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
1831年黑格尔逝世后,他的支持者出版了《黑格尔全集》,该书的一个
编辑者说:“哲学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圆圈,剩下的工作只是在最后完成者的
清楚而明确的指导下补充思想材料。”①但事与愿违,黑格尔哲学体系连同
支持它的团体很快就分化瓦解了。
黑格尔派的分化
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黑格尔高度评价宗教的地位,把基督教作为宗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把上帝当
作绝对理念的化身,这些遭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学者的反对。另一方面,
他把宗教思辨化,把基督教教义解释为概念的自我显现和具体化,这又遭到
了路德派卫教士的反对。如何评价基督教的性质,在德国当时环境中是一
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启蒙派与保守派、自由派与顽固
派以及革命派与反动派的两军对阵。面临着这样的冲突,黑格尔的后继者
有两种态度:一是站在前者的立场反对后者,一是调和两者的矛盾。
早在黑格尔还在世时,费尔巴哈就匿名发表了《关于死亡和不朽的思
想》一书,在黑格尔派内部引起争论。1835 年,斯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发表《耶稣传》,指出耶稣只是历史上一个普通教派的创始人,把耶
稣神化为圣子和基督的福音书是神话与传说。但是,福音书并不像激进的
① E. Gans, Fermischte Schriften, Berlin, 1834,S.251.
357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启蒙学者所说的那样,是恶意欺骗或有意虚构的产物;毋宁说,它是一个民
族、一个宗教组织的集体的无意识的创造。斯特劳斯关于基督教起源的神
话学解释不但遭到保守的神学家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在黑格尔派内部引起
轩然大波。人们可以根据黑格尔的不同论述,支持、反对或调和斯特劳斯的
立场。有鉴于此,斯特劳斯说:“福音书的历史是不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
是人们关于神性和人性相统一的观念史的一部分?对于这一问题,有并且
只有三种答案:福音书全是传说或部分是传说,或福音书的全部和部分都不
是传说。如果把这三种答案或方向分别作为黑格尔学派的一个部分,那么
可以按照传统的比喻,把最接近旧体系的那一部分称为右派,另一部分是左
派,他们中间是中派。”①后来,人们一般把黑格尔左派叫做青年黑格尔派,
把右派叫做老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左中右之分是政治上的区别,从哲学上说,青年黑格尔派有哪些特征
呢?首先,青年黑格尔派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他们批评黑格尔没有把辩
证法的否定原则坚持到底,没有为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余地。青年黑
格尔派的卢格(Arnold Ruges)说,黑格尔只解释现实,但没有为“应当”留
下余地,他的哲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说:“在现代批判运动中净化
黑格尔的哲学,这才是进步。”②更重要的是,青年黑格尔派把绝对的否定精
神与对现实的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他们的风格是批判性、论战性的。他们相
信,辩证法的否定是创造性的,只有经过不断的相互对立的环节,才能不断
地接近真理。
其次,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
史、思想史。斯特劳斯把基督教的历史解释为集体下意识。布鲁诺·鲍威
尔(Bruno Bauer)把它归结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产物。他在《同观福音书
历史的批判》(1841年)中考证《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是《马可福音》
的匿名作者对宗教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他的结论是:“福音书是人写的,从
① D.F.Strauss,Streitschriften zur Vertheidigung meiner Schrif uber das Leben Jesu und zur Charak
teristik der gegenwrtigen Theologie, Heft 3,0siander,Tubingen,1837.S.95.
② A. Ruge,Smtliche Werke, Bd.,1,Grohe, 1848,S.454.
