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

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广表的世界给予我的全部教导”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一篇,第 741行)

第一节 贸易

A

387

下题材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论述,可是,本书的性质

不允许这样做。我很想泛舟于一条平缓的河流中,却被卷

入了一股激流。

贸易可以医治破坏性的偏见。正因为如此,凡是习俗温良的地方,

必定有贸易;凡是有贸易的地方,习俗必定温良。这几乎是一条普遍的

规律。

我们的习俗不像往昔那样凶残,对此丝毫不必感到惊奇。贸易使

得各国的习俗都得到了广泛的了解,并进而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巨大的

裨益。

我们可以说,基于同样的原因,有关贸易的法律净化了习俗,也败论法的精神

A

388

坏了习俗。贸易腐化习俗①,柏拉图曾对贸易发出这样的抱怨。我们

每天所看到的,则是贸易促使蛮族的习俗日益洁净和温良。

第二节 贸易精神

贸易的自然效应就是和平。两个国家既彼此通商,又相互依存,一

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

不过,贸易精神虽然把国家联合起来,却并不能同样把个人联合起

来。我们看到,在那些仅受贸易精神影响的国家②里,一切人道的行为

以及一切伦理道德,全都可以用来做买卖,为人之道所要求的最微不足

道的东西,也要用金钱去交换。

贸易精神促使人拥有一种精确的公道观念,一方面与劫掠针锋相

对,另一方面与某些伦理道德背道而驰,这些伦理道德要求人们不要斤

斤计较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舍弃自己的利益。

反之,如果根本没有贸易,那就会导致亚里士多德视为获取方式之

一的劫掠。劫掠精神丝毫不会有悖于某些伦理道德,例如,好客的风气

在贸易国家中非常罕见,可是在以劫掠为生的国家里却随处可见。

塔西佗说,日耳曼人不论对熟人或生客一律拒之门外的行为,被视

为亵渎神明罪。殷勤款待陌生人的人③,会告诉客人另有一个好客之

家,客人在那里同样受到充满人情的接待。可是,日耳曼人建立起王国

① 恺撒说,高卢人因与马赛毗邻和通商而变坏,过去总是他们与日耳曼人争

胜,后来他们却比不上日耳曼人。《高卢战记》,第六卷。

② 此处指荷兰。

③“正在款待客人的主人把另一位主人指给客人看。”塔西佗,《日耳曼尼亚

志》,第二十一章;又见恺撒,《高卢战记》,第六卷。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之后,款待客人就变成了他们的一项负担。《勃艮第法典》中的两项法

律对此作出了规定①,其中一条规定,任何一位蛮族人如果把一个罗马

人的家告诉陌生的客人,就将受到惩罚。另一条则规定,无论谁接待了

外来客,其花费由所有居民分摊。

第三节 贫困的民族

贫困的民族有两类,一类因政体严酷而贫困,这类民族几乎不可能

拥有任何美德,因为他们的贫困就是奴役的一部分;另一类则仅仅因为

鄙视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舒适而贫困,这类民族大有可为,因为他们的

贫困是自由的一部分。

第四节 各种政体下的贸易

贸易与政制有着某种关系。在一人主政的政体下,贸易通常建立

在奢华之上。虽然那里的贸易也基于实际需要,但主要目的却是为满

足他一人的骄奢和荒诞服务。在多人执政的政体下,贸易通常建立在

节俭的基础之上。商人的目光及于全球各国,把一国的出产运送到另

一国。许多共和国,诸如提尔、迦太基、雅典、马赛、佛罗伦萨和荷兰,就

是这种经商国家。

这种贸易与多人主政的政体因性质而有着必然关系,与一人主政

的政体则仅仅偶尔发生关系。由于这种贸易的基础是少赚钱,甚至比

① 第38篇。

389390

论法的精神

其他国家赚得少,而以集腋成裘来作为补偿,所以,奢华成风的民族是

不可能从事这种贸易的,这种民族花费无度,眼里只有宏大的目标。

西塞罗正是这样想的,他就此写道:“我不喜欢既是统治者又是经

纪人的民族。①”确实如此,如果一身兼此二任,那就得这样设想:那个

国家里的每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头脑中既充满宏大的计划,又充满微

不足道的小目标。这就相当矛盾。

这并不是说,以节俭性贸易为基础的国家就不能做大事,就不可能

像君主国那样彰显过人的胆量。理由如下:

