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背诵,而是培养独立思考

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 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 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 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在眼 下的大环境下,喜欢发问且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孩子更显得弥足可贵,批判性 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诸如个性、叛逆之类的标签,更不要 同化孩子的思想。

经常有人问通:读书需要背诵嘛?笔者先是愕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

西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There is no more Learning:Education is now a Strictly  “MEMORIZATION”System.教育早已经沦落为生产‘死记硬背’呆子的标准化生产线。

其实提问、质疑、怀疑能力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

We  all  started  out  as  scientists.When we  were  kids,we  questioned  everything!We  asked  questions,so we could learn!We asked why the sky is blue,why dogs bark,why it rains,etc.  Why,why,why!We were curious all the time!But we learned!But it's only in those critical  years in junior high,that curiosity literally got crushed right in front of us.Our teachers told us to stop asking questions,and start memorizing answers instead!Now,all the kids do at school is,  memorize today's test answers,then immediately forgets about it to make room for the next test.  所以,你看,问出;“你能记住吗?”这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对么?我们进学校之  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  天性最大的扼杀。

一位记者急不可耐的问爱因斯坦: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不知道。记 者轻蔑的说: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居然不知道声音的速度?爱因斯坦回答说: 我从来 不会记忆书本上能找到的东西。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左脑思维型民族通常严谨,盛产逻辑严谨的哲学家、工程师,如德国人、日本人;右脑 思维型民族通常浪漫,多孕育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 国人。

书呆子就是只用左脑记忆,很少用逻辑去质疑,用右脑想象的人们。所以,‘记忆型’ 阅读教育是脑残病的病原体之一。

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 没有一个老司机会死记具体的路,老司机把握的是大方向。大方 向对了,走那条小路都无所谓。读书也一样,读书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不 能死记‘树木’,忘了‘森林’。更加重要的是要‘读而思’。边读边提问、质疑。

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边学边思!  (learn with reflection)

较低级的阅读者主要注意力在“识别和记忆”;较高级的阅读者主要注意力在“批判、 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是‘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知识权威主义 把一切与‘记忆’储存相异的‘信息’视为敌人、洪水猛兽。‘记忆型’阅读教育培养 出来的孩子是非黑即白型。脑子里只有与‘记忆’相符或者不相符两个非黑即白的二元 判断标准。世界实际上是多元的,到处都是悖论。

所以,一位哲学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没有绝对的好 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相符者‘昌’,不相符者‘亡’。‘记忆型’教育培养不出批 判精神的个体,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一定对‘记忆型’教育嗤之以鼻。

相信证据,不要相信权威,要质疑权威。为什么这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注意,古人说的是熟读,没让你背熟。肯定有人要出来反驳我了,难道背诵没有 一点意义?几乎没意义。

那为什么那么多牛人能背诵很多名篇,名句?能够背诵是熟悉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 不应该在一开始就成为目的。

阅读的真正意义之一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明知道世界是不堪的却仍然热爱生活,于黑  暗中看到光明。读书的意义之一便是这样,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见没有雾霾的蓝天、 白云与阳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如何好好度过这一生,就是哲学

    讲述者 I 陈嘉映 整理|风小杨 如今的生活,充满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烦恼与困惑,就像学者周濂在他的新书《打开》中所写 到的:“作为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样,有太多现实的困惑和烦恼, 柴米油盐酱醋茶,找工作、看医生、养孩子,房价居高不下,股市涨涨跌跌,所有这些困惑 和烦恼都是如此的沉甸甸与实打实。” 在这…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06
  • 人避免堕落的三个药方-胡适

    人避免堕落的三个药方 1932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4日
    126
  • 哲学家们如何思考人生|10个思想实验

    文|伊夫 ·博萨尔特 编辑排版@超人文史哲  更多文章请前往微信公众平台@超人文史哲 回复“干货” 古希伯来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大概展现了人类对自身思想局限 性的承认以及无奈,带着调侃的意味。但是,谁能阻止思考继续呢?小到今天午饭吃什 么,大到什么是“我”活着的意义,神明是否真的存在,人类在哲学思考的道路上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5
  • 终其一生,人都被各种制度囚禁

    作者丨卢梭 01. 我们都受益于这三种教育 我们生来柔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无助,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顽,所以需要理 智。我们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我们长大成人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教育的馈赠! 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源自自然,或是源自人,或是源自事物。我们的身体与能力的内在发 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6
  • 尼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作者「尼采 01. 在行动中抛弃 “别干这个!你就死心吧!战胜你自己吧!”这一类道德说教真讨厌;使我称意的 道德是促使我干某事,从早到晚不要考虑别的,不要有别的梦想,只是重复做这事, 要专心致志,尽可能独立完成! 凡是这样生活的人,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不属于这生活的东西,今天眼看这个、 明天眼看那个与他告别,犹如轻风拂动树梢时纷…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