西方哲学简史|358内容到形式都贯穿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①从人的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创造
性出发,他得出自我意识与宗教相对立的结论:“宗教精神是自我意识的分
裂,它的本质规定性成为与意识对立的独立力量。自我意识自然地逃离这
个力量,因为它丢弃了主体自身的自为内容,在这个力量面前感到自身是
无,并肯定自身是无。”②由于对福音书的激烈批判,他于 1842 年被普鲁士
国家文化部正式解除大学教职,后来在柏林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公认领袖。
施蒂纳(Max Stirner)则由唯心论走向唯我论,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个别的
“自我”或“唯一者”,唯一者把世界据为己有、变成“我”的所有物,利己主
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人是事物的附庸,近代人相信基督教宣扬
的纯粹精神和精神之爱,而现在基督教告终了,“唯一者”因而成为事物世
界和精神世界的所有者。从利己主义出发,他极力否定一切束缚个人私利
的东西。他说:“国家与我就是敌人”;“人民愈是自由,个人就愈是受束
缚”;“人民与人类的没落使我走向繁荣”;“监狱看来就形成了一个社会,一
个集体,一个共同体”;“党派不外是国中之国”;利己主义者“宁愿成为家庭
的罪人,回避家庭的法规”。③
最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无论是斯特劳斯,还
是鲍威尔,都企图把基督教解释为人的意识的流露和人性的自然创造。这
被保守的神学家指责为无神论。实际上,他们也确有无神论的思想。如施
蒂纳宣称:“对哲学家而言,上帝与石头并无区别,他们是彻底的无神论
者。”④但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的本质是否定和批判,必须从宗教中取回自
己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批判反思创造了基督教,它的进一步批判反思必然要
否定以前创造的基督教,这才符合黑格尔哲学的本性。在《对黑格尔末日
审判的号角:无神论和敌基督》中,他用圣经语言说明无神论是黑格尔宗教
哲学的必然结论。他引用《圣经》中“你虽如大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我
必从那里拉你下来。这是主说的。”⑤用其中的“我”和“主”指人,他说:“只
有我们才是主,一切的主宰,只有人是上帝,我是主,是全能者,全能和唯一
① B.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der Synoptiker, Leipzig,1840,Heft 1,S. xvi.
② Ibid. ,S.25.
③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1989年,192 页、231—232 页、237 页、256 页、
238 页。
④ M. Stiner, Kleinere Schrifen, Treptow bei Berlin,1914,S.45.
⑤《旧约·俄巴底亚书》1:4。
359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的创造者。所以主说‘我必从那里拉你下来’。”他用引文中的“你”指有神
论者,包括老年黑格尔派和斯特劳斯,他说老年黑格尔派因为“杀死了辩证
法的危险观点”,保留着虔敬的宗教态度,而被鲍威尔的批判从天上拉下
来。斯特劳斯肯定宗教是普遍实体,“个体精神放弃了自身的特殊和独特
性,把自身结合在绝对理念之中”①,因此也要从天上拉下来。
总的来说,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着激进派与
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这个派别只流行了
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从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派,再到马克
思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内容,我们下面只介绍费尔巴哈
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 年)曾在柏林大学
旁听黑格尔的课,后转入爱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编外讲师。
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他在此文中否定个人灵魂不
朽,把上帝等同为生命、爱、意识、精神、自然和时空。他的作者身份被披露之
后,便一直受到压制,不能晋升教授职务。1837年以后从学术界隐退,在孤寂
的环境里度过了后半生。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后期的著作有:《黑格尔哲
学批判》(1839 年)、《基督教的本质》(1841 年)、《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
(1842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 年)和《宗教的本质》(1849年)。这些著作
不但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对青年黑格尔派也有所批判。他颠倒黑格尔体
系的做法对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黑格尔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他是第一个指出黑格尔
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他指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都是
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把第二
① L.S. Stepelevich,The Young Hegelians:An Ant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p.
177,180.
