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第一卷

【1】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但目的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有时候它就是活动本身,有时候它是活动之外的结果,在目的是活动之外的结果时,其结果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由于实践是多种多样的,技术和科学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目的也有多种多样。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发财。在这里,某些活动有时归属于同一种能力。例如,制作马勒以及其他马具的技术,都归属于驯马术,马战和一切战斗行动都归属于战术,以同样方式其他活动也属于其他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那占主导地位的技术[1]的目的,对全部从属的技术的目的来说是首要的。因为从属的技术以主导技术的目的为自己的目的。(不论实践目的就是现实活动自身,还是在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目的,如以上所说的科学那样,实际并无区别。)

【2】 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情都要为着它,而且并非全部抉择都是因他物而作出的(这样就要陷于无穷后退,一切欲求就变成无益的空忙),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关于这种最高善的知识,在生活中岂不是可以产生巨大的转折吗?正如一个射手在瞄准靶子后,就更容易射中目标。如若是这样,那么就要力求弄清至善到底是什么;在各种科学和能力中,到底谁以它为对象。

人们也许认为它属于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不过,它显然是种政治科学。正是这门科学规定了城邦需要哪些科学,哪一部分人应该学习哪一部分科学,并学习到什么程度。我们看到那些高贵的才能,如战术、理财术和讲演术都隶属于政治学。政治学让其余的科学为自己服务。它还立法规定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它自身的目的含蕴着其他科学的目的。所以,人自身的善也就是政治科学的目的。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更为重要,更为完满。一个人获得善值得嘉奖,一个城邦获得善却更加荣耀,更为神圣。讨论到这里,就可知道,这门科学就是政治科学。

【3】 如若有关主题的材料已经清楚,这里所说的也就足够了。不能期待一切理论都同样确切,正如不能期待人工制品都同样精致一样。政治学考察高尚和正义,但这些概念相互间差异极大,变化多端。有人认为它们只是出于约定,而非出于自然。善自身也同样是多变的。有很多人由于善良而受到损害,有一些人由于财富而遭致毁灭,另一些人则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勇敢之名。既然以这样多变的观念为前提,人们也只能概略地、提纲挈领地来指明这一主题的真理性,对于只是经常如此的事物并且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只能概略地说明。所以,每人都注定了要以这种方式来接受我们所说的每一件事情。因为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只能在事物本性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寻求每一种类事物的确切性。要求一位数学家去接受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正如要求一个演说家进行证明一样。

每人对自己所知的事情都会作出很好的判断,对于这些事情他是个好裁判员。因而,在个别方面受过教育的人在这方面能够很好地判断,而在一切方面受过教育的人则能够作一般意义上的判断。所以政治学不是青年人本应学习的课程,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这种理论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此外,他们还为情感所左右,学不到任何有益的事情。因为这门科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青年人不但在岁数上年轻,而且在品格上也幼稚。他们的缺点不在于少经历了些岁月,而在于纵情使气,在生活上追求那些个别的东西。他们和那些不知约束自己的人一样,对于他们说来知识等于不知,对于那些使欲求服从于理性的人,这门科学在他们的行为和活动上却有所帮助。应当如何进行论证,以及可以设定什么前提,对于所讲者已经足够了。我们暂且先讲这些。

【4】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既然一切知识,一切抉择都是追求某种善,那么政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不论是一般大众,还是个别出人头地的人物都说:生活优裕,行为良好就是幸福。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在生病的时候,他就把健康当作幸福,在贫穷的时候,他就把财富当作幸福;有一些人由于感到自己的无知,会对那种宏大高远的理论感到惊羡,于是其中就有人认为,和这众多的善相并行,在它们之外,有另一个善自身存在着。它是这些善作为善而存在的原因。对这些互不相同的意见全部加以考察似乎是没有必要的,这里只考察那最为流行、看来有些道理的意见也就足够了。

