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第二卷
【1】 在《动物志》中,我已详尽地说明构成动物的部分是什么以及数目有多少。现在我们必须探究决定每种动物构成方式的原因,这个问题同我在《动物志》里所讲的截然有别。
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构成方式。第一种是来自某些被人们称为“元素”的东西的构成,如土、气、水、火。或许更为恰当的说法是来自“潜能”的构成,但只是来自某些“潜能”,并非全部,正如我在以前几部著作中所说的那样。湿与干、冷与热构成了复合物的质料,其他一些构成复合物的质料的相互差异的性质,如轻重、疏密、粗细等都是继随它们而来的派生性质。第二种是动物中“同类的部分”的构成,如骨、肉等,这些东西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第三种即最后一种是“异类的部分”的构成,如脸面、手掌等。
事物的生成和实体在顺序上总是相反的。因为凡生成在后者本性在先,本性在先者生成在后。(房屋不是为了砖块和石头而存在,而是这些东西为了房屋而存在。对于其他质料同样如此。不仅通过归纳,而且依据证明都可以表明这一点。因为生成是一种从某物到某物从一、个本原到另一个本原的过程,即从已经开始具有某种本性的初始动因到某种形式或其他类似的目的的过程。如人生人,植物生植物,每种情况下的个体都是由载体生成。)在时间上质料和生成必然在先,但在逻辑上实体和每种事物的形式必然在先。如果我们揭示出生成的定义,这一点就非常清楚了。如“建房屋”的定义蕴含了“房屋”的定义但,“房屋”的定义并不蕴含“建房屋”的定义。这个分析同样适于其他类似的情况。因此,作为元素的质料必然为了“同类的部分”而存在,因为“同类的部分”在生成过程中后于质料。“异类的部分”在生成过程中也后于“同类的部分”,因为“异类的部分”作为第三种构成方式,已经达到了目的和目标,正是在这一点上,生成过程实现了最终的完善。
动物既是由“同类的部分”又是由“异类的部分”构成。前者为了后者,因为肌体的功能和活动由后者来承担,如眼、鼻、整个的脸面、手指以及整个的臂膀。由于动物的整体和部分的活动与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构成整体和部分的物质必然具备复杂多样的潜能。柔软对一部分有用,坚硬对另一部分有用;某些部分必然能够伸展,某些部分必然能够弯曲。
在各种“同类的部分”中,这些潜能是单一的或分别存在的。如一种“同类的部分”是柔软的,另一种是坚硬的;一种是潮湿的,另一种是干燥的;一种是黏性的,另一种是易碎的。在各种“异类的部分”中,这些潜能是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的、并非单一的。如手需要某种潜能来施加压力作用,需要另一种潜能来握拳。因此,肉体的器官部分是由骨骼、肌腱、肌肉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构成的,而不是相反。
如上所述,决定两类不同部分之间关系的原因是目的因。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它们何以必然具有这种关系,那么十分明显,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必然具有这种彼此的相互关系。“异类的部分”能够由“同类的部分”构成,或者由多种、或者由一种构成。如内脏就是由一种“同类的部分”构成,尽管它们具有多种形式和状态,然而可以绝对地说,它们是由一种同类部分的物质构成。但“同类的部分”不可能由“异类的部分”构成,因为那样一种同类的物质就会由许多异类的物质复合而成了。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一些动物的部分是单一的和同类的,而另一些则是复合的和异类的。
动物的部分可以分为官能的部分和感觉的部分。如前所述,每种官能的部分是“异类的部分”,而感觉在内发生的部分是“同类的部分”。因为每种感觉总与某种可感对象相关联,感官必然能够接受它们的对象。潜在地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必定受现实地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的影响,因此两者属于同一类事物。如果影响他物的事物是单一的,则被影响的事物也是单一的。因此,对于手臂、脸面或其他类似的部分,没有一位自然哲学家想说一种是土,另一种是水,还有一种是火,而会把这些元素的每一种同各种感官配对联结,表明一种感官是气,另一种是火。
感觉在躯体的单一的部分中发生。我们具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触觉从中发生的感官是所有感官中最单一的,尽管它和其他感官一样都是“同类的部分”。因为触觉比其他感觉更能与多种不同的对象发生联系,更能辨认多种对立的性质,如热与冷、干与湿等等。因此,感知这些对象的感官如肉或其他与肉相对应的部分在所有感官中乃是最富物体性的。没有感觉动物就不可能存在,因此由之得出的结论是:每种动物必然具有某些“同类的部分”。感觉在这些“同类的部分”中发生,而“异类的部分”用以提供肌体的活动功能。
再者,正如我在其他著作中所说,感觉、运动和营养的能力都处于动物体内的同一部分,因此作为上述这些本原的第一位置必然既是一种单一的部分,又是一种“异类的部分”。作为单一的部分,因为通过感觉可以感受所有可感对象;作为“异类的部分”,因为它可以完成运动和活动。在有血动物中,这一部分即为心脏。在无血动物中,这一部分是同心脏相类似的那部分。像其他内脏一样,心脏可以被划分为“同类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因为它具有构造上的形状,又是“异类的部分”。每种其他被称为内脏的器官也是如此。它们全部都是由同样的质料构成的,其本性都是有血的,因为它们位于血管和支血管的通道上。除了心脏,所有这些内脏好像河流淤积而成的泥巴,它们本身就是血管中血流的淤积物。至于心脏,作为血管的起点,它拥有某种制造原初血液的潜能,我们具有充足理由相信心脏是由发源于自身的同样的营养物构成的。
我们已经陈述了为什么内脏在形式上是有血的,为什么既是“同类的部分”,又是“异类的部分”。
【2】 动物中“同类的部分”有些是柔软的和潮湿的,有些是坚硬的和干燥的。前者当中有些是永恒潮湿的,有些是暂时潮湿的,其潮湿性同它在生物体内的时间一样长,例如血液、浆液、软脂肪、硬脂肪、骨髓、精液、胆汁、乳汁(在有乳腺的动物中)和肌肉以及各种类似的部分。由于所述各部分并非存在于所有动物中,有些动物只有类比意义上的部分。所谓坚硬的和干燥的“同类的部分”是指骨骼、脊椎、肌腱和血管。对“同类的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一方面,作为某部分的一份和作为某部分的全体拥有共同的名称,如一段血管也叫“血管”。另一方面,它们不具有同一种名称,作为“异类的部分”的一份,如脸面的一份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脸面”。
首先,潮湿的部分和干燥的部分两者都有多种原因。有些“同类的部分”充当“异类的部分”的质料(例如,每种器官都是由骨骼、肌腱、肌肉等“同类的部分”构成,这些部分或有益于器官的本性,或有助于器官的功能);另外有些“同类的部分”即潮湿的部分作为上述种种干燥的部分的营养发生作用,因为所有生长的事物都需要从潮湿的东西中获取养分;第三种“同类的部分”是从第二种排出来的残余物质,如那些来自干燥营养物的排泄物和那些有膀胱的动物从潮湿营养物中排出的排泄物。
每种特殊的“同类的部分”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是为了追求善之目的。血液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血液或稀或浓、或清或浊、或冷或热。在同一种动物的不同部分中血液可以不同,如血液处于上方位置的动物和处于下方位置的动物在上述种种血液的特性方面不会相同。当然一种动物的血液也不会与另一种动物相同。另外,有血动物和尽管无血,但有类似于血的物质的动物之间也存在着普遍的差异。
血液越浓、越热,它产生的力量就越大;血液越稀、越冷,它就越有益于感觉和心智。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那些类似于血液的液体中。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蜜蜂和其他类似的生物比有血动物更具有智慧的本性;为什么在有血动物中,血液为冷、为稀者比其他动物更加聪明。最高级或最优秀的动物其血液是热的、稀的和清的,这样的动物既富勇气,又富智慧。在血液上,上部优于下部,雄性优于雌性,躯体的右部优于左部。
对于另外一些“同类的部分”以及“异类的部分”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必须指明,这些差异一方面涉及动物的功能和本性,另一方面关系到动物的优劣。如一些动物的眼睛由硬物质构成,另一些动物的眼睛由软物质构成;一些有眼睑,另一些则没有。这两方面的差异都归因于眼睛能够获得更高的视觉清晰度。
在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所有动物必然具有血液或与血液本性相似的东西以及血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讨论热和冷。许多事物的本性都可追溯到这两种始基。在有关哪些动物和动物的哪些部分是热的或冷的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分歧。有人声称,水栖动物比陆生动物热量大一些,因为其本性的热量可以补偿或平衡栖息场所的寒冷。另外,还说无血动物比有血动物热量大一些,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热量大一些。如巴门尼德以及其他一些人断言妇女比男人的热量大,因为正是她们的血液温度高、数量多,才产生月经。但恩培多克勒持相反观点。再者,有人说血液是热的,胆汁是冷的;另一些人说胆汁是热的,血液是冷的。因此,如果在有关热与冷的问题上存在着众多的分歧,而这是影响我们视线的最显然的障碍,那我们不考虑这个问题,反而考虑其他问题吗?
