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动物生成》-第五卷-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第五卷

【1】 我们必须研究动物各部分由之区别开来的各种状态[1],这些状态是指眼睛的蓝和黑,声音的高和低,肤色、毛发和羽毛的差异。某些状态有时可以表示动物整个种类的特征,而有时则随意或偶然存在于某些动物中,人类尤其如此。再者,有些状态在所有动物中都具有相似性,它们伴随动物整个生命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些状态在不同动物中恰恰相反,即那些与声音和发色相关的状态。因此,某些动物到老年时毛发并不明显地变灰,而人类比其他动物更易受这种影响。某些此类状态在动物出生后即可呈现,而其他一些此类状态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到老年时才变得明显起来。

对于这些以及诸如此类的状态,我们不应视之为出于相同的原因。如果某些状态既不属于一般意义上自然的特征,又不属于每种动物的个别特征,那么这些状态无一是其自身,也无一为了某种东西而产生。比如,眼睛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但蓝色则并非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除非这种状态是某种动物的个别特征。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状态与动物的逻各斯毫无联系,相反,我们认为它是由必然性产生的,因此其原因必须归为质料和运动的本原。正如我们在讨论的开始所说的那样,当涉及自然的有规则的和确定的产物时,我们必定不能说每种状态之所以是这种状态乃是因为它成为这种状态,而应说它成为这种状态是因为它是这种状态,生成的过程伴随着存在并且为了存在,而不是相反。

然而,过去的自然哲学家持相反观点,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看到质料因和动力因,并未对之加以区分,他们根本没有探究形式因和目的因。

每种东西都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所有包含于每种动物的逻各斯中的特征,或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特征,或本身就是目的的特征,它们都根据这种原因和其他原因而产生。那些没有按上述方式产生的特征,其原因必须在运动中即在生成过程中寻找,我们必须认为这些特征的差异是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例如,动物必然有眼睛(因为动物的这种特征被认为是包含在其本质之中的),但它也必然有某种特殊的眼睛,而后一种必然性不同于前一种必然性,因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活动或承受是其本性的要求。

作出这种区分后,接下来讨论下列问题。当所有动物的子代,尤其是那些生来不完善的动物的子代刚刚产生时,它们有一种睡眠的习惯,因为它们在母体内最初获得感觉时就保持睡眠状态。但问题在于在生成的最早阶段,动物最初是以哪种状态存在的,睡眠还是清醒?既然随着动物的生长,它们显然更多地处于清醒状态,因此认为相反的状态即睡眠状态存在于生成的最初阶段是合理的。再者,从非存在到存在的变化必须经过中间状态,睡眠在本性上似乎正是这种状态,因为它似乎界于生与死之间,睡眠者既不是完全不存在,又不是完全存在。因为有感觉,生命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清醒状态。但另一方面,如果动物有感觉是必然的,如果动物在最初阶段具有感觉能力,那么我们应当认为其原初状态不是睡眠,而是类似于睡眠,这种状态也存在于植物中,因为此时动物的确过着植物般的生活。然而植物不可能睡眠,因为没有不能唤醒的睡眠,而植物的状态类似于不能唤醒的睡眠。

对于婴儿来说,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是必然的,因为其生长和重量都集中在躯体的上部(我们在其他地方已经讲过这就是睡眠的原因)。但他甚至在子宫中也有清醒的时候(这点在解剖中和在卵生动物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继而又处于睡眠状态。这就是动物出生后大部分时间用于睡眠的原因。

当清醒时婴儿不笑,但在睡眠时既笑又哭。因为动物甚至在睡眠中也有感觉,不仅在梦中,而且在其他状态中都有感觉。正像那些从睡眠中起床的人那样,他们做了许多事,但完全没有做梦。有些人从睡眠中起来,像清醒状态下的人一样四处行走和观察事物。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有所感觉,尽管并非处于清醒状态,但这种感觉毕竟不同于梦中的感觉。婴儿似乎尚未获得清醒状态的意识,由于先前的习惯力量所迫,其感觉和生活持续于睡眠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生长发育的重心移到了躯体的下部,此时他们更多地处于清醒状态,大部分时间是醒着的。在最初阶段,婴儿比其他动物用于睡眠的时间都要多,因为婴儿生来比其他完善的动物较为不完善,其生长发育更多地发生在躯体上部。

所有婴儿在刚出生后眼睛是蓝色的,后来变为其本性的颜色,但在其他动物中这点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其他动物的眼睛更多地具有一种颜色,如牛的是黑色的,所有绵羊的是灰白色的,其他种类的动物的眼睛或是蓝色的或是灰色的,某些动物的眼睛像大部分山羊那样是黄色的,而人的眼睛具有多种色彩,或是蓝色的,或是灰色的,或是黑色的,或是黄色的。其他动物的个体在眼睛的颜色上相互之间没有区别,自身在不同的时间两只眼睛的颜色也没有区别,因为它们没有多于一种颜色的本性。在其他动物中马的眼睛的颜色最为复杂多样,因为某些马的确具有不同色彩的眼睛。这种现象除了在某些人那里之外,在任何其他动物那里都非明显地存在。

如果我们把刚出生时的状态同成熟后的状态相比较,为什么在其他动物那里眼睛的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婴儿那里却有如此变化?我们认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在其他动物中有关的器官是单一颜色的,而在婴儿那里则是多种颜色的。婴儿的眼睛之所以是蓝色的而没有其他颜色的原因在于新生的器官比较柔弱,而蓝色正是一种柔弱的象征。

