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作者「尼采

01.

在行动中抛弃

“别干这个!你就死心吧!战胜你自己吧!”这一类道德说教真讨厌;使我称意的 道德是促使我干某事,从早到晚不要考虑别的,不要有别的梦想,只是重复做这事, 要专心致志,尽可能独立完成!

凡是这样生活的人,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不属于这生活的东西,今天眼看这个、 明天眼看那个与他告别,犹如轻风拂动树梢时纷纷飘落的黄叶,但他毫无怨尤。要 么,他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东西的离去,因为他的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目标,永远前

瞻,不旁骛,不后顾。“我们的行动决定我们抛弃什么,我们在行动中抛弃。”我 很喜欢这句话,这也是我的见解。但我并非刻意追求贫乏,而是不喜欢那些属于否 定性质的道德,即否定本性和否定自我的道德。

02.

两位幸福的人

此人虽年轻,却擅长在生活中即兴表演,对此,老于鉴赏的观众也惊愕不已。尽管 此人一直在做大胆冒险的表演,但似乎从未失手。人们不禁想到擅长即兴表演的音  乐大师,听众觉得他们的手有如神助,是不会出错的,纵然也出错,也和凡人一样。 可是他们技术娴熟,能急中生智,情绪一来,手指一动,就可以把偶然出错的音调 敷衍过去,并注入主题结构中,还赋予这纰漏以新的含义和神韵。

这儿还有一位,情形截然相反。凡是他决意做的,计划做的,都基本上遭到了失败。 对此,他也难免沮丧,失败也曾将他逼到悬崖边,几近毁灭。如果说他终于摆脱了 厄运,但所受的损害也绝非微不足道。你以为他们很不幸吧?可他早已打定主意   不必过于看重自己的希望和计划,他对自己说:“这个失败了,也许那个就会成功; 总体上看,我对失败的感谢应超过对成功的感谢。我是否生来就是固执的人,头上 长角的人呢?我的生活价值、生活成果在另外的地方,我的自尊心和痛苦也在另外 的地方。我从中明白了更多的东西,就因为我常常差点失去生活,也正因为这样, 我比你们所有的人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03.

向艺术家学什么?

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本来不美、不吸引人、不值得贪求之物变美、变得吸引人、 变得令人贪求呢?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医生学习,比如,医生把苦的东西稀释,把酒和糖放进混合 杯里,不过还可以向艺术家学得更多,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不断致力于这类艺术的创 造。

与事物拉开距离,直至看不见它们;或者为了看清楚事物而追加补看;或者变换角 度观察,从横截面观察;或者把事物放在某个地方使其产生部分变形和伪装;或者 做透视法观察;或者用有色玻璃观察,在夕阳余晖里观察;或者赋予事物一层不完 全透明的表层。凡此种种,我们都应该向艺术家学习;岂止是学习,我们应该比他 们更聪明才是,因为他们美好的力量一般随着艺术的终止而终止,我们呢,我们要 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尤其是创造最细微、最日常的生活。

04.

必须学会喜欢

我们对待音乐,首先必须学会把晤音乐形象和旋律,学会把它当作一种孤立和隔绝 自我的生活,然后还需要良好意愿,做出努力,方能接受它。尽管它陌生怪异,他

们仍然对其意境和表现方式保持忍耐,对其神奇保持慈善心态,久而久之,我们终 于习惯它了,我们期望它了,缺少它时,就若有所失;于是,它也就源源不断地施 展其魅力和强制,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我们最终爱它,对它俯首贴耳,心醉神迷, 乃至不知世上还有什么更美妙的事物。

我们就这样学会了喜爱音乐,对其他事物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对陌生怪异的东西保 持良好的意愿、忍耐、谦逊和温和的态度,因而最终获得激赏;陌生怪异之物慢慢 抛却面纱呈现新奇的、无可言状的美,这是它对我们殷勤好客的酬谢。

凡是自爱的人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会喜爱的,舍此别无他途。人,必须学会喜爱。

05.

打破愚昧

有人振振有词且顽固地鼓吹一种信念:个人本位主义是卑鄙龌龊的。这信念显然给 个人本位主义造成了损害(而有利于群体本能意识),因为它抽掉了个人本位主义 中良好的意识,认定它是万恶之源。

“个人主义是你一生的不幸”,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对人说教的,可正如上述,这剥 夺了个人主义的许多智慧、欢乐、想象力、美,而使它丑化、愚化和毒化!相反, 古代哲学教导人们认识不幸的原因则完全不同,从苏格拉底起,思想家们教诲说: “你们没有思想、愚昧、按常规得过且过,从属于邻人的意见,这就是你们少有幸 福和欢乐的原因了,而我们思想家才是最幸福和欢乐的。”

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反愚昧的教诲是否比那种反个人主义的说教理由更充分  些,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教诲抽掉了愚昧意识中那自视良好的一面,这些哲人 打破了愚昧。

06.

