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八卷-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第八卷

【1】 在这一切之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会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人们认为,那些富有的人和大权在握的人最需要朋友。因为,虽然身为幸运的宠儿,但却做不成好事,那有何益处呢?而对朋友的惠赠则是最大的,最为人所称道的。此外,如若没有朋友,他的财富又怎样蓄藏和保全呢?因为财产越多,危险也就越大。在贫穷和其他的灾难之中只能指望朋友的帮助。对青年人可以帮他少犯错误,对老年人则加以照顾,帮助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对壮年人则帮助他们行为高尚。不论在思考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两个人都比一个人更有力量。生育者对被生育者,或者被生育者对生育者友爱是天性。不仅人是如此,鸟类和许多野兽也不例外,同种的成员间相互友爱,人类更是如此。因此,爱人的人受到称赞。出门在外时,看得会更清楚,似乎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友爱把城邦联系起来,与公正相比,立法者更重视友爱。他们的目的就是加强类似于友爱的团结,另一方面则是致力于仇恨的消除。既然做了朋友就不必再论公正。但对公正的人却须增加一些友爱。所以,在最大的公正中似乎存在着友爱的东西。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爱朋友的人受到赞扬,广交游被看作是件高尚的事情。有些人认为,朋友也就是善良的人。

关于友爱,意见多有分歧。有些人认为友爱是相同性,朋友总是相同的,他们说同类相聚,意气相投,以及诸如此类的谚语。反过来,有人则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对于这一些,有人想得更高一筹,更深一层,欧里庇德斯说:

干涸的大地渴望甘霖,

充满雨水的天空渴望大地。

赫拉克利特说,“对立物相一致”,“最美丽的和谐来自对立”,“万物由斗争而生成”等等。其他一些人包括恩培多克勒,意见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相似者与相似者相随”。

且让我们放下这些在自然方面的难题,因为它们与当前的研究无关。我们所研究的是与人相关,与人们的风习和情感密不可分的事物。例如,是否一切人都可以成为朋友,或者是刁钻的人不能成为朋友。友爱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有人看到友爱有多或少程度的差别,就认为它们是同类的,证据并不充分。因为尽管种类不同,也允许有多或少的差别。关于这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2】 这一问题,也许在弄清了什么东西可爱之后,才会更清楚些。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为人所喜爱。只有可爱的东西才为人所喜爱。这些有好处的东西,令人喜欢的东西和有用的东西为人所喜爱。人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由之生成善和快乐的东西。由此可见,就是那些以善和快乐为目的的东西为人所喜爱。人们喜爱善吗,那么,对他们什么是善呢?对此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对于快乐也是如此。看来,每个人都喜爱对其自身是善的东西,而可爱的东西只是种总体上的善,个别的善只对个别的人是可爱的。每个人所喜爱的善并不像实际存在的样子,而是对他所显现的那个样子。但这并不关紧要,就让可爱的东西显现得可爱罢。

人们以三种因由而起友爱之心。对无生物的喜爱不能称为友爱,因为它是没有回报的爱,也不能对它有善的愿望。(也许可以有对酒的善良愿望,如果真有这种愿望,也不过是对它善加保存,以便可以使用。)所以说,对朋友的愿望是对他自身的善。如若对方没有同样的善意,那这种对朋友自身的善良愿望,也只不过是善意而已。只有相互之间的善意才是友爱。还须有附加条件吗?很多的善意是看不见的,但人们认为,它们是善良的、有用的。在这些之中,可以有某个人去回报同样的善意,于是他们互相之间都有着善意,然而对此却无所察觉,那样怎能说是朋友呢?所以,作为朋友首先必须互相有善意,还要无所掩饰地希望对方好,并且通过以上所说手段之一。

【3】 这是两种形式上不同的东西,所以喜爱是喜爱而友爱是友爱。友爱分为三类,其数目与可爱的事物相等。每个人在相互之间都有毫不掩饰的友爱,相互爱着的人们都希望对方过得好,他们也正是因此而成为朋友。有些朋友是为了有用,而不是为了自身而相爱,对他们相互之间都产生好处,同样有些是为了快乐而相友爱,人们愿与聪明的人相交往,并不是为了他们自身,而是为了使他们愉快。那些为了用处而爱朋友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用,那些为了快乐而爱朋友的人,是为了使自己快乐。这都不是为了自身而友爱,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所有这样的友爱都是偶性上的友爱。一个朋友之所以被爱,并非由于他是个朋友,而由于他们有的能提供好处,有的能提供快乐。所以,这样的朋友很容易散伙,难于长久维持。因为,他们如不再是令人快乐和对人有用,友爱也就此终止了。用处是不经久的,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不断地变化着。做朋友的原因一旦不存在了,友爱也就不再存在。因为这正是友爱存在的原因。以实用为目的的友谊多见于老年人中(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帮助。那些为占便宜的青年人和壮年人也是这样。这些人不那么喜欢生活在一起,他们对此有时尚感到有些讨厌)。凡是没有助益的事情对交往也就无所增重。人们所谓的快乐也就是美好的希望。对于这种友爱,人们还区别在家人之间的和对外人的。