问题的困难似乎在于“比较热”一词往往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因为尽管人们的表述存在着分歧,但每个人都说了某些方面。因此,我们一定不可忽视应当如何去称呼自然的复合物是“热的”和“冷的”、“干的”和“湿的”。显然,这些性质是生与死的原因,更是睡与醒、青春与衰老、健康与疾病的原因。但滑与粗、重与轻以及其他性质就没有这样的作用。因为这是合乎根据的事情,正像我在先前所说,热、冷、干、湿乃是自然元素的本原或原则。
人们是在一种意义上还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热”一词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发现一种比他物更热的事物的功能是什么,如果有多种功能,究竟有几种。某物被说成比另一物“更热”,当且仅当它比另一物能够把更多的热量传递给与之相接触的物体;当且仅当与之接触时它能引起更强烈或更刺激的感觉,尤其在仅当这种感觉伴以痛苦时。然而这个标准似乎是错的,因为有时痛苦归因于感受者本身的一种状态;当且仅当它是更适合于熔化或燃烧的物质;如果某物与另一物由同样的物质构成,但某物的量多一些,那么就可以说某物比另一物的热量大;如果某物比另一物冷得慢一些,而热得快一些,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说某物在本性上“更热”,正像当某物远离另一物时我们称某物与另一物“相反”,当某物接近另一物时我们称某物与另一物“相似”。某物被说成比另一物“更热”的多种意义如上所述,或许不只这些。然而,在所有这些意义上没有任何一种物体能够被称为“更热”。比如沸腾的水能够比火焰更有效地传递热量,但火焰能够引起燃烧和溶化,而水不能。再者,尽管沸腾的水比小火更热,但热水比小火冷却得更快、更彻底。因为事实上,火不会变冷,而水可以变冷。另外,沸腾的水对于触觉来说比油更热,但冷却、干结得更快。血液对于触觉比水和油更热,但凝固得更快。石头和铁块以及其他类似的物体比水热得慢,但一旦变热,它们比水更能燃烧其他东西。此外,在被称为“热”的事物中还有一种区别:一些物体的热量属于自身具有的;另一些物体的热量是来自外部的。在两种方式的“热”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其中一种接近于“根据偶然性的热”,并非“根据自身的热”。如果一位发高烧的人碰巧是乐师,显然人们会说这位乐师比健康人热一些。因此,有些事物是“根据自身”的热,有些则是“根据偶然性”的热。前者冷得慢一些,后者无论如何要比前者在感觉上热得多;再者,前者具有更大的燃烧力,比如火焰就比沸腾的水具有更大的燃烧力,而沸腾的水因为它的热乃是“根据偶然性”的热,因此能引起更强烈的热感。由此十分明显,确定两种事物哪种更热决非易事。第一种事物在一种意义上更热一些,第二种事物在另一种意义上更热一些。的确,在某些情况下简单断言某物是热的或不是热的乃是不可能的。因为载体本身或许不是热的,当与热的东西结合时成为热的,例如“热水”或“热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热”的,同样在这种意义上血液是“热”的。在载体的热仅仅由外部影响所导致的情况下,显然冷不是单纯热的缺失,而是自身本性如此。或许火的本性,如果有的话,也是这样。火的载体可能是烟或炭。尽管烟总是热的,因为它是一种升腾的烟雾,但当烟消雾散后,炭就会变冷。油和木柴也以同样的方式变冷。另外,所有被燃烧的物质都在自身内具有某些热量,如煤渣、烟灰、动物的排泄物、作为分泌物的胆汁。这些东西在经过燃烧过程之后,残留下一部分热量。木柴和其他多油脂物质是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热,即它们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火。
热似乎既能导致凝固,又能引起熔化。那些由水构成的物质只能通过冷来凝固,而由土构成的物质通过火来凝固。再者,热的物质被冷所凝固,当它们主要由土构成时,凝固的过程就迅速,凝固后的产物不再解体;当它们的主要构成成分是水的时候,凝固之后还会解体。什么物质可以被凝固以及凝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在其他著作中已做出更加详尽的解释。
什么是“热”,什么样的物体是“更热的”,乃是在多种意义上被述说的,对于所有事物不会有同一种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析,此物“根据自身”更热一些,另一物“根据偶然性”更热一些;此物在潜能上更热一些,另一物在现实上更热一些;此物在引起较强烈的触觉意义上更热一些,另一物在产生火焰和燃烧意义上更热一些。“热”一词乃是在上述多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因此显然“冷”一词也是如此。
对于“热”和“冷”、“更热”和“更冷”已做出充分界定。
【3】 紧接着上述问题,下一步必须讨论的是干与湿。它们也具有多种含义,如潜能意义上和现实意义上的干或湿。例如,冰或其他固态的潮湿物在现实意义上被说成是干的,而在潜能意义上,“根据自身”的本性,它是湿的。土和灰等等与液体混合时,在现实意义上,“根据偶然性”,它们是湿的,但在潜能意义上,“根据自身”的本性,它们是干的。当这些混合物解体时,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带有水质的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混合物整体赋予的形状,它们无论在现实意义上还是在潜能意义上都是湿的。另一方面土质的构成成分全部都是干的,这种意义是“干”一词最正确、最绝对的使用。同样,只有那些在潜能和现实意义上都是湿的或热的或冷的物质才具有“湿”、“热”、“冷”这些词的最正确、最绝对的意义。
在做出上述区别之后,显然一方面我们说血是热的,因为这是由“血的是自身所是”[1]所蕴含了的(正如我们说水是热的那样,如果能有某种“水的是其所是”这样的名称来指称它);另一方面,就血的永恒的载体而言,血不是热的。这意味着在一种意义上血“根据自身”是热的。在另一种意义上血又不是热的。热蕴含在血的定义之中,正像白色蕴含在白的人的定义中那样。然而由于血的热量是由外部影响所致,因此血“根据自身”又不是热的。
对于干和湿同样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在生物体内是热和湿的物质,当与生物体相分离时,呈现出冷和凝固化的特征,如血液就是这样。而另外一些物质如胆汁,在生物体内是热的和坚固的,当离开生物体时,便经过了一个相反方向的变化,变成冷的和湿的。血液变得更为凝固化,胆汁变得更加潮湿。因此我们必须设定:这些物质或多或少地分有相反的性质。
我们已经充分解释了在什么意义上血是热的,在什么意义上是湿的,血的本性在什么意义上分有相反的性质。