一种贸易必然带动另一种贸易,小型贸易必然发展为中型贸易,中

型贸易必然发展为大型贸易,原本只想赚些小钱的人因而今非昔比,也

萌发了赚大钱的念头。

此外,商人们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必然始终与公共事业彼此交汇。

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商人们对君主国的公共事业心怀疑虑,而对共和

国的公共事业则信心十足。由此可见,贸易上大规模的经营活动不适

合君主国,而适合多人主政的国家。

总而言之,商人们对共和国的繁荣抱有巨大信心,因而敢于大胆经

营,由于他们确信自己的所得安全无虞,所以敢于增加投入,以获取更

多利润。在获取财富时,商人所面临的唯一风险是使用什么手段,于是

乎,人人渴望发财致富。

我并不是说,凡是君主国就全然不从事以节俭为基础的贸易,而只

是想说,君主国在性质上不大适合从事这种贸易。我也无意说,我们所

熟知的那些共和国全都不从事以奢华为基础的贸易,而只是想说,此类

贸易与它们的政制关系不大。

①“我不希望同一个民族兼领统治者和海关官员的职务。”西塞罗,《共和

国》,第四卷。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至于专制国家,那就无须多费口舌了。依照普遍规律,在一个受奴

役的国家里,人们致力于保存甚于获取,而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人们

致力于获取甚于保存。

第五节 从事节俭性贸易的民族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马赛是个必不可少的避风港,那里的风和海

