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第一节 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

17 和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西方思想从来不乏理性主义,为什么偏

偏这一时期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呢?原来,理性的时代中的“理性”有其特殊

的意义。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心灵相通的思辨,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

和信仰的助手。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精神,首先是

因为它与自然科学精神的关联。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特征、对象、问题和作

用无不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相关;反过来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当时

哲学同样深刻的影响。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时,仍被看做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自然科学的创

始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仍然坚持科学和哲学的亲缘关系,伽利略的

《关于两个世界系统的对话》、《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牛顿的自然哲学

都是充满了哲理的科学著作。他们都自觉地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以及

在此基础上由经院哲学建立起来的神学世界观。自然科学在破和立的过程

中所体现的哲学的精神,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首先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的解释被打

破之后,神学世界动摇了,自然留给人以无穷的奥秘。运动观、时空观、物质

观、宇宙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承认任何权威和禁区,大胆探索。

探索的目的不是解释、论证既存的理论,而是发现新的未知的原因。伽利略

号召人们读自然这本大书。在中世纪已有这样的说法:上帝之书写了两遍,

西方哲学简史

196一遍写在《圣经》之中,一遍写在自然之中。但在中世纪,人们研究自然的

目的不过是为了验证《圣经》这本书,受神学教条的束缚。近代科学家没有

传统包袱和现存答案,只相信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建立的知识。科学家求知

不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他们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功利目的。科学认

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这一目的决定了科学的关注点。

科学家关注于能够直接改变事物的原因,以及能够控制事物生成和运动的

力量。

其次是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古代人早就知道经验对于认识的

重要作用,但他们被感觉经验如何能够产生出概念这一问题所困惑,心灵的

抽象、概括作用对他们是个难解的谜,在这个谜没有解开之前,他们沉溺于

共相性质问题的思辨而不能自拔。13世纪时,罗吉尔·培根首次提出了

“实验科学”的概念,14世纪在唯名论内部开始了对自然现象的经验研究。

伽利略在观察、试验基础上提出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抛物运动定律等,

并用观察结果证实日心说。牛顿说:“实验科学只能从现象出发,并且只能

用归纳来从这些现象中推演出一般的命题。”①科学的经验是实验,而不是

常识;科学的方法是归纳而不是类比。实验的方法按照科学理论设计并限

定感觉经验,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等特点,从而使经验

观察结果能起到发现和证实的作用。应该看到,近代科学家对经验进行科

学设计的方法是认识的一大进步,它填补了感性和理性的差距,用实践的结

果解答了感觉经验如何能够产生抽象概念的问题。科学的经验并不排斥理

性。牛顿要求抛弃未经审视、没有必要的形而上学前提,提出“物理学,警

惕形而上学”口号,但一些观察不到、而又不得不设定其存在的概念,如

“力”、“以太”、“原子”、“第一推动者”、“绝对时空”等,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它们中有的为后来的实验所证实,有的则被淘汰,但在科学发展初期,这些

理论设定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们,理论便不完整,解释

就不全面。

再次是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很多人

就相信数的和谐是事物的本质,文艺复兴时代也流行着只有经过量化处理

的学问才是知识的观点,但人们那时普遍相信,人们不能把握这种量化的精

确本质,计数和度量的不精确性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人们因而满足于形而上

① H. 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8页。

197|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学思辨和文字上的类比。自然科学家则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

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是可靠的。伽利略说,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

