通过自身得到理解。因为我们既不能用一个可
感物作标准,也不能用一个可知物作标准。我们所采用的每个标准都是有争议
的,因而是不可信的。其二,没有什么事物通过其他事物得到理解。因为“一个
能通过它而理解别的事物的事物自身,必然也要通过其他事物得到理解,这样就
陷入了循环论证或者无穷后退”②。既然每个被理解的事物都显得要么是通过它
自身被理解,要么是通过其他事物被理解,而这两种情况已被证明都不可能,那
么显然就没有什么事物能被理解。所以,他们主张怀疑一切事物。
(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kstus Empiricus,公元2世纪中叶人)的生平不
详,可能是个医生。他作为晚期怀疑主义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其重要性首先在
于他的著作《毕洛主义概略》和《反杂学》。这两本书是我们研究早期和晚期希
腊哲学,特别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资料来源。除了系统叙述怀疑主义其他人物的思
想外,他自己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首先,原因不存在。原因和结果都是关系,而关系只是思维的对象,并非存
在于实际之中,所以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存在。此外,假如原因存在,
无外乎同时、在先和在后三种情况。但是,同时的东西不是同时的东西的原因,
在先的东西也不是在后的东西的原因(因为当原因存在时,结果还不存在),在
后的东西更不是在先的东西的原因。既然三种情况都不是,因此原因是没有的。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根据,而大前提本身又靠三段
论的结论所断定的那个事实才成立,所以是循环论证,故而无效。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58页。
②同上书,659 頁,
123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在道德领域,不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
不要去设立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有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因为该领域根本
谈不到知识问题,信念的存在会唤起人们强烈的愿望和情感,破坏灵魂的安宁。
只有预防独断,抑制情感,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达到不动心
和幸福。
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
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
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
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活力与魅力。
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
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所以就此而论,怀疑
主义实际上并未达到消除独断论的目的,只是促使它改变了形式,因为希腊哲学最
后一个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就是以神秘主义的独断论形式出现的。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是公元3世纪至5世纪时最重要的哲学派别。说它最重要,主
要是因为它既是整个希腊哲学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基督教神哲学
的主要思想来源。通过新柏拉图主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
衰落和向神学转化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对哲学和宗教、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复杂关
系的认识,
这一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是因为它的基本倾向虽可划入柏拉图
主义阵营,但却具有鲜明的“新”特点,这就是思想来源上的折中主义、本体论
上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和伦理观上的人神合一。
新柏拉图主义传播范围较广,流行时间较长,内部区别较大。下面,我们以
它的活动中心为依据,分三个学派加以介绍。在介绍之前,先让我们简要地了解
它的思想来源。
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源
概括地讲,新柏拉图主义是在广泛吸收希腊和犹太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
124的。具体说来,它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亚学派的思
想。新柏拉图主义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本依据,把《巴门尼德篇》中的“一”
和“存在”视为柏拉图的最高神学,把《蒂迈欧篇》中的摹仿创世论当做建构体
系的范本,并且从柏拉图在“第二封书信”中讲到的关于三个领域的学说中寻找
三一原理的渊源。与此同时,它亦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神学”中的纯形式、完全
现实、第一动因、终极目的等思想,也吸收了斯多亚学派的神创论、泛神论、命
定论和逻各斯学说。
二是以斐洛(Philo,约公元前30—公元45年)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斐洛