每一种生长之物必然摄取营养,所有营养都由湿的和干的物质构成,而营养的整合[2]和输送[3]乃是通过热的潜能完成的。因此所有动物和植物都基于这个原因,假如没有其他原因,必然具有热量的自然源泉或本原。存在着许多摄取食物活动的部分。对于那些靠嚼碎食物为生的动物,显然第一任务属于口腔和口腔的各个部分。但口腔的活动不是整合食物的原因,只是能够有利于整合活动,因为当食物被咀嚼成碎屑时,热量的活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施加其上。自然的热量协同腹腔的上部和下部一起对食物产生整合作用。正如口腔(在某些动物中与口腔相连接的被称为“食道”)是一种将未被整合加工的食物输送到胃的通道一样,必然存在着另一种通道,由之整个肌体可以从胃和肠道系统摄取营养,好比从槽中获取食料那样。植物通过它们的根摄取营养,因为这种营养在摄取时已经被加工精细化了,所以植物不会产生排泄物,植物利用土和土中的热量而不是胃来制造营养。而所有动物,几乎没有例外,只要能够进行位置移动的动物都有胃或囊,这好比是体内的土。因此动物必须具备某种对应于植物的根那样的器官,由之可以从胃或囊中摄取营养,以便达到整合系列过程的最后目的。口腔的功能只在于把食物输送给胃,因此必然具有另一种器官,反过来从胃中汲取营养。这种功能由生于膈膜底部、蔓延伸展直至胃部的血管来承担。这些问题应当放在《解剖学》和《自然志》中进行研究。
存在着接受各种食物的器官,也存在着接受排泄物的器官,而血管就是一种容纳血液的器官,显然对于有血动物血液是最终的营养物质,对于无血动物营养物质乃是与血液相类似的东西。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当不再进食的时候,血液的量就会变少,当不断进食的时候,血液的量就会增多;同样说明了为什么当食物的质量好的时候,血液就健康,当食物的质量不好的时候,血液就不健康。这些以及其他相似的事实表明,对于有血动物,血液的目的在于提供肌体的营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接触血液时不会产生任何感觉,就像接触肉体所产生的那种感觉一样。的确,排泄物和营养物都不会产生任何感觉。因为血液既不同肉发生联系,又不同肉共生,只存在于它的容器之中,即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之中。至于躯体各部分从血液中获得生长的方式以及有关营养的全部问题,更加适合在《论动物生成》或其他著作中讨论。现在需要阐明的是:血液为了营养而存在,即为了躯体各部分的营养而存在。
【4】 某些动物的血液含有被称为“纤维素”[4]的成分,有些动物如鹿和瞪羚的血液中没有。缺少“纤维素”的血液不能凝固。因为血液的大部分是水质的,不能产生凝固。而另一部分即土质的部分,在水质的部分蒸发后可以产生凝固。“纤维素”即属于血液中土质的部分。
某些水质血液的动物具有特殊的智慧。这不是因为它们的血液是冷的,而是因为它们的血液既稀薄又清纯,这些性质不属于土质血液。血液越稀薄、越清纯,其感觉能力就越敏锐、越灵活。如前所述,这就是某些无血动物比某些有血动物具有更智慧的灵魂的原因,如蜜蜂、蚂蚁等等这样的昆虫。但水质过多的血液使动物变得胆小怯懦,因为水被冷所凝固,而冷与恐惧相伴而生。那些心脏容纳水分过多的混合血液的动物就会产生这种感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般说来无血动物比有血动物更加胆小,因而当它们受到恐吓时会停止不动,释放排泄物,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改变颜色。另一方面,血液含有丰厚“纤维素”的动物更具备土质的本性,情绪暴躁,易迸发激情。激情产生热量。当干燥的固体受热之后会比潮湿的液体释放出更大的热量。因此,作为土质的和干燥的“纤维素”成为血液中的火种,在激情来临之时燃烧升腾。这就是公牛和公猪容易发怒的原因。它们的血液中“纤维素”极为丰富,公牛的“纤维素”比其他动物能够更快地凝固。正像把土质成分从泥中提取之后,剩下的水不再凝固一样,当把由土构成的“纤维素”从血液中提取出去之后,血液不再凝固。如果它们不被提取,血液继续凝固,正像湿土遇冷那样:冷排除了热,使湿气挥发,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冷的干结作用,而不是热的作用,剩下的物质才能凝固。然而,只要血液在躯体之中,它就会因动物内的热而保持潮湿的液态。
血液的本性对于动物的激情和感觉之影响有很多原因。有充分理由认为:血液是全部肉体的质料,因为质料即营养,而血液就是最高的营养。造成种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血液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稀的还是浓的,是浊的还是清的。浆液或血清是血液中含水质的部分。之所以是水质的,或因为它还没有被整合,或因为它已经腐败了。因此一些浆液或血清是出于必然性之结果,另一些是为了造血之目的。
【5】 软脂肪与硬脂肪[5]之间的差异相应于血液中存在的差异。因为两者都是经过大量的营养作用而被整合的血液,即作为没有全部用来滋养动物的肉部分的剩余血液,它们具有良好的可整合性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它们的油脂特征表现出来,湿润的油脂是由气和火共同结合而成。没有一种无血动物具有软脂肪或硬脂肪,因为它们没有血液。而在有血动物中,那些血液浓厚稠密者所具有的不是软脂肪,而是硬脂肪。硬脂肪是土质的,它含有很少的水分,主要由土构成。因此它可以凝固,正如含有“纤维素”的血液和肉汤可以凝固那样。由于这个原因,并非双腭都长齿的有角动物只具有硬脂肪,因为它们有角和髋骨这一事实表明其本性是由丰富的土元素构成的。的确,这些东西在本性上是干的和土质的。另一方面,那些双腭都长齿的、有足的、但无角的动物具有软脂肪而非硬脂肪。由于软脂肪不是土质的,所以它既不会凝固,又不会在干结时裂成碎片。
当软脂肪和硬脂肪以适中的数量呈现在动物各部分中的时候是有益的(因为这样不会妨碍感觉功能,同时又有利于健康和力量)。一旦数量过度,它们就成了破坏性的和有害的东西了。如果整个肌体都成为软脂肪和硬脂肪,肌体就会死亡。因为动物之为动物在于它的感觉部分,而感觉部分在于肉或与肉相类似的东西。如前所述,血液不是感觉部分,软脂肪和硬脂肪作为被整合的血液,也不是感觉部分。因此,如果整个肌体都变成了软脂肪和硬脂肪,那么肌体就会完全失去感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过度肥胖的动物衰老得快:因为它们的血液大部分用来制造脂肪,所剩无几。血液过少的任何东西实乃踏上了通向衰败之路。事实上,衰败恰恰是血液短缺的显现。一旦血液数量过少,肌体很容易遭受偶然性的冷热之侵袭。由此可以解释肥胖动物的繁殖力低下的现象:本当用来生产精液和种子的那部分血液现在被用来制造软脂肪和硬脂肪这些被整合了的血液。因此在肥胖动物中没有或几乎很少有分泌物产生。
关于血液、浆液、软脂肪和硬脂肪每一种的本性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等问题,已经谈了很多。