我们必须把握这些一般性问题:为什么眼睛是相互有别的,为什么某些是蓝色的,某些是灰色的,某些是黄色的,某些是黑色的。按照恩培多克勒的说法,蓝色的眼睛是由火构成的,而黑色的眼睛则包含了更多的水而不是火,因此蓝色的眼睛由于缺乏水在白天并不敏锐,黑色的眼睛由于缺乏火在夜间也不敏锐。如果我们根据事实提出:视觉在各种情况下都与水而不是与火有关,则恩培多克勒的说法就是不恰当的。此外,有关眼睛色彩的原因可能还有另外的解释方式。如果我们在《论感觉》中,或更早地在《论灵魂》中的解释是正确的,即视觉器官是由水构成的,如果我们对这种感官由水构成而非由气或火构成的原因的分析是恰当的,那么我们必须认为水是上述各种颜色的原因。某些眼睛具有过多的液体,某些具有过少的液体以致于它们都不适合恰当的运动,而某些眼睛具有适中的液体。因此,那些液体太多的眼睛是黑色的,因为过多的液体是不透明的,而液体太少的眼睛是蓝色的。(我们发现在大海中透明的部分呈浅蓝色,不太透明的部分呈灰白色,不可测量的水域因其深度呈黑色或深蓝色。)在液体过多和过少两个极端之间的眼睛,其颜色只是或深或浅程度上的差异。

我们应当认为,出于相同的原因,蓝色的眼睛在白天视觉不敏锐,而黑色的眼睛在夜间视觉不敏锐。因为蓝色的眼睛中包含着少量的液体,在其流动性和透明性上,被光和视觉对象所过分地运动。然而,正是与透明性相关的部分的运动,而非与流动性相关的部分的运动构成了视觉。黑色的眼睛因为存在着大量的液体,因而不太容易被运动。因为夜间的光线暗淡,一般说来液体在夜间难以运动。如果眼睛要获得最佳视觉效果,那它在透明性方面必须既非完全不被运动又非被过分地运动,因为较强的运动会把较弱的运动从眼睛中驱逐出去。因此在强烈的色彩转换过程中,或从太阳底下走进黑暗处,人们什么都看不到,因为已经存在于眼睛中的运动非常强烈,它阻碍了外面进来的运动。一般说来,既非过强又非过弱的视觉能够看到明亮的物体,因为液体被充分地作用和运动。受疾病影响的视觉也表明了这一点。白内障更容易侵袭蓝色的眼睛,而所谓的夜盲症更多地侵袭黑色的眼睛。白内障是一种眼睛的干燥化,因此这种疾病更多地在老年人那里发现,因为感官和躯体的其他部分一样,到老年时变得干燥;而夜盲症则是液体的一种过多现象,因此它更容易在年轻人当中发病,因为他们的脑具有更多的液体。界于液体过多和过少之间的眼睛视觉效果最好,因为这种眼睛的液体既不太少以致于被干扰并使色彩的运动受到阻碍,又不太多以致于难以产生运动。

视觉效果敏锐与否的原因不仅在于上述事实,而且还在于瞳孔之上皮肤的本性。这种皮肤应当是透明的,而透明的东西必然是单薄、白色和平滑的。单薄,是因为来自外面的运动可以从中穿越;平滑,是因为其褶皱不会造成阴影(因为这也是老年人视觉不敏锐的原因,眼睛的皮肤和其他部分的皮肤一样到老年时会起褶皱并变厚);白色,是因为黑色不透明,凡不透明的东西正是黑色的意义,这就是用黑皮做的灯罩不透光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老人和病人的视觉不敏锐;正是由于液体的量较少,婴儿的眼睛最早呈蓝色。

为什么尤其是人类和马具有不同颜色的眼睛,其原因相同于只有人类毛发变灰,而在其他动物中只有马的毛发在老年明显变灰的原因。因为灰色意谓着脑中液体的虚弱,意谓着整合作用的缺乏。眼睛的蓝色同样如此,因为液体的过薄或过厚同液体的过少或过多具有一样的潜能。因此,一旦自然或通过整合或没有整合两个眼睛中的液体,从而不能使液体在双眼中相互对应,而是在一只眼中进行整合,在另一只眼中没有整合,那么就会造成不同颜色的眼睛。

某些动物视觉敏锐,而另一些不敏锐的原因有两个,因为敏锐一词有两种意义(对于听觉和嗅觉也是这样)。一方面,敏锐的视觉意谓着远距离观看的能力;另一方面,意谓着尽可能精确辨析感觉对象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通常不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用手遮盖眼睛上方的人或通过管道观看的人不会分辨出色彩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他可以看得更远一些,实际上人们在土坑里或在井里有时可以看到星星。因此,如果某种动物的眼睛上方相当凸出,如果瞳孔中的液体并不纯净,不太适合来自外面的运动,如果瞳孔表面的皮并不单薄,那么这种动物便不会精确地分辨不同的色彩,但能够比那些眼睛中具有纯净的液体和纯净的覆盖物,但没有凸出于眼睛上方的眉骨的动物更好地从远距离(正像从近距离)观看。因为分辨力敏锐的视觉其原因在于眼睛本身,正像在干净的衣服上一点污垢便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在纯洁的视觉中十分细小的运动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产生感觉。而远距离进行观察的原因以及来自远距离的运动连续不断地到达眼睛的原因在于眼睛的位置或姿态。因为眼睛明显凸现的动物远距离视觉并不太好,而那些眼睛凹陷于头中的动物能够看到远距离的东西,因为运动不会分散于空间中,而会直接到达眼睛。无论我们像某些人那样说视觉是由眼中发出的光线产生的,还是说视觉是由来自对象的运动产生的,这两种有关视觉的说法是没有区别的。根据前一种说法,如果眼睛的上方没有凸出物,视线就会分散,很少一点击中对象,远距离的东西就看得不甚清楚;根据后一种说法,视觉观看的清晰度必然直接随运动的清晰度变化而变化。如果有一条连续的管道从眼睛直接通至观看对象,远距离的东西就会看得最清楚,因为来自对象的运动不会分散开来。如果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管道伸得越长,远距离对象就会看得越真切。

