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思想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认识自己   第二道坎:运用理性   第三道坎:人间“清醒”

面对历史的蒙昧,我们常自诩为“现代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科技文明,飞 天探月也不在话下;我们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现代生活:智能手机须臾不离;互联网让人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最便利的生活....

然而,妨碍我们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往往也正是物质的繁盛:

消费文化,让我们过于追求感观的愉悦,忘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何在;

沉迷在科技和信息爆炸的“现代性的幻想”里,却忽略了“现代”来自于人的觉醒和理性的 启蒙;

社会秩序和各种思潮变幻无定,让我们来不及思考,以至一叶障目。

我们目光被现实的焦虑牵引,眩惑于生活的表象,很难再保持清醒的洞察。很多人只是 活在现代物质文明的躯壳里,不知“人”为何物,何为“现代”,遑论“清醒”。

器物层面的文明,虽然是现代文明最绚丽的"景观",却只是文明的最表层。相比之下, 思想才是永远的奢侈品。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族群如果没有现代思想的共识,没有那些 有智识、有余力去关注思想、阅读经典的人,只会在痛苦的泥淖里迷惘不前,陷入“现代 化的幻象”。

因为只有思想,才可能让我们清醒地认知世界、理解文明的深层逻辑。而要想成为“一个 清醒的现代人”,必须从思想上越过三道坎。

01.

第一道坎:认识自己  什么是“人”该有的样子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首先得了解“人”: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知道什么是人该有 的样子,也就是就是认识自己。这也是当下我们首先面临的问    —

比如人们只热衷于追求“有用”,不问是否“应当”;知识增加,信息爆炸,人们却更不知 道如何取舍;知识精英擅长传授“知识的力量",却极少传讲“良知的方向”;大学中培养 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更可怕的是,人们用科技发展出来的军事力量,不断摧毁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文明,在文 明辉煌的成就中展现出自我毁灭的倾向。一千多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历经多次劫难而 幸存,却在本世纪之初被人类自己的炮火任意摧毁。

那么,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生而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财富、知识和地位…..应该处 于什么样的位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我们思想传统的开端,公元前500年前后的 “轴心时代”。

对人的本源的追问,奠基于自轴心时代的突破。

那个时代,世界不同区域的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有关“人”的根本问题:老子 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犹太旧约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古希腊德尔菲神谕说: 认识你自己!

这是人类第一次追问“生而为人”的终极意义。在这一追问的基础上,人类完成了文明的 超越和创造性突破,普适性的人文思想和宗教就此奠基,从一个共同的起点出发,开启 了各大文明延续两千年的思想传统。

但是,我们今天还能从先哲们那里,探知人的本源、认识自我吗?毕竟轴心时代已经与 我们相去两千余年。

《雅典学院》个

对人心灵世界的认识,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哲人们的洞见。

我们从没放弃过从轴心时代汲取营养和思想资源,尤其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 如何认识自身,如何用道德和信仰面对世界。

众所周知,组成西方现代文明里的两大传统——哲学理性主义传统和宽容、仁爱、同情 他人的道德信仰传统——就源自轴心时代的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理性让人类大胆地探索经验世界,发现科学真相,促进技术进步;信仰让人类懂得敬畏“内 心的道德律",警惕、悲悯人性脆弱、幽暗的现实。

而且,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认知,不但没有超越那个时代先哲的洞察,甚至更为轻率。

但是,轴心时代大多数哲人——就像佛陀,我们从他的思想中找不到任何神秘因素;甚 至认为,寻找一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切实际、不恰当的——就如苏格拉底,他的追问总 会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然的一切理念,这恰恰是当下的我们最为缺乏的。