符号写的,首先是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集合图形写的。近代科学之所

以能够成功地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

们观念的转变。人们相信,用数学建立的模型不是主观的创造,对经验加以

理想化的处理与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一致的;即使实验材料不能与数学模型

完全符合,数学描述的模型仍然是客观规律。第二个原因是数学和物理学

发展的一致性。新的数学手段的发明,如笛卡儿的分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

茨的微积分等,突破了初等数学的局限,为描述较复杂的观察现象提供了精

确手段。

最后是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哲学中,世界

被描述为两个系列。一是按照本质区分的由下到上的等级系列,质料和形

式、物质和心灵、无机和有机、人和天使,按照本质的高低,接受同样的作用

力,因此可以被安排在同一系列之中。第二个系列是按照运动性质区分的

上下系列,天上的物体和地上的物体有不同的质料,进行不同方式的运动。

天界物体做圆形运动和地界物体做直线运动,两者界线分明。早期自然科

学的范式是牛顿力学,它只承认推动与被推动的因果链,不承认上下高低的

等级系列。它想象世界的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

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

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

动者。按照机械论的图式,宇宙间的引力也可被想象为机械力,如开普勒把

太阳光想象为“流溢”出的力量,牵引着行星,由此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向心

运动,运动的轨道为椭圆。人的感觉运动也被想象为外物刺激感官,推动神

经和心灵的机械运动。当时的科学家,如伽利略、波义耳把感觉接受到的物

体的性质称为第二性的质,与物体自身的“第一性的质”相别,这不是关于

感觉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分,而是对机械运动不同的主体做出的区分。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近代哲学家大都精通数学和自然科学,有些人,如笛卡儿和莱布尼茨,

还是原创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哲学家与科学家的交往也很多。哲学家并

没有自己的组织,他们属于科学界。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是科学家

和哲学家的共同组织。近代哲学家非常自觉地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中汲取

西方哲学简史198养料,把科学的需要、科学的成果作为建构哲学理论的动力。近代哲学与科

学的发展大致是同步的,但从诞生的时间看,自然科学略早于哲学。自然科

学首先突破了旧哲学的禁锢,为新哲学的诞生开辟了发展空间。自然科学

首先动摇了神学世界观,打破了经院哲学的一统天下。近代哲学家所做的

工作是乘胜追击,深入批评早已失去说服力和解释力的经院哲学。有的研

究者早已指出,经院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兴起;即使没有受到

哲学的批评,经院哲学迟早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

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并不是对旧哲学的批判,而是对新兴科学的迎合与推

进。近代哲学如何适应科学的需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呢?

首先,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近代哲学的中

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

的转向”,它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新型的科学观。按照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只

是证明科学,科学的方法是三段式的演绎法。自然科学需要新的科学观和

方法论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近代哲学家的

身上,他们无不关心知识的起源、性质、对象、基础和范围等问题,在前人没

有涉足之处开始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笛卡儿说:“如果我要想在科学上建

立一些牢固的、经久的东西,就必须……重新从根本开始做起。”①从头开

始,从知识的基础开始,这是近代哲学家的典型态度。近代哲学的“认识论

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靠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没有自然科学这一外

来的刺激,认识论不会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哲

学的认识论转向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现在有些人批评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说科学和其他知识不需要外加的基础。

这是用科学成熟期的状况来否认科学诞生期对可靠基础的需要,这种没有

历史眼光的观点是不足为训的。

其次,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的分歧除了唯名

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之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

方法的不同理解。自然科学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但是,在不同的

领域,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个人思想中,这两种方法不是等量齐观的,两

者在运用的先后、作用的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些差别经过哲学的放大

之后,便成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因此,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66页。

199|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唯理论者无不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

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经验论者则把实验科

学作为知识的模式,因此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

然真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

虽然有以上那些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属于理性主义。经验论的对

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唯理论亦承认经验的作用。不论唯理论所说的理性

(rationality),还是经验论所说的经验(experience),都属于“理性”(reason)

或“知性”(understanding)的范畴,只是他们对理性有不同的解释而已。两

者都崇尚人的理性,不以宗教信仰、神学教条为知识的前提、基础和标准;都

关注知识基础问题,区别了知识、无知和伪知识,确切的知与不确切的知;都

持“基础论”的立场,认为知识的确切的真理是在确切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

方法建构出来的;都从简单的、无可置疑的命题出发,使用分析与综合的方

法,对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进行探讨。

再者,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现在人们喜欢把

“机械论”和“唯物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机械唯物主义”已成为固定

术语。其实,机械论不仅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特征,而且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

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

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但是,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做的解释,

各有特点。唯物论把人的精神活动归结为感官活动,并最终还原为机械运

动,得出了“人是机器”、“心灵是物质”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结论。唯理

论把心灵作为与物质不同的实体,心灵活动与物质运动属于不同的因果系

列,因此产生了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经验论把因果关系等同为观念

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出因果联系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结论