我们已经论述了各种不同眼睛及其颜色的原因。

【2】 对于听觉和嗅觉同样如此。精确地听和嗅一方面意谓着尽可能精确地感知对象中所有的差异,另一方面意谓着远距离地听和嗅。正像视觉那样,在听觉和嗅觉中辨析差异的能力归因于感官本身,即感官及包围感官的膜必须纯净。〔正如在《论感觉》中所说,所有感官的管道都通至心脏,在没有心脏的动物中通至相当于心脏的部分。由于听觉器官由气构成,因而听觉管道在某些动物中终结于内在的气引起脉动的地方,在另一些动物中则终结于引起呼吸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能够理解所说和重述所听的原因,因为通过感官进入的运动无论属于何种性质,都与由声音引发的运动具有相通性,似乎产生同一种印象,因而人们能够叙说他们所听到的东西。再者,人们在打哈欠或吐气的时候比在吸气的时候听觉效果差,因为听觉器官的本原位于同气息密切相关的部分,当器官推动气息时器官本身受到震动和被推动,使气息产生运动的东西本身被运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潮湿的季节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中,耳朵似乎充满了气,因为其本原位于同气息紧密相关的地方。因此,分辨声音和气味的差异性的精确程度依赖于感官本身和表层膜的纯净程度,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正像在视觉中一样,所有运动变得显明和清晰。〕远距离的听觉和嗅觉也以相同于视觉的方式发生,因为那些具有从有关部分长出管道并凸现于感官前方的动物能够远距离感知。因此,所有长鼻子的动物嗅觉敏锐,如拉科尼亚猎狗,因为其管道凸出,来自远距离的运动不会分散,而会直接通到感官,正像发生在那些用手遮盖眼睛的人那里的情况一样。对于那些具有像屋檐一样突出的长耳朵的动物情况也是如此,例如,那些具有内在螺旋状长管道的四足动物,这些管道也能获得来自远距离的运动并将之传到感官。

在运距离感知方面人类相对于其体积而言是所有动物中最差的,但在分辨对象之差异性方面又是最好的。原因在于人类的感官是纯净的,土性质料最少,是有形体的。此外,相对于其体积而言,人类在本性上是皮肤最为精细的动物。

自然在海豹身上的精心雕琢也是极有道理的,尽管作为胎生四足动物,海豹却没有耳朵,只有听觉管道。这是因为其生活是在水中度过的,耳朵是附加在管道上感知远距离空气运动的一个部分,因此耳朵对之毫无用处,只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有耳朵会使大量的水涌入。我们已经论述了视觉和嗅觉。

【3】 至于毛发,人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于自身,也不同于其他有毛发的动物。几乎所有内在胎生动物都有头发,即使某些动物的覆盖物是刺也必须被视为一种毛发,如刺猬和其他此类胎生动物。毛发的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与硬、长与短、直与曲、疏与密;此外,在色泽方面也有差别,如白与黑及中间色彩。某些此类差别根据人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如年轻与年老,这点在人类中尤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毛发会变得浓密,但某些人的前顶会变秃。儿童不会变秃,妇女也不会,但男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变秃。人类的毛发在进入老年时会变灰,但在其他动物中不太显明,尽管马相对突出一些。人类在前顶变秃,但首先在鬓角变灰,无人在鬓角或头的后部变秃。这些状态有时也以相似的方式存在于那些没有毛发但有类似于毛发的东西的动物中,如鸟类的羽毛和鱼类的鳞片。

出于何种目的自然为动物创制了毛发,我们已在《论动物部分》中讨论过了。当下的任务在于表明毛发的每种状态是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必然原因形成的。毛发的厚与薄的主要原因在于皮肤,因为某些动物的皮肤厚,某些动物的皮肤薄;某些动物的皮肤松,某些动物的皮肤紧。存在于皮肤中的液体的差异也是一种原因,因为有些动物的皮肤是多油脂的,有些则是多水分的。一般说来,皮肤具有土的本性,因为皮肤处于躯体表层,当水分蒸发以后变得干燥,成为土性的东西。毛发以及相当于毛发的东西不是由肉而是由皮肤形成的,由于水分从中蒸发、升华,因而厚发生自厚皮肤,薄发生自薄皮肤。如果皮肤较松、较厚,毛发就较厚,因为其土性质料的量较多,毛孔较大。如果皮肤较紧,毛发就较薄,因为毛孔较小。再者,如果液体是多水分的则会迅速变干,毛发就达不到一定的长度;但如果液体是多油脂的则会产生相反的情况,因为油脂不易变干。因此,一般说来皮肤较厚的动物毛发也较厚。然而皮肤最厚的动物其毛发并不比皮肤较厚的动物更多,原因业已提及,通过把猪与牛、象和其他动物相比即可表明这点。出于同一原因,人类的头发最厚,因为头部的皮肤最厚,液体最多,此外也较为松弛。