青年们的友爱似乎是因快乐而存在的。这些人任凭感情而生活,特别追求那些使他们快乐和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随着年龄的变化,那些令人快乐的东西也改变了。所以,他们会很快地成为朋友,也会很快地断绝往来。快乐改变了友爱也随着改变了。而青年的爱是改变得很快的。青年人容易陷于恋爱。爱情大部分是由情感所支配,为快乐所引诱的。很快地相爱了,很快地也就分手了,往往是朝不保夕。但是这些人愿意在一起度过时光,他们在这里面得到了交朋友所要得到的东西。

善良者的友爱是完美的,而且在德性方面相类似。他们互相希望在善上相类似。作为善的人他们都是就其自身而善的。那些为了朋友自身而希望朋友为善才最是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偶性。只要善不变其为善,这种友谊就永远维持。只有德性才是恒常如一的。在整体上善总是归于朋友。然而,善的事物或者是总体的善,或者互相得益,快乐也是这样。善良的人们既有总体的快乐,也有相互间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做一些己所固有的快乐的事情,其他行为也是这样,善良人们的行为都是相似的。只有这样的友谊才称得上永恒的,因为友谊所应有的东西都寓于此中了。一切友谊或者由于善而存在,或者由于快乐而存在,不论是总体的还是友好者个人的都有某种类似之点。所以说一切都寓于这种友谊之中,其余的也同样属于它。总体上的善就是总体上的快乐,它们是最为可爱的东西。只有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友爱和友谊才是最大和最善的。

不过像这样的友谊是罕见的,这样的人也是少有的。这需要共同的生活和时间,正如俗话所说,只有吃尽了咸盐,人们才能相知。除非两人互相表示友好并且相信,否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不可能做朋友。有些人很快地就好了起来,并且想要成为朋友,然而没有友爱和相知,也就不存在友谊。想要很快地成为朋友那就不是朋友。

【4】 这种友爱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完美的,属于朋友的东西都遵循同一原则而生成,它们之间是相同的。

通过快乐所形成的友谊与因德性形成的友谊也有相同之点。好人们是相互喜欢的,因而形成友谊也不两样,因而好人是互相帮助的。然而只有在人们之间形成了相同的东西,如快乐,那么友谊才能持久。不但要有共同的东西,还要有如机智那样的共同的来源。不过在爱的人和被爱的人之间则不是这样,对于他们快乐并无同一根源,爱人者的快乐就在于眼睛盯着对方,被爱者的快乐则来自爱者的殷勤。一旦人老珠黄不受青睐了,爱情也就枯萎了。(一方面观看不再给人以快乐,另一方再也没有人去献殷勤。)这样的爱情有时也可以持久,形成为习惯,存在着性格上的相似。然而,如若恋人们在爱情中所交换的不是快乐而是实用。那么爱情就要降低,并且不能持久。那些因有用而结成的朋友,一旦用处没有了,也就相互分手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不过是为了相互利用。

那些因快乐和有用而做朋友的人,可能是一些无赖之人,也可能是些善良之人和邪恶之人,也可能既非善良也非邪恶之人。事情很清楚,只有善良的人,才因自身而做朋友。除非能占到便宜,邪恶的人是不知感恩的。只有好人们的友爱才不会受到离间,很难相信与一个人相交多年,久经考验,却相信关于他的坏话,只有好人才能不做不公正的事情,并且具有其他真正友谊所具有的品质。在其他各类的友谊中,却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

有些人认为友谊是由有用引申出来的,正如城邦那样(因为城邦总是为着自己的福利而联合起来的)。有些人由相互喜欢就成为朋友,正如孩子们那样。我们也许应该把这种人称为朋友,朋友是多种多样的。最首先和最根本的是好人作为好人的友谊,其余的则与此相类同。某种事物是好的,与此相类同的事情,也就以此为朋友。对于爱快乐的人来说,快乐也就是善。不过这两种友谊并不经常是一回事情。而同一个人也不会由于快乐和由于有用而成为朋友,因为这都是些因偶性而出现的东西,并非总是双双并比而行。