的哲学思想是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结合的典型,他通过用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犹太教
义,第一个建立起神学思辨体系。他认为神是唯一永恒的、绝对存在的和不可见
的,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神在本性上不可理解,即使通过灵魂的静观,也只能
知道它存在而不能表达其本质。逻各斯是神与世界的中介,通过这个中介,神创
造了可感世界并向它启示了自己。可感世界是消极的。哲学的最高层次是对神的
静观,这只有通过自我否定才能获得。斐洛的这些观点,为新柏拉图主义提供了
思想模式和理论蓝图。
三是以阿波罗尼(Apollonios,公元1世纪)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
们认为有一个脱离万物而存在的神,神以数为原型规定和创造万物。“一”是神、
善、理性、第一原则,“二”是不平等和变化的原则。地上万物因为有质料所以
都不洁净,只有摆脱与不洁肉体的联结,与神融合,才能解决伦理问题。
四是以普鲁塔克(Ploutarkos,约公元 55—125年)和纽曼洛斯(Numen
ios,约150—200年)等人为代表的折中性柏拉图主义者。普鲁塔克认为,神是
最高的存在,一切善的创造者,但其本质不为我们所知。理念是神与世界的居间
者,创造的模型。纽曼洛斯则提出了三位神的思想。第一位的神是至上神,自身
即善并通过自身而善,是纯粹的思想和实体原则,是父亲。第二位的神是造物
主,来自至上神,通过分有第一位神的本质而善,是儿子。第三位的神是世界,
即造物主的产品,是孙子。
此外,亚历山大里亚城早期基督教神学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形成也有一定
影响。
二、亚历山大里亚一罗马学派
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是新柏拉图主义的第一个派别。如此称呼该学派的
原因在于,亚历山大里亚城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孕育地,罗马则是它的诞生地。这
125一学派的先驱是萨卡斯,主要代表是普罗提诺,重要人物还有波尔费留等人。
阿莫纽·萨卡斯(Ammonius Saccas,175—242年)是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
学者,他没有著作,据说也不准学生传播他的思想。他在新柏拉图主义发展史上
之所以占有先驱地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确立了该学派的思想方向,即信
奉希腊宗教,研究并传播希腊哲学,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本质上是
相同的;“一”、善、绝对存在于理念和理智之外。二是培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创
始人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Plotinus,一译柏罗丁,205—270年)是埃及人,28岁时到亚
历山大里亚师从萨卡斯学习哲学长达11年之久。40岁左右到罗马定居办学,吸
引了不少达官贵人,甚至受到皇帝加里安和皇后的重视,曾计划在康帕尼亚建立
一座“柏拉图城”,以实现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因大臣们的反对而未能实行。他
50岁开始写作,共撰写了54篇论文,由其学生波尔费留编辑成6集,每集9
篇,故冠名为《九章集》(Enneades)。该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是
我们研究普罗提诺思想的史料根据。
普罗提诺的哲学体系博大艰深、内容丰富。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只简单介绍
他的主要观点。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
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将两个世界变成四个层次;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将
灵魂回忆变成灵魂观照。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或父亲就是“一”
(hen,为了突出这个“一”的地位和作用,中文一般译为“太一”)。“一”作为
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本身不是存在,也不是一切。正因为“一”空无一物,所以
万物由它产生。它超越了“是”所指示的属性,没有任何肯定的特征,因而不可
言说与名状。如果非要言说,也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因为凡
“是”和“有”的东西,都有对立面,都是区分的结果,所以都是“多”而不是
“一”,都是部分而不是全体,都是缺欠而不是完满。但“一”即不寻求什么,也
不拥有什么或缺欠什么,它是极其完美的。①“一”在本性上虽不“是”什么,
但我们可以通过形容和比喻来肯定它。从肯定的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
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
满自足的源泉。它因其完满而流溢,因其流溢而产生一切。“存在于‘一’之
后的任何事物必定是从‘一’中生成的,或者是它的直接产物,或者可以通过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85页。
126中介物溯源于它。”①
“流溢”是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犹如
太阳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的光辉一样。这种流溢说虽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
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