滩以及海岸位置都表明,这里适宜船只停靠,因而成为一个航海人频频

光顾的港口。由于土地贫瘠①,马赛人不得不从事节俭性贸易。他们

必须以勤奋弥补大自然的吝啬;他们必须公正方能与将为他们带来繁

荣的蛮族共处;他们必须宽和忍让方能保持政体的安定。总之,他们必

须养成一种节俭的习俗,方能长久地依赖一种利少而可靠的贸易维持

生计。

苛政和迫害诱发节俭性贸易的情形比比皆是,当人们被迫逃往沼

泽、孤岛、海边低地乃至礁石时便是如此。提尔、威尼斯以及荷兰的许

多城市,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逃难的人可以在那里获得安全,他们要

活下去,只能到世界各地去寻找活路。

第六节 大航海的若干后果

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从事节俭性贸易的民族,为了与一

国交换商品,需要另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作本钱,因而心甘情愿地在某

① 查士丁,《腓力史摘要》,第四十三卷,第三章。

391392

论法的精神

些国家只赚很少的钱,甚至一点也不赚,就是希望乃至确信能在其他国

家利获取丰厚的利润。荷兰就是这样,当它几乎独揽欧洲由南至北的

贸易时,由它运到北欧的法国葡萄酒,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它用来经营

北欧贸易的本钱。

我们知道,某些来自远方的商品在荷兰的售价,往往并不比产地

高。有人这样解释其原因:一位船长需要重物压舱时,就购进一些大理

石,需要木材来平衡载重时,就购进一些木材,只要不赔,他就觉得很不

错了。所以,荷兰有自己的采石场和采伐业。

不但无利可图的贸易可能是件好事,就连赔本买卖有时也可能是

件好事。我听说,荷兰的捕鲸业几乎从来都是得不偿失的,可是,为捕

鲸造船的员工,为捕鲸提供桅杆和船具机械以及海上生活用品的商人,

恰恰就是对捕鲸业最关心的人。他们在捕鲸上亏了,却在供应上赚了。

这种生意就像是买彩票,人人都被中头奖的期望所诱惑。人人都爱赌

博,就连那些最清醒的人也会心甘情愿地赌上一把。可是,倘若看不到

赌博的真面貌,它就会诱人误入迷途,引发暴力,使人倾家荡产、浪费时

间乃至断送性命。

第七节 英国的贸易精神

英国与其他国家很少签订关税协议,税率随国会的更迭而异,对个

别商品的税额时增时减。英国要在这方面保持自己的独立。英国对在

其国内经商的人极端反感,它很少缔结约束自己的条约,而仅以自己的

法律为依据。

别的国家会为了政治利益而牺牲贸易利益,英国却一向为了贸易

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最善于借助宗教、贸易和自由炫耀自己的民族。

第八节 节俭性贸易有时如何受到阻挠

有些君主国①制定了有效的法律,用以遏制从事节俭性贸易的国

家。只接受它们的本国产品,禁止它们输入其他国家的产品。只允许

它们使用本国制造的船只运送货物。

只有自己能够从容经商的国家,才能把此类法律强加于人,否则它

就至少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应该与之打交道的是这样的国家:它不

求厚利且因贸易之需而相对独立,它因视野宽阔或事业宏大而懂得如

何处置多余商品,它殷实富有,因而能够承揽大量商品,同时又能迅捷

付款,它因其需求而必须诚信、因其原则而必须和平,它力求获利而不

思征服;依我看,应该与这样的国家打交道,而不要与一贯作对而又不

具有上述优点的那些国家打交道。

第九节 排斥性贸易

如果没有重大理由,就不要排斥与任何一个国家通商,这是一

条至理名言。日本人只与中国和荷兰通商。中国人②在食糖贸易

上获利十倍,有时在返程中也同样获利。荷兰人所获利润大体上

与中国人相同。凡是尊奉日本人的准则行商的国家必然上当。商

① 此处指法国。——-译者

②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二卷,第170 页。

393论法的精神

1

394

品价格之所以公道,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就是

因为有竞争。

一个国家尤其不能以某个国家能以某个价格收购全部商品为由,

捆住自己的手脚,把全部商品只卖给那个国家。波兰人就是这样做的,

他们把所有小麦都卖给了但泽这个城市。印度的几位国王签订合同,

把香料全都卖给荷兰人①。这种协议只适合于穷国,它们只要能够活

下去,就愿意放弃致富的希望;还有一类国家适用这种协议,在那里,奴

役制使人无法享用大自然的赐予,或是不得不用大自然的这些赐予做

赔本生意。

第十节 适用于节俭性贸易的机构

在经营节俭性贸易的国家里,已经成功地开设了银行②,该银行以

其信誉发行一种新的价值符号③。不过,如果在经营奢华性贸易的国

家里也开设银行,那将是一个错误。如果在一人执政的国家里开设银

行,那就意味着把金钱和权力分置两端,也就是说,有能力拥有一切的

人没有丝毫权力,掌握权力的人却无法拥有任何财富。在这种政体下,

唯有君主曾经拥有或曾经可能拥有财宝,无论何处发现了财宝,只要是

非同寻常的财宝,它肯定首先就属于君主。

基于同一原因,商人们为共同经营某种贸易而组建的公司,对于一

人执政的政体而言,适合者相当罕见。这种公司的性质就是把公共财

① 最初的贸易伙伴是葡萄牙人。见弗朗索瓦·皮拉尔,《游记》,第十五章,

第二部分。

② 此处指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例如当时的荷兰银行。——译者

③ 此处指纸币。——译者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富的权力赋予私人财富。可是,在这些国家中,这种权力只能掌握在君

