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第六卷
【1】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非不及。而中庸是作为正确的原理或理性来表述的,我们就来讨论这一点。
在我们所说的品质中,正如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具有理性的人,或者急迫些,或者迟缓些,总是以它为归向。中庸之道,也就是过度和不及的居间者,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为依据,就存在某种准则。然而,说一些这类的话当然是真理,但并不说明问题。在另一方面,在那些科学对象的探讨中,说什么不要做得过度,也不要做得不及,更不要松懈,只有中间才是正确理性等等,固然也是真理,但是只知道这一点的人,不会变得更加聪明。例如,一个人只说应该按照医术和懂医术的人所要求的那样,也就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处置身体。所以,对于灵魂的品质,不仅仅要说这类大实话,还要判明正确的理性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准则是什么。
我们就把灵魂的德性加以区别,有一些我们称之为伦理的德性,另一些我们称之为理智的德性。关于伦理的德性,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关于其余的德性,我们首先说一说关于灵魂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灵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理性的,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现在,我们以同一方式对理性加以划分,设定有理性部分也分为二,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相应于那些种上不同的对象,每一个都自然要在灵魂上有不同种的部分。因为只有凭借某种相似性,人们才能获得知识。在理性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一部分称为推算的。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谁也不会去考虑那些不能变化的事情。所以推算是理性灵魂的一个部分。由于两个部分各有其德性,我们应该确定,其中哪一部分的德性是最好的。
【2】 德性与固有功用相联,在灵魂中有三种因素主宰着行为和真理,这就是感觉、理智和欲望。在三者之中,感觉决不能是行为的开始点,这从野兽虽然也具有感觉,但与行为无缘的事实就显然可见。
在欲望中有追求和躲避,正如在思考中有肯定和否定一样。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的品质,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这样看来,如若选择是一种确当的选择,那么理性和欲望都应该是正确的。它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追求。这样的思考是一种实践的真理,而思辨的、理论的思考则不是实践的,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寻求真理是一切思考的功用,而实践思考的真理要和正确的欲望相一致。
行为以选择开始(是运动由之开始之点,而不是所为之点),而欲望和有所为的理性则是选择的始点,所以品质的选择既离不开理智和思考,也离不开伦理和品质。因为,不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是思考和习惯相结合的产物。思考自身不能使任何事物运动,而只有有所为的思考才是实践性的。它是创制活动的开始,一切创制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活动。而被创制的事物的目的不是笼统的,而是与某物相关,属于何人,它是行为的对象。良好的行为就是目的,它是欲望之所求。所以,选择或者就是有欲望的理智,或者就是有思考的欲望,而人就是这种开始之点。
(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不可选择的。例如,谁也不会选择去洗劫特洛伊城。已经发生了的事是用不着考虑的,而所考虑的是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可能让发生了的事情不发生,阿伽松说得好:
让已经做成了的事情不做成,
就是神仙也无能。)
理智这两个部分的功用就是真理。各种品质以它为依据,而使个别事物成为真理,这也就是两者的德性。
