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作者|德里达

作者:德里达

01.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的哲学生涯是从批判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开始的。胡塞尔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现象, 语言符号和自然标记有着根本的区别,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表达意向。德里达说,胡塞尔“相 信意义的一种前表达和前语言的层次,相信这种层次时所揭示的”,在现象学还原的意识内 部,“表达是内在化过程”,意义是“灵魂的孤独生活”,或自我的“独白”。现象学的还原是这 样的语言观:“这种内心独白还原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语言的形体活动在独白时确实是不在 场的”,在场的只是无形体的符号,而作为有形的语言符号的词“只有在我们的注意力独独引 向可感物,引向作为简单发音构成词的时候才成其为词”。就是说,表达意义的符号首先是 声音(从“独白”到语音),文字只是重复记录语音的符号,“词的同一个就是理想性的重复, 它是重复的理想可能性”。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了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的一个传统 -—“语音中心主义”。按照这种观点,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二被赋予意义,而文字知识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物。

“语音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语言观,它还是“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e)      的哲学传统。两者的联系在于这样一种先见:

语音的本质“在作为逻各斯的‘思想’中与‘意义’相关联,创造意义、接受意义、表示意义、 收获意义”,“逻各斯”即语言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 关系被哲学史演化为精神和物质、理性和感性、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 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象、自然与文化、逻辑和修辞等的二元对立。但对立的目 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服用,处于 边缘地位。

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表音文字(如,拼音文字)的形而上学...自苏格拉底到 海德格尔,始终认定一般的真理源于逻各斯:真理的历史、真理的真理的历史...一直是文 字的堕落以及文字在‘充分’言说之外的压抑”。哲学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只适用 于应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历史,当它“将自身强加于当今世界并且支配着同一种秩序时,基本 上不过是最原始和最强烈的人种中心主义”。

德里达多次以中文为例打击“逻各斯中心主义”,如说“中文模式反而明显地打破了逻各斯中 心主义”,西方哲学家的“汉语偏见”和“象形文字偏见”“导致了茫然无知”。中文与西方拼音文 字的对立时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德里达在2000年访华时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 思想。”

他后来解释说:

“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 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和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 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但中国文字在我眼中更有趣的常常是它那种非语音的东西。只是, 在中国文化或其他文化中,赋予并非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声音某种特殊地位也是完全可能 的”,“哲学并非全部思想,非哲学的思想,超出了哲学的思想是可能存在的”。

02.替补的逻辑

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发现,语音中心主义者虽然从原则上贬低文字,但不得不承认在现  实语言中,文字时“诡诈技巧的入侵”和“破墙入盗”(柏拉图语)、“危险的替补”(卢梭语)、 “僭越和暴政”(索绪尔语)、“为了社会学目的而借来的伟大工具”(列维-斯特劳斯语)。 德里达揭露“替补”的说法是这样一个矛盾:“形而上学通过将替补确定为单纯的外在性、确  定为纯粹的补充活纯粹的缺席来排除不在场的东西...矛盾在于,人们通过将它视为纯粹的  补充二废除了补充,被补充的东西成了虚无,因为它补充与它格格不入的完整在场。”

这里的“替补”和“补充”是同一个词,即,supplement ,它的动词形式 supple  的首要意义时: “补上所遗失的东西,提供必要的替代品”。文字原来被看作不在场的补充,但它的补充是完 整的在场,替代了被它所补充的言说。“因此,”德里达说,“替补使构成人的特点的一切-— 使言语、社会、情感等等成为可能...没有在场和缺席的游戏,就没有形而上学概念或本体 论概念”。

替补的逻辑“使文字意义在场活不在场的游戏规则。但是,哲学家习惯于遗忘他们写作的替 补逻辑,”要么文字从未作为简单的替补,要么立即建立一种新的'替补’逻辑”。

哲学家对文字意义及其替补逻辑的遗忘好像是弗洛伊德指出的“水壶逻辑”:一个人借用别人 的水壶,他在把水壶还给那个人之后被告知水壶变漏了,这时,他会下意识地说出这样的借口  :

01.“我根本没有用过你的水壶”;

02.“我还给你时,水壶还是好的”;   03.“你借给我时,水壶就已经漏了”。

哲学家不得不承认文字的“替补”作用,但又贬低这样的作用,出于同样的下意识: 01.文字时外在与活的语言的东西,不可能对语言有什么影响(根本没有用);   02.文字的用处是有害的,不能使用(原物退回);03.文字虽然有用,但它的用处不在自身的价值,而在它的缺陷(有坏的作用)。

德里达说,在这种文字的无用和坏作用的边界之间的游戏是“哲学建立自身、维护自身和在 自身包含深层对立的主要决定。就是说,在哲学中占中心地位的逻各斯只有通过与那些“低 等”或“替代”的文字对立才能确定自身,在这种对立的游戏中颠倒了本源与派生的关系。德 里达说:

逻各斯是儿子,是一个在他的父亲不在场参加时就会毁灭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回答者,他的 父亲为他说,为他回答,没有他的父亲,他什么都不是,事实上只是写作。

这是说,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写作,逻各斯及其理性概念不过是写作的产物。

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中,哲学与文学是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哲学被认为是认识形而上本 质的逻辑思考,而文学只是书写可感事物的修辞手段。通过“替补的逻辑”,文字的写作和修 辞取消逻各斯中心主义规定的中心和边缘的区分和对立,哲学并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一种写 作,需要借助文学的写作方式。

03.哲学的边缘

在德里达之前,后象征主义者保罗.瓦莱里已经提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德里达赞成他   所说的,哲学家中的“最强者都殚精竭虑地让他们的思想说话,但他们创造或美化的语词徒   劳无功,不能传达他们内心的实在,无论这些词语是‘理念“活力“存在“本体’,还是‘我思’ 或‘自我’,它们都是密码,它们的意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被确定”。但德里达不赞成瓦莱里把   哲学看做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仅对哲学话语作美学的瞥见”。德里达认为,解构是“贯穿   一个文本的全部和其他文本的详尽阐述,它必须围绕这些文本的形式,破译它们内在冲突的   规律、它们的异质性和矛盾”。德里达所说作为写作的哲学与文学写作不在同一层次上。

“解构”首先是一种哲学的策略,其目的不是以文字中心主义取代语音中心主义,以非理性主 义取代逻各斯中心主义,用文学取代哲学。结构“要求谨慎的、有区别的、逐渐的和分层的 阅读”,在理所当然的真理中读出隐藏的神话,在理性论证中读出隐喻,也就是说,在哲学 的边缘结构占据中心的在场意义。

从柏拉图开始。“逻各斯”是哲学的中心,而“末梢斯”(mythos,    神话)是哲学的边缘,神话 的隐喻在哲学中只是借用的手段,它们围绕着理性的中心而有意义。德里达的解构是在哲学 的边缘处发掘中心意义,在哲学的概念中找出对修辞和隐喻的依赖。他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说成“白色神话学”。他说:

形而上学—-白色神话学组合和反思西方文化,白人把他们自己的神话学、印欧神化学、他 们自身的逻各斯,即他们土语的神话,当作他愿称作理性的普遍形式。

在此意义上,白色神话学相对于西方人的种族中心主义。哲学的隐喻是一个系统,有决定意 义的是柏拉图对话中的“太阳”。德里达说:

太阳不只是为可感的存在脱离了光将不见或不在场提供一个例子。正是显现与不显现的对 立,现象和真理、日和夜、可见和不可见、在场和不在场的全部词典,只有在太阳底下才有 可能。正因为它构造了哲学的隐喻空间,太阳代表了哲学语言中的自然的东西。

在“太阳”已经和总是在那里的哲学语言中,“光彩的、照亮的东西可以说是人为建构”。在哲 学的理性之“光”的隐喻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把白昼、可见、在场、真理置于书写中心的“白 色神话学”。

德里达从重要哲学文本的“边缘”和理解的“空白”处,读出了哲学概念对隐喻和神话的依赖。 以下是他的一些例证。

例一:柏拉图“药”的隐喻。柏拉图在《斐多篇》里说了一个古埃及神话,传说图提神发明了 几何、代数、天文学和文字,作为礼物送给国王塔穆斯,国王收下前三门知识,却拒绝了文 字,他的理由是文字是任意的、无生命的符号,对活生生的真实的记忆构成威胁。按照柏拉 图的解释,知识是灵魂的回忆,文字使得记忆力退化,使回忆退化为简单地模仿和重复,文 字是蛊惑心灵的危险的毒药。德里达说,“药”一词(pharmakon)   在古希腊文中有两重意义: “毒药”和“治疗”。柏拉图在说明文字的毒害作用的同时,又肯定了文字具有治疗心灵的作用。 由于“药”的隐喻中的双重逻辑,“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后裔和储藏室的语言翻译对药作效果  分析”,比如,魔力、春药、毒品、医药,等等,“药剂师”(pharmakos)  则是魔术师、方 士、投毒者,等等。它们中任何一个的在场意义都“不能构成最后的标准和根本的相关性”。

例二:卢梭的“自恋”。卢梭号称“本原的哲学家”,他推崇“自然状态”,口语是自然的语言,母亲是自然的女人,爱情是自然的感情,等等。但卢梭在《忏悔录》中却不断坦白“自恋” 的罪恶,卢梭对自然本源的崇拜与对堕落的依赖说明:“起源的概念火自然的概念不过是神   话,是通过成为纯粹的附加物而废除替补性的神话”。

