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谁误读了我的“精神恋爱”?

我们本来是完整的

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柏拉图式恋爱一直是精神恋爱的同义语。小时候不知道它的来源,后来才知道柏拉图最初是 在讲同性之间的爱情:在古希腊,同性之爱一度是社会的普遍实践,每一位少年都会有一个 成年男子做他的导师,传授格斗技能,文化知识,同时是他的性伴,这男子被称为“爱者”, 少年被称为“被爱者”。柏拉图式爱情后来被演绎为精神恋爱的话语,其实是对爱者的规劝, 劝他们在爱少年的时候,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少年的精神成长,而不要过多沉溺于肉体的欲 望。——李银河

柏拉图,和其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 哲学家之一,他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杂而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严重影响 着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他最出名的观点主要有:《理想国》,《法律篇》以及数哲 论的柏拉图主义等。但他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却是柏拉图式爱情,连市井小民都知道,柏 拉图的名字即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世人所理解的柏拉图精神恋爱是一种脱离了低级肉欲的纯精神的理想爱情,这种爱认为肉体 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在深 爱着的时候,ta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ta所爱的人这样那样。。。

作为西方爱情文明的奠基人,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理论被认为是一座丰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的西方人,并随着西风东渐,也逐步融入到了东方人的爱情观。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简单地将精神和肉体对立起来,并将柏拉图理念说中的理想化和纯精神 的观点都片面地解读成了柏拉图爱情。柏拉图理想化的观点主要是指理想国,一个完美的只 存在于理论上的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纯精神的观点是指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主观的片面的唯 心的,举个例子来说,你对某个人的看法都只是你以为的,并非真实的这个人本身。

关于情爱柏拉图的原话是: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简单说来就是精神交流是人性强于兽性的表现,才是美好的、是道德的,但并没有说人应该 禁欲。

柏拉图有关爱情的阐述主要写于《会饮篇》中,也译作《飨宴篇》,包含了从低到高各种层 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

从前人与现在人不一样:第一,从前人类有三种人,不像现在只有两种。在男人和女人之外, 还有一种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人。这种人现在已经绝迹,但名称还保留着:‘阴阳人’,他 们在形体上和名称上都是阴阳两性的。第二,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腰和背都是圆的, 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和颈也是圆的,头上有两副面孔,前后方向相反,耳朵有两个, 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目都依比例加倍。为什么从前人有三种,身体如此构造呢?因

为男人由太阳生出,女人由大地生出,阴阳人由月亮生出,因为月亮同时具备太阳和大地的 性格。这种人的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自高自大,乃至于图谋向诸神造反。于是宙斯 和众神商量对付办法,他们不能灭绝人类,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但人类 的蛮横无礼不能容忍。宙斯想出一个办法,一方面让人类活着;另一方面削弱他们的力量, 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办法是把每个人截成两半,这样他们的力量削弱了,而数目加倍了,这 样侍奉神的人和献给神的礼物也就加倍了。截开以后,他们只能用两只脚走路。把人截开后, 宙斯叫阿波罗把人的面孔和半边颈项转到截开那一面,把截开的皮从两边拉到中间,拉到现 在的肚皮地方,把缝口在肚皮中央系起,造成现在的肚脐。然后把皱纹弄平,只在肚皮和肚 脐附近留下几条皱纹。

原来人这样被截成两半之后,这一半想念那一半,想再合拢在一起,饭也不吃,事也不做, 直到饿死为止。若是这一半死了,那一半还活着,活着的那一半就到处寻求匹偶,一碰到就 跳上前去拥抱,不管那是全女人截开的一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女人),还是全男人截开 的一半。这样,人类就消灭掉了。宙斯起了慈悲心,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把人的生殖器移到 前面一从前都是在后面,生殖不是借男女交媾,而是把卵下到土里,像蝉一样一使男女 可以借交媾来生殖。由于这种安排,如果抱着相合的是男人和女人,家会传下人种;如果抱 着相合的是男人和男人,至少也可以平泄情欲,让心里轻松一下,好去从事人生的日常工作。 就是像这样,从很古的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 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痛。

凡是由阴阳人截开的男人就成为女人的追求者,男情人大半是这样起来的,至于截开的女人 也就成为女情人,男人的追求者。凡是由原始女人截开的女人对于男人就没有多大的兴趣, 只眷恋和自己同性的女人,于是有女子同性爱者。凡由原男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男人,寻的