毛发长的原因在于正在蒸发的液体不易变干,原因有两个方面:量和质。如果存在着大量的液体并且如果液体是多油脂的,则不容易干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的头发是最长的,因为人脑是液态的和冷性的,它提供了大量液体。

毛发的直和曲乃是由于内在水分蒸发所致。如果蒸气是烟性质的,并且较热、较干,则会使毛发卷曲。毛发变曲是因为它受制于两种方向的驱动力,土性成分使之向下,热性成分使之向上。由于毛发之脆弱,它很容易卷曲,这就是毛发卷曲的含义。可能这是一种原因,但也可能存在着另一种原因,即可能因为其中的水分过少,而土性质料过多,所以被周围的空气所干燥,蜷缩在一起。任何直的东西变曲,仅当其中的水分被蒸发,并像放在火上烘烤的毛发一样蜷缩起来。这就意谓着毛发的卷曲乃是一种因水分的缺乏引起的收缩现象,而水分的缺乏则是由周围的热量所致。有关这点的证据在于曲发比直发更为坚硬,因为干燥意谓着坚硬。拥有大量液体的动物是直发的,因为在它们的毛发中液体成涓涓细流,而非点点滴滴。因此,生活于黑海周围的司库提亚人和色雷斯人长有直发,因为他们本身和周围的空气都是潮湿的。而埃塞俄比亚人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长有曲发,因为其大脑和周围的空气是干燥的。

然而,某些厚皮肤的动物具有精致的毛发,原因业已提及,因为孔道越精致,毛发必然也精致。这就是绵羊拥有精致毛发的原因(因为羊毛数量众多)。还有一些动物其毛发柔软但不精致,同绵羊相比,野兔就是这样。这些动物的毛发位于皮肤表层,并不很长,恰似亚麻掉下的碎屑,这种东西虽然柔软,但不很长,不能用于纺织。在寒冷气候下绵羊的状态同人类恰好相反。司库提亚人的毛发是柔软的,而萨马提亚绵羊的毛发则是坚硬的。有关这点的原因相同于所有野生动物的原因。冷使之坚硬,通过干燥作用使之凝固,即是说,当热量排出时液体蒸发,毛发以及皮肤都变为土性的和坚硬的。对野生动物来说,其原因在于它们生活在野外;但在其他动物那里,原因在于其生活的场所的本性。发生在用于治疗尿急痛的海胆中的情况可以表明这一点。尽管它们的体积很小,但具有较大的和坚硬的刺,因为它们生活在寒冷的深水域(在60口寻以下的深水中才能找到它们)。刺较大乃是因为其躯体的生长转移到这个方面,由于体内具有很少的热量,它们不能整合营养,因此具有大量的剩余物,正是由这些剩余物产生了刺、毛发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刺是坚硬的,具有石化特征,这是由冷却作用的凝结所致。同样,如果植物生长的场所面北而非面南,如果在多风雨的场所而非在受遮避的场所生长,那么这些植物则更为坚实,更为土性化和石化,因为它们更容易遭受寒冷的侵袭,从而液体得以蒸发。硬化既可由热又可由冷产生,两者都能引起液体的蒸发,由热产生乃是根据自身的本性,由冷产生乃是根据偶性(因为液体往往伴随着热量而蒸发,没有任何液体没有热量),但冷不仅导致硬化,还导致凝缩,而热导致稀薄。

出于相同的原因,在那些有毛发、羽片和鳞甲的动物中,其毛发、羽片和鳞甲在动物变老时变得坚硬。因为当它们变老时,其皮肤变得更硬、更厚,这是由于干燥之缘故,就老年一词的含义来讲即为土性的[2],因为到老年时热量锐减,液体也随之减少。

在所有动物中,人类最明显地可以变秃。但变秃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因为某些植物虽然是常绿的,但还有一些则是落叶的,而那些越冬的鸟类也要换羽。在那些受其影响的人们中,变秃这种状态可以同其他动植物相类比。当然,部分地、逐渐地落叶发生在所有植物中,在那些具有羽片和毛发的动物中羽片和毛发的状况也是这样。当脱落影响了整个毛发、羽片等,这种状态正是上述语词所描述的,被称作“变秃”、“落叶”和“换羽”。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缺乏充满热量的液体,尤其是油脂性的液体,这是油脂性植物比其他植物更为常绿的原因。(然而,我们将在其他地方讨论这种状态的原因,另外还有其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植物中这种状态发生在冬天,因为对植物来说季节的转换比生命阶段的转换更为重要。对那些越冬的动物来说同样如此,它们在本性上比人类具有的热量和液体都要少。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正是生命的季节充当了夏与冬。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在能够进行性交之前会变秃,也是为什么当在本性上倾向于性交时才会变秃。原因在于性交由于排放出某些纯净的自然热量,因而使人发冷,而大脑在本性上是躯体最冷的一部分。因此,大脑应最早感受到这种影响是有道理的,任何虚弱的东西只需一点原因即可引起反应。如果我们推断:大脑本身具有不多的热量,脑周围的皮肤必然也具有较少的热量,而头发由于离脑最远必然具有更少的热量,那么秃头发生在人们具有大量精液的年龄则是有道理的。出于同一原因,人类只在头的前顶变秃,人类是唯一发生这种情况的动物。前顶变秃是因为大脑位于这个部分;是唯一发生这种情况的动物是因为人类的脑最大,液体最多。妇女不会变秃是因为其本性类似于儿童,两者都不能产生精液性质的排放物。阉人也不变秃是因为他们转变为雌性状态。至于在阉人那里后生的毛发完全不再生长,如果偶而生长也会脱落,但阴毛除外。与之相似,妇女虽然生长阴毛,但不再生长其他毛发。阉人的这种缺陷是一种从雄性到雌性的转变。