友谊可以分为三类。坏人可以因为快乐和有用而成为朋友,他们在这方面相似。好人们则因为自身,由于他们的善良而成为朋友。这种朋友是整体地不加限制的朋友,其余两类朋友则由于偶性,与以上所说相类同。

【5】 正如在德性方面,有一些是就品质而言,有一些是就现实能力而言,友爱也是这样。有一些人经常生活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但是,那些睡着了的人或者互相远隔的人就不能现实地这样做,而只是具有做朋友的品质。距离并不能把朋友完全隔开,而只是妨碍了他们的现实活动。然而,分离的时间太长了友谊也就慢慢淡忘了。所以,诗人说:

久别故人疏。

那些老年人和性情乖僻的人,看来是很难成为朋友的。因为,在他们那里快乐是很少有的事情,谁也不能终日与痛苦厮守着,而没有丝毫快乐。自然的最大特点看来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有人相互推崇但却不能在一块生活,这更多地是善意,而不是友谊。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显得是友谊的标志(不但那些贫穷的人需要有人周济,就是那些至福之人,也愿意在一起度过时光),他们是最不愿意过孤独生活的人。如若没有快乐相互之间是不在一起度过的,此外还要有众所公认的东西,没有这种东西就组不成社团。好人之间的友谊是最高贵的,这已经说过多次了。整体的善和快乐被认为是可爱的,受欢迎的。个别的善和快乐,对个别人也是这样。这两条原则对一个好人与一个好人的关系完全适用。喜爱似乎是一种情感,而友谊似乎是一种品质。对于无生物也同样可以喜爱,但相互的爱就必须伴有选择,而选择是来自品质的。希望所爱的人成为好人,是为了他自身,并不是来自情感,而是来自品质。爱着朋友的人就是爱着自身的善、自身的好。因为一个好人在成为朋友时,也就成为对朋友的善。每一方都是对自身的善,并且以同等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所以人们说友爱就是相等。在好人之间,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6】 在乖僻者和老人中很少产生友谊。他们脾气坏,厌恶社交生活。而这一切又是交游所必备的条件。所以,青年人会很快就成为朋友,老年人则不能。和所不喜欢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那些乖僻的人也是这样。但这样一些人,在他们之间也可以有善意,他们都有善良愿望,随时帮助他人。不能说他们完全像朋友,因为他们并不在一起度日并相互喜悦,而这是成为朋友的最主要的标志。

按照友谊这个词的完整含义而言,一个人不能成为许多人的朋友,正如恋爱不能是多角的一样(因为爱情是一种过度,自然须由一人所独占),众多人极难同时邀得一个人的最大喜欢,善也是这样。交流经验和相互接近是应该的,不过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难。不过在快乐方面,在用处方面,一个人倒可以和多数人相交往,而且其中的益处在短时期即可获得。

在这两者之间,因快乐而产生的友谊则更多地是友谊。因为在这里双方趣味相投,相互愉悦,就如青年人之间的友谊那样。在快乐中有着更大的慷慨,因有用而形成的友谊则到处都充满着斤斤计较。那些至福之人,虽然可以不需有用处的朋友,但却需要令人喜欢的朋友。因为他们总想与某些人过共同生活,痛苦只能在短时间内忍受,持续得过长了谁也承受不了,甚而对善自身也是这样,久而久之难免生厌。因此,他们要去寻求快乐的朋友,他们当然还必须是些好人。他们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他们必须具有友谊所共有的东西。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显得是把朋友各归其类,有的人是对这些人有用的,另一些则使他们喜欢,至于身兼二任的则罕见。他们所寻求的,就既不是使人快乐又兼有德性,也不是为高尚目的而所用又使自己快乐。他们所寻求的是机智的人,以及能聪明地完成所指定活动的人,这些本事很少为一个人所兼有。我们说,一个人既能令人快乐又有办事能力,他就是一个干才了。不过,像这样一位干才不能和上峰交朋友,除非他在德性方面也更上一层。若不然被超越的一方就不能保持其比例的平衡了。不过像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以上所说的友爱都是平等的,双方都有着共同的要求,相互间有着同样的愿望。但也可以相对等地交换,例如快乐和收益的交换。(但我们已经说过,这两类友谊更低级一些,更难于持久。)由于它们与同一事物既相同又不相同,所以有人说它们是友谊,有人说它们不是友谊。由于它们与德性的友爱有相同之处,它们似乎是友爱。因为其中之一具有快乐,另一则具有用处,而德性的友爱同样具有这些。至于德性友爱和它们的不同,其他的姑且不谈,只就它们很快地改变这一点来看,就显得似乎又不是友爱了。它们与德性的爱是大不相同的。

