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在中国遭难

作者|关敏

逻辑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科学。

19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 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现代逻辑 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70年《大 英百科全书》目录卷的科学分类栏目中,逻辑学位居各门自然科学之首;1974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将它列在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大、中学阶 段,将逻辑作为一种必修的通识教育。但在中国,逻辑学却受到批判讥讽,逻辑教学缺席了 数十年之久。今天,中国大陆的高校依然没有普及逻辑教育;甚至连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 形式逻辑中那一点最基本知识,要在群众中普及还十分困难。

一、“逻辑”幼儿遭受寒流

明末的传教士利玛窦教授徐光启逻辑与数学,并通过欧里几德几何学的翻译出版,把逻辑知 识传授给了中国的士大夫。不幸的是,这些逻辑理性知识很快就在中国大地销声匿迹了。一 直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派留学生到西方,才重新发现西方人熟练应用了的两千年多年的逻 辑知识。

“逻辑”一词,始于严复对“Logic”的音译。在近代史上,“Logic” 还有过“辩学”、“名学”、“论 理学”等汉语译名。略言之,逻辑是一种思维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科学研究 对逻辑的倚重自不必说,人们的言行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即不能有效表达和传递自

己的想法;做事没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少逻辑常识,会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风派而 遭愚弄。

因此,20世纪初,逻辑传入中国后,教育界将逻辑学纳入到了正规课程之中。1902年,清 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名学),每周两学时。1904 年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逻辑课(辨学大意)列为“经学科”、“文学科”、“商科”的必 修课;《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把逻辑学列为公共课程,共一学年,每周3学时。

进入民国后:逻辑学逐渐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金岳霖

(1895.7.14-1984)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专讲逻辑学,仅仅招到了 一个学生,令人叹息。

192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波及,一批 受苏联影响极深的文人,也于1920末开始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 证法”来打倒逻辑学,甚至公开“宣布了形式论理学的死刑”。批判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末, 虽然声势浩大,却未能撼动逻辑学在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张东荪、金岳霖等人,也尚有空间与叶青、艾思奇进行论战。1931年,金先生到美国哈佛 大学与著名逻辑学家谢非教授一起学了一年的现代逻辑。1936年金岳霖《逻辑》一书由商 务印书馆列入“大学丛书”出版。1939年,蒋介石甚至还曾下达指示,欲聘请专家来讲授逻 辑学,以改良公文的批示。1940年,金岳霖《论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获最佳学术著作 评选二等奖;1948年金岳霖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二、逻辑教学遭受重创

苏联1945年以前有段时期曾取消了大学的逻辑课程,理由为逻辑是形而上学哲学的产物。 苏联于1946年11月发布《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结论认为:每一 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

1949后中国的逻辑学更是举步维艰,“一度将现代逻辑视作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利   益服务的伪科学。”1950年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据北京大   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宋文坚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逻辑,则是在我国   已有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上的全面大倒退。受害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大学的逻辑课程。”金岳   霖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书(指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金岳霖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曾被学生认为“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的金岳霖,49后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先 后参与对杜威、罗素、胡适等的批判,对梁漱溟、章伯钧等的批判。

1950年,艾思奇到清华大学演讲,批判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艾思奇讲完之后金岳霖带头 鼓掌,接着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嗣后,引起一场全校性 的讨论,一些学生在“民主墙”上批判金先生公开为形式逻辑辩护,而被视为“毒草”。

1951-52年初,金岳霖要检讨过关,他跑去劝冯友兰说:“芝生,你问题严重啊!你一定要 好好检查,才能得到群众的谅解”。冯接着说:“是、是、是,我问题严重,问题严重....”。 这时两个白发苍苍老人的头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眼泪和鼻涕齐下。1952年4月17日《光 明日报》发表了金岳霖先生《批判我的唯心论的资产阶级教学思想》的检讨。因为他的学生 殷海光去了台湾,他便检讨自己培养了“一个反动分子”。由于清华使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 款”的经费,同美国文化界联系较多,他便在政治上检讨自己“成为美国文化侵略的工具”、“丧 失了民族立场”;在学术上则检讨自己搞的哲学“根本是反科学的”,要肃清自己的“资产阶级 腐朽思想”。“经过两年的学习,特别是集中学习了《实践论》,使我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是 科学的哲学,是真理。... ”