【3】 让我们再从头对这些德性作进一步讨论。设若灵魂通过肯定和否定而取得真理的方式有五种,这就是:技术、科学、明智、智慧、理智,而在论断和意见上是可能失误的。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而不是引申的类似意义上讲科学是什么,其意义是明显的。我们全都认为,科学地认识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而可改变的东西既处于考察之外,那也就无法知道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凡是出于必然的东西,当然能被科学地认识,当然是永恒的东西。而凡是出于必然而存在,当然完全无条件是永恒的。而永恒的东西既不生成也不灭亡。此外,一切科学看来都是可传授的,凡是能被科学地认识的东西都是可学习的。如我们在《分析篇》里所说,一切传授都须从一个前在的知识出发。有的要通过归纳,有的要通过演绎。而归纳所得到的东西是开始之点和普遍者,演绎则从普遍出发。普遍是演绎由之出发的始点。它自身则不是来自演绎而是来自归纳。科学具有可证明的品质,这在《分析篇》里有进一步的规定。因为只有在人具有某种信念,对于开始之点知之甚明的时候,他才能有科学的知识。如若他所知的并不比结论更多,那么,他所有的知识是偶然的。
让我们对科学只作这样多的规定。
【4】 那些有可能改变的事物,是可被制作的,可被实践的。创制和实践互不相同(关于这种信念,就是那些外行人也可滔滔不绝)。因为,实践所具有的理性品质不同于创制所具有的理性品质,两者并不相互包容。实践并不是创制,创制也不是实践。营造术就是一种技术,并且是创制的理性品质。如若不具备理性品质,创制也就不是技术,这种品质不存在,技术也就不存在。所以,技术和具有真正理性的创造品质是一回事情。一切技术都和生成有关,而进行技术的思考就是去审视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些事物的开始之点是在创制者中,而不在被创制物中。凡是由于必然而存在的东西都不是生成的并与技术无关,那些顺乎自然的东西也是这样,它们在自身内有着生成的始点。既然创制与实践不同,那么技术必然是创制的而不是实践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就是巧遇,正如阿伽松所说:
技术依恋着巧遇,
巧遇依恋着技术。
正如所说,技术就是具有一种真正理性的创制品质,而无技术则相反,就是具有一种虚假理性的创制品质。两者都是关于可变事物的。
【5】 关于明智,只要我们考察那些明智的人,就可以明白了。所谓明智,也就是善于考虑对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但不是部分的,如对于健康、对于强壮有益,而是对于整个生活有益。甚至人们善于计较以得到某种益处,我们也称之为一种明智(这种目的是不属于技术的)。总的说来,一个明智的人就是善于考虑的人。谁也不会去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证明的科学,这些科学的开始之点或本原是可以改变的,不是证明的(因为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人们不能考虑那些出于必然的事物,所以明智并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它所以不是科学,是因为实践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它所以不是技术,是因为技术和实践种类不同。实践不是这样,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总而言之,它就是关于对人的善和恶的真正理性的实践品质。所以,我们认为,像伯里克利那样的人,就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明察什么事对自己和人们是善的。像这样的人才是善于治理家庭、治理城邦的人。
(由此,我们把节制也称为明智,因为它保持了慎思明辨。但它所保持的只是以上所说的论断,不是一切形式的论断,而只是关于行为的论断,因为有些论断是快乐和痛苦所不能毁灭和改变的,例如三角形等于或不等于两直角。行为的开始之点,就是行为所为的目的。被快乐和痛苦所败坏的人,不能清楚地看到开始之点,不知行为是为了什么,不清楚一切通过什么而选择和实行。邪恶是对开始之点的破坏。)从而,明智必须是对人的善,是真实理性的实践品质。
不过在技术中有善于,有德性,而在明智则无所谓善于,也无所谓德性。在技术中有意的错误,则显示其技术的更加高超,在明智中则表示德性较差。这就清楚表明明智是种德性而不是种技术。在理性灵魂中存在着两个部分,意见是关于可变事物的部分,明智也是这样。不过它不仅仅具有理性品质,理性品质是可被遗忘的,明智则遗忘不了。
【6】 科学就是对普遍者和那出于必然的事物的把握。凡是证明的知识,以及全部科学都有开始之点(因为科学总伴随着理性)。然而科学的起点却不是科学、技术或明智。那些偶然存在着的认识方式以改变的东西为对象,而智慧并不以开始之点为对象,智慧的人以那些可证明的知识为对象。如若我们用什么对那可变的和不变的东西获得真理,而不犯错误,那就只能是科学、明智、智慧和理智,在这里有三个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说的这三个就是明智、科学和智慧),所剩下的只能是把握开始之点的理智。
【7】 在技术中,那些技术最娴熟的人被称为有智慧,例如菲迪亚斯在石刻上有智慧,包吕克莱特在雕像术上有智慧。这样看来,智慧不过表示在技术上的特长或德性。不过,我们认为有些智慧全面的人,而不是在某一部分上,或对某种特殊的东西,例如荷马在马尔基太斯中所说:
诸神不让掘园者智慧,
也不让耕夫,
一切其他个别事物都无份。