西方哲学简史360性的东西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对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或者不予理会,或者当
作从属的东西抛在一边”①。第一性的自然和第二性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根本没有达到他所宣称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他所达到
的充其量只是思维在思辨领域与自身的同一。他嘲笑说:
从精神里面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账不用找掌柜的,等于处女不与
男子交媾仅仅凭着圣灵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
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②
从这些俏皮话可以看出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一个特点:以直观对思辨,以
机智对深刻。中国有位哲学家说:“与博者言,依于辨。”费尔巴哈反对黑格
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之辨。
我们看到,神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导致黑格尔派分裂的一个原因。
青年黑格尔派利用黑格尔论证哲学不同于神学,费尔巴哈的立场更加激进,
他论证黑格尔是混淆哲学与神学的根源。他说: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
神学。
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谁不抛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抛弃神学。③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近代哲学中传统神学和泛神论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作为泛神论用理性实体代替了人格神的实体,从而站在泛神论
的立场上否定了传统神学。但黑格尔泛神论在否定传统神学的同时,又建
立了泛神论的新神学。他说:“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最后只归结到一点,
那就是: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然后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④这句话说明:
黑格尔哲学虽然要取代神学的位置,但最后还是导致了神学;否定之否定,
走向自己的反面。
人 本 学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455 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年,447 页。
③ 同上书,149 页、150 页、118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494页。
361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自然的第一性。他说:“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
的总和就是自然。”但是,要揭开无限的自然的深奥秘密,哲学必须首先研
究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就是人本学。
费尔巴哈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
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是这样的自然物,他可以通过自然而完善自
身的本质,并使之成为“人化自然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本质
是如何成为自然的最高的本质的呢?按费尔巴哈的说明,人区别于自然物
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那样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以他的类
为对象。“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他不
仅以他的个体为对象,而且以他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①
费尔巴哈进一步分析说,类意识的对象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就是说,
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无限者的意识。人是有限的,但他的意识对象却是
无限的。费尔巴哈说,人本学的任务是:“把有限者化为无限者,把无限者
化为有限者。”人把意识之中的无限性外化,变成无限的本质;再按照无限
的本质规定自身,完善自身,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过程。从哲学与宗教关系
的角度看问题,费尔巴哈把前一个过程说成为“人本学上升为神学”,把后
一个过程说成是“神学下降为人本学”;他通过前者揭示了宗教的本质;通
过后者提出了“爱的宗教”的主张。
上帝即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说,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他关于宗教本质的人本学说明
结合了斯特劳斯的“集体无意识”说和布鲁诺·鲍威尔的“主体自我意识”
说,提出了自己的“类意识自我完善”说。简单地说,他的说明有以下几个
步骤。
首先,费尔巴哈建立了两个前提:其一,“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
识”;其二,“意识在本质上具有包罗万象的、无限的本性”。②
其次,费尔巴哈说明,人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以现实
的外物为对象,只能意识到事物的有限性;即便反观自我,意识到的也是有
限的对象。这使人感到“屈辱、羞愧和不安”。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468 页。
② 同上书,470 页、468 页。
西方哲学简史 362如果人只能在对象上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而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
任何无限性,如何能够实现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呢?答案很明显:人只能把
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对象化,才能反过来在这个对象上意识到自身。
那么,这个被对象化的无限本质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说,那就是类意识
的完满性。他说:“在人里面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神圣的三位一体,这就是
理性、爱和意志的统一”;“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
是人之为人的绝对本质。”①当人的类意识中完善的、神圣的本质被对象化
为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上帝。
至此,费尔巴哈得出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镜
子”等结论。他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无神论传统,力图说明不是神造人、而是
人造神的道理。但他不像无神论者那样彻底地否定上帝。他认为上帝固然
是人制造的,但却是按照自己的本质造就的。基督教的错误只是颠倒了本
末,不知道上帝就是人的本质,而把上帝与人的本质分离开来。结果把人间
的一切都奉献给上帝,作为人性的反映的宗教到头来成为压制和摧残人性
的工具。但是,费尔巴哈又指出:“神圣的东西与人的东西的对立乃是一种
虚幻的对立”,即使在基督教中,“人在表面上虽然被压抑到不能再低,事实
上却是被捧到不能再高。因为人只是在上帝身上并通过上帝把自己当作目
的”②。因为这样的缘故,人不可能取消宗教;人需要做的是正确地认识和
运用宗教的价值,把人自身的本质当作神圣的价值加以崇拜。
爱的宗教
克服宗教异化的途径就是把被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基督教认为人
是第二性的东西,真正的宗教则要宣布人是第一性的;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
本学的宗教。
人本学的宗教以人的无限的本质为崇拜对象。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
和爱的三位一体,但费尔巴哈最推崇爱。他把爱当作类本质的核心,甚
至说:
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一个人爱得越多,
则越是存在;越是存在,则爱得越多。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469 页。
② 同上书,477 页、480页。
363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费尔巴哈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只是因为我的
爱好和希望,外物才呈现于我。“因此,爱就是有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
存在的真正本体论证明。”①其次,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
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是人的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基础,一个自
爱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不能被爱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最后,爱是感性
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爱的实践意义是把外在对象
变成自己的对象,这表现在男女情爱中,但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之中,人与
人之间的爱达到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统一。
费尔巴哈说出了很多关于爱的哲理。但是,他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脱离
感性直观和自然主义、利己主义的窠臼。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尖锐的
批判。恩格斯嘲笑道,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
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和气一团地痛饮吧!”②这
里说的“老调子”可被理解为基督教关于爱的说教。基督教本来就是以爱
的宗教自诩的,费尔巴哈还要创造一个新的爱的宗教,这一企图岂不是画蛇
添足吗?