例三:黑格尔的“金字塔”。黑格尔蔑视东方的象形文字,认为“字母的写作在一切方面都更 易于理解”,因此“必须把东方形式的作品排除在哲学史之外”。但是,黑格尔在说明个别和 全部在哲学中的关系时,借助了“金字塔”的比喻:“从事哲学的道路必须从黑暗的陷阱开始, 沉默的、死亡的、回响着声音所贮藏的全部能量之地,从那里到达矗立在埃及沙漠里的金字 塔。”“金字塔”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符号的象征符号”,是他写作的“目的论的等级结构”。 黑格尔从下到上地建立了辩证法的体系,试图逻辑地解释一切矛盾,但对于哲学自身的性质, 他却借助“沉默”与“声音”、“死亡”与“能量”、“陷阱”与“金字塔”的对立的比喻。

例四:索绪尔的“心灵印记”。索绪尔反对“书写的暴政”,认为语音符号的“能指”是声音的“心 灵印记”。德里达说:“关于‘心灵印记’的观念本质上与音节上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没有感性 的显象与活的显相(心灵印记)之间的区分,时间化的综合就不可能进行。”事实上,索绪 尔恰恰是借助感性形象地比喻来说明能指的“心灵印记”,如说能指与所指犹如空气压力与水 面的波纹,又如一种纸的正反两面。但是,这里使用的比喻都是视觉形象,而不是声音形象, 语音的中心地位需要依靠视觉形象比喻的帮助才能确立。

例五:列维-斯特劳斯的“修补匠”。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区分犹如“修 补匠”与“工程师”,两者有着同样严格地逻辑。“逻辑”只属于“最彻底的话语以及最有创造能 力和工作有条不紊的工程师”,当把神话的隐喻、夸张等修辞表达都被归结于逻辑时,“人们 应当知道所有业余拼装工作都不值得做。业余拼装批判自身”。德里达并不否认神话和修辞 的力量,但使用“修补匠”与“工程师”的比喻已经认可了“神学的区分”,“我们必须抛弃这种技 术-神学意义,以便思考愿望对话语的原始依附性”。

04.“延异”与“撒播”

德里达说:“我常强调解构不是‘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一种肯定的‘是’、一种投入,也是 一种承诺”解构哲学文本是通过“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肯定一种新的阅读 和书写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脱离传统哲学的话语,而是要对哲学话语的语境、多义性和写 作方式有更多更好地理解。虽然德里达声称解构主义不是一种理论,但为了正面的、建设性的目标,他为批判和否定的解构策略提供了理论的基础,这即是他关于“延异”和撒播的意义 理论,毋宁说是一种解释的手法和阅读的艺术。

解构哲学中二元对立的手法为什么能奏效?德里达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文本中的文字总有 “延异”的意义。“延异”是德里达自造的一个词,它是“差异”(differ)  和“推延”(defer)   两词 的组合。德里达解释说,“延异从字面上说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词的发音 与“差异”一样,但它的书写形式中的a 改变了“差异”的意义,把并列的差异变成推延出现的 差异。德里达说:“延异是时间化,差异是空间性”。延异是空间的差异和实践的推延的结合, 它使静止的区分流动起来,使实践的推延被暂时搁置。

德里达说:“延异是发生的,而不再是静态的,是历史的,而不是结构的”德里达发现,黑格 尔正是在此意义上理解“差异”的,比如“有”不仅与“无”相区别,并且“推延”了“无”,以致在 后来阶段的“有”都蕴涵了“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的消解一切对立和 区别的意义流动的过程,当作者要对词义作出明确界定时,词语却显示出混同的意义;当作 者要把意义限定在逻辑的范围中时,词语却在逻辑以外创造出隐喻。哲学文本中一切二元对 立的意义终将被语词意义的延异所解构。

德里达所说的文字是广义的印迹,包括图画、记号、雕刻等。相对于语音而言,文字是完全 自主的,文字是独立地存在于时空中的、是刻印在物质载体(纸张或石头、泥土)上的痕迹。 文字的意义不需要书写者的存在,作者的心灵并不是意义的源泉。文字是没有心灵意向的“所 指“和与之相对应地能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文字是没有生命的、无意识的物质形式。 德里达说:

痕迹乃是延异,这种延异展开了显象和意指活动。当痕迹将有生命的东西与一般无生命的东 西,与所有重复的起源、观念性的起源结合起来的时候,痕迹既是非观念的东西也是非现实 的东西,及非悟性的东西,也非感性的东西,既不是透明的意义,也不是非传导的能量,没 有一种形而上学概念能够描述它。

