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自从2005年初版以来,已经过去8年多了,其间收到各方面传来的反
馈信息,除有读者指出个别地方的表述不当外,基本都是正面的。我们作为高校
哲学教师,也感到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这本教材还是用得颇为顺手的。然而,
学问无止境,这些年来我们也感到,本书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更加
符合今天学术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建议,对本书从头
至尾重新审视,并作了一些必要的修订。其中在结构上有两处较大的变更,一处
是把“18世纪法国哲学”从单独的一章(第四章)纳入到了第三章“16—18世纪
西欧哲学”中,作为其中的第六节,因此总体看来减少了一章。这样做,主要是
考虑到更加符合标题的含括范围,以及更加贴近那个时代西欧哲学的全貌。原
来的划分则是沿用了国内过去为强调法国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以及唯
物主义、无神论的特点而使之单独成章的做法,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单纯从学
术上考虑的。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的一套西方哲学丛书,
就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16至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8世纪法国哲
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俄国哲学分别成卷,反映了
一种当时意识形态上的需要。但从思想史来考虑,18世纪法国哲学不论是从年
代上还是从问题域上,显然是不能从16—18世纪西欧哲学中脱离开来单独考察
的,所以这次做了结构上的调整。
另一处较大的调整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原来是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压
缩为“精神哲学”中“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一带而过,这是按照黑格尔本人的
“哲学百科全书”的体例来安排的,表面看来十分严整,没有破坏黑格尔“逻辑
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三段式,但实际上还是有问题的。马克思曾指出,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而且从20世纪 60年代以
来,国际黑格尔研究越来越重视《精神现象学》的地位,黑格尔自己早年也有把
《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体系“第一部分”的设想。凡此种种,都使我们觉得有必
要把《精神现象学》作为他的哲学的第一部分来讲述,并且单独加以强调。当
然,实际上这里所详细分析的还只是《精神现象学》上半部分(意识、自我意识和
理性),下半部分(尤其是精神和宗教)则由于在后面“精神哲学”中有系统展开
而忽略了,但毕竟使《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中占据了一个几乎可以和《逻
辑学》并肩而立、相互参照的地位,这是符合当今学术发展的大趋势的。
再就是一些细节上的推敲,包括表述上的修改,体例上的一致,以及某些引308
后 记
文的增删。一般来说,我们主张对一个哲学家尽量少引一些外部的评论,以免增
加教材的篇幅,这是与我们最初定下的方针相一致的。为当今大学生和爱好哲
学的年轻读者计,我们一开始就着意要编一本目前国内篇幅最短小精悍的西方
哲学通史,最初的目标定在30万字以内。虽然初版没有完成这一指标,字数接
近35万,但已经是国内最短的了。这次修订尽管某些部分有所增加,但还是想
尽办法控制字数,根据电脑上的显示,可能会与初版相当。曾有同行向我们建
议,是否可以在书后增列一些参考书和思考题。经再三考虑,还是放弃了这种做
法。现在是网络时代,参考书可以上网查询,我们所指定的肯定不如网上的周
全。至于思考题,我们担心会有另一种负面作用,就是把读者的思想限定在自己
预先想好的某些问题上,那就还不如留下空白的好。其实会读书的读者朋友,每
一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题,不必强求一致的。当然,字数的考虑也是其中
原因之一。
表述准确、逻辑清晰、行文简洁,这是我们在这次修订中尽可能追求的目标,
但是否做到了这些,还有待于广大读者评说。
最后,我们仍然要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本书的重视以及责任编辑在修订本
上付出的心血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还要对那些仔细阅读过本书初版并提供
了宝贵意见的读者致以深切的敬意!
邓晓芒 赵林
2013年12月11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