困惑着近代哲学家,并一直持续到现代。这些围绕因果关系的问题而产生

的问题和结论,只有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最后,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笛卡儿哲

学按照“普遍数学”的要求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按照

几何学的模式建立名为“伦理学”、实为形而上学的又一体系,霍布斯把自

然法的观念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建立了近代第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休谟

以牛顿的物理科学为榜样建立“人性科学”。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

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

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近代哲学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具有系

西方哲学简史 200统、确定、简约等特点以及一定程度的经验实证性。

近代哲学的思辨与实践精神

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思辨精神,但同时也表现了前人

所没有的实践精神。近代哲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他们大都不是大

学教授,他们或服务于宫廷,或供职于公务部门,更多人从事自由职业。哲

学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在工作之余,沉浸在思辨之中,因此感到精神

上的快乐。斯宾诺莎甚至把知识的沉思当作最高的幸福和人生的拯救来追

求。这使人联想起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家的智慧作为最高的美德、把哲学家

的生活作为最高的幸福的著名论断。但是,近代哲学家还有他们独特的时

代特点,他们和希腊哲学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好奇心的满

足,他们从事哲学还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就是说,除了追求纯粹的智慧,他们

还积极谋求经世济用的智慧。

近代哲学家的一个目的是解决学术界、思想界和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自然科学,因此哲学家往往也是科学家;有的不属于自然

科学,但哲学家试图以科学方法解决它们。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思辨与建功

立业,满足好奇心和对人类事业做贡献是一致的。休谟的一段话很有代表

性。他说:

当我倦于娱乐和交往,蛰居室内,或独步河边,一意沉思的时候,我

感到自己思想完全集中在内心深处,很自然地倾向于把我的眼光放在

平日读书交谈时所遇到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我不仅怀着好奇心,

想要弄清楚道德上的善和恶的原则,政治的本性和基础,……当前学术

界对那些驱使我、支配我的情感和倾向的原因一概无知,我很为这种可

怜的状况担忧。我感到雄心勃勃,有志于对教育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并以自己的发明和发现获得名声。这些想法在我的心情只很自然地涌

现出来。假如我设法把心思放在其它事业或消遣上,从而驱散这些想

法,我感到自己将会损失很多愉快。这就是我研究哲学的由来。①

近代哲学的功利性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它与科学之间的亲缘关系。科

学的理性的特点是工具理性,这就是把科学作为宰制科学研究对象的工具。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531—532 页。

201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培根发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表达的是工具理性的力量。以古代和

中世纪哲学为代表的学问没有改造和控制知识对象的力量,因此在近代被

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近代哲学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科学为榜样,提出

了改造和控制社会、人性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案。哲学在理性的时代,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和改造生活的巨大力量。

近代哲学的开端

一般认为,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但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把笛

卡儿称为“近代哲学之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是这样说的:

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

意识的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以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

勒内·笛卡儿事实上正是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

是以思维为原则的。独立的思维在这里与进行哲学论证的神学分开

了。把它放到另外的一边去了。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①

但是,其他一些哲学派别不能同意黑格尔把笛卡儿当作近代哲学创始

人的理由。经验论者和唯物论者出于他们各自的原则,把培根和霍布斯与

笛卡儿并列为近代哲学创始人。根据上面所说的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

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近代哲学的开端。首先,笛卡儿运用数学分

析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反映了近代哲学与数学的联系。其次,培根是经验

归纳法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反映了近代知识与实验科学的联系。另外,霍布

斯的哲学则集中地反映了机械论对近代哲学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笛

卡儿是第一个唯理论者,培根和霍布斯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早期代表。我

们在这一章先来看一看近代哲学在英国的诞生。下一章将集中考察笛卡儿

对近代哲学的贡献。

英国经验论的开端

16世纪末至17世纪是英国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其间经历了推

翻王权的革命和复辟。在此期间,新兴的自然科学在英国初见端倪。这些

都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为了理解这种新哲学的理论形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63 页。