【6】 髓也是一种具有血液之本性的东西,并非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精液的生产能力。这一点在幼小动物身上体现得非常清楚。在胚胎期,各部分器官由血液构成,靠血液营养,骨中的髓具有血液般的外观。随着幼小动物的成长和日渐成熟,髓改变了颜色,如同肌体的其他器官和内脏。这些器官和内脏在动物年幼时因包含了大量血液,故而呈血液状。
具有软脂肪的动物其髓也同软脂肪相似,是软脂肪性的。当血液被整合成硬脂肪,不再呈现软脂肪的形式时,髓也具有硬脂肪的特征。因此在那些有角的、并非双腭都长齿的动物中,髓只是硬脂肪性的;而在双腭都长齿的、有分趾足的动物中,髓是软脂肪性的。(脊髓不可能具有这种本性,因为它必须是连续的,必须伸展贯穿于被分成一块块椎骨的整个脊椎之中而不能断裂;如果它是多脂肪的,它就不能像它原本那样结合成连续性的物质,而会变成易碎的或流动易变的东西。)
有些动物没有可以称得上是髓的东西。它们是骨头既强壮又坚硬的动物,如狮子。因为骨中所包含的髓数量微不足道,以至于看上去似乎什么也没有。既然动物的躯体必然具有骨或与骨相类似的东西如水栖动物的脊椎,那么某些骨也必然含有髓,因为生成骨的营养就包含在髓中。如前所述,普遍的营养是血液,因此理由很充分,髓应当是脂肪性的。因为血液通过产生于骨骼内部的热量而发生整合活动,自我整合了的血液即为脂肪性的。同样,对于那些具有强壮且坚硬的骨骼的动物,有些没有髓,有些只包含了少许,这是合理的,因为在这里营养被用于形成骼了。
在那些没有骨头只有脊椎的动物中,不存在其他的髓,唯有脊骨的髓。因为这些动物从本性上只具备少量的血,它们唯一中空的脊椎是脊骨的脊椎,因此髓从脊椎中产生:脊椎是唯一为髓提供空间的骨骼,也是唯一需要某种东西联结贯穿其中的骨骼,因为它被分割为若干部分。如前所述,这是脊髓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骨髓的原因,为了起到固定连接作用,它必须具备胶着性,同时也要具备坚韧性以便能够伸展。
我们业已说过为什么髓存在于那些有髓的动物中以及髓的本性是什么。下述事实可以表明:髓是一种分布于骨骼和脊椎中从而发生整合作用的具有血液性质的营养剩余物质。
【7】 接下来需要说的是脑。有很多人认为脑本身就是一种髓,并且是髓的生成根基或本原,因为他们看到脊髓与脑是联结在一起的。事实上,两者在本性上截然相反。脑是肌体所有部分中最冷的,而髓是热的,这一点可以由髓的脂肪性的特征所表明。的确,这也是脑与脊椎相连接的原因。自然总是有意将处于两极状态的一极与另一极相连接,目的在于平衡两极的对立。多种事实表明髓是热的。脑是冷的,这一点不仅对于触觉异常明显,而且还因为在肌体所有潮湿的部分中脑是最干燥的,它含有血液的数量最少,事实上它根本就没有血液,显然脑是冷的。脑既不是一种排泄物,又非处于相互连接关系中的某个部分。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殊本性,这完全是有根据的。观察表明脑与感觉部分没有任何联系,下述事实更进一步表明:当脑被接触时,它不产生任何感觉,正如血液和排泄物被接触那样。
脑属于动物,其目的在于维系整个肌体。有人把火或类似于火的某种潜能视为动物的灵魂,这种看法十分粗俗。比较恰当的说法是:灵魂由具备火的本性的实体构成。原因在于热的实体最有利于灵魂的功能,如灵魂的一种功能是营养,另一种是生成运动,通过热的实体这些功能最容易发挥出来。因此,说灵魂是火就好比说工匠或他的技艺是锯条和钻头一样,因为当锯条和钻头相配合时工作才得以完成。由以上所述可以表明,动物必然在自身内具备某些热量。每一事物都需要某种东西与之相抗衡,以便达到适度与中和(实体和逻各斯就在于此而非两极中的一极)。由于这个原因,自然有意使脑与心脏区域以及心脏内的热量相抗衡。这即是动物之所以有脑这种水和土构成的复合物的原因。一切有血动物都有脑,但没有一种无血动物有脑,除非像章鱼那样有一种类比意义上的脑。因为无血动物没有血液,所以就具有极少的热量。
脑使心脏中的热量及其沸腾得以减缓中和。为了使脑自身也具有适度的热量,诸血管从“大血管”和所谓的“主动脉”两处出发,一直通到脑四周的膜。为了避免由热量造成的损伤,脑周围的血管不是少而大,而是多而小,血液不是浊而浓,而是清而稀。这是流溢物发源于脑的原因。当脑周围各部分的温度较冷从而超过恰当比例时,这些物质便流溢出来。当营养气流物质沿血管升腾时,其分泌物被脑周围部分的潜能所冷却,造成了黏液和浆液的流出。通过以小比大的方法,我们应当相信这个过程同雨的形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水蒸气从地面上升,被热量带入高空时,一旦遭遇空中冷气流,便因冷却而凝结为水,化作雨滴降落下来。就该问题作为自然哲学所讨论的对象而言,或许在《病理学原理》一书中论述较为得当。
再者,正是脑形成了动物的睡眠,如果一些动物没有脑,与脑相对应的东西也是如此。通过使来自食物的向上涌动的血液冷却下来,或通过其他类似的方式,脑加重了它存在于其中的那个部分的重量(这就是人在睡眠时头下垂的原因),导致热量随同血液一起向下扩散。因此,血液在肌体下部的过度集聚造成了睡眠,同时从那些本性上是直立的动物那里夺去了直立的能力,从其他动物那里夺去了支撑头颅的能力。这些问题业已分别在《论感觉》和《论睡眠》中谈到。
脑是由水和土共同构成的,这一点可以由脑被煮沸时所发生的状况表明。因为此时它变得坚硬和干燥,在水分被热量蒸发掉之后,土元素留了下来。正像豆子和其他水果被煮沸一样,因为它们绝大部分是土,当被煮沸时其中的水分就被分离出去了。
在所有动物中,人脑是最大的。男人的脑比女人的大。这是因为人和男人在心脏与肺部区域血液的温度更热一些,数量更多一些。这也是人类乃唯一能够直立的动物的原因。由于热的本性内在于肌体之中,促使肌体从中心开始沿着自身的方向成长。为了与过分的热量相抗衡,存在着大量湿和冷的物质,正是由于这些物质大量存在,脑周围的骨(有人称之为“前囱”[6])成为最后才变得坚硬的部分,热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把湿气蒸发掉。在其他有血动物中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再者,人类比其他动物,男人比女人具有更多的颅缝[7]。脑的大小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了保障通风,脑越大,需要通风的量就越大。如果脑太湿或太干,它就难以完成自己特殊的功能,或不能使血液冷却,或使血液凝固,导致各种形式的疾病、疯癫和死亡的产生。心脏内的热量作为生命的源泉是最富可感受性的东西,如果脑周围的血液经过任何变化或遭受任何影响,热量立即可以被感受到。
我们已经说过了动物体内与肌体一起生长的所有潮湿性的液态物质。动物体内较后阶段生长的是营养的剩余物,即膀胱和内脏里的存留物。此外还包括精液和乳汁,这些液体只属于生来就具备它们的动物。关于营养的剩余物的讨论比较适合于放到对营养的逻各斯作一般性探索和研究的范围内,表明它们存在于什么动物中,原因是什么。关于精液和乳汁将在《论动物生成》中讨论,因为精液是生成的始基,乳汁是为了生成而存在的。