有的理论自本原或始点开始,有的理论以本原或始点告终,让我们不要忽略了它们的区别。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研究的途径到底是来自始点或本原,还是回到始点或本原?正如在跑道上既可以从裁判员站的地方跑到端点,也可以反过来跑一样。最好是从所知道的东西开始,而所知道的东西有双重意义,或者是为我们所知道的,或者是在单纯的意义上所知道的。对我们来说,研究还是从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开始为好。所以那些想学习高尚和正义的人,也就是学习政治事物的人,最好是从习性或品德开始,才可取得成效。始点或本原是一种在其充分显现后,就不须再问为什么的东西。有了这种习性的也就具有,或者很容易获得这种始点和本原,对那些与此无缘的人,请他听听赫西俄德的诗句吧。

自己想过一切的在人中最高,

那些肯听良言的人也算还好,

只有那些自己什么也不想,

对他人什么也不听的人才最糟糕。

【5】 我从被打断的地方接着说,许多人从生活得出结论,认为善和幸福并不是不可理论的,那最为平庸的人,则把幸福和快乐相等同。因此,他们以生活享受为满足。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除此而外,另一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有很多人在过着寄生的,很明显是一种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满有道理,因为在名门贵胄中,很多人是萨尔旦那帕罗式的人物。

那些崇尚名声,喜欢活动的人认为善就是荣耀。也可以说,这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然而,对我们所求索的东西来说,这未免太肤浅了。因为这种善更多地在授予荣誉的人那里,而不在被授予荣誉的人。而我们则敢断言,它是某种本己的、固有的、难于剥夺的东西。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是为了表明自身的善良而追求荣誉,至少是来自明达之人的夸奖和有识之士的赞誉,也就是为了德性的缘故追求赞誉。这就不证自明,在活动家们看来,德性要更好些。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政治生活中,德性比荣誉是更高的目的。看起来,甚至于连德性也不是完善的,因为,即便在睡着的时候,似乎德性也不消失,或者也有在一生中消极无为的德性。除此之外,那些有德性的人也有时运不济的时候,除非有人进行狡辩,谁也不会说这种倒霉的生活是幸福的。对这种生活就说这么多吧。这些反复的说明也足够了。那第三种生活,即思辨的生活留待以后再加考察。

至于那些敛财者,是在那里受强制而生活着,因为很显然财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以他物为目的。这样比较起来,前面所说的东西就更有资格来被当作目的了。它们是由于自身而受到喜爱。但看来它们也并不是就其自身的目的。人们在这里讲了不少道理,还是把它们先放在一边吧。

【6】 最好对普遍先加讨论,看看争议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令人为难。因为形式学说是我们所敬爱的人提出来的。不过看来这还是较好的选择,特别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为了维护真理就得牺牲个人的东西。两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那些提出这种意见的人,并不在先后顺序之中制作理念,因此他们提不出数的理念来。善既可以用来述说是什么,也可以用来述说性质,还可以用来述说关系。但是,就自身而言的善和实体在本性上却先于关系,关系似乎是存在的附属品和偶性,所以对于这些东西并不存在共同的理念。

此外,善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同样多,它既可用来述说是什么,如神和理智;也可用来述说性质,如各种德性;也可用来述说数量,如适度;也可以述说关系,如有用;也可以述说时间,如良机;也可以述说地点,如良居;诸如此类。这就说明,没有某种东西能是共同的、普遍的、单一的。不然它绝不能适用于一切范畴,而只能用于某一范畴。

此外,凡是就同一理念而言的对象都属于同一科学,那么对于全部善的事物只须有某一种科学。但现在属于同一范畴的对象,却有众多的科学。例如,对良机的把握,在战斗中就属于战术学,在疾病中就属于医疗学。再如适度的确定在营养中属于医疗学,在锻炼中则属于运动学。

有人不禁要问,人们所说的“个体自身”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如若人自身和人之间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么作为人两者并无差别。如若这样,善之间也同样没有差别,善自身并不因其永恒而更善些,正如长期的白并不比一天的白更白些。

