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十四章-在线阅读

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 本章总体思想

神特点和内心情感如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确实迥然有异,

那么,法律就应该考虑这些内心情感和精神特点的差异。

第二节 人在不同气候下的差异有多大

人体外部纤维的末端因冷空气而收缩①,纤维的弹性因此而增大,

从而有利于血液从末端回流心脏。寒冷使纤维的长度缩短②,从而增

强其力量。反之,热空气使纤维末端松弛,长度增加,因而使其弹性和

力量缩小。

① 这种现象肉眼就能看到,人在寒冷时比较瘦。

② 众所周知,寒冷能使铁的长度缩短。

A

2714

878

论法的精神

所以,人在寒冷的气候下精力比较充沛。心脏的搏动和纤维末端

的反应较强,体液比较均衡,血液更有力地回流心脏,心脏在交互作用

下更加有力。心脏力量的增强必然产生许多效果,例如,自信心增强,

亦即勇气更大,对自己的优越性有更多的认识;又如,复仇欲望减低,安

全感增大,亦即直率增多,疑虑、谋划和狡诈减少。总之,这种条件下的

人,性格各不相同。一个人若处在闷热的气候中,鉴于我在前面说到的

那些原因,心神就会高度委靡不振。若在这种情况下请他做一件需要

勇气的事,我相信他肯定难以答应,因为,虚弱使他的心灵沮丧,觉得自

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什么都怕。炎热地区的人怯懦如同老人,寒冷地

区的人骁勇如同少年。最近的那些战争①我们依然历历在目,如果加

以观察,就不难看到某些远处不易察觉的细节,来到南方作战的北方

人②,比不上他们因在本地气候下作战而勇气十足的同胞。

北方人由于纤维的力量较大,所以能从食物中吸收粗液,由此带来

了两个结果,其一,乳糜或淋巴③部位因其表面大而较易附着于纤维并

滋养纤维;其二,乳糜或淋巴部位因粗糙而不易使神经液获得某种精细

的体液。所以,这些人身高体壮,但缺少活力。

从四面八方通达皮肤组织的神经,每个都是神经束。一般情况下,

进行活动的神经只有极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在炎热地区,皮肤组织松

弛,神经末梢都呈打开状态,极小物体的极小动作也能感受得到。在寒

冷地区,皮肤组织呈收缩状态,乳头状物质受到压缩,神经的小乳凸稍

许有些麻痹,只有最强烈和由全部神经传递的感觉才能到达脑子。但

是,想象、味觉、感受以及勃勃生气,都依赖这些不计其数的微小感觉。

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② 例如在西班牙。

③ 在18世纪,这些名词泛指人体中的某些液体,并不像现代生理学那样有

精确的含义。——译者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我观察过绵羊舌头的外表组织,用肉眼看去,舌头表面像是布满乳

