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在线阅读

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生阶段,由于后世的研究者们多

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因而亦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时

期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所以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当希腊人

试图摆脱宗教神话的限制,以理性的目光注视自然之时,他们除了

感到敬畏和赞叹而外,也产生了困惑和惊异:生灭不已、变动不居

的自然为什么会呈现出一幅四季交替、草木枯荣因而生生不已、自

我涌现的景象?处于变化之中的自然,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什

么?由多种多样的事物所组成的自然之整体,其统一的根据是什

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希腊人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而

这些最初的哲学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性和直观性。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首先,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这时的哲学家,其

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加之哲学

家们的作品大多被冠以《论自然》的名称,因此他们一般被习称为

“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学说也被后世称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

21其次,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khe,亦译做始基)问题。所

谓“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界定,说的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

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①。

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看来,在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

不变的,它应该是自然最原始的开端和始终如一的主宰,非如此不能解释自然的

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由于对万物的本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便

形成了有形本原与无形本原、一本原与多本原、动本原与静本原等等的分歧和对

立,从而区分出不同的学派。随着哲学思考的深入,本原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

发展。

再次,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虽然

有的哲学家已经开始使用逻辑论证,但并不普遍,更不严格和精密。

最后,早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

特色,并且以此为据,区分出不同的学派。在整个早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主要

有三个地区的三大学派,即东部的伊奥尼亚学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学派和北部的

阿布德拉学派。

在某种意义上说,早期希腊哲学的演进是宇宙论形成、兴盛继而衰落的过

程,虽然在此后的希腊哲学中仍然有宇宙论的一席之地,但是它不再是哲学思考

的中心所在了。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构成了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伊奥尼亚哲学

第一个从宗教神话中脱颖而出,开始了对自然的哲学思考。然而,当哲学家们以

有形体的自然元素规定万物的本原时,他们不仅遇到了一与多、变与不变以及生

成的原因等难题,而且无法为知识提供坚固的立足点。于是巴门尼德摒弃了传统

的自然哲学道路,以唯一、永恒、不动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而迫使其

后的自然哲学家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并且使原本朴素辩证的自然观染上了浓厚

的机械论色彩。

由于各种原因,早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著作已经完全佚失,现在我们作为史料

引用的所谓“残篇”,并不是他们本人著作直接的残存内容,而是近现代学者从

古代其他思想家和著作家们的著述中搜索汇编而成的。德国学者第尔斯编的《苏

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和英国学者基尔克与拉文(第二版时又加入了斯科菲尔

德)合著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比较全面地汇集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料。②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2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② 本书在需要引述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时,主要引用苗力田先生主编的《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5),它比较全面地提供了相关方面的资料。

22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

伊奥尼亚地区是古代希腊在地中海东部的殖民地。这里富庶繁荣,是不同文

化的汇合处,由于工商业发达而兴起的自由风尚、冒险精神、求新观念和对知识

的重视等等,为哲学的诞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伊奥尼亚地区

产生了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即脱胎于神话母体,但又完全不同于传统宗教神

话观念的米利都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博学多才、被尊为“七

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盛年①约在公元前585年),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泰

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Anaksimandro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以

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Anaksime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

(一)泰勒斯

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泰勒斯就被看做是西方哲学的始祖,不过由于年代久

远,我们从古人的记载中,只知道他留下了两个命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

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他之所以做出这一论断,可能是看

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或许亦受到了古代神话的影响,

因为古希腊神话把海神夫妇作为创世的双亲,古埃及和巴比伦神话也认为万物由

水而生。② 泰勒斯还认为“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他与一般希腊人

的观点相同,持一种万物有灵论的朴素看法,认为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例如

磁石能使铁移动是因为磁石有灵魂,因而万物都充满了神。③

泰勒斯所留下的这两个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即万物

的“本原”问题和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问题。

“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西方哲学第一个哲学概念。在早期希腊

① “盛年”是希腊语 akmē的意译,原义为顶点、极盛期、成熟期等。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的生卒

年月不详,故以此来估算他们的年龄。希腊人认为40岁是一个人出成就的极盛期,因而以此为“盛年”。

泰勒斯的盛年之所以被定为公元前585年,是因为据说他预测到了这一年的日食。

②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21、22页。

③ 参见上书,22页。

23哲学中,本原所凸现的主要是这个语词众多含义中的两个含义,即“开端”和

“主宰”。希腊人最早的哲学思考带有浓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他们看来,如果

宇宙自然是自我涌现、生生不已的,那么它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也应该是始终

如一的主宰和最终的归宿。由此可见,当时的哲学家们大多是在时间上最古老的

开端这一意义上规定本原的。虽然我们并没有泰勒斯已经使用了“本原”概念的

确切证据,但是他所思考的对象的确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是有文献记载最早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已经(虽然可能