毕达戈拉斯派们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更为合适的说法。他们把一排在善的行列中。斯潘西波看样子是在追随他们,关于这个问题在别处再说吧。

人们可以这样辩解,他们所说的并不是一切善的原理,而只是在同一形式下就其自身而被追求的善。至于那些造成了善,保卫了善,或阻止了善转化为相反者的东西则因为它们而被称为善,是在另一种意义下的善。善显然有双重含义,一者就其自身就是善,另者则通过它们而达到善。现在让我们撇开那些附加成分来考察就自身而言的善,看一看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善是否由于单一的理念。什么东西可以被当作就自身而言的善呢?或者是那些不需任何其他理由而被追求的东西,例如思索、观看、某种快乐和荣誉。或者,即使我们由于他物而追求它们,但有人还是把它们当作是就其自身的善。或者除了理念之外,就再没有善了吗?如果这样,形式就会变成无用的东西。如若这些东西都是就自身而言的,那么同一个善的原理必定要显现在这里所有事物中,正如白色既显现于白雪,也显现于白色的画面中。然而,荣誉、明智、快乐虽然同样是善,但它们的原理却各不相同。所以,善并不是由单一理念而形成的共同名称。

其道理究竟何在呢?看起来它们的名称并不是偶然相同。是因出于同一本原而存在吗?或者是因为都趋于同一目的呢?还是多半来自类比?例如,视觉对身体称为善,理智对灵魂也称为善。其他类似情况也是这样。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把这问题放在一边,对这问题的详尽讨论,属于哲学另一分支的范围。对于理念来说情况并不两样,如若善作为共同述语,或单一的、可分离的、自存的东西,那么显而易见,它既不能为人所实行,也不能为人所取得,而我们所探求的,正是这能为人所实行和取得的善。

也许有人认为,对善自身的认识有益于对善的事业的实行和取得。例如我们有这样一个典范,就更清楚什么东西对我们是善的;看准它们,捉住它们。这种道理说起来虽然中听,然而与科学的实际并不相合。所有的科学都在追求某种善,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充实,而把善自身摆在一边。由于它的帮助是如此微不足道,也就无怪技术家们对它全然无知,而不去寻求善自身了。谁也说不清,知道了这个善自身,对一位织工,对一个木匠的技术有什么帮助;或者树立了善的理念一位将军如何成为更好的将军,一个医生如何成为更好的医生。可是医生甚至于连健康自身也不研究,他所研究的是人的健康,更进一步是个别人的健康,因为他所医治的乃是个别的人。

这个题目就到此为止罢。

【7】 让我们再回到所寻求的善,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技术看起来都各不相同,战术的善不同于医术的善,其他各种技术也莫不如此。每种技术的善是什么呢?就是其余行为所追求的东西吗?它在医术中就是健康,在战术中就是胜利,在造屋术中就是房屋,在其他技术中是其他东西,在所有的行为和抉择中就是目的。一切其余的都为了它而活动。既然在全部行为中都存在某种目的,那么这目的就是所为的善。如若目的是众多的,善也就是它的总和。尽管有这些改变,但原理所达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对此还须作进一步探讨。

既然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其中有一些我们是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它。例如,钱财、长笛,总而言之是工具。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倘若仅只有一个东西是最后的,最完满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后目的。倘若有多个目的,就是其中最完满,最后的那一个。我们说为其自身来追求的东西比为了他物的东西更为完满。那从来不因为他物而被选取的东西,比时而由于自身,时而由于他物而被选取的东西更为完满。总而言之,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才有资格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从自足[2]来看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自足似乎就是终极的善。我们所说的自足并不是就单一的自身而言,并不是孤独地生活,而是既有父母,也有妻子,并且和朋友们,同邦人生活在一起,因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在这里也应该有一个界限,如若伸延开去,上到祖先,下至后代,朋友的朋友,那就没有个止境了。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加以讨论。我们现在主张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它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我们不能将它与其他的善事相混同。如若相混同那么显然再少加一点善,它就会变得更加受欢迎,因为附加物会使善更大些,所以也就更受欢迎些。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不过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还应更着重地谈谈它到底是什么。如若以人的功能为例,事情也许会更清楚些,例如一个长笛手,一位雕刻家,总之那具有某种功能和行为的人,在他的功能中存在着善和优美,由于他们有着某种功能,所以他们的人也是善和优美的。