秃头不再生长毛发,而越冬动物的羽片和毛发以及落叶树木的叶子会再次生长出来的原因在于在这些动物和植物那里,一年的季节是它们生命的转折点,随着季节的转换它们也相应生长或脱落羽片、毛发或叶子。但在人类那里,生命的春夏秋冬不是历法上的季节,而是其自身年龄的季节,因此年轮不会回转,由之造成的状态也不会回转,尽管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具有某种相似性。

我们已经充分论述了除了发色之外的所有毛发的状态。

 【4】 在其他动物中,皮肤的本性乃是毛发的颜色是单色的还是多色的原因。但在人类中皮肤的本性不是原因,除了毛发因疾病而不是因年老变灰之外,如在患所谓的麻风病时毛发变灰。相反,在人类那里如果毛发因年老变白,这种变白并非导因于皮肤。原因在于毛发从皮肤中生长出来,一旦皮肤生病和变白,毛发本身也随之生病,毛发的疾病显现为白色。另一方面,因年龄之故引起的毛发变灰乃是热量虚弱和缺乏的表现。在生命的每一阶段,一旦肌体的元气下降,就易遭受寒冷,这点在年老时尤为明显,因为老年是冷的和干燥的。我们必须记住,到达肌体每一部分的营养乃是由适合于每一部分的热量进行整合的。如果这种热量不能发生作用,那该部分就会损坏,缺陷和疾病就会由此而生。(我们在《论生长和营养》中更为详尽地论述这种原因。)有些人的毛发在本性上具有很少一点热量,过多的液体浸入其中,本身的热量不能整合这些液体,因而毛发被存在于环境中的空气的热量所败坏。所有的腐烂现象都由热量,但不是由内在的热量引起,这点已在其他地方述说了。水、土和所有此类有形体容易腐烂,土性蒸气也是如此。例如,所谓的霉,实际上就是一种土性蒸气的腐烂物。同样,毛发中的液体营养因为不能被整合而腐烂,所谓的灰发由之而生。毛发之所以是白色的,因为霉也是白色的,这是唯一一种呈白色的腐烂物,原因在于霉包含了大量的气,所有土性蒸气和浓厚的气具有相同的潜能。霉似乎与白霜相反。如果升腾的蒸气冻结就变成了白霜,如果腐烂则变成了霉。两者都附着于物体的表层,因为蒸气也是如此。因此喜剧诗人作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们戏称白发人为“暮年的苍苔”或“两鬓如霜”。因为一种在种的意义上相同于灰白色,另一种在属的意义上相同于灰白色。白霜在种的意义上(因为两者都为蒸气),霉在属的意义上(因为两者都是腐烂物)。有关这点的证据在于:灰发往往在那些生病的人身上长出,康复之后又被黑发所替代。原因在于生病期间整个肌体缺乏本性的热量,因而各个部分,乃至很小的部分都分有了这种虚弱;再者,大量的剩余物在肌体内和各部中生成,而肉体内整合作用不足,因而产生了灰发。一旦人们恢复了健康和力量,他们便发生很大的变化,恰似老夫勃发青春,各种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的确,我们或许有理由把疾病称作“突如其来的老年”,把老年叫做“自然的疾病”,至少某些疾病和老年产生同样的影响。

人老时两鬓首先变灰,因为头的后部没有脑,因而缺少液体。而囟门具有大量的液体,液体的数量多就不容易腐烂。然而,两鬓的毛发具有的液体既不过少,因而可以对之整合;又不过多,因而不会腐烂。由于两鬓界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在两种极端状态之外。我们已经讨论了人类毛发变灰的原因。

【5】 为什么这种由年龄引起的变化并未明显地发生在其他动物那里,其原因同在秃头事例中所给出的一样。即它们的脑较小,所包含的液体比人类的少,因而热量并非完全不能进行整合。在所有动物中,就我们所知而言,马的毛发的变化算是最明显的,原因在于同其体积相比,环绕着脑的骨骼比任何其他动物都薄。事实表明,猛击这一部位对马是致命的。因此,荷马有诗云:

在马头上,

毛发最早生长的地方,

此处不堪重伤。

由于头骨较薄,很容易使液体流入这一部位的毛发中,热量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下降,因此产生了灰发。红鬃比黑鬃更容易迅速地变灰,因为红色也是毛发虚弱的表现,所有虚弱的东西都比较迅速地老化。据说,鹤在老年时会变黑。如果这种传说是真实的,那么其原因在于鹤的羽毛中包含了较多的液体,当变老时羽毛中的液体过多因而不易腐烂。

毛发变灰由某种腐烂作用产生,而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由枯萎造成。事实表明,被帽子或其他遮盖物保护的更易迅速地变灰,原因在于风吹的作用可以避免腐烂,而遮盖物挡住了风。另外,在毛发上涂抹油水混合液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因为尽管水使毛发冷却,但与水混成的油可以避免毛发迅速变干,而水容易变干。下述事实表明:毛发变灰不是一种枯萎过程,毛发并不像草那样由枯萎变白,即某些毛发在开始生长时就是灰色的,而在枯萎状态下无物生长。许多毛发在尖端处变白,因为在极端处和最薄的部分中热量是最少的。