【7】 另一类友爱是从属关系的友爱,例如作为父母对儿女,整个地说来,作为老年人对青年人,作为男子对妇女,全部领袖对属民。这些关系也可以不一样,生育者和被生育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而父亲对儿子的关系与儿子对父亲的关系,男子对女人的关系与女人对男子的关系也不是一样的。他们之中,每个人的德性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作为朋友双方所得各不一样,而且也不应该一样,因为,这些喜爱和友谊都不相同。如若子女对待父母,能像父母对待初生的子女那样,那么,他的这种友爱就是持久的和最优秀的了。在一切按照从属关系而建立的友爱中都应该有一个比例,如较好一些的人应被爱多于爱,对更为有用的东西和其他德性也是这样。从价值方面看,像这样各取所值就平等了。这正是友谊所固有的特点。

平等在公正的事情上和在友谊上,其意义是有区别的。在公正的事情上价值上的平等占据首位,而数量上的平等居次要地位。在友谊中数量上的平等居首要地位,价值上的平等居次要地位。如若两人在德性、罪过或财富以及其他方面差距太大,就不能成为朋友,也不值得成为朋友。这种情况,在众神身上看得尤其清楚。因为,他们在最大的程度上具备了全部的善。这在君主身上也同样明显,因为对他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下属的臣民想去和他做朋友。总的说来,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总不值得去和最善良最智慧的人去做朋友。友谊到底能维持多久,去掉多少后友谊还能得以保全,要想对这些事情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双方的距离,如若像距神一样远,肯定不会保持友谊。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一个朋友是否真正希望朋友们能最大地良好,例如成为神。因为这样,他自己就再也没有朋友了,再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了,因为朋友们就是好东西。如若一个朋友,为了朋友自身而希望他好,这句话说起来中听,但对他仍然还是保持原样不变,因为只有作为一个人存在,才能希望最好的东西。并且,似乎还应该说并不是一切最好的东西,每个人只是向往对他自己而言的最好的东西。

【8】 有些人表现为更爱荣誉,所以要求被爱多于爱,很多人是爱奉承的人,一个奉承者是地位较低的朋友,或者装作是朋友,他的爱多于被爱。很多人认为他们被喜爱就是接受荣誉。然而,荣誉似乎不是因其自身而被选取的,而是由于偶性。那些为显赫的人所表彰者,都希望得到一种他们所需求的东西,作为受恩宠的表征。那些贤良的人们和熟习的人们所得到的赞扬,则可以证实他们对自身的估价。这样,按照别人所做的判断,他们就相信自身的善。爱就自身而言就使人愉悦,由此人们认为它高于荣誉,友爱自身就是令人向往的。

大家公认友爱更多地是在爱之中,而不是在被爱之中,其证明就是,母亲总是以爱为喜悦。有一些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哺育,她们在爱着并知道这一切,但是并不索取爱的回报。如若她们连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到,只要看一看子女们的飞黄腾达也就心满意足了。即或他们由于不知内情,不把她们当作母亲看待,但是她们还是照样地爱他们。所以友爱更多地是在爱中,那些爱朋友的人受到人们的赞扬。所以,爱似乎就是朋友的德性。在朋友中只有这一点是受人重视的。只有这样的人是长久的朋友,保持着不变的友谊。

由此,尽管朋友双方有着很不平等之处,但可以使之平等,成为朋友。其中平等和相同性至关重要,它们自身的坚定性就保证互相间友谊的持久。他们不会有下流要求,甚至用不着防备。因为善良的人们自己不会犯错误,也不容许朋友去犯错误。那些品质恶劣者,在友谊上不能持久。因为他对自身也不能坚持相同性。人们在短时间内成为朋友,由于以其邪恶为偷悦。以有用处和供快乐而成为朋友的人维持得长久一些,实际上也只维持到他们可以相互为用,和相互为乐时。以有用处而成为朋友的友谊往往出现于对立双方之间。例如,富人和穷人,无知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有的遇有需要,他就紧盯着他所需要的东西,同时还须以他物相回报。在这里我们把恋爱之人和被恋之人也归于友谊,有的人俊美,有的人丑陋,这是爱人们表现得反常的原因。在爱时他也希望被爱,如若两者都是一般,那么这要求就算得到满足了。倘若他们并不那么惹人喜欢,那么,这种要求就反常了。