为什么在木工和鞋匠那里都有某种功能和行为,而在人却一无所有呢,是他天生无能吗?或者,在眼睛,在手,在脚,在整个的身体四肢似各有功能,在这一切功能之外,还有什么人给予人以共同功能吗?那么这种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对于植物也显得是共同的。要寻求人所固有的功能,那就要把生命的生长功能、营养功能放在一边。再下一个就是感觉功能,这是为牛、马和一切动物所共有的。再下来就是有理性部分的活动(在这里,一部分是对理性或原理的服从,另一部分是具有理性或思索,即进行理智活动)。理性部分有双重意义,我们应该就其为现实能力来把握它,因为这是它的主要意义。如若人的功能就是灵魂根据理性的现实活动,至少不能离开理性,并且,我们说这个人的功能和这个能手的功能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长笛手和长笛能手,总的说来都是如此。)能手就是把出众的德性加于功能之上。(长笛手的功能是吹奏长笛,长笛能手则把笛子吹得更加优美动听。)若是情况实际如此(我们把人的功能看作是某种生命,它是灵魂的现实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动。如若一个人的功能是优秀美好的,那么他就是个能手。每个人只有在他固有的德性上,才完成得最好),那么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在这里,让我们对善作一概观,首先勾勒一个略图,以后再往里面添加细节。如若把略图画得很好,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添加细节把它完成。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出色的发现者和开拓者,技术就是这样为后继之人所完成,每个人都可补充其不足。且记住以前所说过的话,无须在全部研究中都要求同样精确,这要看那一门科学的主题是什么,要看它所固有的程序和方法。例如一位木匠和一个几何学家都研究直角,在木工这里能用于他的工作就足够了,一个关心真理的人才研究它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以避免主次不分,使次要的东西盖过主要的东西。

同时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事物都同样找出一个原因,而能够很好地说明它们是怎么一回事也就足够了。例如关于始点或本原,只要指出那最初的东西就足够了。始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从归纳方面被研究,有的从感觉方面被研究,有的从风尚方面被研究,还有其他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研究。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每一始点的本性,并最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因为这对下一步有重大的影响。行百里者半九十,通过它可影响着研究的许多方面。

【8】 我们不仅要从已有前提所得的结论来进行研究,还要从有关问题的不同说法来进行研究。全部事物都要和真理相一致,那些和真理不相一致的东西,其谬误很快就会被发现。

善的事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些称为外在的善,另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我们说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我们把善看作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这乃是个早已存在的、古老而美好的主张,现在的哲学家们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在这里,正确地说明了行为和现实活动就是目的,所以,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但不是外在的善。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美好的观点和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规定为某种好的生活和好的行为。

看起来,我们所要寻求的幸福的各种特质全都包括在这句话里了。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德性,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审慎,另外一些人则把智慧当作幸福,还有一些把其中的一项与快乐相结合,至少把快乐当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人把外在的好运气也加进来。这一些说法中有的渊远流长,主张的人数众多,有的虽出自少数人,但他们是杰出的人物,不过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这一原理,和那些说幸福即是德性,或某种类似德性的人相符合。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然而,是在占有和使用中把握最高善,还是在品质和现实活动中把握最高善,此中却大有区别。因为,一个人可以具有某种品质却不作出好的结果,例如一个睡着了的人,一个感觉迟钝的人。而现实活动却不能这样,它必然要行动,而且是美好的行动。正如在奥林匹亚大赛上一样,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和健壮的人,而是授予参加竞技的人(胜利者就在他们之中),只有那些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     

