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丑陋的作假!

作者|蒋勋

01.

我常常想起魏晋时候,阮籍的一件事。

阮籍母亲过世时,他不哭。按儒教的传统,父母去世,即使要用锥子刺自己, 都是要哭出来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来,也得请五子哭墓,但阮籍不哭, 宾客吊丧时哭成一团,他无动于衷,等到宾客散尽,他突然吐血数升……

这是阮籍表现忧伤的方式,在他看来,母亲过世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哭给 别人看?他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让道德情操变成一种表演。当道德变成 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 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礼都是表演,与真实的情 感无关。

△竹林七贤

当中国传统儒教的群体文化碰到个体就产生了竹林七贤,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个   体,活得如此孤独,甚至让旁人觉得悲悯,而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呢?”

这个社会上的阮籍愈来愈少,就是因为这句话。

02.

我当老师的时候,也曾经对特立独行的学生说:“你干嘛这样子?别人都不会”。 说完,我突然觉得好害怕。

近几年来,我常在做忏悔和检讨。在大学任教这么久,自认为是一个好老师, 却也曾经扮演过压迫孤独者的角色。有一次看到女学生为了参加舞会,清晨两 点钟在围墙铁丝网上叠了六床棉被, 一翻而过;我告诉她们要处罚背诗、写书

法,但不会报告教官。其实我心里觉得她们很勇敢,但还是劝她们回去了,我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更有趣的是,这个铁丝网曾经让校长在校务会议上得意地对我说,这是德国进 口犹太人集中营专用的圆形铁丝网,各面都可以防范——可是二十岁上下的女 孩子,你关都不关不住。

《牡丹亭》说的也是同样的故事,十六岁的杜丽娘怎么关都关不住,所以她游 园惊梦,她所惊的梦根本是个春梦。

03.

后来我如何大彻大悟呢?因为一个学生。

有个学生在校园里贴了张布告,内容是对学校砍树的事感到不满,这个人是敢 做敢当的二愣子,把自己的名字都写了上去。认同的抚掌叫好,说他伸张正义, 还有人就在后面写了一些下流的骂校长的话,但他们都没有留名字,只有二愣 子被抓去了。

学校决定要严办此事,当时我是系主任,我打电话给校长。校长说:“我要去 开会,马上要上飞机了”。我说:“你给我十分钟,不然我马上辞职”。我保 住了这个学生,他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当我把这个学生叫来时,他对我说:“你 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处罚我”?我到现在还在想这件事。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 在内,都是在伤害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 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 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 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就像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哭声才震惊了整个文化,当时如果 有人保护他们,他们便无法仰天长啸了。

04.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娶了公主为妻,是皇帝的女婿,但他从没有利用驸马爷 的身分得名得利,到了四十岁时遭小人陷害,说他违背社会礼俗,最后被押到 刑场砍头。

他究竟做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不过就是夏天穿着厚棉衣在柳树下烧个火炉打 铁。这不是特立独行吗?这不是和群体的理性文化在对抗吗?而这是法律在判 案还是道德在判案?

嵇康被押上刑场的罪状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 有败于俗”,这个罪状留在歷史里,变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状——我们判了一个 特立独行者的死刑。

嵇康四十岁上了刑场,幸好有好友向秀为他写了《思旧赋》,写到他上刑场时, 夕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是一个美男子,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当他走出来 时,所有人都被惊动,因为他是个大音乐家,在临刑前,三千太学生还集体跪 下求教,然而,嵇康弹了一曲《广陵散》后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 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 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每次读向秀写的《思旧赋》,我总会为之动容,生命孤独的出走,却整个粉碎 在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上。

05.

忠、孝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在谈孤独感时,就必须重新思考这些我们以为已经 很熟悉的伦理规范。儒家文化有其伟大之处,孔子的哲学也非常了不起,但当 一个思想独大之后,缺乏牵制和平衡,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从法国回来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学任职,是校内十三位一级主管之 一,当时学生如果要记大过,就必须开会,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签字后才能通 过。

我第一年参加时看到一个案例,那是一九七七年发生的事,一个南部学生到北 部读书,在外租屋;房东写了一封信给学校,说这个学生素行不良,趁他不在 时勾引他的老婆,学校就以此为罪状,要学生退学。我觉得应该要了解背后的 因由,当下不愿意签字,当我提出看法时,听到旁边有个声音说:“蒋先生毕 竟是从法国回来的,性观念比较开放”。

我吓了一跳,我还没来得及说明,就已经被判定了。

不管是这个案例或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反省,其实都是不自觉地受到群体文化的 影响,许多事情都变成了“想当然耳”,即使事后发现不是如此,也不会有人 去回想为什么当初会“想当然耳”?

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察自身 为起点。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 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而不是 像今日的社会,从上至下,不管是政治人物或市井小民,都在振振有辞地指着 别人骂:不道德!

蒋勋 |著文章选自《孤独六讲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人类如此容易陷入偏见

    作者「戈登 · 奥尔波特 01. “事实是人类群体倾向于彼此疏离。” 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群体之间互相疏离的情况。人们与和自己相似的人交配, 以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形式住在一起,一同吃喝玩乐。小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拜访,更倾  向于崇拜共同的神明。这种自然产生的内聚力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因为这种安排比较便捷。&…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9
  • 尼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作者「尼采 01. 在行动中抛弃 “别干这个!你就死心吧!战胜你自己吧!”这一类道德说教真讨厌;使我称意的 道德是促使我干某事,从早到晚不要考虑别的,不要有别的梦想,只是重复做这事, 要专心致志,尽可能独立完成! 凡是这样生活的人,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不属于这生活的东西,今天眼看这个、 明天眼看那个与他告别,犹如轻风拂动树梢时纷…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7
  • 狂热将世界引向混乱

    作者I  PeterBurn,文章来自@利维坦 看过奥威尔《1984》的读者,估计都会对里面的“两分钟仇恨”(Two  Minutes  Hate) 记忆 犹新——那是大洋国人民每天必须观看的短片,“仇恨刚进行了三十秒钟,屋子里一半的人 中就爆发出控制不住的愤怒的叫喊……仇恨到了第二分钟达到了狂热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1
  • 当代新闻粉碎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 | 阿兰德波顿 时至今日,谁也无法离开新闻的寸土,就连就寝时分,它也在伺机劫持我们的关注。英伦 著名才子型作家阿兰 ·德波顿提醒我们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它不露痕迹地将“新奇”与“真 实”混淆,对观点中的假设避而不谈,这不仅对理解世界没有帮助,也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摘自阿兰&n…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0
  • 为什么在古希腊唯一正当的爱只存在于两个男人之间

    作者丨张宇凌,来自@GQ 实验室 在古希腊,唯一正当的爱只存在于成年男子和美少年之间。 他们认为,最美好的生命状态是年轻男子在青春期前,面部毛发还没有开始生长的那段 时间。于是,这份爱就成为年长男子对少年男子在精神上的教育和在肉体上的调教,也 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01. 他们把对少年的爱放上墓碑 在雅典考古博物馆有一幅让…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