同样的对立物作为对立物,却没有实质的对立可去寻求,只不过是在偶性上。例如,干燥并不是要去变成潮湿,而是要去走到一个中间(中间是最好的东西)。灼热及其他性质也莫不如此。不过,还是让我们就此打住吧,已经离题太远了。

【9】 正如在开始时所说的那样,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和所涉及的范围内,友谊和公正两者是一样的。在所有的公共团体内,我们都可发现友谊与公正。在一条船上的旅人、在同一队伍中的士兵都称为朋友。实际上,他们各方面的活动也都是在一起的,正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事业,所以他们成为朋友,在这里也就出现了公正。俗语说得好:“朋友就彼此不分”,因为友谊就是在共同之中。在兄弟会和哥们帮中一切都是共同的。其他的人份额并不相同,有人多些,有人少些,因为在友谊之中,也有些人深些,有些人浅些,公正也是因势而不同的。父母对儿子就和兄弟之间不一样,在伙伴之间也和在城邦公民之间不一样。这一状况也适用于其他类的友爱。在这里,每个人所行的不公正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朋友关系越是亲近,其错误也就越大。和其他公民相比从一个伙伴那里骗钱就更加可恶些,不去帮助一个伙伴比拒绝一个外邦人更为可耻,殴打自己的父母比殴打他人更为可耻。因此,很自然,随着友情的增加,对公正的要求也同时增加。因为友谊和公正存在于同一些人身上,以同样的程度并存。

全部群体似乎都是政治群体的部分。人们为了某种福利去冒险,探求生活的必需之物。所以,人们认为政治上的群体也是为了共同福利而开始的,并由此得以维持。而且这也是立法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的群体以共同福利的不同部分为对象,各个部分是互不相同的。例如水手们就是为了赚钱以及诸如此类之事而进行航海活动。军队就在于去进行战斗、掠劫、取胜和破坏活动,那些氏族成员和居民也是这样。(有一些群体似乎是出于快乐,一些是出于祭典,一些是为了宴饮和社交,所以这些群体都要服从政治群体。政治群体所关心的不是当前的福利,而是全部生活的福利。)筹划祭典,其目的是崇祀神灵,而实际上是为自己过一个欢娱的节日。祭祀和庆典往往在谷物收成之后举行,实际上是个丰收节。而且,只有在这个季节里,群众才有最多的闲暇。

总的说来,各种群体都是政治群体的一个部分,友谊也随着群体不同而不同。

【10】 政体分为三类,蜕化的形态也与此相等,是这些政体的腐化。有的是君主政体,有的是贵族政体,第三类政体是由那些富于资财的人组成,似乎本应称之为富豪政体,但大多数人却习惯地称之为国家。在这些政体里,最好的是君主政体,最坏的就是富豪政体,暴君是君主的蜕化,两者都是专制的,但有很大的不同。暴君是专门为自己谋福利,君主则是为臣属谋福利。没有一个君主不是自足的,他具备了一切善的事物。像这样一个人就别无所求了,他就不会去寻求自己的利益,而是为臣属谋划(某个轮流执政的君主,也许不必是这个样子)。暴君则与此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好处,在这里最清楚不过地看到蜕化形式是最坏的,因为最好的对方就是最坏。

政体在改变着,君主制变成暴君制。暴君制就是一种邪恶的专制,坏的君主就成为暴君。由于主宰者的罪恶,贵族政体蜕化为寡头政体,他们违背各得其所值的原则来分配城邦事务。他们把全部或大部分好的东西都归于自己,又长期占据着主宰的地位,把财富看得高于一切。少数居于主宰地位的人排斥好人。富豪制蜕化为平民制。这两种政体有着共同之点,富豪制也是以多数人决议而行,一切具财权的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些蜕化的形式中,平民制坏处最少。因为作为一种政体,它蜕化得最少。政体往往变成这种形式,因为这种改变是最小的,也是最容易的。

