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前言-在线阅读

前言

“西方哲学史”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北京大学开设这门课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在1918 年的一份课程表上,我们看到,当时的“哲学门”为二年级学生开设“西洋哲学史大纲”这门课,由胡适先生讲授;而且是续开课,由此可以推断,这门课最迟在1917 年就已经开始了。除胡适先生之外,张颐、贺麟、陈康、郑昕、任华等著名教授都讲授过这门课。1952 年院系调整,全国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哲学系,全国各校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汇集在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传播着西方哲学的火种和人类智慧的成果。北大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在室主任洪谦先生的领导下,编译了西方哲学原著资料四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后又增加了《十九世纪俄国哲学》)。这些宝贵的资料哺育了整整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西方哲学研究者受益尤深。

40年代,北大使用梯利的《哲学史》英文教材,50年代使用的教材是苏联人写的《哲学史》多卷本。中国人自己写的西方哲学教科书,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出版的《哲学史简编》,其中的西方哲学史部分由洪谦、任华、汪子嵩、张世英、陈修斋等先生执笔;这部分内容后经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等先生改写成《欧洲哲学史简编》,于1972 年出版。70年代,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还出版了两本教材,一本是教研室集体编写的《欧洲哲学史》,另一本是由朱德生、李真先生编写的《简明欧洲哲学史》。80年代伊始,由王太庆先生主持,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了两卷本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的教学资料。后来,洪谦先生和陈启伟先生还分别主编了《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和《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但一直没有再编写教材。直到 90 年代中叶,我们才感到有必要编写一部能够反映西方哲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

我自1989 年开始讲授“现代西方哲学”,自1990 年始讲授“西方哲学史”;除了给哲学系学生开课外,还为全校学生和文科实验班学生开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在十年的时间里,我逐步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几年前,教育部策划“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我承担了其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和教材的建设”项目,这才有机会来整理讲课笔记,编写“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门课程的教科书,希望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既能够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个性的课堂用书。

写出有个性的教科书,是不易之事;写有个性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更为困难。“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学科,学科的体系和基本材料已经成熟定型,国内外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而且,我们的前辈通过西方哲学名著的翻译,已经固定了绝大多数的中译术语。我当然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教科书,但这不意味着只能墨守成规,不能有自已的个性和独创性。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在下面几个方面兼顾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独创性。

在为数不多的现在尚不能固定的几个西方哲学中译术语中,有一个术语引起的争论最多,但作用也最为重要,这就是希腊文的 to on,拉丁文的ens,德文的 Sein,英文的 being 和法文的P'être。多年来,我们习惯把这一术语翻译为“存在”,海外学者多把它译为“有”或“存有”。有鉴于此,我在本书中采取古今有别的翻译政策:对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典籍中的 being,一般按其本意译为“是者”,并在具体的语境中解释它的哲学意义;对于近代以降哲学中的 being,根据它在上下文中与“存在”、“本质”、“实体”、“实在”等概念的联系,有时也把它意译为“存在”或“存有”。虽然译法不统一,但有利于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以避免过于简单化而造成的误解。

我国80 年代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摈弃了苏联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的定义。事实上,西方哲学史充满了二元对立的范畴,用任何一对或几对范畴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都难免失之偏颇。但是,哲学史要有线索,没有线索的哲学史只是材料的堆砌,而不是可被理解的历史。我的写法是以哲学问题、而不是以范畴为线索。我接受了前辈对哲学史这样一些看法:哲学从来都不是死记硬背的学问,更不是僵化的教条;哲学是历史的科学、实践的学问;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那些大无畏地探索真理、身体力行地践履真理的人才能发现真理,这样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的真理,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本书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围绕这些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就是我们这本哲学史的线索。

我们选择的哲学问题是人类心灵思考的永恒问题,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但一个接着一个被推翻、被修改、被重写。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从哲学史的观点看问题,问题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达到的结论更有价值。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也是启迪批判性思维的试验过程。我们的一个目的是帮助那些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人,让他们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能够提出和解决新问题。为此目的,对于哲学史上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证,我们进行较细致的分析。为了使历史上的论证被今人所理解,必要时还要进行理论重构的工作。本书在哲学论证的重构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工夫,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启发智慧的效果。

哲学的史料浩如烟海,但哲学史教材常用的史料大多结辑成书,使用起来很方便。本书尽量引用北大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的资料选辑,尤其是《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的史料。那本书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教材一等奖,我在讲课时一直把它作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来使用。为了与这本教材行文风格协调,我在引用这些资料集和其他中译著作时,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在字句上做了一些改动;改动之处恕不一一注明。如读者需要引用本书的资料,请注意核查原文。除了大量引用现有的中译资料以外,我还注意直接引用外文资料。这样的外文资料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外国教材经常使用、但尚未被译为中文的哲学史料;二是国外学者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第三类资料来自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发现原著里有些话对理解某些观点很有帮助,现在把它们写进教材,希望对读者会有同样的帮助。

这本教材虽然只是一部简史,但一学期很难讲完。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时数,选择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自行阅读其他的部分,同时指导学生读几本名著或选读一些资料。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人也可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这本教材。我诚恳地希望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00年元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亚里士多德-《论天》-第一卷-在线阅读

    第一卷 【1】有关自然的知识,都明显地几乎是关于物体和大小以及它们的性质与运动的,此外,也是关于这类实体的本原的。因为在自然构成的东西中,有些是物体和大小,有些具有物体和大小,有些则是这些具有者的本原。 连续乃是可以分成部分的东西能够永远再分,而物体就是在一切方面都可分的东西。大小如在一个方面可分就是线,在两个方面可分乃为面,在三个方面可分则是体。除了这些之…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84
  • 第六节 通俗哲学

    1740—1780年期间,德国出现了一股“通俗哲学”(Popularphilosophie)的潮流。通俗哲学的兴起,表面上看是针对沃尔夫学派,是对 他们的烦琐哲学推论的不满,是对形式主义的批判。1768年,经杜滕 斯(Dutens)主编的莱布尼茨生前许多未曾发表的作品问世,人们惊讶 地发现,莱布尼茨的思想远比他们在沃尔夫那里了解的要多得多。他 们自然会对沃…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06
  • 第四章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在希腊哲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将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南意大利传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以理智的思辨探求宇宙万物的原理,既对伊奥尼亚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也不是只停留在毕泰戈拉学派的数量关系与几何形式结构的外在直观方面,而是更为纯粹、深入地强调以理性的思维去把握"存在"全体的本质,将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引向本体论的范畴建构,为早期希腊和希腊古典时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1日
    212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意⼤利⽂艺复兴-在线阅读

    第⼆章 意⼤利⽂艺复兴 和中古见解相反的近代见解,随着名叫“⽂艺复兴”的运动发源于 意⼤利。最初,不过少数的⼈,主要是佩脱拉克,抱有这种见解;但 是在⼗五世纪期间,近代见解普及到意⼤利教俗两界绝⼤部分有教养 的⼈⼠。按某些⽅⾯讲,⽂艺复兴时期的意⼤利⼈,除雷奥纳都及其 他⼏个⼈⽽外,都不尊重科学——尊重科学那是⼗七世纪以来⼤多数 重要⾰新⼈物的特⾊;由于这个…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84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导言-在线阅读

    中译本导言: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任立 阿图尔·叔本华是素以其反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 的人生观著称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 (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是个大银行家,母亲是个颇有才气的女 作家。叔本华曾在法国度过童年,后又在汉堡一所商业学校学习 过。1809年起在哥丁根学医学和哲学,哲学老师是G. E.舒尔 策,舒尔策反对康德和康…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9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