在相似的危机中,重新回到对“人”的关注。

轴心时代的先哲,为什么那么关注“人”,关注人的道德和信仰?这个过程,其实是在直 面那个时代的痛苦,从而在暴力和战乱的威胁下,完成了思想的超越。

现代科技文明虽然极为灿烂,但社会竞争上的丛林法则、战争和暴力的阴翳、道德理想 的衰微,同样一直如影随形。

历史学家威尔 ·杜兰特的史诗巨著《文明的故事》讲到中国思想的未来时,曾说::古老 的东方亟需寻回轴心时代的文明遗产,以填补他们在信仰上的空白... (第一卷《东方 的遗产》)

在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危机时,亟需我们重回轴心时代同情、博爱、仁慈的道德伦理认同, 思考先哲关于人本身的关注和洞见,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对同情的特殊追求。

就如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中所说,人类具有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理想原型的 模仿,追求一种理想的状态。只是今天我们把对理想状态的追求,用在了追求时尚、明 星偶像上去了。轴心时代的先哲所教导的,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去认识内心深处的理想原型——自我。

02.

第二道坎:运用理性 走入“现代性”的启蒙

启蒙时代的法国文化沙龙個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必须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或者说是什么带来了现代文明,是什 么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却并不一定足够“现代”?因为很多时候,“现代”不是一个指示时 间的词汇,而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度量衡:现代性的展开,现代秩序的诞生,都 与人的“启蒙”和启蒙运动息息相关。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未经证实的流言就可以引起民众的恐慌,甚至蜂拥囤货;不时有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 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的新闻;当一个社会现象出现的时候,网上却少有理性讨论,多是 情绪的发泄和语言攻击.....

这些发生在当今社会的事情,决不是“现代”的表现——而是相反,甚至就其蒙昧而不自 知来说,几乎与数百年前的“封建”时代并无不同。蒙昧无关乎知识的多少,而来自于启 蒙的缺失。

什么是启蒙呢?

可以说,对现代的追求来自于启蒙运动。如果说轴心时代塑造了人类的人文、信仰体系 的基本形态,那么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直接促成了“现代世界”的诞生——世界 开始祛魅,文明走向理性。

启蒙运动本身就隐喻了“光明”的意象。启蒙哲人希望用光明来驱逐黑暗,通过宣扬真理、 揭穿谬误、树立自信,来传播理性和批判思维,让光明普照,来驱逐愚昧、守旧盲从、 专制和偏执。

正如一位启蒙哲人所说:阴影的中心从未像如今这样稀少和微弱;哲学大踏步前进,光 明如影随形,伴随左右。

现代性的独特品质也随之确立:怀疑主义,追求科学,推崇理性。到启蒙运动后期,就 连各个基督教的教派也都接受了理性主义的启蒙价值。

卢梭、伏尔泰、康德等启蒙巨人早已进入大师的殿堂。他们塑造的“现代性”在全世界高 歌猛进,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标尺”。

走入“现代”所最需要的理性主义,尤其为启蒙所强调。启蒙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康德 《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对启蒙做了盖棺定论式的定义:启蒙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

性,从自我导致的不成熟的状态中觉醒。

是什么让我们陷于不成熟的状态呢?因为我们惯于希望有个人能给我们发号施令,有精 神导师能直接给我指导,有书能直接告诉我们答案。

但是,启蒙则要求我们自由地做出决定——每一个人都有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人的这 种自由的精神,才能让我们走向理性,摆脱蒙昧的不成熟的状态。

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文明的核心”被启蒙运动清晰地点明。这一思想释放了人的活力, 让每个人自尊自立、认识世界;现代思想中的批判性思考和纠错机制,“形而上”的信仰 追求,求知求真求新的学术传统,全都源于个人自由精神。

“何谓启蒙”的呼吁,更是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之路成为每个转型时期都要面对、要追 寻的问题,正如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便被形容为“救亡压倒了启蒙”“未完 成的启蒙"。

而当下面临的种种“现代”问题,同样很大程度上源自上至知识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对启蒙 的片面理解。

只重视法兰西启蒙,忽视苏格兰启蒙。

启蒙运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启蒙思想所指明的现代化路径却很多样,甚至天差地别, 可以总结为两种——法兰西启蒙和苏格兰启蒙。

法兰西启蒙更加强调人的理性,批判君主专制和等级社会,批判宗教狂热,他们建构的 未来社会图景,最为重要的是自由、平等和宽容,后来演变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 号。

我们熟悉的很多现代社会理念,都来自这一思想倾向,诸如:理性和意志是衡量真理的 尺度;大众的民主权威,高于个人自由和宗教伦理;自由就是砸烂所有“制约人类天性的 枷锁”,平等就是消灭一切“等级差异”.....