西方哲学简史|202式,我们还必须了解它的思想渊源。中世纪的英国经院哲学受亚里士多德

主义影响较小,它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如罗吉尔·培根、威廉·奥康等人

的思想都有重视经验和实验科学的倾向。继之而起的新哲学从英国经院哲

学吸收了重视经验的因素,而抛弃了经院哲学的问题和思维方式,它从诞生

之时起就采取了经验论的立场。英国经验论既有来自中世纪思想的历史连

续性,又适合于近代新兴的自然科学和政治理论的需要,可谓是应运而生。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是经验论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英国哲学的主要代

表是弗兰西斯·培根和霍布斯。

第二节 培 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新贵族出身,毕业于

剑桥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1621年

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

培根还是一位政论家,著有《政治和伦理论文集》。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鸣锣开道者。他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

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

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培根是除旧立新的思想革

新者,他对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逻辑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自然科学的发

展扫清了道路。我们应该从“除旧”和“立新”两个方面评价他对自然科学

所做的伟大贡献。

传统科学观批判

培根的《新工具》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言的,他对旧哲学

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并为经院哲学所继承的传统科

学观和逻辑体系的批判。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区分科学与逻辑,对

他而言,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都是按照演绎逻辑所进行的公理体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经院哲学建立了“大全”式的体系,并把它们作为

唯一的科学。培根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科学联为一体,这一谬种流

传,造成了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类知识中的种种弊端。

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的种种缺陷的要害在于没有实用性。培根说,传

统的科学来自希腊的智慧,因而它“具有儿童特征;它能够谈论,但是不能

203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生育,充满着争辩,却没有实效”。这些所谓的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谈、争

辩、宣传、个人名利和个人思辨的需要而存在,但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的

实用性。这样的知识没有任何进步,“不仅过去说过的话现在还在说了又

说,而且过去提出的问题现在还是问题”。在这样的传统禁锢下,人们的思

想故步自封,创始人的学说被凝固、僵化,没有发展,研究者为迎合世俗需求

和判断,牺牲个人兴趣,离开自己道路。由此在科学界出现一系列的弊病:

权威压制、沽名钓誉、缺乏实验、方法笨拙、逻辑不精细,等等。①

培根用以衡量知识的标准是实用性,他以此否认传统知识继续存在的

权利。公允地说,古希腊和中世纪知识,包括哲学和神学,并非没有实用性。

培根也承认,它们可以满足言谈、论辩和思辨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精神生活

的需要岂不也是一种实用性么?我们应该理解,培根所说的服务于人类的

实用性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只是指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用途,不包括

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与满足。按照这种新的科学价值观,以思辨和伦理价

值为取向的古代知识以及以宗教价值为取向的中世纪知识理所当然地被排

除在科学知识的范围之外了。

“四假相”说

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

四个。“四假相”说更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

会根源。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

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按培根的说法,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以

人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因而导致主观与

客观相混淆的错误。

“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囿于自己所处的“洞

穴”。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偏隘

性,就是这样的洞穴,这好比我们中国俗语所说的“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有的语言有其名而无其实,

有的语言虽然表示实在,但定义不精确,含义模糊,使用不当,这些都会产生

混乱;语言的混乱又会产生思想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这相当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40—345页。

西方哲学简史|204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培根把历史

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他把历史上的理论体系归

结为三类。第一类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为代表,它从较少事实取出较多

的事实,以偏概全,从个别推导一般,强迫让一切事实符合个别原理。培根

把这一类理论称作“诡辩派”。第二类理论是培根所说的“经验派”,它建立

在少数狭隘和暧昧实验之上,这种理论似乎具有实验证据,但这些证据是不

可置信的、徒然的,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危险性,比如,炼金术就是这样的学

说。培根生活在自然科学与伪科学并存的时代,他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伪科

学,但他对狭隘经验的批评包括了对伪科学的揭露。第三类是经院派,他们

从信仰和幻想出发,把自然科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建构荒诞的自然哲学体

系。培根要求把科学与信仰分开,他说:“把只属于信仰的东西归于信仰,

乃是很合宜的。”①

科学的实验方法

培根要从头开始建立全新的科学,关键要有一个真正的科学方法,他认

为这个方法就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未使用过的、他称之为“新工具”的实验方

法。科学为什么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科学的实验方法与人们日常经验有

何不同,它的本质何在?培根为了证明其方法之新之科学,首先必须回答这

些问题。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目的决定它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培