在不同的家庭中,作为样板也可以看到与政体相同之点。父亲对儿子的关系就类似于君主。父亲所关心的是儿子,所以荷马把宙斯称为父亲。一个王国愿其君主与父亲一般。在波斯父亲就像暴君,他们使用儿子像奴隶一般。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也是暴君式的,因为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主人得利。主人这样对待奴隶也许是对的,但像波斯人那样对待儿子就错了。事物不同原则也相差异。丈夫与妻子的关系看来是贵族式的。丈夫要主持值得他主持的事情,做男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而那些适于妇女做的事情,让妇女们去做。如若丈夫主宰一切就会变成寡头制。因为他这样是违反了得其所值的原则。有时妻子作为女继承人而主宰一切,这样的主宰显然不是基于德性,而是基于财富和势力,和在政体中一样。兄弟之间的关系类似富豪制,除了在年龄之间的区别外,他们都是平等的。因而,如若年龄相差过大,就不会产生兄弟般的友谊了。平民制很像一个无人作主的家庭,在这里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主宰者软弱无力,每个人各行其是。

【11】 友谊也出现于各种政体之中,与公正并存。君主对治下的臣属要仁惠,良好地对待他们。如若他们是好人,那就要照顾他们,让他们行为优良,正如一个牧人对待群羊那样。这就是荷马为什么称阿加麦农王为牧人。这种友谊是父亲般的友谊(其差别在于,父亲的恩惠更大些,他是存在的原因,这就是一种最大的赠与了。此外,他还要哺养和教育)。这同样的恩惠也要归于我们的先祖。父亲对儿子,祖宗对后代,君主对臣属的主宰是自然的。在尊长中存在着这种友谊,这就是为什么祖先们要受到崇敬。在这里也存在着公正,但不是双方相等,而是各取所值。友谊也是这样,丈夫对妻子的爱相当于贵族制中的,以德性为归依,更好的人所得的多,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报偿,公正也是这样。兄弟之间的友爱,似乎与伙伴的关系相同,他们是平等的,而且年龄相近。像这样一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情感和习性都是相同的,因此类似于富豪制下的友爱。因为全体公民都力求成为平等和高尚的人,所以他们轮流执政,权力平等,他们的友谊也是这样。

在那些蜕化了的政体中,友谊和公正同样稀少,在最坏的体制中也就最少,在暴君制下就很少或者没有友谊。在那些主宰者和被主宰者没有共同物的地方也就没有友谊,没有公正。正如技术对工具,灵魂对身体,主人对奴隶,纵使这些东西全都由于被使用而受益,对于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不能有友谊,也不会有公正。对于一匹马和一头牛是这样,对于奴隶作为奴隶也是这样。因为在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奴隶是有灵魂的工具,工具是无灵魂的奴隶。作为奴隶对它是不存在友谊的。然而,他可以作为人,对于一切服从法律,遵守契约的人,他们之间似乎有某种公正,作为人当然有友谊。在暴君制下既没有友谊也没有公正。在平民制下则友谊和公正最多,因为在平等的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是很多的。

【12】 一切友谊都在共同之中,正如我们所说。有人把亲属和伙伴除外,因为似乎同邦人、同族人、同舟人等等更能表现这种共同性,他们仿佛是在遵守一个相同的公约。外邦人的友谊也可以归于这一类。

亲属的友谊表现为多种多样,但都是从父亲派生出来的。生养者把子女作为自身的一部分,照拂备至,子女们则把双亲当作自己存在的来源。双亲对他们的孩子所知道的更多,被生育的则对他们的生育者所知较少。与被生育者相比,生育者更依恋被生育者,被生育者是属于生育者的。正如牙齿、头发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属于其所有者一样。而生育者却不属于被生育者,至少在程度上更小些。双亲对孩子的爱,在时间上也更长些。孩子们一旦生出就立即得到照顾。孩子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懂得并感觉到他们的双亲。从以上所说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母亲有那么强烈的爱。生育者把后代当作自身来爱(他们是出于自身,而与自身相分离的自身)。孩子们爱双亲则把他们当作自身的来源。兄弟们相互地爱,由于是自然地出于双亲。这种与他们相关的同一性,就造成了他们的同一性。由此人们说:血脉相通,骨肉相连。也可说他们实际是同一的存在,只不过是处于分散中而已。这种友爱由于受共同哺养和年龄相仿而增大,因为年龄相近也就相亲,伙伴们习性相投。所以兄弟的友爱和伙伴的友爱是相同的。叔伯兄弟以及其他亲属,也是因此而相近,因为他们出于同一祖先,因与始祖相距近或远以区别亲或疏。