这样的生活自身就是快乐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快乐。马使爱马的人快乐。戏剧使观剧的人快乐,同样公正使爱公正的人快乐。总的说来,合乎德性的行为,使爱德性的人快乐。许多快乐是相互冲突的,那是因为它们不是在本性上快乐。只有那些对爱美好事物的人来说的快乐,才是在本性上快乐。这就是永远合乎德性的行为。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它们就是自身的快乐。生活并不把快乐当作附加物,像件装饰品那样,生活在其自身中就具有快乐。不崇尚美好行为的人,不能称为善良,不喜欢公正行为的人,不能称为公正,不进行自由活动的人,不能称为自由,其他方面亦复如是。这样说来,合乎德性的行为,就是自身的快乐。并且它也是善良和美好倘若,一个明智的人,如我们所说那样,对于这些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他就是个最美好、最善良的人了。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三者是不可分的,正如德罗斯铭文所说:

最公正的最美好,

适意的莫过于健康常在,

让快乐永远充满胸怀。

所有这一切都属于最高善的现实活动,我们就把它们,或其中最好一个称为幸福。

看起来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正如我们所说,赤手空拳就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好事情。有许多事情都需要使用手段,通过朋友、财富以及政治权势才做得成功。其中有一些,如果缺少了就会损害人的尊荣,如高贵出身,众多子孙,英俊的相貌等等。若把一个丑陋、孤寡、出身卑贱的人称作幸福的,那就与理念绝不相合了。尤其不幸的是那子女及亲友都极其卑劣的人,或者虽有好的亲友却已经死去了。从以上可知,幸福是需要外在的时运亨通为其补充,所以有一些人就把幸运和幸福等同(有些人则把幸运和德性相等同)。

【9】 在这里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幸福是学到的,获得的,以什么办法培养出来的,还是某个神的恩赐或机遇呢?如若神真给人送过什么礼物的话,我们就很有理由说幸福就是神之所赐了。在人所有的东西中,它是最好的。不过这问题属于另一研究范围。显而易见,即或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那么,它也是最神圣的东西之一。因为德性的嘉奖和至善的目的,人所共知,乃是神圣的东西,是至福。它为人所共有,寓于一切通过学习,而未丧失接近德性的欲求的人。人们有充足理由主张,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这表明,凡是合乎自然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是最好的,正如人工的东西一样。一切原因,特别是那些合乎最高善的东西,都莫不如此。说什么最伟大、最美好的东西出于机遇,这是令人万难接受的。

对问题的定义也许有助于问题的回答。人们说,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其他一切或者是它的必然附属品,或者是为它本性所有的手段和运用。在本书开头我们就一致同意,政治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地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种品质,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所以,不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说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没有这样合于德性的行为。对于他们只能说有希望获得至福。还须如我们所说过的,德性是完满的,须终其一生。在一生之中变化多端,随机投缘,一些人气运亨通,到老年却陷于悲惨的境地,正如史诗中关于普利亚莫斯的故事那样。没有人把这样的遭遇和结果叫做幸福的。

【10】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只要还活着,就不能说是幸福的呢?因为梭伦要人们“盖棺定论”。如若作这样理解,那么人只有在死后才幸福吗?这样的看法当然完全荒唐,特别如我们所主张幸福是某种现实活动。我们不甚同意死后幸福的说法,并且梭伦也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只不过是,一个人在身死以后就能摆脱邪恶与灾难而享其至福。但就是这样的解释也是有争议的。正如活着而无所感觉的人一样,死者也会碰到好事和坏事,例如儿孙们是享受荣华还是遭到侮辱,以及一般而论后代是兴旺发达还是日益败落。但这里依然是疑难重重,尽管一个人一生直到老死都一直享其至福,但从道理上讲,他的后代仍会变化无常。他们之中,有的享受着自所应得的良好生活,有的却完全相反。而且,用不着说,这些后代和祖先之距离是各不相同的。如若后代的生活变化无常,那么死者就会此时变得幸福,彼时变得倒霉,这是荒唐的。而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若说祖先不受后代一定的影响,也说不通。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以前的难点,从那里也许可能找到解决现在问题的一点线索。如若“盖棺定论”,那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享其至福的时候,不说他洪福齐天,而是在事情过去了才说。而在一个人幸福的时候,不去说出真实,岂不是荒唐之极吗?人们所以不愿承认活着的人幸福,在于命运的多变,而在他们看来,幸福却应是牢固难变的,不像机遇围绕着人们往复旋转。一个人如若由着命运摆布,他显然要一会儿倒霉,一会儿幸福,所以我们经常把幸福比做空中楼阁,比做朽木镌雕。或者,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不对的吗?在机遇里面并没有善和恶,人的生活却少不了这些,正如我们所说,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是幸福的主导,其反面则导致不幸。现在所讨论的问题就是一个证明。在各种人的业绩中,没有一种能与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相比,较之那些分门别类的科学,它们似乎更为牢固。在这些活动中,那享其至福的生活,最为持久,也是最荣耀和巩固的。正因为如此这才难以令人忘记。