当德里达说“文本之外无他物“时,他的意思是说一切对象都要通过文字的意义才能被理解, 而文字只有在文本中才被赋予意义。文本 (text)   是文字流动”编织“(textile)   出来的网络,文字流动既是文本的编织,有时意义的撒播 ( dissemination)  。德里达说:“伴随着文本概 念的有序延伸,撒播刻画不同的规律,管制着意义和指称(事物的‘内在性’、实在、客观性、 本质性、存在、可感火可知的在场)。”

撒播的规律就是无规律,“它的步骤允许(无)规则,没有通往围绕第一部圆圈的道路,没  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没有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方法是虚构”。撒播的“管制”是无中心、 无结构、无本质,如德里达说,“散播已经并总是肯定意义产生的分离,散播事前就分割了 意义”,编织和撒播是互为反向运动,它们固然要通过写作者、阅读者和解释者,但文字编  织和撒播的意义并不依赖于他们的心灵,撒播没有主体,也不受人的控制,它是充满能量和  创造力的语言文字的自我运动,“撒播解释自身”。

人们唯一可以把握的是撒播的“印迹”(trace),       印迹是撒播的纵横交错的历史通道,作者 和读者只有沿着文本中撒播的印迹才能创作或理解,不但在某个单一文本中,而且在多文本 重叠交叉的印迹中理解和解释。这就是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语言的意义,而是语言自我运 动的撒播决定人的意识。

05.解构的来源

虽然德里达认为谈论“起源”是形而上学的话语,但面临语言何以能够决定人的意识问题,德  里达用弗洛伊德的神经生理学解释写作的下意识来源。弗洛伊德在《神奇的打印装置笔记》 等文中,把人脑比作蜡板,上面已经刻有痕迹,覆盖于蜡板之上的蜡纸向下压,蜡板上的痕  迹就会显现在蜡纸上。德里达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原迹”(archetrace)  观点。“原迹”是下意  识的网络,先于书面写作,先于说话,甚至先于人类历史和儿童的发育,但它是写作的动力  -印迹 (spur-trace) 。如果说大脑是蜡版,文本是蜡纸,那么文本与其说是人的记忆的能动的产物(好像蜡纸向蜡板下压所造成的痕迹),不如说是大脑把动力-印迹打印在文本之中  (好像蜡板向上的动力把痕迹显现在蜡纸上)。德里达用弗洛伊德式的“心理书写” (psychographique)  解释了延异和散播的本源:

潜意识的文本已经是纯印迹与差异的编织物..它在任何地方都不在场,是些原初的烙印。

一切都始于复制,它已经和总是一个永不在场的意义储藏库,在场的意义总是以延缓、追加、 事后、替补的方式被重建的。

德里达相信,在有意识的知觉、记忆之前,人的下意识之中已经有了与外界接触的通道,它 把神经反应活动的效果推延到以后才能出现。因此,现时的经验并不是对外界的直接反映, “现在”永远不会被把握,“过去”永远不会过去,也不会变成现在。“意识”“逻各斯”“在场”等 观念都是和大脑的“现在”状态相联系的。德里达说,意识是一个幻觉,人们制造了它,因为 他们害怕对大脑进行唯物主义解释的后果。他说,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意义上,“我是一位唯 物主义的作家”。

德里达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共产党宣言》开始宣布的“幽灵”现在并没 有消失,也没有被自由主义所“祛魔”,“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 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必须有诸多个马克思 的精神”。他坦承自己的解构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这样一种解构活动在前马克思主义的空间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在我看来, 除了是一种激进化之外,解构活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或主旨...马克思主义激进化的做法 可以被称为一种解构。

德里达积极参与各种激进抗议活动,他是“五月风暴”的极左刊物《泰凯尔》的成员,谴责南 非隔离政策和犹太复国主义,反对美国霸权,等等。加之他的写作思路是无拘无束的“撒播”, 解构哲学文本的杂叙杂议重沓冗赘,因此他不被西方哲学界所重视,他自称是“奢侈的边缘 人”。他的思想社会影响广泛,遂成为后现代主义风尚的主要代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耶鲁大学哲学课:思考死亡,才能洞察人生的本质

    作者丨谢利 · 卡根 耶鲁大学的教授谢利 ·卡根在2007年就开设了这一门哲学课程:死亡课。作为公开课公 布了讲座视频之后,这门课在全球引起轰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开课,总点击量 超过数亿次。 课程的主讲人谢利 ·卡根也因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 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年轻…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0
  •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文|朱光潜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 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 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1
  • 罗素: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 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83
  • 逻辑学在中国遭难

    作者|关敏 逻辑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科学。 19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 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现代逻辑 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70年《大 英百科全书》目录卷的科学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5
  • 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背诵,而是培养独立思考

    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 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 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 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0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