第三节 新黑格尔主义
概 论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他的影响仍然存在。19世纪与20
世纪之交兴起的新黑格尔主义,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除了德
国之外,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大陆和英国、美国广泛传播,赢得了一大批追随
者,他们自称或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新黑格尔主义者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注释者,一类是创造性的继承者。不论注释者还是继承者,都没有全
盘接受黑格尔的体系。克罗齐于1917年发表的《黑格尔哲学中活的东西和
死的东西》可以说表达了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共同心声:他们对黑格尔哲学
体系的态度是分化之,扬弃之,吸取其活的精神,抛弃其遗骸。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500页。
②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4年,31页。
西方哲学简史 364黑格尔著作晦涩难懂,不加解释难以卒读。黑格尔的注释者的解读实
际上是一种理论重构,他们在黑格尔繁芜庞杂的论述中抽出一条或若干条
线索,以此来贯穿黑格尔的哲学范畴和命题。意大利的斯帕文塔(B.
Spaventa)的《黑格尔伦理学研究》(1869年)、英国的斯塔林(J. H. Stirling)
的《黑格尔的秘密》(1865年)、新黑格尔主义者集体发表的《哲学批判文
集》(1883 年)、德国的洛维特(K. Lowith)的《从黑格尔到尼采》(1941
年)、法国的科耶夫(A. Kojeve)的《关于黑格尔讲演导论》(1947年),等
等,都是解读黑格尔的名著。新黑格尔主义者的解释竭力为黑格尔学说自
圆其说,证明它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比如,他们以黑格尔为中心解释德
国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史。他们把德国唯心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过程解释
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符合思想自身逻辑的进步,而把回到康德的新康德主
义主张视为倒退。他们认为,黑格尔主义不仅是理性主义,而且具有浪漫主
义的来源,包含着非理性主义的萌芽;它不但总结了过去,而且预示着未来。
黑格尔的哲学范畴繁多,但它们的重要性并非等量齐观。新黑格尔主
义者给予特别重视的范畴有:异化、否定、主奴关系、生命、市民社会、伦理国
家、世界历史,等等。他们或以这些范畴为中心,或赋予它们以新意,利用黑
格尔的观点和方法,阐发自己的哲学。比如,狄尔泰(W. Dilthey)的生命哲
学、柯林伍德(R.G. Collingwood)的历史哲学和秦悌利(G. Gentile)的政
治哲学都是对黑格尔某一方面思想的创造性的发挥。更为引人注目的是,
一些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还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以下对几个创体系的
哲学家做一介绍。
克 罗 齐
本尼迪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 年)是意大利的新黑
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创立了自己的
思想体系。克罗齐的哲学体系由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部分
组成。
克罗齐的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他认为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但直观同
时也有认识功能。这是因为,直观虽然以可感个体为对象,但却忽略了个体
的存在,把握个体的普遍特征,并因此折射出人类精神;直观的内容虽然是
变动、不确定的,但却能给予宏观的图式。直观“恍惚有象”的特点使得它
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而且具有理性的和实践的功能。
365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纯概念的功能是评价和联系个体。纯概
念和直观的关系是辩证的区分:概念对个体的评价以关于个体的直观为基
础;另一方面,关于个体的直观总是以概念的评价为规范的,比如,“美”就
是一个纯概念,审美直观以此为前提。
经济学是关于价值的学说,这不仅指经济学讨论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而且指作为实践的目标和导向的广义价值。经济学是一门价值科学,它
在经济和社会科学术语的伪装下表达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一般法则。价值与
真理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两者也是辩证的区分:一切理论都以生命
价值为前提;另一方面,一切实践冲动的最初形式表现为与认识和概念密切
联系的直观内容。