何谓“认识”?

斯宾诺莎以其特有的朴实而高超的方式说:“不要嘲笑,不要哀叹,不要鄙视,而 要理解!”那么,这“理解”到底与前三者——我们立即就能感知的——有何不同 呢?它是嘲笑、哀叹和鄙视这些相互对抗的本能欲望所产生的结果吗?在产生一种 认识之前,每一种本能都必然首先对这一事物或所发生的情况提出单方面的看法, 然后,各种单方面的看法彼此斗争,从斗争中产生折中,达到平衡和各方的认同, 达到公平和契约。这些本能借助这公平和契约便能保存自我,维持彼此的权利。我 们只明白了这一较长过程所达到了最后和解与结论,并据此认为,所谓理解,实则 为一种和解的、公平的、良好的、本质上与本能完全相反的东西,只不过是各种本 能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罢了。

长久以来,人们把有意识的思考视为思考的全部。现在我们才逐渐明白,思维活动 大部分都是在我们无意识、无知觉中进行的;但我们还认为,这些相互斗争的种种 本能彼此是十分的敏感,并力图给对方增加痛苦。这就是思想家们往往会突然感到 精疲力竭的根源所在了。不错,在我们的内心也许潜藏着英雄气概,但它绝非是斯 宾诺莎所说的神圣的“永自安眠”的东西。

有意识的思考,特别是哲学家有意识的思考,其实是一种最软弱,因而也是相对最 温和、最宁静的思考方式。如此看来,对于认识之特性的理解,最容易出错的就是 哲学家了。

07.

什么是“伟大”?

假如一个人在内心没有给自己增添巨痛的力量和意志,他如何能成就伟业呢?人能

吃苦,这实在微不足道,连柔弱的妇人、乃至奴隶在这方面也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但是,倘若给自己增加巨痛、听见巨痛的呼号却不被巨痛和不安所毁,这样的人才 堪称伟大!

尼采|著,文章选自《快乐的科学》第四卷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自恋型人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丨陈赛 “自恋” (narcissism)  这个词其实是来自西方的词语。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原来很少谈 到一个人的自恋,我们的文化好像更讲究人要谦卑、要虚心。那些过于肯定自己、凸显 自己的人往往是跟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冲突的。所以“自恋”在我看来,是一个新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自恋似乎成了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心理现象。人们对自己的外…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9
  • 蒙田:做人不应该疯狂追求情欲与利益

    做人不应该疯狂追求情欲与利益。我年轻时爱情来得太快我就抵制,有意安排得不太愉 快,以免沉湎其中,最后完全听从爱情的摆布。其他场合遇上精神过于亢奋时我也如法 炮制。感到心像喝了酒似的跃跃欲试以求一醉时,我偏偏违反心意去做。我赶快逃避, 不让自己过于纵情欢乐,以免要收回心时头破血流。 人的心灵糊里糊涂,看不透事情,坏事没有把它们害个…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1
  • 萨特:我为什么由衷钦佩中国人民?

    作者 | 萨特 中国已经显示了它的无所不包的容貌。正如你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首先令人吃惊的 是你们任务的巨大。在几年以前,照你们的说法,你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半封建和 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好些地区,你们农民的生活还和一千年以前没有多大区别。 你们现在决定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追上一千年的历史,把你们的经济制度、社会结 构、甚至…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06
  •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观点

    作者|韦森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 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在1940年代,世界刚刚经历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在 当时依然是步履维艰、路途漫漫,但整个世界那时又卷入了由希特勒纳粹帝国和 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之中。当时,许多哲学家、经 济学家…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69
  • 哲学家们如何思考人生|10个思想实验

    文|伊夫 ·博萨尔特 编辑排版@超人文史哲  更多文章请前往微信公众平台@超人文史哲 回复“干货” 古希伯来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大概展现了人类对自身思想局限 性的承认以及无奈,带着调侃的意味。但是,谁能阻止思考继续呢?小到今天午饭吃什 么,大到什么是“我”活着的意义,神明是否真的存在,人类在哲学思考的道路上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