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因为生成
不缺失什么,所以不用生成物的复归作为补偿。
“一”首先流溢出“理智”(nous,或译心灵、努斯等)。“理智”是“一”的
影像,也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它作为被产生的本体,不再保持“一”的绝
对同一性,包含着原初的区分,因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可用最一般的范畴表
述它。当然,它仍然享有“一”的统一性,所以,多样性又是统一的,知与被知
的差异内在于其中。这样,它就既是知识的真正对象,又是知识的主体。思想与
存在、异与同、动与静等范畴也适用于“理智”。
“理智”也像“一”一样能够流溢。它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存在于理
智中,犹如理智存在于“一”中。灵魂作为“一”之间接产物的第三种本体,已
不是绝对同一体,也不像理智那样是一与多的统一体,而既是一又是多。当它转
向理智和“—”并与它们相通时,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因而是一,但当它转向自
己的产品即可感世界,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中时,就成了多。灵魂是能动的、不朽
的,它可以轮回,也可以流溢。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
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漆黑的
混沌。质料不是无,而是非存在,它本身不变,却作为载体承受形式的变化。
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
使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就是灵魂的回归或
上升之路。上升之路有两条,即德性修养和辩证法。对应于灵魂、理智和“一”,
德性也有三种,即公德、净化和观照。三者是依次上升的关系。“公德”即公民
德性,目标是使人类仁爱交往,抚平激情,顺从本性,所以它是实践性的和否定
性的德性,指导公众生活,限定欲望情感。“净化”为沉思德性,目标是使人从
肉欲中解脱出来,在理性静观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观照”是最高的德性,
它使人在突如其来的一刹那灵魂出窍,舍弃肉体而与“一”处于一种合而为一
的、不可名状而又无与伦比的迷狂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解脱”(ekstasis)。在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87页。
127这种神人合一的状态中,灵魂获得了宁静,享受着至福,体验着奇妙无比的欢悦。
但是,“观照”的境界是罕见的,只有少数圣贤之士方可达到(波尔费留说,他与
普罗提诺相处6年,普罗提诺曾有过四次观照经历,而他自己在68年中仅有过一
次),而且可遇而不可求。不过,“公德”和“净化”阶段的努力是“观照”的准
备,虽然这些努力并不必然导致“观照”,但若不努力,“观照”必不可能。
辩证法是灵魂回归的另一条上升之路,也是引导我们到达解脱的技术、办法
或训练。它是哲学的高贵部分,不仅由一套理论和规则组成,亦涉及事实,知道
真理,首先知道灵魂的作用。“这条道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变低级的生
活。第二阶段为已经上升到理智领域、已在那里留下了足迹但尚须在那个领域中
继续前进的人所享有。它一直延续到他们把握那个领域的终极为止。”①那么,
什么样的人能到达终极呢?“肯定是那些已经明白全部或大多数事物的人,那些
在一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由此可生长出哲学家、音乐家或爱美者的生命胚芽的
人。哲学家喜欢这条道路是出于本性,音乐家和爱美者则需要外在的引导。”②
“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
框架。第一个过程是他哲学的形而上基础,第二个过程才是目的。与晚期希腊哲
学其他学派一样,他也把伦理学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他把人生的最高境
界视为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回到自身,过一种人神合一的内在的神圣生活。
区别在于,其他的希腊哲学家一般都强调人神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他受东方
神秘主义的影响,注重人神合一。
普罗提诺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并糅合进了其他派
别的思想,从而创立了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他的神秘主义在
波尔费留那里又有新的发展。
波尔费留(Porphyrius,一译波斐利,233—305年)是叙利亚人,普罗提诺
晚年的得意门生。他不仅编辑了普罗提诺的《九章集》,写了《普罗提诺传》,还
撰著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要句录》等作品。在哲学上,他有两方
面的工作值得一提。
其一,他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中,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
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独存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
的思想中?(2)如若是实体,有形还是无形?(3)如若无形,与可感物分离还是
在可感物之中?这三个问题,他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启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唯
名论与唯实论关于共相问题的长期争论。