根明确地指出,科学的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支配自然,“达到人生的

福利和效用”②。在此意义上,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如果人们要问,知识是如何获得改造自然的力量呢?培根的回答是,人

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了解自然的因果规律之后,就可以改变

它、命令它,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培根进一步指出,

“规律及其不可分的部分”是事物的形式。“形式”是培根的自然观的一个

中心概念,指事物的简单性质,如黄色、重量、不透明性、坚韧性等。为了获

得支配自然的力量,科学需要“发现一种性质的形式”,并“在一个物体上产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57页。

② 同上书,345 页。

205|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生和加上一种或几种新的性质”①。实验是发现和支配事物的形式的唯一

途径;只有实验可以使得那些有利于人类的性质重复出现,可以把不利于人

类的性质与事物相分离,并利用简单形式产生出人所需要的新的物体。

培根提倡的实验方法离不开感觉的观察,但实验不依赖感觉,而是对感

觉的改进。培根与后来的经验论者不同,他对感觉抱有不信任的态度,他指

出:“感觉本身是不可靠和易发生错误的。”感觉包含意志和情感的主观因

素,不能符合科学的客观要求,没有理性的指导,感觉本身是迟钝、无力的,

有时甚至产生出有欺骗性的表象,被伪科学所利用。科学实验通过感觉进

行,但对感觉进行选择、设计和定向处理,排除了感觉自身的缺陷,因此能够

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培根说,感觉与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才能实

现。他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只相信经验的人像蚂蚁,他们只会搜集材

料,不知道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材料;只知道思辨的人像蜘蛛,他们只凭借自

己的材料编织体系;真正的实验科学家像蜜蜂,他们既采集材料,又通过自

身消化处理这些材料。②

科学的归纳方法

培根提倡的实验方法的程序是归纳。归纳是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

相反的程序。演绎依靠感觉建立起的第一原则,由此开始从上到下的推理。

培根指出,演绎有两个致命的缺点。首先,它所依靠的第一原则没有充分的

证据,只是建立在少量的、不可靠的感觉的基础之上;原则一旦被确认为演

绎的前提,就不再受经验和理性的检验;它所包含的错误不但得不到纠正,

而且经过演绎的扩展,产生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谬误。第二,演绎过

程只在思想内部进行,没有考虑到思想是否与具体环境的具体事物相符合

的问题,演绎的步骤越多,它所达到的结论离实在的事物也就越远,没有多

大实用价值。

与之相反,归纳法不是单向的推理过程,而是时上时下、循序渐进的过

程。归纳法不依靠最初的前提,也没有终极的结论。培根说,要谨慎地使用

理性,“毋宁给它挂上重物”,不让它直接由个别的经验飞跃到最高的原则。

“给理性挂重物”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理性与经验的联系。归纳法与演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45—346 页。

② 同上书,358 页。

西方哲学简史 206绎法的另一不同是,归纳的步骤围绕着“中间原理”而展开;因为“中间原理

是真正的、坚固的、活的原理,事物和人的幸福都以之为依据”①。培根在这

里所说的中间原理即是对事物的形式或规律的认识,它既不像第一原则那

样抽象,也不像个别事例那样具体。中间原理的发现要经过从下到上、再从

上到下的反复检验,要用实验和理性、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

培根还具体地说明了归纳法的要求。他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材料,

收集的材料要充足、完全。然后再整理材料,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

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

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又称比较表)。最后,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

的结论。培根强调,归纳法不只是对正面例证的积累,而且“要用适当的拒

绝和排斥的办法来分析自然”②。这就是说,要重视运用反面的例证来修

正,乃至推翻已有的结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批评归纳法仅仅是

证实的方法,他们把证实与证伪对立起来,而没有注意到,归纳法从一开始

就要求正面的和反面的事例的结合,证实和证伪的结合。

不过,培根所说的归纳法还比较粗糙,属于现在所说的“简单枚举”的

方法,即,从一个个事例只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显然,简单枚举的结论没

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归纳法究竟能够达到多大程度的或然性,具有多大

程度的可靠性?这是归纳法从一开始就面临的难题。培根看到了这一问

题,他提出“真正的归纳”,以克服简单枚举的缺陷,达到最大程度的可靠

性。但是,他设想的“真正的归纳”的种种办法和步骤,不是语焉不详,就是

皮相之谈,没有解决要害问题。后来,休谟重提归纳法可靠性的问题,引起

近代和现代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广泛关注。

总的来说,培根的思想比较浅显,他对归纳法的看法只是其中一例。这

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所在。他以尖锐的批判和通俗的语言,传播了自

然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功不可没。但是,他的科学观

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科学实用性之外,要求不受

任何主观性“污染”的科学客观性和中立立场,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

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施加于自然的物质力量。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60 页。