所以,像这样的生活,幸福当然是持久而巩固的。因为他是永远地,至少比一切人更多地合乎德性而行动和静观。他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对待机遇,他是“真正的善良”,“刚正不阿”。

然而机遇也是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机遇,不论好还是坏都不足以造成生活的大灾大难。而那些巨大而多发的机遇,如果好的就能使人享其至福(机会的本性就是锦上添花,但对机遇的利用必须美好、娴熟)。如果是坏的,就要带来灾难,破坏幸福的生活,招致痛苦降临,给许多现实活动以障碍。不过,尽管在噩运中,美好的东西仍然投射出光辉。因为人们所以能平心静气地承受那多发和巨大的坏机遇,并不是由于感觉迟钝,乃是由于他们高尚和大度。

如若现实活动在生活中是主导的,如像我们所说那样,那么至福之人就永远不会倒霉了,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做出卑鄙下流的事情来。作为真正善良和明智的人,我们一切机会都要很好地加以利用,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永远做得尽可能的好。例如一个好将军要使用他所掌握的部队进行最好的战斗,一位好鞋匠要利用所予的材料做出最好的鞋子,其他所有的行业也都是这样。事情果然如此,一个幸福的人就从来不会倒霉了。当然真若碰到普利亚莫斯的命运,也不能说是个至福之人。这样的人,是不易动摇,难于变化的。因此,他不轻易地离开幸福,除非他有重大多发的坏机遇,偶然的坏机遇并不使他失去幸福。然而幸福一旦失去,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再把它找回,除非在一整个漫长时间里,获得巨大和美好的成就。

一个完全合乎德性而现实活动着,并拥有充分的外在善的人,难道不能称之为幸福吗?还必须加上,他不是短时间的,而注定终生如此生活,直到末日的来到。不过,既然我们主张幸福是目的,是彻底的完成,那么它究竟如何也就难于说清了。如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有生命的东西中,把已具备和将具备所说条件的称为至福,当然是至福之人。

关于这个问题,就谈这么多。

【11】 如果说一个人的后代以及所有的亲友的命运都与他完全无关,那也未免太绝情了。同时这也与人们的观点相反。然而机遇种类繁多,各不相同,而且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每一个都详加分析,不免流于烦琐,而且势必陷于无穷。只来概括地、简略地说说,也就足够了。甚至个人自己的坏命运,有的会给生活带来灾难,有的也无关大局。对所有的亲友也是这样。不过,各种苦难不论对生者还是对死者的影响,与悲剧所咏叹的、舞台上表演的不法和罪恶却大有区别。这一区别必须估计到,更应看到,死者到底能否感受善和恶的问题尚未澄清。不过从这些论点看来,即或善恶能触及他们,那么不论就整体而言,还是相对于事物而言这种触动都是十分微弱的。即或不至如此,那么它们的数量和质量也不足把不幸变得幸福,或者把至福之人的幸福剥夺掉。看来,亲友们的善行和恶行对死者确有某种影响,不过不足以大到使幸福变为不幸,或使不幸变为幸福罢了。