头状细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这些乳头状细粒上面可以看到细小的茸

毛,而在乳头状细粒之间则是一些顶端呈毛刷状的锥体状物质。这些

锥体形物质很可能就是主要味觉器官。

我让人把舌头的一半冰冻起来,然后用肉眼观察,发现乳头状细粒

数量大为减少,有几行甚至已经缩进鞘内;在显微镜下观察,锥体状物

质消失了。将舌头解冻后再用肉眼观察,乳头状细粒重新挺立,细小的

神经乳头开始再度出现。

这个观察证实了我在前面所说,在寒冷地区,神经乳头的打开程度

较低,大多缩在鞘内,难以感受到外部对象的动作,所以感觉不灵敏。

对愉悦的感受度,寒冷地区的人较低,温暖地区的人较高,炎热地

区的人极高。气候固然是用纬度区分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

感受度区分。我看过英国和意大利的歌剧,同样的剧目,同一批演员,

可是音乐在两个国家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静若处子,一个动

如狂汉,真是不可思议。

疼痛也是这样。疼痛是因身体的某些纤维撕裂而引起的,造物主

规定,撕裂程度越严重,疼痛就越厉害。与炎热地区的人娇弱的纤维相

比,魁梧的北方人身上的粗壮纤维显然比较难以撕裂,痛觉因而比较迟

钝。俄国人不被剥皮就不觉得痛。

炎热地区的人器官敏锐,凡关乎两性相悦的事,心灵极易为之所

动,无论何事都能引向男欢女爱。

在北方气候下,爱情无力在生理上令人动情。在气候温暖地区,爱

情有许许多多与之相伴的东西令人喜悦,这些东西乍看像是爱情,实则

并非爱情本身。在炎热地区,谈情说爱为的就是爱情本身,它是幸福的

唯一原因,它就是生活。

在南方地区,体质纤细、柔弱却相当敏感的人,或是耽于后宫中朝

273274

论法的精神

三暮四式的爱情,或是追求一种能给予妇女较大独立性,因而麻烦可能

较多的爱情。北方地区的人强壮而健康,但比较粗笨,他们能从一切令

精神处于活动状态的事情中获得欢乐,诸如狩猎、跋涉、作战、饮酒等

等。我们不难发现,北方气候下的人恶习少而美德多,非常真诚和坦

率。一旦接近南方地区,你简直就以为远离了道德,强烈的情欲导致罪

恶丛生,人人都竭尽全力攫取他人的好处,用以为情欲加薪添火。温暖

地区的人风尚不定,恶习无常,美德也无常;这是因为那里的气候缺乏

确定的性质,难以有固定的风尚和品德。

气候炎热到极度时,人就浑身乏力,委靡状态于是就侵入精神,没

有任何好奇心,没有任何高尚的抱负,没有任何慷慨豁达之情,一切偏

好都相当消极,怠惰就是享福;与其动脑筋,不如受惩罚,与其用心思指

导自己的行为,倒不如被人奴役好受些。

第三节 某些南方民族的性格矛盾

印度人①生就缺乏勇气,连在印度出生的欧洲儿童②也丧失了他们

在故乡气候条件下的勇气。可是,这种状态与他们凶残的行径、粗鄙的

习俗和野蛮的苦修,怎么能够彼此兼容呢?那里的男人用种种难以想

象的痛苦折磨自己,那里的女人把自己活活烧死。这就是对付极度柔

弱的巨大力量。

大自然赋予这些人以柔弱,使他们生性怯懦,同时也赋予他们非常

① 塔维尼耶(Tavernier)在《印度游记》中写道:“一百个欧洲士兵不用费力就

可打败一千个印度士兵。”

② 旅居印度的波斯人到了第三代就染上了印度人的懒散。参阅贝尼耶(Ber

nier),《莫卧儿帝国游记》,第一卷,第282 页。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活跃的想象力,使他们对所有事物都作出过度反应。器官脆弱使他们