这种启蒙思想,虽然对现代启蒙有重大贡献,却也带来了法国大革命的腥风血雨,在“自 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多少人被无辜滥杀。后世以法国启蒙为原型的现代化,也常常走向 理性、人道的反面,将人间变成了修罗血狱。

而苏格兰启蒙运动以休谟、斯密为代表,他们认识到理性对社会变革方面的局限性,并 不一味强调对理性的建构,对现代怀着“保守主义的审慎”。他们认为,应该尊重社会既 有的习俗和习惯,未来社会的基础是市场、法律和道德:

社会是新陈代谢的生机体,制度源自人的互动,而非理性设计;伦理习俗具有超越科学 的神秘权威、复杂智慧,不能被人的权威淹没;自由的边界是私产、自愿和契约,否则 就是放纵;真正的平等是人格、权利的平等,不是天赋、结果的平等.....

苏格兰启蒙也由此确立了英语国家“现代化”的转型路径——宗教社会、有限政府和市场 经济。

爱丁堡的休谟雕像个

面对这两种启蒙精神,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大多对法兰西启蒙深深着迷,而 全然忽视了启蒙运动中的苏格兰启蒙。他们怀着浪漫激情,鄙视宗教习俗,追求“无秩序 的自由”,宣扬“无信仰的理性”。

转型中的反启蒙倾向:反对专制,却热衷于编织奴役大众的乌托邦。

我们将Enlighten 译为启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启蒙的误读。按照汉语的理解,启 蒙很容易理解成,向未蒙昧的民众和幼稚的孩童灌输知识和真理。那么,知识精英对于 民众便有引导、监护之则。

殊不知,这种观点正与启蒙背道而驰。康德对启蒙的定义里明确指出,启蒙就是要摆脱 受监护的状态,摆脱对监护者的依赖,勇敢而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做思考判断。

于是,启蒙反而促进了反启蒙的展开。以民众的监护人自居的知识精英,出于现实政治 和变革的迫切需要,只不过把启蒙的口号当成一种现成的思想符号或工具,热衷于号召 民众。民众也只需跟随,不需要自由理性。盲目追随的群众越多,似乎“启蒙”的成果越 大。

就如著名哲学教授邓晓芒所说: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按照同一个“启蒙”的逻辑而走向了大 众崇拜甚至愚昧崇拜的不归路,以新的造神运动来“启”群众之“蒙”,让群众陷入幼稚就 是美、盲从就是力量、愚蠢就是"觉悟高"的幻觉。

彼得 ·盖伊《启蒙时代》中写道:“今天与18世纪没有什么两样:世界需要更多而不是更 少的光明,纠正启蒙思想缺陷的途径不在于回归蒙昧主义,而在于进一步的启蒙。”

因此,成为一个现代人,清醒地理解现代性,追问“什么是现代”,需要我们重新回到启 蒙,深入到启蒙的精神本质。就像康德认为的那样:人要求把自己当做一个成人,一个 能够承担责任的人。

03.

第三道坎:人间“清醒” 洞察现代性危机

第三道坎,是明了如何才能在当下时代变得“清醒”。现代人的“清醒”,是建立在对自身 处境的洞察之上的。我们该如何洞察所处的社会,立足的世界?又面临怎样的情境和危 机?

没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没有对当下社会的反思能力,自然谈不上清醒,最终只会— 道德信仰、良知、灵魂的方向彻底丧失;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技术进步以铲 除人文关怀、将人变成工具为代价....