那么,显然在各种科学中,只有那最精确的科学才可以称为智慧。所以,一个智慧的人绝不可只知道由始点引出的结论,而要有关于开始之点的真理性的认识。所以,智慧既是理智也是科学,在高尚的科学中它居于首位。
有的人认为,政治和明智是最优越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宇宙之中,人并不是最善良的。如若健康和善良对于鱼和人各不相同,白和直却总是处处相同,那么一切人所说的智慧都是一回事,而什么是明智则各不相同。任何事物如果能对自身照看得很好,就可以说是明智,它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明显的预见。所以,智慧和政治显然不是一回事情,因为如若能对自己说出有益的事情就是智慧,那么智慧就要多种多样了。那么就没有对全部生物都善良的单一智慧,而是各种不同的智慧,正如没有对一切生物的单一医术一样。或者说,人优于其他生物,但这也并不两样。因为还有许多在本性上比人更为神圣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构成宇宙的天体。
从以上所说,就可以明白智慧是对在本性上最为高尚事物的科学和理智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称阿那克萨戈拉和泰利士为有智慧的人,而不称为明智的人。人们看到,他们对自身得益之事并无所知,而他们所知的东西都是罕见的、深奥的、困难的、非人之所能及的,但却没有实用价值。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对人有益的东西。明智是对人的事情,人们对它加以考虑。所以,考虑就是明智的最大功用。谁也不会去考虑不可改变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什么目的,也不是可行的善。总而言之,一个善于考虑的人,须经过核计而获得对人最大的善。明智不只是对普遍者的知识,而应该通晓个别事物。从而,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可以比有知识的人干得更出色。因为只有对个别事物的行为才是可行的。例如,知道瘦肉容易消化,有益健康,但不知道什么肉是瘦的,还不如只知道鸡肉有益于健康。在其他事物中也是有经验的人占先。明智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两者都为必要,但重要的还是经验,但这里还要有某种匠心为指导。
【8】 政治学和明智的品质相同,而它们的存在却不一样。对城邦的明智起主宰作用的是立法,另一种明智是关于个别事物的,两者的名称相同,都是政治学。关于个别事物的明智既是实践的又是考虑和计议的(因为法规作为计议的结果是可实践的)。人们只把这样的人称为进行政治活动,因为他们像一些手工匠人那样,所谓明智主要是对自己一个人的。它们有着这样一个共同名称,明智。在其他方面则有的是家政、有的是立法、有的是政治。而在政治上又有议会的和立法的区别。只顾自己是明智的一类,由此它与许多别的不同。不过人们都认为过着只顾自己的生活才是明智,那些政治家则是百事忙。所以,欧里庇德斯说:
明智就是宁静安闲,
作为群众的一员,
所取的只是平均的一份,
既不奢望也不好高骛远。
因为人们认为,去寻求自身的善是应有的行为。根据这样一种意见人们认为,像这样才是个明智的人。尽管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不过到底怎么照料自己的生活才是应该,现在还不清楚,需要研究。
以上意见,可从以下事实得到证明,青年人可以通晓几何、算术,在这方面成为智慧的,却没有人说变得明智。其原因在于明智不仅是对普遍事物的,而且是对特殊事物的,这须通过经验才能熟悉,青年人所缺少的正是经验,而取得经验则须较长时间。(有的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可以懂得数学,却不能懂自然哲学并变得智慧。其原因在于,青年人并没有信念,而只是口头上说说。数学是由抽象而来,什么是开始之点则须通过经验,它们到底是什么并不显然。)此外,在考虑之中有双重错误,或者是关于普遍事物的错误,或者是关于个别事物的错误,或者一切沉重的水都是有害的,或者只是这种沉重的水是有害的。
明智显然并不是科学,如上所说,它们以个别事物为最后对象,只有个别事物才是行为的对象。明智与理智相对立。理智以定义为对象,这不是理性所能提供的。明智以个别事物为最后对象,它不是科学而是感觉。不是某种感官所固有的感觉,而是在数学对象中,用来感觉个体三角形的那种感觉,并在那里停住脚步。这种感觉并不是明智,只不过是另一类感觉。
【9】 应该来讨论一下什么是好的谋划。它是某种科学知识,或者是意见,还是一种好的推断,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它当然不是什么科学知识,因为人们对于知道了的东西就不再探索了。好的谋划是一种谋划,进行谋划的人要探索、要推算。探索和谋划也有区别,谋划是某种探索。好的谋划并非好的推断。因为好的推断不须进行什么论证,并且很快地得出结论,谋划则需很长的时间。正如人们所说,谋划要慢慢进行,谋划既定即迅速实践。好的谋划和思想敏捷也不一样,思想敏捷乃是善于推断。好的谋划决不是意见。而谋划得不好的人要犯错误,好的谋划就是正确的谋划。所以,显然好的谋划就是种正确性。它既不是科学的正确性,也不是意见的正确性。因为并不存在科学的正确性(既然是科学那就不会是错误的)。而意见的正确性也就是真理。与此同时意见的对象也都是规定了的。(好的谋划则不能讲道理,作论证,所以它只能是思考,这种思考尚非一种肯定。)因为成为意见就不再探索而是某种肯定。一个谋划着的人,可以谋划得好,也可以谋划得不好,但他总在探索着什么,在推算着。