【12】 在这一问题解决之后,让我们再考察一下,幸福到底是种可称赞的东西,还是更高贵,是种可崇敬的东西。显而易见,它绝不能属于潜能。大家知道,一件事物受到称赞,乃是由于它具有对他物可被称赞的性质。公正、勇敢,总而言之善良和德性之为我们所称赞,乃是由于行为和成果。健壮和敏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之所以被称赞,乃是由于自然具有某种与善相关的性质和才能。从对于诸神的称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正如我们所说,我们称赞诸神,并非由于神对我们是榜样,而是由于他们是他物的榜样。如若称赞是由于属于某物,与某物相关,那么最高的善所受的显然就不是称赞了,而要更加伟大,更加良好。不能像称赞做了件公正事那样来称赞幸福,而是把它当作更为神圣、更为良好的东西,称之为至福。

尤多克索斯对快乐应属于最高善作了很有力的辩护。他的论证是,快乐既然是件好事却受不到称赞,这相反地证明了它高于那些被称赞的东西,它作为神、作为善而存在,其他一切都以它为榜样。称赞针对德性,合乎德性的行为才是高尚的。嘉奖则针对成果,不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灵魂方面的。对这些详加讨论是颂词专门研究的本职工作。从以上所说,幸福显然属于完满和荣耀之类。其所以如此,乃由于它就是始点,它就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凡是善良事物的原因和本原,我们认为就是荣耀和神圣的。

【13】 由于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以对德性的研讨就刻不容缓了。而这种研讨很可能有助于我们对幸福的思辨。而按照真理治邦的人更应注重此项研究。他想把公民变得善良和服从法律(我们要以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的立法者为榜样。过去也产生过另一些立法者)。如若这是一种政治学的研究,那么用不着证明,就应该以人的德性为研究对象。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是人的善和人的幸福。不过我们所说的德性并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而我们说幸福就是灵魂的现实活动。若事实果然如此,那么政治家就须对灵魂有某种认识,正如医生要医治眼睛须对整个身体有所认识。而对灵魂的认识尤其重要,和医学相比,政治学则更加高尚,更加良好。那些医学巨匠们是大力投身于对身体的认识的,所以政治家们也同样应该静观灵魂。他应该为了治邦而静观,在研究中也以达到这一程度为满足,超过必要的细节是徒劳无益的。

关于灵魂,在外面有很多的流行说法,不应忽略。譬如说,灵魂有一个非理性的部分和一个理性部分。(这两部分是像身体的部分,以及可分的事物那样真正分开,还是像两个原理,本性上却是不可分的,如凹和凸,现在并不重要。)非理性的部分似为一切生物和植物所共有,我指的是营养和生长的原因,这是一种潜能,包含在一切有营养活动东西的灵魂中,也包含在胚胎中。在那些完满的东西中,如果说包含另一种潜能,还不如说包含同一潜能理由更充分些。所以这一德性乃是全体生物所共有的而不是为人所独有。人们认为在睡眠中,这一部分及其潜能的实现活动最为强烈,却无法区别睡眠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此,有人便说,一半的人生中,幸福和倒霉是没有区别的,其所以如此,乃由于在睡眠中灵魂的活动就停止了,从而说不上什么精明和愚钝)。除非在睡眠中,还有些微弱的印象触及人的灵魂,所以善良人的梦较常人为好。关于这些问题再无须多说,不必再考虑营养的部分,因为它不是属于人的本性的德性。

不过看来灵魂还有另一种本性,虽然是非理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分有理性。从有自制能力和无自制能力的人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灵魂的原理和理性(因为它要求行为正当和更加良好)。而在他们之中,看来天生有某种反理性的东西与理性对立着、搏斗着。仿佛身体的瘫痪部分一样,本打算向右移动,却相反地摆到左边,灵魂的情况也同样。不能自制的欲望总是转到相反方向。不过在身体,我们能看到相反方向的移动,而在灵魂却看不见罢了。在灵魂无疑也有一种反理性的东西,它与理性原理相反,并走向它的反面(至于两者怎样区别,这并不重要)。不过这个因素,如我们所说,看来也还是分有理性的。至少在自制的人那里,它是受理性约束的。至于那些审慎、勇敢的人对理性则更是百依百顺,因为他们与理性本是声气相通的。