还不够彻底)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试图从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自然万物中

概括出它们统一的本原。由于哲学家们刚开始进行哲学思考时还没有普遍抽象的

概念可用,他们只能用感性直观的东西来表示或象征普遍的东西,泰勒斯的

“水”就是如此。“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它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

说明自然的哲学原则,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所表征的

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

有普遍性和流动性。不仅如此,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泰勒斯的水还是生命的原

则。显然,泰勒斯的“水”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

然观。

(二)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继续着泰勒斯从自然出发以理性的方式探寻万物本原的思路,

并在思维的抽象性和解释的具体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他对本原的规定突出了本原

的流动性。据说,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位使用“本原”概念的哲学家,他认为万

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

性或自然,从这里生成了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① 阿那克西曼德所

说的“无定”(apeiron),意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所指称的似乎不是本原,而是本

原的性质。② 显然,本原既是万物由之而来、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开端和主宰,

那么它就不仅是普遍的,而且还必须能够转化为其他的自然元素同时仍然保持着

自身的同一性,从而还能够最终回归自身,所以亦是富于变化的。因此,本原应

当是无限定的,亦即没有固定的形式。

阿那克西曼德不仅说明了本原的“无定”性质,而且十分关注万物生成的原

因问题,在他看来,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25页。

② 参见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4定和限定,但却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

“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在他看来,万物生成的运动是有规

律的:“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

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①

由此可见,阿那克西曼德关于“命运”的思想已经涉及了必然性或规律的问题,

只不过他还没有如此明确地表达而已。

(三)阿那克西美尼

可能是不满足于仅仅规定本原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主

张,这个无定的本原应该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

凝结变为风,尔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

中生成其余的一切。② 当阿那克西美尼以“气”作为万物的本原的时候,他不仅

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而

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泰勒斯的两个命题合而为一了:“气”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因素,

而“灵魂”(psukhē)的原义就是气、气息或呼吸,这就使本原与灵魂统一起来了。

米利都学派三位哲人的主要观点有如上述。虽然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的和简单

的,但是在他们近乎于猜测的宣称中,却蕴含着根本性的思想变革,并且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世界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

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并且试图在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寻求

万物统一的本原,以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从而宣告了哲学的诞生。与此同

时,他们在对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阐释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对立、运动和变

化等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涉及了物体与灵魂、气与生命、灵魂与神、对立与统

一、量变与质变等等的关系问题。米利都学派的思想表明,希腊哲学在产生和形

成时期带有明显的朴素辩证性:自然事物流转不已乃源于本原之化身万物,由于

本原为一却可以化身为多,所以它必须具有流动性,而且在它之中就蕴含着运动

变化的原因。然而,虽然本原问题是哲学问题,但是它却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

而当时的自然科学至多也就是处在萌芽状态,所以自然哲学家们的论断只能建立

在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之上。

虽然随着米利都城被波斯军队攻破焚毁,米利都学派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

30 年左右即不复存在,但是他们开创的哲学事业并未中断,其原则和精神在邻

近的爱非斯城的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25页。

② 参见上书,31页。

25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出生于米利都

以北的另一座商业城邦爱非斯的一个贵族之家。据传他因为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愤

世嫉俗,放弃王位,隐居山林。他性格内向、语言晦涩、思想深邃,当时就被人

称为“晦涩哲学家”。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赫拉克利特写过一本内容

分为宇宙论、政治学、神学三部分的《论自然》的书,但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

能见到的,只是从古代著作家的记述中摘录出来的130多条残篇。毫无疑问,这

些警句格言式的残篇断简只是赫拉克利特著述的很小一部分,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他毕竟是那个时代遗留残篇最多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

位,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有形本原说的传统,也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某些观点,他的思想既具有综合性,更富于创造性,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

的影响。

(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

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

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①

与前人的思想相比,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特征。他不仅公开

否定神创世界说,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

秩序性。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烧

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

的。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

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

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

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

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

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

(二)万物根据逻各斯生成

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是“逻各斯”。

“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

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37~38页。

26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

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

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

一。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

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

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

“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

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

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①

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他本

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逻各

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

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

的依据。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

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

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

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人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

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的

作用。

(三)对立面的同一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他之前,米

利都学派已经提出了蕴含于本原之中的两种对立力量(如冷与热、凝聚与疏散

等)是化生万物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也研究了各种对立的范畴,但是真正认

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还是赫拉克利特的贡献。他不

仅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

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体现这方面思想的残篇不少,例如“相

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39页。

27万物都按照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等等。① 显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之