金岳霖曾对人说,他49前共写过三本书,“比较满意的是《论道》”。可当政治风潮来临的 时,金再也不敢说“满意”。1958年2月,他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对自己一世英名之 作《论道》进行辱骂式的批判。1958年,金岳霖参加一个文化代表团访英,在牛津哲学教 师会作了一个不长的报告。金岳霖谈到,因为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所以他放弃了以前所学 的哲学,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59年5月,金岳霖在《哲学研究》1959年第5期发 表《对旧著〈逻辑〉一书的自我批判》一文,再次对自己过去的逻辑哲学观进行了批判。

文革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 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 四人帮’不准老师讲理论推导和论证,污蔑这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是‘脱离实  际’、‘故弄玄虚’,是‘回潮’、‘复旧’。结果使学生只知道些现成的结论,不知道推理过程和论 证.....四人帮’还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  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 ”

“革命派”不许金岳霖用公车。金岳霖说:“不用公车不是问题,可我怎么去协和医院?”对方 答曰:“给你派辆排子车(一种人力双轮木板车,用于运货)吧。”“革命派”本意只不过想揶 揄一下金岳霖,没想到老金却欣然从命,乐不可支。每到就诊之日,他准时自携一木制小马 扎,端坐于平板三轮车上,任人一路踩过去,且东张西望,不胜惬意…...

三、逻辑教学短暂复苏后,再度形同虚设

19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 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但鉴 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建议:“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 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类似的呼 吁很多,也有一些效果。如,高中语文课本曾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 逻辑基础知识。

但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 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 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 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这种状况,时至今日,

也未见改观。

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的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高校市场化仅是其中之一。正如曾昭 式所总结的那般:“目前,许多学校的逻辑课被取消,或者逻辑的课时被压缩。这既有一些 高校领导的责任,也与一些高校没有逻辑教师有关,甚至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支持逻辑的教学 与普及。”

数十年来,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 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 也必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 暴力....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 缺乏基本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骂人口水战。

1949年11月,他与胡适、雷震等人在台北创办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半月刊《自由中国》,任 编委兼主笔。这个杂志的发行人虽为胡适、雷震,因胡适不在台湾,雷震以负责行政事务为 主,真正的灵魂人物却是殷海光。他用言论、思想给《自由中国》杂志导航,多次在杂志上 公开抨击蒋介石死不退休精神。

1957年,殷海光出版了一本以对话体写成的逻辑常识普及著作《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

殷海光强调人们的演说必须做到“就事论事”。意即:“只问是非,不问是谁说的。..无论赞

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范围,而不旁生枝节。这是言论自由必需的态度和修养。” 这本六十年前的小册子,对数十年未曾受过正规逻辑常识教育的国人而言,极有助益。他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   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

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中国式聊天:表面上聚在一起,实质上没有什么生命交流

    作者丨杨照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聊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 在跟朋友的聚会中,我们的聊天话题永远都只能围绕着明星的八卦、别人的隐私、生活的牢 骚,除此之外,再也聊不出什么新鲜的有质量的内容。因为缺乏真正的文化生活,我们无法 跟人聊对世界的深层次认知,只能无休止地堕入窥探他人隐私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对此,台湾作家杨照发出了自己的审思:“人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6
  • 没有逻辑的人只会人身攻击与蛮不讲理

    人为什么要辩论? 这是个好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辩论? 辩论的意义 通过下列例子,你可以看到辩论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什么: 01.澄清认识:你被误解了,通过辩论来澄清。 例:“老公,别以为我花2万元买一个LV包是浪费。其实,这个包带给我的幸福感的强 烈程度与持久性远远超过用2万元去旅游。” 02. 争取利益:你的利益受损,通过辩论来挽回损失。 例…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89
  • 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作者|德里达

    作者:德里达 01.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的哲学生涯是从批判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开始的。胡塞尔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现象, 语言符号和自然标记有着根本的区别,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表达意向。德里达说,胡塞尔“相 信意义的一种前表达和前语言的层次,相信这种层次时所揭示的”,在现象学还原的意识内 部,“表达是内在化过程”,意义是“灵魂的孤独生活”,或自我的“独白”。现象…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1
  • 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作者 |叔本华 你锋芒毕露,这是你的弱点,你像把无鞘刀,锋利,但好刀应在刀鞘里。 ——黑泽明 一般人把身外之物当作人生的幸福来源,希望从财产、社会地位、妻室儿女、朋友或是社会 那里得到幸福,所以当他失去这些东西或是发现这些令他失望的时候,他的幸福基础就崩塌 了。换句话说,这个人的人生重心随着每一次心血来潮而不停改变,完…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38
  •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文|朱光潜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 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 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