都是男的;还是少男的时候,他们就亲近男人——因为他们是由原男人切开的一片,爱和男 人做朋友,喜欢和男的一起睡,乃至于互相、拥抱交缠在一起。在少男和小伙子当中,这 种男人通常最优秀,因为他们的自然最具男人气。这就是“娈童”和“象姑”们。他们在 少年男子中大半是最优秀的,因为具有最强烈的男性。有人骂他们为无耻之徒,其实这是错 误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并非由于无耻,而是由于强健勇敢,富于男性,急于追求同声同气的 人。最好的证明是只有这批少年到了成年之后,才能在政治上显出是男子汉大丈夫。一旦到 了壮年,他们所爱的也就是少年男子,对于娶妻生养子女没有自然的愿望,只是随着习俗去 做;他们自己倒宁愿不结婚,常和爱人相守。总之,这种人的本性就是只爱同性男子,原因 是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果这样一个人,无论它是少年男子的恋爱者,还是另一种恋爱者,碰巧遇到另一个人恰是 他自己的另一半,那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他们就会马上互相爱慕,互相亲昵,一刻都 不肯分离。他们终生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可是彼此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却说不出。没 有人会相信,只是由于共享爱情的乐趣,就可以使他们这样热烈地相亲相爱,很显然,两人 心中都在愿望着一种隐约感觉到而说不出来的另一种东西。……他们每个人都会想,这正是 他们许久以来所渴望的事,就是和爱人熔成一片,使两个人合成一个人。

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如果读过会饮篇便会知道,柏拉图式的恋爱主要是指一个成年男子和美少年之间的恋爱,而  这个也和当时希腊风气相关。在古希腊,少年爱是一种被社会公认的风俗,公元前6世纪 到前4世纪这200年间,希腊人把年长者和年少者的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

年长者称作“爱者”,年少者称做“被爱者”。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在同意少年接受爱情之前,

我们必须把两条法律结合起来,一条涉及爱少年,一条涉及追求智慧和其他美德。当爱者与 被爱者一起的时候,他们各自受到某条具体法律的支配,前者合法地为他所爱的少年服务, 以此回报少年对他的依从,后者合法地献身于前者,因为这个朋友正在帮助他成为聪明人和 好人。希腊学者认为男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男女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 建构,为了繁衍后代。

根据英国同性恋作家E·M·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电影《莫瑞斯》曾指出过这一观点。然而在古 希腊的主流研究中,有关同性恋文化部分都被刻意忽视了。

曾有一位美国学者也持这种观点。《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 (Ira   reiss) 认为, 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因为同性恋的 过程更重视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 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

柏拉图精神恋爱的观点最早由Marsilio Ficino  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 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个人认为将柏拉图式的爱情曲解成纯精神非肉欲的精神爱,是出于社会统治和伦理教化的需 要,也是宗教的神秘主义和道德的禁欲主义的需要,当时一代教父圣奥古斯丁便是借用和改 造了柏拉图的思想,奠基了基督哲学,如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例如上帝),轻视感官可 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例如忏悔),轻视实用的知识;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 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而今所流行的脱离现实的纯精神恋爱的说法,不仅是社会对于同性 恋的否定,同时还经常被用作红颜或蓝颜乱搞的幌子。

其实,柏拉图式爱情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爱,更重视精神诉求。人一出生会爱上很多东 西,比如诗文歌赋,比如骑马打猎,但最高级别,最无与伦比的爱莫过于人爱人。柏拉图式 的爱情更强调人和人在思想看法学识眼界上的共鸣,但是古希腊是一个以男人为主导的社 会,这种共鸣只能于男人身上得到,因此同性恋才特别突出。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无论是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应该都能达到柏拉图所说的精神恋爱。

因此,关于柏拉图式爱情正确的解读应该是:

1、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身体爱欲与灵魂爱欲”的统一,即“身心合一者”。

2、柏拉图式的爱情强调爱高于性(“爱欲”高于“快感”)。

3、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暗示着性与爱(私生子爱若斯)、爱情与婚姻、性与婚姻(同性恋爱与

异性婚姻的区别与结合)的可分离性。

4、正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追求一种永无止境的理想爱情,是属于理 念世界的东西,在世俗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 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永恒的爱。

《会饮篇》中,柏拉图借先知迪奥提玛的口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 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 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

基于这一点上,我个人理解的比较容易实现的柏拉图式爱情应该是一种渐渐升华的爱。

最低级的可能是基于最原始的感官之爱,源自于性的本能,肉欲交欢不论什么人都可以。

高一级的可能是来自审美情趣上的爱,是基于一种感觉,这种要挑人,比如喜欢对方的脸喜

欢对方的胸喜欢对方的腰什么的,这种爱会长久一些但也容易色衰爱弛。

最高一级的便是灵魂之爱,是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之爱,有着特定性和特殊性,可遇 不可求,甚至可以超越生死。柏拉图描述这种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 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比夫妻关系更牢固,胜过血缘情分,因为在父母家人面前丢脸没 什么,再没有比在爱人面前丢脸更难堪的事了。“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 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唯爱情至上,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贵都不过是浮云腐 土罢了。

