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是革命家、政治家,但更是思想家、教育家,是引领古老中国拥抱现代文明的关 键人物。他只活了56岁,却留下了数千万字的著述,这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 100年,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细细读来发现,那时候青年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 的问题没有什么两样。

在讲演中,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 不惧。他鼓励青年,用意志战胜欲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梁启超先生。

01

01

为学与做人

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 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 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 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 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 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 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 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02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 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 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 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 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 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 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吗,怎么的改良土壤,怎 么的改良种子,怎么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 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 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 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 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 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 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 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 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 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03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

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 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 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 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  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  到普遍人格。

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个 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 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 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 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 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 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  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 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 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 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 为我所失。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 以为我们“所得”得。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既 以与人已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 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 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04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 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然则,意志怎么会才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行有不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 千万人,吾往矣。”

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 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帳。子曰:“帐也欲,焉刚。”一被物 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成刚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 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

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 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 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 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 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 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 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 者不惧”。

05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 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 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 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 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

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 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 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  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 是 没 有 知 识 的 呢 ? 诸 君 须 知 道 啊 , 这 些 人 当 十 几 年 前 在 学 校 的 时 代 , 意 气 横 历 , 天 真 烂 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

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 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 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

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 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 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

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 读一卷经,翻一不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 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耶鲁大学哲学课:思考死亡,才能洞察人生的本质

    作者丨谢利 · 卡根 耶鲁大学的教授谢利 ·卡根在2007年就开设了这一门哲学课程:死亡课。作为公开课公 布了讲座视频之后,这门课在全球引起轰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开课,总点击量 超过数亿次。 课程的主讲人谢利 ·卡根也因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 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年轻…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59
  • 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背诵,而是培养独立思考

    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 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 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 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59
  • 尼采:做自己的四个方法

    对尼采来说,19世纪在两项发展的冲击下蹒跚前行:大众民主和无神论。对于这  两种挑战,尼采制定了一些极好的、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时代也可以从他的 方案里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 1844年,弗里德里希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出生…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70
  • 向内的人生 作者|钱穆

    钱穆 著,文章选自《人生十论》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 “食色性也。”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5
  • 美丽婚姻里的7个致命谎言

    作者丨霍妮 来自《婚姻心理学》 对于许多踏入婚姻殿堂的两性来说,总觉得只要学会更敏感地与自己的伴侣沟通, 就能挽救婚姻,这个观念可能是对幸福婚姻的最普遍的误解,但它并不是唯一的。 研究发现,关于婚姻的许多谬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婚姻还有潜在的破坏作用, 因为这些谬论会把夫妻引到错误的或者是更糟糕的道路上去。更令人难以置信的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5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