主手中。我还要指出,公司也并非始终适宜于经营节俭性贸易的国家,

所以,除非业务量特别巨大,非私人能力所及,最好不要以专营权妨碍

贸易自由。

第十一节 续前题

经营节俭性贸易的国家可以设立自由港。国家的节俭始终与个人

的节俭休戚相关,它就像是节俭性贸易的灵魂。由于建立自由港而造

成的关税损失,可以从共和国所获得的工业财富中得到补偿。可是,在

君主政体国家中,类似的设置就不尽合理,其结果只能是为奢侈品减轻

赋税重负。这样一来,国家将失去奢华能够带来的唯一好处,在这种政

制下能为奢华设置的唯一约束也将不复存在。

395

第十二节 贸易自由

贸易自由并非任由商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是贸易上的奴役。妨

碍商人并不等于妨碍贸易。恰恰是在自由国家里,商人遇到了数不清

的矛盾,法律给他们造成的麻烦丝毫不少于实行奴役的国家。

英国禁止羊毛出口,要求煤炭由水路运进首都,未经阉割的马匹不

准出口,与欧洲通商的英国殖民地商船,必须停靠在英国①。英国妨碍

①《1660年航海法》。只有在战时,波士顿和费城的两位商人才成功地用他

们的船只把货物直接运抵地中海。396

论法的精神

了商人,但有利于贸易。

第十三节 什么破坏了贸易自由

有贸易的地方就有海关。为了国家的利益经营商品的输入和输

出,这就是贸易的目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对进出口行使某种权限,这就

是海关的目的。所以,国家应该在贸易与海关之间保持中立,使两者不

相抵触,从而让人们享有贸易自由。

包税人如果不公道,横暴地收取过高的关税,那就会破坏贸易。除

此之外,包税人还可以借助制造麻烦和烦琐的手续来破坏贸易。英国

的海关由政府经营,所以经商特别方便,写一个字就可以办完一件大

事,商人用不着耗费许许多多的时间,也无须为此雇佣专门人员去解决

或承受包税人制造的麻烦。

第十四节 有关没收商品的贸易法规

英国大宪章①规定,除作为报复手段使用外,禁止在战时扣留和没

收外国商人的货物。英国人把这项规定作为自由的条款之一,着实做

得漂亮。

1740年英国与西班牙战争期间,西班牙的一项法律②规定,凡将英

国商品输入西班牙各邦者,一律处死;该法还规定,凡将西班牙商品输

① 指1215年英国大宪章。—-译者

② 1740年3月颁布于加的斯。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入英属各邦者,也一律处死。我觉得,类似的规定只能是仿效日本法

律的结果。这种规定破坏我们的习俗与贸易精神,破坏量刑应有的

平衡,把仅仅属于违反管理条例的行为等同叛国罪,因而搅乱了人们

的思想。

第十五节 人身拘押

梭伦作出规定,雅典人不得因民事债务侵犯人身①。这项法规源

自埃及②,当年由波克霍利斯③制定,谢努塞尔特④修订。

这项法律对于普通民事事务确实很好⑤,可是,我们却有理由在贸

易中不予遵守。因为,商人不得不在往往极短的时间内托付巨额款项,

既要托出,又要收回,这样一来债务人就得永远在约定时间内履行承

诺,这就意味着可能要借助人身拘押来施加压力。

在普通民事合同引起的事件中,法律绝不应允许人身拘押,因为对

于法律来说,与一个公民的方便相比,另一个公民的自由更为重要。不

过,如果事关贸易合同,法律对公共福祉的重视就应胜过对某一公民自

由的关注。这样做并不妨碍出于人道和管理之需而实施某种限制措

施。

① 狄奥多罗斯,《世界文库》,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三章

② 普鲁塔克,《道德论集·不应付息借贷》。

③ 波克霍利斯(Boccoris),埃及第二十四王朝法老(前 720—前 715 在

位)。——译者

④ 见本书第十八章第十八节译注。—-译者

⑤ 希腊立法者应该受到谴责,因为他们禁止以债务人的武器和犁作抵押,却

允许以人作抵押。参见狄奥多罗斯,《世界文库》,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七十九章。