非理性的部分是双重的,一部分是植物的,与理性绝不相干。另一部分是欲望,总的说是意向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因为它受到理性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是听从父亲和朋友们的道理,而不是数学的道理)。非理性部分能够听从理性,这从劝告以至一切训诫和禁令中得到证明。如若非理性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理性的话,那么理性的部分也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理性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另一部分只是对父亲般的顺从。

德性也要按照灵魂的区别来加以规定。我们指出,其中的一大类是理智上的德性,另一大类是伦理上的德性。智慧和谅解以及明智都是理智德性。而慷慨与谦恭则是伦理德性。在谈到伦理德性时,我们不说一个人是智慧的或富于谅解精神,而是说他温良、谦恭。一个有智慧的人,由于他的品质而被称赞。我们说被称赞的品质或可贵品质就是德性。


注释

[1] arkhitektonike。

[2] autarkeia。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五节 社会·政治·法·历史

    在给德博斯(Des Bosses)的信中,莱布尼茨抱怨说:“通常有两件 事让哲学家犹豫不决,一件是他们获利的愿望;另一件则是无知,因 为他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他们不太相信学者,因为他们认为学 者们知道的比他们将要出售的更多。”③但是,哲学家自己也经常是这 样的学者。 为了有所依凭,让我们重新回到莱布尼茨的文本本身。他在1706 年写了一篇书信体的短文《评普…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4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五-在线阅读

    1—249:菲纽斯抢亲的故事 正当达那厄的英雄儿子珀耳修斯把他的事迹说给埃塞俄比亚众领袖听的时候,王宫里忽然听到一片嘈杂之声,这声音不是什么婚礼的歌声,而是挑衅的呐喊声。宴会顿时大乱,你可以把这情景比作大海,原来平静无波,一阵狂风把它搅得波涛汹涌。为首的是菲纽斯,是他鲁莽地挑起这场战斗。他摇着一柄铜头楼木长矛,说道:“看,看,我来了,哪个把我的新娘抢走,我来…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512
  • 第二节赖尔的“心”的概念

    在牛津哲学中,赖尔被公认为领袖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最早组 织了牛津年轻哲学家们的“小茶座”,与老一辈哲学家的“哲学家茶 座”相抗衡,提倡和宣传关于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而且由于他的《心 的概念》完全颠覆了笛卡尔传统的心灵哲学,把语言分析方法运用到 了极致,开启了牛津哲学的先河。 一生平和著作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1900 年出生于英国的布赖…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67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八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八章 法国公民法的起源与沿革 “肉体如何由旧变为新,这就是我想要讲述的……” 奥维德:《变形记》① 第一节 日耳曼各族法律的不同特点 兰克人离开故土之后,就让本族的智者编纂萨利克法②。 克洛维斯在位期间③,里普埃尔法兰克人部落并入与萨利 安法兰克人部落④,但依旧保留着自己的习俗,奥斯特拉西 法 ① 奥维德(Ovide),著名拉丁诗人。《变形记》是一部著…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91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五章 尼采-在线阅读

    第⼆⼗五章 尼采 尼采(Nietzsche,1844—1900)⾃认为是叔本华的后继者,这是对的;然⽽他在许多地⽅都胜过了叔本华,特别在他的学说的前后⼀贯、条理分明上。叔本华的东⽅式绝念伦理同他的意志全能的形⽽上学似乎是不调和的;在尼采,意志不但在形⽽上学上居第⼀位,在伦理上也居第⼀位。尼采虽然是个教授,却是⽂艺性的哲学家,不算学院哲学家。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7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