最后,伦理学是关于最高的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一切道德责任
感最后都集中于人和宇宙的和谐感,这使人最终意识到精神的整体,获得了
真正的自由。克罗齐哲学体系的这个归宿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
境界颇为相像。
布拉德雷
弗朗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
年)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他于1893 年发表的《现象与实
在》一书以逻辑方式论证了实在是整体这一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命题。该书
第一卷论证了现象的矛盾性。传统哲学用以描述实在的一系列概念,诸如
原因、关系、时间、空间、事物、自我、物自体、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等
等,都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因为所以这些概念都蕴涵着关系的概念,而“关
系”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他论证说,关系被看做客观实在,它的
作用被看做是连接其他的实在;但这两个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一个实在不能
连接其他的实在。比如,如果关系C要连接 A 和 B,在此之前,C需要另一
个关系D把它与 A或B连接在一起,而 D又需要另一个关系E来起连接
作用,如此无限循环,永远也不能把独立存在的实在连接起来。该书的第二
卷接着说明了实在应有的整体性。布拉德雷说,一切矛盾的对象都只是现
象,实在是无矛盾、和谐一致的。在英国经验论的传统中,布拉德雷没有把
现象等同为经验世界,而把实在当作超验领域。相反,他坚持实在必须是经
验的,只不过关于实在的经验不能是矛盾的,而必须是和谐一致的整体经
验。这样的经验不是关于存在的经验,因为存在是时空中的事件,蕴涵着关
西方哲学简史 366系的概念,属于现象。实在不是任何多样性的、有关系的经验对象,而是整
体经验。最初的整体经验是无生命的物质的抽象实在,其次是有机物的实
在,最后是心灵实在。被经验到的实在越是具有精神,它也就越真实。心灵
不但是最真实的实在,而且把其他实在作为整体经验包含在自身之中。
布拉德雷虽然大谈其整体经验,但他的新黑格尔主义毕竟与经验主义
格格不入。在认识论领域,他反对经验论从个别到全部的归纳法,批判混淆
逻辑与心理学的心理主义。在伦理学领域,他反对情感主义、功利主义,指
出不能把变动不居的、不确定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他把自我实现、服务社
会整体的理性追求作为道德目标,提出了完善主义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
义在本世纪的新发展,特别是分析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布拉德雷
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罗 伊 斯
约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年)是美国的黑格尔主义
的主要代表。罗伊斯和布拉德雷一样持整体主义观点,但两人的路径不同。
罗伊斯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有效”,他把存在等同为有效的观念。观念
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有效性;于是,罗伊斯又说:“存在就是满足
一个确定的目标”,罗伊斯把存在所要满足的目标等同为观念的辩证发展
过程。根据黑格尔关于真理是全体的思想,任何存在都开始于片面的、不完
善的、有误的观念,逐渐朝向全面的、完善的、绝对的观念发展。罗伊斯又根
据多与一、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说明为达到绝对真理而需要满足的目标
是无限可能的经验,这是有限的个人所组成的普遍社团才能达到的目标。
正如个人的知识是真理的一个环节一样,有理性的个体是以真理全体为目
标的合理社会的成员,他要自觉地服从并服务于这个社会。
在晚期出版的《基督教的问题》一书中,罗伊斯在他的整体哲学与基督
教之间划了一个等号。他说,基督教有三个组成部分:教会、原罪说的教义
和救赎的希望。教会是普遍的社团,人类个体对于社团有不忠诚的倾向,原
罪说是对这种不忠诚倾向的禁忌。救赎说揭示的则是把个人融会在无限真
理之中的合理性。罗伊斯的解释未免牵强附会,但却符合19世纪美国哲学
与宗教结盟的一般倾向。
新黑格尔主义集中反映了黑格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正面影响,但
367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是,黑格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还有另一方面的影响,这就是:后世哲学家
从各个方面对黑格尔哲学展开的批判,为哲学发展开辟了各种各样的新的
可能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我
们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这本书里将接着讲黑格尔之后的故事。
西方哲学简史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