下,赫拉克利特在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之间更强调斗争的作用。他说:“战争是

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为

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② 不过,很可能是受希腊民族古老信念的影响,他

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做运动变化的归宿,即把变化的总体趋势理解为循环和

平衡。例如他认为世界的变化周期或“大年”由一万零八百年组成,时间一到,

整个宇宙都将被火所焚毁,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

往复。

当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直观的和单纯论断性的,还

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概念的高度,更缺乏逻辑论证。不仅如此,从总体上看,他的

思想亦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

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另

外,就“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而论,赫拉克利特似乎主要关注

的是河流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踏入流动的河流的人也一样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

这正是后来智者的思路。

(四)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不仅主要讨论了事物的来源、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等问题,而且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了认识论的问题。

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

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

证”③。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

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之中,他将米利都

学派关于本原的无定性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一切皆流,

无物常驻”的结论。就此而言,火作为万物的本原,或许更多地是以其富于变化

的特点而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不过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由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

运动变化之中,因而真正不变的东西唯有变化本身,但是变化亦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41~43页。

② 同上书,41页。

③ 同上书,48页。

28(逻各斯),这就为关于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根据。然而,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

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

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

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

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黑格尔曾经不无夸张地说:

“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①。

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

与希腊东部伊奥尼亚地区较为明快的有形体本原说和无定观念相反,在西

部的南意大利一带,则出现了较为思辨的无形体本原理论和强调规定性的哲学

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代表就是以克罗顿城为活动中心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以

爱利亚城而得名的爱利亚学派。尤其是其中的爱利亚学派,堪称早期希腊哲

学的转折点,对于后来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以毕达哥拉斯为创始人,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

术研究为一体的团体。该学派在古代希腊具有活动范围大、涉及领域广、影响时

间长等显著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主要介绍巴门尼德之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基本哲学观点,不涉及这一学派后来的发展和演变。

毕达哥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出生于靠近伊奥尼亚的

萨摩斯岛,因而熟悉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后来游历过埃及、巴比伦,学到了那里

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也深受东方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他中年时来到克罗

顿,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

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最能典型概括他们思想特色的格言:“什么最智

①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295页,北京,三联书店,1956。

29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在哲学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

的思想有三个方面,即数本原说、和谐观念和灵魂理论。

(一)数是万物的本原

作为哲学家的毕达哥拉斯像米利都学派一样追求关于自然的知识,不过他不

认为本原是无定的,而是从获得知识的角度出发,强调本原的规定性或限定

性。①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对数学的研究,认为数的本

原即是万物的开始。“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

看来,同火、土、水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西以及生成着的东西之间有着更

多的相似。同时,从某一方面看,数的属性是公正,从另一方面看,数目的属性

是灵魂、理智,或者机遇,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数来表示;而且,他们还看到,音

阶(和谐)的特点和比率也在数之中;并且,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

性乃是对数的摹仿。在整个自然界,数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便认为数的元素就

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而已。”②可以理解,由于毕达哥拉斯

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而且取得过很大的成就,所以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

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

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数作为万物的

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③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数有两种形式,即

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

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

“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

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

产生出一切物体。

显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体现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另一种哲学倾

向,与“水”、“气”、“火”等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但是,“数”毕竟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被用来解释

诸如意见、正义、婚姻、友爱、理性、音乐、天体等一切现象的时候,既是质料

又是形式的“数”其性质就有些模糊不清了。“数”虽然是抽象的、普遍的存在,

① 参见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71页以下诸页。

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70~71页。

③ 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6*16-19。《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40页,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0但是还没有彻底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所以黑格尔说:“这个数不是感性的,但

也还不是思想”①,可见他们的思想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

(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与数本原说一致,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的观念,认为宇宙是天体的

和谐。

在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

一起,用于音乐就是将不同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音阶,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

则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宇宙”(cosmos)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

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② 在他们

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

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在强调和谐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对立的

问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毕达哥拉斯学派列出了十对对立范畴,即有限与无

限、奇数与偶数、单一与众多、右方与左方、阳性与阴性、静止与运动、直线与

曲线、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正方与长方。③ 然而,从文献记载上看,他们

似乎还没有像后来的赫拉克利特那样,自觉地将对立与和谐联系在一起,认识到

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思想,与伊奥尼亚学派的宇宙生成

论有很大的区别。在伊奥尼亚学派那里,本原的无定性意味着宇宙诞生之初乃混

沌一团,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脱胎于神话的宇宙观提出了质疑:“或者如神学家们

所说,万物由黑夜生成,或者如自然哲学家所说,‘所有的事情是混合在一起

的’,这同样不可能。如没有现实的原因,运动从哪里来呢?”④ 其实不只是运动

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可能性。与“无定”和“混沌”观念相比,“秩序”

与“规定”的思想显然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三)灵魂学说

灵魂理论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他们的灵魂观具有宗教和哲

学的双重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等宗教观念引入哲

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遵循若干宗教禁忌。同时,他们也从哲学上对灵

魂是什么和如何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对灵魂是什么的问题说法不

①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219页。

② 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342~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③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71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1627-29。《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276页。