【8】 现在我们必须探讨其他“同类的部分”。让我们首先考察动物的肌肉,对于没有肉的动物,考察与肉相对应的部分。因为肉既是动物的本原又是躯体本身。这种研究顺序显然是符合逻辑的。动物被界定为某种具备感觉能力的,首要的是触觉这种第一感觉能力的东西。而肉或与肉相对应的部分是这种感觉的器官,或是第一感官,就像瞳孔是视觉的感官。或既是感官又是连结感官的媒介物,正如瞳孔和附着于其上的所有媒介物。然而对于其他感觉,自然不能使媒介物与感官相结合,同时这种结合也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目的。但对于触觉,这种结合是由必然性决定了的,因为在所有感官当中,触觉器官是唯一物体性的或最富物体性的。显然,根据确切的感受经验可以表明,所有其他的部分如骨、皮肤、腱、血管、毛发、各种指甲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都是为了触觉器官而存在。例如骨具有坚硬的本性,正是为了适合意在保护较软部分之目的。对于那些无骨动物,同样的功能是由某些与骨相类似的对应物完成的,如一些鱼类通过脊椎,另一些鱼类通过软骨。
对于某些动物,这种支撑性的物质存在于肌体内部,而对于无血动物,存在于肌体外部。甲壳类动物属于后一种情况,如螃蟹和虫剌蛄,贝类动物也是这样,如被称为牡蛎的东西。所有这些动物的肉是在躯体内部的,而维系和保护这些肉的土质部分是外在的。土质部分不仅能够使软体部分得以维系,还因为这些动物是无血的,它们拥有极少的热量,所以外壳像炉盖保存余火那样,保持着体内微弱的热量。另一种动物,如乌龟和淡水中的龟似乎也是如此。然而昆虫和软体动物同上述动物的构成不一样,甚至它们相互之间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因为它们似乎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同肌体其他部分分离开来的骨或土质的部分。软体动物几乎完全是柔软的和肉感的,但为了避免肌体易受毁灭,这些肉感的动物是由界于肉和肌腱之间的物质构成的,既具备肉的柔性,又具备肌腱的韧性。在被切割时,正像切肉,并不呈现纵切面,而呈现圆切面。原因在于这种结构似乎最有利于力量的保护。在这类动物的体内也存在着类似于鱼的脊骨之类的对应物,如墨鱼的“墨汁”,枪乌贼的“枪”。但在章鱼属动物的体内没有这样的部分,因为它们的肌体即所谓的“头”是一个小空囊,而墨鱼和枪乌贼的“头”是较大的长方空间。为了确保它们能够伸直和弯曲,自然为它们有意设计了这种具有硬度的长方体支撑物,正像自然赋予有血动物以骨和脊椎一样。如前所述,昆虫的结构既不同于软体动物,又不同于有血动物。在昆虫身上,硬的部分和软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整个躯体都是坚硬的,其坚硬性与骨相比更像肉,与肉相比更像土质的和骨质的物质,其目的在于保护躯体不易破碎。
【9】 骨骼组织同血管组织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从一个中心出发的内在联系着的系统。没有凭自身孤立存在的骨,每根骨或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个组织的一部分,或通过附着或通过接触与其他的骨发生联系。因此,自然把骨用作内在相联系的单一的骨,当需要弯曲时,又用作两根不同的骨。和骨相似,没有凭自身孤立存在的血管,它们全部都是作为整体血管的各个部分。一根孤立的骨,如果存在的话,它首先不能完成骨之为骨的功能;如果它是非连续的、与其他骨相分离的,它就不能有效产生弯曲或伸展;不仅如此,它还有害于肌体,正像刺或箭插在肉里一样。同样,如果我们想象一条血管可以孤立存在,可以不和血管的本原发生联系,它就永远不能使血液保持良好状态,因为正是来自本原的热量避免血液发生凝固,这一点可以由血液与本原相分离从而产生腐败所表明。血管的本原或源泉是心脏,在一切有骨的动物中骨的本原是所谓的脊骨。所有其他的骨都与脊骨相连结,因为正是脊骨连缀支撑着动物的长度和垂直高度。因为当动物运动时躯体必然发生弯曲,因此一方面脊骨是连续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由于它被分成若干骨片,因而是多个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在有骨的动物中,四肢的骨由脊骨发源,与脊骨相连。有些具有相互适合的末端,有的末端是中空的,有的末端是圆形的;或两者都是中空的,在它们中间是髋骨,作为连接的环节,以便弯曲和伸展,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安排,这些运动就根本不能完成,或无论如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骨之间存在着某些接缝,两骨的接合末端处形状相似。〔这里是由腱连接的〕在两骨间填塞着软骨,像垫子一样避免相互磨损。
骨骼系统为肌体肉的部分而存在,肉环绕于骨的四周,借助细薄的纤维丝头附着其上。那些试图以黏土或其他湿软物质塑造动物的雕塑师首先把某种坚硬牢固的物体作为基础,然后围绕着它塑造形象。自然按同样的方式从肉中创造动物。除了一个例外,我们发现所有肉的部分都由骨来支撑:对于运动的部分,骨就被设计得有利于弯曲;对于静止的部分,骨就是为了起保护作用,如包围着胸部的肋骨其目的在于保护心脏区域的内脏。例外是腹腔。所有动物中这一部分是没有骨骼的,其目的是为了不妨碍因进食之后所必然引起的膨胀,在雌性动物那里是为了避免干扰胎儿的发育。
所有胎生动物,无论是内胎生的还是外胎生的,其骨骼的本性都是相似的。胎生动物在躯体比例上大于其他动物,其骨骼也比较强健。在某些地方如利比亚和其他热干地区,胎生动物往往长得高大。这些动物的体积越大,就越需要更强健、更庞大、更坚硬的支撑物,这一点是清楚地体现在那些生性凶猛的动物身上。因此,雄性的骨比雌性的更坚硬,食肉动物的骨比食草动物的更坚硬,因为食肉动物要通过厮杀战斗来获取食物。例如狮子,它具有一副坚硬的骨头,当被撞击时像石头一样会迸发出火星。应当注意,海豚作为胎生动物,具有骨骼,而不是脊椎。
在那些有血然而非胎生的动物中,自然使其骨骼发生了一系列些微变化。比如鸟尽管有骨,但不如胎生动物的坚硬。卵生的鱼类有脊椎,而不是骨骼。蛇的骨具有脊椎的本质特征,除了巨大的种类之外,它们都有骨,因为正像胎生动物那样,如果它们的躯体是强壮的,其坚硬的构架必须更加强壮。被称为“鲨类”[8]的动物,其脊椎由软骨构成。因为这类动物的运动必然具有某种柔韧性,与此相应,躯体的支撑构架必须是某种柔软的,而非易碎的东西。再者,自然把所有土质的部分都用于构造皮肤上了。自然不可能把同一种丰富的质料分配给躯体的多个不同的部分。甚至在胎生动物中,许多骨骼是软骨性质的。这种情况发生在下述部分中:在此处,为了有益于周围的肉,坚实的构架应当是柔软的和黏性的,如耳朵和鼻子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这种凸出部分中,易碎的质料很快就会断裂。软骨和骨在本性上是同一种东西,它们的差异只是“或多或少”意义上的。因此一旦被切割下来,它们两者都不会重新生长出来。
陆生动物的软骨中不包含髓,即没有作为分离存在的髓。因为在骨中作为分离的髓实际上是与全部质料混合起来,并使软骨获得韧性和黏性。但在鲨类中,尽管脊骨是软的,然而它包含了髓,因为这里属于动物的是脊骨而不是骨。