397工

398

论法的精神

第十六节 一项好法规

日内瓦的法律规定,不论债务未清偿者是否已经死亡,其子女均不

得担任官职,也不得进入议会,除非他们还清其父的债务。这是一项好

法规,促使人们对商人和官吏,乃至对整个城邦都有了信任。再者,个

人信誉也能因此而拥有公共信誉的力量。

第十七节 罗得岛的一项法律

罗得岛人做得更好。塞克斯图斯·恩皮利库斯①说,在罗得岛,儿

子不得因放弃遗产继承权而免于偿还父债②。罗得岛的此项法规是为

一个建立在贸易基础之上的共和国制定的。我觉得,基于贸易的理由,

还应该增加一项这样一项限制:父亲在儿子开始经商后欠下的债务,不

应损害儿子的经营所得。一个商人应该始终想到自己的责任,时时依

据自己的财产状况从事经营。

第十八节 商务法官

色诺芬在《收入》一书中主张奖励办案最快的商务监督,他觉得需

① 塞克斯图斯·恩皮利库斯(Sextus Empiricus,约公元3世纪人),希腊哲学

家。——译者

② 塞克斯图斯·恩皮利库斯,《生动描述》,第一卷,第十四章。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要我们今天这样的商务法官。

贸易事务与繁文缛节几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事贸易必须每天采

取行动,性质相同的其他行动也必须每天跟进,因此,贸易事务上的决

定必须每天作出。至于对未来影响甚大但极少发生的那些日常生活中

的行动,则不可相提并论。每个人大多只结一次婚,没有人天天馈赠或

订立遗嘱,一生中只有一次成年。

柏拉图说,一个没有海上贸易的城市,所需公民法可以减少一

半①,此话很对。在同一个国家中,由于有了贸易,就会有来自各民族

的人,契约和财富的种类以及各种各样获取财富的手段,都会多得难以

胜数。

所以,在一个贸易城市里,法官少而法律多。

第十九节 君主绝不经商

399

狄奥菲鲁斯②看到一条船上装着给他妻子狄奥多拉的商品,遂下

令把船焚毁③。他说:“我是皇帝,你们却把我当作货船老板。我们如

果抢了穷人的生意,他们靠什么谋生?”其实他还应该说:倘若我进行垄

断,谁能制止?谁能强制我履行承诺?如果我的廷臣们也像我一样经

商,他们就会比我贪婪,比我不公正。人民相信我是公正的,但是他们

绝不相信我很富裕,既然有那么多的税赋弄得他们一贫如洗,那就正好

说明我也很穷。

① 柏拉图,《法篇》,第八卷。

② 狄奥菲鲁斯(Theophile,卒于 842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829—842 在

位)。——译者

③ 佐纳鲁斯(Zonare),《通史手册》。论法的精神

第二十节 续前题

葡萄牙人和卡斯蒂利亚人统治东印度时,贸易的分支繁多,以至于

他们的君主竟然忍不住插手其间。他们在那个地区的殖民事业于是便

毁于一旦。

果阿总督把专营特权授予某些个人,这些人却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被赋予专营特权的人一换再换,贸易因而中断,谁也不以这种贸易为

意,根本不在乎把赔本买卖留给继任者,利润停留在几个人手中,无法

充分地扩展。

第二十一节 君主国的贵族贸易

400

君主国的贵族经商违背贸易精神。“两位罗马皇帝霍诺留西和狄奥多

西说,这对于城市是有害的,而且会使商人与平民之间的买卖变得困难①。”

贵族经商也违背君主政体的精神。英国允许贵族经商的习惯,是

削弱英国君主政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十二节 一个独特的想法

有些人有感于某些国家的做法,认为法国也应该制定法律,让贵族

①《查士丁尼法典》,“论贵族法、商务法典和最新销售禁例”。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经营贸易。果真如此,那就会置贵族于死地,且对贸易毫无裨益。法国