现代化的过程、理性的发展,不应该让我们更加清醒吗?韦伯对此有最好的说明。他认 为,启蒙思想中的理性主义激发了现代的变革,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带来了工业革 命和科学革命,但也带来了现代化的弊端:

个人心灵的危机: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再有可依凭的基础,从而产生了精神危机。终极而 崇高的价值和传统信仰的力量,随着现代化的“驱魅"”而隐没。科学为代表的工具理性, 瓦解了传统宗教赋予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政治的困境:讲求效率和分工的社会,日益将我们变成社会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个 零件,从而“非人化”,由此,社会秩序反而成为了一个“现代的铁笼”。

就这样,现代化的进程,带来的不是清醒,而是迷失:心灵的危机,让人抛弃了神性; 社会秩序的困境,又让人文关怀逐渐远去,剥夺了人性。正如韦伯的这句名言——我们 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 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

现代化的“迷局”,本就是世界的普遍问题,就中国的境况而言,想要清醒更为困难:我 们面临的危机和困境,还混合着更加复杂的历史背景。

近代史上发生了两次试图清醒的努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 动”。两次都伴随着急迫的现实目的和社会需要,“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实用主义 的态度,反而让人疏于反省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问题和人性问题。

尤其是80年代文学、哲学、艺术各领域都在学习现代文明数百年的各种思想派别,结 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与后现代等纷繁复杂的现代思想,都被一股脑地吸收过来。

未完成的启蒙与互相对立的现代思潮一同涌入,交织往复。理性主义尚未扎根,又面临 着后现代的解构,全球化多元价值的冲击。缺乏时间的积淀和反思,让人对自身的道路 更难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我们何以清醒?如何去面对现代性危机,以及当下独特的困境?

刘擎有过一个总结: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我们应该把理 性看成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这是一条与主流启蒙理 论的思想资源,在1789年后的西方现代思想的多元线索中持续展开:

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中,以审慎和批判的态度,质疑那“理性能够认识一切、规划一 切”的独断论;到哈耶克的“理性的自负”——都是这样一种试图保持清醒的警惕。

一个清醒的现代文明,必须“让人活得像一个人”:既有人性的进取、创新和自利,又有 神性的正义、契约和悲悯。

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必须追求自由和理性,同时警惕工具理性对人性的解构,坚守“秩序 下的自由、信仰下的理性",找准自己的坐标。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如何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是革命家、政治家,但更是思想家、教育家,是引领古老中国拥抱现代文明的关 键人物。他只活了56岁,却留下了数千万字的著述,这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 100年,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细细读来发现,那时候青年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 的问题没有什…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44
  • 弗洛伊德:我为什么遇事不那么悲观?

    作者弗洛伊德 不久前的一个夏日,我同一位缄默的朋友,还有一位虽然年轻但已颇有名气的诗人在一 处生机盎然的乡间漫步。那位诗人对我们四围的美景赞不绝口,但却并未因此而感到愉 悦欢欣。 他想着所有这些美景都不免要灭亡,当冬天来临时,它们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人  的美貌,以及所有人们已经创造或可能会创造出的美和光彩一样。这…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73
  • 十大著名思想实验

    1. 缸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2. 薛定锷的猫 (Schrodinger's Cat) 3. 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4.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Typewriters) 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67
  • 一个民族想被人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

    作者「张汝伦 本文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 的“艺沁人文、笃志商道——2016复旦大学 EMBA 人文盛典”上的演讲摘编。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 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 到这个境界。 01…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85
  • 读书最忌的十种低级趣味-朱光潜

    一般讨论文学的人大半侧重好的文学作品,不很注意坏的文学作品,所以导引正路的话说得 多,指示迷途的话说得少。我以为文学本身上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 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古人有“嗜痂成癖”的故事,就饮 食说,爱吃疮疤是一种低级趣味。在文学上,无论是创作或欣赏,类似“嗜痂成癖”的毛病&n…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