对于触觉来说,非常相似于骨的部分有指甲、蹄爪、角、鸟嘴,所有这些部分都是为了自我保护目的而存在的。因为由这些部分构成并与它们同名的整体结构,如作为整体的蹄或角,乃是为了保存自己而被设计出来的。牙齿当属此类部分。在某些动物中,牙齿所具备的唯一功能,即咀嚼食物。而在另一些动物中,还有一种作为自我保护的武器的功能,如一切具有锯齿状锋利牙齿和獠牙的动物。所有这些部分在本性上必然是土质的和坚硬的,因为作为武器的潜能正在于此。所有这些部分在四足的胎生动物中比在人类中发展得更为充分,因为前者在其构成成分中具有更多的土元素。关于这些部分和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如皮肤、膀胱、膈膜、毛发、羽毛以及类似于这些部分的对应物都将在讨论“异类的部分”时一起考察。在那里,我们要探索它们的原因,为了何种目的分别存在于动物体内。对于上述这些部分,我们只有通过考察它们的功能方可获得有关它们的知识。其所以把它们列为“同类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部分和由之构成的整体结构拥有共同的名称,另外还在于它们的源泉或本原都是骨和肉。当我们研究潮湿液态的“同类的部分”时省略了精液和乳汁,因为精液是被生成事物的本原,乳汁是哺育它们的营养,因此在《论动物生成》中考察这些问题较为合适。
【10】 现在我们开始谈一谈新问题,先从最重要的谈起。在所有构造完善的动物中,存在着两个更为根本的部分,即摄取营养的部分和排除残余物的部分。因为离开了营养,生长和存在都是不可能的。(对于植物,尽管我们也把它们说成是具有生命的东西,但它们缺少排出残余物的部分,因为它们从土中汲取的营养物质在进入体内之前已经被整合调制了,反过来,它们生成果实和种子。)一切生物都有界于上述两个部分之间的第三个部分,这就是生命的原则或源泉之所在。然而植物由于其本性静止固定,因而没有大量不同的“异类的部分”。它们只有少量的活动,因此只需要少量的完成活动的器官。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分别研究植物及其构造形式。但那些不仅有生命而且能感觉的动物,其构造形式较为复杂多样,一些动物比另一些更为复杂,最为复杂的构造形式存在于那些不仅有生命而且具有高级生命的动物之中,如人。在所有为我们所熟知的动物中,人类是唯一具有神性的动物,或至少比其他动物分享得多。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讨论人类的原因。再者,还因为人类外在的部分及其形状同其他动物相比更为我们所熟悉。另外还有一个显明的原因:只在人类身上自然的部分占据自然的位置,人的上面的部分指向宇宙的上方,即人是唯一能够直立的动物。
人的头部几乎没有肉,这一点是我们业已说过了的关于脑的问题的必然结论。有人声称,如果头部多肉人就会比现在活得更长;还有人认为脑是感觉的器官,肉的缺失是为了完善感觉的功能,因为感觉不能穿越被肉所厚厚覆盖的部分。这两种观点都不真实。如果脑的周围长满了肉,这是同动物之所以有脑的目的直接相悖的,因为这会使脑本身变得太热从而无法冷却肌体的其他部分。再者,脑不是感觉的原因。除了分泌能力之外,它没有任何感觉能力。人们的错误在于未能发现某些感官之所以位于头部的原因。他们看到脑是最特殊的部分,由此进行推论,把感觉和脑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论感觉》中业已提出,心脏区域才是感觉的源泉或中心。在该书中还表明了为什么两种感觉即触觉和味觉非常明显地与心脏发生联系;至于剩下的三种即听觉、视觉和界于两者之间的嗅觉,正是因为这些感觉本身的本性使它们永远位于头部。所有动物的视觉都在头部,但听觉和嗅觉不完全是这样。如鱼类尽管能够听和嗅,但在它们的头部没有这些感觉活动明显可见的器官,这些事实表明我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视觉,只要存在,它总是应当位于脑的周围。因为脑是湿的和冷的,而视觉的本性是水质的,水在所有流变性物质中最易保持状态。比较精细的感官必然通过被置于血液最为纯净的部分而获得更为精确的感觉,因为血液的热运动会使感觉功能中止。这就是这些感官之所以位于头部的原因。
不仅头的前部没有肉,后部也没有肉。因为在所有有头的动物中,头比其他任何部分更需直立。没有任何一种负担过重的东西能直立,如果头部为肉所累,便不能直立起来。显然,这是另外一个表明头部缺肉并非为了脑的感觉活动的证据。因为头的后部没有脑,尽管头的后部同前部一样都是无肉的。
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一样位于头部。这是合乎道理的,头部中所谓的“虚空”充满了气,而我们认为听觉器官也是由气构成的。有管道从眼睛出发直至脑周围的血管。另外,也有从耳出发连结脑后部的管道。
〔没有任何一个无血液的部分能感觉,血液本身没有感觉。由血液构成的部分才有感觉能力。因此有血动物的无血部分不能感觉,血液本身没有感觉,因为它不是动物的部分。〕
在所有有脑的动物中,脑位于头的前部。因为所有感觉活动发生的方向是指向前方的;又因为感觉的源泉即心脏位于肌体的前部;还因为感觉活动因有血的部分而发生,但头的后部的空囊中没有血管。
自然以美妙完善的方式安排设计了感官的位置。耳朵位于头的两边,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听到前方的声音,还可以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眼睛被置于前面,因为视觉沿直线活动,我们必须能够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向观看。鼻子位于两眼之间,这是合乎道理的。因为躯体本身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因此每种感官也是成双的。应当承认这种情况在触觉方面不太明显,原因是触觉的第一器官不是肉或与肉相似的部分,而是内在的某种东西。至于舌头是否成双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比触觉要明显。味觉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触觉。尽管如此,其成双性也是明显的,因为有些动物有着显然的分岔舌头。但这种成双性在其他感官那里更为显著:两只耳朵、一双眼睛、内在相联的两个鼻孔。如果嗅觉器官不被如此安排,而是像双耳一样一边一个,那它本身和它所位于其中的肌体的那个部分都不会完成功能。因为在有鼻的动物中,嗅觉是通过呼吸进行活动的,而呼吸器官处于前方居中的位置。这就是自然之所以使两个鼻孔并排内联在一起,把它们置于头部三个感官的中心,即置于呼吸运动发生的位置的原因。不仅人类,其他动物的感官也被如此美妙完善地安排以适应每种动物特殊本性之需要。
【11】 例如,四足动物的耳朵从头部探出,好像位于眼睛的上方。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只是看上去似乎如此,因为动物不能直立,只会四足爬行,由于动物总以这种姿势运动,因此耳耸立于空中并能灵活运动对它们是有益的,因为通过耳的转动可以更为有效地听到四面八方的声响。