①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669页。
128其二,他在介绍普罗提诺思想的同时也做了一些修改,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宗
教的神秘色彩和来世观念。他倾向于灵魂本性恶的观点,因而把神人合一的境界
推向来世,并强调现世生活应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他把德性分为公德的、净化
的、理论的、至福的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现世的道德生活,后两个阶段是现
世生活所不及的,只有依靠神恩在来世才能获得。现世的德性和快乐不相容,游
戏、娱乐和婚姻均为罪恶。在传播新柏拉图主义时,他还同正在兴起的基督教展
开了论战,抨击基督教教义和一些外在的仪式。
波尔费留死后,新柏拉图主义的活动中心从罗马转移到了波尔费留的家乡叙
利亚,从而衍生出新柏拉图主义的另一个学派。
三、叙利亚学派
由于当时的叙利亚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小,宗教迷信盛行,所以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的叙利亚学派在整个新柏拉图主义阵营中哲学味道最淡,而迷信色彩最浓。
叙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波尔费留的学生扬布利柯(Jamblikhos,
约 250—325年)。他的目的是致力于建立融哲学、神学、宗教为一体的体系,为
多神崇拜作理论上的辩护,容纳希腊和近东的种种传统信仰,把各民族的神灵接
纳进万神殿,让它们各得其所。
扬布利柯的基本方法是在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之上和之间,另行设置多个等
级,靠增多层次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在普罗提诺的“一”之上,还有一个绝对
的一,它超越所有东西,无任何规定性,比“善”还高。在它之下和之后,才是
与“善”等同的“一”。从“一”流出可知世界,它包括思维对象(理念),其基
本要素是有限、无定(即“二”)以及两者的结合。可知世界流出能知世界,它
包括一切能思想的东西,基本要素有三,即理智、能力、造物主,并由此再分成
七个等级。能知世界流出灵魂领域,同样分三等,先是超世俗的灵魂,由此再流
出其余两种灵魂,诸神的、天使的、精灵的、英雄的灵魂都在这一领域,它们的
数目是按360这个数的模式来决定和排列的。灵魂又流出可感世界,它是整个宇
宙等级的末端。
在伦理学方面,扬布利柯接受了波尔费留的德性四阶段说,认为灵魂凭借这
些德性来沉思理智,继而观照出绝对“一”的流溢序列。但在这四种德性外,他
又加上了第五种,即僧侣的德性——巫术,认为巫术是人的灵魂与天使相通的明
证,是比神秘的数字、启示更为完美的智慧。由于巫术的作用,灵魂就能迷狂地
与终极本原绝对“一”结合在一起。据说他自己和其他一些新柏拉图主义者就会
施展各种巫术。
129四、雅典学派
由于叙利亚学派维护多神教崇拜,反对基督教,所以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
的得势,新柏拉图主义在扬布利柯死亡后不久便一蹶不振了。直到5世纪初,新
柏拉图主义才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校里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但已成强弩之
末,没有多大的作为了。这时的新柏拉图主义,由于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为主要
阵地,故被称为雅典学派。雅典学派对于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表现出较
强的理论兴趣,其学说的迷信成分也大为减少。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是普罗
克洛。
普罗克洛(Proklus,410—485年)是君士坦丁堡人,先在亚历山大里亚学
习,后投师到雅典柏拉图学园,曾任该校校长。据说他既有深刻的思想、渊博的
学识,又能与神交往并具有创造奇迹和预言的能力,因而广受尊重。他的哲学著
作主要是对柏拉图作品的注释,尤以对《蒂迈欧篇》的注释最为著名,留传至今
的著作是《神学要旨》和《柏拉图神学》。
《神学要旨》摹仿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写作而成,它以三重发展律为
演绎原则,以“一”为起点。首先是自身同一的统一体,其次是由于统一体的活
动而产生的生成体,最后是生成体在回归统一体的活动中形成的复生体。从统
一、生成到复归的三重发展过程也是从自因、原因到结果的关系。每一个过程都
包括三个阶段:统一体包括“一”、理智和灵魂;生成体包括理智对象、理智对
象与理智活动的同一、理智活动;复生体包括上天世界、内在世界和可感自然。
统一体是既不被分有也不分有的自因,因而是不可言说的。每个统一体作为自
因,都是一个系列的开端:“一”是绝对存在者即神的开端,理智是生成体系列
的开端,灵魂则是复生体系列的开端。“一”是所有过程和系列的原始本质,是
杂多的基础、首要的善、万物存在的第一因。它不可言说,超越一切可能的肯定
和否定,只能通过类推加以说明。
普罗克洛是新柏拉图主义中除了普罗提诺之外思想成就最大的哲学家,他为
了恢复新柏拉图主义而煞费苦心,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已被奉为国教
的基督教是不可能容忍异端邪说的。公元529年,普罗克洛死后不到半个世纪,
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便下令关闭了雅典的一切哲学学校。这一悲剧事
件,标志着新柏拉图主义的结束,也标志着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历史终结。幸运的
是,辛普里丘、达马修斯等雅典学园的几位新柏拉图主义者逃脱了女哲学家希帕
蒂亚于415年在亚历山大里亚城被基督徒残酷杀害的厄运,他们避难于波斯宫
廷,继续从事希腊哲学的评注阐释工作,从而在中东地区为希腊思想的圣火留下
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