中国人一般视金钱为粪土却很讲究精神上的知音,比如伯牙子期管鲍之交等。伯牙子期碰撞 出的《高山流水》也比他们的子女更为有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柏拉图的这个观点。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我说的这几种爱是层层升华的,而且级别越高统一度越高,但并非不可 逆的,个人认为先性而爱或先爱而性都是可以的。世俗之爱常有而灵魂之爱不常有,这也和 人的精神层次以及人生际遇有关,也许有的人一生都体会不了灵魂之爱是一种怎样的爱。而 当你到达最高级别的爱的时候,低级而浅薄的肉欲之爱是完全无所谓的,因为它发不发生都 不影响你的灵魂之爱,也就是说心灵的满足更胜于肉体的满足,当然最完整是身心的满足。

(不过世俗伦理常常会以身体性爱来判断感情的专一忠诚,这其实是个可笑的观点。当然, 也有很多人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爱是不重要的,所以才会有身体出轨和精神出轨的讨 论。其实个人认为这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给人的局限和误导。)

同样,一个常常会问到的问题,男女(直男直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其实所谓友谊只

是以上没上床的标准来衡量,也是非常片面的,或许可以这么说吧,有些人的关系不上床是 友谊,上了床也只会是友谊,那么何谈什么真不真的呢?!所以我更倾向于男女之间最开始 是基于性的吸引而升华到精神之爱的这种趋向性。就像杜拉斯说的:“我爱你年轻时的美丽, 但更爱你现在饱经沧桑的容颜”。因为我们最先被吸引的是对方的外貌形象,然后才是人品 思想。这和人追求真善美的趋向性是一致的,柏拉图式的爱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 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有爱的人都想为了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真正的灵魂之爱是一种无性别之爱,是超越了肉体的心灵之爱,也是一种趋于永恒的爱。 爱慕的是这个人的思想精神,并不在乎ta 是男是女年龄几何相貌美丑等。只是这种爱太过 理想性而倍加难求。再说了,灵魂之爱还需要一纸婚约吗?于是两个人在不在一起这种形式 问题也不重要了。

最后P 个 S: 说说柏拉图提到的那个神话,柏拉图在《会饮篇》里借助于阿里斯托芬的口讲 述了这样一个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全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全女 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都是两倍的生殖系统和两倍于人的官能和力量。宙斯为了削弱 人类,于是将人劈成两半,使他们力量减半但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于是, 后代人类便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就是爱情。全男人和全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 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

个人认为这个神话是非常超前的,它肯定了男男恋,女女恋以及异性恋,且都是平等的。

另外,这则神话除了说明爱情是人内在的本原的需求之外,还说明了灵魂之爱是如此之少且 难得。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 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个人觉得这种唯一性的爱情太理想也太悲观,因为人们在茫茫人海当中寻找原本属于自己的 另一半,绝大部分人是找不到的,只能找一个替代品。这是一种非常浪漫也非常忧伤的情怀,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况且什么才是最完美,恐怕永远也没个具体的标准。我个人更倾向 于爱情的麦穗理论,即在广袤的麦田里找寻属于你的麦穗,为了更少遗憾,所以可以多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2)

相关推荐

  • 我们有权生育,对吗?

    作者I    WeiXiang,来自@利维坦 前几天一则新闻刷屏了 某经济学家称找到了解决低生育的办法 任泽平称找到解决低生育的办法:央 行多印2万亿助多生5000万孩子,  抓住75-85后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 后00后 1月10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2
  • 关于中国哲学的辩护——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

    作者|俞宣孟 俞宣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评为研究员。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总支书记。 01.挥之不去的隐忧 数年前,中国学界出现了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说法,这个现象有点奇怪。 自从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不久,胡适、冯友兰等先生就先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史,这表明,开始 的时候人们对于中国有…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65
  • 卢梭: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作者丨卢梭 “学而不倦,不觉老之将至。”古希腊哲学家梭伦在晚年时常重复这一小句韵文。我自己 也走到了暮年,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身上。不过,二十多年经历教会我的, 是一门相当悲伤的学问;相比之下,还是一无所知比较好。毫无疑问,逆境是一位了不起的  老师,但是它要求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益…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74
  • 以无聊的方式打发无聊的人生 作者|徐贲

    作者|徐贲 “对许多人来说,用手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用无聊来排遣无聊, 因而不断持续无聊的不幸例证吧。” 前不久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美国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那么他们一天也坚持不下去。 本次调查涉及1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结果显示,85%受访者每天至少…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2
  • 如何管理情绪? 作者|加利 ·斯梅尔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 那他就胜过国王。” ——约翰 ·弥尔顿 生而为人,有血有肉,七情六欲,与生俱来。有的人做情绪的主人,有的人却 沦为情绪的奴隶。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能否控制情绪是检验一个人 内心是否强大,处事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对情绪把控的能力,会在你的为人 处世、学业事业、交际关系…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7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