 某些其他动物的毛发呈白色,这是由其本性而非由任何影响造成的。在其他动物中发色的原因在于它的皮肤。如果毛发是白色的,那么其皮肤就是白色的;如果毛发是黑色的,其皮肤就是黑色的;如果毛发是斑驳陆离的,其皮肤就会一处白,一处黑。然而在人类中发色与皮肤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白皮肤的人也会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原因在于与其体积相比,人类是皮肤最薄的动物,因而没有能力改变发色。相反,皮肤本身因其虚弱而变换颜色,因风吹日晒而变黑,毛发则完全没有随之变化。但在其他动物那里,皮肤由于较厚,具备了动物从中生存的区域的特征,因而毛发根据皮肤而变化,但皮肤完全不因风吹日晒而变化。

【6】 某些动物是单色的(我是指整个种类只有一种颜色,如所有狮子都是黄褐色的,这种状态也存在于鸟类、鱼类和其他种类中);某些动物是多色的,同时也是整体一色的(我是指整个躯体浑然一色,如牛或者通体为白,或者通体为黑);还有一些动物是杂色的。“杂色”有两个含义,或指动物的类,像豹、孔雀、某些鱼类如所谓的thrattai;或指杂色的个体,但整个的类有时并非杂色。例如,母牛、山羊以及某些鸟类,如鸽子和其他具有这种状况的鸟。整体一色的动物比单色的动物在颜色变化上更为迅速,表现在同种个体单一颜色的相互变换上,如白变黑,黑变白,也表现在两种单一颜色的混杂上。原因在于作为整体的类不只具备一种颜色是其本性,种类很容易向两个方向运动,因而个体颜色的相互变换和混杂时有发生。单色的动物恰恰相反,除非有某种影响,否则不会变换,变换是罕见的。但在某些个体中也看到过这种变换,如白色鹧鸪、渡鸦、麻雀和熊。仅当在生成过程中动物遭受某种扭曲才会发生这种变换,因为正处于生成中的动物体积较小,所有动物在生成之初各方面都较小,而小的东西容易遭受损害,容易发生转向。

颜色最易变换的是那些在本性上是整体一色的,而在种类上又是多色的动物。这是由它们所摄入的水造成的。因为热水使毛发呈白色,冷水使毛发呈黑色,在植物中也存在这种状况。因为热的东西自身内包含了更多的气而非更多的水,气闪烁其中造成了白色,正如使泡沫呈白色一样。正像由某种影响造成的白色皮肤不同于由本性造成的白色皮肤一样,因此由本性造成的毛发的白色不同于由疾病或年龄造成的毛发的白色,这种差异在于其原因的差异。前者因本性的热量呈白色,后者则因外部的热量呈白色。所有东西的白色都是由浸透弥漫其中的蒸气状的空气造成的。因此,这就是那些并非单色的动物其腹下比其他部位都要白一些的原因。出于同一原因,所有白色动物热量较大,味道尝起来更为鲜美。味道鲜美是由整合造成,而整合作用则由热量产生。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那些或黑或白的单色动物,因为正是热和冷成为皮肤和毛发的原因,躯体的每一部分都适合于自身的特殊热量。

再者,动物舌头的颜色也是有所区别的,单色的动物[3]与杂色的动物相比,单色的动物中每个个体之间相比(如黑色与白色),其舌头的颜色各不相同。原因业已提及,即杂色的动物其皮肤乃是杂色的,白发动物的皮肤是白色的,黑发动物的皮肤是黑色的。我们不妨把舌头视为相当于手或足这样的躯体的外在部分,而不去考虑它被嘴遮盖这一事实。因此,正像杂色动物并非单色,关于肤色的原因同样也可用于解释舌头的颜色。

某些鸟类和野生四足类根据一年的不同季节而改变颜色。原因在于正像人类根据年龄改变颜色,因此这些种类根据季节改变颜色。对它们来说,根据季节造成的变化要比根据年龄造成的变化在差别性上大得多。

一般说来,越是杂食的动物,其颜色也就越是纷繁杂乱,这是合乎根据的,例如蜜蜂比大黄蜂和黄蜂的颜色更为单一。如果所摄入的营养物种类杂多构成颜色变化的原因,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种类杂多的营养物使营养经历的运动形式和来自营养的剩余物更为复杂多样,而正是由这些杂多的剩余物生成了毛发、羽片和皮肤。

我们已经充分论述了毛发的种种颜色。

 【7】 至于声音,有的动物低,有的动物高,有的动物则音调适中,界于两个极端之间;再者,有的动物大,有的动物小;有的动物圆润,有的动物粗糙;有的动物柔韧,有的动物僵硬。我们必须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至于音调的高低,我们应当认为其原因相同于动物肌体由年轻到年老转变的原因。所有动物在年幼时音调较高,但牛犊例外,其音调较低。在雄雌两性中同样如此。除牛之外的所有其他动物其雌性的音调高于雄性,在人类中尤为明显,因为自然以最高的程度将语言能力赋予人类,只有人类才会使用语言,音调乃语言之质料。但在牛那里恰恰相反,因为母牛的音调低于公牛。