31一,有的认为是尘埃,有的认为是和谐。在他们看来,音乐和哲学是净化灵魂的

手段,通过音乐熏陶和哲学思考,可以使灵魂处于和谐状态。

“灵魂”(psukhē)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荷马史诗》中表示

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表现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而在

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

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诞的内容,但是

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

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

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

魂问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统一。所有这些,都和他们在数学、天文

学、音韵学等领域的贡献一样,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数

本原论虽然还没有摆脱开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且

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体现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

做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

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

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① 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

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

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

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一)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克塞诺芬尼(Ks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前540年)出生于小亚

① 虽然西方哲学深厚的本体论传统发端于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不过本体论这个概念直到17世纪

时才出现。17世纪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钮(R.Gocleneus,1547—1628年)利用希腊语创造了 ontologia

这个概念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其直接的词义就是“关于存在(to on)的理论或科学(logos)”,即

“存在论”。然而,由于to on在希腊语中不仅指普遍的“存在”,而且指“诸存在物”,加之这门学科经历

了长期的历史演变,所以中文或译做“本体论”,或译做“万有论”,或直译为“存在论”或“是论”,实

际上都不是(亦不可能有)恰当的翻译。在此,我们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译之为“本体论”。

32细亚的科洛封,据说 25岁后便开始在希腊各地流浪,后来定居在爱利亚,也有

材料表明他在 90多岁时还过着流浪的生活,写过一些叙事诗、讽刺诗和哀歌,

可能是一位游吟诗人。①

从现存的资料看,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于神、关于万物

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

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首先,神是唯一的。“唯一的神,在所有的神祇和人

中最伟大,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都和有死亡之物不同。”其次,神是不动的。“他

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时间到不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

力地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最后,“他全视、全思、全听”。②

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克塞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

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而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前501年)是爱利亚人。他

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以浪漫的神话色彩和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

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

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

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③ 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

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

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

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

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

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驻单一的本质,因为

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

① 关于克塞诺芬尼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争论,我们对此倾向于持肯定的态度。

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527页及以下诸页。

②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86、87页。

③ 参见上书,93页。

33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

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

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联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

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①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

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

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

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是唯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

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

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

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

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

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②,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

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

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③。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

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

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

中心的距离都相等”④,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

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

在的”⑤,“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⑥。另

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

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

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⑦。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

①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95页。

③ 同上书,95~96页。

④ 同上书,96页。

⑤ 同上书,93页。

⑥ 同上书,96页。

⑦ 同上书,94页。

34“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①。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

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

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

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的这个唯一的、永恒的、不动的、完满的、作为

思想对象的“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

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因而

能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存在”概念在语言学上与印欧语系所特有的系词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巴

门尼德所用的“存在”(einai、esti、to on)概念,分别是希腊语中系动词“是”

(eimi)的不定式、第三人称单数和用做动名词的中性现在分词(后来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等人主要使用的是中性现在分词 to on),有普遍抽象的存在和诸存在

物两方面的含义,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通常可以译为“是”、“有”或

“在”,我们采取约定俗成的原则,姑且译之为“存在”。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对

事物的述说(判断)与事物本身尚未区别开来,只要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真的,

它就是事物本身的现实状态。当自然哲学家们企图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寻求永恒

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发现,没有哪种自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真正不变的

只能是“存在”(“是”)。在一个判断中(“S是P”),主词与宾词都是变动不居

的,不变的唯有这个“是”。换言之,一切事物都“是”、都“存在”,不过其中

的事物总有一天将“不是”、“不存在”,然而“是”或“存在”却不会因为事物

的生灭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是”或“存在”就是使事物

“是”或“存在”的根据。因而与前辈们探寻时间上在先的本原不同,巴门尼德

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存在,它虽然还不就是但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

质”。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为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奠定了

基础,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所说的存在仍然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性直观的色彩

(如“滚圆球体”的比喻),尚未达到最普遍最抽象的程度。

巴门尼德虽然通过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方式,将自然万物与

存在分离开,而且没有深入考虑两者的沟通和统一问题,从而给以后的哲学家例

如柏拉图出了一道难题,但是他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摒弃自然哲学的程度。因而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93页。

35在结束了“真理之路”的探索之后,巴门尼德按照“女神”关于对常人的意见也

要加以领会的指示,就转向了他所谓的“意见之路”,发表了对万物本原的意见。

他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和冷是事物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

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解释。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的深远意义直到苏格拉底

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关于两

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

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形而上学或本

体论的基础。再次,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

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

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尽管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时

却没有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虽然新颖、深刻,但是却

由于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明显抵牾,从而使他的思想很难为整体水平尚处于直

观表象阶段的同时代哲学家们所理解和容忍,因此难免遭到非议。当时人们攻击

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存在”的两个要害之处,即单一和不动。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学生芝诺便站出来为存在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三)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盛年约在公元前464—前461年)出生于爱利亚城,据说是