既然好的谋划就是某种谋划的正确性,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探索谋划是什么,以及关于什么的谋划。并且,既然正确性有多种含义,显然不能一切正确性都是好谋划。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和一个坏人也树立一个通过推算、谋划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这样他的谋划若是正确,所做的坏事也就更大。所以,好的谋划看来乃是某种善。好的谋划所谋划的这种正确性,须以善为目标。然而有时通过错误的推理也可以达到善。人们碰巧做了所应该做的事,不过中词是错误的,而不是通过所应该的手段。所以那种碰巧达到了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不通过应该的手段的谋划,并不是好的谋划。此外,有时谋划用的时间多一些,有时用的时间少一些,然而用时间多的谋划并不就是好谋划。好的谋划是对有用事情的正确谋划,对应该的事情,以应该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此外,好的谋划有的是就总体而言,有的是对某一目的而言。就总体而言的,是对总体目的的正确,此外则是对某一目的而言的。如若明智的人也是善于谋划的,那么好谋划乃是就导向这一目的而言的那种正确性,明智是对这一目的的真正把握。
【10】 还有理解和好的理解,由此我们说有些人富于理解和好的理解。理解与科学知识不完全是一回事,和意见也不是一回事,若是一回事,所有的人都是富于理解的人了。它也不是某种部分的科学,如医学之对于健康,几何学之对于积量。理解不以那些永恒不动的东西为对象,也不以任何一种生成的东西为对象,而是关于那些引起困惑,须加考虑的东西。所以理解的对象与明智相同,虽然理解和明智并不是一回事。明智是指令性的(它有着自己的目的,并且指出应该去做,还是不应该去做)。理解则只是判别性的。所以,理解和好的理解是一回事,富于理解的人和富于好理解的人是同样的人。所以,理解既不是具有明智,也不是取得明智,而是如像在科学知识的运用上我们把习知称为理解。所以理解也可以运用意见于明智的对象,以判别他人之所说,并且是善意的判断(因为善良和好是一回事情),由此而产生了理解这个名称。正如在学习中那样,我们经常把习知称为理解,把学习好的人称为富于好理解的人。
【11】 还有一种德性称为体谅,有些人被称为善于体谅或宽容。体谅是对平等的正确判别。这从我们认为一个公平的人最是能体谅的,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人们很有理由认为,全部道德品质都是与同一事物联系着,我们说体谅、理解和理智都集中在那些既能体谅又有理智,并且既明智又富于理解的人们身上。因为这一切能力都是终极事物的能力,都是对个体东西的能力。一个对明智对象具有判别力的人,也就是个富于理解的人,具有体谅和宽容精神的人。因为公平是一切善良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共有的。一切实践的对象都是个体的和终极的(所以明智的人对此应该知道)。而理解和体谅都以实践事物为对象,这都是些终极的东西。理智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终极事物,原始定义和终极对象,终极事物是理智的对象而不是推论的对象。在证明上,理智以不动的原初定义为对象,在实践上它以终极的东西、可能的事件以及其派生物为对象。因为这东西才是它所为的始点,普遍出于个别,对于这些东西应该去感觉,这也就是理智。
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品质是自然的,却没有人在本性上是智慧的。人们具有体谅、理解和理智,我们认为它们要随着年龄而增加。年龄带来理智、带来体谅,仿佛是自然的原因。〔所以,理智既是开始又是目的,证明由此开始,又以此为对象。〕从而应该重视那些富于经验的人、老年人和明智的人们的意见和主张,这些意见和主张虽未经过证明,但其重要性决不低于那些通过证明的。因为通过经验,人们长上一双看得正确的眼睛。
这里说明了明智和智慧是什么,两者各以什么为对象。它们各自是灵魂哪一部分的德性。
【12】 有人也许会问,这些理智德性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智慧并不考察人的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因为它并不关心那些生成的东西。明智倒是与此相关,然而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呢?因为明智是关于人的公正、高尚和善良,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善良人的实践。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也未必实行得更好些。既然德性即是品质,这正如那些有关健康和强壮的知识并不造成健康和强壮,反而来自这种品质。对具有医学知识、体育知识的人,也并不因此做得更好些。如若说明智并无助于做这些事情,而是促成做贤良的人,那么,它就不但对于那些贤良的人无用,就是对于那些不贤良的人也无用处。因为,如若一个人自身并不明智,也就同样无法听从其他明智的劝告。我们在健康方面所处的状况也正是这样,虽然我们并不懂医学,然而却期望健康。此外,被认为低于智慧的明智,地位反而比智慧更重要些,这似乎是荒唐的。那也就是说事物的制作者,主宰着那些个别事物。