的做法很不错:法国的商人不是贵族,但可以变成贵族。他们有望获得

贵族身份,却又没有贵族眼下的麻烦。他们如果想要抽身商界,最可靠

的办法就是把生意做好,或是做得声名显赫,而这,通常只有才干出众

的人才能做到。

让人人固守本业并将其传袭后代的法律,只适用于专制国家①,因

为在那里,谁也不能而且不应有竞争心。

但愿没有人会说,当一个人无法更换职业时,他就会把它做得更

好。我认为,当一个人在一种职业上成绩斐然且有望进入另一职业时,

他就会把它做得更好。

贵族的身份既然可以用金钱换取,商人们自然大受鼓舞,力争成为

贵族。我不想探讨这种把品德奖给财富的做法是否妥当,但我知道,这

种做法对于某种政体非常有用。

在法国,有一类身着长袍的人②,他们介于大贵族和平民之间,虽

无贵族的显赫,却尽享贵族的特权。这个等级中的每个个人虽然都平

平常常,但是在整体上,作为法律的护佑者③,这个等级却生活在荣耀

之中。唯有才华和品德能使他们出人头地。他们的身份已经够荣耀

了,可是,还有一类人比他们更为显赫,那就是佩剑贵族。这类人认为,

不管已经拥有多少财富,还得设法发财;一味增加财富而不考虑如何花

销,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辱。这部分国民始终以自己的财富为国效劳,

当他们两手空空时,就腾出自己的位置,让别人继续以其财富为国效

劳。他们奔赴疆场,为的是不因贪生怕死而受人指责。他们如果无法

① 事实上,专制国家确实往往如此。

② 习惯上通常把法国的贵族区分为长袍贵族和佩剑贵族两类,前者多以法

官、律师、教士等为业,后者则多为军官。———译者

③ 指法国的高等法院。——译者

401论法的精神

A

402

发财致富,就把希望寄托在荣宠上面;如果两者都得不到,便以已经获

得的荣耀来自我安慰。所有这一切理所当然地增进了法兰西王国的声

威。二三百年以来,法国的实力之所以不断增强,是因为法律好,而不

是因为运气好,运气不可能总好。

第二十三节 哪些国家经商会赔本

财富包括土地和动产。每个国家的土地通常都由居民拥有。大多

数国家的法律都促使外国人不愿拥有土地①,甚至只有主人在场时,才

能发挥土地的价值,此类财富因而专属国家。可是,金钱、纸币、票据、

公司股票、船只以及所有商品等动产,都归全世界所共有,就此而言,世

界就是一个国家,而所有的社会则是其成员。拥有这类动产最多的民

族就是普天下最富有的民族。某些国家拥有大量此类动产,但获得动

产的途径不同,有的靠商品,有的靠劳动,有的靠工业,有的靠发现,有

的甚至靠运气。各个国家因贪婪而争夺全世界的动产。可能有那么一

个倒霉的国家,不但不拥有他国的财富,就连本国的财富也几乎全被他

国夺光,土地所有者全都是外国移民。在这个国家里一切都匮乏,什么

也得不到。它最好不要同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因为在以往的

境遇下,使它沦于贫困的正是贸易。

一个商品输出始终大于输入的国家只能日益贫困,舍此不能取得

平衡。出口始终大于进口,直至有一天穷到极点,再也无力进口任何商

品。

① 此处指法国的外侨遗产充公法。依据该法,未入籍外侨的遗产应被全部

充公。——译者第二十章 就贸易的性质及特征论法与贸易的关系

在经营贸易的国家里,金钱如果突然枯竭,它是会回来的,因为从

它那里取走金钱的国家,等于向它借了债。可是在上面谈到的那些国

家里,金钱就不会回来了,因为,从它们那里取走金钱的国家不欠任何

债。

波兰就是一个实例。除了小麦,它几乎不拥有任何我们所说的世

界上的动产。一些贵族占有整个省份,他们强迫农民缴纳更多的小麦,

以便运到国外去换取奢侈品。波兰如果不与任何国家通商,人民就能

生活得好一些。倘若如此,贵族就得把小麦分给农民,让他们活下去;

