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做自己的四个方法

对尼采来说,19世纪在两项发展的冲击下蹒跚前行:大众民主和无神论。对于这  两种挑战,尼采制定了一些极好的、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时代也可以从他的 方案里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

1844年,弗里德里希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一个安静的小 村庄,在那里,他的世代祖先都是牧师。他在中学和大学都表现得很出色;他的古 希腊语课(在当时这是很有分量的课)成绩非常好,也因此年仅二十多岁的他被聘 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

但是他的办公室生涯并不顺畅。他极其厌恶同他共事的学者,因此辞职去了瑞士和 意大利。在那里,他生活低调,经常形单影只。尼采接二连三地向女人求爱却遭到 她们拒绝,因此而郁郁寡欢(“我太缺乏自信了”)。他同他的家人相处得并不愉快  (“我不喜欢我母亲,而且甚至我听到我妹妹的声音都觉得很痛苦”),他的孤僻之 处表现在他留起了长长的八字胡、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在乡间散步。有很多年,他的书几乎没有销量。四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从此再也没有恢复, 直至十一年后他去世。

尼采相信,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我们如何“成为我们本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 是教给我们如何发现我们的最高潜能并忠诚于它。

为此目的,他开辟了四条有益的思路:

01.坦白承认嫉妒之心

尼采认识到,嫉妒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通常接受的教导是,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嫉妒之心而感到羞耻。它们似乎代表了邪恶。因此,我们对 自身和他人都隐藏起了我们的嫉妒之心,以至于有时有人会带着无比的真诚说 他们不嫉妒任何人。

尼采坚持认为,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现代世界中(他把现 代世界定义为法国大革命后的世界)。在尼采看来,大众民主和旧的封建贵族 时代的终结,为嫉妒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为每个人都被鼓励去认为所 有人都是平等的。在封建时代,奴隶永远不会嫉妒主人。但现在,每个人都把 自己同其他人相比,因而产生了焦躁不安的心理:有野心而又没能力。

然而,尼采始终认为,嫉妒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嫉妒。能够 从嫉妒中学到东西才称得上伟大。尼采把嫉妒看作是我们更深层次的自我发出 的使人混乱的但重要的信号,它揭示出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任何使我 们产生嫉妒的事物都是我们真实的内在的一个碎片,否认这一点,我们就需要 承担相应的风险。我们应该学着用论证的态度来研究嫉妒,把嫉妒的时刻记下 来,然后仔细查看这些事件,识别出未来的、更好的自我的样态。

如若不然,我们不愿承认的嫉妒将会释放出尼采所说的“硫磺的气味”。没有得到 正确处理的嫉妒就会转变为怨恨。尼采并不是让我们相信我们总能得到我们想 要的(他的生活经历早已告诉他不是这样)。他只是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 真实的内心,勇于为嫉妒正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诚地缅怀失败。

02.不要当基督徒

在某些方面,尼采对基督教的看法很极端:“我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巨大的诅咒, 本质上就是堕落的…..整个《新约全书》里,只有一个人值得尊敬:彼拉多,那 个罗马总督。”

尼采这么说其实有点儿哗众取宠,但他的真实目的更深刻、更有趣:他厌恶基 督教是因为基督教教人们隐藏嫉妒。

按照尼采的解释,基督教的思想产生于罗马帝国晚期胆小的奴隶的脑子里,这 些奴隶没有勇气去争取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承认他们失败了),因此不 得不依靠一种哲学思想来美化他们的懦弱。那时候的基督徒曾希望享有成就感 的实在要素(地位、性、智力高超、创造性),但是却没有能力获得这些。因 此,他们制定了一条虚伪的信条,即谴责他们想要却没能力得到的东西——赞美 他们不想要却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所以,在基督教的价值体系里,“无性欲”就是 “纯洁”,“软弱"成了“善良”,对憎恨的人的屈服是“顺从”,而且,用尼采的话来 说,“没能力报复”转变为了“宽恕”。

归根结蒂,基督教为逆来顺受找了一个巨大的借口,也是个使人生潜力无从发 挥的机制。

03.永远不要饮酒

尼采自己只喝水——偶尔特殊的情况下,也喝牛奶。他认为我们应该像他这样做。 他不是在发表一个小小的、怪癖的饮食观点。这一理念属于他的哲学的核心部  分,就像他所声明的那样:“欧洲文明中有两大毒品:基督教和酒精。”