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因反对僭主而被杀。

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而在于他为巴

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自己明确指出,他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

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的人”①。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

而从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二是论

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据后人记载,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

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如果有广度和厚度,

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

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即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因

此,“如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大会

①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28°。

36大到无限”①.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

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事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上就是可数因而是有限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因为在

存在的东西之间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他中介,所以存在着的

东西便会无限多”②,

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有限多又无限多的

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据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叙述,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

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

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

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则爬得最慢。

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

开始运动,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而被追赶者此时已经向前

运动了,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

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

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

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第四,“运动场”。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

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

在时间上出现矛盾。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

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到的第二个

结论。

芝诺的上述论证关注的不是事实而是理论,除“运动场”显然具有明显的诡

辩性质之外,其余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

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思考,直到

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他的论证方法亦对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

①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01页。

37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四)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

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是萨摩斯岛人,曾被选为海军

统帅。从文献上看,麦里梭的思想明显属于爱利亚学派,然而关于他是否巴门尼

德的学生,抑或是不是爱利亚学派的成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根据,许多学者采取

存疑的态度。麦里梭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正面论证,

并且修改了巴门尼德的两个论点。

首先,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

发来论证存在的其他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他证明了存在的单一性。“任何

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

当是单一的;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会受到另一个的限制”①。

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

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唯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

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就不再是单一的了。”②

麦里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

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

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这种观点从反面启发了原子论者。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古典哲

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

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

论传统。当然,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思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

们所接受,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发出了挑战,

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存在与非存在、单一与众多、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觉之间

的对立,这就迫使同时代或稍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把哲学思

维引向了深入。

第三节多元论哲学

经过爱利亚学派对于自然哲学的批判,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

①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06页。

38的特点。

首先,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事物的生成和毁灭,而是力图深

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与此相应,本原概

念在“开端”与“主宰”等含义之外,亦具有了“元素”的含义,而且这一含义

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自然哲学家们开始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

可再分的物理单元,并使用了诸如“根”、“种子”、“原子”等概念,因而被亚里

士多德等人称为元素论者。至此,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开始发生变化,机械论的色

彩越来越浓厚。

其次,为了解决芝诺所揭示的一与多的矛盾,自然哲学家们放弃了水、气、

火等单一本原传统,不再以一个本原去说明多种事物,而是改用多种东西的共同

作用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因而被称为多元论者。显然,在西方哲学一元论主

流的背景之下,多元论通常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具有比较明

显的过渡性质。

再次,经过芝诺关于运动与静止的思辨,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把本原及由本原

生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视为无须解释的当然前提,而是开始正面探讨运动的根源

或原因。不过由于元素论的机械论性质,他们往往在事物之外去寻找运动变化的

原因,有时甚至将其归结为精神性的因素。

最后,他们开始重视认识论问题,不仅试图解释感觉的产生,而且想说明感

觉与理性的统一关系。哲学思维的这种进步,除了哲学自身内部的原因外,也与

当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克罗托内的阿尔克芒首先进行了解剖实验,发现了视觉

神经,并且认识到大脑是感觉和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阿那克萨戈拉用动物进行

实验,并用解剖方法研究它们的构造。人们的视野已深入到动物身体内部。

这一时期多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即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

和德谟克利特。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是西西里岛的阿格里

根特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集诗人的浪漫、哲人的冷静、宗教徒的虔

诚和科学家的理性于一身。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追随者,写过《论自然》和《净

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

450 行残篇。

在希腊哲学中,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典型的多元论者,其思想带有综合和过

渡的性质。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形体本原说,吸收了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目哲

39学和灵魂学说,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不过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

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称为.“根”

(rhizomata)。

(一)“四根”与“友爱”、“争吵”

恩培多克勒借用四位神祇的名称,明确宣称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

“首先请听真,万物有四根:宙斯造万物,赫拉育生命;还有爱多妞以及奈斯蒂,

她用自己珍珠泪,浇灌万灵生命泉。”① 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

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

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

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一时从单一分为众多,一时又由众多生成单—”②。这

里所说的“单一”,亦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通过“根”与

事物的分合转化,恩培多克勒力图把巴门尼德割裂开的一与多重新统一起来。

但是,这四种元素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友

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它们分分合合。“友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

合四根,形成事物。“争吵”是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种永恒

的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交互消长,轮流坐庄,形成宇宙万物倏忽生灭、不

停流转的总画面。由此可见,恩培多克勒所提出的本原实际上是六个,即四种元

素和两种力量。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

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恩培多克勒叙述了宇宙和生物的生成发展过程。他认

为,宇宙开始是个球体,混沌不分。后来不断产生冲突和分离,形成日月星辰等

天体。星辰来自以太,太阳源于火,地上万物由其他元素凝聚而成。生物由进化

而产生,人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中生成和完善起来的。

由于认识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恩培多克勒讨论了感觉是从何而来的这个前

人没有涉及的问题。

(二)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

相接触而进人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

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

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狭,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