惧怕死亡,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惧怕难以胜数的其他事物。同一种感受

既促使他们逃避一切危险,却又促使他们无视任何危险。

优良的教育为儿童所需甚于理智已经成熟的人,与此同理,这种气

候下的人需要立法者甚于我们欧洲人。越是容易受到强烈影响的人,

越是应该以合适的方式接受这些影响,越是应该在理性指导下拒不接

受偏见。

在罗马时代,欧洲北部人民既无艺术也没有教育,几乎也没有法

律。可是,仅凭这种气候下因纤维粗大而产生的常识,他们就以令人

赞叹的智慧抗击强大的罗马人,并且一直坚持到走出森林,把他们击

毁。

第四节 东方各国的宗教、习俗、风尚和

法律持久不变的原因

东方人因器官的纤弱而接受了世界上最强烈的印象,身体的怠惰

自然而然地影响精神,而精神则因怠惰而不再能够行动和努力,甚至连

精神集中也做不到。假如把器官的纤弱和精神怠惰一并加以考虑,那

就不难懂得,心灵一旦接受了印象,那就无法改变了。所以,今天东方

人的法律、习俗①、风尚,乃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服装式

样,依然与数千年前一样。

① 在君士坦丁·波菲洛戈尼图斯辑录的大马士革的尼古拉著作残篇中看

到,派人绞死令人厌烦的总督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在梅德斯人时代就有了。

4

275276

论法的精神

第五节 不良立法者助长气候的弊害,

优秀立法者与之抗争

印度人相信,静和空是万物之根本和终结。因而,他们把绝对无为

视为至高境界和追求的目标。他们称至尊为真如①。暹罗人相信,无

须驱动机器②,无须驱使肉体行动,这便是最高福祉③。

这些地区的酷热使人委靡不振,静止令人舒适,运动使人痛苦,所

以,这套理论体系看来合乎自然。印度的立法者佛④顺其所感,把人置

于极度消极状态。然而,佛的学说生于气候所致的怠惰,反过来又助长

这种怠惰,因而造成了数不清的弊害。

中国的立法者比较明白事理,他们不是把人放在有朝一日没有纷

争的状态中,而是放在能够使人履行义务的行动中去观察,从而使他们

的宗教、哲学和法律全都切实可用。物质因素越是让人趋向静止,道德

因素就越应让人远离这些物质因素。

第六节 炎热气候下的耕作

耕种土地是人最主要的劳动。气候越是让人逃避此项劳动,宗教

① Panamanack[实为 paranamand,意为平和、宁静。——译者],见基尔歇

(Kircher),《中国图说》。

② 孟德斯鸠把人体视为一架机器。——译者

③ 拉鲁贝尔(LaLoubère),《暹罗记事》,第446 页。

④ 佛主张心呈虚空状态。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中写道:“我们有

眼睛和耳朵,可是,至高境界却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们有嘴有手,至高境界则

让这些肢体处于无为状态。”这些话引自一位中国哲学家的谈话。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和法律就越应激励人从事此项劳动。因此,规定把土地交付给君王,从

而使人们的所有权意识消失的印度法律,增大了气候的不良效果,也就

是说,加剧了与生俱来的怠惰。

第七节 僧侣制度

僧侣制度在那里产生了同样的弊害。这种制度起源于东方炎热地

区,那里的人不喜行动而爱沉思。

亚洲的僧侣数量似乎随着炎热的程度而增加,印度酷热,所以僧侣

奇多。这种差异在欧洲同样可以见到。

想要战胜气候造成的怠惰,法律就应尽力剥夺不劳而活的手段。

可是,欧洲南部各国的法律却恰好相反,为那些喜欢闲适的人提供了

便于过沉思默想生活的地方,并且为那些地方配置了巨大的财富。

财富反而成了这些锦衣玉食的人的负担,他们于是作出正确的处理,

把多余的财富散给下层人民。下层人民本来丧失了财产,如今从富

人那里得到了补偿,过上了无所事事的日子,因而竟然喜欢起他们的

贫贱来了。

第八节 中国的优良习俗

有关中国的记述①谈到了皇帝每年一次的籍田仪式②,这种公开而

①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二卷,第 72 页。

② 印度也有几个国王举行这种亲耕仪式。参阅拉鲁贝尔,《暹罗记事》,第446页。

277论法的精神

隆重的仪式旨在鼓励人民耕作①。

不但如此,皇帝还年年根据禀报,将八品官职赐予当年最出色的农夫。

古代波斯人把每月的第八天称作劳作日②,在这一天,国王走下筵

席与农夫一起进餐。这是鼓励农耕的好办法。

第九节 鼓励勤劳的方法

我将在本书第十九章里谈及,懒惰的民族通常都骄傲。结果可以

用来对抗原因,骄傲可以用来摧毁懒惰。欧洲南方人极端珍视荣誉,所

以,不妨给最优秀的农夫和对推进工业作出最多贡献的工人发放奖金,

这也许是个好办法,甚至能在所有国家中获得成功。这个办法已经在

位于爱尔兰的欧洲最大的纺织工厂的建设中发挥了效用。

278

第十节 与各民族节制饮酒有关的法律

在炎热地区,血液中的水分因出汗而不断大量流失③,所以需要同

类液体补充。当地人乐于饮水,因为烈酒会使水分渗出后的血球④凝

固。

① 汉文帝亲自耕作,并令其皇后及嫔妃在宫中纺绩。见《中华帝国全志》,第

一卷,第 380 页。

② 海德(Hyde),《波斯人的宗教》。

③ 贝尼耶从拉合尔到克什米尔的旅途中写道:“我的身体就像一个筛子,刚

喝下一品特水,四肢乃至指尖就渗出露珠般的汗水。我每天喝十品特,丝毫没有

感到不适。”参阅贝尼耶,《莫卧儿帝国游记》,第二卷,第 261页。

④ 血液中有水分,红血球、纤维质和白血球都在水分中游动。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在寒冷地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积留在体内,很少因出汗而排出体