他憎恨酒精的原因同他蔑视基督教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麻痹疼痛,并 且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很好,榨干了我们改变现状而追求更好生活的意志。有些 饮酒者在打开酒瓶时会获得瞬时的满足感,他们把打开酒瓶看作是改善生活的 必要步骤,而这一想法是致命的。并不是说尼采提倡忍受痛苦。而是因为他认 识到,不幸的——但重要的——事实就是:成长和成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痛苦: “如果快乐和悲痛紧密相连,任何人想要多少快乐或痛苦就必须接受同等量的痛 苦或快乐,你会怎么办?你可以做一个选择:要么要尽量少的悲痛,简言之就 是没有痛苦;要么就要大量的快乐和幸福,代价是要忍受同等量的痛苦。

尼采的思想重新定义了痛苦的意义。如果我们正遇到困难,那并不是失败的标 志,它可能正好证明了我们做的工作是高尚的、艰辛的。

04.“上帝死了”

尼采的关于上帝死了的惊人断言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庆祝宣言,实际上并不是这 样。尽管尼采对基督教持保留意见,他却并不认为信仰的终结是件值得庆贺的 事。

他知道,宗教信仰是错误的;但他也看到在有些方面宗教对社会的健康运行十 分有利。放弃宗教则意味着人们将会去寻找新的可以提供给他们指导、安慰、 伦理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方法。这会很棘手,尼采预言说。

尼采提议说宗教留下的空白理想上应该由文化(哲学,艺术,音乐,文学)来填充:文化应该代替圣经。

然而,尼采十分怀疑他那个时代处理文化的方式。他认为大学正在杀死人文学 科,正在把它们变成枯燥的学术练习,而不是把它们应用在它们本该发挥作用 的地方:指导生活。他尤为推崇希腊人对待悲剧的方式,希腊人以一种实际的、 治疗的方式来处理悲剧,他们把悲剧用于感情净化和道德教育——希望他那个时 代也有同样的志气与抱负。

他指责大学和博物馆文化没有承担起指导生活、给予道德教育的文化职能,而 恰恰这个时候上帝之死又使得大学和文化机构的这些职能越发重要。

他呼吁改革,通过改革人们——刚刚意识到由于信仰结束而导致的危机——将会 利用文化的智慧和治愈功能来填补宗教缺失造成的空白。

05.结论

尼采认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挑战,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识别出并 帮助解决这些挑战。

对尼采来说,19世纪在两项发展的冲击下蹒跚前行:大众民主和无神论。前者 所带来的威胁是会释放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嫉妒和恶毒的憎恨,后者带来的威胁 是会使人们失去引导或道德。

对于这两种挑战,尼采制定了一些极好的、实际的解决方案——从他的方案里我 们的时代可以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就如同他所深切希望的那样。

文章来源 thephilosophersmail.com    weiyayun| 译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 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83
  • 婚外性关系令人兴奋的根本原因 作者 |李银河

    01.感情与性报酬 人们发现,婚外性关系充满刺激性,尤其开始阶段。这显然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双方在一起时总是非常激动(欲望、犯罪感),他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必须充分加以利用。配偶之间很少会如此。相互吸引的另一原因是:双方总是只看到对方最美的仪态和最好的表现, 而不会看到对方疲惫肮脏的样子,照料孩子、做饭或做其他平庸琐事时的样子。他们待在一 起的每一分钟都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18
  • 自我封闭是一所可怕的监狱 作者|罗素

    罗素|著,《罗素:幸福就是真实地活着》 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我们发现就自身因素而言,幸福是一 件简单的事。许多人认为,离开多多少少的宗教信念,幸福感是无法产生的。 许多自身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忧郁有着复杂而高级的智慧缘由。我不认为这些事是 幸福或不幸福的真正缘由,它们都只是现象。 一般的情况是,相信幸福的人是幸福…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6
  •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罗素

    工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确实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单调沉闷的,工作太重也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我看来,假  使工作在数量上并不过多的话,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要好。 按照劳动的性质和劳动者的能力来说,工作确实可以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从仅仅是沉闷 的放松到最深刻的快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21
  •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 第一层:形成主见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第三层:融会贯通 第四层:知道不足  第五层:以简御繁  第六层:运用自如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第八层:精辟通透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 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