既然我们已经指出了问题的所在,现在就应该谈谈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承认,这些品质就其自身就是受到选择的。因为它们分别为灵魂不同部分的德性,尽管两者都什么也创制不出来。其次,它们应当有所制作,智慧造成了幸福,但并不像医学造成健康,而是像健康之对于健康。它是作为德性整体之一部分,所以它的具有和它的实现就造成了幸福。
人们只能合乎明智以及伦理德性才能取得成果。德性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明智则提出达到目标的手段。(至于灵魂的第四部分,即营养的部分则没有这种德性,在它那里既没有行为,也没有非行为。)
关于通过明智并不能把高尚和公正的事情做得更好的问题,让我们稍作进一步的探讨,并从以下的意见开始。正如我们所说,有些人做了公正的事情,却不是公正的人(例如某些人做法律所规定的事情却不是自愿的,或是无知的,有时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而不是为了行为自身,虽然他们事实上做了一个贤良的人所应做的事情)。这样看来,人们须具有某种品质,使每一由此而来的行为成为善良的。我还应指出的是要通过选择,为着行为自身而行动。德性造成了选择的正确性,至于怎样按照本性来做那些经过选择的事情,那则是与德性不同的另外的能力。至于这些问题,我们须加充分注意。
还有一种能力,人们称之为聪明。这种能力可以把以上所说的事情树为目标,实行它们并且能够达到它们。如果目标是高尚的,那就要受到褒奖;如若是卑鄙的,就要受到谴责。所以,我们把明智的人和恶棍都称为明智,明智虽然不是一种能力,但却不可没有它。由以上所说,就可清楚,如若没有德性,那么灵魂的眼睛就不能生成这种品质。实践活动的演绎也具有本原和始点。这就是某种目的和至善(这里只从道理上讲,而不管它到底是什么东西)。然而如果不存在善良的人,至善也就无从显现。因为恶意会造成歪曲,使那些实体的本原成为虚伪的东西。所以显而易见,没有灵魂也就没有明智。
【13】 让我们回过来,再对德性作一番考察。因为德性与明智和聪明的关系相近。虽然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相同。而自然德性和主要德性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们认为每一种伦理德性,对所有的人,似乎都是以某种方式自然提供的。不论公正还是节制以及勇敢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我们还要以另外的方式来探索,提供主要善的其他方式。儿童和野兽都具有某些自然的品质,如若没有理智就会成为有害的。一个强壮却失去视力的躯体,更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看不见他在运动中就不免蹉跌,在道德领域内,情况也不两样。如若一个人有了理智,在他的行为中就大不一样了,在先前只是相似的品质,如今就成为主要德性。正如在意见方面有两类德性,聪明和明智,在伦理方面也有两类,即自然德性和主要德性。在这里没有明智主要德性就不能生成。正是这一缘故,有的人就认为全部德性都是明智。苏格拉底的探索,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在他认为全部德性都是明智时,他是错误的,在他说德性离不开明智时,就完全正确。作为这一点的证明,就是现在所有的人,在对德性作规定时,除了所说的之外,总还要加上,它是合乎正确原理的品质。只有合乎明智,这种品质才是德性。不过这里须要作一小小的改动,这种品质不但要合乎正确原理,还要与它相伴随才是德性。而明智则是关于实践活动的正确原理。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理性(因为全部德性都是知识)。而在我们看来德性伴随着理性。从以上所说,可以明显看出,没有明智就不存在主要的善,没有伦理德性也不存在明智。
(通过这个道理也可解决有人所提出的辩证说法,在他们看来德性似乎是相互排斥的,谁也没有这种天生的福分具有全部德性。所以,他只能获得这种德性,而得不到那种德性。这种看法对自然德性来说是可能的,至于说到那些总括的、不受限制的德性则不是这样。人们只要具备了明智这一种德性,就具备了全部德性。)即使明智并无实践意义,它显然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德性的一个部分。同时,没有明智也就没有正确的选择,正如没有了德性一样。因为德性提供了目的,明智则提供了达到目的的实践。
然而,明智并不是智慧的主宰,也不是灵魂更高部分的主宰。正如医学不是健康的主宰一样。医学并不能维持健康,而只是寻求怎样生成健康。它只是为了健康而作处治,而不是作为健康。有人也可说,政治似乎就是众神的主宰,因为在城邦中它号令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