外,所以那里的人可以饮用烈酒,血球不会因此而凝固。由于体内富含

液体,饮用能够加速血液流动的烈酒是妥当的。

由此可见,穆罕默德禁止饮酒的法律显然是阿拉伯气候条件下的

法律,在他之前,阿拉伯人的普通饮料也是水。禁止迦太基人饮酒的法

律①也是基于气候原因制定的。这两个国家的气候实际上极为相似。

寒冷地区的气候似乎能促成一种不同于个人嗜酒的全民性嗜酒风

气,所以,禁酒令在寒冷地区就是一种好法律。嗜酒的习惯遍及全球,

其程度则因气候的寒冷度和潮湿度而异。从赤道到北极,纬度越高就

越嗜酒。从赤道到南极与从赤道到北极一样,嗜酒的程度向南②发展,

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高。

在饮酒与气候相悖因而有害健康的地区,对过量饮酒的惩罚理所

当然地应该严于嗜酒恶果不大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嗜酒对任何社会的

损害很小,人不会因嗜酒而发酒疯,充其量只是变得愚蠢而已。所以,

为惩治醉酒和醉酒所引起的过失而制定的法律③,只适用于个人,而不

适用于全民。德国人饮酒源于风俗,西班牙人饮酒出于喜好。

在炎热地区,纤维松弛导致体液大量外泄,但固体部分消散较少。

纤维的活动弱而且缺少弹性,因而损耗极小,只需少量滋养液汁就可补

偿,所以那里的人食量很小。

不同气候下的不同需求,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

导致不同的法律。交往频繁的民族需要某些法律,互不往来的民族则

① 柏拉图,《法篇》,第二卷;亚里士多德,《家政论》;尤塞比乌斯(Eusebe),

《布道准备》,第十二卷,第十七章。

② 在霍顿督人和智利最南端的各民族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③ 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二卷第三章中的记述,毕达库斯制定的就是

这种法律,他的居住地的气候并未养成全民嗜酒的恶习。

279280

论法的精神

需要另一种法律。

第十一节 与气候疾病有关的法律

希罗多德①告诉我们说,犹太人关于麻风病的法律源自埃及人的

做法。不错,同样的疾病需要同样的药物。希腊人和早期罗马人不知

道这种法律,也不知道这种疾病。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气候使这种法律

成为必要,这种疾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法律的

远见卓识。

我们自己就亲身体验了这些法律的效果。十字军把麻风病带到了

法国,幸亏有了这些明智的法规,麻风病才没有在广大群众中施虐。

从《伦巴第法》②可以看出,麻风病在十字军东征之前传到了意大

利,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罗塔利③规定,麻风病人被逐出住所,安置

在特殊地方后,就不得再处分他们的财产,因为,从他们被逐出住所那

一刻起,就被视为已经死亡。为阻止与麻风病患者发生任何交往,他们

被剥夺了一切公民权利。

罗马皇帝的军队中有一些巴勒斯坦和埃及的民兵,我认为,麻风病

就是在罗马皇帝的征战过程中由这些人传播到意大利的。不管是否如

此,在十字军东征之前,麻风病的蔓延势头已经被遏制住了。

据说,庞培的军队从叙利亚返回时带来了一种与麻风病非常相似

的疾病。那时为此而制定的法规没有流传至今,不过,这类法规大概是

① 希罗多德,《波斯战争》,第二卷。

②《伦巴第法》,第二卷,第一篇§3;第十八篇§1。

③《伦巴 第法》就是在伦巴第国王罗塔利(636—652 在位)主持下制定

的。--—译者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有过的,因为到了伦巴第人时代①,这种病已经不再蔓延了。

两个世纪以前,从新大陆传来了一种我们的父辈未曾知晓的疾

病②,在生命和欢爱的源头向人类发动进攻。欧洲南部的大多数望

族都毁于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由于见多不怪,不再见不得人,余下

的只是致命的后果。对黄金的渴求致使这种疾病长期得不到遏

制,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美洲,不间断地把这种疾病的新病菌带回

欧洲。

出于对宗教的虔诚,有人希望这种疾病存在下去,作为对罪恶的惩

罚。可是,这场灾祸已经渗入婚姻,而且已经加害于儿童了。

关爱公民的健康是立法者的睿智所在,所以,以摩西律法为基础,

制定制止这种疾病蔓延的法律,应该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瘟疫这种疾病的蹂躏更加迅猛,它的主要基地是埃及,从那里蔓延

到全世界。为阻止瘟疫侵入,大多数欧洲国家制定了很好的法规。如

今有人想出了一个制止瘟疫蔓延的好办法,那就是在感染瘟疫国家的

四周布置军队,禁止一切往来。

土耳其人③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法规加以防范,眼看着在同一个城

市里的基督教徒躲过了灾祸,唯有他们死于瘟疫。他们购买染病者的

衣服穿在身上,其他方面依然一切照旧。命运不可违的教义支配着一

切,把官员变成了若无其事的旁观者,他们认为,真主既然已经做了一

切,他们就什么也不必做。

① 伦巴第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于 568年侵入意大利,建立伦巴第王

国。——译者

② 此处指梅毒。——译者

③ 里戈,《奥斯曼帝国》,第 28页。

281382

论法的精神

第十二节 反对自杀①的法律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罗马人无缘无故自杀的记述,英国人却在旁人