动物出于何种目的具有声音,何为声、何为音,这些问题一部分在《论感觉》中,一部分在《论灵魂》中业已解释。但既然低调依赖于慢的运动,而高调依赖于快的运动,那么这里就会提出一个疑问:究竟是运动者亦或被运动者成为运动快慢的原因。有人说量大的运动慢,量小的运动快,这就是某些动物音低,另一些动物音高的原因。在某些方面这种说法是恰当的,因为一般说来低音依赖于被运动的空气的一定数量,但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同时发出既小又低、既大又高的声音决非易事。再者,低音似乎属于本性高贵的东西,在歌曲中低音优于高音,好的东西寓于高贵者之中,而低音正是一种高贵者。调低和调高不同于声大和声小,某些高调动物声大,而某些低调动物声小。同样,声调界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动物也是如此。除了通过被运动的空气的量大和量小,还可以通过什么其他手段来确定声音的大和小?如果音调的高和低按照上面提及的界定方法作出区分,那么任何低调动物其声音也较大,任何高调动物其声音也较小。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大”和“小”、“量大”和“量小”这些语词有时在绝对意义上,有时在相对意义上被使用。如果一种动物的声音大,这是因为被运动的空气量在绝对意义上是大的;如果一种动物的声音小,因为被运动的空气量在绝对意义上是小的。而调子的高和低则是由于被运动的空气量相对大和相对小。因此,如果被运动者的力量超过了运动者,那么被运动者必然运动得慢;如果相反,则运动得快。强运动者,由于其力量较强,推动大量的空气,因而有时使运动较慢;一旦占据支配地位,则使运动较快。根据同样的道理,弱运动者有时推动过多的空气,因其力量较弱,因而使运动较慢;一旦因其力量较弱,而推动的空气量也较小,则会使运动较快。

这些即为下述对立现象的原因,即并非所有年幼或年老的动物,并非所有雌性或雄性都是高调的或都是低调的;再者,不仅病人,而且健康者也是高调的;当人们变老时其音调变高,尽管老年同青年相对。

大多数年幼的动物和大多数雌性动物因为缺乏能力,只使少量的空气运动,因而其音调较高,因为少量的空气被较快地推动,声音运动较快意谓着音调较高。然而牛犊由于年龄小,母牛由于雌性的本性,因而它们用来推动空气的那个部分力量不足;同时它们所推动的空气量太大,所以音调较低,因为大量的空气运动得慢,而运动慢的东西较重。这些动物使大量的空气运动,而其他一些动物则使少量的空气运动,原因在于在前者中气息最初通过的管道具有大的开口,因此必然使大量的空气运动,而在后者中气息受到较好的控制。在每种动物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使空气进行运动的那一部分获得更强的力量,因此其音调变为相反的状态,高调的变得比以前低沉,低调的变得比以前高亢,这就是公牛比牛犊和母牛的音调高的原因。所有动物的力量在于腱,因此处于壮年期的动物比较强劲,而年幼的动物关节尚未分化,腱的力量较弱。再者,在年幼的动物那里腱尚未拉紧,而在年老的动物那里腱过于松弛。因此年幼和年老的动物在使空气运动方面虚弱无力。但公牛的腱尤为发达,甚至其心脏也是腱质的,使空气运动的那部分处于紧缩状态,像是拉紧的腱质的绳。公牛的心脏是腱质的可由下述事实表明:某些公牛的心脏中有骨存在,而骨接近于腱的本性。

所有动物一旦被阉割便变为雌性状态,发出类似于雌性的声音,因为在声音的本原中腱的力量处于松弛状态。这种松弛状态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正像一个人试图挂上重物来拉紧绳子一样,如织女们通过挂上重石来拉直经线,因此以这种方式睾丸悬挂于输精管上,而输精管又与发源于心脏的血管相接,而心脏靠近使声音进行运动的部分。当接近能够排放精液的年龄,输精管发生变化,这一部分也随之发生变化。该部分由于发生变化,因而引起了声音的变化,在雄性中尤为明显,在雌性中也发生同样的变化,只是不太明显,当声音变得不平滑时,有人称为“羊咩”。经过这种变音之后,确定了后半生的音调或低或高。如果睾丸被切掉,输精管就会松弛下来,正像把重物从绳上或经线上去掉一样;输精管的松弛使声音运动的本原也相应松弛下来。这就是在被阉割的动物中,声音和其他形式变为雌性状态的原因,因为躯体的紧张状态所赖以存在的本原松弛下来。其原因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在于睾丸是多个本原的中枢。小变化是大变化的原因,本原并非根据自身发生变化,而是当输精管变化时随之发生变化。本原尽管体积较小,但潜能较大,这就是本原的含义,即它本身是许多东西的原因,而没有任何其他东西高于它。

动物栖息地的热或冷也是一种造成某些动物音调低,另一些动物音调高的因素。因为热的气息较厚,因而造成低调;冷的气息较薄,造成相反状态。显然,在笛子演奏过程中如果笛手的气息较热,即如果呵气,音调则较为低沉。

声音的粗糙和圆润以及所有类似的不平滑状态,其原因在于声音从中传递的器官或部分或是粗糙的或是圆滑的,一般说来,或是平坦的或是不平坦的。显然,当气管中存在着液体,或当气管由于其他影响而变得粗糙,此时声音就会变得不平滑。

 声音的柔韧与否依赖于器官的软或硬,因为柔软的东西能被控制,可以接受任何形式,而坚硬的东西则不能。因此,柔软的器官能够发出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声音,因为它容易控制气流,它本身就容易或大或小。而坚硬的东西不能被控制。

我们已经充分论述了有关声音的种种问题,以前在《论感觉》和《论灵魂》中并未涉及。

【8】 至于齿,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在所有动物中齿并非为了一个单一的目的而存在,也非为了相同的目的而存在,而是某些为了营养,某些为了自我保护,某些为了语言。为什么前齿最早形成,臼齿后来形成?为什么臼齿不脱落,而前齿脱落并且重新生长?我们应当认为,在《论动物生成》中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恰当的。