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10~111页。

② 同上书,111页。

40正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所以恩培多克

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他认为我们是“用气见神圣的气,用火看昏暗之火,

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①。关于智慧和无知,他也有同样的见解。

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或者

至少是密切相关的。人特别是用血液来思想,因为在血液中,所有部分的各元素

都非常好地混合在一起。

(三)灵魂轮回说

作为虔诚的奥菲斯教徒,恩培多克勒相信灵魂不死,并且花了不少的篇幅来

描述灵魂轮回的痛苦经历。他宣称灵魂不是从我们的血液和呼吸中产生的,而是

从别处来到肉体中寄居的,它是一个被神的命令逐出的“完完全全的流浪汉”。

灵魂开始处于原始的纯洁状态,没有冲突和争吵,只有爱与美之神库波莉斯。但

堕人肉体后,灵魂就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于是便不得不历经轮回。人只有通

过净化洗涤罪恶,才能最终使灵魂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虽然恩培多克勒的思想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维的混合物,但是其主导的方面对希腊哲学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他的本原学说、

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启发意义,有些见解直接影

响了原子论哲学。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

克拉左美奈。约 20岁时到雅典讲授哲学,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交往密

切,后因不敬神的罪名被处以罚金并被驱逐出境。离开雅典后,他回到伊奥尼

亚,定居在米利都的殖民地兰萨库斯,并死在那里。相传他也写过论自然的书,

但只有别人转述的20多条残篇保存了下来。

在希腊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赢得了不可

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光辉业绩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首先,他第一次把哲

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使这朵智慧之花在雅典的沃土中大放异彩,结出丰硕之

果,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人。其次,他第一次明确而

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努斯”或“理智”作为本原,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

命奠定了基础。最后,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

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30页。

41(一)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阿那克萨戈拉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

物的本原,不过他把本原看做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

子”(speramata)。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主要性质:

第一,“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

“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

第二,“种子”是无限的。“无限”(apeiron)这个概念,阿那克西曼德、毕

达哥拉斯和麦里梭等人都用过。他们主要是从“无规定”、“无限界”的角度使用

这个概念,而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无限”则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无限”首先

指种类上的无限,即有多少类事物就有多少类种子。其次是数量上的无限。万物

都混合在一起,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最后是分割上的无限。因为在小的东

西中不能有最小的东西,永远有更小的东西,也永远总有比大的东西更大的东西

存在。

第三,“种子”是同类的。因而亚里士多德把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称为

“同素体”(homoiomereiai,直译为“相同的部分”),认为“阿那克萨戈拉把同

素体当成元素,如像骨、肉、髓以及其他那些与整体同一的构成部分……单纯而

根本的是同素体,土、火、水和气乃是复合物,事实上只是由于其他东西的种子

集合而成的”①。

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

全纯粹的,如纯白、纯甜、纯肉等等。实际上,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

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

第五,“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

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另一种力量在外部起作用。这种力量就是“努斯”

或“理智”。

(二)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

“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希腊语原文为nous,源于动词

noein(思想),通常音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等,我们译之

为“理智”,意在表明希腊理智观念的发源和连续性。

在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将“理智”看做高居

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关于“理智”的性质和作用,阿那克萨戈拉有

不少论述,最集中的一段是残篇12:“其他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45页。

42有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

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和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

量。理智还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不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理智也主宰着

整个旋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理智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

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

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理智所安排。”①

这个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的“理

智”,虽然具有恩培多克勒的“友爱”和“争吵”那样的外部动力因的作用,但

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纯粹的精神概念了。因为它摆脱了“友爱”与“争吵”的形

象性和隐喻性,相比之下更具思辨性和概括性。“努斯”或“理智”承袭着赫拉

克利特“逻各斯”的遗风,以君临一切的姿态,被阿那克萨戈拉堂而皇之地扶上

了本原的宝座,与作为质料的“种子”一同共创万物。由此我们可以说,阿那克

萨戈拉的本原学说,是古代哲学中比较典型的二元理论,虽然他在具体解释宇宙

和生物现象时,更多地使用的是“种子”理论。

(三)感觉由相反者生成

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与恩培多克勒的观

点相反,提出了“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

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

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

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虽然他的“异类相知”说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

知”说正好相反,但是在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

的。阿那克萨戈拉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在肯定感觉作用的同时看到了它的不

足,因而认识到仅靠感觉不能把握真理。显然,这一思想与他的本原学说是一脉

相承的:因为“种子”不可见、“理智”更是无形的力量,所以只有靠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而他的理智学说则被苏