② 同上书,361 页。

207|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第三节 霍布斯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

毕业后不久担任贵族卡文迪什家庭教师,在英国革命中,他与这个贵族家庭

一样持保皇党立场,并于1640年一起流亡法国。他在流亡期间成为查理三

世的数学教师。1651年回到克伦威尔统治下的祖国,并发表代表作《利维

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他的政治理论遭到王党和革命党双方攻击,教

会把《利维坦》一书列为禁书烧毁。主要著作还有《论物体》、《论人性》、

《论公民》等。

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熟悉伽利略新创立的物理学,又精通数学,他的哲学突出地表现

了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的特点。我们试举数例来说明他的哲学与机械论的

联系。

例一:世界和人都是机器。霍布斯把世界看做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

世界只有物体存在,物体由因果关系连接为整体。物体分为两类:自然物体

和人工物体。人属于自然物体,人是世界这架大机器中的精巧的小机器;人

和钟表一样,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些零件一个推动一

个,造成人的生命运动。人工物体指人所制造的国家,国家反过来又影响了

人的行为,因此,国家塑造的人也是人工物体。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处

在因果关系之中的物体。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体,公民哲学研究人工物体,

包括研究社会中的个人的伦理学和研究国家的政治学①.

例二;实在的性质只是物体的广延。霍布斯关于物体的定义是:“物体

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

延。”②霍布斯所说的广延其实只是物体的大小。不包含物体的广延只是想

象物体被移走之后而留下的位置,“是一种想象的空间,因为它只是一种影

像”。同样,时间也只是想象物体被移走之后的运动,也是一种影像。霍布

斯与亚里士多德一样,不相信虚空的真实性,认为运动就是物体放弃一个位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86页。

② 同上书,392 页。

西方哲学简史|208置,取得另一个位置的位移,一物体力图进入另一物体的位置而引起推动

力;如果被推动的物体产生足够大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抵消,

物体保持在自身的位置,这就是静止。①

例三:可感性质是偶性。霍布斯说,在一切性质中,只有物体的广延或

形状才是必然的,其余都是偶然的。他把这些性质称为“偶性”。偶性指事

物产生概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偶然的,有赖于感觉。物体作用于感官,并

通过感官的反作用产生出关于物体性质的概念。这些概念是物体的偶性的

产物,是事物的变形,不反映事物本来面目,不是物体固有的性质。由此,霍

布斯说:“形象或颜色只是运动、激动或变动对我们的显现。”②当时的科学

家(如伽利略)和后来的经验论者都区分了事物固有的、不依赖人的感觉的

第一性的质与事物和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第二性的质。这样的区分不一

定是机械论的反映。但是,霍布斯把除物体的形状以外的性质都归于偶性,

或第二性的质的范围,却是出于机械论的理由。

例四:哲学的方法是加减。哲学的功用和方法建立在事物都处在因果

链中的信念之上。哲学根据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利用或产生对人有利的

结果。哲学的方法是由因推果或从果溯因的推理,而推理则是加法和减法。

“加”指词意的合成,如,人 = 物体+活动+有理性的;正方形=四+等边

+直角。“减”指词意的分解。霍布斯认为,原因比结果简单,结果是几个

原因共同造成的复杂现象。因此,从原因推导结果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

相当于词义的组合;从结果推导原因是相反的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过程,相

当于词义的分解。因此,“推理和加与减是相同的”③。

社会契约论

不能把霍布斯的哲学全都说成为机械论,在政治哲学领域,他表现出不

同于自然科学精神的极大的独创性。霍布斯和荷兰的政治学家格老秀斯同

是对西方政治学说和实践做出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社会契

约论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它取代了

中世纪流行的“君权神授”的信仰。霍布斯的出发点是“自然人”的观念,自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394—395页。