想不出任何原因的状态中自杀。罗马人的自杀行为是教育的结果,与

他们的思想方法和习俗有关。英国人的自杀行为是一种疾病②的后

果,起因于身体的生理状态,此外别无其他原因。

有迹象表明,问题在于神经液的渗透缺陷,由于体内的驱动力时常

处于无为状态,人就对自己产生厌倦情绪,心灵虽然不感到痛苦,但觉

得难以生存下去。疼痛是一种局部不适,使人产生消除疼痛的欲望,生

命的重压也让人感到疼痛,但是说不出疼在哪里,所以就产生了结束生

命的欲望。

显然,某些国家的民法有理由规定自杀是不名誉的。可是,英国如

果不消除精神错乱的后果,就不可能杜绝自杀。

第十三节 英国气候的效应

在某个国家里,由于气候疾病的强大效应,人厌恶一切乃至生命。

对于那些什么也不能忍受的人来说,政府如果能让他们无法将自己的

烦恼归咎于任何人,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个政府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

① 自杀行为违背自然法和神启宗教。

② 这种疾病可因败血症而更为复杂。在一些国家里,这种疾病的患者性情

古怪,甚至难以自容。见弗朗索瓦·皮拉尔,《游记》,第二部分,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所以,想要变更政府,首先就得废除法律。

这个国家里的人倘若还因气候而缺乏耐心,不能容忍某些事物长

期不变,那么,刚才说到的那个政府对他们就更加合适了。

缺乏耐心的性格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不过,这种性格一旦与勇气

相结合,那就变得了不得了。

这种性格不同于轻率,轻率是今天无缘无故地干一件事,明天莫名

其妙地放弃。缺乏耐心的性格与固执比较相似,它源于对痛苦的强烈

感觉,即使已经惯于承受痛苦,它也不会因此而削弱。

在自由的国度里,这种性格非常有助于挫败暴政①的谋划,因为,

这种谋划在其初始阶段总是既慢又弱,而在其终结阶段则既快又猛;起

初用一只手来救援,接着用无数条臂膀来压榨。

奴役总是在人们沉睡时开始。可是,一个民族如果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得安宁,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琢磨,处处都感到痛楚,它是不大可能