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46~147页。

43阿布德拉城,就学于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e,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前430

年)。他一生游学四方,知识渊博,著述甚多。从第欧根尼·拉尔修保留的著作

目录表看,他的著作分为十三组共五十多部(篇),内容涉及伦理学、物理学、

数学、文学和技艺共五大类①,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马克思和

恩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由

于这些著作都已佚失,我们只能依靠古代其他思想家的转述或评论来了解他的思

想。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也包含了他的老师留基波的思想,

所以下面以德谟克利特的名义展开的叙述应看做他们共同的见解。

(一)原子与虚空

在方物的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以包容百川的大家风度,对以前各派哲学

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在本原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原子一虚空理论。

据亚里士多德记述,“留基波及其信徒德谟克利特主张充实和虚空是本原。

他们分别称它们为存在和非存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

在。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什么,因此他们说存在与非存在同样存在。这二者一起

构成万物的质料因。正如那些人从作为根本实体的单一的变化(稀疏和凝聚是这

种变化的本原)中生成出万物一样,他们也认为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其他事物的

原因。这些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他们断言存在只在形态上、相

互关系上和方向上相区别。形态即是形状,相互关系即次序,方向即位置,如 A

和N是形状的不同,AN和NA是次序的不同,Z和N则是位置的不同”③。辛

普里丘也记载说,他们“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无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这些

原子由于它们的充实而不可割裂。它们之中没有虚空存在。分离的产生则是由于

复合体中存有虚空”④。

这两段记载是我们了解德谟克利特本原学说最可靠的依据。从中可以看出,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在希腊语

中为 atom,直接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

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

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to

kenon)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57~1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③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60~161页。

④ 同上书,161页。

44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

显然,德谟克利特的本原学说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

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通过他的原子与虚空的理论,形成了新的解决方

式。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物理主义解释传统,吸收了“四根”说和“种子”

论的元素思想和结构观点,但克服了他们的朴素性和比喻性。他受到毕达哥拉斯

学派尝试用无形之数来建构宇宙系统的启发,却把数学质点改造成了物理质点。

他无疑深受巴门尼德的影响(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同意

“存在”与“非存在”应有区别,但却针锋相对地为“非存在”和“虚空”平反,

不仅承认它们存在,而且视为本原,从而以自己的方式把被巴门尼德分离开的两

者重新统一起来。他对存在、非存在概念的重新界定(存在就是充实,非存在就

是空虚),对后来本体论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二)宇宙生成理论

以原子一虚空理论为依据,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

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旋

涡运动。在旋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

的就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均衡旋转时,轻的就被抛到

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结

构。这个结构像一层内含各类物体的外壳,当它进行旋涡运动时,周围的壳由于

中间的抵抗变得很细薄,而相邻的原子因受旋涡影响不断流到一起,于是大地就

生成了。原已抛向中间的原子就停留在那里,包含万物的薄壳本身由于外部物体

的吸引也在膨胀,当它在旋涡中运动时,吸人所有它碰到的东西。这些物体中的

可结合部分构成一个起初十分潮湿和泥泞的组织结构,但随着它们跟整体的旋涡

一起旋转,就逐渐变干,成为天体的基础。世界的数目是无限的,但大小不同,

生成和毁灭的时间也不一样。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旋涡运动生成宇宙的过程看做是必然的过

程,并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因为万物生成的原因是旋涡,他称之为必然

性。他的这种宇宙生成观点,不仅排除了神话迷信的创世说,而且比恩培多克

勒、阿那克萨戈拉的“外力作用”论更具合理性。但是,德谟克利特把一切都归

结为必然性的观点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一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原子如何能发生

碰撞并且形成万物,另一方面也带有浓厚的机械决定论色彩。后来,伊壁鸠鲁对

此做了重要的修正。

(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

45影响,提出了“影像”说,用影像来解释感觉的产生。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

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

依据这种认识,他说明了视觉的产生:印象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生成的,而是眼睛与

视觉对象之间的空气在视者和视觉对象之间被紧压后留下的印记。另一方面,他又

提出了一种“约定论”。他“有时摒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认为它们都不是按照真

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事物的真理是,原子和虚空存在着……甜和苦是从俗约

定的,热和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也不例外,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①。依据这

种认识,他认为有两类知识。一类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判别真理

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官得来,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属于虚假的知识,真实的知识则与此相区别”②。

因此,由于实际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而它们作为本原,又是感官无法把

握的,所以德谟克利特得出了消极的结论:“我们没有把握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只是通过许多方式明白了它们。……一个人必须根据这一尺度认