存在着后代对先辈的爱和人对神的爱,这是种对善和尊长的爱。因为他们恩泽长流,是后代的存在和哺养的原因,并且教育他们。这种爱和非亲非故的友爱相比,给予更大的快乐和助益,因为他们的生活有着更多的共同之点。在兄弟的友爱和伙伴的友爱中,有许多共同的东西(特别是在高尚的人们中)。总而言之,在有共同性的人们中,都有这些特点。由于兄弟们更为接近,从生下来就知道相互关心,同时由于他们出于同源,并且在一起养大,受着同样的教育,所以性格也就相同,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并且最为可靠。

其他亲属间的友爱,也因远和近的不同而不同。丈夫和妻子间的爱似乎是自然所予的,与政治相比人自然更需配偶。由于家庭先于城邦并且更加必需,而繁殖后代为各种动物所共有。对于其他动物交配是为了繁殖,而人的同居就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还是为了生活的其他需要。功能的区别是直接的,男子和妇女就各不相同,他们要相互帮助,把自己所固有的特长投入共同事业中去。由于这样的缘故,在这样的友爱中既有助益又有快乐。如若他们的品格高尚,也可能是基于德性的。正由于每人各自有其德性,所以才由此感到愉悦。孩子们是维系的绳索,没有孩子就容易离异。孩子是双方共有的善,共同的东西把人结合到一起。

至于丈夫对妻子,总而言之朋友对朋友应该怎样的问题,这和研究怎样是公正是同一个问题。看起来在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伙伴和同学之间这都是不相同的。

【13】 正如在开始所说,友谊有三种,在这里,有的朋友是平等的,有的则有差别。(因为不但同样高尚的人可以做朋友,一个较好的人也可和坏人作朋友。虽然在基于快乐和基于利用的友谊间有着共同之点,但朋友们在提供助益方面也可平等和不平等。)既是这样,那么平等者,就以爱和其他方面为依据,而实现了所需要的平等。不平等者则按照地位的差别,而使之成为比例。

抱怨和责备仅仅和主要存在于基于利用的友谊中,而且这是难免的。基于德性的朋友,都希望对方好(因为这是德性和友谊的标志),在互相钦佩的人之间,就不会有抱怨和争吵。谁也不会对他所爱的人以及得其好处的人发怒。如若一个人心地宽宏,他就要以德报怨。谁也不会因被朋友超越而不满,因为这正是他的目的,每个人都希望好的事情。在基于快乐的朋友之间也不会有抱怨,因为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他们在一起享受着所消磨的时间。甚至一个人抱怨别人没有给他以快乐,也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他本可以不和别人共度时光。

在利用的友谊中才充满抱怨,因为他们总想为了自己的益处而利用对方,总想在交易中占到便宜,他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少于应得,抱怨他们的伙伴们,因为自己没得到全部所要求的东西,没有得其所值。人们不论做多少事情,总也满足不了那些贪欲之心。

公正似乎可分为两类,一是不见于文字的,一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基于利用的友谊也分为伦理的和法律的。抱怨之产生,主要在于交往的结果和关系建立时的精神不相符合。法律上的友谊是建立在既定条文之上的,不论是一种单纯商业上的现钱交易,还是比较自由的将来付款,这里当然要有等价交换的协议。在后一种情况当然不会有什么抱怨,因为在这里权益是清楚的,虽然可以出于友谊的原因而推迟偿付。但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产生法律程序问题,因为在这里认定契约中的一方,负债的一方最后会遵守协定。伦理型的友谊则不以既定条文为依据,人们赠送礼品或做其他事情都像是朋友一样。但给予者期望着得到更多回赠,那他就不是给予而是借贷了。当然在交往的结果与开始订约时的精神不相符合时,人们就要抱怨了。理由在于,所有的人,或者大多数人,所期望的是高尚,所选取的却是利益。施恩不望报是高尚的,但收到回报却是有利的。

所以,如有可能应对所接受的给予相应的回报,因为一个人不愿给予回报就决不能成为朋友。还应该认识到,从不应该接受其好处的人那里接受了好处,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朋友,这个人不是为了给予而给予,所以就应该终止来往,正如按既定条款而接受一样。同时,只要有可能,人们应该对接受给予同等的回报。所以要尽可能做到礼尚往来。人们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从什么人接受,以什么条件接受,合乎条件就接受,不合乎条件就拒绝。