入睡的。

政治犹如一把钝锉刀,一下又一下,慢慢挫出一个工件来。刚才说

到的那些人可不是那样,他们受不了谈判的迟延、琐碎和冷静,比任何

其他民族都难以在谈判中获得成功,往往把战场上的胜利品丧失在条

约中。

第十四节 气候的其他效应

我们的祖先日耳曼人生活在情感极为平静的气候中。他们的法律

① 我在这里所说的暴政是指推翻现政府特别是民主政府的图谋。这是希腊

人和罗马人赋予这个词的含义。

283284

论法的精神

只对看得到的事物作出规定,其余的不予多想。此外,他们的法律根据

创伤大小判断受害人的受害程度,对妇女所受伤害不作更加细致的判

断。日耳曼法①在这方面相当奇特。迫使妇女裸露头部者,罚款六苏,

迫使妇女裸露腿部直至膝盖者,也罚款六苏,迫使妇女裸露膝盖以上部

位者,罚款加倍。法律测定妇女的受辱程度就像是测量几何图形,只惩

罚眼睛看得见的罪行,不惩罚想象得到的罪行。可是,当日耳曼人的一

支移居西班牙时,就因气候原因而有了另外一些法律。西哥特人的法

律禁止医生为女自由民放血②,除非该妇女的父母、兄弟、儿子或叔伯

在场。人民的想象点燃时,立法者的想象也随之升温。既然人民可能

怀疑一切,法律也就怀疑一切。

这些法律因而对男女的性事极度关注。不过,法律所考虑的主要

是私人的报复,而不是国家的惩治。所以,在大多数此类案件中,法律

将涉嫌犯罪者置于父母或受辱的丈夫的奴役之下。一个女自由民③若

与一个已婚男子私通,她就将被交给该男子的妻子全权任意处置。法

律规定,奴隶如果把主妇当场捉奸④,就应把她捆起来交给她的丈夫。

法律还准许子女⑤告发母亲,并为逼她承认而刑讯奴隶。所以说,这些

法律有助于把声誉维持在一个过分的高度,却无助于形成良好的治理。

因此,当尤利安伯爵⑥认为,必须以弑王叛国来为此类凌辱洗刷时,我

们丝毫不必惊诧。与此同理,摩尔人因与西班牙人习俗相同,毫不费力

就进入西班牙,在那里站稳脚跟,进而延缓了摩尔帝国的垮台,我们也

不应对此感到吃惊。

①《日耳曼法》,第五十八章§1,2。

② 放血是当时的一种治疗手段。——译者

③《西哥特法》,第三卷,第 4篇§9。

④《西哥特法》,第三卷,第 4篇86。

⑤《西哥特法》,第三卷,第4篇§13。

⑥ 参阅本书第十二章第九节译者注。——译者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第十五节 法律对人民的信任因气候而异

日本人生性残忍,立法者和官吏对他们没有任何信任。立法者和

官吏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审判、威吓和惩罚,他们动辄得咎,处处受制。

他们的法律规定,每五户择一户主为官,监管其余四户,一人犯罪,全家

乃至全区受罚,一人犯案,全体涉嫌,无人清白。之所以制定这些法律,

为的就是让所有的人互不信任,无人不受他人监视,无人不监视他人,

人人都是他人行为的监视人、证人和裁判官。

与此相反,印度人生性温和①、亲切,富有同情心,深得立法者的信

任。立法者制定的刑罚很少②,也不严酷,甚至不严格执行。他们把甥

侄交给叔伯舅抚养,把孤儿交给监护人抚养,如同别处把他们交给父亲

一样。他们在确定遗产继承时,主要考虑继承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品德

285

和才干。他们好像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相信他人的善良本性。

他们痛快地把自由还给奴隶③,为他们操办婚嫁,善待他们如同子

女一般④。良好的气候使人憨厚,法律也随之宽和。

① 贝尼耶,《莫卧儿帝国游记》,第二卷,第140页。

② 参阅《耶稣会士书简集》,第十四辑,第403 页关于恒河半岛印度人的主要

法律和习俗的记述。

③ 参阅《耶稣会士书简集》,第九辑,第378 页。

④ 我曾想,狄奥多罗斯之所以说印度既无主人也无奴隶,原因就在于印度的

奴隶制相当宽和。不过,据斯特拉波在《地理志》第十五章中所说,狄奥多罗斯错

把印度的某一个民族当作整个印度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

    在关于维也纳学派的现代文献中,石里克通常被描述为这个学 派的领袖人物。但据维也纳学派成员们的回忆,在他们的讨论中,石 里克往往是作为一个耐心的听众和温和的批评者,只是偶尔对某些 观点提出过较为严厉的讽刺。卡尔纳普在自传中认为,维也纳学派 能够形成志趣相投的气氛,“首先应当归功于石里克的那种自始至终 的善良、宽容和谦逊的品格。他对明确性的个人爱好和在物理学方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35
  • 第三节学派的辉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兰克福市和法兰克福大学多次建 议和催促下,社会研究所于1950年迁回德国。与霍克海默一起回国 的有波洛克和阿多诺,而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等人则留在了美国。社 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恢复以后,对德国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仍然像以 前一样有着很大吸引力,被大学生称做“马克思沙龙”,哈贝马斯、施 密特就是在这时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的。 在这个时期,法兰克…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15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在线阅读

    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 在第一个沉思里,我提出了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尽管普遍怀疑的好处在开始时还不显著,不过,由于它可以让我们排除各种各样的成见,给我们准备好一条非常容易遵循的道路,让我们的精神逐渐习惯脱离感官,并且最后让我们对后来发现是真的东西决不可能再有什么怀疑,…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91
  • 第三节 黑格尔谈“爱”、“生命”、“历史命运”

    在稍后的1797年的一篇作品中,黑格尔仍在宗教的视域内探讨 统一性和实践的问题。“只要哪里主体与客体或者自由与自然被设 ①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236页。 想为结合着的,即是说,自然即是自由,主体与客体不是分离的,那里 就有神圣的东西——这样一种理想就是每一宗教的客体。”①这里, 黑格尔显然接受了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让一切充满爱”的主体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9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自己-在线阅读

    超越自己 智慧最高者,你们把那种推动你们、使你们热衷的意志称为“求真理的意志”吗? 使一切存在者能被思考的意志:我如此称呼你们的意志! 你们首先想使一切存在者成为可能被思考的对象:因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14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