【12】 鸟类只有听觉管道,因为它们的皮坚硬,长有羽毛而非毛发,这就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具备构造耳的有效材料。具有鳞片的四足动物同样如此。有一种胎生动物即海豹,只有听觉管道,没有耳,这是因为它是发展不完善的四足动物。
【13】 人类、鸟类以及胎生和卵生的四足动物都有保护性的眼睑。胎生四足动物每只眼有两个眼睑,可用来眨眼。一些鸟,尤其是躯体笨重的鸟和卵生四足动物只用下眼睑闭眼。鸟类借助来自眼角的膜眨眼。这些保护性的眼睑存在的原因在于眼是液态的,自然用眼睑确保视觉的敏锐性。如果眼由厚厚的皮构成,这当然可以减少外部感受所造成的伤害,但视觉会变得较为迟钝。为了保证视觉的敏锐性,瞳孔周围的皮是精细的,而眼睑的目的在于保护眼的安全。所有动物,尤其是人都要眨眼,这是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眨眼这种活动(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自然的本能行为)意在避免什么东西落入眼中。人比其他动物眨眼的频率都高,因为眼里的皮更为精细。
眼睑是一种裹以皮肤的东西,因此它和包皮一样,一旦被切割就难以愈合,因为两者都是无肉的皮。
前面说过,一些鸟类和卵生四足动物只用下眼睑闭眼,这是因头部周围皮的坚硬所致。笨重的鸟类不善飞行,因此本应供羽翼生长的质料移为他用,导致了皮的加重。这种鸟类只用下眼睑闭眼,而鸽子以及类似的鸟类使用上下两个眼睑闭眼。至于卵生四足动物,由于身上长有比毛发更为坚硬的鳞片,它们的皮比一般动物要坚硬。正是因为它们头部的皮比较硬,它们没有上眼睑。而眼下部的皮是多肉的,因此它们拥有单薄且能伸缩的下眼睑。
体积笨重的鸟不用下眼睑眨眼,因为下眼睑的运动缓慢,而是用业已提及的膜眨眼,因为膜运动迅速,眨眼恰恰必须快速地运动。膜源自靠近鼻腔的眼角,此处眼鼻内在相连,因为膜的发源位于一处比两处为好,而发源的位置在前面比在旁边为好。
卵生四足动物不用鸟类的方式眨眼,因为它们不像鸟类那样用眼作远距离观看,它们在地面上爬行,因此不必具备液态性质的眼和极为精确敏锐的视觉。有爪的鸟类视觉敏锐,因为它们要在空中观察猎物,这就是它们之所以比其他鸟飞得高的原因。而穿梭于地面,不善飞行的鸟类如家禽等,视觉不敏锐,因为在其生活中不需要敏锐的视觉。
鱼、昆虫和硬皮的甲壳类在眼睛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它们无一具有眼睑。在硬皮的甲壳类动物中完全不存在眼睑,因为眼睑的活动需要皮作迅捷运动。由于缺少眼睑这种保护性的东西,所有这些动物都有坚硬的眼,好像眼睑就是眼球的一部分,由之进行观看。既然视觉为眼的硬度所钝化,自然就赋予昆虫,尤其是甲壳类动物以活动性的眼,正像赋予某些四足动物以活动性的耳一样,为的是能够趋向光亮,捕捉光线从而使视觉更加敏锐迅捷。鱼类具有液态状的眼。它们要做大量的运动,因而必然视线更长。陆生动物在做运动时,可以透过透明度极高的空气进行观看。但鱼在水中运动,这就妨碍了视觉的明晰性。因此为了平衡或对抗水的不透明性,鱼的眼是潮湿的液态物。另外,水含有不利于眼的有害物质比气少,因此鱼不需要眼睑,因为自然从来不做任何无益的事,所以鱼没有眼睑。
【14】 身上有毛发的动物在眼睑上长有睫毛,但鸟类和有鳞片的动物没有睫毛。只有一个例外,即利比亚的鸵鸟长有睫毛,原因将在以后解释。人类是唯一一种上下两个眼睑都长睫毛的动物。因为在四足动物中躯体背部的毛发多于内侧或腹部,而人类的情况恰好相反,前部的毛发多于后部,因为毛发的目的在于起保护作用。四足动物四脚爬行,背部更需要保护,因此它们的腹部没有毛发,尽管腹部在两者中更为高贵。人类直立行走,在需要保护的方面前部与后部处于均等状况。自然总是保护更为高贵的一方,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它永远是最佳安排的原因。因此,四足动物没有下眼睫毛,尽管有些四足动物在下眼睑部位长有一些散乱的毛发。这也是四足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腋毛和阴毛的原因。相反,它们中的一些在躯体的整个背部覆盖着厚密的毛发,如狗;一些长有鬃毛,如马和类似的动物,又如雄狮,也长有大量浓密的鬃毛。另外,如果一种动物长有一定长度的尾巴,自然就给它装饰以毛发。短尾配长毛,如马,长尾配短毛。但这种安排是根据动物躯体的其他部分的状况而定的,因为自然总是把它从一部分提取的东西给予另一部分。因此当自然使动物的躯体毛发厚密之时,尾巴的毛发便所剩无几,熊就是突出的一例。
人类头部的毛发比其他动物都多。这首先是人类大脑的潮湿本性和颅骨上众多缝隙之必然结果。因为凡是最潮湿、最热的地方,必然发生最多的生长。其次,出于保护头部之目的,即毛发可以避免头部遭受过度的冷和热。由于人脑是最大和最潮湿的,因此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因为越是潮湿的物质就越是容易遭受过度的热和冷的侵袭,而相反本性的物质不太容易受到此类的影响。
这有点离题,但又不能不讨论,因为这个问题与我们对睫毛原因的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恰当的地方我们还将就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5】 眉毛与睫毛两者都是为了保护眼睛而存在的。眉毛像屋檐一样避免被从头上流下的液体所侵袭;睫毛则像有时置于围墙前的栅栏一样,抵挡着突如其来的东西。眉毛位于两骨连接处的上方,这就是年老时眉毛往往长得浓密从而需要修剪的原因。睫毛位于细小血管的末梢,因为血管终结于皮肤本身终结之处。在这些地方,有形体的潮湿分泌物必然导致毛发的生长,除非自然为它提供了其他功能,移为他用。
【16】 胎生四足动物一般说来在嗅觉器官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些前腭凸出,逐渐尖细从而形成所谓“口鼻部”的动物,其鼻腔位于这个凸出部,这是唯一可行的位置。对于其他动物,腭与鼻腔更为明确地分离开来。大象的鼻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因为它的尺寸硕大,力量非凡。象以鼻为手,将干或湿的食物运至口中;用鼻缠绕树干,撕裂树木。事实上,象用鼻完成所有手的目的。因为象具有双重特性:既是陆生动物,又生活于沼泽中。一方面它必须从水中获取食物,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呼吸,因为它是陆生动物,具有血液。由于它的体积硕大笨重,不能像其他能呼吸的有血四足动物那样从水中迅捷地爬到陆地,因此它必然同时适合于在水中和陆地生活。下海的潜水者常备有一种呼吸装置,由之能够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就可以在水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同样,自然也给大象提供了这样一种装置,即鼻子。一旦象要趟水过河,它便高扬鼻子,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是可能的,因为正如我在前面所讲,象鼻就是鼻腔。如果象的鼻腔不是柔软的或不能弯曲,它就不能完成上述种种功能,就会因鼻子太长从而妨碍进食,正像人们所说的某种有角的牛那样,当进食时不得不倒退几步,因此象鼻是柔软而易弯曲的。一种东西除了原有的功能之外,自然通常还用它来满足其他目的:鼻可以代替前脚的功能。在多趾的四足动物中前脚用作手,而不仅仅为了支撑躯体的重量。象由于既无坚硬的蹄又无分趾足从而被列入该类动物,但它高大笨重,因此前脚只能用来支撑躯体。的确,因为象运动缓慢,不易弯曲,前脚不能用作其他目的。