识到他是与实在分离的。……这个论证也表明,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对我

们每个人来说,存在的只是偶性或意见。……很清楚,要知道每个事物实际上是

什么,是没有办法的。”③

显然,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这种倾向与他的本原

学说一脉相承,同时也是深受巴门尼德影响的结果。但是,他与巴门尼德和稍后

的柏拉图不同,并未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并进而彻底否认感觉的作用。他只是认

为“真实的知识高于虚假的知识”,当虚假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

嗅、再尝、再通过触摸感知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应该承认,尽管有些表

述不一定恰当,但是他对感觉局限性的批评是很深刻的。

(四)灵魂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灵魂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灵魂的构成和作用,一是灵

魂的安宁问题。

据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的记述,德谟克利特是依据他的原子理论来探

讨灵魂的本质和构成的。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

西,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因此,

德谟克利特实际上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

①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167页。

② 同上书,168页。

③ 同上书,167~168页。

46宁。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题上,他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制欲乐,

淡泊名利,因为贪心与嫉妒会使灵魂苦恼。所以,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和金银,

追求神圣的、智慧的东西才能净化灵魂,得到真正的幸福。德谟克利特建立在原

子论基础上的幸福论,以及关于肉体愉快与精神愉快的区别,不仅为后来原子论

的幸福观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的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原子论哲学的创立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晚期希腊,伊壁鸠鲁结合当时科学的新发展,对之做了一些修正,使它更加完

善了。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卢克莱修亦为之提供了广泛的论证,把它作为消除迷

信开化愚昧的工具。在17世纪,近代哲学复活了古代原子论,从而对科学原子

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的认识理论,特别是其中

的约定论观点,可以看做是伽利略和洛克等人思想的先驱。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万物的本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哲学家们试图以自然来

说明自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作为第一批从事哲学思考的人,

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自然哲学建立在经验和观察的

基础上,它的问题是哲学的而其内容却往往是科学的,故而需要但却缺少科学实

验的理论和手段,所以主要是朴素直观和猜想性的,难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揭示了自然哲学的缺陷,摒弃

了自然哲学的宇宙论道路,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存在”,这就为后来长期

主宰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奠定了基础。此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为了解决巴

门尼德提出的难题而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当时自然哲学的最高成

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然而,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结束。首先,当希腊

哲学深入到事物内部,试图说明构成自然的元素和结构的时候,这些问题实际上

应该由自然科学来解决,至少需要科学工具和手段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希腊自然

哲学所无法满足的条件。其次,从米利都学派到原子论,朴素辩证的自然观逐渐

具有了比较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原本蕴含于本原之中的运动变化的原因被排除在

了事物之外,因而难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自我生成。最后,希腊哲学追求的是关于

自然的知识,自然哲学演变的结果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不可能满足这

一要求。因此,尽管自然哲学后来仍然是希腊哲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早期希

腊自然哲学的宇宙论终于衰落了。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哲学中心

向雅典的转移,随着雅典民主制带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开明、文化发达和知识进

步,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日益活跃,对社会和人自身的问题愈加关注。

因此,哲学在自身中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在线阅读

    第三章 16—18 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 概论 人类认识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作为哲学认识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自然、存在等客观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统一性。在那里,主观精神世界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对象来自觉地加以探讨,精神、意识和思维的能动性尚未在反思中建立起来,精神…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62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在线阅读

    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 在政治和哲学中⾃由主义的兴起,为研究⼀个⾮常重要的很⼀般 性的问题供给了材料,这问题是:政治社会情势向来对有创见的卓越 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影响,反过来问,这些⼈对以后的政治社会发 展的影响又是怎样? 有两种正相反的错误都很常见,我们必得警惕。⼀⽅⾯讲,对书 本⽐对实际事务熟悉的先⽣们,总爱把哲学家的影响估计得过⾼。他 们⼀见某个…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26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哲学界的两栖明星-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哲学界的两栖明星 洛克是伟大的哲学家、医术通神的大夫、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大家还记得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我们讲了英国“光荣革命”的故事,它没有流一滴血,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们还知道,在此之前,英国历经了一个苦难的时期,内战频仍,杀人无数,在不列颠岛,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流下了热血。 我建议大家在读本章时,先读读历史卷有关章节,了解这段时期…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58
  • 第十九章皮亚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 20 世纪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日内瓦发生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而 且是发生认识论的奠基者。皮亚杰1918年毕业于瑞士纳沙戴尔大 学,曾工作于瑞士和法国的多个心理实验室,担任过日内瓦国际教育 局长、卢梭学院院长、国际心理学会主席、瑞士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首席代表、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68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三章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明根据 尽管理性有这样一种迫切的需要,即预先设定某种完全能为知性彻底规定自己的概念而奠定基础的东西,然而,理性要发觉这样一种预设的理想性和单纯虚构性是太容易了,以至于不会单凭这点就被说服把它的思维的一个单纯自己的创造立即假定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物,如果它不是以另外的方式被什么东西所迫,要通过从给予的有条件者回溯到无条件者…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2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