领地如果太大就会成为负担,贵族就会把领地分给农民。由于人人都

有羊群,都可以获得羊毛和羊皮,所以用于衣着的花费不会很大。永远

迷恋奢华的贵族在本国得不到奢华,于是鼓励农民加紧生产。我认为,

这个民族只要不变成野蛮民族,就会繁荣富强起来,而法律是可以防止

它变成野蛮民族的。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日本。巨量输入导致巨量输出,两者处于平衡

状态,就像进口量与出口量都不很大一样。这种膨胀给国家带来了巨

大的好处,消费增加了,工艺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就业人数增多了,富民

强国的手段也增加了。倘若因发生紧急情况而需要迅捷的援助,日本

这种殷实的国家就能比其他国家更能提供这种援助。一个国家很难做

到没有多余物资,但是贸易的本质就是把多余物资变成有用物资,变成

必不可少的物资。国家就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享用这些必需物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商赔本的国家并非是什么都不缺的国

家,而是什么都缺的国家。因不与他国通商而获致好处的国家,不是能

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而是一无所有的国家。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斯多亚学派的产生、演变与源流

    斯多亚学派在希腊化文明开初之时如何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在纵贯两个文明时代中如何延伸。它的学说又如何演变;如何看待这种哲学和早先及当时一些哲学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从总体上大体把握的。 一 斯多亚学派的创立 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Zeno,约前 333约前 262)原是小亚细亚塞浦路斯岛西第乌姆的闪族人,是一位商人的儿子。父亲经常去雅典,给…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404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十四章-在线阅读

    一 刻克洛普斯是地生子,有一个人与蛇合成的身体,是阿提刻最初的国王,那地方从前叫作阿克忒,他因了自己名字改名刻克洛庇亚。据说在他的时代,诸神决意领有城市,在那里他们想各自承受礼拜。于是波塞冬第一个来到阿提刻,用那三尖叉打在高城的中央,他显现出海来,现今叫作厄勒克忒伊斯。在他之后来了雅典那,她叫刻克洛普斯来给她做占领的证人,乃种了一棵橄榄树,这在播德洛西翁至今…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72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在线阅读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如果说基督教与希腊神话分属两种文化传统的信仰体系,希腊神话与希腊哲学是同一文化传统的两种不同文化形态,那么,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就是分属两种文化传统的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然而,早期基督教向希腊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却产生了融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于一体的神学-哲学理论——基督教哲学。希伯来和希腊是两种文化传统,宗教和哲学是两种文化形态,它们从冲…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31
  • 亚里士多德-《动物志》-第二卷-在线阅读

    第二卷 【1】 就其他诸种动物而论,有一些部分为一切动物所共有,这在先前已经说过,另一些部分则仅为某些种类的动物所具有。动物的部分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异,其方式此前我们已多次提到过。大致说来,凡是在种类上相异的动物,其身上的部分大多数都会在形式上相异;并且它们的一些部分只是在类比上没有差异,在种类上则彼此相异,另一些部分在种类上相同,在属类上却相异。有很多…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32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五章 命运的羔羊-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命运的羔羊 面对世界与他人,笛卡尔像羔羊一样驯 服,这决定了他一生的结局。 当培根已经35岁了,也就是1596年,正与南安普顿伯爵称 兄道弟时,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兰西,三百年后拿破仑将要大 显身手的土伦省的莱耳城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勒内· 笛卡尔。 笛卡尔的父亲是个贵族,还在省里当着一个不算小的官儿。 到底是什么官儿就很难说了,有人说是法官…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7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