正像所有有肺的动物那样,象鼻首先能使它呼吸;又因象要在水中度过大量的时间,不能迅速爬上陆地,它的鼻子因而长得很长,并被赋予盘绕能力。它的前脚被剥夺了完整的功能,所以正如我们所说,自然赐给它鼻子,用来帮助完成本当由前脚这个部分所承担的任务。
鸟、蛇和类似的有血卵生四足动物的鼻腔通道位于嘴的前面。除了在功能意义上可以被称作鼻子之外,实际上它们没有明显的构造意义上的鼻子。鸟不具备所谓的鼻,原因在于它的所谓的嘴是腭的替代物,这是由鸟的自然结构所决定的。鸟是有翼的两足动物。因此,它的头和颈必须轻,胸必须窄。鸟嘴由骨质的材料构成,因此既能作为武器,又能用来摄食。鸟嘴狭窄,因为它的头部比例小。在鸟嘴上有嗅觉孔道,但在那里不可能有鼻。
我们已经讲过那些不呼吸的动物,表明它们没有鼻的原因。有些用鳃嗅物,有些用气孔嗅物。昆虫用躯体的中间部位嗅物。所有这些动物都用躯体的“内在呼吸”嗅物,正像它们全都运动那样。这种“内在呼吸”是由自然置于所有这些动物体内的,不是从外面吸入的。
在所有长齿的有血动物中,唇位于鼻之下。如前所述,鸟类用骨质的嘴摄食和防卫,鸟嘴好像唇齿合而为一。假设把人的唇去掉,再把上齿捺合在一起,同样也把下齿捺合在一起,于是上下两排牙齿逐渐前凸变尖,形成鸟一样的嘴。
除人之外,所有动物的唇都是为了保存和防护牙齿。唇在构造上的差异直接与齿在构造上的精美完善程度成正比。人类的唇是柔软的、多肉的,能上下分离。正像其他动物,人类的唇目的在于防护牙齿,但不仅如此,还有更高级的目的,即唇是用来产生语言的部分。根据前面所说,自然使人类的舌不同于其他动物,赋予它感知味道和发出言语两种不同的功能,同样自然也使人类的唇具备发出言语和保护牙齿的双重功能。语言由字母构成,如果唇不是湿润的,舌不如此构成,那么大部分语词就发不出音来,因为有些语词由舌发音,有些则由唇的关闭发音。在语词的发音上有什么样的差异,其差异的本性和程度如何,应求教于音韵学家。
唇和舌这两个部分的每一个必须能够适合于上述的功能,具备那样的本性。因此它们由肉构成,而人的肉是最软的,因为人的触觉器官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敏锐。
【17】 舌在嘴的拱形上腭的下面。所有陆生动物的舌都是相同的,但其他一些动物的舌与陆生动物不同,它们之间也有所区别。人的舌最灵活、最柔软、最宽阔,其目的在于完成双重功能。一方面,舌用来感知种种味道(因为人类具有所有动物中最敏锐的感官,而味觉是一种触觉,舌必然最富感受性,因此舌是柔软的);另一方面,舌的柔软性和宽阔性适合于字母和语词的发音,因为舌的这些性质辅之以灵活性最能使舌前伸后卷,运用自如。这点可以由下述事实表明:如果某人的舌有些疲倦,他的谈吐便含混不清,口齿不灵,就是说有些字母发不出音来。
宽阔的舌能变窄,因为大的东西包含了小的东西而非相反。这说明了为什么最适合于发音的动物,甚至一些鸟类都有最宽的舌。但有血的胎生四足动物只能发出有限几个音节,因为它们的舌坚硬、厚重、不够灵活。有些鸟类,如比较小的种类,能发出各种丰富的音调。有爪的鸟具备较宽的舌。所有鸟类都用舌相互交流,但有些交流的程度较高,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好像真正地相互传递信息指令。这些问题在《动物志》中业已说过。
在大多数卵生和有血陆生动物中,舌并非用于发音之目的,因为它是固定的、坚硬的。但对于味觉却十分适宜,如具有长长的分岔舌的蛇和蜥蜴。蛇的舌很长,但能卷曲成团、长距离伸展。这些动物的舌是分岔的、精致的和多茸毛的,因为它们对食物极为贪婪。借助这种器官,它们从所尝之物中可以得到双倍的快感,由于它们的味觉器官似乎是双重的。
甚至某些无血动物也具有味觉器官。当然所有有血动物都有味觉器官,包括那些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具备这种器官的动物,例如某些鱼类拥有某种微不足道的舌,正如河里的鳄鱼所拥有的那样。大多数类似的动物之所以缺乏明显意义上的舌,原因首先在于这类动物的嘴是多刺的,其次还在于水栖动物感知味道的时间短暂,由于这种感觉使用的时间短暂,因此这种感觉器官的接合也是短小的。这类动物的食物之所以会迅速传至胃部,原因是它们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咂取液汁,否则水会随之涌进胃中。如果不将它们的嘴撑开,作为舌的凸出部分就难以显露出来。其口腔是多刺的,因为它是由鳃混合而成的,而鳃具有多刺的本性。
妨碍鳄鱼的舌充分发育的因素在于其下腭的不运动,因为鳄鱼的舌接合在下腭上面。鳄鱼的上下腭恰好颠倒,而在其他动物那里上腭才是不动的。鳄鱼的舌并未接合在上腭里面,因为这会干扰进食,而是接合在下腭里面,实际上这是错了位的上腭。另外,尽管鳄鱼是陆生动物,但过着鱼类的生活,因此它必然具有一种不太分明的舌。
在许多鱼类中,嘴的上腭具有肉质特征,某些淡水鱼,如著名的鲤类鱼[9]的上腭多肉、柔软,以致于那些粗心的观察者视之为舌。根据业已阐明的原因,鱼类的舌尽管作为分离的部分存在着,但并未如此分明。再者,味道的感受能力并非扩展到类似于舌的器官的全部,而是主要限于尖端部分,因此对于鱼类,只有尖端部分才与嘴的其他部分相分离。
所有动物都能从食物中感受到味觉的快乐,它们都有渴求食物的欲望,因为欲望意在获得快乐。然而从中产生对食物的感受的那一部分不尽相同。有些动物的舌运用自如,有些则不具备发音功能,被固定了;一些动物的舌坚硬,一些则柔软或多肉。甲壳类动物如螯虾等,头足类动物如乌贼和章鱼,它们都在嘴中具有类似于舌的部分。至于昆虫类,有些在嘴里有这个部分,如蚂蚁和许多有壳昆虫。另一些在嘴外有这个部分,像刺一样,呈海绵状,是中空的,因此既能用之感受味觉,又能用之摄取食物。显然,苍蝇、蜜蜂以及所有类似的昆虫,另外还有某些有壳昆虫都属于这种例子。又如紫螺类动物的这一部分很有力量,能够在水生贝壳类动物和蜗牛的外壳上钻洞,这两类动物被用来作为捕捉紫螺类动物的诱饵。同样,虻、蝇能够刺穿人体的皮肤,有些甚至可以刺穿其他动物的皮。此类动物的舌在本性上可与象鼻相类比。这些动物具备有用的刺,正像象具有防护性的鼻一样。
所有其他动物的舌同我们业已做出的说明相一致。
注释
[1] hoion ti een autooi to haimati einai。
[2] pepsis。
[3] metabolee。
[4] is,复数为ines,原指“力量”、“张力”等。
[5] pimelee,stear,或译“油”和“脂”。
[6] bregma。
[7] hraphee。
[8] selakhee,拉丁文是selachia。
[9] kuprinoi。