人们在争论,赠予的价值到底应以对接受者的益处来衡量,还是以回报的大小来衡量,或者以给予者的恩惠来衡量。受惠的人总是说,他们从赠予者那里所接受的东西并无多大价值,而且这些东西他从别人同样可以得到。他尽量贬低赠予的价值。而给予者则完全相反,说他所给出的东西是他所有的最好的,而这东西是从任何其他人那里都得不到的,而且恰恰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当然,如若友谊的目的就是利用,那么,收受的利益当然是衡量的尺度。因为,一个人有所求,就是要有所得。而其他的人,也是为了相应的回报而帮助他。所以提供帮助的大小一定要和回报的利益相等。他所回报的,一定要和所得的利益同样多,要是更多一些,那就更高尚一些。在基于德性的友谊中,则不会产生抱怨。给予者的选择似乎就是尺度,德性和性格乃是选择的主宰。

【14】 在基于等差的友谊中,也出现了分歧。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值最多,如若这种情况出现,友谊就解体了。一个较好的人认为,他应该多得一些,因为好人应该多分,而更加有用的人也这样想,他认为,对于无用的东西就不应该有什么平等。如果是由于友谊的缘故,而不按工作成果的所值,那就不再是什么友谊,而是施舍。他们还认为在商业社团中,那些投入最多的人,取得的也最多,在友谊中也应当是这样。另一方面贫穷和低贱的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好朋友之所以为好朋友,就在于患难相助。如若他们一毛不拔,怎能说得上是好朋友和有力的朋友?这两种主张看来都有其道理,每一方都应该从友谊中所得多于对方,但所得的东西却不一样,对于那些富裕的所给的是荣誉,对于那些贫乏的人则给予收益。

看来,在城邦的事务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对共同事业无所奉献是不会得到荣誉的。共同的东西只能给予对共同事业有贡献的人们,而荣誉就是共同的。一个人不能从共同的东西中既取得钱财又取得荣誉。谁也不会满足于在所有的事情上,所得都是最少的一份。所以,对在钱财上受到损失的,就在荣誉上给予补偿。对于那些贪恋钱财的,就满足以钱财。正如我们所说,这样就做到了各取所值,保全了友谊。这也可以使不平等的朋友得到平衡,对于在金钱上的帮助和德性,要尽可能以荣誉为回报。友谊所要求的是尽其所能,而不是报其所值。因为这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存在的,例如对诸神和祖先的崇祀,就不能报其所值,一个尽力而为的人,被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不允许儿子不认父亲,父亲却可以不认儿子。欠债还钱,儿子对父亲所欠的债是还不完的,所以他是一个永远的负债者。债权人却可免除债务人的债务,所以父亲可以否认儿子。同时,除非儿子过度邪恶,否则谁也不主张把儿子赶走。因为除自然的友爱之外,作为人不能拒绝对他人的帮助。一个坏儿子才逃避对父亲的帮助,或者并不认真帮助。许多人都愿得到好的待遇,却不愿做好事,而把它当作无益之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说这样多吧。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欧里庇得斯悲剧-《美狄亚》-(八)第三合唱歌-在线阅读

    (八)第三合唱歌 歌队 (第一曲首节) 埃瑞克透斯自古幸福的子孙, 快乐众神的后代,你们 从这块未被劫掠过的神圣之邦 吸取最光荣的智慧,永远优雅地 走在清明的天宇下,走在 传说金发的和谐女神当年生育 九位贞洁的皮埃里亚文艺女神的地方。 (第一曲次节) 诗人们说唱库普里斯曾汲取 秀丽的克革索斯河的流水浇灌 这块土地,并向它吹送温馨的轻风。 每当她把芳香的 玫瑰…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4日
    243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正午-在线阅读

    正午 ——查拉图斯特拉继续奔波,没有再看到任何人,只是独自一人,看到的总是只有自己,他体尝孤独的滋味,向好的方面着想,——这样过了几小时。可是,到了正午时分,当太阳正好照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头上时,他走…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110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一节-在线阅读

    第一节 宇宙论的理念体系 现在,为了能够按照一条原则而以系统的精确性来列举这些理念,我们必 须注意的是,第一,只有知性才会是有可能从中产生出纯粹的和先验的诸概念 A409 的东西,理性真正说来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概念,而顶多只会使知性概念摆脱某 个可能经验的那些不可避免的限制,因而会试图使之扩展到超出经验性的东 B436 西的边界之外,但又还处于与经验性的东西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17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二篇-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在形而上学本身中,我们看到实体性与个体性的对立。首先 是朴素的、非批判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 ideae innatae〔天赋 观念〕;主要的东西是一贯性、方法。其次是洛克的思想起源说,他 对此作了论证,还没有提出思想是否绝对真实的问题。实体说是 自然主义、斯宾诺莎主义;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是与法国唯物论平行 68 331 的。在这…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89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