② 同上书,397 页。

③ 同上书,343 页。

209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然人是一种自然物体,他完全服从自然法。自然法原是中世纪的概念,指神

圣的道德律。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界失去了宗教的和伦理的属性,自

然法也由道德律变为关于趋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规律。霍布斯认为,

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完全按照自然法行事。他总结出

两条自然法: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

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人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根据第一条规律,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

命权,一开始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但是,战争状态威胁到人的

生命,违反了最大的利益,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根据第二条规律,和平

协议是这样一个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而享

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一个人

或一群人,由他或他们代理行使权利,以保全契约者的生命。“保全生命”

的意义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在对生命不厌倦的条件下生活。国家是这一契

约的产物,同意转让权利的契约者是被统治者,接受契约的代理权利者是统

治者。

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衷是为王权辩护。他所规定的社会契约对

于被统治者是极其苛刻的。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之外,转让其他一

切权利。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统治者要强大到足以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

的地步。《新约·启示录》中有一个可畏的巨大海兽“利维坦”,霍布斯说,

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是“可朽的上帝”,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

的权威。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因为他不是契约的一

方,不受契约人的制约,推翻他是毁约的不合法行为,是违反自然理性的叛

乱。但是,霍布斯也承认,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即,在国家元首不能保护契约

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替换他。他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必然性,如果

说主权者是国家的化身,那么臣民就是资本主义公民的雏形。霍布斯认为,

臣民的自由发生在法律沉默的地方,“臣民的自由只有在主权者未对其行

为加以规定的事物中才存在,如买卖或其他契约行为的自由,选择自己的住

所、饮食、生业,以及按自己认为适宜的方式教育子女的自由,等等”①。

①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165 页。

西方哲学简史|21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 先验感性论

    数学的方法,在康德看来属于概念“构造”的方法,它依据普遍性的概念来构造个别性的直观。他写道:“数学知识是出自概念的构造的理性知识。但构造一个概念就意味着:把与它相应的直观先天地(apriori)展现出来。”例如,构造一个三角形的概念,就是提供出一个可见的三角形的空间表象,即有关空间的纯粹直观。因此,康德认为,纯粹数学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就在于它能够依据纯直观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50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一篇-在线阅读

    第一篇 法国人最近读了一些我们的文学作品,就以为能够理解德国了。然而他们借此只不过从完全无知的状态,刚刚上升到问题的表面。因为只要他们不理解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意义,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他们仍是一些默默无言的花朵,整个德国思想对他们仍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哑谜。 现在我打算就德国宗教和哲学作一些解说性的介绍,我相信我在做一项有益的工作。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个容易的课题。…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297
  • 第十三章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在进入希腊化文明开初就创立的新哲学,富有科学与伦理启蒙精神。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高度评价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说,在希腊化时代这个“哲学的狂欢节”中,犬儒学派装出“狗相”,亚历山大里亚的宗教哲学家穿上“祭司的法衣”,而伊壁鸠鲁学派则“披上芬芳的春装"…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15
  • 绪论 现代英美分析哲学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哲学 的基础和开端不再是传统哲学的认识论,而是现代诞生的数理逻辑; 哲学研究的方法不再是对个人感知的心理分析,而是具有客观性和 形式特征的逻辑分析;逻辑不仅被看做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能力, 更被奉为哲学发展的真正楷模。这种革命性的转变带来的重要结 果,就是形成于 20世纪西方哲学中声势浩大的分析哲学运…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2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七章 卡尔·马克思-在线阅读

    第⼆⼗七章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通常在⼈的⼼⽬中是这样⼀个⼈:他⾃称把社会主义做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他⽐任何⼈都作出更多贡献,创造了⼀个强⼤的运动,通过对⼈的吸引和排斥,⽀配了欧洲近期的历史。讨论他的经济学,或讨论他的政治学(除某些⼀般⽅⾯外),不在本书的范围之内;我打算只把他当作哲学家和对旁⼈的哲学起了影响的⼈来讲⼀讲他。在这⼀点上,他很难归类。从⼀…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8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