德谟克里特讨论了这些问题,但并不正确,因为他给出了普遍性的原因,而没有探究全部事实。他说,早生的牙齿脱落是因为它们生成得太早,因为只有当动物接近成熟时它们才根据自然或本性长出牙齿。吃奶是造成早生牙齿脱落的原因。然而,猪也吃奶,但并不换齿;再者,所有锯齿动物同样也吃奶,但除了犬类之外的某些种类并不换齿,如狮子。德谟克里特的错误在于他在没有考察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作出了普遍性的陈述。这恰恰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因为任何试图作出普遍陈述的人必须将之诉诸所有事实。我们根据观察经验提出:自然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既不会不做任何事情,又不会无目的地做任何事情。如果在哺乳期结束后动物要摄取食物,那它必然应当具有处理食物的工具。如果像德谟克里特所说的那样,这种情况发生在动物的成熟期,那么自然就没有完成它可能完成的工作,那么自然的活动就会与自然本身相悖,因为由强力完成的事情意谓着与自然相悖,而德谟克里特声称最早的牙齿乃是由强力生成的。因此显然,由这些以及其他事实可以表明德谟克里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前齿比臼齿生成得早,首先因为其功能发生得早(因为分割早于磨碎,臼齿用于磨碎,前齿用于切割);其次因为较小的东西在本性上比较大的东西形成得迅速,即使两者同时开始也是这样,前齿比臼齿小,因为颌骨在这一部位比较扁平,在靠近嘴的部位比较狭窄。因此,从较大的部分中必然流出更多的营养形成牙齿,从较窄的部分中则流出较少的营养形成牙齿。

吮吸本身无助于牙齿的形成,但乳汁的热量会使牙齿出来得更快一些。事实表明:在吃奶的种类中,那些可以享用较热乳汁的子代其牙齿生长得迅速,因为热量可以加速生长。

前齿形成后会脱落,一方面这是因为脱落更好,因为尖锐的东西往往过快地变钝,因此需要更新牙齿以便工作,而臼齿不会变钝,只会随着时间因磨擦而破损。另一方面这是出于必然之结果,因为臼齿的根扎在颌的宽阔的部分中和强劲的骨上,而前齿的根位于较薄的部分中,因此它们比较脆弱,易被移动。它们可以重新生长,因为它们脱落时骨依然在生长,而动物此时还处于长齿的年龄。事实表明,甚至臼齿也要花长时间生长,最后的臼齿大约在20岁时长出。事实上,有些人年龄很大时最后的齿才生长完毕。这是因为在骨的宽阔部分中存在着大量的营养,而前面部分由于较薄很快达到完善,里面没有剩余物,营养被消耗在该部分的生长上了。

然而德谟克里特忽视了目的因,把自然的所有活动都归为必然性。当然,这些活动由必然性确定是真实的,但同时这些活动也是为了某种目的,为了各方面最好的东西而存在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牙齿以这种方式生成和脱落,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根据这些原因,即运动者、工具和质料,而是根据目的因。自然以气为工具完成大部分活动是可能的,气在自然作品中有多种用途,正像技艺中的某些工具,如铁匠的锤和铁砧。但承认必然性是原因无异于认为水从水肿病人身上被排出的原因是刺血针,而不是病人的健康,但正是为了病人的健康,刺血针才进行切割。

我们已经讨论了牙齿,讨论了为什么某些可以脱落和再生,某些则不能,一般说来出于什么原因它们得以生成。我们还讨论了影响躯体某些部分的种种状态,这些状态不是为了终极目的而存在,而是出于必然性,根据动力因而存在。


注释

[1] pathemata。

[2] 从词源上讲,“老年”(geras)和“土性的”(geron)相似。

[3] 此处显然等同于“多色的动物”。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更新原子论的自然哲学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无疑承袭、吸取了一个多世纪之前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睡鸠售和德谟克利特在用原子论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本原与生成、各种天象与自然现象、身体与灵魂、影像论和感知认识、批判宗教迷信等方面,都一脉相承,有较多的相似性。但这两种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毕竟相距 100 多年.期间希腊古典哲学与科学思想有很大的进展。两者所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163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五节-在线阅读

    第五节 借所有四种先验理念对宇宙论问题的怀疑论展示 如果我们预先就已经领会到:不论可能得出怎样的答案,它都只会更增加 我们的不确定性,而且会使我们从一种不可理解性跌入另一种不可理解性,从 A485 一种黑暗堕入一种更大的黑暗、也许甚至堕入到矛盾中去,我们就会宁可放弃 B513 ① 原文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觉”,据梅林校正。——德文编者 B512306 一、先…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15
  • 第五节苏格兰常识学派

    黎德的常识哲学得到了一批苏格兰哲学家的响应,其中包括詹姆 斯·贝蒂(James Beattie,1735—1803)、詹姆斯·奥斯瓦尔德(James()swald,?—1793)、杜阁尔德·斯图尔特(Dugald Stewart,1753— 1828)等人。他们都赞成将常识作为哲学的基本原则,并在这个基础 上,从不同的方面发展了常识哲学。 贝蒂是阿伯丁马里沙…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160
  • 第六节 笛卡尔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 地位 笛卡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决定了后来几个世纪欧洲哲学的思想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依赖于古代经典,以思想自由之独立精神提出的哲学问题及其原创性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理性启蒙道路的开创者 这里的理性,有两层意思。就其狭义而言,指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与感性和教条无关,而来自经过怀疑判断所直觉到的清晰明白的观念…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4日
    170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